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可以輕易取得數字音樂,卻沒有當初聽磁帶和 CD 時的感動了?
記得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聽著磁帶,愛上了音樂,一遍一遍地聽。後來MP3出現之後,電子音樂大行其道,卻難有當初聽到一首歌的感動了。是年齡增長了,心亂了沒有心境了嗎,還是什麼原因?
應該是沒有遇到好音樂。
兒時也曾為了買一盤新出版的磁帶跋涉十餘站路,買回家聽上十幾二十遍才覺得賺回本了,我記得小時候我基友找我去他家的噱頭有一半是「走,我請你聽歌。」把一盤磁帶借給姑娘然後在裡面塞上一個小紙條......
後來有了CD機,但囊中羞澀所以也經常購置盜版光碟,但無論正版盜版吧,當我向小夥伴們展示並播放全套Nightwish、Metallica時,我簡直不能碉堡更多......
上大學以後有了MP3,下來下去也沒下出什麼名堂,聽歌也變成了打遊戲時的背景音樂,只有去去音樂節、看看酒館演出才能間或想起童年拆開塑料包裝時的激動與愉悅......
其實音樂一直在,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能刺激我們神經的東西越來越多,你能刷知乎、打遊戲、泡姑娘、看視頻、聊微信,生活不再是放學回家聽兩首歌寫作業而是拿著手機去找有wifi的地方,這些刺激多了,音樂的刺激就少了,如果你現在到一個荒島上,吃穿不愁但除了聽音樂沒有其他活動,你看你心境還浮躁嗎?
所有未曾遠去的東西都埋在記憶里,只是你不願或者無暇踏足而已。
來的容易的東西會被輕視,這是老生常談了。
不過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在媒介發達的時代,很多時候所謂「被感動」是因爲後設數據(metadata)[1],就是關於音樂的各種信息:內頁文案、雜誌樂評、朋友的推薦語、創作背後的故事等等。沒有 CD 首先就沒有內頁文案可讀了,音樂雜誌看的人也少了,如果你又剛好沒有碰到一個朋友整天口若懸河跟你推薦這個推薦那個,也沒有主動上網搜索信息的習慣,就只能孤零零地一個人直面音樂,裸聽。
---
1.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463701/answer/22004638
因為人不需要接受那麼多信息啊,一百盤菜品,你挨個吃一口,最後能記得幾個菜的味道?餓急眼的時候一碗泡麵就能讓你小確幸得一塌糊塗~~
而且以前獲取的方式是購買,購買的本質是什麼?是等價交換,你用自己的金錢和期待值換來了音樂,自然會覺得它是好的,現在到處免費下載音樂,你不需要付出金錢了,這就不存在等價交換,自然就不會有什麼期待值,聽音樂的時候也就不存在情懷加成,也就沒有什麼感動了~~
還有一點是,年少時候大家都是一張白紙,畫上去什麼都會讓你難以忘懷,等到過些年之後,這張白紙上已經畫滿了很多東西,想再讓你有難以忘懷的感覺,這得是多有差異化才能讓你注意到呢?有的時候愛上的就是那份來之不易。
ps,這個被電子征服的時代,情懷是奢侈的。可我還是盡力把喜歡的專輯收入囊中,光是研究封面寫真,內頁設計,包裝材料……就讓我樂此不疲,亦在想到唱片工業終究褪淡實體銷量數字實在悲慘後一陣惋惜。這時候音樂不僅僅是音樂,依舊可以時隔多年拿出舊日最愛cd時老淚縱橫地傷春悲秋下,聽聽殘響。同音樂一起被封存的,還有回憶。
我依然感動。
說好的十點睡覺,聽到快十一點半都捨不得關掉播放器。
記得大學時聽貝多芬第三交響曲,到第四樂章被感動得流淚,但不是磁帶或者CD,是電子檔+MP3,然後一遍又一遍聽。感動與否與介質、技術發展無關,甚至與年齡無關,而是隨著融入社會程度的增加,你變得不再那麼容易受感動,變得淡漠、麻木。整個環境叫著你去掙錢、去成功、去XXX,此時聽著音樂就像聽著貓掉進了豆漿機。
1、價值觀的成長期里品嘗過的東西,什麼都值得祭奠,我還懷念小學冬天在廁所里炸屎橛子呢,並不代表屎橛子本身有多香。
2、價值觀堅定的時期,就要看音樂在其中的比重了。不感動,基本屬於自身問題,我聽到喜歡的歌會比小時候更覺得感動,聽到不喜歡的歌會比小時候更覺得噁心。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聽歌感動的點在哪,要麼就是音樂這玩意對於自己的確不重要(比如我就不在乎生孩子),要麼就是價值觀太騎牆了╮(﹀_﹀)╭
3、沒必要把這到回事,大家都重視音樂,音樂圈作品的整體品質也不會好到哪去,大家都不重視音樂,也擋不住好作品的誕生。
因為沒有來之不易的感覺了。
小時候九塊八一張卡帶,是要每天抵住心中的誘惑不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買零食後在周末跑去美亞買一盤的,國內歌手九塊八,國外歌手貌似十五塊。
再大一些學會跟著男同學(咦?)一起去淘碟了,認識了很多當時你會覺得特別牛逼的人(點贊的人多我就來講故事╭(╯^╰)╮),而你要找的人家一時半會兒也許沒有,你就得隔三差五跑去問人家,對,在當時手機也不是人手一個的時候你就得依賴一雙跑不斷的腿,終於你收的碟能放滿整整一個架子了,你發現周圍的人都他喵的開始下載了,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咦,是不是暴露年齡了……(迷糊臉就是因為獲取成本更低了,所以獲得的成就感就更小
曾經我也是一個打扣盤收集者,中午放了學不吃飯不睡覺騎自行車到很遠的小店裡面去淘盤,淘到好的入一張,很多天的午飯就得從豪華版降級為基礎版,但心裡自然是及其的滿足,縱使淘不到寶也是神清氣爽,覺得進去逛了一圈之後渾身說不出的舒服。家住北京附近的城市,假期甚至會特意去北京的五道口淘寶,至今還記得淘到一張Jimi的woodstock的心情,彷彿第一次擁有W系列的thinkpad一般。後來留學國外,當年費盡心思需要一張張翻的打扣盤,以」原盤「的形式在一家家CD店中售賣,可再也沒有當年的心情了,看一看最後也不會買。也許,太容易得到的就是不會滿足吧!
因為我們可恥的長大了,而越長大越孤單。
就像父親看著五十寸的液晶屏電視卻懷念鄰村廣場的露天電影;
就像爺爺看著元宵佳節的漫天煙花卻懷念打穀場上的璀璨星空;
這改變是必然。
越長大越孤單
越長大越不安
也不得不看夢想的翅膀被折斷
也不得不收回曾經的話問自己
你純真的眼睛哪去了
越長大越孤單
越長大越不安
也不得不打開保護你的降落傘
也突然間明白未來的路不平坦
難道說這改變是必然
——《越長大越孤單》
你發現一個東西會令你感動,必然是在剛發現的時候最感動。
蹭飯和自己請客吃飯能一樣么?
缺乏儀式感
是因為你沒小時候那麼 zuo( 一聲) 了. 這些感動都是你自己臆想的,與音樂本身無關.
因為有時候不是被音樂感動 而是被自己感動 被自己付出的努力感動 所以當時聽到音樂的情緒被放大了 不過 想像力和心理暗示是最好的渲染 自己放大情緒唄?
對我而言數字音樂主要是缺少了磁帶或cD所帶來的實物感而細節感吧(不是說魔鬼在細節中么?),試舉例:張薔和新褲子去年推出的專輯《別再問我什麼是迪斯科》的cD設計,刻意復古的照片拍攝方式,甚至色彩都是刻意八十年代,甚至故意在裡面印了一張舞燕牌雙喇叭的廣告(不是燕舞哦!),嘻嘻,太合心水了。請問你下首mP3感受得到么?(不知道怎麼傳照片上來……)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有英語課,那時候英語課就是 康康,瑪銳爾,簡,麥克,對,就是這兩對男女。
然後用家裡的三用機來聽
那時候三用機是比較奢侈的,因為都是父母結婚的嫁妝,那時候嫁妝好像就三用機,電視機,然後針車,皮箱兩個現在都是古董,母親那時候聽聽鄧麗君。
什麼是三用機?
這麼大的三用機,聽聽廣播挺好的。
後來隨身聽MP3。
好像有點跑題了。
說正經的。當初為了買一盤小虎隊的歌,每天吃早餐的錢都省下來,然後2個禮拜都沒怎麼吃,有了10元,買了一盤,為了不讓別人發現,還說是借的。
但是現在的音樂就像題主說的是輕易取得,根本不花錢,就算開個會員也是微信支付寶隨便掃掃的事情,根本不在乎,而且當時年紀也不是很大, 聽最流行的覺得就是一種享受,一種跟的上的潮流,見人就呼呼呼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
主要是見得世面少,年少,看的見的都是最好的。
後來阿杜的,他一定很愛你,就是隨身聽,磚頭大小的東西帶著,好像很時尚。一個時代的變化真的很快,MP3 ,MP4,手機,蘋果手機。
總之懂得都老了,就像當初想買玩具,現在要多少玩具都可以,你玩嗎?由於獲取成本的降低,邊際效益總體而言是遞減的。原本獲取難度較高,但帶來的效用也是極高的,所以一盒磁帶雖然只有十來首歌卻能讓你反覆聽很久;但隨著同質產品獲取難度越來越低由於效用的遞減,我們也只能增加供給(比如需求新的音樂等)來提高或者說維持自己的邊際效率總值。就如初戀時女孩哪怕對你笑一下,你就會意動神搖;當她和你結婚生子人老珠黃後,哪怕她對你狂風暴雨,你也心如止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