為什麼最近的用戶界面設計風格趨勢開始流行淡雅的低飽和度顏色?


圖不用多貼,看潘通色彩研究院總結出的 2016 年流行色就知道:

(Image Courtesy of Pantone Color Institute)

植物系色彩的流行,與「素食風潮」有關。

紅酒、香檳系色彩的流行,與人們越來越能夠欣賞「acquired taste」有關。

天熱材質系色彩的流行,與現代社會人對大自然的需求和懷戀有關。

這些流行色都很柔軟、舒緩、如空氣一般輕盈。它們代表的包容感和平衡感,是 2016 年設計界的色彩主題。

延伸閱讀:2016 流行色與平權運動 - 8HPencil的文章 - 知乎專欄

有人拿 Instagram 最新的以黑白為主的 UI 舉例。我想說:Instagram 現在的風格不叫淡雅和低飽和度,而是極簡。需要警惕的是,服裝、家局之類的商品的銷量與流行色彩關係很大,但對 UI 設計來說,追逐流行風格、無節制地使用流行色彩,卻不理解風格背後的目的,這是危險的。Instagram 使用黑白為基調的 UI,是因為它是 Content First 的應用,界面上有大量色彩豐富的內容。不是所有的 app 都適合 Instagram 的風格,也不是所有的 app 都適合淡雅的風格。


這得從顏色飽和度帶給人視覺體驗的差異說起。然後綜合這幾年的移動設備與互聯網發展趨勢,可以討論的是,為什麼低飽和度的顏色開始流行。

首先,什麼是顏色的飽和度?簡單來說,飽和度即是顏色的鮮艷程度。

比如,左側的藍色比右側的藍色飽和度更高。

越是鮮艷(飽和度高)的顏色,便可在越短時間內吸引到人,同時也越容易引起人的視覺疲勞(越看越累)。而不怎麼鮮艷(中低飽和度)的顏色,則顯得更加「耐看」。

所以在自然界,高飽和度的顏色,經常承擔著警告與吸引的責任。比如鮮艷的花朵,還有危險的毒蛙等。

Anyway,色彩飽和度,總是和視覺吸引力視覺疲勞有關的。

高飽和度的色彩,在平面設計和廣告設計中的應用廣泛。主要原因是,在眾多競爭對手中,使用高飽和度色彩能使自己的產品脫穎而出。而你並不需要考慮視覺疲勞的問題,因為一般來說,遊動的受眾不會盯著你的海報超過3秒。[1]

圖1 茫茫競爭對手中,自己的總不能不顯眼吧?

圖2 高飽和度的顏色隨處可見

在早期功能機與智能機的UI設計中,繼承了高飽和度的設計特點。因為圖標與界面是吸引力的焦點,營造風格的載體之一,同時起著引導用戶操作的作用。另外,用戶不會在操作界面之間停留過長時間(基本都是功能操作),所以也談不上視覺疲勞。

但隨著移動設備與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移動上網速度越來越快,手機屏幕越來越大,性能越來越好,有三件事情開始接連發生。
第一件是,人們都開始熟悉智能機的操作和使用了。以前需要引導和說明的,現在都不需要了。
第二件是,手機上能做的事情越來越豐富了。打3D、即時遊戲;看視頻、電影和直播;看小說、豆瓣和知乎。
第三件是,人們在手機上花的時間越來越多了。你有沒有一些朋友,家裡的電腦都很久沒碰了?

所以回首一看,高飽和度的顏色反而優勢不明顯了。

一,你並不需要給用戶再次強調那種眼前一亮的感覺。圖標等元素,用戶能找到即可。
二,隨著用戶使用時間的增長,高飽和度顏色更容易引起視覺疲勞。而中低飽和度顏色不會。

所以淡雅的低飽和度顏色開始流行起來。

[1]在傳統廣告設計中,3秒其實是個限制——你必須在3秒時間內,把想表達的都表達清楚,否則受眾就走了。


嗯,有趣的問題,我的專業是品牌設計,回答僅供參考,大家互相交流

先說結論,淡雅的低飽和度顏色是扁平化設計的副產品,而扁平化的設計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審美趨勢

先看看用戶界面設計的發展吧

XeroxAlto,我所能查到的最古老的用戶界面設計,由施樂公司在1973年研發

Xerox Star,施樂公司在1981年開發的圖形界面,按時間來說當年喬幫主應該就是偷的這一套吧?不知道有沒有知道內情的知友補充一下?

Lisa的界面截圖,風格跟上圖基本是一個尿性,好的藝術家抄襲,偉大的藝術家剽竊......1983年

IBM的VISI,完全不同的風格,那個時候的滑鼠看起來真彆扭,1984年
-------------------------------------------我是遠古界面的分割線------------------------------------------
因為各種軟硬體功能的限制,最早的用戶界面是沒有色彩的,整體風格也很粗糙,基本是以實用為主,但是設計師們不能忍啊,同時代的印刷品都是這個水準了

於是幫主的好基友蓋茨同志的團隊弄出了這個東西

win1.0,內心OS:既然我們可以顯示彩色了,我們就要把所有顏色都塞進去......這是1985年

一年後的IRIX系統,整體界面成熟了很多,大概是在經歷過了最初的技術興奮期,對顏色的使用也更克制而系統化,1986年

幫主被賣汽水的踢出公司以後開發的那款電腦

就是這東西,可以看到在這個時候幫主已經開始嘗試擬物化的設計,說next是超前五年的電腦確實毫無疑問,不過大概是因為太超前了,實際銷量很糟糕

順帶說一句,這個就是next的logo,保羅蘭德設計,10萬美元預付全款一稿不改......89年的10萬美元啊,放中國能買一個小區了吧?

win32win95win98不用我說是哪一年的了吧,可以看到除了精緻了一些之外基本上從設計來說沒啥進步可言,巨硬果然是一個工程師主導的品牌。

可以說問題里「最近的用戶界面」之前的那些界面都是這個設計風潮的跟隨者,2001年的Aqua界面,設計的初衷我記得是幫主希望這個界面能美得讓使用者恨不得去舔屏幕......擬物化界面的真正火爆應該就是從這裡開始的,玻璃、拉絲金屬、鐳射光碟、便簽紙的質感,界面設計逾越了無數技術的鴻溝終於走到了用質感表達美的階段。

2007年的VISTA應該是知乎所有用戶都知道的系統了吧?同樣的質感表達,其實微軟做的十分優秀,可惜那個年代大部分電腦512m的內存實在是拖不動這個美麗的系統,因為性能的問題被罵得很慘。

同樣07年的Leopard

可以看到以上從Aqua開始,整個用色上都是濃烈而大膽的,因為大量的高光、透明和玻璃質感需要這種顏色進行搭配。從winxp一路走來的用戶對這種晶瑩剔透的界面會有很高的認可度,因為看起來更「精緻」

14年的Yosemite,扁平化時代的開始,也就是問題中「最近的」這個時間點。

廢了不少話,講了一下「之前」的用戶界面是什麼樣的。希望大家有耐心能看到這裡。

在信息量不足的年代人們總是追求繁複與奢華,而在信息量過盛的年代人們就會回歸質樸與簡約。早期的用戶界面在技術的不斷發展下融入更多的顏色與複雜的質感來體現美,而當這些無用的信息多到一定程度以後就形成了審美疲勞,我們不再在意那些精緻的花活,而希望得到更準確的視覺傳達。在滿版高飽和的紅黃藍和晶瑩剔透的圖標效果中那些設計精緻顏色清新的圖標就會更吸引人的眼球。這種配色與扁平化的設計相輔相成,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審美傾向。

低飽和度的顏色對眼睛更加友好,從生理上保證我們可以更長時間的沉浸在環境中而不會覺得不適。

另外需要指出的就是,早期TN屏糟糕的可視角度也是淡雅風格無法普及的重要原因,稍微坐歪一點米黃色就變成白色顯然是無法為設計師所接受的。

當然,流行這種玩意總是在不斷輪迴,當扁平化的設計太過千篇一律時,我個人以為設計風格會在保持淡雅配色的前提下重回擬物化的軌道。


人們緬懷過去,並不是過去有多麼美好,而是現在太糟糕了。
我們先來談談電影:
無聲電影時期,演員表演時表情誇張異常,為了表現齣戲劇與現實的不一樣。但是到後來……越來越多的電影開始還原生活,模擬最真實的世界。

我們再來談談動畫,很久以前的動畫電影,wow!一看就知道這特么是動畫,現在呢?各種3D模擬出最真是的世界,甚至比最真實的世界還「真」,到了「逼」真的程度。

好,回頭看看我們的UI發展:
為了設計而設計階段:各種描邊,漸變,圓角。那時候寫代碼不會集中圓角方式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不僅web上面是這樣,連軟體都是這樣。

再後來:擬物的發揚光大(以下只討論視覺上面的擬物,不考慮交互上面的擬物)

然後就是一直的擬物擬物擬物,各種光澤,各種質感。下面這個icon的設計有多少細節?

designed by @Rsky
似乎故事發展到這裡,漸漸有了脈絡~~~~~~
很多事物的發展是想通的,歷史早就跟我們作過解釋。

事情的發展總是似曾相識,因為生命在輪迴。


下面來談談這種低飽和度的視覺設計


1、衝破淡色系的設計。

不管你是否承認,我們的身邊充斥著這種色系的設計。很多網站都有自己的色彩系統,整體統一划一。就像這樣:

為什麼色彩如此單一?因為顏色多了就亂了。
降低飽和度的設計其實某種角度來說是為了讓色彩更豐富。比如下面這個(一致性和色彩都要,配色的結果必然這樣):

圖片鏈接:Flat Design Icons Set Vol1

2、懷舊情結。

也不管你信不信,這種配色在很多繪畫作品中很常見,不然你也不會把這種設計加上復古的標籤。(應該會有人覺得這個東西很復古),比如下面這幅畫:

畢加索先生的很多畫作都用這種風格,有興趣的可以百度一下。

3、低飽和度的設計,把重心交給內容,比如豆瓣。

並不是這種設計有多好,而是想在高純度淡色系的設計世界探討更多可能。


好,那麼為什麼這種設計會越來越流行呢?

google!是的,因為谷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訪問下Haraldur Thorleifsson(精於網頁設計的谷歌設計師)的dribbble:
Dribbble - Haraldur Thorleifsson ,看看給谷歌做的設計作品。

當然為此做出貢獻的還有flat UI。

國內這種設計影響較大的應該是豆瓣,你看他的廣告:

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這個?


因為顯示器技術進步了,顏色表現力增強了。

早年間用這種顏色的話,在不同的顯示器上由於色差,會很難看。高飽和度的顏色色差沒那麼嚴重。


最近網上傳的「傳說中讓人心情愉悅的顏色」,都是粉色系的,顏色偏淡,看起來較舒服。
用戶界面用這樣淡雅的顏色看起來比較順眼吧,不會太容易審美疲勞。


因為設計是一種需要,不是繡花???


給你一種「」天哪,這個界面真的好清純好不做作,跟外面那些妖艷賤貨好不一樣!」的感覺來吸引你的注意??_(-ω-`_)⌒)_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放回顧一下界面設計的變化趨勢
就拿最經典的蘋果官網為例子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蘋果都一直以自己流線型、極簡風格的工業設計聞名全球。而97年喬布斯帶著NeXT團隊榮歸蘋果之後,這家傳奇企業重獲新生,它的高速發展的這個階段也和互聯網快速普及的20年有著高度的重疊。因此,蘋果官方網站正式上線之後,它的設計風格也在過去20年間迎來了巨大變化,你可以在每一次設計的轉型和改變中看到蘋果變革的軌跡。

得益於「互聯網檔案館」(the Internet Archive)所收集的網頁歷史數據,我們將首次得以以時間線的方式大致了解一下蘋果官網在這些年來的設計風格變化。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蘋果早在1987年就註冊了http://Apple.com的域名,但我們只拿到了1997年之後的清晰截屏。正好,讓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喬布斯回歸之後的蘋果,官方網站是如何變革與進化的。以下是具體內容:

1997年:變革開始

1997年時的蘋果主頁看起來就和一份彩色報紙一樣。這是令人振奮的一年,喬布斯重回公司,去掉冗餘的產品線,Mac OS X開始進入醞釀階段。這時候蘋果官網的視覺設計受限於時代,同時也受到當時的Mac OS 8的設計語言的影響。看看Mac OS 8的設計,你就明白了:

1998年:「喬納森式」設計發軔

1998年時,蘋果對自己的官網進行了大幅精簡,並在主頁用大量空間突出了全新iMac的廣告。此時蘋果主打的iMac產品為iMac G3,也就是電影《喬布斯》結尾處喬納森手稿上的那台線條流暢,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半透明外殼的一體機。在這張網頁截圖中,我們可以看左下角充滿濃郁90年代風格的電腦主機和筆記本,和iMac G3形成鮮明的對比,所以人們將蘋果由此開始的這個階段戲稱為蘋果的「浪漫主義時期」。簡潔與浪漫匯聚於此,我們在這張98年的網頁上看到了喬布斯追求的簡潔與艾維早期設計中的浪漫與精緻。

不同於喬納森之前設計的Newton系列掌上電腦的90年代工業風,從iMac G3開始,這個英國人開始把他內心的另一面呈現在產品上。

1999年:你好,色彩

1999年,蘋果在官網上力推當時最新推出的iBook系列筆記本電腦。今天,我們將這款線條柔和色彩活潑的筆記本親切的稱為「貝殼機」,蘋果的台式機和筆記本產品線全部更新換代,在喬布斯和喬納森的主導下,蘋果幾乎全部產品線(高端的Powerbook系列筆記本除外)都開始在工業設計上融入多彩的元素,使用晶瑩剔透的高品質工程塑料來製作外殼。在99年的這張網頁截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底部中央的AirPort和左側的高端工作站 Mac Pro G3 也使用了同樣的設計語言。

而於此同時,Mac OS 9也在同年推出,設計上延續了Mac OS 8,但是你可以在用色和字體上看出,這一次的升級在視覺上更加現代了,圖標和UI控制項的細節打磨得更加細膩了。當然,這種改變是離不開硬體風格改變的影響的。

但是別忘了,蘋果是出名的講究軟硬體一體化設計的公司,Mac OS 9的溫吞升級的背後正醞釀著一次革命性的改變。OS X 要來了。

2000年:Aqua與擬物化元年

2000年時,蘋果在自己的官網主頁設計了一個頂部導航欄,而這一設計一直沿用到了現在。更令人難忘的是頂部導航欄所製作出的水滴質感,也許我們今天看並沒有太深的感受,但是這種名為Aqua(拉丁語,水)的設計風格,是整個UI設計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一切要從Mac OS X的開發說起。

Mac OS X DP2,也就是第二個開發預覽版。

Mac OS X的開發是艱難的。喬布斯帶來的NeXT公司的操作系統團隊和蘋果本身的開發者加在一起有150人之多,他們在喬布斯回歸之後就走到了一起,傾盡全力,結合NeXT的NextStep操作系統的內核和Mac OS的設計,打造下一代的系統。在喬布斯的暴君式的咆哮和無數次的打回重做之後,開發團隊終於在Mac OS X第三個開發版上作出了革命性的設計:

Mac OS X DP3

魯賓斯坦曾回憶,Aqua的設計語言是從窗口右側的滾動條開始的。在喬布斯否定50多次之後,湛藍色水滴式的滾動條第一次讓他難得地點頭稱讚。從這一刻開始,蘋果在UI設計上開始從打磨水滴質感開始「抄現實」,擬物化設計之路也由此展開。沒有設計師不知道「擬物化」,但是千萬別忘了,這一切是從一個滾動條開始的。(不可否認,廣泛意義上的擬物化在幾千年前就有了,但是旗幟鮮明地將其以設計語言的形式呈現在UI設計上,並影響全世界的,是Aqua,是Skeuomorph)


2001年:繼往開來,Apple Store與 Mac OS X

2001年對於蘋果而言是重要的。隨著Mac OS X的正式發布,標誌性的Aqua設計風格也影響了蘋果的Logo設計,蘋果終於在自己的官網的去掉了以往一直使用的巨型「APPLE」文字,並將左上角的紅色蘋果Logo更換成了藍色。喬布斯治下的皮克斯通過幾部動畫電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影響世界的蘋果商店也開始開門迎客,Max OS X開始正式發布,這三件事情對於喬布斯和蘋果而言,都意味著光明的未來。最重要的是,4年漫長的馬拉松之後,蘋果電腦的軟體和硬體在設計上在這一刻融合於一體。

2002年:劍指傳統音樂產業的iPod與iTunes

而在2002年,蘋果的產品設計開始大規模地使用白色和銀色。當年主推的iPod就是前白後銀的工業設計,它於2001年10月23日正式發布。這也就難怪,官網首頁上的藍色蘋果Logo被更換成了銀色。網頁左下角的iMac G4就是著名的「檯燈」,工業設計的靈感來源於喬布斯家後院的向日葵,屏幕後背的金屬軸定位感極強,柔和的曲線和金屬臂結合在一起,現代感極強。無獨有偶,初代iPod也將轉輪設計成機械結構,初代的iTunes的UI也使用了金屬拉絲的紋理來點綴。蘋果的「現代主義」設計,在2002年基本成型。

iPod + iTunes 讓數字音樂給傳統音樂產業送終,而2002年的這個網頁又何嘗不是開啟戰役的衝鋒號呢?

2005年:Shuffle,Nano,數字音樂組合技

在此之後,蘋果一直在官網最顯著的位置以巨大的空間著重推薦自己的最新產品。圖中便是2005年時候的蘋果官網截圖,這正式當時主推的產品iPod Nano。在這一年,蘋果在年初發布了低端的iPod Shuffle,年底則發布了中端的iPod Nano,配合經典的iPod,正式布局完成。

這個階段,蘋果在網頁設計上不再拘泥於白色背景+產品圖的經典搭配,更具有包容性。難道不是么?不信看網頁底部,那款Motorola E1就是蘋果與Moto合作的產物——「iTunes手機」,在蘋果的開拓史上,也算是獨一無二了。

2007年:重新定義手機的iPhone

在2007年中期,蘋果再次對官網的頂部導航欄進行了重新設計,而當年的主角毫無疑問是橫空出世的iPhone。我們都很清楚這款產品的意義有多重大。極具代表性的圓角矩形圖標,將擬物化設計推向整個世界。這個內部代號為「Purple」的智能手機催生了Android,也為摩托羅拉、Nokia和黑莓的沒落埋下了伏筆。

2010年:穩定積累

蘋果的這一官網設計方案此後一直沒有迎來巨大變化,圖中便是2010年蘋果推出iPad時的官網截圖。穩定積累又何嘗不是好選擇呢?須知只有量變,才能引起質變。2010年蘋果發布了傳奇的iPhone 4,並且用iPad向世界證明這家公司能設計出真正易用的平板電腦。

2011年:一個時代的結束

2011年時,蘋果對頂部導航欄採用了更加深色的基調,搜索欄也變得更加簡單。這是在這一年,喬布斯也走到了人生的盡頭。iPhone的工業設計和下一代的iOS設計也開始在蘋果內部立項研發。一個時代結束了,改變也即將發生。

2014年:不止於平,豈止於大!

圖中便是蘋果如今官網主頁的設計方案。iOS7發布之後,「蘋果式扁平」也運用到了網頁設計上。單頁設計、動態載入、視差滾動等各種新技術都能蘋果官網上找得到。所以,「蘋果式」的扁平化設計,並不是看起來這麼簡單。iPhone 6 Plus 和 Apple Watch 一大一小也像全世界宣告蘋果在設計上的不拘一格。

原文內容來自優設網漲姿勢!從蘋果官網細看20年設計變遷史 作者新浪微博:陳子木

顯然,蘋果的網頁的變化多少反映了ui設計的發展歷程:混沌——擬物——扁平——?

一個事物從創造之初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予借鑒和參考的,模擬我們已知的事物是最明智的選擇,也節省了辨識成本,這也是為什麼早期的icon和ui頁面的擬物圖標和大熱的原因。
當然人們的認知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後,圖標和界面開始簡化,去除了繁雜的細節,接著只剩下外形,再繼續精簡,變成餓了一個簡單的色塊。

顏色的變化道理相同。

我記得是從win8開始,大熱的扁平化席捲了世界各地,一大波低飽和度的色塊佔據了視野。
蘋果也難得的的拋棄了ios6的擬物風格加入了扁平化的大潮流,ios7zai win8發布後一年應運而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ios7並沒有直接吧微軟扁平化的那一套直接拿來用,相反地,他並沒有完全否定自己的風格,而是再風格大規模的改動上,保留了一些立體感和光感。去掉了圖標的層次感和擬物細節。用最簡單的話就是:他大規模的使用了高飽和度的漸變,而不是直接的純色塊。

扁平化也在此之後發展到了一個極端:當所有的信息都被簡化後,界面顯得非常冷冰冰,毫無情感,相信大多數設計師被這種性冷淡的感覺迷的團團轉(你不是一個人)

但是設計趨勢永遠是不斷變化著的,所以 再大家都已經被這股性冷淡風格搞得團團轉沒有出路的時候,長投影冒了出來說:我就是出路。

圖片來自站酷:各類風格圖標|圖標|UI|LucyLyh

以及同時出現的晶格化

可以看得出來,當一種設計風格出現的時候,接下來的設計趨勢多半實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豐富和深入,最終被新的趨勢取代。

顏色的使用道理相同,當彩色屏幕被發明出來後,人們急於吧所有的顏色堆砌上去,這股新鮮勁兒過去後,人們對於顏色的使用變得剋制而冷靜,或者我哥認得觀點是,再扁平化帶來的低明度高純度的顏色趨勢後,漸變滿足了變化需求,接著高飽和的色彩漸變再一次代替了風潮,最終回歸到低飽和度高明度的色塊。比如潘通官網發布的2016年流行色:靜謐藍和粉晶

顏色的趨勢變得越來越輕越來越淡

再往後的趨勢也永遠會是再現有的基礎上不斷滿足設計風潮的需要。

也許,是淡色漸變呢哈哈


設計:
低飽和度(高級灰)的配色一直在被設計師們所使用,
從設計師的角度來看,每種配色方案都有各自的優勢

技術:
隨著屏幕顯示技術的提升,色彩顯示質量基本得到保證,
能夠相差無幾地顯示設計師的色彩方案,並且大部分的用戶更新了設備屏幕,
設計師敢於使用之前顯示有偏差的高級灰

用戶:
由於技術的解放,使得用戶看到了這種配色,以為剛剛流行起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扁平化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擬物風格給系統帶來了負擔,
歸根結底,是技術的限制。


至少在5,6年之前,美術高考就已經開始流行這種低飽和度的顏色了。當時叫國美灰或者高級灰。
我的看法是當年接受這種美術教育的學生開始掌握設計的話語權,所以才帶來了這種色彩選擇上的傾向。


物極必反,人是喜新厭舊的動物,潮流就是起起伏伏,設計是在輪迴中前進的


用戶界面的核心且最高任務是:承載、傳達內容。再簡化一些的描述,也就是充當「背景」。

如何更好的體現呢?盡量壓低界面的存在感,但又要保證良好的承載、傳達內容的體驗效果。於是,單從色彩方面來說,就應該更加的素、平一些。

以此類推,圖標也應該盡量低調一些;交互效果也要有所取捨。

所以扁平化的界面設計風格,是相對而言最實用的套路。素雅的色調也基於這點,而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這點。


擬物,你可以理解為 「裝飾主義」
flat UI,你可以理解為 「極簡主義」

人們厭倦了繁瑣的「裝飾主義」,突然看見 「極簡主義」,人一下子 「輕」了。

但, 「極簡主義」絕對不是終點。
一旦人們對其產生空洞、呆板和乏味的情緒,最後又會回到「裝飾主義」,「裝」著 「裝」著又覺得繁瑣、虛偽和沉重。

結果循環開始。


有一套光是看起來就令人幸福的顏色叫高級灰。他們相對增加了補色使得其高雅且不「臟」,易於相互搭配,不刺眼且區分度高。

用於任何環境正常光源下都是賞心悅目的。

補充一套畢沙羅的高級灰,以及國美灰的顏色命名。真的只是看著就很幸福了。

拿坡里黃——可自行百度為什麼這麼命名。


低飽和度顏色更多的還是運用在移動端吧。畢竟除了LOGO用戶就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面。想要讓用戶呆的時間更長舒服最重要。刺眼的顏色太容易視覺疲勞了


1、流行色是趨勢 而流行趨勢是可循環的 流行不過是輪迴
2、世界設計和藝術的發展 在這些年來一直是高飽和度的艷麗的顏色 穆卡風格的評價是 色彩絢麗 絢麗的狹義一定定義的色彩是更多的顏色 更多的衝擊力槍的顏色 再看藝術大師的畫作色彩 畢加索等藝術大師 不論何種畫派何種風格 你觀察其色彩的構成 他們的顏色多是以純色為主 而如今流行的高級灰是不好去找到的 在設計風格的發展 工藝運動 新藝術運動 把視覺傳達推動了一大步 色彩更是視覺傳達最好的傳達方式之一 德國大師 Lucian Bernhard 他的設計作品評價 對比度強烈 色彩衝擊力強(只談色彩評價) 所以說 這些年的色彩流行一直是對比度強的色彩搭配 高純度的色彩 這種流行的頂峰是哪裡?我認為是紅綠花布流行時 大花布的流行時高純度高對比色彩的頂端了 紅綠色湊一起 是色彩的頂端
3、物極必反 幾百年純色的流行 到了紅綠色的頂點 再往上 上不去了 色彩的流行趨勢也是如此 高級灰的出現和流行不是爆髮式流行 這點可以從學美術的學生身上就能得知 十年前的藝考優秀作品特點 純色 高對比 五年前優秀作品 高級灰色彩開始獲得青睞 近幾年 高級灰佔領藝考色彩高地 高級灰的流行在中國藝考中只是反映 色彩流行趨勢從南方逐漸開始(藝考院校風格)中國美術學院為首 高級灰色彩成為主流色彩趨勢逐漸影響到全國各個高校的考前畫派風格 美術生是藝術的花朵和中堅力量 當色彩由現代美術事業權威人物 院校 傳遞給學生 由學生傳遞個其他的大眾 這種色彩好看 這個想法不斷的傳遞 一旦影響到了畫家 設計師 這部分現代可以成為大師的人 就會把這種色彩大面積運用 甚至達到了 炒作 的境界 而當這種顏色不斷的讓你看讓讓你看 你會覺得 哎 這種顏色真挺美的
4、另外 低純度低對比度顏色能爆發流行起來 是它也具備了火的特質 內因外因都存在了 不火也難
來講一下內因 高級灰類色彩 純度低 亮度低 無論何種色彩 都具備 安靜 優雅 的氣質
外因 社會的不斷發展 社會壓力加強 紙醉金迷的色彩不斷衝擊眼球 人會疲倦 精神會疲倦 而這種色彩出現 曝光了不斷提高 就像在沙漠里出現一瓶水 複雜煩躁的社會裡 高級灰的傳達給你視覺的刺激 可以靜心 甚至有歸屬感 依賴感
5、這幾點都存在了 這種顏色的人流行是大勢所趨 至少五年內是這種色彩主導流行趨勢 不信明年再來看我回答


因為全球的經濟形勢都不好了

從追求艷麗奢華,轉變為追求淡雅,平和。


這是自然趨勢,互聯網的時間內容才是重點,重色彩的UI就是喧賓奪主,淡雅點,與小清新重口味的內容相適應才能賺大錢。


早先的軟體多是功能為主的,而且功能相對簡單,單一。這時候的UI大都很重裝飾,可能因為軟體的功能太單一了吧,所以選用的色彩也很搶眼。
另外就是那時很多人的想法可能是,能搞出個軟體太酷了,我要給它配上一個狂拽炫酷的界面。於是程序員就把自己喜歡的某種高飽和的顏色弄上去了。

現在的軟體更多是以內容為主,向外的表現主要就是風格的扁平化,使用的色彩自然也軟下來了。其實好像遊戲那些的色彩都還是挺飽和的。

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顯示器進化了,低飽和色系的主題得以更好的展示。


推薦閱讀:

關於視覺設計的網站有哪些?
如何評價 Google I/O 2013 上發布的新版 Google+ 的設計?
做設計一定要有強迫症嗎?
為什麼設計師不願意被稱為美工?
著名互聯網公司最早的登入界面(首頁)是怎樣的?

TAG:用戶界面設計 | 視覺設計 | 設計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