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的產生更多的源於比較?

現代人和古代的人比較起來在物質上有無數的優勢(電,網路,醫療,大的不說了,就連衛生紙,牙膏,塑料袋這些東西古人也沒有)。也就是說一個現代城市人即便月薪只有3000,他的物質生活也會比古人有巨大的提高。但是這個月薪3000的現代人每天在生活中依然會有很大的痛苦(你懂的),幸福感並不一定會比古人強到哪去。也就是說其實幸福感的產生更多的源於比較?


謝邀。多年前寫過一個關於happiness的論文,結論大意為幸福感很多來源於比較,與他人的比較,與自己的期待值的比較。

寫論文時看到的一個研究結果讓我印象深刻,說的是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問卷回答表明他們的幸福感明顯低於調查中的殘疾人的幸福感。大部分由於各種意外、不幸導致殘疾的人,一年以後就逐漸適應殘疾,幸福感攀升至較高水平,當然該研究的樣本並非隨機樣本,沒能適應殘疾且幸福感低的殘疾人可能不會同意參加該研究。


個人非常認同的一個幸福公式:

幸福感 = 能力 - 慾望

要麼努力提升能力,要麼學會管理自己的慾望。否則,幸福感負分也怪不得誰。


非淡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古代智者傳給子女的真理。不說幸福感產生的根源,這個問題讓給心理學專家,單說如果一個人耽於相互比較而沉醉於那點微薄的幸福感的話,那將會逐漸遺忘你內心中最初始的感動和快樂,輕而易舉的得到能稱得上是幸福么,那叫驚喜,我認為通過努力而最終得到,內心的圓滿無憾才能稱為幸福。幸福的不是得到本身,而是過程。


不 絕對的不 俗話說得好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總有人會比你優秀 只是你由於個人社交圈有限 你沒看到而已 我認為幸福感來源於自己內心的滿足感 自己現在的生活雖然可能不是理想中的 但是你每天努力向理想的生活前進一點點 你會發現這就是幸福 幸福不僅僅是個美好的結果 幸福更多的來源於被我們忽略的過程


人比人,氣死人。人們習慣用一種簡單的可衡量的尺度來做對比,比如金錢的多少,這樣一來,高下立分。
對比之後,不如人的,鬱悶糾結,比人強點的,趾高氣揚。
這種庸俗比較,經常發生在同學聚會,年節的探親訪友中。這也是為什麼這些聚會招人厭惡的原因。
因為大家都很清楚,很多人大嘴巴,說話沒譜,亂講。誰吹的牛皮大,誰容易在比拼中勝出。但他因此就有幸福感了?或者是你就覺得他比你幸福了?

我眼中的幸福感,是心態的平和。擁有幸福感的人,他一定是個心平氣和人,對周圍世界的各種事情都能有個大度的看法,不生氣,不著急,不糾結,執著干著自己的事業。他們是一些認清了自己,找到了自我的人。
我見到的幸福感爆棚的人,往往自己的工作很出色,有機會再多掙錢,但對這些機會不屑一顧。說白了,得努力,並獲得一定成績。這個門檻其實也不低。


因為現代人知道自己還可以擁有更多樂趣和幸福,卻沒有,而古代人生活貧乏,沒什麼樂子,一天也就吃喝勞動,周圍的人也一樣,所以他們更容易滿足。周圍的環境不同,自然滿足的標準也不同。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記得讀書的時候不知是哪個作家說的,現在人比古代人幸福多了,打個比方以前貴族們的消遣方式是什麼,是能去劇場看看自己喜歡的角演戲,而現在一個普通家庭也能做到,吃的也好,喝的也好,但為什麼覺得不比以前的人幸福呢?因為你得到了很多,卻追求更多。


大部分人源於比較,少部分人源於YY,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也不一定,古代一個生活奢華的貴族其快樂程度並不一定高於生活貧苦卻其樂融融的一家農民,你提的那個現象只是表明,人們很容易適應到手的便利產生適應。
我身邊就有個例子,我老爸是老師,暑假經常一個人在家閑來無事,只能卡看電視,我見他無聊,就在ipad上下了個在線播放軟體,然後他就欲罷不能啊,幾乎兩天就能看一部劇,還不時跟我說電腦這東西太方便了,以前好多錯過的劇都補回來了。不過這個過程也就持續了一個月左右,往後雖然他也會不時看看,但是不會那麼興奮了。就是所謂的take sth for granted吧。


推薦閱讀:

不掀起馬桶圈直接小便的人是怎麼想的?
老人酷愛囤積舊物家庭關係幾近崩潰如何解決?
焦慮症的表現?如何改善?
為什麼放假結束後開始上學會莫名其妙感到孤獨?
恐鳥症可以治癒嗎?

TAG:心理學 | 幸福 | 幸福感 | 工作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