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反攝影是否受到了手機攝影的衝擊?

註:我的意思是衝擊,不是取代。

現在隨著手機的普及,手機的照相功能不論是從硬體上,還是軟體上都已經有很大提升,可以說現在手機也可以拍出好照片,更有很多人自認為自己用手機拍出的照片可以媲美單反。手機除了微距上做不到像單反那樣,好像還真沒有什麼太明顯的弱勢。 而且現在我們一般人在社交平台上傳照片,上傳的通常是被壓縮的照片,畫質明顯降低,就算真上傳單反原圖,一般人看圖也很少放大來看細節,都是看縮略圖,那麼手機拍的和單反拍的在縮略圖上還真沒什麼明顯區別。而且單反笨重,手機拍照輕便,現在也有很多濾鏡、美化軟體,可以彌補手機拍片的缺陷。 單反攝影是否被手機攝影衝擊了?怎樣才能保住單反攝影的地位?或更加發揮單反獨具有的優勢?


感謝邀請。

這次再殺一個草稿。

我在這裡說一些不同的角度。

希望大家不要僅僅從拍出照片的本身質量來看這個問題,而是從整個攝影的生態系統看這個問題。


首先,擺數據。

圖片分享網站Flickr對他們用戶上傳照片的相機型號做了一個統計。

Camera ownership on Flickr: 2013-2014

在2014年,蘋果超過尼康,成為第二大相機品牌。

的確,手機在爭搶單反的市場。但手機帶來的,不僅僅是市場份額的變化。

來講講一些攝影理論上的變化。


一、照片的觀看方式發生改變。

攝影不僅僅按下快門。它還包括後期,還包括發布和消費的過程。

手機攝影是全方位改變了攝影的各個流程,包括拍照、後期、發布、流通、觀看等等。

在一個手機攝影的時代,絕大多數圖片的最終消費終端,不是藝術展,不是印刷品,而是手機屏幕,是朋友圈、微博這樣的社交媒體。這意味著,單反所貢獻的畫質和像素解析度,早就已經沒有那麼重要。

評判一張好照片,越來越依賴一些軟性的審美標準,而不是硬性的技術指標。

而且,現在圖像的觀看環境,更多是小屏幕,有更強的機動性,也有更多的信息干擾。


二、照片的審美風格和評判標準發生改變。

單反時代的照片審美是什麼?

HDR、銳度、焦外,等等。

而手機攝影的審美風格有哪些?

在小屏幕上,銳度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了。而一大批膠片風格的手機後期APP,例如Instagram、VSCOcam、Hipstamatic,已經悄然改變了攝影的審美風格。

即使是單反拍攝的照片,現在也開始要加上濾鏡,模仿膠片的風格。

還有很多變化。

更多的極簡構圖、追求乾淨和通透、更多的光影關係、更注重即時感和現場感、更多的生活細節、更多的自拍,等等。


三、大眾和專業的界限進一步模糊。

有兩個小方面。

(1)每個人都能輕鬆地拍下照片,並且後期處理。手機成為全民的相機。拍攝也不需要了解曝光、光圈等專業名詞,一切都交給手機自動處理。攝影的器材和技術門檻進一步降低。

器材的好壞越來越不是是決定專業程度的象徵。

(2)網路提供了更多的表達渠道。以往的攝影師還需要專門的展覽、印刷品、場地等等來展示自己的作品。而現在,人人都可以用互聯網發表作品。雖然每個人的聲音不是平等的,但至少社交媒體提供了一個進階的渠道。

而且,在各種手機APP上,觀眾能以點贊、轉發等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喜好。

網路上的攝影師要直接面對大眾的審美。

尤其在現在,一個圖片的消費者也通常是生產者,他們通常會以自己的攝影經驗來評判照片的好壞。因此,很多快照風格的攝影師通常也要面臨這樣一個疑惑——「這我也能拍啊」。


四、專業攝影的紀實性功能被進一步稀釋。

當下發生任何新聞事件,幾乎都會有人第一時間掏出手機開始拍照。那麼專業的新聞攝影師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

這也是為什麼,新聞機構的攝影部門一直在裁員。

想要尋找某個新聞事件的照片,社交媒體上已經有現成的海量的帶有地點和時間標籤的圖片,可不可以直接拿來用?的確也有很多創業項目,可以從事這方面的探索。

再說,新聞中的普通人也可以記錄自己的生活

如果觀眾想了解歐洲難民或者非洲兒童的生活,是否一定要通過一個專業的紀實攝影師的視角?難道不可以直接去看這些人自己拍攝的照片嗎?這樣的照片會不會比專業攝影師拍攝的照片更具有真實性、更有直接的感染力,並且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


五、機器的力量開始展現。

我一直在關注的一個領域,就是計算機視覺(computer vision)。

現在已經有APP,可以幫助用戶人工從一大堆照片選出質量比較好的照片。

或者是根據照片的數據,自動進行後期,甚至可以檢測到人臉,一鍵美顏。

很多屬於攝影師的軟性的技能,也有可能被機器和演算法代替。

這對攝影意味著什麼?

一方面,社交媒體上的點贊書和轉發數,讓「大眾審美」大行其道。

而馬上,我們就要面對,「演算法審美」的挑戰。


六、短視頻的興起。

衝擊新浪微博的不是更好的微博,而是微信。

手機攝影還帶來一個東西,就是更多的短視頻。影像的呈現方式更加多元。


台鑒。

==========================================

我在其他社交媒體(Instagram和Lofter)的賬號都是Instagram。除了微博是lithium-42(中間有短劃線)。


專業領域內沒有受到影響,普通消費者的購買傾向合理化了。
(有些朋友讀不明白,說我跑題,可能是我開頭舉的相似問題有誤導性。)

---
很多答主已經拿著單反對手機攝影的局限性進行了狂轟濫炸,具體硬體和參數上的差距,別的答案已經批判得夠到位了。但作為一個手機攝影愛好者和閑散單反用戶,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有可以討論的空間的。

單反攝影是否受到了手機攝影的衝擊?

和這個問題類似的問題經常在攝影,設計話題下出現,我舉兩個例子:

美圖秀秀是否可以取代Photoshop?

Sketch是否可以取代Photoshop/Illustrator?

這兩個問題里的邏輯是一樣的:一個新興的,便捷的,好用的A,是不是影響或某種程度上取代了專業的,體量龐大的B?

我的答案:不是。

就像快餐店不可能使高級餐廳滅亡一樣,他們從最開始的市場定位就不在一個層級上。

單反相機之所以具備了複雜,全面,難於上手的操作和功能,並配備數量龐大的鏡頭群,是因為單反從一開始就是作為一件精密儀器被設計製造出來給專業的攝影師使用,拍攝高質量的圖片內容的。拍攝大家平時日常生活里容易看見和拍攝的內容,只是這個相機的一部分功能,它的性能更多地是發揮在一些專業領域裡,如商業攝影,風光攝影(非旅遊照),人像攝影,產品攝影,建築攝影,還有一些微觀或實驗性的藝術創作等。

簡單來說,普通用戶對於單反的性能實際上沒有什麼剛性需求,使用單反與否,對於他們要拍攝的內容影響不大,比如買了微單或是單反想拍美美的照片的妹子,比如買了超級專業的機器鏡頭出去旅遊的長輩,比如聽說買單反送妹子的大學新生,拿著單反拍出來的東西可能都不會太滿意。

使用單反拍照要想呈現一個好的結果,是集合了前期準備,拍攝技巧,後期修圖三個步驟的,不是說用了單反就會有好的結果。很多時候,單反出來的原圖比手機上還要再難看一些,因為單反是盡量還原未經加工的畫面(各家演算法不同,不深究),來讓你進行後期製作以滿足你對圖片的要求。而手機或卡片機,是在這次拍攝完成時盡量給你一個最終成品,讓你盡量啥也不用操心了。對於追求一張可以發朋友圈的好照片的用戶,手機是完全足夠的,而單反因為它的專業性,就顯得太過複雜了,我不能小飯館拍個魚香肉絲還打光補光再HDR大後期吧。

就像Photoshop,它本身具備的功能非常強大,是Adobe系列產品里體量最大的一個,你在網上見到的一切圖形元素文件,都可以用它完成(不是必須),所以在專業的人手裡,就如同馬良有了神筆,意義絕對不止磨皮、祛痘和拉腿這三項。可另一方面,對於普通人來說,PS就等於把人變漂亮。而美圖秀秀對於他們,就等於一個更好用的Photoshop,但這樣的評價對於Photoshop是極其片面和不公正的。同理,因為手機攝影的發展和流行,就認為它影響或取代單反,這大概是只能停留在朋友圈裡的思維。

繞了這麼大半天就是想說一句大實話:

普通消費者買單反沒什麼用。
專業領域內沒有受到影響,普通消費者的購買傾向合理化了。


---
對題主的描述進行一下詳盡的回答:

現在隨著手機的普及,手機的照相功能不論是從硬體上,還是軟體上都已經有很大提升,可以說現在手機也可以拍出好照片,更有很多人自認為自己用手機拍出的照片可以媲美單反。

在藝術和審美的角度來說,畫質不影響內容。因為便捷和高效,具備優秀內容的手機攝影作品非常多,我自己也是除了有較為專業的需求時才會使用單反,平時大部分以手機為主。
上幾張自己手機拍的照片證明一下,在內容上,用手機和用單反沒太大差距:

但是手機攝影的畫質是命門,限制死了後期的餘地和應用的可能性,簡單來說,放大了會糊。

比如我手機拍的這張:

放大看,是這樣:

手機除了微距上做不到像單反那樣,好像還真沒有什麼太明顯的弱勢。

有很多非常明顯的弱勢,夜景的畫質,顏色的還原,長焦/廣角/光圈等鏡頭方面的缺陷,圖片最終的畫質和尺寸,都卡的死死的,是沒法兒逾越的限制。一個小指甲蓋大小的原件想在功能上與幾斤重的單反拼,還是naive。另,微距可以買那種手機鏡頭,還挺好使。

附圖一張,iPhone加微距鏡拍攝Retina屏幕的像素點:

而且現在我們一般人在社交平台上傳照片,上傳的通常是被壓縮的照片,畫質明顯降低,就算真上傳單反原圖,一般人看圖也很少放大來看細節,都是看縮略圖,那麼手機拍的和單反拍的在縮略圖上還真沒什麼明顯區別。

大實話。

而且單反笨重,手機拍照輕便,現在也有很多濾鏡、美化軟體,可以彌補手機拍片的缺陷。

靠後期可以一定程度彌補缺陷,在某些情況下很好用,但是還是跨越不了差距,此外單反也可以濾鏡和美化,是吧。

單反攝影是否被手機攝影衝擊了?怎樣才能保住單反攝影的地位?或更加發揮單反獨具有的優勢?

業餘單反攝影被衝擊了,是好事,大家都省錢。
單反攝影地位絲毫沒有被手機攝影動搖,優勢也並未減弱。
如果說誰能影響單反攝影,那隻能說:索尼大法好,賣機保平安。


泄腰了,仔細看清楚題目,裡面說了很多題主認為的手機優點和單反缺點。

我的意見嘛,嘿嘿嘿.....

我的回答是:

一,可換鏡頭相機的市場受到了手機的衝擊。
二,手機攝影是平行線,手機攝影暫時不存在衝擊專業相機攝影的能力。
三,手機攝影衝擊了「買台單反就當自己是攝影師」的偽專業攝影。

第一點是看市場數據,沒什麼可說,可換鏡頭相機銷量在跌。實實在在的數據事實前不可辯解。

第二點,我在之前的回答說過,手機攝影的確改變了攝影,但專業攝影的領域手機還挑戰不了,是因為現在的手機攝影至少在功能上來說完全不能和專業相機比,題主說的差不多、看不出、沒分別,是不了解專業和沒有這個需求。

就如同,當然可以說手機上也可以剪輯個家庭旅遊視頻了,好萊塢大片能用手機來剪嗎?那做電影的花幾千萬買設備是不是傻?

這是因為我們買票去看電影,想看別人幾千萬的設備做的特效,不是五毛特效。

將鮑魚海參拿去分析蛋白質含量,自然沒什麼了不起。如果還停留在吃飽肚子的層次,自然無法說品味。

當然未來的手機會怎麼樣誰也不知道,但要知道,專業的攝影設備自然是走在功能和影像質量的最前沿,我還想不出什麼理由專業設備在自己的專業方面會輸給手機這種玩票的綜合型終端。

第三點,偽專業,被手機攝影打臉妥妥的,沒什麼可說。


謝 @竹君 邀請,剛看到這個問題我心裡想的是:這不是肯定受到衝擊的嗎? 為什麼還有這樣的疑問?
但是後來我看到諸位知友的意見,確實也給我很多啟發。
我從一個攝影系學生的角度來談一下我的看法,也希望能給知友們一些建議:

1,首先指出幾個題目描述中的錯誤:

手機攝影微距不如單反

謬矣,實際上手機因為感光材料較小,微距的能力是要大大強過單反相機。具體的不做闡述,大家可以自行實驗。
說微距能力不如單反,很多時候是因為微距拍攝時手機感光材料、鏡頭的解析度不如單反。

現在手機也可以拍出好照片

好照片的定義是什麼呢?
我覺得這個是無解的問題,不管是什麼價錢、性能、類型的相機,都可能有好照片產生的。

2,單反相機,並不一定就代表著專業攝影。
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最近幾年把單反作為家用消費電子產品的勢頭越來越強,單反越來越走進普通家庭生活。單反的專業性也逐漸降低,我身邊很多普通家庭,買個5D3出去旅遊用的也不是少說。這些都得益於幾大相機廠商的宣傳推廣。
第二,專業攝影師中,用單反的也不是絕對的多。看經典紀實攝影史上的作品,絕對是以Leica為代表的旁軸相機為主的多,
商業攝影上是以120單反相機為主,
建築攝影上以移軸大畫幅相機為主,
藝術攝影上用什麼的都有,幾十塊錢的塑料相機也不在少數。
在單反大規模普及以前,單反主要是用於新聞、體育、野生動物攝影。這些題材作品,進入攝影史的少之又少。

現在為什麼大家都覺得拿著單反就是專業攝影師了呢?歸功於器材廠商的宣傳,讓你會覺得拿著單反,自己也是一名專業攝影師,這樣才好讓你掏錢買那些對你來說幾乎無用的笨重器材。

3,先說一個手機攝影有絕對衝擊力的領域:卡片機市場

佳能尼康索尼出貨量連降34個月

來源:跌不停!佳能尼康索尼出貨量連降34個月_DC新品

【PConline 資訊】眾所周知,日本是全球最大的相機出口國,旗下擁有多款知名相機品牌,包括佳能、尼康、索尼、富士、奧林巴斯等。但是,根據日本相機產品協會(CIPA)1日公布的統計數據,至今年2月份,日係數碼系統相機(DSC)全球出貨量較去年同月大減17.0%,跌至243.6萬台(較上月相比增加3.1%),已連續第34個月較去年同期呈現下滑,已月出貨量更是連續35個月跌破1000萬台關卡。

卡片機的市場萎縮,主要是因為今天智能手機的拍照功能太過強大,並且方便攜帶。

4,對普通家庭來說,單反相機是沒有必要的。只是一個電子消費品,等心裡熱潮一過,單反在家裡吃灰幾乎是必然的情況。買了單反後出門旅遊拍照還是用手機的人太多了,不是純粹攝影愛好者,還能堅持用單反拍攝的人真心不多。
換作你,下次出新單反型號,你還有興趣嗎?

5,我的觀點是:手機必然會衝擊單反市場,不過目前衝擊力度有限,等手機攝影功能更加強大,蠶食單反市場的份額一定會更廣。對變焦功能、鏡頭群要求不高的用戶,未來用手機拍攝的會越來越多。

我在14年賣掉自己上大學用的單反相機,當時就是覺得單反太雞肋,非常限制創作的空間。從此以後我主要用的就是手機拍攝,需要專業攝影的時候我會用TOYO 45,需要數碼立即成像的時候我會去租一台單反來用。

畢竟攝影中需要講究的還有更多,現場的布光、構圖的把握、整體色調氛圍,這都比你拿什麼相機拍更為重要。


「自認為自己用手機拍出的照片可以媲美單反"的人們,放在三十年前他也一樣不會選擇單反,而是用固定焦距小光圈相機。

單反從來都是攝影工具,雖然最近十年在消費電子領域玩了一把票,讓更多的人接觸了這麼一個東西,但它本質上還是攝影工具而不是消費電子品。在它根本的領域裡,並沒有受到任何挑戰,所以更談不上如何「保住地位」。

你說的那些優勢——比如小巧、易於分享、可以快捷的自動後期——都是站在消費電子品的角度來評判,所以認為那是「優勢」。但是作為攝影工具,現代的單反相機反而要做大以便更容易得握持——單反是工具,工具讓你長時間抓在手裡而不是藏在口袋裡的。現代滑鼠完全可以做成一枚硬幣那麼大,但並沒有哪個電競選手會追求「輕薄」弄個摺疊滑鼠。

拋開專業的不談,我想多數人也並不關心……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題主認為的「繁瑣」本就是樂趣所在,攝影之樂趣,在於親手操縱每個環節,無論是光線快門還是調色,而不是交給程序自動判斷。模型愛好者可以花幾十個小時完成一件作品,攝影愛好者為什麼就不可以呢?騎行會受到新開通的公交線路衝擊嗎?長跑又是否會受到優步的挑戰呢?山上建了索道,會讓登山愛好者從此消失嗎?並不會,不是哪個更「優秀」,而是使用者需求不同


如果你承認,攝影是藝術,而非技術。。。那麼器材就永遠只是「手段」。

手段,意味著他是達成目標的選擇。解析度低,模糊,鏡頭缺陷導致的眩光等等,在技術層面可能是缺陷,但是在藝術層面其實是更多表達的可能性

所以,根本沒有什麼單反攝影,或者手機攝影。只有攝影,不過是手段可選擇而已。

早在手機的攝像頭還很渣的年代,日本的攝影雜誌上,就有很多專業攝影師那手機拍攝照片了。

今天的 iPhone6 放下不說,當年 iPhone 3G 的時候,日本有個名為 三井公一 的攝影師,就已經用這個手機拍攝的照片開了個展。今天手持佳能長槍短炮的器材派們,又有幾個開過個展??

這是一張三井公一用 iPhone 3G 拍攝的照片。糟糕的解析度,強光下過淡的色彩表現,在他那裡成為加強日本夏日雨後氣氛的有效方法。

東方不敗折枝為劍在武俠小說裡面只是傳說,但是至少在攝影領域裡面,這種事情屢見不鮮。

尼康橫行的年代有人堅持用旁軸。
旁軸橫行的年代,有人堅持用 xpan 。
數碼單反橫行的年代,有人堅持用手機。

而這些超越技術先進性的選擇,卻往往和攝影藝術的大師聯繫在一起。。。嗯,那個用旁軸的叫卡帕,那個用 xpan 的叫 Damon Winter 。

三井用 iPhone3G 拍攝的照片:


第一的答案說的已經挺到位的了。手機攝影對單反攝影的衝擊更多的來自於表達可能性而非技術。
——————————————————————————————————————
1、單反攝影是否被手機攝影衝擊了?
單從器材銷售角度來說,是當然的,不過也沒有想像中那麼誇張。
日本影像器材工業協會(CIPA)給出的2009年(智能手機方興未艾時)數碼相機出貨量:

http://www.cipa.jp/stats/documents/e/d_2009.pdf

2014年:

http://www.cipa.jp/stats/documents/e/d-2014_e.pdf
(2015年的也有:CIPA - Camera Imaging Products Association: Digital Cameras)

2、怎樣才能保住單反攝影的地位?
如果這個問題指的是單反相機在攝影中的地位的話,那就不用過於擔心手機的衝擊了。雖然電子技術依舊遵循這摩爾定律飛快發展,但光學技術是很難突破的。
受限於鏡頭的光學結構,要滿足大底的感光元件大多都需要足夠大的鏡組和法蘭距。雖然10年間手機的像素從200w到了2000w,完成了十倍的躍遷,但是依舊沒有手機能完成靠譜的十倍光學變焦。
現在這年代手機要和避孕套比厚度,iphone凸出個攝像頭就得被罵死,以現有的光學技術實在突破不了。
或許等到光場曲面感測器之類足以顛覆現有光學技術的東西普及了才能看到手機真正威脅單反的地位。

3、或更加發揮單反獨具有的優勢?
如果僅僅想在朋友圈體現出你是用單反拍照而不是用手機拍照這種優勢的話,那就買個50/1.8之類鏡頭,用最大光圈拍幾張,保准一眼就能看出這是用單反拍的。就算是縮略圖景深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如果是作為攝影愛好者,不想像用手機一樣用單反,那就充分發揮單反系統的優勢吧。尼康佳能經營這麼多年,單反攝影不僅僅在於相機,更重要的是與之匹配的整個系統。豐富的鏡頭群,高級的閃光系統,流水化的後期處理流程……這些都能使你很輕鬆的完成很多手機無法完成的拍攝任務。這也是攝影師選擇單反而不是手機最重要的原因(或許這點比畫質更為重要)。
————————————————————————————————————————

最後回到第一個問題。從另一個角度看,關於表達可能性上,手機攝影對於單反乃至整個攝影藝術的衝擊都是無法想像的。手機比ps機更便於攜帶,比寶利來更便於分享,還有即刻就能交流的社區……哪一點都能帶來無限的可能。
事實上,無數傳統攝影師都早已用起手機拍攝著自己的項目(或許比口裡叫囂著要用「手機革單反命」的器材派更早)。
最近看到的一段採訪(一位在instagram大放異彩的傳統攝影師):

Q:Intagram給你帶來了什麼好處?

A:我instagram以外的照片無人問津。我將instagram看成一個重要的視覺傳播平台,我不想被排除在外。在這裡,一種全新的語言正在發展——每個人都是攝影師——反而不是攝影記者的作品最引人矚目,權力的結構已經扭轉,沒人在乎你給國家地理拍攝了50組照片,或者你是馬格南的攝影師。相反,是那些拍自己的寵物狗,是這些人在定義這個新的平台的樣貌。我琢磨著,我是坐在邊兒看人家玩兒呢,還是我參與其中呢?

這才是手機攝影給單反帶來的衝擊,而不是所謂技術上的。


————————————————————————————————————————
安利一波,對於手機攝影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任老師的1416 教室,基本每周都有instagram專題:instagram | Search Results


https://tech.sina.cn/digi/dc/2016-10-18/detail-ifxwvpar8324924.d.html?wm=3049_0016from=qudaoHTTPS=1

一目了然。

覺得我只玩兒手機不用單反的哥們兒,我們先談談咱倆的單反攝影作品。
我先上鏈接為:
http://alexandeng.lofter.com
http://500px.com/alexandeng
----------------------------------------------------------哈。過不出所料這個答案要被點一萬個反對。
什麼是未來的老法師?這問題下抱著單反情懷不放手,連正視新技術帶來的衝擊都做不到的人就是潛力老法師。

幾個主要的觀點根本經不起推敲:單反畫質最好所以手機衝擊不了單反---大畫幅畫質最高現在有幾個人還用?
單反拍的是攝影藝術手機不是藝術----聽說過藝術看形式,還是頭回聽說藝術還看媒介「你這拿鉛筆畫的怎麼能叫繪畫藝術呢」「你這用方言唱的歌怎麼能叫歌唱藝術呢?」也是逗。真是一派胡言。


抱殘守缺沒有前途。業界很多人早就唱衰專業攝這個行業了。在他們看來連具備專業技能的從業人員都要被科技衝擊,何況是某種器材的流行性。

這群單反情懷黨早晚也會跟膠片情懷黨畫幅情懷黨一樣成為小眾的小眾。
而信息記錄和傳播的根本規律將如歷史車輪一般滾滾壓過一切不迅速不方便的媒介。

而電子消費品的發展規律將不斷把快速準確便捷耐用等多方面需求集中在一類產品身上。想想現在的手機,除了電池耐用度問題,還有曾經那些輕便/速度/屏幕解析度/價格的糾結了嗎?沒了啊,現在的智能手機既輕便又快速,儲存容量也很大,本身也不貴,唯一不足就是電池。

而現在的相機?畫質好的對焦慢,小巧的畫質差,對焦快的重死人,敢情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都是撫摸的樂趣和操作的情懷。那你咋不用大哥大呢?

這個問題,可以類比為:磁帶是否衝擊了黑膠?CD是否衝擊了磁帶?MD和MP3是否衝擊了CD?手提電腦是否衝擊了台式電腦?智能Pad是否衝擊了手提電腦?

然後你跟我說音質還是黑膠好,聽磁帶的都是靡靡之音,沒出息------哦,所以就沒衝擊了嗎?
手提那小巧的不會散熱,散熱的小不了,性能最好的還是台式機------哦,所以就沒衝擊了嗎?
很多行業的從業人員都還是需要電腦,pad啥的就是玩玩,不專業-------哦,所以就沒衝擊了嗎?

問題還沒抓住就開始上情懷,開始偷換標準,開始亂定義,這骨骼清奇的模樣,一看就是老法師的好胚子啊


----------------------------------------------------------

謝竹君邀請。

當然衝擊了,但衝擊不等於替代。
要說替代,隨身快拍卡片機才是重災區。

對於我而言,現在是能用手機就用手機,嚴肅的風光才使用相機。身邊的不少攝影師也有類似的轉變,本來要拿著單反拍下的場景,現在大家開著HDR模式就拍了,這顯然是一種衝擊。本來買台單反相機只是為了記錄生活,現在手機越來越厲害了大家就不買相機了,這樣的場景也很多。手機不僅可以媲美單反,一些快速拍攝的場景常常還可以超越單反。

手機的最大優勢是快,面臨轉瞬即逝的畫面總能比相機快,這是最重要的。

反正我是不知道繁瑣的操作過了那陣新鮮勁之後還有啥樂趣,還有類似於相機是工具工具就得分分鐘拿手上的說法,這簡直就是何不食肉糜嘛。我也想把機身架在三腳架上濾鏡套在鏡頭上快門線接好,三角架展開,把這一堆東西拿在手上去登山去徒步,可能嗎。玩兒這些名詞遊戲也是很有樂趣。面對大相機不少人有一種工人情懷,喜歡操作複雜的儀器,感覺有一種蒸汽朋克風格中操縱機器的樸素感情。工人情懷是好的,那也要能產出效益啊,光去搓機器顧情懷了生產不出東西車間主任不拿小皮鞭打屁股嗎?

每次從包里掏出相機濾鏡濾鏡架三角架快門線再伸展三角架擰上相機架上濾鏡連接快門線再對焦測光調整漸變鏡關取景窗按下快門線起碼也要三四分鐘,這三四分鐘可能錯過什麼?
雲可能就遮住了前景,太陽可能離開或者進入了一片雲層,月亮可能升高到難以構圖的位置,紅色的霞光可能已經轉黃,只有真正奔命追過很多次風光的人才明白這一些系列的繁瑣操作一點都不是什麼掌控全局的樂趣,那是撫摸黨的樂趣。而手機,只需從褲袋裡掏出來打開相機按下HDR開啟就可以拍了,不知道快多少。

然後這個問題里很多人對於手機畫質的不屑讓我很疑惑,講了一大堆單反為什麼比手機好。其實對於大多數用單反的普通人來講,一張單反的Raw扔給你你也只能後期出跟打開HDR模式的手機記錄的差不多的細節,有何區別。只不過特定場景手機沒法拍,這跟手機整體畫質高低不是一個概念。實際上手機完全可以出大片,甚至吊打缺乏後期的單反攝影作品。但這樣的手機攝影作品往往出自有較好攝影基礎和後期能力的中高端攝影愛好者,而非新手。樓下所謂「單反開自動檔都比手機拍的好」的朋友,我想這個鍋手機真的不能背。

對於希望認真學習攝影的新手而言,一台基本功能齊全,耐用的單反會打好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對於買台單反就是圖畫質好看著逼格高,懶得學習技巧和後期的朋友而言,卡片,手機,單反里選擇的話,除了個別特定場景之外,還是手機吧,反正你們也開著自動檔也不後期。


上一些最新的手機拍的照片吧,點開了放大看。


看來好多篇,大家都很熱衷於晒圖對比「手機攝影」和「單反攝影」。我們換個角度看看。
我這麼跟你說吧,「手機攝影」不但不會衝擊「單反攝影」,相反地,「手機攝影」更有助於「單反攝影」的普及。
理由是:手機越來越出色的硬體和軟體,讓每一普通人都擁有了記錄生活美好瞬間的機會,這實際上推廣普及了攝影技術。全世界現在誰都可以是攝影愛好者,只要有一台可以拍照的手機。這樣,攝影愛好者的基數是非常龐大的,你們應該能理解:攝影是毒!會上癮!攝影是坑!深似海!在這些新手中,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升級設備,購買單反,那對於各大攝影廠商來說,無疑是利好消息。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近幾年各大攝影廠商更熱衷於開發入門級單反,並且銷量非常好。


放圖就一目了然啦。
這是iPhone5s拍噠。

這是佳能600d拍噠,入門單反,套機鏡頭。

發朋友圈對比了下

以上是我和男票同一天同一地點拍噠,我倆都是業餘水平,都沒神馬技術上的大追求,拍照都是發朋友圈圖個開心。
所以吶,這就是手機和單反的差距。
再補兩張對比,煙花。元宵節拍的。
iPhone6,這張拍的倉促,不知道調整下手機參數會不會好一點。主要問題一個沒法再拉近,一個很難對準焦。

佳能600d

當然很多情況下手機和單反差距是不大的,大晴天光照條件好的照片,縮小了放朋友圈對圖片細節要求不高的照片,加個濾鏡掩蓋掉畫質瑕疵的照片。有時候在這種情況下我也拍過一些不錯的照片,但是發朋友圈的時候也會在想「要是當時單反在手就更好啦( ? ???????)?」。
所以每次出門去好玩的地方我都樂意背著重重的相機包,有時候還要扛上三腳架,就是為了避免「要是帶單反來就好啦」的辣種遺憾心情。美麗的景色值得被好好對待,是吧?(???????)?


單反全稱單鏡頭反光相機,特點是在成像之前加個反射鏡(2),把鏡頭裡的光反射到取景器。
這樣一來,在取景器(8)內看到的景象就和膠片或者感光器(4)上看到的一樣了。

反光鏡以及那個二次反射件(7)是單反相機中最核心的結構,也是當今DSLR中最TMD沒用的構造。
在十年前,甚至說五年前,你說DSLR有各種優點我是沒有任何意見的。
但是時代進步的非常快。在今天,除非你用膠片,不然你搞那麼一大塊精貴厚重的玻璃不如直接裝個屏幕。(當然,你非要為光學取景器說出20種冷門的好處我也沒辦法)
這個後面再說。

你們掛在嘴邊的單反SLR,最大的特點,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更換鏡頭。這個特點和單反本身是沒有半毛關係的。畢竟有獨立取景器的相機許多也可以更換鏡頭。
當然,就可更換鏡頭來說,手機攝影是很難取代的,畢竟絕大多數手機的光學設計都是極度壓縮空間的設計,只能針對特定範圍成像進行優化。而相比之下,可以更換鏡頭的「單反相機」就有無限的可能。當然,就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來說並不會搞那麼多鏡頭。

然而,在手機擅長的範圍內,拍攝的照片比單反拍攝的效果更好並不會令人驚訝。
畢竟手機鏡頭設計,不論是光學器件、光路設計,還是電子元件、配套軟體,都也是日新月異。你拿SLR經常用的35mm f/1.8鏡頭和好點的手機比拍照,還真比一定比得過。

很多手機還可以通過自帶的黑科技軟硬體來碾壓一般的數碼相機。
比如用過都說好的iPhone Pano。

再說更換鏡頭。。
你給手機裝個常規相機的鏡頭的adaptor,硬要說是手機照相我也不能說你什麼。

畢竟這些都是很容易買到的。

至於掛羊頭賣狗肉,連CCDCMOS都自帶的的索尼大法黑科技我就更不吐槽了。你要說這是手機照的。。。。

但是對於正常人,最多也只會配一個這樣的鏡頭爽爽。

和有無數鏡頭可以選擇的DSLR比,還是小巫見大巫了,你要加特效拍個大月亮什麼的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拍出來的風景人物還是可以和一般相機拍出來比一比的。

真正衝擊DSLR的是MILC(mirrorless interchangeable lens camera)。有人稱作微單其實是非常錯誤的,因為MILC並沒有反射元件。
相比DSLR,一樣的成像MILC簡化了大量反射器件,光路更短,鏡片更少,價格更低,也更輕便。

就是你是取景器的死忠,屏幕亮度,屏幕解析度,電池容量,運算速度,感光矩陣性能等等在近幾年越來越不是問題,排除高端光學取景器的特殊功能,MILC的電子取景器因為軟體支持已經可以從各方面完爆普通DSLR的光學取景器了。

在現在,DSLR相比MILC的唯一好處,大概就是背出去看起來更專業吧?


應當這樣說,在2016年10月前,手機對於單反相機或者相機的衝擊僅限於家用的3/4系統、1:1.7感測器尺寸的便攜相機。通常這類相機主打的便是較好的畫質,便攜性,外觀時尚等等。手機則在便攜性和分享性上大大的超越了這類相機,同時相比較之下,手機拍照的圖像素質也在縮小和相機的差距(這裡不談用手機變焦拍攝)。
BUT
華麗的分割線--------------------------
2016年10月Iphone7PLUS上市後相信情況會發生更大的轉變。
1.首先,雙攝改變了此前單鏡頭(大部分28mm定焦)拍攝的難度。有過較長攝影經歷的人一定知道,28mm定焦其實是一個非常難掌控的焦段,較大的取景範圍讓你很難再拍攝中確定重點。雙攝像頭增加的50mm左右的鏡頭,解決了28mm不好控制的問題。50mm 鏡頭接近人眼觀察事物的重點部分,這讓用手機進行日常的街拍,記錄生活獲得更大的可能。
2.其次個人認為第二點更重要,也是手機有機會挑戰單反的原因。眾所周知手機自身攝像頭的感測器尺寸較小,除了微距拍攝很難在日常拍照中獲得淺景深虛化的感覺。大多數買單反的親們(尤其是妹子)買單反實際上就是因為單反可以拍出虛化的那種效果。自Iphone7P上市以來,雙攝像頭的手機像雨後春筍版湧現。各大手機廠商在拍攝虛化的問題也下了功夫。這裡通過程序演算法可以人工模擬出類似單反淺景深的虛化效果。小編本人開始對這種演算法獲得的焦外實際是不以為然的,想想也知道那種虛化會有多生硬。但看過了vivo xplay6之後,對手機的成像素質又有了新的認識。並且比較方便的地方在於,從拍攝操作上獲得這樣的淺景深是先拍再調。即前期拍完再再圖片上自由選對焦點進行虛化。
下面放出幾張著名手機攝影師@JerryCheng程亞楠 在斯里蘭卡使用vivo xplay6拍攝的作品

如果你有更多的問題歡迎來【攝問】向你心儀的大咖提出


單反市場並沒有受手機而是受到了微單的衝擊,單反相機的年銷量和市場份額持續在萎縮。
原因在於 微單在畫質操控和輕量化便攜性兩者之間找到了一個比較好的平衡點。並且可選的範圍非常大,不再局限於感動牌和紅褲衩。


畢竟一台能夠隨身攜帶的相機才是好相機。


大學教育是否受到MOOC的衝擊?


看你怎麼定義衝擊,如果定義是「取代」,那我會告訴你,不可能,不僅現在不可能,以後也不可能。
如果定義是「影響」,那麼我會告訴你,確實真真切切被衝擊了。

分兩部分講。

第一部分,為什麼說手機攝影永遠不可能取代單反。舉個例子,筆記本電腦出現了那麼久,越來越輕越來越薄的同時,性能還越來越吊,請問台式機被取代了嗎?
取代台式機的,一定是台式機的衍生物(一體機?),而不可能是筆記本,因為筆記本從誕生開始
它的使命就不是取代台式機,兩者的目標人群和適用環境從一開始就不一樣,不可能互相取代。
筆記本的的目標是移動客戶,台式機的目標是性能客戶,定位決定方向,相同的價格台式機的性能比你好,相同的性能台式機的價格比你便宜,你說筆記本可以抱起來滿場飛奔,我說我的極限性能是你的幾倍,你有我做不到的,我也有你做不到的。
回到單反和手機也是一樣的,相同的價格,單反的成像質量是你的幾倍,相同的成像質量……手機似乎還做不到這樣的鏡組。
你說十年後手機成像一定追的上單反,我會告訴你,它可能會追的上現在的單反,但不可能追的上同一時代的單反,很簡單,手機在進步,單反也在進步,手機那麼小的鏡頭模塊能做到的,相機比他大了上百倍,憑什麼做不到?
因此,取代單反不可能是手機(定位不一樣),只可能是單反的衍生物,比如微單。

第二部分,單反會不會被手機攝影影響到,答案是一定會,而且現在就已經被影響了,大量發新款單反已經推出了wifi模組就是最好的證明。因為快拍快傳的需求大量增加,單反攝影的出片周期被明顯壓縮,往往當場拍完當場就要出圖,還和傳統的方式一樣拿回家慢慢修是不可能的了,因此wifi模組的出現成了必然。
但反過來說,手機也被單反所反向影響,因為單反的快拍快傳,手機修圖的需求則被大幅提升,從美圖秀秀到vsco再到ps的移動客戶端,手機端發修圖軟體是越來越專業。同時,由於圖片質量的不斷提升,可以預見的未來是,網路照片的質量也會進一步提升,可上傳的照片也會越來越大,題主說的「小圖」的概念也會逐漸被淘汰。因此,單反和手機可以說是互相影響,互相融合。


本質上,單反攝影受到的不僅僅是手機攝影的影響,而是整個無反攝影行業的影響(俗稱微單,單電),手機只是無反相機的其中一部分。無反相機的普及程度,是單反遠遠不能比的。而單反的專業程度也是無反所比不了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單反和無反(微單)會同時共存的原因,因為他們各有利弊。但是這種打成平手的狀態持續不了多長時間。等無反相機的生態與技術漸漸完善之後,無反相機將會替代整個單反相機的產業,即使是在專業領域。

而關鍵點就是這個字「反」,指的是相機中的反光鏡。縱觀相機形態的整個發展歷史,從雙反到旁軸, 從旁軸到單反,從單反到半反再到無反,每一次都伴隨著反光鏡技術的進步。而每一次的進步在某種程度上都會對上一代產品有著巨大的影響。就像 智能手機 (Smart Phone) 會取代 功能手機 (Feature Phone) . 相機也是一樣的,舊技術會被新技術所取代,但是相機行業不像手機行業發展的那麼快,變化也不是那麼明顯。很多第三方的配件和兼容性還遠遠跟不上這個變化。

1. 單反 - 五棱反光鏡技術

近現代,攝影技術一個很重要的分水嶺就是1936年,在德國的 Dresden 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 Kine Exakta。它採用的是俯視取景,預示著單反機時代的到來。它解決了上一代旁軸相機取景器顯示畫面和拍攝畫面位移的情況。1948年,德國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五稜鏡取景的135單反機 - Contax S 照相機,之後成為現在的135單反相機的雛形。經過一代一代的不斷改進,單反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佳能和尼康逐漸成為了現在最流行的單反相機品牌。

對於單反相機來說,各種硬體,鏡頭,配件還有軟體上面已經有了一套完整而又專業的系統。單反有各種畫幅的相機,以及可以手動調節各種參數。雖說微單也能換鏡頭,但是鏡頭上的種類卻少了很多。比如旁軸、折返鏡還有卡口、畫幅、熱靴上兼容性的問題等等。閃光燈和各種亂七八糟的配件也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之後單反可以輸出成Raw格式放到電腦里用Lightroom或其他軟體在處理。從前期的輸入,到編輯,再到輸出,單反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2. 半反 - 半透明反光鏡技術

單反後所發明的新技術,就是半透明反光鏡相機,半反相機的代表就是索尼了。雖然半反解決了反光鏡抖動和快門連拍速度的問題,但是它的缺點就是降低了通光量,因為有將近30%左右的光線被用在了對焦模塊上面。這樣一來,優點和缺點拉平,再加上是新技術,很多品牌的旗艦機也不敢使用,導致「半反」這個概念沒有像「單反」一樣流行起來。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單反在專業領域的地位再次被鞏固。

3. 無反 - 無反光鏡

無反的意思就是沒有反光鏡,由於機身取消了傳統反光鏡和快門的結構,光線直接照到感光器上,使得機身體積可以做的非常小。我們的手機就是最常見的無反結構。在幾年前手機攝像的質量還遠遠達不到那麼高,但是因為它非常普及,於是就成為了大眾最主要的攝影方式。可是由於手機攝影依然有種種局限性,使得它很難和專業的單反相比。後來無反相機(微單)開始普及,完美地解決了專業性的問題,同時將很多手機攝影上的特性放到了無反相機中。

2010年左右索尼的 nex 5 應該是一個分界嶺,那是一個 Aps-C 畫幅的相機,非常便攜,用的是索尼的E卡口,當時E卡口好像只有3種鏡頭,生態鏈非常不完善。但是似乎可以從這個非常不完善的產品中隱約地感受到未來相機的變化與趨勢。從那時候無反(微單)的概念開始普及起來。

從今天的視角在看整個相機的發展,單反如今依舊可以稱霸專業領域的原因不過就是以下兩點:
1.完整的生態鏈,包括鏡頭和配件。
2.很多人已經習慣了光學取景器。
在加上「半反」的失敗,讓很多人的思維依舊停留在「單反」這個層面上。但是隨著無反技術和生態成熟之後,終究有一天,單反就會變成像旁軸相機或者雙反相機那樣的「古董」,成為「特殊愛好者」的「收藏品」。


至於單純的手機是否會殺掉單反,我覺得這個的可能性非常小,因為就單獨的手機來說,它的局限性也很大,這裡的其他人已經回答的差不多了。例如感光元件尺寸問題,機身厚度限制,無法從根本上更換鏡頭,無法全手動調節 等等。


但是這個無反的結構是一定會替代單反結構的。最後,就像上面所說的 智能手機 取代 功能手機 那樣,諾基亞終究會有被完全取代的一天,但是「這一天」是什麼時候,我們不得而知 ... ...


看到這個題目忍不住過來回答。
很多人都覺得拍照不就是按個快門么?有一次老婆和她的朋友們讓我給她們講講攝影知識,我剛剛講了光圈快門ISO她們就很不耐煩了,喂~我還有測光、曝光補償、白平衡和景深沒講呢!
很多普通的生活環節中手機隨手拍拍確實很好用,很多時候我也這樣,甚至有些人給我說他們走遍全世界都可以只用手機拍,但是我的工作往往可以讓手機黨捶胸頓足要買單反!
我們在肯亞開了旅行社,見過的長焦鏡頭比相機店還多,也見過窘迫的手機黨們——遠處草叢裡面躲了一頭花豹,車上的一片長炮同時發出響徹雲霄的高速快門聲,手機黨們只能獃獃坐著,等大伙兒都拍完了問大家拿來看看照片,到底花豹長啥樣子啊?要知道草叢裡面的花豹肉眼是看不清的

有人可能會覺得我舉的例子太極端,但是我只想說分清攝影和拍照的區別,你就知道單反和手機的區別究竟在哪裡了。

曝光150秒的冬季銀河,肉眼都看不見,更別提手機拍攝了。必須動用赤道儀來防止拖出星軌,或者像我這樣用賓得的黑科技GPS天體追蹤。
不過大多數普通人都還是把拍照和攝影混為一談,比如我老婆。哪怕我的照片都上了蜂鳥的首頁,她還是覺得我就是只會按按快門而已,完全不知道我為了一張照片要調整多少參數,唉…


本質原因:

1、影像交流環境的局限縮小器材間原始的鴻溝差距。

2、手機相對相機與互聯網的銜接更加無縫。

3、便攜。

此外手機相對以往也有一些進步,比如OIS,比如PDAF,比如cmos工藝,但是螺絲殼裡做不出什麼道場,不要說和什麼APS比,和1『的機器差距都太大太大,當然這些先天差距是很正常合理的。

至於標題的回答,結果當然是「yes」,但總體而言無非是更專業影像器材對於大部分使用群體的畫質需求冗餘。就個人來說,手機還遠遠不夠,哪怕只是到此一游的記錄,畢竟我不是只在手機上看圖。


由於技術上的很多差距,手機攝影永遠不可能在專業領域超過單反攝影。但是呢,在普通的消費領域,單反攝影已經逐漸被手機攝影給平衡下去了。


我認為單反不但沒有受到衝擊,相反隨著手機的廣泛使用對於照片的對比更能體現出單反的優勢。
首先相機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感光器的大小,這決定了很多方面,什麼畫質,虛化效果,動態範圍,感光能力等。這個感光器的尺寸是區分攝影器材的一個最重要的標準,而手機由於自身尺寸限制的感光器尺寸簡直小的沒什麼話說,或者說最高檔的照相手機感光器的尺寸也就和卡片類的相機差不多。小指甲蓋大小。
其次是鏡頭,鏡頭表現的解析度可以更清晰的拍一些細節,比如一張人像毛孔和睫毛都很清晰,當然了也要配合單反的那種大的感光器才能記錄,光圈值大小更決定了虛化效果,這些手機不可能做的,除非拍特別小的東西才有一些虛化。而不同的焦段產生的透視效果也不同,手機基本無法做到。更是有些貼膜去紫邊,炫光等。
使用範圍,和功能上,單反肯定是有更明顯的優勢,比如配合無線引閃拍一些戶外或棚拍的光線片,低光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拍攝很清晰的照片,延時攝影,虛化掉雜亂的背景,通過測過模式更好的控制主體曝光,以及各種對焦方式(如抓拍,3d追蹤)和對焦速度上(基本上按快門的同是所見即所得的圖像,高低速的連拍)的絕對優勢等等。
後期出片上,單反RAW格式可以保留最多的照片信息,無論是顏色上還是明暗度上都可以方便後期很大的調整,手機出片面對於高反差基本不是亮部過曝就是暗部死黑了,無法調節回來。
當然了某些特定場景的照片你可能認為手機和單反的效果差不多,比如光線比較好的情況下,對背景也沒什麼虛化要求,比如大風景什麼的,圖片縮小的情況你也看不出什麼細節來,但這只是你的感覺而已,你仔細看看細節之類的就會發現差很多。暗部的情況就更糟糕。
還有個誤區就是你可能認為照片尺寸或大小決定了畫質,比如文件越大的畫質越好,或尺寸改的小,比如網上或手機使用的圖片,文件小了就看不清那些細節。實際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即使圖片縮小單反也比手機圖片有更好的表現。
除非你是那些不關注畫質只注重畫面表達東西的人,比如某些特定環境的攝影作品,或一些新聞類的圖片,你的關注焦點只是圖片那就無所謂是手機還是單反拍的了。
有此孩子們開運動會家長們一般都拿手機拍照,我用的單反,當然拍完後我再家長的微信群中發了一些,結果我的照片被微信里傳爆了,那些家長都向我要照片,問問有沒有他家孩子的,說單反就是比手機好。幼兒園老師也要了好多衝印出來作為展示來用。如果這些理由還是不能說服你,那你比較適合使用手機做相機。


推薦閱讀:

為什麼相聲不應該走向低俗化?
為什麼說畢加索在生活中就是個人渣?
德國krautrock運動是什麼?
孤獨與藝術之間是什麼關係,藝術與商業之間又該是什麼關係呢?
什麼是美?

TAG:藝術 | 攝影 | 單反相機 | 攝影技術 | 手機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