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越來越缺乏陽剛之氣,女人越來越沒有女人味,是一個民族衰敗的先兆嗎?

比如說流行女漢子和小鮮肉的日本,房地產泡沫、人口老齡、經濟低迷
日本女漢子

日本小鮮肉們:


顯然這問題屬於一種對男權秩序再造的神話,根本不具備現實意義。靠摸相和類比來解釋現有的社會現象,動輒訴諸民族性,其實沒多大意義,這屬於某種再造的讖緯思維。解釋某些地區發展問題的模型很複雜,我們可以舉出無數男權文化盛行但是國家或政體更加羸弱的例子。

而且答主舉的例子並不恰當,日本反而算是男權秩序較為深重的國家,性別角色極為頑固,傳統思維中適婚年齡後的女性職員,在同企業相似工作崗位上相對於男性工資少了很多和大量職場性別歧視、規訓,使得女性的社會活動空間較為狹窄。而你日本本國「反性別規範」的現象,更多是流行文化符號的東西,體現的是現代性後文化元敘事和元主體崩裂後,消費主體代替了元主體,各種深度定製的亞文化崛起並伴隨亞文化形成自己的衣著身份符號甚至語言組織方式,一個自我命名的過程。日本亞文化的昌盛除卻長期的文化產業積累以外,人在壓抑的主流文化(包括性別文化)的空隙中尋找自我主體性的一種需求,消費文化在一些空隙裡面驅逐了傳統性別元素方式。但是它並沒有消解掉原有的文化慣習,雖然有些皮面改變,原宿淘的男裝加個花美男造型的人完全有可能比東京西裝大叔性別觀還男權,維護男權思維的也可能是女性。

性別文化的本質主義,依賴的是一套男權制的文化生產體系,用愛德華?伯內特?泰勒邏輯來說」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習性的複合體」。
現在的文化定義傾向於更明確地區分現實的行為和構成行為原因的抽象的價值、信念以及世界觀。換一種說法,文化不是可觀察的行為,而是共享的理想、價值和信念,人們用它們來解釋經驗,生成行為,而且文化也反映在人們的行為之中。最重要的是,當代性別文化,本身在強調一種社會結構,男權制的社會結構強調的是一種為了社群整合的支配體系,在Meyers的女權主義批判那裡,男權制本身是將女性排除在政治公共領域外的一種管理技術,而這種性支配權力此處是生產性的而不僅僅是壓制性的-----即男權制的文化生產,不是簡單的讓男性在日常生活中壓制女性,而是生產了一套隱藏了支配關係的社會角色,讓你往自己頭上套。而傳統男權文化中的女性氣質,本身就是消解女性主體性把女性放在客體化位置的一種邏輯產物,當然在這種男性凝視下,女性形象自然往柔弱和非自主上靠。那麼在自我選擇中突破傳統性別角色限制尋求主體性的女性(哪怕只是健身練大肌肉而不是局限於川字,或者是性理念開放一些),無論是選擇事業還是選擇以往主流是男性的領域,都容易遭到獵奇甚至負面的評論,而傳統公共領域被男權性倫理支配,雖然部分被消費媒介稀釋,但這個邏輯還一直存在。

當然,以上提到的社會結構本身也有生產關係的意味在裡面。正如同布倫納強調生產關係的優先性(「定居先於農業」,當然從人類學上嚴格來說不完全正確,因為有種模式叫「游耕」),而生產關係的變革本身也在和文化工業生產有關係,Gayle Rubin在《性「政治經濟學」筆記》中將性別文化視作一套生產關係變革期間的「一套安排」,雖然標榜是傳統意義「生理性」決定的,但更多是人工干預塑造的「」生理性」,某些人學了一兩個名詞開始替還沒形成定論的神經認知學界給宏大性別問題下生理決定論。文化工業中關於衣著時尚和亞文化的去性別化本身和生產關係變遷也有關係,同時還和消費主義有關。傳統農業社會甚至早期工業社會中男性主導生產的社會模式隨著後工業的生產關係的變革,已經完全與性別本身脫節了,自然性別的身份符號和自我命名方式也是反傳統性別角色的,相當於是身份政治變遷而已,性別文化此處只是性別生產關係的二階翻譯,從這個角度來說更廣度的社會性別概念被廣泛接受並且原因與性別捆綁的氣質被解綁,也是這種生產關係變革後的產物。當然消費主體的身份政治變遷並不能直接消除男權社會依賴的社會基礎,去政治化的政治本身無法取代真實政治的變革,這是另一個話題。

另外,現代人遵守的「男性氣質」也是個再造的產物,他的歷史不比他們鄙視的「娘」早多少,它混雜了部分男性的自我想像---具備公共理性,公民兵般的責任與義務,血緣部落時代強調的獵人般勇敢,騎士道德的低配版對於女性的讓度,宗族道德里用資源找補讓女性為宗族血緣無條件奉獻等等一系列重塑出來的東西。首先這些東西中西方混雜,自我標榜意味濃厚,而且是某種男權秩序浪漫化的解讀,而且和性別本身掛不上鉤,勇敢這種品質屬於任何人而且未必要是男權意義上的勇敢,公共理性與否和受過社科和邏輯教育相關性遠比性別大,騎士道德在女權主義論述中一直被視作不必要甚至是控制手段。一種政治浪漫化的男性氣質本身就是個陽具神話,這種陽具神話的出現和翻譯出現在各種文化社群甚至不同性別文化之中,受眾也不僅僅是男性。

德國現任防長是一位女性婦科醫生,其軍事觀點,強硬到要組成歐洲聯軍,激進歐洲主義論調,政治表現雄辯,這更多和她政客的自我塑造方式以及政治立場有關係而和性別掛不上關係。而當代社會分工中,個人素質更多強調專業性的社會角色而非性別角色,「一個專業的投行人」或「技術水平高的程序員」的角色重要性遠高於一個「寫程序的男性/女性」,何況後者充滿著大量性別刻板印象。


男子漢可以這樣陽剛之氣外露。

男子漢也可以這樣風華絕代。

女孩子可以這樣柔美溫婉。

女孩子也可以這樣威武霸氣。

一個幸福的國度就是每個公民都能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

一個民族的興衰取決於這個民族的創新力和凝聚力。

和娘炮、女漢子沒什麼關係。


中東地區的大鬍子們長得多陽剛,女人對大鬍子們百依百順多柔美賢惠,可見此處必定國富民強,安穩繁華~


題主似乎有一種本質主義傾向,認為「陽剛之氣」之類的男性氣質是男性所擁有的特徵,而「女人味」之類的女性氣質則是女性所特有的,然而這不過是一種性別角色預設的體現,男女之間具有生理差異,卻未必具有性別角色差異。

社會性別本身是社會建構的產物,會隨著時間和社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所謂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也是經過後天才獲得的,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社會裡會有不同的內涵,其建構過程深受「男性中心主義」的影響。男權結構會根據性別角色法則將男性和女性規訓成既定的角色預設模樣。

在父權觀念體系下,男性氣質是好的,男性擁有的陽剛之氣是好的,男性更擅長於理性抽象思維,注重社會價值的實現,擁有公共事務所需要的理性和客觀,更適合從事公共領域事務;而女性所擁有的女性氣質則是不好的,女性是柔弱而感性的,心思更細膩,天生適合私人領域,擅長家庭勞動,即使進入公共領域也更適合那些具有輔助性質的次要工作。

由於現有社會規則是以男性為中心制訂而成,某些女性為了能夠在現有社會結構下更好地生存,會讓自己變得更「男性化」,以便更好地適應規則,從而在與他人的競爭當中勝出,比如某些女政客或女領導很少會表現出所謂的「女人味」,而更具有「陽剛之氣」。只不過以父權標準來看,這是一種對既有規則的僭越,人們往往會用「男人婆」這一帶有強烈貶義意味的稱呼來指代她們;相應的,不符合既有社會角色要求的男性則被命名為帶有低價值屬性的「娘炮」,需要面對他人的嘲笑。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的行為舉止不符合男權的性別角色預設,而眾人認為這種才是正常的。

至於所謂的「民族衰敗」的指責,不過是為了維護題主認可的父權觀念和民族主義敘事所臆想出來的高帽而已。民族衰敗和性別角色法則之間不具有必然聯繫。

民族主義本身具有很強的政治含混性,它既可以拿來建構具有強排斥性的、強烈的保守主義色彩的民族身份;同時也可以拿來建構具有包容性和自由主義色彩的民族身份。而題主想要維護的不過是前者的保守秩序,然而即使是在民族主義範疇內,性別角色法則未必就是不可改變的。同一個民族框架內部同樣可以具有極強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群體內部成員同樣可以要求自己的經濟和身份地位得到其他成員的尊重和承認,對於女性而言,就是改變現有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的性別不平等的訴求。

文化保守主義者往往會以破壞社群(本題為民族)內部團結、穩定和導致分裂等借口來限制群體內部被排斥的成員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的合理訴求(比如民族內部女性的公平要求),以捍衛他們所謂的「正統」文化。然而這些指責卻缺乏系統而有效的證據支持,更多只是空洞的猜測。

我們同樣可以以相反的論點進行辯護:正是因為社群內部缺乏自由和平等,才會導致成員之間的團結紐帶遭到腐蝕,承認受到(民族)內部限制和排擠的成員的正當權利和地位反而更能促進群體內部團結和穩定;文化保守主義者不過是以團結之名來維護自己守舊和狹隘的社群文化觀。保守的民族主義者會以女性破壞民族團結的名義反對女性要求性別平權的訴求,從而維護自己所認可的男性擁有特權地位的民族秩序。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為民族內部的女性爭取更公平的整合條件削弱了民族內部的穩定和團結,甚至是導致了民族衰敗。

————————————————————————
公眾號:Herstoria

http://weixin.qq.com/r/iylaQvXEG6hkrbEh93yZ (二維碼自動識別)

htt/r/9EOchPrEDqdxrb7n9xbm


什麼叫陽剛氣,嗯?

坐標廣州東火車站附近,親眼目睹了一件事。一個非常文弱,打扮日系的題主口中小白臉正在和一個邋裡邋遢的男子爭吵。

聽他們對話的內容,原來是那個邋遢男插隊。然後這個文弱小哥二話不說,立刻制止,便發生爭吵。兩人爭論不休,邋遢男幾次欲動手,但小哥巍然不動,氣定神閑,據理力爭,罵得邋遢男一直想動不能動。

而圍觀的人群呢,好幾個題主口中的印象里的粗壯大漢,卻不是視而不見就是冷眼旁觀。

陽剛。哼。(這哼是冷笑,別在誤解了)

-----
說動手也是爆笑。東站旁邊到處武警不知道奧?


1為什麼作為男孩就要是一個「調皮活潑聰明,陽光開朗的大男孩,即使偶爾有錯,也要原諒他,男孩子嘛,只要努力,一定比女孩成績更好」?

為什麼作為女子就要是一個「文靜優雅內斂,羞答答的姑娘,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讓無數男子春心蕩漾。讀書有什麼用,嫁個好丈夫才能幸福」?

為什麼進入社會,就要適應酒場,改變性格融入集體,在一定年齡之後,開始醉醺醺的教導後輩?
而被教導甚至欺負的後輩,在日後繼續維持這種「欺生的優良傳統」?

為什麼作為藝術家,就要長發小辮,以不羈的外表來作為自己自由派的象徵?

為什麼作為父母,就一定要原諒自己當年的父母,然後繼續在孩子身上,重複做那些自己過去怨恨父母對自己做的事。

為什麼愛情總是要如電影小說中一樣浪漫而痛苦,仿若沒有痛苦就沒有任何激情與快樂,。
為什麼人生就要跌宕起伏,在青春歲月過去之後,再去回味自己當初做的傻事而無限感慨。

為什麼歷史的車輪總是重複,而每個人就是那牽動著的木偶,在一個又一個模式中輪轉。


小時候吃飯我很討厭吃香菜,

這時我媽媽就會教訓我道:「現在的孩子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我們小時候哪有得挑,能不餓肚子就不錯了。」

在媽媽之後半個小時的勤儉節約的教育里,我一邊將香菜挑出來,一邊吃飽了飯。

長大後,有很多原本不喜歡吃的東西都慢慢接受了,比如蘿蔔、苦瓜、西紅柿,但唯獨依然不喜歡香菜。

不過現在放假回家的時候,媽媽再也不會說我了,因為這時我掙的錢已經比父母多。

在我們身邊,一些見識淺薄,思想局限的人眼中,

看到一些年輕人挑食,就想到所有八零、九零後都不能吃苦,將來肯定難有出息。

看到一些年輕人工作後給自己買新衣服、換新手機,就想到現代人只懂享樂,不懂節省,將來怎麼過日子。

看到網上一些「娘娘腔」、「女漢子」、「女裝大佬」的字眼,就想到這個世界遲早夭完。

總是活在個人情緒里,而不願更全面地去看待他人和這個世界。頻頻在各種激進觀點中選擇站 隊,或許只是為了掩飾自身的淺薄和弱勢。

而我對未來總是充滿樂觀,畢竟有越來越多人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為自己而活,未來的世界,想必能更加包容而自由,每個人也能以自己的方式實現個人價值吧。

就好像即使是一個走在路上都不會有人在意的胖子,卻能在網上獲得十幾萬的關注,還能在公眾號「鬼木知」寫出那麼好的文章。

如果有妹子能不嫌棄他死宅,當他女朋友,那這個時代就真的很美好了~


[全文約1500字,3張圖,預計閱讀時間&<=5min]

先上結論:不是的。恰恰相反,這是一個民族的文明進入興盛的先兆。


我大哥教了我一套分析方法,我感覺挺受用的。

大哥說:

「不要試圖用人性去分析人性,噪音信息會干擾你的思維,要用動物性去分析人性,才能抓住矛盾的根本」


所以我們不妨把人類文明分為三個階段:

(關於準確時間的界定,學術界尚有爭議,因此我們此處僅模糊處理,不作仔細討論)


我們再來定義一下什麼叫「陽剛之氣」——我們不妨把陽剛之氣定義成「武力值」。

武力值很好理解,身材高大,四肢發達,等於更高的武力。

I.那麼武力值在人類歷史中的三個社會分別處於什麼地位呢?

顯然,在原始社會中,「武力值」幾乎是考察雄性人類優秀與否的唯一KPI,當然,「非武力因素」中的「智力值」也很重要,但是在茹毛飲血的年代,「智力值」的作用恐怕沒有「武力值」那麼明顯。

而進入古代社會之後,人類社會逐漸脫離原始,進入文明,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非武力因素」KPI開始逐漸登上歷史的舞台,「武力值」不再是保障一個雄性人類生存的唯一KPI,那麼這個時候,人類有很多工種,你可以是一個依靠「武力值」吃飯的、從事體力工作的士兵或者農民,更可以是一個依靠「智力值」吃飯的文官、謀士、商賈、小販、私塾先生、甚至龜公。

而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之後,「非武力因素」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雄性人類不再需要與天斗與地斗,「武力值」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除了士兵和體力工人以外,及乎所有的雄性人類都能找到一份與「武力值」不相關的工作,「武力值」不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

說到這裡,馬老師的那句話呼之欲出:

為什麼會產生「小鮮肉」?因為這個年代,「小鮮肉」所具有的「男色」也能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啊。所以題主說的雄性人類中的「小鮮肉」,也順其自然地產生了,因為人類文明發展到今日,生存環境變得非常友好了,武力值不再是最重要的KPI。

我們可以預測:

1.對於雄性人類來說,人類社會越文明,「武力值」越不重要。

2.當生存環境變得惡劣之後、天災人禍來臨、甚至是戰爭來臨的時候,人類對雄性個體「武力值」的需求又將會漲回來,因為到那個時候,「武力值」才是保障生存的KPI。


II.那麼「女人味」又是個什麼玩意兒?

我的觀點是:「女人味」是一個KPI,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古代社會且產生父系社會(或稱男權社會)的一個產物,也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自然界中的雄性個體的「武力值」往往是大於雌性個體的(如果有反例,歡迎留言科普),那麼在自然環境下,雌性個體的生產力水平是明顯低於雄性個體的,是的,「上帝」就是這麼不公平。(答主是無神論者)

但是由於人類整體生產力水平低下,雌性人類也需要從自然界中獲取生存資料,也需要參與大量的體力勞動,所以對於雌性人類來說,KPI大概是「身強體壯」、「四肢發達」、「乳房發達」。

當人類文明進入古代社會之後,生產力相對於原始社會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上百萬年以來雄性與雌性的生產力水平累積出來的差距,權利的天平逐漸傾斜向雄性人類,便造就了男權社會。

而進入男權社會,雌性人類的生產資料、生存資料來源對象,由「自然界」變成了「雄性人類」——更多情況下是來自於她的配偶。(當然,農村不同,農村婦女的生存資料來源仍然是自然界。)

所以雌性人類的KPI完全是由雄性人類決定。雄性人類認為:你們負責生育、負責 滿足/取悅 雄性人類就行了——也就是所謂的「生兒育女」能力、「相夫教子」能力、以及「女色」。

於是在古代社會,對於一部分雌性個體來說,「身強體壯」、「四肢發達」不再是最重要的KPI,「賢妻良母」、「女色」所包含的因素逐漸成為雌性人類賴以生存的KPI。

而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套雌性人類的KPI便是「女人味」。受男權社會幾千年的影響,「女人味」的問題,一直遺留到了現代社會,一直遺留到了今天。

而當下的日本社會,出現了「女漢子」雌性人類,說明什麼?說明日本社會邁向真正的文明了啊,說明雌性人類的生產力得到解放了啊,生產力的解放只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是解放後的生產力,不需要經過雄性人類進行再分配。

我們可以預測:

1.對於雌性人類來說,人類社會越文明,「女人味」越不重要。

2.當生存環境變得惡劣之後,雌性人類生產力水平低於雄性人類時,雌性人類又將回到男權社會的統治之下,「女人味」的需求又會回歸。

3.當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劣,雄性人類也不能保障生產力的時候,雌性人類將擺脫男權社會的束縛,又將重新拾回「武力值」等其他KPI。

說到底啊,馬老師那句話沒錯: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成為女人的。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簡單。
就是基因決定的女性成為社會中女性角色的元素佔比並不大。
最重要的是,被後天社會化改造成「真正的女人的」。

男人也好,女人也好,這個性別角色差異,除了生理差異的微小區別以外。
男人和女人更大的差異,更多的是社會化的差異。

什麼是社會化的差異呢?
社會化的差異就是,人類在社會中從嬰兒到成長,被社會教化的方向的差異。
男人和女人都是被社會改造成現在的樣子的。

怎麼改造呢?
比如,你是男孩的話。
男兒膝下有黃金,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孩子怎麼可以扭扭捏捏跟女孩子一樣。
男孩子怎麼能如此脆弱,男孩子怎麼這麼懦弱,男孩子怎麼可以這麼的情緒化。
男孩子要冷靜,要承擔責任,男孩子要有男子漢氣概,男孩子要。。。。。。

比如,女孩子的話。
女孩就要矜持,女孩就要打扮的美美噠,女孩就要學會柔和,女孩就要找個好男人。
女孩就不要那麼拼,女孩考個老師、公務員得了,女孩子嘛沒有理性很正常,女孩就應該聽男人的話。
女孩就是不如男生,女孩漂亮最重要,女孩子不要那麼堅強。。。

發現了么。
從小到大這些話,會像無數個小程序一樣,輸入進你的腦子裡。
最後,這些程序會左右你,成為現在的樣子。
這個就是教化。

也可以說叫文化,文而化之。
文就是語言加情緒。
內化到你心裡,你就成為現在的樣子。
當你長大後,你會不自覺的用這些語言和情緒自我約束,而並不知這是社會輸入的程序。

我們以為自己是自己,其實並不完全是,環境對人的作用是巨大的。
至於為什麼現代社會,這種性別標籤,開始慢慢鬆動了。

我認為,這是因為大家更加追求自我和個性了。
這也要源於我們有足夠的經濟基礎,才能讓人格獨立,思想獨立。
所以根本還是說,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

這件事,是個好事。
去掉性別標籤,是解放男女的好趨勢。
男人不再為了非要成為社會眼中的那個男人而累死累活。
女人也不再為了非要成為社會眼中的那個女人而失去自我。

大家都自我解放,放飛心靈。
做自己最舒服的樣子,做自己最想要的樣子。
並且,尊重他人的個性。
這其實是健康的社會風氣。


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男人陽剛,女人陰柔」的觀念是建立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基礎上的,男人體格比女人強,佔據絕大部分主要經濟活動,就是體力勞動的崗位。
隨著科技發展,觀念進步,腦力勞動的重要性逐漸反超體力勞動,在經濟活動中男女性別差異越來越小。進而在社會地位和外貌審美中的男女性別差異越來越小,往中性趨同。所以,題主說的現象,不僅不是國家衰敗的表現,反而是社會進步,經濟發達的體現。
經濟學上有個規律,就是經濟越不景氣,女性的裙子越短。確實,經濟不景氣,工作崗位減少,就業女性搶不過男性,為了生存自然要取悅男性。
男女地位差異大的有哪些國家?封建殘餘根深蒂固的日本,宗教氛圍濃厚的阿拉伯國家。
前者雖然男女不平等,但好在經濟發達社會穩定,廢宅們娘炮們可以安心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越來越不昭和。後者依然抱著一千多年前的教材拒絕現代文明,女性生來就是人形子宮保鮮袋,一直很清真。


所謂「陽剛之氣」和「女人味」,只是一種不經思考的刻板主觀印象,其本質是原始蒙昧時代為了生存和生殖導致的雄性和雌性分工,雄性負責打獵、耕種和打仗,形成了所謂陽剛之氣;女人負責採集、織造、懷孕和哺育,形成了所謂女人味,尤其是懷孕和哺育這個生理必然過程起的作用極大。然而你們要記住,這是在特定環境下為了基因延續,為了生存和生殖而採取的一種策略,而不是一種必然,也不是一種正確

進入21世紀後,人類科技正在突飛猛進,就全球產能平均來說,吃飽穿暖早就不是問題,互聯網聯合人工智慧正在大量替代人工。除了戰爭地區,沒有多少人擔心自己的基本生存問題。在中國的城市就非常典型,在黨的領導下,社會穩定,經濟發達,到處高樓大廈欣欣向榮,互聯網高科技迅猛發展,吃飯、洗衣、出行全部o2o,買東西上京東當天送到,支付全靠微信支付寶,你盡可以宅家裡不出門。請問這種情況下, 女生憑什麼要找一個國字臉一身肌肉,看起來就一臉正義特別能吃苦耐勞的男盆友?完全沒有用武之地有么有。男生憑什麼要找一個看起來就賢妻良母,做飯洗衣,以為你生兒育女為己任的姑娘?找一個有趣點獨立點的女盆友不可以嗎?

這一切都是因為科技推動下的社會轉型帶來的。我覺得這個趨勢不會停,而且會越來越明顯。最終的趨勢就是中性,或者說,「無性」,男人女人沒有差別,要做到這一點,中間有個裡程碑就是科技上實現體外孕育胎兒,一旦「女性要懷孕和哺育」這個最後的節點被打破,那麼男性和女性實現真正的平等也就沒什麼障礙了。人就是人,而不再有明顯的標籤。

我覺得,性別特徵的淡化,兩性分工的淡化,恰恰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去世界各地看看,越是發達國家,越是淡化性別。你要說男性陽剛,女性溫柔,那我覺得沒有人比IS群體更符合,你覺得這幫人是在崛起?


這說明我們的國家在進步,我不用再去強裝陽剛了,表現出自己真實的一面有什麼不好?
就像題目中說的,「男性陽剛,女性陰柔」,如果只有這樣才算「正確」,那麼母系氏族社會呢?這樣的性別刻板形象只不過是人類歷史發展史上的一個小片段而已。
縱然世界是客觀的,但是歷史的發展卻帶上了一些主觀性,我們現在的這些所謂的「普世價值」…都是怎麼產生的呢?都是在人類的歷史中慢慢發現出來的。但是,這也不意味著它們都是完全正確的。
這個問題設計到性別刻板印象和性別二元論,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異,並不是我們可以理所當然地接受性別刻板印象的原因。這麼說吧,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印象呢?這是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發展的產物,這本身就不是什麼天經地義的事情。
而且,這樣的印象…真的是一種束縛。文明社會的實質就是,人們可以接受各種各樣的東西,我雖然不理解你,但是我不妨礙你,不去批評你。否則的話,是不是每個人都要因為價值觀不同而去每天去和別人爭論呢?
這樣的現象出現,正是我們的社會愈加文明的表現。我們當然有我們的主流思想,但是在主流之外的呢?就應該得到排斥和批評嗎?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老師或者家長總是說,就你和別人不同。但是,不同又怎麼了呢?這個世界因為有了差異而多姿多彩。
而我…作為一名MtF,對這個問題確實有一些感悟。如果沒有了這樣的刻板印象,說不定我可以快快樂樂地當一個男孩子,也不用受到別人的不解和嘲諷了。
這個問題,實質上,是關於一些思想和我們的固有偏見不一樣怎麼辦?這個時候,就更不能去加強自己的偏見了。


有點兒亂………


昨天去影樓拍古裝,被男攝影師手把手凹出非常難受的造型裝淑女,我可難受毀了。

我一直在吐槽這是封建社會對女性的壓迫,並慷慨激昂地給他們講女權崛起的重要性。

我婆婆全程在旁邊笑得不行。

民族衰敗不衰敗不好說,她家有這麼個會掙錢能扛事會算賬能省錢的女漢子兒媳,絕壁是家族愈發興旺的。

小門小戶的,生產力才是要緊事。

有錢人的世界,我們不懂。

這套寫真是免費抽獎得的……咳咳……都免費了我也不好吐槽啥,對吧……我老公吃了人家兩盤點心一盤水果呢……

這張是我婆婆拿手機拍的,正片早呢。

據說這套的人設是狐狸精還是桃花精了啥的,衣服都穿得半半拉拉的。

各種矯揉造作,給我難受死了。

你們看這手!我堂堂一個鐵骨錚錚的女漢子,何曾如此捏過啥玩意捏成這樣!

這特么可是全國體育加試統考鉛球滿分的熊掌!


這問題讓我想起了一個梗。

潘金蓮推開窗戶時,便註定了中國的衰落~

假如潘金蓮不開窗戶,不會遇西門慶;不遇西門不會出軌;不出軌,武松不會逼上梁山;武松不上梁山,方臘不會被擒,可取得大宋江山;不會有靖康恥、金兵入關,不會有大清朝;不會閉關鎖國,不會有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中國將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其他諸侯都是浮雲。

男人越來越缺乏陽剛之氣,女人越來越沒有女人味,和民族衰敗有毛關係?中東地區國富民安?

日本房地產泡沫、人口老齡、經濟低迷的原因,這裡不做討論。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男權國家,日本女性就業率只有60%左右,傳統性別角色極為頑固。

日本是《女人的房間》第一處拍攝地,彭怡平卻一度覺得拍不下去。「即便在家庭私人空間,女人對男人也要使用敬語,聽來就有階級之分。」深感不公的她通讀日本憲法。當她把「憲法明文規定可以『夫妻別性』,但日本社會 99% 的女性卻選擇從夫姓,你會怎樣選」的問題拋給未婚女攝影師垣本泰美時,這個在彭怡平看來「腦筋異常清楚」的日本女人說,自己應當也不會成為那1%:「如果我們堅持保留原姓,在行政機關與現實生活里會面臨重重阻礙。比如,一般的檔案送審只要一天,不改姓的女性的檔案可能會拖十天半月甚至半年,但沒人告訴你為什麼。」

關於女漢子和娘炮的問題,你想想為什麼當女人說自己很爺們時,得到的常常是讚許;但當男人說自己很娘的時候,得到的卻常常是唾棄。

切入正題。

一,什麼是性別本質主義

性別本質主義是中外傳統性別文化的理論核心。世界上絕大部分傳統性別文化是以男性為中心的,而性別本質主義是這些傳統性別文化的理論核心和控制女人的最得力手段。它是指將社會性別制度和社會性別文化造成的男女在群體特徵、行為方式、性別分工、社會地位等方面的社會差異或社會不平等(如男剛女柔、男優女劣、男強女弱、男外女內、男主女從、男尊女卑等等)歸因於其生物本質差異,尤其是將女性的從屬地位和低素質歸結於她們與男性不同的生理特徵。

傳統的本質主義哲學總是假設世界、事物預先存在一個人們無法改變的本質,它是世界的終極基礎,萬事萬物皆源於此,又復歸於此,人只要去發現、認識這一本質就是了,男女不平等生物決定論便是本質主義在性別問題上的具體表現,中外傳統性別文化就是按生物差異將兩性劃為不同的社會等級和性別角色的。它們不約而同地宣稱,由於兩性的生物本質差異,決定了男女天生是不平等的,女性不能享有與男子同等的權利,包括同等的社會地位、性彆氣質、工作權、受教育權、參政權、婚姻自主權。

中國的傳統性別文化認為兩性的生理差異決定了最合理的性別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內」:「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女性尤其不可參政,否則會禍國殃民,傾國傾城:「牝雞不可司晨」,「牝雞司晨,惟家之索」,商朝的滅亡就是因為「惟婦言是用」,即商紂王太聽女人的話了。

在性彆氣質方面,中外傳統性別文化強調男女的生理差異決定了男剛女柔、男強女弱,男性要堅強、獨立、勇敢、進取、積極、主動,女性則應柔弱、依順、怯懦、保守、消極、被動。

李銀河在朱迪斯?巴特勒所著的《性別麻煩》和《消解性別》的總序:性、性別與社會建構論中寫到:

從1960年代起出現的性別新概念認為:將某些行為歸屬於男性或女性只是一種社會習慣(就像在英文中將船稱為「她」,而其他文化中卻不會如此。)社會建構論最初的觀點是: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人類的許多差異都不是源於一個基因,而是許多基因的相互作用。性別是以生理性別為基礎的社會建構,個人生而為男為女,並沒有先天的性別認同,他們是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性別認同的,在經過社會的建構之後才成長為男人和女人。雖然生理性別是天生的,但是社會性別既非內在的,也非固定的,而是與社會相互影響的產物。它會隨著時間和文化的不同而改變。社會性別是由社會建構的。社會性別是社會和符號的創造物。
極端本質主義認為:一切都是生理決定的;而極端社會建構認為:一切都是社會建構當然,不存在先天的自然事實。論爭雙方各自堅持生理決定論與社會建構論的立場,與此相應的是「自然」和「文化」的兩分法。前者強調先天的自然基礎,後者強調養育的作用,社會條件,社會權力關係或者個人選擇。

社會建構論又可以細分為以下多種理論

第一,性別的文化建構論:性別建構的差異。存在於文化與文化之間,以及某一文化之內。性別的文化建構是指,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中,性別的概念和行為規範會按照當時當地的習俗被建構起來。比如,亞洲文化要求女人被動而柔順,亞洲女性的人格特徵就會被這樣建構起來。女權主義不僅強調社會性別的文化建構,還強調性別不平等的文化建構,性別構成的權力關係。

第二,社會角色理論:男女的心理區別來源於社會角色不同,由於勞動分工不同,女性更多在家庭里活動,男性更多在社會上活動。許多文化都有男主外女主內的習俗。社會角色分工的起因部分來自身體的區別,主要包括女人的生育和哺乳的需要,身高和體力大小的區別等,但是更多地決定於社會習俗對性別角色的規定。

第三,心理分析理論:男女兩性的起源和發展是長期的爭論,心理分析是最早涉足這一問題的。從弗洛伊德的兒童性慾理論可以知道,雖然兩性具有極為不同的心理本質、性本質,但是所謂男性氣質、女性氣質、異性戀、同性戀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獲得的,是特殊的文化環境造成的。

20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福柯被認為是顛覆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關係的第一人。他認為 ,性別的結構和權力結構共存,權力在兩分的、表面上看去是本質主義的性別區別中是因不是果。根據福柯的觀點,生理性別,無論是男性氣質還是女性氣質,都是隨歷史的演變而變化的 ,是話語的產物,是異性戀霸權的產物,它是在性實踐和性別實踐中形成的。

福柯提出了關於日常生活中的統治和抵抗的理論,這一理論涉及國家的管理技術、醫療和快樂學的知識領域。他的基本觀點是:權力是生產性的,而不僅僅是壓制性的,就連壓制本身也是生產性的。目前被當做天經地義的性別差異其實是由權力生產出來的。

目前運用社會建構論來定義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之間的關係的最有影響的嘗試是羅賓(GayleRubin )在1975年發表的「女性交易:性』政治經濟學』筆記」一文。她的理論和跨文化分析指出,所有的社會都存在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體系:它是一套安排,在其中,人類的性和生殖這種原始物質被人類的社會幹預所塑造,以傳統的方式加以滿足,無論這些傳統方式有多麼糟糕。她強調社會幹預在塑造性別規範中的重要作用,摒棄了對性別結構現狀的生理決定論的解釋。

題主所給的日本女漢子,就是肌肉女,並不被日本主流審美認可,日本動漫、漫畫女主清一色的水手服少女。

《無畏魔女》幾乎每集都有女主的內褲特寫,這是什麼口味?

日本電視劇《東京女子圖鑑》

雖然這不代表所有男人的想法,但電視劇都是集體無意識的反映啊


如今知乎的女權問題下,充斥著大量的臆想和謬見,把一個嚴肅的社會學問題動輒訴諸情感或是穿鑿附會到一些不相干的事物上是一種很愚蠢的行為,有時甚至能看到拿著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來作為論據的。容我說句不好聽的話,作為科幻文學作品而言,劉的小說頗具價值,但其對人類社會的理解中,不乏有大量的想像和臆造,在學科壁壘日益堅實,研究領域不斷細分化的當下,劉的小說在專業的社會學研究面前實在算不上高明,即便是最為人稱道的「黑暗森林」理論,也不過是借用了一些入門級博弈論概念的粗礪文學創作而已。拿一本科幻小說來作為研究人類社會的參照,三體社會學家們恐怕也已經離日劇法學家差不了幾里路了。

@acel rovsion @Luzz 兩位都提到了父權規訓的問題,珠玉在前,木櫝在後,我就借雞生蛋,在此基礎上再做一點闡發,順便兼談福柯。當然我對後現代哲學理論仍然算不上十分熟悉,疏漏難免,還望見宥。

要探討女權,自然繞不開波伏娃那本開創性的社會學著作《第二性》。顧名思義,「第二性」,指的就是女性,在對「女性」這一概念的勾勒中,波伏娃採用了一種反本質主義的研究視角,當然,這與她個人的存在主義立場不無關係。

所謂「本質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相對,本文中特指『性別的本質主義』)」,指的是認為萬事萬物背後都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本質,而這種本質是先於一切存在的,一切現象終究只是本質的外化表現並為之所統攝,只要掌握了本質,那就掌握了真理。本質主義作為一種橫亘於人類思想史中的古老傳統,在不同的領域也有諸多展現,比如歐陸哲學中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和歷史研究中的「宏大敘事」等,此處不表。

波伏娃認為,女性不是獨立的主體,而是在長期的父權規訓下被瓦解了主體性的客體,僅僅作為男性的「他者」而存在著。

女性長期處於被男性「凝視(拉康意義上)」的狀態下,在自我身份的建構過程中,實質上普遍受到了一種來自父權制的話語壓力,正是受塑於這種父權話語,女性才生就成了如今這種柔弱,寡斷,具有強烈依附性的樣子。換言之,在父權制下對女性的審美和倫理要求,以及預設的性別角色和各種符號標籤的生產,本就是一種權力秩序輸出而已。當然,這種權力採取了極為高超的運作手法,同時用極具遮蔽性的話語加以包裝,以至於個體幾乎察覺不到罷了。

談起權力,很多人的理解也許還停留在《1984》所描繪的那個反烏托邦社會中,認為權力是一種具體的,可見的東西,是軍隊,是政府機構,是監獄和刑罰,是「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也正是囿限於這種理解方式,很多人可能會說,我們一沒有逼女性裹小腳,二沒有把女性推上火刑架,僅僅要求女性有女人味一點,怎麼就跟男權扯到一起去了呢?

需要澄清的一點是,我們在此所說的「權力」,並不是指那種具體可見的「強制性權力」,也不同於阿爾都塞所說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而是一種在微觀層面運作的嶄新權力形式,那就是——「規訓權力」。規訓權力完全不同於以展現君主權威為目的傳統「君主權力」,其不依賴於暴力機構和殘忍的刑罰懲戒(處刑劇場),而是依賴於一種我們早已經習慣且認為毋須再被質疑的事物——「話語」(熟悉哲學史中語言學轉向的童鞋應該更能體會其深厚意義)。

對「規訓權力」的論述和闡發主要見諸於米歇爾福柯的著作(以《規訓與懲罰》為標誌性作品),福柯借用了尼采譜系學的分析方法,並獨樹一幟地開創了「權力譜系學」,以譜系學的視角去考察現代社會中的權力運作手法及其歷史演變,為我們進一步理解現代社會中的權力機制提供了一條嶄新的研究取徑。

在福柯那裡,權力有三種主要形式,分別是「君主權力」,「規訓權力」和「符號權力」。從傳統君主權力向現代規訓權力的過渡實質上是一種權力基於社會歷史環境變遷的策略性調整。人民絞死了暴君,權力的邏輯卻並沒有隨著暴君之死而退場,恰恰相反,權力將自己隱匿起來了,並且變得越發複雜和高效。在這種高超的運作手段下,權力關係已然凝結在了人們的話語和各種符號當中,被直接輸入個體意識,而連人們的反抗意識都已然被徹底瓦解。畢竟,你可以反抗一個具體可見的政府機構,卻不可能反抗一個「符號」和一種「邏輯」,甚至連察覺和捕捉它都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當然受限於歷史因素,中國社會的權力結構並不是由單一的權力形式組成,而更像是一種傳統君主權力和現代規訓權力的複雜拼接,不過這是另一個話題,此處不展開了。

在《規訓與懲罰》中,福柯借用了邊沁的「全景敞視監獄」來闡述他的權力理論,在此,「敞視監獄」充當了現代人類社會的隱喻——一台巨大的,隱蔽運作的權力機器。福柯顛倒了知識和權力,並為我們揭示了兩者之間的某種媾合關係(主要通過「知識考古學」的方法來完成)。「真理」本身就是一種權力運作的結果,不是「真理」生成了權力,而是權力定義了何為「真理」。對知識的學習本就是一種「思想規訓」的過程,而在此,話語充當了權力的代言者。知識學習和文化熏染往往意味著讓個體進入某個既定的話語結構中,而語言是一種極具蒙蔽性的事物,他總是會在不為人所察的地方埋好了圈套,然後請君入甕。

規訓權力通過製造一系列美好的幻象和虛假的許諾來讓個體膺從於某種既定的秩序,看似美妙精緻的辭彙和冠冕堂皇的話語背後隱藏的往往是某種早已被定義過的價值次序,當你輕信了它們,其實也就落入了那個巧妙布置過的話語圈套之中。權力機制通過與之相匹配的話語體系來完成對個體的統轄和宰制,它的觸角正在進入到歷史敘事和知識生產當中,逐漸編織成一張巨大的權力之網。隨著規訓權力的不斷延展,隨之而來的,則是主體性的解紐(理性主體之死)。自然肉體被規訓成生產性的「身體」,個體完全淪為一種權力邏輯支配下的產物,社會規訓逐漸演變為自我規訓,最終,監獄的監視塔上是否還有人已經不重要了,因為真正支配我們的那個監視者,永遠存在於每個個體的心中。

當我們討論「女權」時,不是在說讓女人來奴役男人,更不是在說讓女性來擔任領導崗位,亦不是說給予女性更優厚的社會福利,這根本沒有觸及父權制的核心。女權運動真正的歷史任務,是從既定的父權社會結構對女性的壓制氛圍中重建女性的主體性,同時革除與父權制相匹配的價值和倫理次序,打破這種既定的話語結構,而這,顯然不是一點小修小補能夠完成的。

回到問題本身,本質主義的兩性觀和「女人味」不過是一種規訓的話語,就如同浪漫化的男性審美不過是一種古老陽具崇拜的復魅。話語即是權力,偏見源自無知。男女之間縱然存在先天的生理差異,但後天的社會建構卻承擔著更為關鍵的作用,更何況男性的體能優勢早已被現代工業文明所削弱,諸位敲打著鍵盤的知乎er,誰又真的是過著刀耕火種,茹毛飲血的日子呢,恐怕就是搬磚這種尋常的體力活,離諸位也是遙遠得很吧,至於非說這是「民族衰敗的表現」,未免太貽笑大方。

by【星瀾微漾】

相關閱讀:如何評價丁璇 5 月 14 日在九江學院引起爭議的女德講座內容?


題主啊,不是針對你,我就是想起這麼一段往事。
我從前見過一個百度寫黃的,他有個很奇怪的習慣,就是他的黃里都夾雜很多大字眼,「以筆為槍,鬥爭邪惡」,「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而且這些大字眼不是擱在表面上,而是串到他的寫作內容裡面去,比如他的主角是個陽剛男,而社會上有一種審美是欣賞娘氣男,他就在小說里說「社會病態才會有病態審美」,再比如說,他寫個黃的主角是學生和老師,開頭就加一句「獻給被不合理教育制度摧殘的學子們」。
題主啊,真的不是針對你,我就是想起這麼一段往事。

又及:此人寫得非常難看(如果他腦子裡稍微有根弦也不會成天「鬥爭邪惡」了),所以就不推薦觀光了。


我銀背大猩猩,身長2米,渾身腱子肉,上能拳打非洲雄獅,下可腳踢北美棕熊。

你們智人,四肢纖細,骨瘦如柴,膚白無毛,還愛在身上披塊五顏六色的破布。嬌柔作態,娘炮至極,必將衰敗!


不一定。

偽娘屬於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實際上只有在國泰民安,物質生活富裕的時候才會產生。

題主的想法並不新奇,實際上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就曾有一段和女裝有關的爭論歷史:

在古希臘母系社會時期,女子佔有社會大部分資產,所以能穿著華麗的服飾,而男子只配穿粗布做的簡陋衣物,少部分男子(主要是神廟的祭祀,例如赫拉克勒斯的祭祀)有資格穿女裝。

然而在母系社會瓦解(以雅典娜教會宣布取締女性的政治權利為標誌),女性地位快速下滑,上位的男性迅速建立了新的價值觀:像女性一樣穿華麗服飾是低賤的,男人就該穿樸素的衣服。

然而這樣的價值觀是禁不住男性掌權獲得社會資本後的大衝擊的,因為華麗的服飾本來就是象徵著財富和地位,於是穿女性服飾的風潮就在男性中興起了,當時就有人(例如斯巴達的一些貴族)就開始發表一些人心不古的言論。

這種價值觀的衝突在羅馬時期展現的淋漓盡致,羅馬皇帝黑利阿加巴盧斯出生於羅馬繁榮時期,追求物質享受,尤其熱衷於女裝。但是他的外婆則是個老羅馬人,這位老人成長於羅馬開疆擴土時期,價值觀依然停留在物質不豐富的時代,認為男人應該穿樸素的衣物。最終,這種價值觀衝突引發了一場刺殺,黑利阿加巴盧斯被投入河水中而死。

那麼既然男性女性化是社會繁榮時期產生的,那麼就並不存在所謂的「衰敗」了。

相反的,LGBT運動不但象徵著社會繁榮,還意味著性少數和女性也能享有資本,獲得話語權,這意味著社會變得越來越公平。

當然,我要贊同一點,民族衰敗是肯定的,但是這種衰敗不是倒退,而是進步!

因為隨著生產力提升,國家和民族這些舊概念必然會衰亡,留下的只有一個自由平等,人人皆為主人的自由人聯合體新世界!

工人沒有祖國。決不能剝奪他們所沒有的東西。因為無產階級首先必須取得政治統治,上升為民族的階級,把自身組織成為民族,所以它本身還是民族的,雖然完全不是資產階級所理解的那種意思。
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趨於一致,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隔絕和對立日益消失。
無產階級的統治將使它們更快地消失。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
人對人的剝削一消滅,民族對民族的剝削就會隨之消滅。
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一消失,民族之間的敵對關係就會隨之消失。
《共產黨宣言》第二章,《無產者和共產黨人》

舊社會病夫

共和國男兒

一首《國際歌》送給在座的喜歡給人貼性別標籤的反動派廢物!

國際歌 洛天依 樂正綾_VOCALOID·UTAU_音樂_bilibili_嗶哩嗶哩

附:評論里有問披風的來源,那是在某寶上找了COSPLAY道具工作室的裁縫後做的(為了避免有人指控我打廣告就不發鏈接了)。原型是進擊的巨人里的自由之翼斗篷,不過實際效果其實很像雨衣(殘念),建議如果有人也想訂做的話,建議去詢問一下有沒有訂做FGO信勝的那條斗篷的,肩膀位置做硬一點加上高領感覺顯得更精神一點......(碎碎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07/2017 補充

添加一下@閉門齋宿客 的補充

正規的譯法是埃拉伽巴盧斯或者埃拉伽巴,那個「黑利阿」是此皇帝給自己的太陽神的封號(Helios,赫利俄斯)。根據史書記載這位皇帝奢侈淫靡,不理國政,娶過四位皇后(其中一位甚至是灶神廟的修女),最終被他的外祖母發現是朽木不可雕而被軍隊刺殺。屬於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吧。另外他的時代羅馬已經陷入「三世紀危機」,感興趣可以查閱相關資料。

這位皇帝另外一件比較作死的事情是在宗教上強迫羅馬神「下嫁」給異族神,惹怒了不少人。

————————————————————————————————————————

另外有人對周恩來感興趣,所以發一下和周恩來有關的資料,其實相關信息網上有很多,可以自行搜索。

左二為周恩來

右一為周恩來

君於新劇尤具特長,犧牲色相,粉墨登場,傾倒全座,原是凡津人士之曾觀南開新劇者,無不耳君之名,而其於新劇團編作飾景尤極贊助之功。
《南開學校第十次第二班畢業同學錄》、《周恩來》名錄

周恩來對被稱之為新劇的早期中國話劇的認識和實踐、探索, 是在話劇史上的第二個歷史選擇的關鍵時期。當時, 新劇運動在一兩年之內就遍及全國, 文明新戲成為中國劇壇上的璀璨新星。然而從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來說, 新劇與西方話劇相比, 尚有相當的距離。因為新劇多數缺乏劇本, 仍然用中國舊戲曲的幕表制, 僅有一個故事框架, 角色是分派制, 由演員即興表演, 加之受純商業化的影響, 逐漸墮落為市井惡俗之物, 面臨將被時代唾棄的境地。就在這種情況下, 時年 16歲的周恩來, 正式加入了矢志探索嚴肅認真話劇的教育界名流張伯苓校長領導組建的南開新劇團, 從被推舉為布景部副部長開始, 先後以反串女角為主, 參加了一元錢 、恩怨緣 、 老千金全德 、 華娥傳 、仇大娘 、 一念差 等十多部新劇的編導和演出, 不僅成為京津地區具有名氣的男扮女裝的反串女角演員, 而且在報章上發表了很有創見的創新、提高、發展話劇的理論文章。
......
1915年暑假, 周恩來等人到北京青年會公演新劇 一元錢 , 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據南開學校話劇運動的史料記載, 北京青年會贈送了寫著譽滿京師四個金光閃閃大字的賀匾。有一篇評論文章, 說周恩來扮演的孫慧娟: 頭戴珠翠, 高領掩衿, 身穿粉紅暗花緞小襖, 右手系一方帕,下穿一色的綢棉褲; 身姿窈窕, 莊重矜持,身材纖長勻稱, 面容清秀文靜, 有一種誘
人的個性魅力; 演出的分寸感恰到好處,吐詞輕言細語, 節奏分明, 優美動聽, 羞澀中含有真誠純樸, 傷心落淚時肩頭微顫,精神畢肖, 把一個愛情純潔忠貞的少女,刻畫得入木三分。另有一篇報道說, 著名京劇男旦梅蘭芳先生看了一元錢的演出後, 請周恩來等人座談, 切磋男女反串的表演技藝。 1949年第一次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期間, 周恩來接見梅蘭芳時笑談了這件往事, 說: 30 年前, 南開校慶, 我們排演了話劇一元錢, 北
京文藝界邀請我們赴京演出。梅蘭芳說:我想起來了, 您在 一元錢 里演一個女子。演過之後, 好像我們還開了座談會。南開學校第十次第二班畢業同學錄 有關周恩來的記載: 君於新劇尤具特長, 犧牲色相, 粉墨登場, 傾倒全座,原是凡津人士之曾觀南開新劇者, 無不耳君之名, 而其於新劇團編作飾景尤極贊助之功。

徐曉兵,徐忠《青年周恩來與中國早期話劇》

此外總理好像還女裝逃脫過反動派追捕

蔡孟堅聽了叫苦不迭,惱怒地訓他:怎麼不早說?4月28日晨,一場大搜捕開始了。顧領著陳立夫、徐恩曾如虎撲食,準確無誤地向各個目標撲來。然而,等待他的是空空如也的房子,陳立夫、徐恩曾大失所望,顧也呆若木雞!只是中央機關里周恩來和陳賡剛剛燒完的文件還在冒煙,剛走沒多遠,顧領人就上來了。陳立夫問手下人:剛才四周有沒有發現可疑之人?回答:剛才有個女人從附近走過,還有一個老頭兒剛剛轉過拐角。
那「女人」是周恩來,「老頭」是陳賡,他們剛剛離開,在敵人眼皮底下遠走高飛了。多險,差點被捉!面對此景,顧悔恨交加,蔡是一個勁兒地埋怨!蔣介石得知也連聲罵「娘希匹……」
張榮久,《李克農冒死救中央》 ,黨史信息報

————————————————————————————————————————

然後關於一些評論的質疑的回應

首先,請諸位不要隨便貼標籤,諸如「法國人浪漫」「英國人紳士」「俄羅斯戰鬥民族」乃至評論里所暗指的「泰國小姐姐」,都是刻板印象,以偏概全。有這種想法的時候不妨換位思考一下,當一些外國人認為中國都是糰子頭的旗袍女和中山裝的辮子男的時候我們會有什麼感受。

然後再談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者要建立的,乃是一個人人平等,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未來,實現自我價值,自我突破的世界。

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共產黨宣言》第二章,《無產者和共產黨人》

用某種暴力式的思想,乃至行動,去給人貼性別標籤,去阻止LGBT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顯然是違背人的自由發展的。

@童言 和 @祥子扛起一捆草 有一種錯誤的認知,即是把某些地區強迫變性的產業,當成了LGBT追求自由發展的訴求。試問,當一個人因為被剝削而陷入貧困,不得不被迫改變自己的性別,這算什麼自由呢?相反的,這種產業實際上是對LGBT和女性的物化,LGBT也是受害者,是資本主義罪惡面的一個角落。

LGBT平權運動從來不會強迫他人違背個人意志去改變性取向或者性別,實際上,LGBT正是因為深受這樣一種強迫他人接受一種性取向和性別行為模式的反動思想的迫害,而越發明白個人自由的可貴,並使得LGBT們成為了左翼解放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順帶吐槽一下要學習美帝的。美帝的公共服務以社區稅收大小來提供相應的服務,貧民窟里的公立學校差的要死,有錢人倒是可以去私立學校早早在起跑線上和窮人拉開差距;警察也一樣,貧困地區根本沒足夠的財力去支持社區派出所,結果只能以黑幫作為地方治安維護力量;奧巴馬的醫保制度眼看也流產了,那些擔心被挖肉的富人們顯然不用擔心了。這種做不到共同富裕的社會制度你真的想學習?人啊,就要看清自己的社會階級,不要幻想自己是大資產階級的一員。當然如果你真是資本家,為自己階級利益說話,那麼我想我們也沒什麼好談的了,畢竟我又不是右傾改良主義者。


是啊!
整天用陽剛之氣關(嗶)心(嗶)男子,用女人味關(嗶)心(嗶)女人,不用等這個「有沒有」或者「夠不夠」的結果出來,這民族也差不多玩完了!


男人欺凌弱小,以熱衷欺負他人為樂

女人狠毒自私,以謀取不義之財為榮

這個民族才要衰敗

男女調換一樣成立


推薦閱讀:

TAG:女性主義 | 娘炮 | 女漢子 | 社會性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