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朋友開始用中國數學教材!是不是該反思近些年的快樂教育(素質教育)了?
最近英國正式引進中國數學!開始學習中式教育!國內教育的指導思想竟然是國外傳來的快樂教育之類的理論,教育改革越來越向著英美快樂教育的方向發展,而英國卻在反思自己的教育要引進中式教育!!反鑒英國!是不是應該反思現在的快樂教育了 !
在你小時候給你準備一段用各種香料精心調製的軟糖味的屎,任你怎麼吃都嘗不出毛病,然後等你長大成人的時候告訴你當年你吃的其實是屎
我問你,你快樂不快樂?
恕我直言,前些年流行的「快樂教育」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偽命題,為什麼?因為快樂的載體可以是生活,可以是興趣,可以是集體活動
但唯獨不能是教育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20年前我去聽過一位所謂黃岡出題組老師的講座,他開頭第一句話就點了所有家長的題
他說:我們的指責,就是為國家篩選所需要的優秀人才
是的,沒那麼多閃著聖光的理念,也沒有什麼教書育人造福一方之類的崇高信條
社會是很現實的,教育的本質,或者應該說,「接受教育」的本質,就是階層分化
能者居上,不能者居下
因為幾乎所有優質的社會資源都是稀缺的
一個蘿蔔一個坑,梯子上就只能站那麼多人,你想上去,就得把別人擠下來,叢林法則,自古如此
如何最有效的把別人擠下來呢?
家庭背景、社會地位
這就是自古以來存在的門閥,以及現在的各種二代、三代存在的最大原因
沒辦法世道如此
可平民百姓也想上去,怎麼辦呢?
很簡單,比別人優秀就行
那就畫個道道吧,什麼樣的算優秀,什麼樣的算不優秀,一看便知
皆大歡喜
在現在的中國,至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教育是大多數平民家庭實現「躍龍門」的唯一出路,十年寒窗,一錘定音,就是這麼殘酷
我知道高考不是唯一選擇,學得一門過硬技術也是出路,但這不還是一種教育么?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教育的本質,仍然是人才的篩選和分層,看清了這一點,不用聽那些所謂的專家胡說八道,或許生活可以帶給你快樂,但教育,從一開始,就是戰場
小時候各種開心玩耍,長大了找不到好工作,沒錢,可就快樂不起來了謝腰。
說實話,總覺得題目太深陷於其中而不得要領,猶如管中窺豹。
看了看各方的回答,大多有失偏頗。
那咱就先攤開了說,教育其實根據其目標導致其內容和表現方式基本不同,由此西方教育基本分三種:精英教育,素質教育,應試教育。
咱從下往上說,先說應試教育基本對應社會底層的吃瓜群眾,應試教育就是培養社會生產工具,西方有開在貧困社區的公校,以及高中之後的技能培訓;對應我兔國的技校中專大專甚至高校(這個跟父母和自身的眼界息息相關),其目標是培養足夠的,具備一定思考能力的技術工人就行。
再說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基本受眾對應於社會中層,西方主要體現在優秀公校和各種才藝,這也是目前我兔國中產階級所艷羨並堅決予以執行的教育方式。其目標是培養諸多具備多種才藝及能力的(待選)高等級服務人員而已。為何是待選呢,其實竊以為是滿足精英階層治國治家開公司等多種及高等技術需要而已。為何要多種才藝,無非是被人挑選時脫穎而出的小亮點罷了。
最後說到精英教育,精英教育對應於社會頂層階級,教育的方式自然是各種頂級私校。其實精英教育很簡單,那就是如何決策。如何用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為何提到用人,因為大眾看到的都是如何用人的表象,如,低級點的接人待物(禮儀),高級點合縱連橫(關係)。所以,此處各種才藝並不重要。
說完上面滿篇的廢話,下面聊聊咱兔國的發展對教育方式選擇的影響。
從建國至上世紀90年代,其實兔國一直都是應試教育,原因在於普天之下皆是寒門(尚無中產),無他,唯應試耳。你說通往羅馬就應試這一條路,還有其他選擇嘛?
之後若干年,當年的寒門佼佼者終於脫穎而出,成為如今的中產者。上比權貴,無語凝噎;下比寒門,不屑一顧。所謂素質教育恰恰是這些中產才推崇備至,原因至簡,做為既得利益者壓根就不想給寒門再有同場競技的機會。試想鋼琴,提琴等諸多才藝那個寒門有這實力。這也是為何現在學區房如此緊俏,皆因於此。
嘆眾生皆為己利,而爭吵不休。
題外話,你說權貴在不在意素質教育?嗤,人家在教育方面早與國際接軌,絕塵而去...
蟹腰
快樂教育?一般是稱為素質教育。
外國通常分兩種教育模式,
私立和公立,這雖然是學校的區分,但同時也基本是精英教育與素質教育 兩種模式的區分,公立一般就是素質教育,人格人品素質為先,成績較次。私立或者稱為貴族學校的,著重的是人才培育,全面發展,雖然現在國外很多私立學校水分很大,但相比公立學校,還是高了不知哪去的,人們對於公立學校(少數超高等級學府的公立學校除外)畢業的學生大多有偏見,日本象是嘲笑為 寬鬆世代(即改變教育模式後受到的教育比較輕鬆,人的思維與能力也相對較差的一代),美國有一個說法是job guy,意味打工仔, 雖然人家不會當面說,但是背後的概括都是這個,畢竟公立學校出來的大多都是job guy。
反觀中國,所有的公立學校(少數偏遠貧窮地區除外)基本都是配有國外精英教育的資源的(高級設備除外),因為大家都需要過升中考,中考,高考,畢業考試,這四大關卡,對於這些個難關的攻克,師資自然不能差。教學內容經常被諷為無用內容:線性代數微積分能買菜?化學反應氣候異常能賺錢?
把現實應用與教學知識混在一起比較。
但國內的教育不關心這點,大家為何看重成績,因為成績是反映所學知識深淺的方法,大家為何推崇這種方法,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鑒定一個人才的最直接的方法。
總結,在教學知識的傳授這方面,我國一直在世界前列,甚至可以說是配給比例最高的國家,大家都知道高考負荷重,高考並不能決定賺不賺得到錢,但是國內一直都要嚴守高考這一關,因為高考模式一旦損毀,資產階級勝利,轉變為素質與精英分化的教育模式,那麼以後財富差距會更大,窮苦人家也失去了翻身的唯一途徑(因為教育的矮化使其失去了接觸更多機會的可能性)。
那麼,也可以誇張點說:
亡國不遠矣
補個圖
印度孟買市中心的高級公立學校
四層還是五層來著
而老德里的某公學(近現代公學並非公立,也並不招收普通人民,家庭資產為招收考量條件)
據客戶說,他倆女兒光入學名額費用就ten lac rupees
十萬軟妹幣
國內教育的指導思想竟然是國外傳來的快樂教育之類的理論!
誰告訴你的?你在國內上過學么?
學什麼無所謂,關鍵是,不要造成教育領域階級化。
當一張考卷不再是最重要的教育考核標準時,怎樣保證社會各階層子女參與同等標準的選拔?
這個問題不解決,高考就永遠是社會公正最後一道安全閥,不可能改變。我在英國讀了高中,本科和碩士。我就簡單說下,英國最好的學校是公學,然後私立,然後公立名校,然後普通學校。前三種學校大概佔10%-20%。什麼意思呢?100個英國私立學校的學生大概有10-20上G5、不然為啥威廉只能去高爾夫學校,不去牛劍呢?但這個比例在公校可能為零。我的英國同學一個比一個聰明,人家從小就是私立貴族學校出身的、裡面的競爭殘酷比我們的中小學還要厲害。。歐美國家是少數10%的精英撐起來的社會。。別瞎操心啦。
謝邀。我有這麼大V嗎?
快樂教育是肯定應該堅持和發揚的。
但是並不是說我們的教材就不好。教材學的難,肯定是更好的。
這兩者也不衝突。我們那時候,大部分搞競賽的學校(雖然我知道南通有一些例外)的學生,比那些只搞高考的縣中學生日子過的好多了。但是競賽的知識水平也比高考要高多了。
你白天好好學習,晚上周末正常休息,一樣可以學出好成績。快樂教育和你們要的考試成績,是可以同時取得的。
很多人聲稱「快樂教育=不學」,甚至於「快樂教育=教育不公=階級固化」,來恐嚇大眾,以圖繼續用不合理的長時間學習,來殘害孩子們的青春。
大人工作要朝九晚五,996已經被口誅筆伐;可他們卻要學生一周七天一天24小時,除了吃飯睡覺都在學習;甚至於壓縮吃飯睡覺的時間來學習!你們這麼厲害,為什麼不從自己做起呢?
謝邀。
我是Queensland College of Teachers的註冊教師,在這個問題上算是有點話可以講。
英國並沒有全面鋪開中國式的數學教育。這是一次嘗試,意味著他們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但不要指望他們矯枉過正。
類似地,在澳大利亞,有NAPLAN計劃,就是National Assessment Program for Literacy and Numeracy. 這個計劃,是提高數學的「基礎水平」,以及語文(也即)英語的識字能力。但同樣地,他們也不是為了讓他們的年輕人15歲就會微積分,那沒有意義。
美國在奧巴馬執政後期開始也在推類似的改革。但目的是提升年輕人的基本素養。
所以問題來了,我國搞了這麼久的素質教育,目前輿論出現了明顯的逆流——似乎素質教育是階層固化的助推器,是平民百姓的敵人。那麼,請諸位有緣看到這個帖子的朋友思考一下以下幾個問題:
1. 我國自80年代中後期開始就有了素質教育的說法(我小的時候看一本舊雜誌,裡面就有提到),而90年代中後期這個概念已經被廣為認同,進而這個概念發展成了「快樂教育」。那麼,在30年的時間裡,我國勞動力素質是在上升還是下降?
我傾向於認為,不能說素質較高的勞動力就是應試教育培育出來的,而低素質勞動力就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的產物,因為這顯然不符合事實。在中央指揮棒下,只要提出素質教育,全國的學校再怎麼陽奉陰違,也要一定程度上去踐行。因此我們可以說,素質教育/快樂教育,絕對有它的進步意義。
2. 這個問題就有一定諷刺意味了。看了不舒服的朋友,可以無視。那就是:
想像一下,一個富裕的西方中產家庭的孩子來我國西部某城市做志願者。這個城市的菜市場里艱難生存的賣菜大嬸,可能算術上要比這位志願者熟練很多倍。然而,在廣視角下,這並沒有什麼用。
3.說到階層固化。坦率地說,在階層已經固化的今天,你搞應試教育或者素質教育,都不會顛覆現在這種固化格局。這個鍋或許西方教育是可以背的,但在我國,甩鍋真的輪不到教育。真正該背鍋的,你們不敢提。
最後,英美國家似乎很少提素質教育。他們沒有這個詞。全面發展是有的,意思應該和我們的素質教育類似。
想到了再補充吧。
謝邀。
當然應該反思快樂教育。
不是因為英國用了什麼教科書,而是現在快樂教育基本等同於毀人教育,金錢教育。
快樂教育作為應試教育的對立面,從80年代就開始被提倡。但很少人明白,快樂教育和應試教育都只是教育方法,而不是教育目的。
死記硬背被批判了很多年,但基礎知識學習除了死記硬背沒有任何方法。所謂創新,都是在死記硬背,掌握完整知識體系後才可能產生的。
支持使用快樂教育的方法,讓死記硬背更有效,更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但快樂教育不是不學少學,不是限制兒童的求知慾,限制兒童獲取知識的廣度深度。
現在的快樂教育,完全變成了壓制學校教學,減少學校教學任務。逼迫家長在校外付出巨大的努力,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成為了比拼家長精力和金錢的遊戲。
這有利益集團推波助瀾的原因,也有政府惰政懶政的原因。
在應試教育的過程中推廣快樂教育,才是教育應該走的路。分數成績不是魔鬼,而是評價學生,老師和學校的最公平標準。任何東西,不論音樂還是體育,包括工作,不都是拿成績說話的?
加強基礎教育,提升學校教學,提高分數成績的重要性,為社會提供更加公平的教育環境,為社會提供更多高技能勞動者,才是教育應該做的。
中國的教育有很明顯的工具性特徵,包括教育內容、教育模式和教育體制,都體現出濃烈的工具性色彩。就內容而言,就數學舉例好了,我完全可以不知道導數是個什麼鬼,但是有了求導公式,我考試就是666~~我可能考試考一輩子,也不知道導數的意義究竟何在。
一個哥斯大黎加小哥說自己在國內的數學成績可是一等一,然而來中國留學,有次數學老師讓人上黑板做題,他毛遂自薦上去了,很快就有了思路,於是按照他自己的那個思路,3分鐘把那道題算了出來,然而這時候他發現,旁邊的中國學生用老師教的簡易解法,20秒就搞定了……
這種工具性,老外當然想學啊,學一學也無妨,還能提高成績,但是學了教學內容上的工具性,是不是就意味著教育模式和教育體制的工具性也必須跟著學,那可就不一定了~~國外公立學校一般也不會有太多升學率方面的壓力,底層家長一般也沒有什麼望子成龍的雄心壯志,所以教育體制上的工具性,還真不一定有心思學~~
當然私立學校和中產、上流社會,那是另一個世界~~但英國引進中式教學法的是主要是公立學校。在中國,學生、家長、老師、學校往往是拴在一根繩子上的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社會壓力通過升學率的方式傳給學校,學校壓迫老師,老師壓迫學生~~社會焦慮也通過家長「望子成龍」的形式傳給孩子,家長大多要求孩子出人頭地,因此聽話的好孩子就得乖乖就範~~
但國外有點不一樣,政府有時對學校會施加一點壓力,例如一些社區學校會因為學生成績太差而被地方政府解散,老師們也會失業~但社區學校的老師往往很難把這種壓力進一步傳達給學生,因為學生的家長一般不會配合~~那些底層社會的孩子,他們家長的生活本身也是一團糟,更別說為孩子負責~~那些從小生活在各種髒亂差的街區的孩子,想學好談何容易,所以自己也慢慢墮落了,找不到學習的意義何在。就這樣,慢慢地整個國家的底層都向下塌陷,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犯罪率高居不下,影響社會穩定,所以政府才要想方設法挽救底層孩子~~這不光是教育方法本身出問題,從根本上講,這是一個結構性的社會問題。
而且放心吧,你國的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國外的孩子既然沒有希望就算了,自我放棄也可以不用學習了,至少能好好玩幾年,可是你國孩子即使拼了老命學習,也可能還是沒有什麼希望。教育在我國從來都是一個促進階層上下流通的有效途徑,但這一途徑是有限的。通過教育向上爬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往往需要好幾代人的積累,才能從底層爬到一個相對舒適的位置,中間可能還有各種曲折反覆,例如中間如果有一代人掉鏈子了,那他們這一家子恐怕就要打回原形~~
那個中科院的研究員為什麼一定要自己的孩子到好的學區上小學?原因就在於他生怕孩子掉鏈子,那樣的話從他開始或者從他父親,甚至他爺爺開始的階層爬升之旅就要就此中斷了,這種令人幻滅的故事在中國的大城市裡每天都在上演無數遍。這真是應了矮大緊那句話,歷史是精子,犧牲萬億,才有可能一人得道……這種漫長的陣痛,也越來越讓人望而生畏。
為什麼要反思?這正是咱們國家前進的方向啊。
你以為伊頓公學(不才土炮,說不上來其他英美牛逼學校的名字)水平比衡水一中低?人家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以後咱們大天朝發展的方向就是這樣的,四中這樣的學校出來的學生都是統治精英,別說數學,古今中外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毛毯廠這些地方出來的就是事務官經理人,數理化好;普通爛學校的學生就是流水線工人,照辦培訓學校的人大代表的話講,買菜又用不到微積分!
中國人就是盲目樂觀……雖然,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太差。(正好又與題主反思「快樂教育」矛盾了呵呵)
1.從新聞專業角度講,許多網站報道和尤其公眾號的標題黨,是完全經不起推敲的。人家只是翻譯或可能部分使用你一套教材,怎麼就攻佔人家課堂了?是不是中國翻譯一套越南出版的數學課本,就說「中國正式引進越南數學」「越南教學模式攻佔中國課堂」「越南要反思借鑒西方模式」了?
2.出版行業的人深知,在大型書展上,西方國家的書刊作品質量很高,個頂個是精品,而發展中國家數量即使佔優但質量並不如人家。中國出版業在追趕路上,不斷提升質量,你總在引進人家,而人家偶爾引進你的東西,也不必大驚小怪。
3.從教學角度看,即便是這次華語媒體鼓吹的「上海(教學)模式」,也遠不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應試教育,而是國際大都市結合傳統和中外現實不斷改良的成果。教學史可知,我們原本秩序井然、填鴨應試的課堂,不是多麼驕傲的教育模式,因為在一百多年前西歐、幾十年前的蘇聯,就是這麼教的。杜威等人做了嘗試和改變,分組討論等教育方式漸漸才在西方發展起來,既保留了少兒的童心、活力、想像力、創造力,又循序漸進傳授了科學文化知識,這保證了青少年對學習、求知和個體發展的積極性,並且鍛煉了表達交流和獨立思考能力。
看看原報道:
中國數學教材走進英國你怎麼看?_網易新聞
3月中旬,2017年倫敦書展開展,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團與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簽訂協議,將翻譯出版上海基礎教育的數學教材——這套教材已在上海使用十多年,將被直譯成英語,為英國學校提供一套完整的基礎數學課程。英國部分小學將從今年秋天開始陸續使用上海一至六年級數學課本、課本練習部分和教師用書,共計36個品種。
「英國部分小學」?部分是一所還是幾所,是公立還是私立,是尚不確定還是多到數不清? 文中說「英國《衛報》等媒體評論說,一些英國教師被九九乘法表『震驚』」屬於誤導,容易造成井底之蛙自我yy,對不同國家的乘法基礎教學以及西方數學研究的領先全然無知。
英國學校使用中國教材,其實是英國近年來系統引進中國數學教育「上海模式」的一部分。這背後,是中式課堂教學、教師培訓、教育理念「三位一體」的全方位輸出。 …… 觀摩過中式課堂的西方教育者發現,中國教師也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請注意,人家就算支持也支持的是「上海模式」及其類似的先進方法,而不是老舊陳腐的其他中式教育。上海,不是貧窮落後的閉塞農村。
素質教育≠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內涵和外延很豐富,豐富到國內教育界自己也說不清楚、沒能統一,但這絕不是回歸填鴨教學、盲目題海戰術的理由——當然,如果你很喜歡除外。要不,今晚再做十套題?
謝邀。
某國的教育模式本從結果上看是培養螺絲釘,素質教育一直在喊,但素質教育需要家庭來承載,底層家庭承載不了素質教育,藝術文化歷史這些,沒有這個實力和能力,孩子要靠分數靠技術去找一份工作,安穩做一顆螺絲釘過生活。搞了素質教育出來,好高騖遠,天天政史經哲文學藝術,給家庭拖累給社會添亂,社會底層的基礎工作沒人做,做了又做不好,經濟大車就轉不動了。
素質教育是中高階層玩的東西,大英帝國已不是當年那個日不落的世界頂層了,世界格局變了,融入世界競爭,連乘法表都不會,怎麼干過中國人,怎麼和中國勞動力競爭。
反思的應該是我們自己,尤其是我們對待教育的態度。
記得那會bbc的《中式學校》上映的時候,有些評論里是這麼說的:
我們的教育部長說「絕不讓西方的價值觀念進入我們的課堂」。
而他們反而讓這個被我們自己詬病了許多的教育方式進入了他們的課堂。
只有對自己的不足能夠承認和認識,才能夠有了解別人,找出自己的毛病的勇氣和胸懷吧!
這才應該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東西吧!
謝妖。
抑鬱了,可能思維比較亂。
我覺得和朋友圈差不多,你能看到的都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
等他們經歷過作業當飯吃的題海戰術,深夜11點的晚自習,一周一測驗的考試炸彈,少年們越來越木訥的眼神,知道快樂的重要了。
美國很多學校。包括公立並不輕鬆。雖然數學教育可能差點,但閱讀和演講表達的訓練那可是相當的強。
實行應試教育仍是精英得利,
如果一味追求應試水平的話,勢必造成嚴重的內耗,到頭來還是損害那些渴望知識的學生的利益。
我覺得很可悲的是,在應試教育這個大的背景下,學生成了弱勢群體,為了能分到一杯羹,必須先養活學校(某水中學),無良出版商(越像漫畫書的教科書賺的錢越多),一堆輔導機構。
如果不是為了考試的話,學完那些知識要多久呢?
壓抑,一天12小時的學習,只為了那個自己給自己安慰的美好的圖景,
捱得過去也就算了,有多少人墜入了絕望呢?
可能題主這裡有點混淆了,素質教育絕對不是快樂教育,教育也從來不是快樂的。西方國家奉行的是精英教育,所謂的快樂教育也只是政府負擔的基礎教育,因為這種公辦學校教育的教學任務非常基礎,所以學生的在校時間較短,作業壓力較小,而真正的精英教育幾乎全是在私立學校和課外培訓機構的高昂教育(無論是家長支付的錢還是學生所花費的精力),這樣的精英教育對學生的要求非常的嚴格,絕對談不上快樂,甚至可能很痛苦。
不知道啥是快樂教育,我們只學新課程改革
1、轉變課程功能。改變過去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改革課程結構。改變過去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3、改革課程內容。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於注重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善學生學習方式。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製度。
6、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教育改革這麼大的事,真是幾個領導拍拍腦門就能搞出來的?帶著有色眼鏡看問題的才有問題吧!別老跟著媒體跑,一會黑應試教育培養機器人,一會又噴素質教育毀人不倦。
底層人民需要應試教育,中產階級需要素質教育,上層領導者需要精英教育。社會階級的分化與固定會影響教育,教育一旦分階級,那階級固定就不遠了。
推薦閱讀:
※在山西大同一中就讀是什麼體驗?
※假如能夠重回華附時光,你最想做什麼?
※看電影時候,身邊的人一直說話該怎麼辦?
※如何看待BBC記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式教育》
※在打飯高峰期用書包佔座到底是不是素質低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