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讀博士期間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什麼?
PS:期間
打開門,我看到導師的臉——面無表情。能夠理解,我對自己說,我知道我的報告做的不好。
我坐下來,準備迎接暴風驟雨。
導師看著我,沉吟了一下,說:「Clark,你知道什麼是平庸嗎?」
那一瞬間,我腦子裡冒出對於平庸的各種解釋,關於智力的,關於機遇的,關於爹媽的,最後甚至詭異地浮現出一張阿甘的臉。
「Clark,在我求學的時候,我看到了很多比我優秀的人才,無論是智力還是背景,但是你知道嗎,我不覺得沒錢沒背景就是平庸,那是別人貼給你標籤。唯有你自己內心的平庸,才是毀掉你人生的平庸。你內心的平庸,就是你失去追求卓越信念的那個瞬間。(Your internal mediocrity is the moment when you lost the faith of being excellent.) 你以後會遇到很多機遇,但你的平庸會毀掉它們。當你覺得自己做的還不錯的時候,你已經殺死了那個能夠讓你做的更好的自己。(When you get the feeling that your work is OK, you have got killed another "you" who can make it much better.)"專註。專註於一個問題,持續地挖掘,而不是看哪個領域火熱趕緊發一篇,哪個data好建model趕緊湊一個。以我的研究領域(Information search and retrieval)為例,在同一個研究問題上深入,持續地跟進並發表2-3篇高品質的文章,比繞著整個學科到處挖淺坑,攢文章數量更有意義。後者的廣撒網做法可能能帶出一票水文,但是最終不僅無益學術,反而可能會在academic job market上backfire你。
紮根。紮根於文獻,紮根於經典研究,紮根於前沿進展,多讀paper,多泡圖書館,找到自己所感興趣之領域內的研究縫隙。這個縫隙可以是多個方面的,比如某種行為的差異沒有研究過,某種理論框架沒有在這個情境下理解過,甚至是某種研究設計在某個問題情境中的優勢和局限等;這個縫隙也可以是多個層次的,比如行為和現象層面沒有被注意到的變化和差異,行為背後沒被系統研究的影響機制,或是新的研究方法的認識論意義等。研究的初學者(包括我自己)常常滑入的陷阱是:先做quick literature scan,然後很武斷地說某個問題沒有研究過。拿到數據之後不加細思提筆就寫,Introduction中誇大意義,鋪開背景,literature review中含糊其詞,論證宛如堆草垛。緊接著做完model後反覆強調數據本身,談起與已有研究的聯繫區別則又是敷衍塞責,草草了之。這樣的套路是能出一些paper,但是學術真的不是這樣做的。
耐心。耐心。耐心。沒有耐心,專註和紮根就一個也保證不了。學術是長時間的積累和探索工作,規律性具有極大的意義。這個規律性可以包含對一個領域專註的規律性(比如持續跟進地在一個問題上讀文章,做研究,收數據)和紮根的規律性(一段時間內讀一定量或一定範圍的論文),但不是成果的規律性(比如一年一定要發出幾篇文章,不論具體問題和方法)。
做學術的時候,冷板凳的工作做足了,笨功夫下夠了,不怕沒有成果。
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
小時候,最煩家長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自己。大人話音未落:「隔壁阿姨家的女兒出國上大學了——」,我便不耐煩地揮手:「等將來我考大學的時候,我比她厲害多了!」
本科畢業那年,高中同學聚會。組織者在群里說:「大家都克服一下困難,盡量來參加吧,這次聚完,大部分同學要出國讀研了,以後想聚齊,怕是不知道多少年後了……」猛然聽到這話,細思恐極,連心跳都漏了一拍。原來這樣的離別真的存在,雖然大家都好好地生活著,會互相道一句「有機會再見啊」,但很多人,即使真的「有機會」,恐怕也真的一生都不會再見了。
在商場買東西,看到心儀卻昂貴的物品,總忍不住在心裡想:「等有一天我有錢了,有了大房子,我把這些都買下來,每個顏色一件。」某次在心裡重複這句話的時候,突然「醒了」,我意識到,沒有「等將來」了,我的人生已經即將定型,如果我不做出什麼改變,我就會一直按照一個「差不多」的軌跡走下去,不會坐上豪華遊艇,也不會落魄流浪街頭。
讀博了,以前的同學偶爾會說:「真羨慕你繼續讀書啊,我現在腦子已經僵硬了。有機會我也要回去讀個博。」然而人往往是不自主的,畢業了,就像站在了馬拉鬆起跑線上,一聲令下,即使不想走,也會被人群卷著,往規定的方向挪去。不知不覺,結婚生子,升職加薪,項目一個接一個,回到校園成了永遠的「等將來」。
同門的一位博士師兄,脫了三層皮終於掙扎著上岸,到高校當老師。某天一起吃飯,他突然開口說:「入職一年,我終於好像明白過味兒來了,——就這意思了,這輩子就這意思了。」煙灰抖落在地,我聽懂了他話里的滋味:人終究會有一天爬上一座山,然後發現,自己爬不了更高了,已經到極限了。前途不是無限的,而是可以預見的;朋友不會再見了,而是再也不見了;你想著要努力改變,可已經無法改變了。某扇虛掩的門,永遠關上了,你停止成長了。
想到這些,我非常恐懼,必須努力追趕,希望那扇門能關得晚一點;希望它關上之前,我能跑得遠一點。
It"s now or never.
十年前,碩士還是比較值錢的,而今天就連學歷也隨著周圍的一切迅速膨脹,泛起泡沫。十年前一個國內碩士可以輕鬆拿到的職位,今天的門檻是海歸博士or國內博後,還得拼院校。
就像前幾天知乎的一個熱門問題:沒房和車的前提下,擁有125萬吃利息,是不是可以一輩子不用上班了?眾多答主在用親身經歷和血的教訓詮釋一個簡單的道理:坐吃山空。錢如此,學識也如此。所以不要輕易滿足於眼前的擁有,但願有一天,我不會被現實奉上當頭一棒,通知我這輩子也就如此而已了;而是可以自己對自己說:恩,夠了,我就走到這裡了。最最重要的一點: 寫論文。從入學第一天就開始寫,能寫多少寫多少。
一直做工作不寫文章的話,用我導師的話說,叫做 random data generator.
一邊寫一邊做實驗,一邊寫一邊看文獻,一邊寫一邊建模型。沒有任何時候你已經準備好開始寫了,只有當下,立刻,馬上。沒有具體工作就寫proposal 或者 literature review。不要等到你覺得你已經什麼都做完了就差寫了。這種情形,通常我們稱之為還什麼都沒有做。身邊血淋淋的教訓太多了。雖然前期工作做的很好,但是如果前期不抓緊寫論文的話,最後寫論文的進度會慢的遠遠超過你的預計。我導師的很多學生就是因為論文延期的,工作都做的很好,只是沒有寫完論文。
補充一點,因為有人在評論里提到了。之所以提到要儘早開始寫。寫論文不等同於平時的實驗筆記或者科研隨筆。因為筆記這些東西具有很大的自由性,更多的時候是用來提醒自己工作如何做,幫助自己理清具體下一步工作的思路的。而論文(包括期刊投稿和畢業論文)是有著嚴格的要求的,包括寫作的思路,而且大多數都有每個行業的論文模板。早日開始這部分的寫作的目的是,強迫自己按照一篇同行評議的文章的要求來寫,可以保證自己的思路比較一致,同時也是強迫自己必須要進行系統的合乎邏輯的思考。這就是為什麼和只做不寫的 random data generator (隨機數據生成者)形成鮮明的對比。
其次的收穫是,理想和現實永遠有差距。這並不是妥協,是行業經驗不足造成的。一開始我寫的proposal老闆看了很滿意,只評價了一句,你確定這些你都要做嗎?PhD is not a lifelong staff.我信心滿滿的說,應該能完成吧。時至今日,博士已經讀了一半,我已經深深意識到自己有多麼的幼稚,定下的計劃是絕對不可能完成的。導師其實心裡一直都是知道的,只不過他不說。老話說得好,取其上者得其中。如果你定的計劃太龐大了,導師只是提議你一下,然而你並不相信。還是那句話,沒有做到你的預期並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是因為你開始的計劃不現實,即使這樣,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最後的收穫是,人生之中能有這麼一段時光真的太美好了。心無旁騖的做一件事,沒有任何來自外界的壓力,沒有家庭的負擔。因為巨大的內在壓力,開始關注內在,學會自省,學會有所覺知,在這個過程中,心理抗壓能力不斷增強,發展了很多興趣愛好(捂臉),認識到獨處的價值,也意識到人與人的交往多麼可貴。有事做,有人愛,有目標,時間金錢上都自由,這真的是屬於一個人的黃金時代。我一直都在感激上天給我的好運氣,能讓我擁有一段這樣的時光。這段時光,滿足了年少青春的我關於當一名科學家的所有幻想。也許我以後並不會從事科研相關的工作,但是我會深深的懷念這段美好的時光。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推薦沒有家庭負擔的孩子讀博士。我家一度非常貧窮過,我深深的知道,當沒有錢的時候,所有的考量中,金錢都佔有重要的比例,那種內心的煎熬,非處於其中的人不能理解。我不希望的是,在重重科研壓力,論文壓力之下,博士們還要考慮如何賺錢養家,為何不能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等等等等。那樣真的太辛苦了,我很心疼。最深刻不知道,但是給我最深刻印象的是:絕大多數人的天賦根本輪不到拼努力。對,沒說反……
排名第二的大概是:不喜歡這行就別讀博,否則對誰都痛苦。
排名第三的應該是:解決博士狗心理問題的最可行手段,分別是1.多發錢,2.多發錢,3.多發錢..……
一、混沌
我們這個世界就是充滿了BUG的一片混沌,沒有永遠正確的真理。科學就是在一片黑暗中,踩著前人的屍體,不斷推進,不斷打臉,不斷糾正錯誤的一個痛苦的過程。
我們不知道我們做的事是否正確,我們只能開拓和傳承,盡量一步步靠近真理。而越靠近真理,越覺得自己是傻逼。
二、乳酪
這個世界像一塊錐形乳酪。
我們終其一生做的工作,是一刀切下去,切開的這個面,展現在我們眼前,就是我們的專業領域,切的角度,力度,是方法論。
有些人很幸運,一輩子切開了一個面,有些人切了一半就掛了,有的人拿著別人切開的一個面舔了一輩子沒有舔出個所以然來,有些人學會了自己切一個新的面出來,他成了大牛,有些人一輩子切了好多個面,還玩花式切法,他們成了超級大師。
你說你那個面好吃,我說我那個面好吃,其實半斤八兩,切法不一樣罷了。
那些在圓錐底部切的人,要切好久好久,但是人人都要請教他們切的經驗,那些站在圓錐頂端切的人,大樹底下好乘涼。
三、失聲
掌握的知識越多,越覺得自己愚蠢,說話和寫作之前,越覺得到處都是荊棘,開口提筆便是錯。
四、矛盾
知識世界是和諧理性的,而現實世界是反動、反人類、骯髒、罪惡的,人類最終會被自己的愚蠢吞噬掉。
五、命運
再多的精巧算計,都抗爭不過命運,造物主才是最好的設計師。
六、人種
世界上大概分三種人。
一種是天才,他們是老天爺派下來全面羞辱你的智商的。
一個班裡,一個組裡,一個科研單位里總有這麼幾個天才,他們不需要吃飯睡覺把妹休息,他們肉體和靈魂總有一個遨遊在三維世界以外的某空間,他們算術不需要計算機,提理論不需要刷文獻,反正他們說什麼都對,從上到下都膜拜,他們考試爆你三條街、出成果爆你三條街、發PAPER爆你三條街、寫情書爆你三條街、打遊戲爆你三條街、修電腦爆你三條街,彷彿一切都是命運安排好了的。
一種是沒事找抽的自虐狂,這就是我和我身邊的大多數逗逼。
大多數煙酒僧,搏死狗都屬於這一類,我們的生活主要是由裝逼和看人裝逼,撕逼和被撕逼,打臉和被打臉,虐人和被虐,懷疑和自我懷疑,吐槽和自我吐槽,迷失和自我迷失組成。我們自己為自己以優異的成績爬上了象牙塔的塔尖就可以嘚瑟一下自己佔領高地的智商,卻未曾料到從此我們都要在懷疑自己智商的生活中度過悲慘的餘生。
最後一種是一般人。
他們上著班,結著婚,生著小孩,唱著歌,打著麻將,喝著茶,享受著天倫之樂和塵世間一切的美好。當我們和他們交流起來的時候,常常被教育,被洗刷,當你可以給他們解釋大自然中某種奇特的科學現象的時候,往往會被冠以裝逼之名,然後再被大家恥笑。
七、獻身
已經知道世界如此不完美,已經知道自己的一生或許清苦渺小而充滿矛盾,已經知道自己的智商平平,精力有限,然而,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我還是會選擇這一條為人類社會進步而死磕的探索之路,這將讓我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得到內心的充實安寧,有生之年,來此一遭,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維度和幾乎到達巔峰的才華和能力去探索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無限的真理,我無怨無悔。
外面的世界 - 知乎專欄
你發現,你的本科或碩士同學剛工作沒多久已經二三十萬的年薪了,同學聚會你是最拮据的那個;你發現,每天的生活就是泡實驗室,寫論文,被老師剝削做項目,同時拿著勉強維持生計的工資和獎學金;如果你對學術沒有濃厚興趣的話,你還會發現,原來博士生活原來是這麼枯燥,論文原來是這麼難寫,博士學位是這麼難拿。
不一定所有人都有以上感受,但我相信感同身受的一定也為數不少。題主問的是有什麼深刻的認識,我覺得最大的感觸就是,你需要做到:
耐得住寂寞,調整好心態,做好博士該做的事情,持之以恆,儘早畢業。博士生應儘早擺脫「學生」這個身份,因為博士更多的是一份工作、一份職業。
國內博士生們從最早幾百一個月,到現在每個月1-2k,可能從骨子裡已有「博士生就是學生,有點錢不錯了」,或「讀博本該清貧,要賺錢就工作去呀,讀什麼博」之類的思想。剛開始其實我是贊同的,且頗有讀博就是完成一項革命事業的大義凌然之感。但經過7年的「洗禮」,逐漸糾正了這些固有的思想。
在德國、瑞士和歐洲很多國家,全職博士的合同(4-5w歐元,6-7w瑞郎)是高於碩士畢業平均工資的,並且和其他所有工作一樣,休一年30天左右的年假(當然更不需要像學生一樣上課)。
既然是一份工作,選工作的時候工資自然是考慮因素之一。
關於全球博士(最高的在瑞士)、博後、教職工資,可看看我在下面的回答
國內(全球)TOP互聯網公司、學術界(人工智慧)超高薪的攬才計劃有哪些? - 知乎
既然是一份工作,工作之餘,應該有生活,講究生活品質。
請不要再像大學生一樣成天夾腳拖、背心地跑實驗室,學習職業人體面的著裝。
遇到合適的--組建家庭,結婚生子。(千萬別「等畢業再說」,萬一畢不了業呢?)
嫌工資低?--如果確信幾年時間的鍍金是為了以後的更好的事業--可忍;不然快轉行或跳槽呀,誰規定博士必須清貧了?
工作表現不好,被老闆(教授)勸退--人之常情,下崗工人到處都是,再就業不就行了?
工作不開心了--炒老闆魷魚阿,不就換份工作的事嘛!
讀博讀不下去了--或許你不適合這份職業,或許你的興趣和熱情不再,換份工作試試, 誰還一輩子只干一份工了?
最後,跳出博士-博士後-學術界的書獃子式慣性思維,關注工業界,關注行業動態,多看看招聘(跳槽)廣告里的requirements你滿足幾條了。
換一個思維,博士生們3-N年裡工作時的心態是否會平和一些呢?
-------------------------------------------------------------------------------------
在美國讀博的時候,雖拿著全額的助教(TA)合同,但一直也以學生自居,成天劈頭蓋面,毫無生活品質可言。跳槽來了歐洲,遇到了校花同學才被漸漸「洗腦」。
-------------------------------------------------------------------------------------
話說知乎的匹配演算法越發精確,右邊欄精確匹配了我的其中倆個Live。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手把手教你申碩博 勾搭合作教授」--不多說,看題會意。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讀博:理想與現實如何雙贏」--5.14的這次Live,主要就是針對國內博士生2000左右的低工資的現狀,討論「博士為了理想就該清貧么」這個問題。我們聊博士,聊感情,談理想,談人生。期待腦洞大開的提問。
最後是通往大洋彼岸的傳送門:
歐洲、北美、全球留學及數據科學深度私人定製諮詢,從此DIY - Ruobing Shen的文章 - 知乎專欄
學術研究是奢侈品,農村家庭出身/沒有家底的同學讀博士要慎重。
背景:農村家庭,在歐洲讀了六年金融博,今年六月份剛剛通過答辯拿到學位。今年九月份開始在歐洲一家大學做助理教授。六年的艱苦奮鬥,不必贅述,大家讀博都明白的。但是,這只是讀博最低的一個成本,只要熬過去就可以。
如果讓我重新選擇,我可能就不會選擇出國+讀博這條路。簡而言之,成本太高。成本可以從三個角度來闡述:- 無法盡孝。選擇了出國+讀博這條軌道,再切換軌道的成本太高。特別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之後。特別難。我父親四月份突然昏迷,現在還在ICU。因為博士合同還沒結束,需要指導學生、同時準備答辯等等,我只能在醫院盡孝15天。身為人子,每每想起來就會落淚。遺憾。
- 沒有人脈。在國內看病大家都懂,沒有人脈很難的。不僅限於看病,其他方面同理。
- 沒有積蓄。我讀博期間掙了我之前認為的「很多錢」(在我這個城市可以買套房子),但在巨額醫藥費面前不堪一擊。有讀博的時間可以去努力,去打拚,去賺真正的第一桶金,這樣能夠增加自己家庭的抗風險能力,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目標要大,不要僅限於學術研究。現在回頭想想,這六年時間起早貪黑,但實際上我在「享用」一個不同承擔家庭責任、不用考慮學術研究之外任何事情的「奢侈品」。這無疑是一個自私的選擇。家庭是事業的基礎,也是事業的目的。學術研究如果以家庭為代價,那還有什麼意義呢?我希望我爸爸原諒我的不孝。
很多同學可能剛開始還處於自我感覺良好的階段,但現實是大部分研究人員都最終都沒有像樣的學術成果。發一些水文,開一些會議,扯一些蛋。指導一幫逗逼孩子寫論文,如此等等,浪費時間浪費生命。讀博初期還可能對你的老闆有點小崇拜,漸漸的,也僅此而已罷了。象牙塔里坐井觀天,學了一肚子沒有用的學術掌故。
所以,讀博要慎重。- 懶是人類的天性。
- 孤獨是人生的必修課。
- 不要降低標準,否則真的毫無下限。
- 堅持一下,難關可能就在下一秒被擊破。
- 成功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但失敗往往一個因素就足夠。
- 智商重要,但願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重要。
- 決定你讀博是否「成功」的因素依次是:導師,課題,自身努力,但決定你收穫多少的關鍵是自身努力。
- 止損。
- 工作日做不出來的實驗,絕對不會因為周末加班而做出來。所以周末的適當放鬆是極其必要的。
- 早睡早起,對人生的掌控力從掌控作息開始。
- 鍛煉身體,健康的體魄是你奮鬥的基礎。
- 培養自己的興趣,隨時讓自己有渴望做的事情。
- 注意自己的精神面貌及著裝。
- 『一個人的狀態』是很糟糕的。
- 敞開心扉,多同他人交流絕對大有裨益。
- 親密的關係有助於你渡過漫長的博士生涯,有互道晚安的知己遠好於獨自入睡。
- Keep your pace.
- 不要同他人比較,尤其是博士課題。每個人的研究領域已非常細化,單純的業績比較毫無意義。
- 珍惜且保護屬於自己的時間,不要被雜事所佔據。
- 博士不是生活的全部,學會並行處理。
- 具有批判精神,不要輕易相信他人的話語,包括以上。
- 最後附贈彩蛋:做好下圖的心理建設:
荷蘭博士在讀,第三年,平時有寫博客的習慣,總結零零散散的感悟,看到這個題目就整理下平時的碎碎念。
對待自己的研究,不要想的太樂觀,也不要想的太悲觀。雖然聽上去好像是廢話,其實就是不要太極端:事情不如自己所願的時候,不要完全悲觀失望;相反當事情進展的很順利,則要謹慎警醒。
----------
趁著還有失敗的一點點資本,要多發現自己不擅長的領域。意思是,如果感覺自己很差很弱,那說明這方面就是自己所欠缺的,不要丟失鬥志,而要慶幸找到自己的短板,迎頭趕上。
-----------------
從問題出發的目的導向型的思考思路非常重要,也是來這裡一年多感覺最重要的感觸。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強調靈感、強調頭腦風暴,但是做研究則是沿著一條線深入下去。
----------------
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方向,如果妥協聽從了導師,你做的不好導師就開始甩包袱。anyway,this is your own research。
-----------------
一個方向自己感興趣,導師也同意,最後還要可行,實在是太難了,因此只要不討厭這個方向就可以做。
------------------
讀博需要深入思考的能力和習慣,非常重要,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
沒有完美的方向和方法,只要是研究都會有漏洞,不要想太多,行動很重要!
----------
raw data的收集和保存非常重要,許多實驗和場景只有一次,因此數據記錄的越詳細越好。很多數據當時可能不知道有什麼用,以後可能會用到。
--------------------------
不是要看完所有論文然後發現問題,而是根據自己發現的問題來找相關的論文,論文是看不完的,只能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找論文。
---------------
這邊的基本思想是用設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國內好像更多是研究設計本身
-----------------
閱讀論文和思考的時間至少要是1:1的
----------------------
我是工業設計專業的,設計是一個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原型,一個產品。
----------------------
很多情況下,設計無法解決某些問題,只能緩解,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畢竟設計是解決人與物之間的關係,一個物無法改變一個人。
----------------------
多思考,多問為什麼,在一些看似理所應當的問題上繼續思考,思考的越深,研究越深,還會有意外的收穫。比如,要找用戶做訪談,那麼為什麼要找十個?十這個數字是怎麼得出來的?
----------------------
設計本來就是交叉學科,內涵和外延都在不斷的擴大,美學方面的知識不能少,同時實際的技術的知識也不能少
----------------------
最後以施一公的一段話結尾:
"如果所有的實驗(或對理論的驗證)都是陽性結果,那隻用兩年就能做完博士"。確實如此,50%時間精力要花在沒有任何輸出的探索上,而這樣的探索卻是博士畢業生最重要的經歷和素質。
---------------
導師教我的幾件事
- learn something new everyday (every weekly meeting, he asks what we have learned last week?)
- "take your time, do it carefully, do it right" || "the secret of this business is being extremely patient."
- "you said yes, you think you understand, maybe you don"t"
- "take a break and come back with full energy. People do great work, not by working hard every day. They work intensively for a few days and take a break."
國內的情況
讀博要選好導師
讀碩要選好專業和方向
讀本科要選好學校
國外不了解
都是花費青春才明白的事實,多希望當初有人告訴我這些世界上有一種老闆,就是每次meeting的時候你會不斷感覺熱血沸騰,思緒噴發,這個領域的極限就在你們談笑間不斷被推進到另一個新的高度,人類的極限又tm被我們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自己也馬上就要走上人生巔峰。。。我名垂青史的時候該先感謝誰呢?我靠這真是幸福的煩惱啊,哇哈哈哈哈。
然而meeting結束以後你走出辦公室回過神來,發現其實對方除了又給你畫了一個大餅挖了一個大坑以外沒有提供任何幫助也沒有解決你準備meeting之前的任何問題。。。。
如果你一直都沒醒悟過來,恭喜你。。。
你會發現這幾年除了挖爛坑什麼都沒幹成,而且畢業之前或者永遠都填不完這些大坑。。。。
謝邀。
華人敬重有知識和學位的人,但博士跟別人有真的有那麼大的差別?這個回答有無盡多的答案,那你便知道博士不如你想像中少。
我念了八年博士,學懂了很多學術、人生、思維、自身能力等東西,收穫甚豐,但要念博,興趣極重要,不要單純為了學位而念。做學問的技術和技能固然重要,但培養大局觀是念博期間必須養成的。
我念物理的,數學能力十分重要。但很多做研究時我們做的數學大都是三歲小朋友都會的,那牛逼在哪?就是物理思維指引你做數學的進程。我問博導這種思維如何學得,他說:「年輕人很難獲得。」做學術就像上少林寺一樣,苦苦修練極重要,走旁門左道捷經做不到好東西。
事、物,皆可拆解。
拆解之處,必有縫隙。
縫隙者,解之道。
除了少數幾個領域,學術成果是靠錢堆出來的。所以許多教授的主要工作是搞經費而不是搞科研。
而在那幾個不需要錢的領域,想要有所建樹必須很有天賦,跟對老闆,而且運氣要很好。
來值乎問我問題自己智商低
頭髮該掉的時候總是會掉的,無論做什麼事情
瀉藥
所謂深刻道理無非就是雞湯 喝多無義
你苦悶你沒錢沒文章沒對象研究不順利老闆人不好 要麼就改要麼就忍著
你文章發到飛起周末跟對象high到飛起老闆nice到不要不要的 那麼恭喜不但能順利畢業還能順便結個婚生個孩子玩
兩者之間的博士生 please have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fun,don『t just grind through your research.
好好玩
推薦閱讀:
※人丑多讀書真的有用么?
※讀博的真正喜歡自己的科研項目或者最起碼喜歡這個領域的人,比例能佔到多少?
※博士導師對我沒有任何指導怎麼辦?
※如果一個博士,他只想說相聲,那麼這個博士是不是白讀了?
※讀書讀到博士到底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