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主義者如何培養出樂觀的孩子?

如題我是一個悲觀主意者,隨著對自身的了解,我其實並不覺得這是性格缺陷,畢竟悲觀主義者也有好處。可以說是杞人憂天,悲天憫人;也可以說是未雨綢繆,審時度勢。但其實也是敏感,玻璃心,凡事總是先想到最不好的結果,這樣說來其實負能量很重,如果按照當下流行的「萬有引力」的心理學定律來說,這樣非常不好。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陽光,積極向上,是一個樂天派。所以很擔心自己的世界觀會對他造成不好的影響。請問大家有沒有什麼辦法,父母都是怎麼做的,謝謝!


在生活中,我們常會發現,有的孩子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會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這樣的孩子通常我們會說他生性樂觀或者是樂天派。很多爸爸媽媽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養成這樣樂觀的性格,這是因為樂觀是孩子能夠從容面對學習和生活的法寶。

而想要讓孩子養成樂觀的性格,除了爸爸媽媽的言傳身教,閱讀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閱讀讓孩子通過別人的故事明白樂觀的意義,從而學會樂觀面對生活。

這裡向大家推薦幾本適合孩子閱讀的書籍,讓孩子在閱讀中了解樂觀帶來的能量,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到樂觀對於成長的重要意義。

《理解貝茜》

Understood Besty

作者:蘿茜·費希爾

推薦年齡:5歲--10歲

閱讀難度:

內容簡介:《理解貝茜》講述了九歲的貝茜由於姨媽的過度照顧,變得沒有個性,也沒有自立能力。直到後來姑媽生病無法繼續照顧她,送她去鄉下生活。在新的環境里,生活的獨立感和責任感使貝茜很快發生了變化,她學會了獨立思考,用積極樂觀的態度處理遇到的問題,並且最終成長為一個堅強樂觀的小姑娘。

推薦理由:孩子們通過閱讀這本書,會明白樂觀是成長的最佳夥伴。這本書也非常值得爸爸媽媽一讀,它有助於促進你和孩子之間的相互理解,它巧妙地告訴爸爸媽媽應該如何給孩子們營造自由的成長空間,也告訴孩子們怎樣在生活中找到自我,找到快樂。

《十歲那年》

Inside Out and Back Again

作者:賴清河

推薦年齡:8歲--12歲

閱讀難度:

內容簡介: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小女孩河,在離開自己熟悉的家鄉之後,經歷了種種困難,最終用自己的樂觀和對夢想的堅持適應新環境,並重新變得快樂的故事。

推薦理由:《十歲那年》會鼓勵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樂觀地去看待,去想一想美好的事情,然後堅強地前行。

這本書的文筆非常詩意:

My name is Hà.

Brother Quang remembers.

I was as red and fat,

as a baby hippopotamus.

when he first saw me,

inspiring the name.

Hà M?,

River Horse.

我的名字叫河。

光哥哥記得。

我出生的時候又紅又胖,

像只小河馬。

他第一眼見到我,

就想到了這個名字。

河瑪,

河馬。

(*Hà M?為越南用語)

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引導孩子在看故事的同時領會文字之美,一舉兩得哦!

《聽見顏色的女孩》

Out of My Mind

作者:莎朗·德蕾珀

推薦年齡:10歲--15歲

閱讀難度:

內容簡介: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叫做美樂笛的孩子,她天資聰慧,有著過目不忘的記憶力。但是美樂笛不能說話,不能行走,不能寫字。生活給了她很多困難,可是面對這些困難她沒有放棄自己,她用樂觀向上的態度和不懈努力打敗了困難,快樂地生活。

推薦理由:孩子會從這本書中了解到,生活不總是一帆風順,充滿舒適和快樂的,但是樂觀的心態會幫助我們打敗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爸爸媽媽也可以通過這個故事告訴孩子,如果在學習中遇到難題,不要急著放棄,而是告訴自己這個問題一定可以解決,積極地去尋求解決辦法,這樣才能在學習中有所收穫。

《太陽溪農場的麗貝卡》

Rebecca of Sunnybrook Farm

作者:凱特·維珍

推薦年齡:10歲--16歲

閱讀難度:

內容簡介:這本書講述麗貝卡離開自己度過美好童年的太陽溪農場,前往遠方的姨媽家上學,在陌生的環境里,性格開朗活潑的麗貝卡,對朋友熱情忠誠,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她的活力和熱情都沒有改變。她在新環境里有了新的朋友和新的生活。

推薦理由:這個故事會讓孩子明白:我們能否適應一個新環境,取決於我們面對新環境是否有樂觀的態度。實際上,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面臨一些階段,比如升學或者留學,都需要他們去適應新的環境,這個時候,不妨讓孩子想想麗貝卡的故事,樂觀地去看待新環境。

《綠山牆的安妮》

Anne of Green Gables

作者:露西·莫德·蒙格馬利

推薦年齡:12歲--18歲

閱讀難度:

內容簡介:安妮的故事講述了純真善良、熱愛生活的她,自幼失去父母,在11歲時被領養,她與新環境格格不入,但她依然個性鮮明,堅持做自己,憑藉自己的樂觀勤奮,贏得老師同學的關心和友誼。

It"s been my experience that you can nearly
always enjoy things if you make up your mind firmly that you will.

我的經驗是,如果你下定決心享受生活,你幾乎總是能夠享受生活。

《綠山牆的安妮》已經被改編為電影搬上銀幕,可以電影和書籍對照著看哦!

推薦理由:這本好書被牛津大學出版社收錄在「書蟲」系列第三版第二級。安妮的故事告訴孩子樂觀地認識自己的重要性。敢於面對真實的自我,並且樂觀的接受真實的自己,這是成長的重要環節。

說到了那麼多好書,不得不提及的就是世界最大的大學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是一家非營利學術出版社,佔了世界學術出版60% 以上的份額,擁有500多年的歷史,致力於英語教學100多年。

上面提到的經典讀物中,《綠山牆的安妮》就是由牛津大學出版問世的。vipjr?與牛津大學出版社獨家合作的牛津課程,正式開課啦!vipjr?青少兒英語教研團隊在研究了世界五大出版社近百套教材之後,最終甄選出了 Oxford Discover 、Let"s Go、Show Tell 三套權威教材,能滿足5-15歲青少兒不同程度的英語學習需求,配合上vipjr?獨家的「橋樑」課程和「導入式」學習法,讓您的孩子足不出戶就可縱享精英教育!


基本上這個很難,首先要做的,是讓自己變得樂觀。
孩子不會因為你說什麼給他聽就變成什麼樣的人,而是會看到你怎麼做才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一個積極樂觀的孩子,對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會有自己的判斷,他們更容易溝通,在生活和學習中也會更有自信,更願意想法設法去解決問題。積極樂觀品質並不容易獲得,這種品質源於孩子的家庭本身,源於父母是否是積極樂觀生活的參與者。想要孩子積極又樂觀,這幾條你做到了嗎?

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讓孩子感覺他們很重要。在生活中,孩子經常會一個問題問很多遍,請認真地耐心地去回答。陪伴孩子的時候,注意孩子在說什麼、做什麼、對什麼感興趣。

當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自己很重要時,這種微妙的感覺會讓他信心大增,他們會知道父母想去了解他們、願意花時間聽他們說、在乎他們的感受、尊重他們,這種感覺就算是成年人也一樣渴望,被需要、被重視會讓一個人信心大增,從而對事物抱有更積極的心態。

樂觀的孩子和悲觀的孩子對事物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孩子的這種理解,往往受到父母平時的說話方式影響。比如平時批評孩子,一定要注意就事論事,而切忌批評孩子的品格。因為事情是暫時的,而品格相對是永久的、不易改變的。

再比如,「你一直是個認真學習的孩子,昨天卻因為玩遊戲而忘記做作業了,這件事令我很生氣。」這就是個培養樂觀小孩的解釋風格。如果說「你總是那麼貪玩,昨天居然貪玩到忘記做作業了,你看隔壁家的姐姐每天回家都認真做作業,你為什麼就這麼不聽話呢?」,這樣就等於隨意給孩子的品格貼了壞標籤,並批評了孩子的品格。這句話給孩子的信息就是:我是個不聽話的貪玩的孩子,媽媽不喜歡我,我可能是世界上最不可愛的孩子了。

在生活中不要虛情假意的去誇讚孩子,不要隨便開口泛泛表揚孩子「你真棒」,把時間停頓下來,觀察幾秒或者幾分鐘孩子在幹什麼,然後具體地指出孩子好在哪裡——「你今天吃飯很認真,而且吃飯時沒有掉飯」「你剛才自己獨立讀完了一本書」等等。

表揚的越具體,孩子越明白因為什麼而獲得表揚,相比隨口而出的「你真棒」,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哪裡棒,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很棒」。從這些細節上,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真誠誇獎,進而建立對自己內在品格的肯定,這點對孩子擁有自信樂觀起重要作用。

同樣,當孩子的行為不當時,我們是可以批評的。但是一定要注意批評時要對事不對人,只批評孩子的行為,而不能批評孩子的品格。

TIP: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VS無條件全面讚賞

我們說,情緒沒有好壞,對於孩子的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我們都要無條件接納。但是行為有好壞,所以,對於孩子的行為,我們需要有條件給予讚賞。

無條件接納孩子,有條件接納孩子的行為。

生活中我們的家長最喜歡的是替孩子做選擇,如果我們給孩子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去嘗試自己做選擇,他們在選擇和嘗試的過程中就會對自己的判斷建立自信。孩子不需要什麼事都由父母一手操辦,我們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當孩子想要探索的時候,做好「保護性撞牆」的工作就好了。

比如,讓他們自己挑選衣服,讓他們感到很驕傲和自豪,雖然他們的衣服搭配在你看來很醜;當孩子學習站立的時候,那就給孩子提供凳子和牆就好了,而不是一直牽著孩子的手扶他走;當孩子開始走路了,我們將傢具貼上安全護角就好了,而不是告訴他,這裡不許碰,那裡不許走……

當孩子在不斷地選擇和嘗試中,做好這件事時,就會增加掌控感,掌控感是一種很好的感覺,它帶給我們一種對自我的認可和滿意。

所以,讓孩子從小體驗到更多的選擇和嘗試行為,對於孩子養成樂觀的心態非常重要。

當我們把這樣積極樂觀的態度傳遞給我們的孩子時,他們有什麼理由不積極樂觀?

關注公眾號:森巴育兒(ID:senbayuer),了解更多育兒資訊!

文章來自:小妍老師(森巴育兒)

添加微信號:senbayuer1 為好友,森巴將邀請你進群一起聊聊育兒經和婚姻八卦


兩個真實的故事。

故事1:

美國佛羅里達州有一位8歲的小男孩邁克爾,從小酷愛足球,小小年紀已經成為校隊主力,並且是個活潑可愛的孩子。

2008年,因為被一種不知什麼名字的小蟲子叮咬感冒,隨後就醫吃了葯。沒多久,病情惡化,並且出現呼吸停止。送醫後邁克爾被診斷患上了慢性肉芽腫,不得不截除四肢。

康復後返回學校的第一天,爸媽都非常擔心孩子不適應。當孩子笑容滿面地從學校回家,爸媽仍不放心地問孩子「今天感覺怎麼樣?」

孩子的回答讓爸媽意外:「太棒了,並且今天不用寫作業!」

邁克爾一如既往地跟小朋友打鬧玩耍,唯一例外的只是邁克爾的四肢都是假肢。他還像以前那樣喜歡幫媽媽做家務,還有摯愛的足球照踢不誤。

故事2:

一位同學的女兒,小公主從小長得很漂亮,還很愛笑,所有見到她的人沒有不喜歡她的。但是,6歲時因為貪玩,被機器攪斷了一隻手。

當她從手術後醒來,全部人擔憂地圍著她,不少人七嘴八舌地開始安慰,鼓勵她堅強,還有人甚至忍不住哭了起來。她舉起手肘看了一會:「太好了,我可以在我的假手上畫上各種花和小公主,這是好事呀!」

事實證明,不幸沒有毀掉這個孩子的快樂,小女孩還是很愛笑,後來還用她的假手學起了鋼琴,彈得相當棒。

這些孩子真的太樂觀了!讓人羨慕。有些孩子卻不行。

我5歲的小侄子在一次幼兒園運動會上,比賽還未開始時,他無意中發現了自己的一隻運動鞋破了個小洞,他便難過了起來:「不好了,我的鞋子破了個小洞,跑步一定會摔跤,摔跤之後肯定就是最後一名,獎牌沒了,回到家會被其他小朋友笑話……」比賽真正開始時,他便站在一旁,任憑老師如何勸都聽不進。

決定一個孩子樂觀還是悲觀,除了天生的基因外,知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關鍵是一個孩子的思考模式。而這種思考模式,爸媽們可以從小引導

馬丁.塞利格曼在兒童心理方面有30多年的研究,涉及過千百個兒童,在樂觀思維模式方面有深刻的體會。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天生的幸福預設值,就像恆溫器一樣。有些孩子一點點小快樂就很滿足,這些便是樂觀的孩子,但有些孩子無論獲得多大的快樂也會鬱鬱寡歡、充滿悲觀。

有個二胎家庭,媽媽外出給兩個孩子買了一模一樣的玩具布娃娃。妹妹看了看自己手中的玩具娃娃,又看了看姐姐手裡的玩具娃娃,笑著說:「媽媽肯定很愛我,她給我買了跟姐姐一樣的玩具!」姐姐看了看自己手中的玩具娃娃,又看了看妹妹手裡的玩具娃娃卻哭了,她說:「媽媽肯定不愛我,她給我買了跟妹妹一樣的玩具!」

塞利格曼說,要想讓悲觀的孩子成為樂觀的孩子,就要改變孩子的思考模式,但6歲後難度會增加。如果孩子缺乏天生樂觀的基因,父母們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做起,你的孩子將在心態上受益:

1、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掌控感

很多家庭在這方面的做法是有缺陷的,最常見的就是從小各種包辦:

當孩子拿起勺子吃飯,飯粒撒進了衣服領子內,大人就著急地說:「還是我來喂你吧」;

當孩子拿起剪刀想剪一朵小花,大人著急地搶過來:「會剪到手指,我幫你剪」;

當孩子用積木搭建小房間,每壘了幾塊就倒,大人便過來說:「我幫你吧,看我的」……

包辦的結果是給孩子傳達這種思想:你不行,我來吧。這些孩子雖然獲得了溫飽、安全和暫時的快樂,但是他們卻失去了掌控感——一種「我能行」的自我肯定,能幫助孩子獲得發自內心的自信和自尊感。

有掌控感的孩子啥都搶著自己干,丟了掌控感的孩子啥也不願意干。這就是區別。

2、教會孩子「不要相信腦子裡出現的第一個念頭」

當發生不好的事情,所有人都會有第一個下意識的念頭,這個念頭常常反映人的底層心態,孩子也不會另外。

一位5歲的小男孩生日了,他邀請了3位小朋友前來。但是等到天黑了,沒有一位小朋友出現。小男孩手裡拿起蠟燭又放下,放下蠟燭又拿起,最後著急得哭了。

這時媽媽用手指刮刮孩子的小鼻尖,看著孩子的眼睛問:「在想啥呢?」

小男孩很難過:「我在想,他們是不是不喜歡我……」

媽媽:「記得媽媽教過你,不要相信腦子裡出現的第一個念頭嗎?」

小男孩擦擦眼淚:「丁丁他們開車來的,他們可能路上塞車了;南南要畫畫,但他說一定會到,還會送我禮物;小曼昨天說要去玩具城,可能也還在路上……」說著說著,小男孩好像沒那麼難過了。

沒多久,他的三位好朋友都到了。

當孩子腦子裡出現的第一個念頭總是樂觀的,那麼爸媽要經常給予肯定,倘若孩子的第一個念頭是悲觀的,那麼便要引導孩子往樂觀方面思考。

3、養成經常感恩的習慣

很多父母都知道感恩的重要性,但卻常常做不到,並且他們自己也沒做到。其實,感恩,便是調整一個人天生的幸福預設值,讓這個幸福值降低了,便能幫助孩子更容易地發現生活中的小美好。幸福值降低了,一點點小快樂便能得到滿足,這樣的孩子也會變得樂觀起來。

試試從這些小事情做起吧:

幼兒園老師稱讚小朋友樂於助人,別忘記讓孩子跟老師說謝謝;

孩子的奶奶做了一頓可口的飯菜,別忘記讓孩子回想奶奶做飯的情形——她一定很用心地做;

孩子的爸爸給小朋友洗臉蛋,別忘記讓孩子表達愛,想像爸爸努力工作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成長……

感恩擁有的一切,思考模式也會變得積極起來。

有人說,「樂觀」就是讓內心的那口「碗」豐盈起來,你就能得到快樂,因為快樂,你便能看到更多的美好。這個心得適用於大人,也適用於孩子。

本文關鍵字:樂觀性格、早期養育、思考模式、幼兒心理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專愛淘國外心理學家們有價值的育兒知識。


悲觀和樂觀是相對的,其實,多喝孩子做親子活動,多多的愛換來多多的樂觀


不要用你的情緒去影響他,把他當做獨立的個體,你只負責給的他創造保留美好的環境,而不要去支配他的生活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上課不敢舉手發言?如何看待上課舉手發言?
能否用vr技術解決貧困山區兒童的上學問題?
作為熊孩子被陌生人毆打是怎樣一種經歷?
中國能不能發起一場素質運動?
如果可以,你最想對20歲的自己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TAG:心理學 | 教育 | 能力培養 | 性格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