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與自己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就是對不起他們嗎?

父母一生節儉,賺不來大錢,平時生活總是被指責不會節儉。
他們基本沒有自己的生活,不上網,幾乎沒有朋友,在家照顧生病的老人。
經常情緒化的批評我,抬杠,人格侮辱,在他們眼裡也沒有對錯的標準。不讓我出去與同學接觸,因為怕我學壞,我現在也不會與人交往。
我看到同學放假回家聚會很羨慕,沒有錢聚會,也沒人找我一起玩。
我深知這樣是無法在社會上更好的生活,而我每次又無法不跟他們交流生活上的事情。
我覺得他們辛苦供我念書,犧牲自己的生活質量,而我過上更好的生活,卻不告訴他們我看到的更好的世界,是對不起他們。
明知道他們哪些思想不對,卻不告訴他們怎樣更好,是不孝順,是對不起他們嗎?
可我告訴他們我在學校的生活,卻說我做的不對,在他們眼裡,除了學習都是不對的,與人交往也是不對。
我想有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怎樣協調好父母的關係,又不讓我有內疚感,愧疚感?


在某個年齡段,會有幾種顯著的行為特徵——
用家長的標準判斷自己的行為;
用自己的喜好判斷家長的行為;
用現在的處境,去判斷未來;
用對錯來判斷一切。

從題主的描述中看出,你身處在一個比較艱難的家庭。
家有重病的老人,錢財不寬裕。
所以生活單調且乏味。
而題主處在資訊更通暢的環境,所以會接觸到更多更好的生活方式。
這些東西在你的生活中是貧乏的。
你渴望你的生活也能和你所看見的一樣。
所以你認為是你父母不懂得這些,所以你希望你能告訴他們,所以你希望他們能給你這樣的生活。
但是你又隱隱覺得,這些東西好像很難以啟口。其實你內心也知道,即便你告訴了他們,生活也不會改變。
最終你內疚痛苦,跑來問這個問題。『
那我回答你——你不孝!
不是因為你沒有告訴你父母更好的世界。
而是因為你把你沒有享受更好的世界歸錯於你父母。

你真以為你父母是因為無知而沒有自己的生活?
你以為你父母在離開你之後的圈子,是一個蝸牛殼?
他們內心不渴望休閑高雅的生活?不希望自己被朋友圍繞?
其實他們也渴望更好的生活,只是因為成本高於他們的創收能力。任何改變他們生活的投入,都會直接透支他們的收入。
當然,你可以抱怨你父母的不爭氣,雖然你的道德感不允許,其實你內心已經抱怨過許多年了,不是么?
但那又怎樣?
他們承擔起了他們的責任。
你呢?
你只是把你未來的幸福,寄託於別人的努力。
你可以去看看某個提問,題主比你還慘,她父母為了讓自己「有更好的生活」,直接不給那位題主學費。
但知乎理智的回答者們沒有給那位題主任何同情,許多回答類似「你父母不欠你的,你想要什麼,自己去爭取!」
雖然這個問題殘酷且無情,但無疑,是一個中肯的答案。

我可以給你一萬個例子,例子里主人公們有著更艱苦的環境,但他們最後都過上了優質的生活。
但那未必能幫助你。
因為你明顯沒有達到自立,哪怕只是思想上的。
父母對孩子的看法,往往是投影孩子的表現。
你在他們眼裡諸多不對,那是因為他們從未從你身上獲得一點點的「好」。
請原諒我如此武斷,但我就這麼覺得——你從沒給你父母買過禮物,也從來沒有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實質的做些什麼。
你只會機械的做著他們安排給你的事情,同時默默的、甚至毫不掩飾的展露你的抱怨和不滿。
你有沒在他們能力之外,用你的努力給他們任何回報?
比如你打工賺錢買的兩雙鞋子、一個緩解腰椎壓力的椅子靠墊。
再或者家裡換幾個節能白熾燈,在省電的同時,讓屋子明亮一些。
其實很多都是你力所能及的。

你的父母承受了太多這個世界的疾苦,他們比你更深刻的理解這個世界有多壞。
也許片面和極端,但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多元複雜的,他們所碰觸的,絕對是真實的。
而你描述的,卻大多建立在你的想像和展望之中。
而且我質疑,如果你在大學校園裡,他們如何限制你的人際交往?
而你卻真的不會……
不排除多年的壓抑使得你交際能力弱,但數年相對自由的環境你還沒學會,那絕對是你自己的問題。
這個你可以找找關於人際的題目自己尋求答案。
也許你現在還在高中吧?
那假期的同學聚會遠遠不到你所說的層面,大多數吃吃喝喝而已,友情牢固了,卻沒有太多社會屬性。放棄了雖然可惜,但恐怕不會讓天塌下來。
最主要的,你有想過父母心中的你,是個什麼樣子么?
是不是一個幼稚、憤怒的孩子?
你要他們如何信任你,有能力去面對這個充滿誘惑而又殘酷的世界呢?
他們又如何確定你描述的那個美好的世界,會讓你變得更好呢?
你自稱比他們更接近這個美麗的世界,可他們可有因為你已經更好,而更幸福呢?

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是一件被動無奈的事情。
有人因家庭天生幸福感強過我等,我也羨慕妒忌,恨不得投過一次胎。
但人總是要活下去的。
不能靠別人的時候,就多靠靠自己。
雖然這很難。
但每前進一小步,就多了一點空間,比不過別人,比比自己也不錯,至少大多數人在這方面很容易做一個成功者。
「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句話光說出來,都感覺很帥氣,不是么?

回到我開篇的那段話,對題主誠懇的說幾句——
你父母不贊成的,未必你不能做,但請三思而後行;
你不喜歡的,未必是父母不做,也許只是他們做不到,請體諒一二;
生活是一個進程,不是一個結論,也許一次中獎就改變你的一切(但不要寄望於此);
世界遠比你我所知的複雜,你渴望的那些也許是好的,但到了你手裡未必還是那麼好。

當你被邊緣的時候,自我鍛煉修養,未必不是一條出路。
而看似長袖善舞朋黨無數的人里,絕對不止一兩個傻逼廢物。

以上。


  • 「經常情緒化的批評我,抬杠,人格侮辱」
  • 「在他們眼裡也沒有對錯的標準」
  • 「不讓我出去與同學接觸」

請恕我直言,但是你父母真的有病,這些行為正常人不會做出來。特別是上面第三條,不讓你出去與同學接觸,這絕對是心理疾病,希望你能正視你父母親的心理健康狀況,送到三甲醫院診斷一下。

醫院精神科的醫生會拿一個問卷給他們做,做完就知道怎麼治療了。

這事兒不像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看到一些年輕人的回答,準備對自己的孩子這樣說,工作以後你就是獨立自主吧,如果失業爸媽可以接濟你半年,如果談了男朋友建議多問問家裡意見,當然你不聽我們也不強求,如果想結婚我們儘力做到兩家都滿意的程度,將來有孩子自己帶,我們可以搭把手,主要還是靠你自己,另外我們老了去養老院你簽字就行了,偶爾帶著下一代來看看就行,年節的接我們回去過當然好,住院請看護也行,一天來看看就行,最後幫我們操辦後事有個坑就行。。。

我們哪還能提什麼要求呢?要不要跟我們分享你的生活真的不是很重要。。。


海外留學狗不請自來...

利益攸關:
- 自小生長於大家庭中,周圍三姑八嫂爺爺祖母都住在一個很近的環境中,難聽些是不自在但好聽些卻很有親情味。於是成長成一個很有人情味的學霸(偽)

- 而出國與家人分開後,長輩們的約束一減少便自然的會平面化發展開來,在學業上減少的時間直接影響到成績並吃過紅牌...

- 社交方面卻積累著一筆財富,每個認識且認真結交的朋友都充實著生活且明確的讓我意識到學習生涯之外有更好的生活


而在自己喜好的生活圈子與家人期待衝突的時候,我所理解到且選擇著辦法便是:靈活變通

好吧那是屁話,實際上是:對人說人話,對鬼說鬼話。

家人眼裡所看到的世界自然會與你所看到並理解的不同,這是經歷的差異,沒有對錯與否的差別。換成任何人經歷過長輩們在上世紀中國的發展階段時的體驗都會那樣保守的。

要知道,世界上沒有絕對無償的供養,家人提供給你上學的機會便是處於隱晦的需求下做出的行為,那麼作為受益方,你有必要對他們居高臨下的期待做出適當的回應

- 成績得有,起碼能弄到拿得出手。

- 他們所期望聽到的關於學習的事情,這在達成上條時必然會有些,可以添油加醋些其它學霸們(真)的經歷。

- 在滿足基本的事情外,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不需要和家人們分享這一塊的領土。

家人從根本上便是與你不平等的存在,要像與朋友們吹牛一樣述說夢想是不可能達到的。但調整自己的生活的同時協調好與長輩們的關係,卻是可以達成的。


(什麼?你說隱瞞消息會有愧疚內疚感?你和室友吹水時會不添油加醋直白的說出一切並覺得那樣叫做會與同學交往?)


在中國最麻煩的就是,永遠無法指責父母的錯,不然便是不孝。因此,遇到極端保守的父母,幾乎就陷入輿論悲劇。倒是建議努力獨立,盡量在父母逐漸老邁之時與他們有更為平等的姿態討論世界(前提就是你有足夠讓他們承認認可的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

而獨立之前的隱瞞也就是必要且無需負罪感,更不用對父母現今似乎落後時代觀念的生活感到抱歉,畢竟他們自己現在也活得還不錯。


1
一個人能盡到贍養以及陪伴的義務就算是對得起父母了;
對父母的義務裡面不包括無條件聽他們沒有價值的話。

2
你總想著改造別人的思想幹什麼?
你有錢了買一個平板回去給他們玩,買一個洗碗機給他們用,
買一個吸塵器給他們用,雇個傭人給他們使喚,
你看他們會不會改變?
改變別人不是嘴上說說就行的。


【家庭暴力】:父母打罵以及家庭冷暴力

【控制子女】:中國父母普遍存在親子一體和自我喪失。
「我是為你好」「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欠我的」
他們認為,孩子是他們的所有物,他們有控制權處決權,用自己的付出來要挾孩子,不僅是他們,你的親戚往往也是抱著這樣的想法,所以和父母一吵架,親戚會勸你要理解父母,要懂事,他們是為你好。因為親戚和你父母本就是一類人。
父母與孩子之間,是感情和愛,不是欠。生孩子是他們的選擇,他們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人只為自己做出的選擇負責),照顧子女,給予子女愛和關心本身父母本身就能得到身心上愉悅的體驗。然而父母往往將愛變成有條件的。
愛是心甘情願的,愛是無條件的,抱著要求回報的付出都不算是愛。那只是父母將自己的慾望隱藏在愛裡面來掩飾而已。無條件的愛和要求回報的愛裹雜在一起,你需要具備區分它們的能力。不帶到下一輩中,不帶到你的親密關係中。
父母想控制子女的時候往往會不擇手段,最常用的包括:利用信息不對稱優勢說服你(當你認知能力不夠時);利用情感手段要挾。你要同情他們嗎?成熟的父母不會做任何這樣的事或者類似行為。
父母本身是不成熟,父母本身也不具備那些能力。父母對子女有無條件愛的地方,也有要滿足他們自己的地方(自私)。
親子關係,沒那麼神聖也沒那麼普通。親密關係也如此。
但寬容不是縱容,人最重要的依然是自己。

他們沒有能力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能力,沒有平衡孩子與自己生活的能力,也不具有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力,將不具有這種能力的遺憾與痛苦轉嫁到孩子身上以此來安慰自己——都是為了孩子。

【嘮嘮叨叨】
父母的嘮叨,對他們而言是在自己的表達能力和認知能力都有限的條件下,對子女的一種關心方式。雖然是關心,但這種方式是不夠尊重的,會施加自己的意志和願望,甚至會有自私的成分在裡面。或者父母本身並未成熟,需要從孩子這裡獲得認可或者權威感等等。
對孩子而言,他需要獨立自主的空間,以及排斥這種行為中包含的父母對子女的控制行為。
具備經濟獨立的能力,人格獨立能力,嘮叨漸少無效。

對於80後和90後而言,父母這樣簡直是通病。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要從歷史說起
80,90後的父母的世代效應為:經歷過文化大革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很複雜;高考制度的取消,接受教育的機會少,文化程度不高;自己非常辛苦不希望子女和自己一樣,但又不知道如何去達到不辛苦這種狀態(教育缺乏導致的信息缺失),只好將希望全部寄托在「學習」上。(導致對人際關係等社交能力的不重視和對學習的過度重視)。
解決方法:對於心智成熟的的人來說,可以試著去帶領父母一起成長(一定要注意方法,你需要面對的可能不僅僅是溝通問題,還有可能要面對父母自身的心理性格問題,推薦在你獨立工作具有經濟能力之後再用這種方法)。對於心智尚在發展的人來說,要能夠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成長和鍛煉自己,同時在父母面前表現為他們期待的樣子。


你應該是上大學吧?早點經濟獨立,用錢說話。


請問你現在上幾年級?
其實我也有過類似的困擾,但是當我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後父母想和以前一樣管也管不了了。
所以你首先要做的是厚積薄發,現在不要指望改變他們了,有實力才有發言權。


完了,我不孝七八年了。準備接著不孝,我的生活,他們可以知道,但是基本也就是知道知道。我不覺得不應該,當然,我情況比較特殊。。。。
祝你身體健康。


你父母都沒覺得對不起你,你有什麼好愧疚的?
父母是時候走下神壇了,你活著不是為了滿足他們的每一個願望。要想解脫,內心必須強大,要在心理上跟他們平等。告訴自己:他們錯了。


今天晚上我也和題主差不多,我大二決定不讀了,父母同意了,父母一定要知道我的想法,以後的打算,我就是不願意和他們說,我不想把自己的啥子事情都告訴他們,感覺就像透明人一樣,沒得隱私,說了也沒用啊,然後就被親戚說我不孝,不知道為他們考慮,我對不起他們,他們辛苦賺錢是為了什麼,我傷了父母的心,還說她說這些都為了我好。我想也許我是讓父母不高興,生氣傷心了,但是父母也要想想自己是不是就一定對啊,我覺得有個答主說的很好,成熟的父母與不成熟的父母,我的父母也是經歷了那些高考改革之類的,父母文化水平都低,都想讓娃娃過比自己不同比自己好的生活過度看重學習,我是女的,我爸爸認為只有讀書才有出路或者嫁一個有錢人,有時我也內疚讓他們難過傷心了,真的很糾結啊,即不想讓他們難過又想按照自己的意願來,他們好像想知道我全部的事情全部的想法但是我又不願意把自己的所有的想法都告訴他們,不願意啥子事情都跟他們講,不說他們又擔心。害怕我出啥子事情。真的很糾結啊!我又做不到一面裝出他們所期待的樣子,一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除了能從物質上給我爸一點安慰以及精神上給他一點希望,我沒有能力給他更好的生活。他要的太少,我能給的也少,我覺得是我對不起他,可生活已經這樣了,讓人無力還手。


沒錯,他們要求不高,儘管你完全可以不理會,但是為人就要做自己該做的,明白自己該做什麼。


你與父母交流最大的障礙,就是你認為自己所有的作為並沒有什麼不好,而父母對你的所有的指責都是錯誤的。

他們不能賺大錢,他們沒有上流的社交圈子,他們的是非對錯概念與你有所偏差等等這些都不是你能夠抱怨父母的理由。

既然你自己都意識到代溝的存在,能夠產生內疚的心理,說明你還是有孝心的。
你要記住父母的關心,即使是錯的,出發點也是想讓你好,雖然是他們想當然的那種好。

投其所好未必不是填平代溝、鋪好交流道路的一個辦法,試著想個自己不難受,父母也高興的氛圍,一家人好好談談。

還有就是,你所說的話,我唯一認同的就是,你知道他們很辛苦這一句話。


推薦閱讀:

金融碩士女生一直想做投行,發現內資券商 IBD 和自己想像差距較大,想要轉變職業規劃怎麼辦?
嚮往自由職業,本質是對現實生活中重重困難的逃避心理嗎?
當自己在一個集體中處於絕對弱勢的情況下,怎麼才能專註自己的事,不去和他人比較?
怎樣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
教差生是種怎樣的體驗?

TAG:人際交往 | 家庭教育 | 個人發展 | 社會階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