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我今天吃藥的時候看到一個新聞」這個小測試?

也不知道是誰發明了這個測試——「給你對象或者喜歡的人發『今天我吃藥的時候看到了一個新聞』,如果他回復你說是什麼新聞而不是問你為什麼吃藥,說明他不喜歡你」。

澎湃聯播|我今天吃藥的時候看見一則新聞……

請以後問問題時候加上一些必要的說明,這道題我看了四五遍硬是不知道這句話在測試什麼。


「可不可以把愛好當工作?」vs「可不可以把工作當愛好?」

「吸煙的時候,可不可以祈禱?」vs「祈禱的時候,可不可以吸煙?」

「我今天吃藥的時候看到一個新聞」vs「今天我看新聞的時候吃了一種葯」

它們,說法近似,內容卻大相徑庭;
它們之間的對決,掀起一陣陣腥風血雨;
它們的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驚天大秘密?

敬請收看本期《走近科學》。

---

之前我回答的這個問題,其實和這個小「測試」的原理是一樣的:我們受到了emphasis frames(沒查到中文翻譯,下譯為重點框架,如有高人指點萬分感謝)的影響。

重點框架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指通過重點關注問題的某一方面來簡化現實問題的框架。舉個栗子,當我們形容帥哥「玉樹臨風」,討論範圍就在「外貌框架」;而如果說他「器大活好」,就是在「生殖框架」下討論了。雖然我們討論的是同一個人,但由於重點的改變,我們的行為和態度也會發生變化。

這個概念後來被NLP和冷讀術借去,變成了一個我們更加熟悉的詞:「換框法」。

NLP和冷讀術的觀點認為,話語不僅描繪我們的體驗,也常常為體驗設立框架。話語將體驗的某些方面置於顯著位置,將其他方面留在背景中,以此來架構體驗。

例如在一句話中同時表達「今天天氣晴朗」和「明天會下雨」,不同的連接詞就會為體驗設立框架,將不同方面置於顯著位置。並且認為,可以在不改變原文意思的情況下,僅通過改變話語的重點框架,也就是「換框」達到改變體驗的目的。

1997年,Nelson等人為了證明重點框架在公共輿論領域的影響,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將被試分組,要求被試觀看一組錄像帶。兩組被試觀看的錄像帶中,只有最後一個片段內容不同:雖然內容均為本地3K黨集會,但其中一組採用「公共安全框架」,另一組採用「言論自由框架」。

研究者通過一些問卷和測試,測量被試的態度變化。實驗結果雄辯地證明了,被試的態度受到新聞採用的重點框架類型的影響。

細思恐極。

---

回到問題上,我們通過切換重點框架,把討論局限在小範圍內,就容易主導討論的方向。

有個教徒在祈禱時來了煙癮,他問在場的神父:「祈禱的時候,可不可以抽煙?」
神父回答:「這是對神不尊敬,不行。」

第二天,這個教徒又想抽煙,他問在場的神父:「吸煙的時候,可不可以祈禱?」
神父回答:「這是時刻不忘禱告,可以。」

當教徒問神父可不可以抽煙時,他已經輸了。他把神父帶到了「抽煙框架」下,問題的主幹就是抽煙,給神父一種時時刻刻都要抽煙、祈禱都要放在其次的感覺,神父當然要生氣。

第二天教徒學聰明了,把神父帶入了「祈禱框架」,問題的主幹變成了祈禱,神父一想,祈禱嘛,多多益善,怎麼能不支持他呢?

有個題主問在場的答主:「可不可以把愛好當工作?」
「不行的!想的太簡單了!」答主們異口同聲。

第二天,這個題主又問在場的答主:「可不可以把工作當愛好?」
「帶著樂趣工作,事半功倍!」答主們眾口一詞。

同樣地,把愛好當工作,重點在工作。此時參與討論就會困在「工作框架」中,討論方向就局限在工作的責任感和專業水平上,多數人的愛好充其量就是票友水平,哪裡能堪此大任?當然是一派胡言。

但在討論「把工作當愛好」時,就轉換成了「愛好框架」,我們的注意方向就轉移了:培養愛好是好事,更不用說正好喜歡著工作了,那每天該有多麼快樂呀!

「我今天吃藥的時候看到一個新聞」

「今天我看新聞的時候吃了一種葯」

吃藥時看新聞,就把話題導入了「新聞框架」,重點放在新聞上,對方的預期就更傾向於發生了什麼大新聞,才值得你專門找他去說,一般的反應便是脫口而出「什麼新聞?」

看新聞時吃藥,討論就進入了「生病框架」。吃藥就和生病聯繫起來,對方自然會關切地詢問什麼病、嚴不嚴重、好了沒、要不要看看之類的話,沒準還發個紅包撫慰一下。

---

個人認為,有兩種情況,能讓人免受重點框架的干擾:

一是對方意圖明確,不吃重點框架這一套。

  • 可能是出於關心你:「可憐的,怎麼吃藥啊,是不是病了?」;
  • 也可能是頭腦清醒想奚落你一番:「你有病啊?」;
  • 甚至有可能另有目的:「別扯這些沒用的,你欠我的兩千塊什麼時候還?」。

很顯然,這一波刷屏中,動機普遍被認為是第一種。

二是重點框架的效應不足以掩蓋非重點詞語。

你要是發「我今天吃屎的時候看到一個新聞」

我絕對不會問什麼新聞了

參考文獻: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aming_(social_sciences)
  2. Nelson, T. E., Clawson, R. A., Oxley, Z. M. (1997). Media framing of a civil liberties conflict and its effect on toleran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91(03), 567-583.
  3. [美]羅伯特·迪爾茨.語言的魔力:談笑間轉變信念之NLP技巧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用這句話來判斷對方是否喜歡你,我認為是不合適的,不理智的。
想把吃藥和看新聞相提並論,你在表述的時候也要一視同仁,而這句話顯然不是。

我今天吃藥的時候看到一個新聞。

主語是「我」,謂語是「看到」,賓語是「一個新聞」,而「今天」和「吃藥的時候」則是用來修飾看到新聞這件事的時間,在句子中處於狀語。
」吃藥的時候「是用來修飾你看到新聞時所處的狀態,因此這句的核心在於:

我看到一個新聞。

毫無違和感,「今天」和「吃藥的時候」可有可無。

而如果去掉了「看到新聞」,這句話變成

我今天吃藥的時候。

句子成分不完整,別人會問:然後呢?


綜上,在這句話中,吃藥和看新聞不處於對等的地位,側重點在」看新聞「這件事上,對方會認為你想要和他談論有關新聞的事情。如果上來就直接問你吃了什麼葯,那才叫理解上出了偏差。


既然原文已經說了:

如果他問你是什麼新聞而不是為什麼吃藥說明他不喜歡你。

那我再續上一句:

如果他問你是什麼新聞而不是為什麼今天看說明他沒有時間觀念。

做人,真難。


其實沒有這麼複雜,你不妨反過來對別人說:

我今天看新聞三十分的時候吃了葯。

這句話的核心成分是「我吃了葯」,你拋出這個話題,對方的反應很可能會是:你吃了什麼葯?為什麼要吃藥?
但若是對方這麼問你,你也別高興的太早。即使換成你問一個路人乙,他也會把著重點放在吃藥上,這是你這句話的表達方式決定的。


如果想測試,我建議至少先修改一下句子,把參與比較的雙方放到同一起跑線上。

我今天吃了葯,看了報。

但也只能做一個粗略的測試,看一看對方的關注點在哪裡。
也不能一概而論,有的人聽別人說話只聽一半,這和個人習慣的關係也是很大的。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喜不喜歡這件事是要從生活中、從細節中來判斷的,怎麼能就憑藉這麼一個小問題就下定論呢?而且問的還不科學。
同樣的還有:

跟他說你病了,如果他讓你多喝熱水多休息說明他不喜歡你。

那讓人怎麼做?非得開著紅色法拉利然後打電話「開門,我來查水……看你了」才行嗎?
這類測試只能拿來玩一玩,認真就輸了。

當然,如果你的狀語中含有一些令人激動的辭彙,那對方確實有可能會忽略你想要表達的原意。
例1:

你:我今天吃棗藥丸的時候看到了一個新聞。
對方:你做了什麼?為什麼會吃棗藥丸?

例2:

你:今天搞這個大新聞的時候,我正在吃藥。
對方:你又搞了個什麼大新聞?


只能說問你這個問題的人在乎你,但並不是你回答了什麼新聞就不在乎她。



其實挺想有個人問我 真的


我已經分了,你們看著辦吧


知道自己不可愛的傻子,就算走狗屎運碰到一個瞎子喜歡上他,也一定會耍盡手段——比如發這種測試——最終如願以償確認自己確實是非常不可愛的。


「你有病啊?」


這就是一個傻逼問題。出這個題目的人用心險惡。

語序一直以來,都是可以引導一個人的思維的。特別是母語,大家看句子都會忽略各種定語而先看「主,謂,賓」,還記得學英語的時候,英語老師常說的,要掃讀嗎?不要被各種定狀補給欺騙了,就是這個道理。
這句話非常明顯在強調後半句的「新聞」,而儘可能在語序上讓人忽視前半句的「葯」,而且還在新聞前加了「一個」的特定,把人往「那一個新聞很重要,不然不會突然這麼跟我說」的思維陷阱上帶。

如果把這句話用相同的語序反過來說試試:

「今天我看新聞的時候吃了一種葯」

很明顯了吧。

難道會有人問:你看了什麼新聞?

媽的出這題目的人老想搞個大新聞,圖樣圖森破(手動微笑臉


一個小故事:

布希說:「我們準備槍殺4千萬伊拉克人和1個修單車的。」

CNN記者:「1個修單車的?!為什麼要殺死一個修單車的?」
布希轉身拍拍鮑威爾的肩膀:「看吧,我都說沒有人會關心那4千萬伊拉克人。」

CNN的記者和公眾有什麼差別呢, 公眾的注意力和男友的注意力又有什麼差別呢?

——————————————————————————————————————

所以說,西方記者的報道

也有偏差。(感謝 @Johnny.J ,啟迪智慧,激發靈感,分享創意,暴力膜*)


第一次回答,獻給這個讓我憤怒又無奈的測試…下午悲慘中招。
其實這個讓我想起以前玩過的一個文字遊戲,潛伏之赤途,給你幾個選項選錯就死了,所以你在選擇之前還要去想選這個選項會有什麼後果?選這個是不是錯的?選了會不會死?當然這個問題沒有這麼嚴重~選錯了也不會死,最多生不如死…
我初中時候在公交車上聽過一個學長打電話時說過這樣的話:「談戀愛本來應該是一件很輕鬆很美好的事情,為什麼要搞的這麼痛苦?」我們不是不在意那個我們愛的人,只是我們在長期的相處和交往之後放下了防備,放下了心機,我們不會在像對外一樣的戴著一副面具,說話回答之前要先思考利弊得失,逐字逐句的去斟酌對方一句話里所隱含的意思,思考每一句回答每一句話所帶來的後果。那種和自己最親近的人交流都要帶著防備,帶著心機,思考後果,辨別套路的年代,我們已經經歷過一次了,我相信現在的我們不會想再經歷一次。
---------------------------------------------------------------
竟然破百…還是要謝謝大家!關於說這個回答太嚴肅的…確實不小心就認真了…
確實應該只是一個小小的玩笑啦…直到我發現這個小小的玩笑改變了女票對我的態度…
也希望玩笑就是玩笑~大家都玩玩就好,不要太當真了~情侶之間還是要多一點寬容,多一點真誠。


你病了竟然不告訴我還跑去看新聞,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你要發你吃屎的時候看見一新聞,我絕對不問什麼新聞了


都是套路…

-------------------

………這只是個測試然而很多的人為什麼要這麼認真? 看著回答裡面辣么多的人講了自己的經歷之後ˊ_&>ˋ。
心好累。
這麼多的努力換來的信任難道就因為這麼一個測試而土崩瓦解?
可惜。
所以說不要輕易地去考驗別人。
共勉………

——————————————
問我要圖?…………
上面那個不是我的聊天記錄啊喂。 …
但我還是去把圖找來了

…………嗯這樣。


「我今天路上被六個人輪姦掙扎回到家後又被躲在家裡的歹徒強姦逃出來之後躲在父母家裡沒想到遇到地震房子全塌了無處可去的我只好又回到家裡吃避孕藥吃藥時從電視里看到了一條新聞。」

他要是還問什麼新聞我直播剁吊

你萌這些人
………………


是在下輸了!

/*出處來自我同學據考證源頭來自微博,
我還以為是他自己編的,騷瑞啦「尷尬臉」*/


根本就沒有活路的……

今天一個朋友和我玩這個套路…拜託你玩之前也要想想自己的職業好嗎!!


下面以女生視角分享幾個版本~


無敵撩妹版

:我今天吃藥的時候看了一個新聞。

:生病了?什麼病?嚴重嗎?要不要看醫生?生病還看什麼電視?快點去睡覺!等等,我不放心你,你乖乖在家等我,我帶你去看醫生!寶寶乖~

……五分鐘後……

男的提了一袋好吃的:現在怎麼樣?我們去看醫生。什麼不要緊,不要胡鬧,聽我的,乖~

(哥哥受我一拜ORZ~)


進階版

:我今天吃藥的時候看了一個新聞。

什麼新聞?等等,你生病了?嚴重么?要不要去看醫生?有病別自己亂吃藥知道么?

(祝賀你,順利過關!)


男女撩騷版

:我今天吃藥的時候看了一個新聞。

啥新聞啊?

你怎麼不問我為什麼吃藥?

:嘿嘿,我就知道你是在試探我。

:行啊,看你能耐的,你丫的真聰明。

那是,也不看看我女朋友是誰!

:你有女朋友了?誰啊?

:剛剛問我「我今天吃藥的時候看了一個新聞」的那個唄。

(大兄弟,恭喜你~)


基本版

我今天吃藥的時候看了一個新聞。

:啥新聞啊?

你怎麼不問我為什麼吃藥?

:啊?哦。你為什麼吃藥啊?

哼!

(解決方式:買買買!)


自求多福版

:我今天吃藥的時候看了一個新聞。

:你們啊,不要一天到晚想著搞個大新聞,我還有事,先忙。

(你們聊,我先走了。)


我的個人感覺,如果我給我媽發這句「我今天吃藥的時候看到一個新聞」,我媽一定會追問我為什麼要吃藥,而會完全忽略新聞。而這種時候,我可能會覺得「好煩啊,本來想跟你分享個有意思的新聞,結果又被你囑咐一番」。

但是如果我給我的基友發這條消息,他們一定會忽略葯而關注新聞。

我覺得,已經為人父母的人,有了很多為孩子提心弔膽的經驗,會對「吃藥」一類的字眼非常敏感。
而談戀愛的年輕人,互相發信息找樂子的時候比較多,再加上年輕人交往一般不喜歡繞彎子,所以會關注句子主幹中的「新聞」。
當然,如果你發這句話就是期待著年輕的對方具有為人父母者的思維方式,那就也沒辦法了是吧……


我剛才在給你買包包的時候聽到了一個八卦。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公眾號「不準關注」的作者王大軍?
心智越成熟的人是否越少「曬生活」?
創業公司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做營銷?

TAG:微信 | 心理 | 戀愛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