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作品單從音樂方面來講到底怎樣?是否在國內被過譽?
因為在看米蘭昆德拉的《不朽》,裡面提到貝多芬,說是他一個以故事來建立聲名的人。書中的原話是
「一九二七年,貝多芬是是百年以後,德國著名雜誌《文學世界》採訪當代最著名的作曲家,詢問貝多芬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巴黎六人團」成員奧利克以他同代人的名義支出:他們對貝多芬毫無興趣,他根本不值得一提。那麼,是否有那天他會被重新發現、重做評論呢?也絕無可能。簡直荒唐!雅那切克也認定,貝多芬的作品從來沒有讓他激動過。拉威爾的結論是,他不喜歡貝多芬,因為他的名聲不是建立在音樂上,而是關於他生平的文學傳奇造成的,就他的音樂而言,根本談不上完美。」——————————————————
對不起,樓主確實是沒什麼音樂修養的,一來就問這個問題現在自己也覺得有點不合適,請原諒我的衝動,因為一時看了昆德拉的描述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如果冒犯到了各位請不要生氣,我相信知乎上還是有人能跟您們討論古典樂的,以後我也會盡量避免在自己不明白的領域發言。抱歉,我是一直希望自己能對不知道的東西心存敬畏,並且理解您對於無知者的厭惡。我也沒有壞到會把無知當個性,回去會多給自己普及古典樂方面知的識。
看題主態度挺好,我就把一些吐槽向的句子刪掉了
簡短版本的回答是:不,貝多芬沒被過譽。他和巴赫、莫扎特這三人,基本上很難「被過譽」。為啥?因為他們實在,實在太牛逼了。
下面說詳細版本的:
偶爾混跡國內和國外的古典音樂論壇,大概說一下貝多芬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以下觀點基本可以說是「公認的」)
貝多芬在鋼琴音樂上的成就:32首鋼琴奏鳴曲技巧艱深,包羅萬象,前面的悲愴月光華爾斯坦熱情暴風雨五大俗就不說了,晚期奏鳴曲(29、30、31、32)更是堪稱天國之音的神作,對奏鳴曲式結構的發展貢獻極大,被譽為「鋼琴的新約聖經」(舊約是巴赫的平均律)。迪亞貝利變奏曲和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一起被認為是最偉大的鍵盤變奏曲之一。5首鋼琴協奏曲(尤其是三、四、五)也是同題材的內的經典。
交響樂上的成就:承前啟後交響樂史上第一座高峰,三、五、六、七、九每部交響曲都是這個題材內革命性的作品,完善並發展了交響曲的結構、曲式、配器等方面。貝九更是交響樂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交響樂史上能對貝多芬的地位造成點威脅的,只有馬勒。(個人認為還有個布魯克納,不過這點見仁見智,老布的音樂相較馬勒而言小眾不少)
室內樂上的成就:十六首弦樂四重奏是室內樂史上永恆的豐碑,除了舒伯特以外,無人能比。還有很多經典的鋼琴三重奏、弦樂三重奏等
小提琴作品:小提琴協奏曲是最有名的小協之一。10首小提琴奏鳴曲多經典就不說了。
他還寫了藝術歌曲,一部水平極高的歌劇費德里奧,還有那部偉大的莊嚴彌撒,以及其餘七七八八的作品。
。。。。。。
什麼集古典之大成開浪漫之先河這種話我就不用說了吧。開創者的地位永遠是最不可動搖的,而貝多芬幾乎在除了歌劇外的每個領域都有革命性的影響,可以說自貝多芬以來,後輩音樂家幾乎全都是順著貝多芬開闢的路子往前探索,勃拉姆斯、舒伯特、瓦格納這些牛逼的音樂家個個是貝多芬的狂熱粉絲,這地位,能怎麼」過譽「?
貝多芬如果在四十來歲的時候掛了,他也依然是古典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至少不遜於勃拉姆斯)。但他之後還寫出了第九交響曲、晚期鋼琴奏鳴曲、晚期弦樂四重奏、莊嚴彌撒這些不朽的作品,正式封神。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查」貝多芬晚期作品「,可謂貝多芬一生的精髓所在
簡單點說,放眼整個古典音樂史,最高峰上站著三個人,貝多芬、巴赫、莫扎特,其餘所有人都只能在下面仰望。要論對整個音樂史的影響力,貝多芬更是無人能及(不說巴赫這個bug級人物是因為巴赫被冷落了好久,到門德爾松才被發掘出來,我認為他的音樂成就絕對不遜於貝多芬,但對音樂史的影響就差一些了。貝多芬的影響力則一直綿延不絕)
貝多芬所謂」文學上的傳奇「,和他在音樂上的成就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補一下:
拉威爾也是我很喜歡的音樂家,我是沒資格去反駁他的論點,只能說文人相輕,音樂家也差不多,再牛逼也沒法討好所有人嘛,古爾德嫌莫扎特晚期作品對位法用得不好,勃拉姆斯認為布魯克納的交響曲是垃圾定會被人遺忘,塞爾金覺得除了巴赫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其餘所有人的鋼琴曲都不值得彈,切利老爺爺還說馬勒是個騙子呢
。
「喜不喜歡」和「是否過譽」是兩個概念。
不論是音樂家如拉威爾和雅那切克,還是完全沒有古典音樂背景的聽眾,都有權利表達對一首音樂作品的主觀感受,以及喜惡之情。
如果將這兩個問題分開問拉威爾和雅那切克,你得到的答案大概會是:「對,我承認貝多芬在音樂上的巨大成就,他在古典派走到盡頭時,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先河,但我個人並不喜歡他的音樂,他的音樂並不讓我激動。」
我覺得這問題很好。最不是問題的問題往往是最值得討論的。
奧利克那麼說並不奇怪,他早年是前衛作曲家,整天跟 Jean Cocteau 這種人混在一起的,對舊秩序不屑一顧很正常。他也未必真的那麼不喜歡貝多芬,那或許只是一種姿態。就好比如今某個雜誌主編大喊「紙媒都是一幫老朽!新媒體纔是未來!」,但實際上他比很多新媒體人都更理解紙媒的意義、價值和優勢。那麼喊只是一種策略而已。可能剛好有人要投資他辦網站了。比如。
至於拉威爾,從天賦上說我覺得確實高於貝多芬。不過也恰恰是因爲天賦太高而流於浮華。
可以確定的是,貝多芬在他自己的時代也是很前衛的——能留在歷史書裡的藝術家基本都是如此。可能如今被用濫的「創新」更適合形容他。他是一個你「猜不到」的作曲家,就像人們猜不到喬布斯時代的蘋果的下一個產品是什麼一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月光」奏鳴曲。想一下,傳統的奏鳴曲式一定是第一樂章快,第二樂章慢,第三樂章快(簡化的說法)。貝多芬在「月光」裡完全顛覆了這個結構。
爲什麼你在 2006 年沒有想到手機的正面應該是一整塊屏幕,而不是一半屏幕一半鍵盤?貝多芬就是那個想到這麼做的人。
從這個意義上說,《不朽》裡提到的那幾個作曲家鄙視圍繞在貝多芬周圍的文學傳奇,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些傳奇掩蓋了他的音樂本身的突破性和原創性,那纔是他作爲作曲家偉大的地方。對非專業人士來說,貝多芬當然只能以故事來建立聲名了,因為他們不能從專業角度理解貝多芬為何偉大。
假如貝多芬沒有創作過他的那些音樂作品,僅僅靠那些故事,你覺得他能出名么?
老貝基本就是個全能~他寫的幾乎所有東西就沒有不好聽的~隨便抓一首都能聽下去~這種情況對我來說在其他音樂家身上是不可能出現的
感覺題主倒是把肖邦過譽了。。
題主你引用的是《不朽》一書第二章的片段,此書恰好是我最喜歡的昆德拉的小說。昆德拉還引用拉威爾的「文學成就」之說,其實影射了當年貝多芬、貝蒂娜、歌德等人的狗血段子,昆德拉本人其實對貝蒂娜此人是非常不齒的。題主你聯繫上下文理解看看?
我猜測題主貌似沒有理解昆德拉的意思,昆德拉對貝多芬其實是很推崇的,在被背叛的遺囑一書中,昆德拉曾多次表達過對貝多芬的崇敬。昆德拉自己早年曾玩票過古典和爵士的人,是不會隨意下這種妄語的。到了二十世紀初現代樂派大行其道之時,那些大師們對幾十年前的浪漫主義的東西多少會說出一些帶有「貶低」意味的話,現在回看反而是當時他們多少有抬高自身身價之嫌【這句話估計要被噴……留點餘地,也有可能是雅那切克、拉威爾他們自己的個人見解罷了,這兩人的音樂我也非常喜歡,尤其是拉威爾】。個人意見是,貝多芬在音樂史中的地位基本是不會有過譽這一說的,或者怎麼「過譽」都不過分。
米蘭昆德拉在國內是否被過譽?他是不是靠故事傳說而不是藝術成就才走紅的?是不是都是些憂鬱的文青在追捧他,同代的嚴肅的作家對他都不屑一顧?
1· 報告題主,本題最大的槽點在於,你早不問晚不問,恰好在距當事人200年左右的這個時間點,懷疑對一個已有定論的偉大開創者的評價是否恰當。這種問題放在現在這個時間點真就是不可討論的。
你可以問的早一點,比如,1800s。那時的古典音樂正在孕育著各種可能性,巴赫還被冷落在教堂的雜物間,民眾受夠了莫扎特的甜膩,正剛剛從貝多芬的音樂會散場出來的公子小姐們從作品強烈的情感表達中體驗到略感不適的興奮,而一大幫生氣勃勃的天才的年輕人正摩拳擦掌,要讓新生的世界聽見他們的聲音。正是百家爭鳴的時代,音樂的前路尚不明朗,如果題主穿越過去提出異議,相信會有不少的附和者。
你要麼再再再遲一些問,比如,公元4014年。必須承認歷史是不連續的,被學術研究的各種史中的斷代現象都是不可辯駁的事實。歷史排行榜具有時效性,過了這個時效期,就算再牛,也不會被拿到一起來品評說道 比個高下。蓋棺200年,已經過去好幾個時代,歷史翻篇,再被翻案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所有如果真有哪一天貝多芬的地位被重新定義,那一定不是因為從現在往前數的音樂家的排位順序出現了大的變動,而只能是在新的千年,人類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變革,新的天才重新定義了音樂的形式從而躋身到了人類音樂史的前列。而像這種程度的巨變是以千年作為基本時間單位的。
打敗微軟的,不是做操作系統的,打敗Yahoo的,不是做門戶的,打敗Ebay的,不是做C2C的,打敗Google的,不是做搜索引擎的,打敗Facebook的,不是??
腦補類比一下,用在這裡正恰當。
2·
貝多芬的作品單從音樂方面來講到底怎樣?是否在國內被過譽?
我理解題主的意思主要還是想驗證後一個問題,即是否過譽的問題。但是這實在不是一個合適的角度,文字間暗含著用個人喜好代替客觀評價的嫌疑。
從XX的作品本身來評價一個XX是否被過譽。翻譯一下就是:XX的實際成就,是否配得上被附加在XX身上的聲譽。且不談如何對聲譽進行量化;且不說是否客觀存在一個映射,可以把成就值分毫不差的映射成值得享有的聲譽值。
假設一切必須的條件都能夠被保證,那麼「一個作品只能打20分的渣卻得到70分的肯定」,這是過譽無疑;而「一個人作品120分(滿分100,咦~~有滿分?誰規定的?)卻受到150分讚美」 ,是過譽?你的答案還肯定嗎?
先以小人之心,用一串疑問句來揣度一下題主的提問動機。(題主勿怪,這不針對你,實際上是個地圖炮,因為類似的問題太多了,比如前段時間很火的關於楊振寧先生是否被過譽的問題···不要陷入無謂的粉絲站隊模式;但是也不要走向它的對立面。)
一個距離你200多年的人,他是否被過譽,這和你有什麼關係呢?
過譽又怎樣?
你要翻案嗎?
你能夠找出一個更有資格的?
還是要以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來鄙視一下沒有意識到這種過譽的人的眼界之低?
當你沒有相當的功力,反對權威,並不會使你顯得更有見解。
不要辯白說自己是為了學習,為了深入了解他的成就。
先在打壓一下他的地位,把他拉下神壇,不再高不可攀,這會有助於你的學習?
對音樂作品的個人喜好,任誰,都可以談一些個人的感受。但是評價歷史人物,不是該領域初學者的事,做了也只會淪落成茶餘飯後的扯淡話題,何必?要相信時間,200多年的沉澱,已經把站隊空間完全排除乾淨。所有當面對任何一個在人類活動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先輩時,請務必端正態度。
貝多芬備受推崇一方面是他的作品本身確實名符其實,然而談他的音樂史地位時,其作品對後世音樂風格的影響更是不可濾去的重要因素。就是說真正封神的不是姜子牙,而是時間;而被封神的不是關雲長,而是忠義。
不同的人、乃至不同的時代對同一個人的評價都會相去甚遠,所以影響深遠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毀譽參半,永遠沒有人能夠得到百分之百的認可,當然也不會被百分之百地否定(希特勒還有人崇拜呢)。所以無需追究是否「過譽」吧,就我個人而言音樂、文學這類東西也懶得去追求「客觀」,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歡,反正我又不做研究。所以乃喜歡莫扎特的話就多聽聽吧!喜歡牛排的話就多吃點吧!
題主應該聽一聽貝多芬的音樂,巴赫、莫扎特、貝多芬。。。這些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時期的大師的作品,真的是經過了時間的考驗。
我自己很喜歡這些音樂。
喜歡這事,自己喜歡,有很多人和你一樣喜歡,這就足夠了。過不過譽,不需要探討。
當你沉浸在田園、命運、歡樂頌、悲愴、月光這些曲子中的時候,會覺得糾結於這樣的問題毫無疑義。無論答案與否,完全阻止不了你對他們的愛。哈哈
我來給一個側面的回答。
貝多芬沒有被過譽,但是其它一些西方音樂的大師卻被國內刻意忽略了。因為涉及宗教問題。
西方音樂和基督教有很大淵源,大量經典的作品都是以宗教為目的創作的,以宗教活動為傳播。就好像宋詞往往是以調情為目的創作的,依賴青樓傳播……正如詞人們人人會寫一首《蝶戀花》,西方每個作曲家都要寫作若干遍的曲目,是彌撒、聖母頌,聖體頌,等等,這些直至今日仍然是學院派的必選課題。在現代西方民間,教堂唱詩班仍然是音樂普及的重要來源,學校中的音樂排練和表演也往往以教堂為中心。
在國內,宗教曲目的演出是被嚴格禁止的。具體嚴格程度因地區而異,就我了解的來說,此類演出只允許在教堂舉辦,且只能由該教堂自身的詩班表演。那麼造成的現象是:
1. 我們在音樂廳聽不到宗教音樂,最古老、最精髓的那部分西方音樂與我們無緣,古典樂的世界巡演,到了中國要重新編排曲目。所以我們聽到的古典音樂,音樂形式上以交響作品為主,風格上以浪漫派和民族派為主,這些都是西方音樂的主流漸漸脫離宗教走向世俗後的作品。早期作品中以牧歌(可簡單理解為民歌、情歌)為主。
2. 那些以宗教音樂為主的大師,我們在課本上很少提及,而在媒體上根本無緣接觸。這樣我們對西方音樂的認識,跳過了整個中世紀和整個文藝復興時期。
比如帕列斯特里那百度百科——全球最大中文百科全書_ 這位大師把單調的格利高里式詠唱推向多聲部復調無伴奏合唱,在現在的電影原聲碟中依然能夠感受到他長遠的影響。
3. 我們所熟知的大師,也只了解他們非宗教的那部分作品。比如巴赫,我們一般人只知其平均律,而不知其清唱劇。莫扎特,我們只知其歌劇、小夜曲而不知其聖體頌。《安魂曲》如果換了個名字《安魂彌撒》可能就會晚進入我們視野很多年。
總之,缺少了宗教的傳播,我們很難得到一種正確欣賞西方音樂、甚至自然參與嚴肅音樂的氛圍。
貝多芬最經典的作品確實都不沾宗教的光。。。貝多芬是古典主義集大成者,開創浪漫主義先河,他的作品,脫離了神性而注入了強有力的人性。這種陽剛反叛之力,也許沾了「政治正確」的光,解放後被最早引入中國。同一批被引入的,現在在國內仍然很受歡迎的還有「愛國作曲家」肖邦、柴科夫斯基等……(當然,一個完美的勵志故事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貝多芬之後的作曲家,多多少少受了貝多芬的影響,所以說在非宗教音樂的古典領域,貝多芬說是最經典的也不過分。
另外,至於巴黎六人團及新古典主義、現代主義作曲家,他們屬於更新銳的派別,國人大眾的審美還沒有消化完古典(而且中世紀部分還是空白),推崇他們的也屬於小眾了。貝九聽得我感動的無法用語言表達
傳奇無需過譽。傳奇唯有自己超越自己,其他人沒有資格評判。
文以人傳還是人以文傳,這是一個好問題,但是,如果你什麼都不是,可能連像樣的墓志銘都沒有。諸葛亮雖然神話頗多,但是歷史上真實的他的地位和貢獻無需多言。
不明白一個人的牛逼之處不是你的錯,而是這個世界。我覺得第九交響樂是貝多芬"悟"了以後的音樂, 有了這首曲子他成為了劃時代的音樂家, 沒有這一首他不能和莫扎特並列. 可惜這以後他就去世了. 他在第九交響樂以前的音樂, 就如陷入感情旋渦里不能掙脫的人, 不夠超脫.
這完全沒有不尊重什麼的意思,你要不是自己對他的作品有一種狂熱也很難體會到為什麼偉大 只能人云亦云;我大膽的說一句,走專業的真正體會到其作品偉大的也是寥寥無幾,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們從小開始彈他的作品,他的作品我接觸了至少15年,我才敢說我是不算太久之前體會到了偉大;當然每個人理解會不同,我就列舉兩點:1,就是他之所以是開創新世紀,開創浪漫主義的偉人是因為他的音樂追求了情感上的極限,之前的作曲家沒有一個比得上他所要的那種極限,mozart沒有,haydn也沒有(不是說他們寫的差,是他們更classical in that sense);他的dynamic是超出了許多樂器,特別是小提琴(他自己親口說過I don"t care your puny violin, do serve my music),樂器本身所能做的極限。包括鋼琴,在非常高的range他會要一個突出的旋律和那個音色,但那個range鋼琴的聲音很難balance(with left hand"s lower register or other instruments like cello),典型例子就是ghost trio op 70的第二樂章第一頁倒數第二行(手上沒譜子我不知道小節數)當旋律到鋼琴的時候;
2,是無限性,他的作品你可以感受到infinity如果當你真正去研究的話;很多時候正是因為極限行才導致了無限性,永遠不夠,舉一些非常specific的東西,有興趣看看,去聽聽,沒有就一笑而過(像悲愴這種國內真的是彈爛掉了導致我審美疲勞,還有月光,這種我覺得我要放好幾年再去欣賞,就不當例子了)op10 no 3的二樂章,op 26的三樂章(啟發了肖邦奏鳴曲),op 27之一的聲音效果也是永遠都不夠,pastorl也是,到53,waldstein是個大坑,大家都彈,都彈不好,一樂章極度明亮和無時不刻要擁有的energy和節奏(左手左手左手),到78的opening,那種love和tender是顛覆之前所有的他的作品的;81a的開頭四個voice的走動和不同情感,到真正開頭的Ab,自認為所有他的鋼琴作品中最難的一個音,沒錯,就是一個音,一個八度,要的效果和聲音,最難!三樂章的vivacissimente也是unique顛覆性的,再到90和五個後期;小提琴作品比如第一個的二樂章,變奏所帶來的無限性,和那怕silence里的聲音和情感;大提琴比如第二首g minor就開頭的chord怎麼都不夠,再到那種如同漫步在紅塵里的行雲流水卻慢條斯理的pulse;說多了,貝多芬是個大坑,想好了再入,樓主還有什麼想說的留言,對他我可以go on forever,祝樓主開心,享受音樂
就體裁而言,貝多芬在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室內樂、歌劇、宗教音樂等領域皆有重要作品。 不再贅述。
就流派劃分而言,貝多芬的作品貫穿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甚至有現代主義的影子(維基:路易斯·史波就稱它及其它貝多芬晚期作品為「無法解釋和無法修改的恐怖」。但自從20世紀初,人們對其評價逐漸好轉,現在大賦格被認為是貝多芬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史特拉汶斯基說:「這絶對是首當代音樂,而且永遠都會是當代。)
就風格而言,貝多芬的風格總被人以過度的激情和歇斯底里的哭泣來形容。其實這些只是貝多芬音樂的一個方面,他的音樂有對英雄主義的讚揚,有對愛情的嚮往,有孩童的調皮,有村夫的粗野,也有神聖和崇高,有浪漫,有熱情,有悲傷,有瘋狂,也有冥想和沉思。尤其是貝多芬晚年的作品,基本都趨於內斂和深沉,變了一個風格。初聽之下覺得不明所以,可是越安靜的時候聽,越認真聽,聽得越多,經歷越多,理解也就越多。
對音樂的主觀感受,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著名指揮切利比達克對不少音樂家和藝術家都有過露骨的吐槽呢..另一方面對切利比達克的作品吐槽的人也很多。柴可夫斯基對勃拉姆斯有吐槽,勃拉姆斯和瓦格納互有吐槽,中間還牽扯到布魯克納被吐槽,馬勒也經常被人吐槽,總的來說被吐槽也算是影響大的一個體現吧...咦,倒是印象中莫扎特沒被人吐槽過,馬勒和柴可夫斯基都把莫扎特看的像天使一樣..
就是對同一個人的作品,每個人的喜好也會發生變化,我初聽古典音樂的時候,鑽了五六年貝多芬很多大型音樂和奏鳴曲,後來漸漸地,我聽貝多芬的音樂基本都是在把他的晚期弦樂四重奏了。
說了一籮筐,好像還沒說到過不過譽的問題,我覺得是不過譽的.....他太偉大了。
認為「被過譽」,是中國音樂教育的缺失。是否「被過譽」這個問題則根本沒有意義。
講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在美國讀音樂,上樂理課的時候教授給的範例裡面基本是貝多芬、莫扎特和巴赫的天下,包括教科書里的範例也是一樣,最多的是巴赫,其次是莫扎特和貝多芬,舒伯特海頓一類都是極少出現的。由此可見貝多芬音樂的精妙和其在同時代其他作曲家中的地位。
看到樓上一個答主的回答,略有感觸,其實音樂家多有偏執古怪之輩,挖掘下很多故事比貝多芬的傳奇還有趣,為什麼你不知道?因為他們不是貝多芬。
推薦閱讀:
※究竟什麼叫做「很肖邦」、「很莫扎特」的感覺?
※貝多芬的鋼琴演奏水平怎麼樣?和郎朗李雲迪等鋼琴演奏家相比呢?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音樂家之間的有趣故事?
※為什麼專註的練琴就這麼難?
※一位鋼琴演奏家最多可以記住多少首曲譜?
TAG:音樂 | 鋼琴 | 古典音樂 | 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 | 過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