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語法算是鑽牛角尖嗎?怎麼解決?
一直都聽別人說,鑽牛角尖的人最恐怖了,不到黃河心不死的感覺,但是這並沒什麼用。特別我是個理科生,以前做題一定要弄出個所以然來,特別是理科最後一題一定要每個步驟要清清楚楚。導致我現在學語言(英專生),有點死磕語法,平時看到一個奇怪的句子例如在作文中,總喜歡分析,它是不是不符合語法規則。最有感觸的是學日語,有時會遇到脫助詞,語法很奇怪的現象,一定會把它糾出來,問老師是不是這樣也可以。之後聽日語學習帖子說,只要我們走得遠,再往回看自然會懂,不必糾結。可能我有強迫症,現在我都有點猶豫我要不要報日語N1考試,怕到時候在句子一大堆語法不懂,我又死糾結這個。還是希望有各位大神回答。儘管機會渺茫。哈哈
知乎有很多同學,可恥地匿了。
「語法」這個術語其實並不太好,它總讓你們這些死磕的人誤解為「語言的鐵律」。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誤解,不僅是學生,甚至是語言學者也會時不時地掉進這個陷阱里。語法完全不同於數學定理、物理定律。我們從充分必要條件這種邏輯角度思考一下語法就很清楚了。不符合語法的基本上可以說是錯的,但是符合語法的卻並不存在或者錯誤的語言形式大量存在。所以,對於一個語言形式的成立,語法只是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假如從廣義上來看,語言的本質是信息的交流,只要信息交流上沒有障礙、不會產生誤解,那麼該語言形式就不能是錯的。所以從更廣的視野去看的話,連必要條件可能都算不上了。
所以,取代語法的最好術語應該是「默認的習慣形式」。我們不妨簡稱為「慣形」。這麼一來,所謂語法,其實就是慣形的一種。並且,慣形天生就有範圍限制,這些限制主要是群體上的和時間上的。比如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群體里,部份慣形就不適用了。時間上也是如此,同一種語言,在相隔比較遠的兩個時代,很多的慣形就不一樣。
「希望給你帶來好心情」這句中文的不合格日語譯句:あなたにいい気持ちを持ってくることを望みます。
這句日語,無論是助詞的使用、形式名詞的使用還是動詞的變形等等,都全部正確,可以說它在語法上堪稱完美,但是現實中並不存在這種日語。
僅從個人經驗出發。
我對語法的理解和 @巴門尼德使徒 差不多,都是認為語法只是語言的慣常用法,語句的慣常位置組合。
但是回到要不要摳「語法」這上面,如果你學這門語言預期主要是用來閱讀和寫作的,那麼應該摳,嚴謹地摳。
如果是用來聽和說的,那就不要太在意「語法」,要多積累慣常用法。
如果是要聽說讀寫全面發展的,那就要辛苦點了。
學語言時總想弄清語法是件好事。不過要注意這麼幾點:
- 有些語法現象,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可能摳不明白,不妨放到高級階段,也許一下就看懂了;
- 有些說法不太常見,不一定是語法不對,可能是表達的意思就不常見,也可能是人們更習慣用另一種說法;
- 並不是所有的老師都善於摳語法、都能給你講清楚,如果碰到不善於講語法的老師,就不要總是去煩他了,可以來問我。
死磕語法,或者鑽牛角尖,這件事情本質上是非常好和值得自豪的。它的背後反映了當事人對一件事情的別出心裁、細緻入味的看法,並且有一股刨根問底的精神。
這種精神,如果用對了地方,絕對是前途無量的。往誇張的地方說,你和別人是很不同的,你總能看到一些別人不會注意到的細節或角度。學校里做學問也好,外面社會做生意也罷,有這種特質的人相比其它得過且過、不求甚解之流可是更容易成功的。
只是需要注意方式。
比如在鑽牛角尖的時候,注意觀察周圍人的反應。要控制好自己向老師或他人鑽牛角尖的頻率。有些問題,屬於小眾問題,只滿足當事人個人需求的問題,自然當事人最好也是能放在私下解決。可以私下自己查閱資料解決,也可以私下找老師交談。不過既然是牛角尖,就意味著看待問題的角度比較刁鑽、冷門,所以老師也不一定能解答,所以很多時候還是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索。當然了,大多數情況下,老師雖然不能完美的為你解惑,但是他一定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你點撥。
可能題主現在還只是本科階段的話,仍然習慣於不懂就去問老師。可是等以後有機會讀研,搞研究,甚至出社會了,人生在世,大多是的困惑其實都是要靠自己去探索和解決的。
所以我的建議和看法是:
死磕語法算是鑽牛角尖的一種表現,但未必是一件壞事。所以說解決什麼的還談不上,它的背後實際上反映了一種品質,只要方式得當,注意培養,反而會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祝:大展宏圖!
追記:
我本人其實也是屬於愛鑽牛角尖的類型,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我也經常會死磕語法。所以看到這道題,以及題目下有些人不太友善的回答之後,覺得有必要把話題性質往積極的方向上去帶。
我是日語專業出身的,至今仍然在時不時地鑽研一些日語問題,這中間包括語法。
語言其實是一件特別曖昧的東西。身為語言,但是語言本身很多地方不能用語言來表達清楚、到位。如果目標語言是母語以外的其他外語,那就更加複雜了,因為中間牽扯到了該語言的文化特質,很多時候沒有辦法和我們所習以為常的母語體系形成1對1的關係,也就是說無法完美地對應。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些單詞,翻譯成中文可能就是一個小句子,中文裡沒有對應的單詞,所以我們只能用一個小句子儘可能地去描述、還原目標語言的那個單詞。
還有一些用法以及特殊語感,與其說是語法,不如說就是約定俗成、1就是1, 2就是2,沒有什麼語法啊道理在。在碰到這樣的情況下,我自己也只能通過大量的例句來積累,讓自己腦中形成一個模糊的語感,從而去接納這種問題。
上午我在研究室,碰巧就在一個日語單詞的語法應用上較真了。
這個單詞是「欠ける」,表示「缺少、欠缺」,是一個動詞。問題是我發現它在語法應用上可以有兩種表達:
1、誰は~が欠ける。
2、誰は~に欠ける
這個時候我就納悶了,到底這兩個用法是完全等同的還是說有些區別的。而這些個刁鑽的問題吧,其實你查字典也好,搜索引擎上搜索也罷,一般是很難得到滿意的解答的,於是我就不要臉的去問Native Speaker啦,逮著研究室里一個日本妹妹(可能是姐姐)問她,我說
「彼は才能が欠けている」和「彼は才能に欠けている」這兩句有什麼不一樣的。還真別說,人家稍作思考馬上認真告訴我,雖然語法上沒錯,但是語感上第二句更自然,第一句的話很怪,並且告訴我,怪的原因是巴拉巴拉(什麼主語謂語云雲),然後我又延伸聞了一下那麼如果怎麼怎麼樣,那怎麼怎麼樣呢?她又回答了一下,然後我就似乎開竅般地接受了這一套說法,並記住了。
現在回想,我即便不去鑽這個牛角尖,這個問題也永遠不會對我造成任何實質上的影響,我估計這樣的牛角尖問題也永遠不會出現在試卷上(因為語法正確、語感存在爭議)。當然我也早過了考日語的階段了。
雖然這樣一個死磕、鑽牛角尖,對我沒造成實質上的幫助,既沒讓我提分,也沒讓我賺錢,但是它讓我快樂啊。所謂知識使人快樂,就是這個道理。
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腦中想起了在超級演說家第三季第四集最後一位選手-郭宇寬《讀書人》的這篇演講,裡面最後提到這樣一段話分享給題主,以及其它有耐性看到此處的朋友們:
我們今天的時代因為知識的更新是那樣的加速度,沒有人會永遠的站在知識的浪潮前面,我們心態也是這樣起起伏伏,有的時候當你掌握了一些前沿的知識別人對你非常尊敬,你這時候容易自我膨脹,最後變成一種傲慢來傷害別人,而有的時候你所醉心的學問並沒有很多人重視很多人也許不愛聽你講這些東西到底有什麼意思,這個時候你的那種焦慮又會轉化為自卑來傷害你自己。做一個讀書人做一個熱愛知識的人,你的尊嚴到底在哪裡,不是你和你的朋友們比,你靠知識改變了命運,你靠知識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你讀書寫出的論文評上了職稱,當了教授,甚至你可以沒有大學的學歷,但是作為一個讀書人,你需要知道你所在這個世界上你所伴隨的知識的意義,並且你找到你伴隨這種知識內心的快樂,這種快樂就好像你會發現你去研究茴香豆的茴字究竟有幾種寫法,並且分享給你身邊人的時候,這種快樂比你吃茴香豆本身更加讓你高興,在這個時候你才能夠體會一個讀書人的尊嚴的所在。
以上。
我試著正面處理這個問題。
結論:判斷是否鑽牛角尖離不開具體的環境,如果花大力氣追求解釋這個行為影響了自己更高層的目標,那就是鑽牛角尖了。比如學生的主要目標是取得好成績,但把精力花到了不能(或者不太能)加分的地方去鑽研,那麼我們就會說「這個學生鑽牛角尖了」。
首先先從釋義入手,照鑽牛角尖_百度百科的定義, 「鑽牛角尖」的意思是:
比喻費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無法解決的問題。也指思想方法狹窄。(多為貶義)
注意劃線部分,其強調的是問題的選擇,與「凡事一定要弄出個所以然來」是不矛盾的。追求「所以然」不等於鑽牛角尖。前者所求的是一個解釋,是「問題」和「答案」的關係,而後者強調的是「值得」與「不值」判斷。
接下來,為了排除我們可能會因為追求所以然而陷入鑽牛角尖的可能性,我要設想一個條件 X,使
滿足條件 X 時,「追求所以然」=「鑽牛角尖」
依照牛角尖的定義,X 應為:
所追求的答案 不值得研究 或 無法解決。
至此,我們需要問一下自己:為什麼需要這個答案?以我個人為例,我的回答主要有兩種。我需要這個答案,因為:
- 我只有在理解它的基礎上才能繼續學習其他的知識(比如,如果我不會算加法,就沒辦法學乘法);
- 我只有理解了每一個知識點的原理,才能安心使用它(比如,如果我不明白為什麼橢圓能用這個公示 表達出來,我就不能安心使用它)。這是對知識封裝度要求的差別所致。(推薦閱讀:被封裝的世界 - OFFLINE)
在這相對底層的考量中,只要符合這兩條,對我個人都是值得的,也就感覺不到這是在鑽牛角尖了。
但是,這個小目標之上還有更大的目標,我學橢圓方程也是為了考試拿個好分數的。如果我為了搞清楚圓錐方程的起源,把一整年的精力都投入進去了,考試掛了,我並不會因為釐清了橢圓方程的原理得到加分……除非,有一個考題要求解釋原理。在這層意義上,我就「鑽牛角尖」了。
這是自己跟自己比。
對其他人而言,因為我們的追求答案的目的不一樣,要求答案的精度不一樣,所處的層級(語境),結論也就很可能不一樣了。舉個例子:
一般來說,對學生而言,為高分付出是值得的。對於抱著考高分為目標的他們而言,精力花在了不能提高分數的地方---&>鑽牛角尖。
對於一些人而言,掌握知識(記憶、運用)對提高分數是必要的,抱著提分的目標卻把精力花在掌握知識以外(且對於提分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地方----&>鑽牛角尖。
對於部分人而言,搞懂原理對於掌握知識是必要的,抱著掌握知識的目的卻把精力花在搞懂原理以外(且無對於掌握用法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地方----&>鑽牛角尖。
總結:
- 求甚解和鑽牛角尖不是一件事,但可以同時存在。前者強調對解釋的探求,後者強調精力分配和目標設置的平衡。
- 判斷是否鑽牛角尖脫需要兩個要素,一是具體行為,二是具體目標。
推薦杜克大學的這門公開課,有助於釐清推論邏輯:Think Again I: How to Understand Arguments | Coursera
以及《離線》這篇提及知識封裝度的文章: 被封裝的世界 - OFFLINE
誰告訴你鑽牛角尖最恐怖啊
鑽牛角尖的人
不是恐怖,是情商低的一種表現。
佔用聽力和口語訓練時間就另當別論了……
看你對語言需要什麼
如果是做閱讀理解,不會語法有些時候長難句的確看著痛苦,看不出主謂賓。
如果只是說hey girl, wanna a drink。這種日常交流,語法差一點也沒所謂。
剛學的話求一個不求甚解,等後面程度高了自然而然就能參透一些之前不懂的東西,而且找老師討論一些怪異的語法時也能有點底氣。
好啊!作為英專的學生,建議你去學習句法學,這樣你就可以順理成章的死磕語法了
知道什麼是對的不應該是英專的水平,知道為什麼對才能稱得上專業
句法學的世界歡迎你
你問得這麼泛,當然不算。
因為目的不同。大部分使用語言的人是求實用,語言研究者是求科學。
大部分人是求善,求生活中的舒適,科研者是求真,求真理的唯一。鑽語法不可怕,可怕的是只鑽語法而不去學習各種語言學理論。你要不要試著去多看一點關於語言學的書?語言不是跟著語法框架走的,語法規則只是後人從語言里總結出來的。有一些語法書上沒提到的語法點語法規則其實存在,但語法書的頁數有限,不會什麼都寫上去。還有你平時可以反過來留意一下中文語法,包你鑽崩潰。比如「我差點沒被車撞死」的「沒」,看上去違反語法規則,但這種有否定詞卻不表現出否定意義的現象,叫作「羨餘否定」,小時候學過嗎?
推薦閱讀:
※如何記憶一些很長的拉丁文詞讀音並能夠儘快對新單詞的讀音做出反應?
※北外、上外等英語專業學生都是怎麼學習才能做到在短短四年之間水平大幅提高的?
※我是一名程序員,一直想學好英語,但是就是堅持不下來,去英孚諮詢過,可是要三萬多太貴了,該怎麼辦?
※有哪些比較不錯的英文原版非小說類書籍?
※學習英語如何獲取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