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預告片來預測一部電影的質量?
作為一個不想被爛片騙進電影院的普通人,如何通過電影的預告片來提前做預判?
謝謝大神指點。
預告片是觀影消費的重要參考,但不是唯一參考。
作為觀眾,作出消費判斷總需要一個理由,例如我喜歡某個特定類型的故事、明星、導演,某個細節,等等。這些信息並不一定需要通過預告片來判斷,否則電影宣傳花那麼多錢和花樣鋪那麼多渠道幹什麼?都是為了影響你做判斷時的微妙一刻。
預告片的重要性在於它是電影最直接的預覽呈現,大部分時候,它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你心裡對某部電影已經有個初步印象或感覺了,最後推動石頭滾下山坡的那一下,就得預告片來幹了。
當然,如果遇到好的電影,好的預告片直接就能讓你坐火箭了,都不用前戲。
回到正題,如果你是一個對電影知識相對了解的觀眾,其實預告片只是在佐證你的判斷。預告片做的再好也無非錦上添花,很少能起到對消費態度的根本性改變。
如果你只是把觀影作為消遣娛樂,那麼預告片對你的影響就會很大。因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後面所有的營銷都是在強化印象。對於沒有特定目的的消費者,預告片做的好的電影,自然就更佔便宜。
而這部分消費者,至少佔60%左右。
作為無特定目的的電影消費者,其實消費的更多是「電影類型」。只要你大致明白自己消費的類型是什麼,基本不會出現觀影后捶胸頓足的情況。因為你知道自己去看的是什麼,比如你看完《澳門風雲》發現它不是《賭城風雲》,你不要覺得王晶為什麼不是馬丁斯科塞斯!然後義憤填膺非要去退票——沒人強迫你消費啊。
最後一句,預告片就好比是超市裡讓你免費品嘗的小塊試用裝,嘗完就可以決定買不買了。但是,少年!你明明是來超市買洗衣粉的!你為什麼要買一袋薯片回去?預告片有兩種,一種是精彩鏡頭、動感鏡頭、台詞集錦,國產片常用這種方法,因為故事沒啥意思沒法說;一種是美國電影常用的告訴你故事的起因,也就是出了什麼事,用懸念來吸引你,當然也會有一些精彩鏡頭,但主要還是靠故事來吸引人。對於前者,預告片一般不能作為選擇的依據。對於後者,你可以初步判斷你是否能享受到這個電影。不過美國電影也有爛片,尤其是續集要小心。我的建議是如果看了預告片就饑渴難耐非看不可,那就去看。否則,沒到饑渴難耐地步的,此預告片不可作為選擇的依據。還是要根據智力、審美跟自己相似的網友的評價再決定是否去看。所以要想避開爛片就不要在剛上映的時候去。
不怕劇透的話你可以去看看誠實預告片,基本上都是不留情面的大爆料
跟看一個自拍婊的相冊來知道她真實的容貌有區別么?
真正最有效硬指標絕逼是---演員表啊!!!
預告片沒意義,預告片只需要剪幾十個莫名其妙但讓你不明覺厲的幻燈片給你放一遍就行了…富春圖能給你剪成碟中諜你以為假的?防不勝防啊!
鹿晗吳亦凡,景甜趙奕歡,
何炅謝娜志玲姐,小明楊冪方力申…
有些片,還沒演,就爛了……
《後會無期》,我真是信了你的邪。
預告片的本質是廣告,不是電影。通常來說,商業電影的預告片代表了正片水準的上限,而不是下限,也就是說,預告片永遠比電影好看(個人意見)。
預告片傳遞氣質、概念,而電影正片要求敘事技術,兩者有天壤之別,想從預告片判斷正片水準下限,基本不可能。
但是,如果是爛片,特別是國產爛片,我們仍然能從預告片里發現一些蛛絲馬跡,敏銳地避開陷阱,保護自己脆弱的心靈。
一個重要的詞是節操。爛片之所以爛,一大原因是出品方的節操缺斤短兩。在史詩級爛片《戰國》的預告片中,孫紅雷「太殘暴了」、郭德綱「寡人xx」的雷人台詞,仍然栩栩如生。他們為什麼選擇如此雷人的片段放進預告片?因為猥瑣,因為沒有節操,試圖用沒有下限的宣傳方式得到傳播,製造話題。所以,一旦我們在預告片里發現任何沒有節操的暗示、橋段、話語,基本可以確定,這電影是一場災難。
另一個詞是煞有介事。想拍一部爛片,需要的愚蠢並不比拍一部牛逼電影所需要的智慧少。那麼,愚蠢的一大表現是沒有自知之明,這在預告片里十分容易發現,特別是一些恐怖、懸疑、戰爭、警匪等類型片中,當我們發現預告片一本正經,故作高深,台詞裝逼,那麼恐怕也能確定是一部爛片。
還有一些零碎的,因為用手機打字,就不用展開說了。例如貼標籤,這與電影的整體宣傳策略有關。例如前些天一部電影號稱「中國首部諾蘭式結構主義高智商」電影,這毫無疑問是一部爛片,爛到極致,因為,結構主義和諾蘭木有半點關係,高智商電影也不會自稱高智商。當然,預告片本身就製作粗糙的話,正片更好不了。
國產爛片之路才邁出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爛片的預告片打法也會花樣翻新…
預告片能夠告訴你的是電影的梗概,預告片一般是用幾個詞或者幾句話,把整個電影串在一起,告訴你電影的核心衝突是什麼,但描述得都比較空泛,比如《星際穿越》「我們總是通過戰勝不可能的困難,才能發現自己。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總是把目標訂得更高……」其實都是一些勵志的廢話。裡面的畫面卻是在暗示故事是有關航天當中遇到的一些困難的。到了後面,出現一些很煽情的畫面,告訴我們這個故事是有關科幻加情感的。也就是這樣。還有個別的預告片是有意識在「玩觀眾」,特別是懸疑類電影,結尾的逆轉本身實際上並無新意,靠的就是整個電影從始至終的誤導,這個過程很可能從預告片就開始,因此更是做得語焉不詳。
除了了解梗概之外,觀眾同時還能感受到以下的一些內容
第一:演員陣容。雖然從海報上也能知道,但一兩個鏡頭裡能看到自己喜歡的演員是不是在扮相上有了新突破。
第二:影片總體風格,尤其是新導演打造的影片,觀眾最需要了解的就是這個,一分鐘的預告片基本上可以了解導演的敘事習慣,節奏以及鏡頭使用的特點。
第三:大招。也就是特技製作水平。如果你是個爆米花電影的觀眾,可能最關心的就是這個。這裡又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導演為了吸引觀眾,把所有大招都做到預告片里,另一種則是深藏不露,給你一個小引子撓得你心裡痒痒,這個和預算多少有關係,一般來說,預算越小,預告片越花哨,為了趕緊騙些人來看,好回籠資本,越是大製作,預告片里大招就越少,留著在正片里給觀眾震撼。
綜上所述,預告片能告訴觀眾片子類型,陣容情況,製作水平,總體風格,觀眾參考這些可以確定這部片子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口味,但預告片真的不能百分之百的判斷電影的總體質量。觀眾還需要參考電影製作者以往往的記錄來進一步判斷。
有人回貼里提到預告片能不能鑒別爛片問題,嚴格意義上說能有些眉目,比如說拍攝水準和台詞質量,當然,我們偶爾也能感覺到某種淺薄和裝腔作勢,比如有些演員,一個鏡頭就可以知道其水平的業餘。但預告片不能完全告知的是情節的合理性和邏輯的嚴謹程度,如果這是你判斷爛片的標準的話,那麼就沒辦法了。
「人過四十,看片越來越謹慎,生怕一不小心浪費了寶貴的兩個小時。」預告片的作用往往是來吸引觀眾的。預告片並不能準確的表明電影的優秀與否,更多時候電影與其預告片相比是令人失望的。但是優秀的電影預告片會讓你明明不想看這部電影或者執導這部電影並不好看但還是會掏出錢包買上一張或者兩張打折或者原價的票在影院呆上兩個小時。不管你看過後是心滿意足還是大失所望,與發行方都沒有關係了,畢竟錢已經賺到手了。如果你覺得滿意的話說不定會再買上一張或兩張票,自己一個人或者邀請另外一個人去影院再看上一遍。
貼一個我印象很深的預告片 斯皮爾伯格執導的《戰馬》預告片
戰馬 預告片-片花
現在電影很多細節已經記不清了,但是預告片的內容還是印象深刻
一般來說,預告片特別精彩的不一定是好電影,但連預告片都看不下去的就一定是爛片了。。
首先說,我跑題很嚴重了。
傳播學上的使用與滿足也許可以解釋預告片在電影宣傳中的作用(sorry我的理解可能不那麼深刻。)
當我們主動觀看預告片時其實對電影已經有所期待,當然也有很多時候是被動接受。這時候的預告片觀看的使用行為其實是滿足受眾原有的一些需要,是對於原有的期待或印象的加深。
使用與滿足是傳播學上對於受眾研究的重要理論,認為受眾接觸和使用媒介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某些需求,比如獲取信息,娛樂,社交等等。電影預告片作為媒介內容實際上也是在滿足電影觀眾對於電影信息的探求。
所以好的預告片是能夠起到提高票房的作用的,而中國現在對於預告片的重視似乎還遠遠不夠。我覺得預告片應該是電影的真實反映,而不是搞噱頭的工具。預告片往往能收穫幾首不錯的獨立於原聲之外的bgm
比如爛片鋼鐵蒼穹預告片的bgm就不錯
這個問題,可以翻譯成「如何通過廣告來預測東西的好壞」
電影預告片本質是廣告
看廣告,你可以評價廣告本身好不好,但你無法判斷東西好不好,廣告的目的就是給你洗腦。
我的觀點:
閱片量低的人,無法通過預告片來預測電影質量;
閱片量高的人,也無法通過預告片來預測電影質量,但能剔除大部分爛片;
目前國內情況是合理的,針對大量閱片量很少,盲從廣告的觀眾,就是要用酷炫鏡頭,型男靚女,冰火特效(為什麼我想到了孔連順),非人話台詞,各種匪夷所思的奇葩來做預告片,光強調特效,不強調故事。不然怎麼抓住這類用戶群,而且是龐大的用戶群。
這類預告片,對閱片量高的用戶是無效的,一眼瞥過就足以判定品質。
那麼,如何判斷的呢?
三個因素:演員、類型、衝突點
1、演員:
演員不求大牌,但整體水平要在一條水平線,木桶原理,電影質量=最差演員水平。記住,電影的魂是導演,優秀的導演會接納一個非大牌演員,但絕對不會接納一個大牌演員的低水平鏡頭。尤其是在預告片,短短几十秒,這種鏡頭都能被挑進去,讓人怎麼看整片?
正面案例:《一代宗師》,小瀋陽和趙本山原本是搞笑風格的,風格完全不搭,但在導演的調教下,個別表演放在整體氛圍中也不落下風,演員的整體水平擺在這,電影自然不會差。
反面案例:想不出來了,壞片不過腦啊,有誰幫忙想個
如何判斷演員整體水平?閱片量!
2、類型:
言情、驚悚、警匪、搞笑、科幻等等。不同類別的電影在每個用戶心裡其實都有個標杆,有個大致的框框。
如果是言情,男女主角是怎麼個曲折糾結,總不能老是來肥皂劇的橋段吧。如果是驚悚,是血漿型還是日式心理型,是不是落了俗套。如果是警匪,玩大場面還是小細活。如果是搞笑,是啥底線,節操掉多少,不能沒點原創的梗吧。如果是科幻,啥?沒點外太空、外星人、黑洞、平行宇宙什麼的,好意思叫科幻嗎?
正面案例:《諜影重重123》(不要提4)絕對是旗幟性的標杆,抓細活,真實鏡頭感,節奏明快,劇情不俗套。看完就感覺抓心。
反面案例:《敢死隊123》打來打去就那麼幾樣,大場面爆破,飛機轟炸,人在天上飛,掃射中閃避無敵,敵人always死於啰嗦。這種片子看完預告片基本就高潮完了。
預告片突破你標杆的自然吸引你,在標杆框框內的就無趣很多。
如何提升不同類型的標杆?閱片量!
3、衝突點:
這點很難描寫出來,是種感覺。但也是最玩不了虛的,最考驗導演功力。
電影劇情的核心是衝突,各種訴求衝突在演員和環境上展現無遺,控制這種衝突的萌芽、鋪墊、爆發、高潮、終結就是電影的主線。
比如展現兩人打鬥的鏡頭,是兩人面對面猙獰咆哮,還是各自凝視低手摸刀,還是馬步硬橋一招一式,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這就是電影的張力,決定了你是緊張的被摁在椅背上,還是放鬆的吃著爆米花。
正面案例:《爆裂鼓手》,簡單的矛盾,所有鋪墊都聚焦在一個衝突點,男主、配角還能再對抗到什麼程度,最後solo結尾乾淨利落。
反面案例:《消失的愛人》,典型玩大了的劇情,鋪大了收不住了。開始的衝突點,鋪墊中各種元素加入,到最後女主在床上抹了男人脖子,反而讓人不知所謂,神散了。類似的還有《美國騙局》
如何能有這種感覺?閱片量!
那麼,有閱片量,也有這幾方面綜合分析,就能通過預告片判斷電影質量?
很遺憾,還是不能100%判斷,為什麼?
還有預告片內、外的兩個極易被迷惑的關鍵因素!
剪輯、造勢
1、預告片內陷阱:剪輯
電影中剪輯、音效剪輯直接控制了影片的節奏。在預告片里,由於時間限制,為了容納更多內容,強制各類剪輯,碎片式、轉序式、省略應果式、強制提升用戶的觀影積極性和參與性。剪輯的效果被放大了。
這種被放大的效果,會改變電影的品質和風格,使人誤認為影片的效果質量很好。
目前電影的鏡頭平均長度越來越短,長度小於12格(0.5秒)的鏡頭隨處可見,越來越碎片化。有興趣的朋友可查詢「鄭漢民」《碎片剪輯,動作剪輯的另一種可能》,對《諜影重重》鏡頭剪輯有詳細分析。(《諜影重重3》獲得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剪輯、最佳音效剪輯)
一個剪輯極端的案例:大家搜索《言葉之庭》暗黑版,再比較比較正常版本。
2、預告片外陷阱:造勢
簡單說,就是各種路演宣傳,明星造勢,緋聞造勢,各種吸引眼球,各種明星站台。一句話,就是讓人認為非這部電影不看。這也是國內電影賺取票房的不二法寶。
五花八門的造勢手段,稍有一個擊中你的心,也就淪陷了。
上面說了那麼多,不同人看待預告片的結果不同。
其實還有種可能,低閱片量的可能看不出預告片的好,但高閱片量的一定能看出預告片的渣。
最後,那麼問題來了。
通過什麼途徑可判斷電影質量好壞呢?
總結2條:
1、不看熱門,等等,等等,再等等,經典電影不會遲這幾天的。
2、刷豆瓣,刷全球各地區排行榜,尤其刷北美的(雖然每況愈下)
實際還存在一類人,淘各類B級片,閱片無數,一張劇照就能定好壞。
2015-3-22
看什麼預告片?!看什麼預告片?!
等人家看完等豆瓣評分不就行了?絕對比預告片靠譜
預告片就當精彩的廣告,看看得了,不用非得去買吧
自從看了《鋼鐵蒼穹》,我再也不相信預告片了
被 奔跑吧兄弟 騙過以後表示再也不相信預告片
永遠不要企圖通過預告片來預測電影的質量。我就是這麼被騙進《天機 富春山居圖》的。
不要搶首映,然後刷豆瓣
如何通過PS後的照片來判斷妹子現實中的長相?
預告片的精彩程度,其精彩情節你在一部電影裡面看到就變了味。
多數預告就像斷章取義,把其中幾幀的篩選出來再整合。然後傳遞給你一個信息:
看,我這部電影精彩吧…
推薦閱讀:
※平面設計、UI設計、視覺設計、網頁設計,各自的區別和關聯是什麼?學習設計,是全面了解,還是重點培養?
※知乎網頁設計時為什麼留下大面積的空白?
※「糟糕的設計師」、「普通的設計師」、「好的設計師」,有專業的設計師來講解一下這張圖嗎?
※令人印象深刻的圖標設計風格有哪些?
※圖中男生的立體效果是怎麼製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