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人有過力挽狂瀾的神操作?

就是厲害到飛天,燃到爆炸那種故事。
或者本身事情狀況很糟糕,某人的出現使得情況逆轉,形成力挽狂瀾的絕殺。


中國人民志願軍

真力挽狂瀾,真神操作。這是一個沒有台詞的龍套逆襲成為主角的故事。

有觀點認為朝鮮戰爭的結果是中美雙方都打不動了,於是停戰,互相沒撈到便宜。

只看朝鮮半島的話大約是這個結果,但朝鮮戰爭的起因不止在朝鮮半島,對於中國的意義也遠不止於朝鮮半島。

1. 朝鮮戰爭前

新中國成立兩個月後,毛主席親自赴蘇聯與斯大林商討「1945年8月14日條約及其它問題」。這些問題的核心是旅順港以及中長鐵路駐軍的問題。

旅順港是蘇聯夢寐以求的「遠東不凍港」,而中長鐵路是東北極具戰略價值的動脈。蘇聯為了保留駐軍的權利,提出暫時撤軍,但不修改條約中的駐軍條款。

毛澤東代表中國主張,中長鐵路,旅順和大連的主權完全歸中國所有,且不會允許外國軍隊駐紮,應通過修改駐軍條約的方式徹底解決駐軍問題。要求蘇聯限期撤回所有軍隊,並修改條約。

一個經歷了一百餘年戰火的羸弱國家和世界兩大霸主之一爭論駐軍問題,這幾乎是不可想像的。然而經過艱苦的談判,毛澤東的主張幾乎全部得到實現。蘇聯此前在外交問題上從沒有做出過這麼大的讓步。

斯大林自然不會輕易地放棄沙俄老祖宗享受了一個世紀的權利。一個月後,金日成得到了來自蘇聯的消息:如果想要進攻韓國,他將得到蘇聯的全力支持。朝鮮很快迎來了大量的蘇軍顧問,配齊了數個師的機械化裝備和武器彈藥。1950年5月,朝鮮人民軍完成備戰後,蘇聯才將戰爭計劃通知中國。六月,朝鮮開始了對韓國的全面進攻。

2. 中國出兵前

戰爭的前幾個月,朝鮮軍隊勢如破竹,以極快的速度向南推進。這一段時間裡中方多次向蘇聯和朝鮮領導人指出,美軍一旦介入,將會選擇在仁川登陸。如果需要,中國甚至可以派兵協防。這一建議遭到了蘇聯方面的回絕。

仁川登陸之後,朝鮮人民軍在聯合國軍的夾擊下一潰千里,平壤失守。十月,金日成向蘇聯求援。蘇聯答應提供空軍支援,但是遠東的空軍在兩個半月之後才能準備好。也就是說,最早在十二月中旬蘇聯空軍才能開始作戰。這個時間與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預言的「聖誕節前結束戰爭」不謀而合。

與此同時蘇聯要求中國不要出兵,因為蘇聯「無法」提供任何空軍支援。

金日成絕望之中接受了蘇聯的建議:在中國東北建立流亡政府,開展游擊戰爭。蘇聯將在中國東北駐軍,支援朝鮮人民的鬥爭。

如果金日成退入中國東北,蘇聯將重新得到駐軍的權利,整個中國東北也將成為軍事鬥爭的前線。蘇聯將在旅順港,中長鐵路沿線駐軍,保護親蘇政權,「保衛」中國東北。

而美國方面在打過三八線之後看到了更大的戰略利益:直逼中國東北,與蘇聯劃長春而治,撈回一點日本佔領東三省的權利。

在這個故事裡,蘇聯和美國兩位主角各有算盤,誰都沒有準備聽龍套的想法,因為他們的劇本沒有給龍套說話的機會。

3. 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征

多數國家領導人猶豫不定時,毛澤東拍板,決心即使沒有蘇聯的空軍支援也要出兵。即使戰事不利,中國軍隊退回東北,在戰略要地重兵布防,依然擁有處理東北事務的話語權。

截止目前,故事線依然按照邏輯在發展。兩大巨頭在龍套的地盤上角力而不帶龍套玩,這件事在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龍套決心以卵擊石,儘力捍衛自己的利益,也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接下來的劇情如果出現在小說里,讀者一般不會買賬。《神鵰俠侶》如果寫初出茅廬的楊過把金輪法王揍回蒙古,可能會被評價為不講道理的爽文。

但朝鮮戰場的戰況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入朝後的前三次戰役中完成了一系列大兵團突擊迂迴的神級操作,並且展現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戰鬥精神。

短短兩個月後,志願軍第五十軍佔領漢城。

中國:卧槽?

蘇聯:WTF?

美國:WTF?

朝鮮:美滋滋

除了朝鮮稀里糊塗地叫好,要求志願軍繼續進攻以外,其它角色和觀眾都震驚了。

溥儀《我的前半生》寫到了時人的一些看法:

有一天夜裡,我見溥傑跟我一樣睡不著覺,便悄悄地問他對戰局的看法。他死陰活氣地回答說:「出國參戰,簡直是燒香引鬼。眼看就完啦!」我領會他所謂「完啦」的意思:一方面指中國必然吃敗仗,至少東北要被美國軍隊佔領;一方面擔心共產黨看到「大勢已去,江山難保」,先動手收拾我們這批人,免得落到美國人手裡去。後來才知道,這是當時犯人們的共同想法。

於首長和所長說的學習、改造,在當時我們沒有一個人加以理睬。在我看來,叫我們看書看報不過是為了讓我們消磨時間,免得胡思亂想。說看幾本書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我覺得實在不可思議。對於美國軍隊可以打敗的話,我更不相信。同屋的四個自命懂得軍事的「將官」,則一致認為,美國或許沒有膽量冒天下之大不韙,不敢拿出原子彈,然而美國僅僅用常規武器就足以稱霸世界、無敵於天下;說可以打敗美國軍隊,只不過是句空話。可是後來,我們漸漸覺得,共產黨人不大像是說空話的人。過了不久我們重新看到了報紙,覺得那些有關朝鮮戰場的消息不像是假的。那些「將官」們也說,歷來編造戰報,雙方死傷人數可以造假,而地域的得失卻不能做長時間的謊報,特別是美軍總司令表示願意談判的消息,更是不能編造的。美國軍隊也要談判停戰問題,還能說是無敵的嗎?「將官」懷疑起來了,不用說,我更解釋不通了。

朝鮮戰爭進展到這一步,蘇聯才決定大力支援中國。

之後為了爭奪談判桌上的話語權,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反覆拉鋸。在三八線附近,志願軍擋住了聯合國軍多次瘋狂的反撲,使得戰線日漸趨於穩定。

中國本來只是大國博弈中的一枚棋子,俎上魚肉而已;作為二戰的戰勝國,隨時可能步巴黎條約的後塵。但是經過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殊死奮戰,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真正挺起了胸膛,成為了國際政治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Phryne是古希臘最知名的高級聖娼,不少王公貴族為了她不惜一擲千金,讓Phryne賺進萬貫家財。後來Phryne被舊情人告上法庭,她的辯護人為了扭轉劣勢,靈機一動褪去她的衣裳,令議員們個個目眩神迷,最終判她無罪。

補充閱讀:

殷守甫:關於古希臘的著名案件:為何Hyperides為Phryne的辯護成功?


于謙 明朝的不是說相聲的那個
明英宗被大太監王振忽悠御駕親征,帶領5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
結果一系列的失誤導致戰爭失敗,這一敗可以說英宗朝中文武精英都埋在這。在土木堡之變死難的群臣: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兵部尚書鄺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鄧栗、翰林院侍讀學士張益、通政司左通政龔全安、太常寺少卿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太僕寺少卿劉容、尚寶少卿凌鑄、給事中包良佐、姚銑、鮑輝、中書舍人俞拱、潘澄、錢禺、監察御史張洪、黃裳、魏貞、夏誠、申祐、尹竑、童存德、孫慶、林祥鳳、郎中齊汪、馮學明、員外郎王健、程思溫、程式、逯端、主事俞鑒、張塘、鄭瑄、大理寺副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羅如墉、欽天監夏官正劉信、序班李恭、石玉等五十二人,皆死於混戰之中。
自永樂以來明朝歷經北伐的老兵和精銳部隊的人頭一次送完,以至於後面保衛京城只能抽調各地後備軍,大量的隨軍物資也留給也先,朱祁鎮也幹了一回運輸大隊長的活!


軍隊慘敗,皇帝被俘,京城空虛,人心惶惶,投降(逃跑)派,一片亡國之象(就像那個北宋靖康元年)的時候,于謙站出來了,臨危受命扶景泰帝上位,號召後備軍進京勤王,值此國家存亡之際,以一介文臣肩負守城重任,而且最終還真保衛了帝都。

然而,就這麼個保衛了明朝半壁江山的人,英宗復辟之後竟然把他殺了。

史載:天下冤之!!!

借一段《明朝那些事兒》裡面寫京城保衛戰的


于謙接著下達了他的第二條命令:

「錦衣衛巡查城內,但凡查到有盔甲軍士不出城作戰者,格殺勿論!」

此言一出,舉座皆驚,文臣們萬萬想不到,平日看上去溫文爾雅的于謙竟然如此強悍,軍令之嚴厲,前所未聞,甚至連戰場殺慣了人的石亨也感到心驚。

還沒等他們喘過氣來,于謙那沉穩又富含威嚴的聲音再次響起:

「九門為京城門戶,現分派諸將守護,如有丟失者,立斬!」

「安定門,陶瑾!」

「東直門,劉安!」

「朝陽門,朱瑛!」

「西直門,劉聚!」

「鎮陽門,李端!」

「崇文門,劉得新!」

「宣武門,楊節!」

「阜成門,顧興祖!」

他停了下來。

這不是一個尋常的停頓,因為所有的人都知道,還有一個門他沒有說,這個門就是德勝門。

德勝門是最為重要的門戶,因為它在北京的北面,且正面對著也先的大軍。一旦開戰,這裡必然是最為激烈的戰場。

這裡實在不是個好去處啊。

眾人並沒有等待多久,因為于謙很快就說出了鎮守者:

「德勝門,于謙!」

他用堅定的眼光看著每一個人,這種眼光也告訴了眾人,他沒有開玩笑。

文武大臣們又一次吃驚了,可讓他們更吃驚的還在後面,因為于謙馬上要頒布的是一道他們聞所未聞的軍令。

「凡守城將士,必英勇殺敵,戰端一開,即為死戰之時!」

「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

「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敢違軍令者,格殺勿論!」

這就是明代歷史上著名的軍戰連坐法,此後的明代名將大都曾採用過這一方法。

聽到這殺氣騰騰的語言,眾人彷彿不認識這個正在說話的于謙了,就在一個月前,他還是一個從未指揮過戰爭的書生,還是儒雅的文官,是一個言談溫和,臉上始終保持著沉著鎮定的表情的人。

此刻的于謙依然沉著鎮定,卻似乎變了一個人,他已經成為了一位意志堅定,果斷嚴厲的戰場指揮官。

在殘酷的戰場上,弱者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只有最為堅強、剛毅的強者才能活下來,並獲取最後的勝利。

于謙就是這樣的強者。

看起來會議要談的問題已經談完了,似乎也該散會了,正當眾人慶幸從於謙那令人窒息的軍令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于謙下達了他的最後一道命令。

最後一道命令
于謙把手指向了兵部侍郎吳寧,下達了他的最後一道命令:

「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
聽到這道命令,連石亨這些殺人不眨眼的武將也被震驚了,這就意味著但凡出城者,只能死戰退敵,方有生路,如果不能取勝,必死無疑!

真的豁出去了。

所有的人都驚訝地看著于謙,他們這才意識到,于謙這次是準備玩命了,不但玩他自己的命,還有大家的命。

于謙毫無懼意地看著這些驚訝的人,對他們說出了最後的話:

「數十萬大軍毀於一旦,上皇被俘,敵軍兵臨城下,國家到了如此境地,難道還有什麼顧慮嗎,若此戰失敗,大明必蹈前宋之覆轍,諸位有何面目去見天下之人!」

「拚死一戰,只在此時!」

于謙是對的,這是一場不能失敗的戰爭,如果失敗,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大明的國運也將從此改變。

這場戰爭,于謙輸不起,大明也輸不起。

所以于謙為守護城池的人和他自己留下了唯一的選擇:不勝,就死!


更正一個錯誤就評論里的知友提醒我重新查詢了一下度娘,此潛艇為常規動力不是核潛艇。謝謝指證,還望海涵 (?????)

就是這個老哥 阿爾希波夫 在古巴導彈危機結束前一天4艘蘇聯潛艇在古巴海域游泳嗯就是游泳,被美帝發現,於是美帝投放了訓練用的深水炸彈,想迫使它上潛,不過美帝不知道這是一艘貨真價實的B-59裝有核魚雷的潛艇,潛艇員一下子就懵逼咯,而由於深海原因無法與蘇聯官方取得聯繫,潛艇內部人員一致認為戰爭開始了,要求發射核魚雷反擊。當時只要艦艇中艇長、政委、還有副艇長同意,核魚雷就可以發射,當時艇長,政委一致同意 ,只要這個大兄弟一點頭,可能第二天就世界核平了,然而我們現在還能夠享受到TG的潤澤這位大兄弟也有一定功勞啊,所以在有些事情上慫一點也未必不是神操作。

老哥也老了ヽ(゜▽゜ )-C&<(/;◇;)/


看前面已有人回答了張巡,但我還是想重新說一下他,因為實在是太敬佩這個歷史人物了。

張巡本是科舉出身,正兒八經的文官,舊唐書說「兄弟皆以文行知名」,安史之亂前是個小小的縣令,如果不是安史之亂突如其來,張巡的一生可能和部分文官前輩一樣,地方上勤政愛民,官場上努力向上爬,爭取進入行政中樞,以後運氣不錯的話或許能在《循吏傳》里露露臉。但是安史之亂的出現不僅僅影響了華夏千年的國運,更徹底改變了張巡的一生,一個年輕的地方文官,從此成為《忠義傳》里激勵後人的楷模。

天寶十四年,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率領麾下邊軍並番騎共十五萬精銳南下,中原承平已久,兵不習戰兼無險可守,一時河北之地紛紛淪陷。

安祿山的叛軍在掃平河北後,揮師南下,攻克洛陽,直逼潼關。同時派唐朝的降將令狐潮領兵4萬進攻雍丘(今河南杞縣)。雍丘附近有個真源縣,當時的縣令張巡敏銳察覺到局勢的變化,趕緊招募了1000來人,先行佔領雍丘。叛軍到後,張巡身先士卒。率兵直衝敵營,打退叛軍。

第二天,叛軍又圍上來,在城周圍架設了百餘門石砲,城牆樓堞都被打壞,張巡就用木柵遮擋。叛軍架梯蟻附攻城,張巡命令士兵把野蒿澆上油,順城牆往下投,叛軍被打退無可奈何。張巡領兵或者趁叛軍休息時出城猛衝,或者夜晚縋牆而下,偷襲敵營。就這樣,他率領雍丘將士堅守了60多天,戴甲而食。裹傷復戰。打退叛軍300多次進攻,殺傷叛軍大半,使令狐潮不得不退兵。

過了兩個月,令狐潮又領兵來攻雍丘。此時長安已經失守,玄宗逃往四川,雍丘軍心動搖。城裡幾名很有聲望的大將一起找張巡勸降,張巡佯作答應。第二天,張巡召集大家開會,堂上設天子畫像,引這幾將上前,責以大義,當場斬首。軍心大振,誓言守城。 叛軍不斷攻城,日子一久,城裡的箭用盡。這天深夜,張巡命令士兵紮上千草人,裹以黑衣,用繩子從城頭吊下。叛軍發現後,馬上不斷向草人射箭,直到天亮,才發現是些草人。待守軍拉回草人,凈得幾十萬支箭。

第二天晚上,張巡選了500壯士,仍用繩子吊下城。叛軍以為又是草人騙箭,笑而不理。於是這500人趁敵不備,直襲令狐潮大營,令狐潮來不及組織抵抗,幾萬叛軍四下逃竄,一退十幾里。令狐潮惱羞成怒,繼續增兵,圍住雍丘。 又有一日,張巡手下大將雷萬春在城頭巡視,叛軍看到,一起放箭,雷萬春一不留神,臉上中了6箭。但為安定軍心,巋然不動。令狐潮以為張巡又是拿個什麼木頭人來騙他,叫來探子一打聽,大驚,在城下對張巡說道:「向見雷將軍,方知足下軍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張巡迴答:「君未識人倫,焉知天道!」命令將士出城猛衝,令狐潮忙逃,守軍俘獲叛將14名,殺死100多人,大獲勝利。

張巡守軍不過1000多,而叛軍總在幾萬人。但就這樣堅持守了一年。直到一天,張巡接到睢陽(今河南商丘)太守許遠派人送來的緊急文書,說叛軍大將尹子奇領兵13萬,來攻睢陽,請他馬上援救。

睢陽在洛陽東面,今屬商丘市,為江淮屏障

張巡趕到睢陽,與許遠兵合一處,不過6000餘人。許遠雖官職更高。但知道張巡善兵,就請張巡來指揮守城。雖說雙方兵力懸殊,但張巡帶兵堅守,和叛軍激戰了16天,俘獲敵將60多人,殲滅20000多人,使尹子奇不得不退兵。

過了兩個月,尹子奇得到增援兵力,又把睢陽團團圍住,形勢越來越危急。

一天晚上,張巡叫士兵擂起戰鼓。城外叛軍聽到鼓聲,連忙擺開陣勢,準備迎戰。等到天亮,卻還是沒見守軍出來。尹子奇派人登上土山向城內眺望,只見城裡靜悄悄,沒什麼動靜,就命令士兵卸下盔甲休息。叛軍緊張了一宿,都倒頭睡去。就在這時,張巡和雷萬春、南霽雲等十幾名將領,各帶領50名騎兵,同時從各個城門殺出,分路猛衝敵營。叛軍沒有防備,頓時大亂,又被守軍殺了5000多人。

張巡想在尹子奇出陣指揮時射殺他,但尹子奇平時上陣,總讓幾個人和他一樣的打扮,無法分辨。有一次,兩軍對陣時,張巡命士兵把一隻用野蒿削成的箭射到敵陣。叛軍士兵拾到這箭,以為城裡的箭用光,急上前報告尹子奇。待尹子奇把蒿箭剛拿到手,城火上的張巡吩咐身邊的南霽雲箭射尹子奇。南霽雲一箭過去,正中尹子奇左眼,頓時跌下馬來。張巡下令出城衝殺,又打了個大勝仗。

尹子奇攻城未果,反失一目,哪肯罷休。把睢陽圍得更緊。城外的叛軍越聚越多,城裡的守軍越打越少,到後來只剩下l600多人。還斷了糧食,士兵們連樹皮、茶葉和紙張都吃,一個接一個餓倒。

這中間出了一個很有爭議性的「張巡殺妻」事件,《舊唐書》說:「尹子奇攻圍既久,城中糧盡,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人心危恐,慮將有變。巡乃出其妾,對三軍殺之,以饗軍士。曰:「諸公為國家戮力守城,一心無二,經年乏食,忠義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膚,以啖將士,豈可惜此婦,坐視危迫。」將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強令食之。乃括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小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人心終不離變。」

張巡為了了守城,實現了徹徹底底的戰時經濟,將城中一切可吃的茶紙、牲畜、鼠雀乃至包括自己愛妾在內的老幼婦孺都吃光了,但終究不肯投降。從我們今天的角度自然可以說張巡不仁,但在張巡的立場,又有別的路途可走嗎?

無奈之下,張巡只好派南霽雲帶領30名騎兵衝出重圍,向臨淮(今江蘇睢寧西北)守將賀蘭進明借兵。賀蘭進明害怕叛軍,不願出兵救睢陽。但他愛惜南霽雲勇猛,召集於下設宴招待南霽雲,想留下南霽云為自己所用。南霽雲知道賀蘭進明不肯借兵,哪裡有心吃飯?他咬下自己一個手指,流著眼淚說自己未能完成使命,留下根手指作為來此的見證。

南霽雲離開臨淮,又從別處借兵3000,回到睢陽。被叛軍發現,一場血戰之後,才進了睢陽。張巡和許遠知道沒有借到兵,兩人反覆商量後,認為睢陽乃江淮屏障,為阻止叛軍南下,唯有死守睢陽。 城裡糧食沒了,就吃樹皮,吃戰馬,連麻雀老鼠也吃完了。城裡所有的將士和老百姓明知道守下去毫無希望,也沒有一個人叛逃。

到了最後,全城只剩下400餘人,尹子奇又率領叛軍用雲梯攻城,城頭上的守軍餓得連拉弓箭的力氣都沒有了。 睢陽城終於陷落,張巡、許遠、雷萬春、南霽雲等36將皆被俘。不降,全部被殺。

睢陽陷落的第三天,河南節度使張鎬帶兵趕到,打退了叛軍。再7天後,郭子儀收復洛陽。恰恰是張巡率部下用性命將睢陽像個釘子一樣牢牢地鍥在大運河旁,釘在江淮財賦之地的運輸要道上,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才保證整個江淮的安然無恙,保證了唐王朝後勤的源源不斷和之後近二百年國運。

史載:「城陷。巡與姚摐、南霽雲、許遠,皆為賊所執。巡神氣慷慨,每與賊戰,大呼誓師,眥裂血流,齒牙皆碎。城將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強寇,保守孤城。臣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以答明恩。」及城陷,尹子奇謂巡曰:「聞君每戰眥裂,嚼齒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氣吞逆賊,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視其齒,存者不過三數。巡大罵曰:「我為君父義死。爾附逆賊,犬彘也,安能久哉!」子奇義其言,將禮之,左右曰:「此人守義,必不為我用。素得士心,不可久留。」是日,與姚摐、霽雲同被害。」

安史之亂是個歷史大事件,如顏杲卿、張巡、許遠等人,本不過是歷史長河中不足掛齒的小人物,但是歷史把他們推上前台,他們半道出家卻利用自己的智慧、勇氣將沙場宿將玩弄於股掌之中,手中一把爛牌卻發揮出巨大的能量,像中流砥柱一樣抵死不退,戰鬥到最後一刻,最終保住了大唐的半壁江山。

最後轉引《資治通鑒》中關於安史叛軍暴行的記載:「賊每破一城,城中人衣服、財賄、婦人皆為所掠。男子,壯者使之負擔,羸、病、老、幼皆以刀槊戲殺之。」面對這種豺狼軍隊,不堅決抵抗難道還要助紂為虐嗎?


四渡赤水,主席秀微操


小時候,在閱讀理解中讀到的。
還震驚了好久。。。。。。

《手撕原子彈》

可不是這位哦~~~

也不是這位博士~~

其實長這樣,帥吧。

一天,加拿大著名核科學家斯羅達博士在實驗室內做實驗。

研究鈾( 235)臨界質 量和對合問題。突然,他手中的螺絲刀不慎掉到了地上。

博士

同事

斯羅達博士是用螺絲刀撥動 滑軌上兩塊小於臨界質量的鈾做其臨界質量和對合問題的試驗。當螺絲刀掉到地下後, 兩塊鈾一下子滑到了一起,重量超過了臨界質量,並發出了藍色的閃光。

這表明這塊 大於臨界質量的鈾在中子的作用下,鏈式反應已經開始,瞬間將引發核爆炸。

首先,是這樣

然後

怎麼辦?

再撿起地上的螺絲刀以撥開兩塊鈾已經來不及了,但如不立即將兩塊鈾分開,一場意 外的核災難將在所難免。 斯羅達博士深知形勢萬分危急,他似乎忘記了放射性對人體的危害,奮不顧身地 硬是用雙手將兩塊鈾掰開了。

他走出實驗室就吐了,他受到了太大劑量的輻射

一場恐怖的核事故避免了,但斯羅達卻由於受到超大劑 量的核輻射,倒在了病床上,幾天後便離開了人世。

但他拯救了它的同事,朋友,甚至整個城市的居民

為此,加拿大政府隆重表彰了斯 羅達,人們也給予斯羅達以極高的評價,稱他為「用雙手掰開原子彈的人」。

話說,到現在我還很佩服他。。。。

部分圖片轉自百度~~~


我本人哦,有一次煉豬油,滿滿一大盆,足有30斤,剛出鍋,你想像下熱度吧!
一女孩跟我藉手機,油盆在地上放著散發熱氣,她沒有看見,一步過來,身子一歪,將將就要跌倒在盆里,我下意識的前進一步,一伸手,薅住了她的長髮,生生的被我拉了起來,如果一屁股坐到油盆里,那後果……

最後的最後!
拉起了她,還在一臉懵逼狀態,說只覺得腳下一絆,感謝我薅住了頭髮沒讓她坐個屁墩兒!
並說:為毛不拉住她其他地方,非要薅住頭髮嗎?
我還真是XX你了,後面的滾油你沒看見?
不拉住你,現在你就進醫院照看你的油炸圓月了!
回頭,大驚,臉紅,淚水,羞赧,欲語,捂臉,奔逃………

轉天,送我一套高級襯衣,說是感謝云云,我不自主的盯看其受傷未遂的部位…其大澀,轉身奔走,順腳踩翻一個破鐵桶,叮噹響大作,越發無地自容,扭頭又撞門框………

最後,我答應了她!


在歷史的轉折點上,厲害到飛天,燃到爆炸那種,其實都不是神操作。真正的神操作,都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一兩句就把事給辦了那種。

說一個不算是力挽狂瀾,算是推波助瀾的事。

《史記》記載,項羽垓下潰敗之後,突出重圍,向東南逃竄。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就是說啊,項羽逃到陰陵地界,迷路了,就向田裡幹活的一位老農問路。老農騙他說,你往左走。項羽往左走,就陷進了沼澤地里。漢軍因此才追上他。

當時看到這一段,真是對太史公的筆力佩服的五體投地。一個「紿」字,就把老農的狡黠,刻畫得活靈活現。此時項羽身邊還是有些兵馬的,如果不是後續被圍殲,項羽很有可能真的逃回江東,捲土重來。那樣,楚漢戰爭的兵火說不定還要再燒個幾年。最後苦的還是老百姓。

一位老農,一句話,就能致楚霸王於死地,提前結束戰爭,改變歷史進程。這才是神操作。


志願軍當年在朝鮮趁半夜混在撤退的南韓兵里跑去打美國人師部,折騰完了再混在潰散的南韓兵里跑掉,居然還沒死人。

要麼說明志願軍操作夠浪,要麼說明南棒子助攻夠好


當然是戰國時期的齊國復國之戰——田單的火牛之陣。

齊國的絕地反擊——田單和他的火牛之陣

齊國當時是個什麼情況呢?當時的齊王齊湣王,受了蘇秦的反間之計,使齊國落於被秦、燕、三晉五國聯軍大舉進攻的下場,燕軍於半年內接連攻下齊國七十餘城,滅了齊國,僅剩莒(今山東莒縣)和即墨(今山東平度市東南)兩座齊國孤城未能攻克。

齊湣王自然也掛了。

所以當時的齊國,是無國無君,無臣無民,只有兩座孤島一般的小城

(這是齊國被滅的時候,燕國的紫色裡面的兩個藍色小圈圈就是僅剩的那兩座孤城)

田單這個人呢,是當時齊國皇室的遠房旁支,齊國滅亡之後,他逃到了即墨,堅守孤城。

當時整個山東半島都只剩下這兩座小城了,即墨被圍,燕軍虎視眈眈,可謂是絕境了。

但田單沒有放棄。

軍務方面,他利用兩軍相持的時機,集結7000餘士卒,加以整頓﹑擴充,並增修城壘,加強防務。

但是他也深知,光準備好防守是沒有用的,只要城門外的燕國大將樂毅在,即墨城被攻破是早晚的事。

於是他又派人入燕行離間計,詐稱樂毅名為攻齊,實欲稱王齊國,故意緩攻即墨。當時的燕王本來就不爽樂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計,於是派燕將騎劫取代了樂毅。

樂毅沒地方去,投奔了趙國,而騎劫的能力大不如樂毅。

燕軍將士都很愛戴樂毅,樂毅的離開讓燕國軍心動搖。

同時田單也沒閑著。

首先他開始放話,說「哎呀我好擔心啊,怕燕國人會把我們齊人的俘虜的鼻子割掉,讓後讓這些被割鼻子的齊人來打齊人,要是他們這樣做的話,我們肯定下不了手啊。」

騎劫聽了心想,有道理,於是把齊國俘虜的鼻子都割了放到陣前。齊國將士見了那個氣啊,對燕國的恨意又加深了一層,同時也很害怕自己被俘虜了也被割鼻子,又痛又丑又沒有尊嚴,於是守城決戰之心更勝。

這還沒完,田單又說:「哎呀怎麼辦,我們城裡很多人祖先的墳墓都在城外呀,燕軍要是挖了我們的祖墳,那我可要痛苦死了。」

騎劫聽說了,開心死了,立馬下令去挖齊人祖墳。

這樣一來,即墨的軍民對燕國的憤怒值已經達到了頂點。

但是田單很聰明,他知道要隱忍。他命令即墨城內的精壯男子都藏在城內建築里,然後讓老弱病殘和婦女去城牆上守著。派使者去燕營放話我們要投降啦,還讓城裡的土豪去找騎劫,各種送禮,邊送邊說:「哎呀這城眼看著是要撐不下去了,投降是早晚的事,到時候降了將軍你可要看在這些小錢錢的面子上,對我家好一些啊~~~」

燕將收了錢,hin開心,圍了即墨三年的燕軍聽說對方要投降了,也hin開心。他們以為他們終於可以回家了。

田單心想,呵呵,想得美。

於是,在不久後的一個月黑風高之夜,田單放出了早就準備在城內的千餘頭牛,角縛利刃,尾扎浸油蘆葦,披五彩龍紋外衣,點燃牛尾蘆葦,牛負痛從城腳預挖的數十個信道狂奔燕營,五千精壯勇士緊隨於後,城內軍民擂鼓擊器,吶喊助威。

燕軍正在營帳里想著啥時候能回家呢,突然看見前方火光衝天,火光中無數角上有刀﹑身後冒火的怪物直衝而來,哪裡還有心思打仗,全都嚇了個半死。齊軍勇士乘勢衝殺,城內軍民緊跟助戰,燕軍奪路逃命,互相踐踏,騎劫在混亂中被殺。

這場打響齊國復國之戰的陣法,史稱「火牛之陣」。

即墨之戰贏了,燕將騎劫被殺,齊國境內的燕軍群龍無首,再加上火牛之陣給死裡逃生的燕軍留下了眼中的心理陰影,整個齊國燕軍都人心惶惶。

而與之相反的是被燕國統治了幾年的齊國臣民聽聞即墨大劫,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搞事情的搞事情,投奔田單的投奔田單,聯繫亡國舊臣的聯繫亡國舊臣,上下一心,很快復國。

(這是復國後的齊國,疆域基本跟滅國前差不多)

眾所周知,秦滅六國,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齊國是最後一個滅國的,但如果沒有田單的置之死地而後生,齊國在公元前284年,就已經亡了。

說田單力挽狂瀾,給齊國續了60年,應該毫不為過~


虞允文書生退敵。

虞允文,一介書生,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的時候,已經年過五旬,官至中書舍人,相當於宰相的秘書,正五品。如果不是歷史的波譎雲詭,他將平淡地度過一生,甚至青史上也不會有他的名字。

這一年,金國皇帝、文藝愛好者完顏亮為實現其「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的夢想,發全國之兵,率60萬大軍南下,北宋淮河防線的守將王權嚇得望風而逃,殘兵敗將一直逃過長江,到了長江南岸的采石磯。南宋皇帝宋高宗從西湖歌舞中驚醒,驚慌之下,高宗將王權撤職,派李顯忠代其職務,同時派宰相葉義問前往前線慰勞守軍。

可惜,宰相大人也是個貪生怕死之人,於是前往前線的光榮任務就落在了五品小官虞允文的身上。

當時的形勢是,完顏亮的幾十萬大軍已經抵達北岸,即將渡江。而南岸的宋軍只有區區一萬多人,且軍心渙散,更要命的人,作為主將的李顯忠尚未趕到,看起來,看起來,金國的大軍揮師南下,一舉滅宋已經不可避免了。

匆匆趕到現場的虞允文,映入眼帘的是一群無組織無紀律的散兵游勇:「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形勢嚴峻,繼續等待主將上任顯然已經來不及,對於從未上過戰場甚至不曾拿過刀槍的虞允文,溜之大吉顯然是最安全的選擇。然而,想到群龍無首的士兵無敵抵抗外敵,一種使命感與責任感油然而生。他挺身而出,召集將士,激勵他們說:」朝廷養汝輩三十年,顧不能一戰報國耶?」將士們被感動,說:「如今既然有您出頭帶領大家,我們願意死戰」。有人悄悄地勸虞允文說:「你受命來勞師,不是來督戰的,別人壞的事,你何必背鍋呢」?被虞允文嚴詞斥責。

於是,從來沒有帶兵經驗的書生虞允文,率領1.8萬宋軍與40萬渡江的金軍展開了一場決戰。根據金兵不習水戰的特點,虞允文將不對分成五隊,精銳部隊駐紮江中,兩隊停泊在東西兩岸,兩隊藏於小港作為預備隊。剛剛部署完不就,金兵就開始大舉渡江。南岸宋軍殊死抵抗,江中的官兵則利用宋軍大船的優勢撞沉金兵的船隻。最終的結果,金兵大敗。

一個小小的書生,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拯救了整個帝國的命運,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毛主席評點二十四史,讀到虞允文當塗采石之戰的精彩表現,為其點贊道:「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甘露之變,牛李黨爭,武宗滅佛……下坡路很明顯,內有文官內鬥,宦官干政,外失民心,北狄、吐蕃虎視眈眈,南詔、党項趁火打劫,大唐帝國的命運走向何方?

這時候,李忱站出來了。

小時候為保性命,生母為侍女的李怡(之後才改名李忱)裝瘋賣傻三十多年,被認為是智障,成為大家爭相捉弄的對象。政治鬥爭中被投入茅廁險些喪命,要不是宦官仇公武認為他是傻子有利用價值,李忱的命運可能就終結於茅廁了。

後逃離宮廷。待武宗歸天(前頭還有敬宗、文宗,三位皇帝都得叫他一聲皇叔),被太監當成傀儡扶持成帝。

沒成想李忱上位後勵精圖治,睿智無比,反殺宦官,昭雪了甘露之變中死去的百官,整頓吏治,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社會安定繁榮,這段時期被稱為「大中之治」,他本人也被奉為「小太宗」,為大唐帝國續了一波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悶聲不響才能發大財!


唐使節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

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印度的時候只是一名普通的副使,當時出使的主要官員是朝散大夫、上護軍李義表,出使的是摩伽陀國。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的時候已經是主要官員了,當時的職位是右率府長史,也就是在第二次出使的過程中,王玄策完成了「一人滅一國」這般不可思議的壯舉。
當王玄策到達印度瑪卡達國的時候,發現本來與唐朝交好的西拉迪提亞國王已經去世了,取而代之的則是篡位的大臣阿爾裘那。阿爾裘那把這些唐朝來的使者全部關了起來,誰知道被王玄策逃了出來,一路逃到尼泊爾,更是向尼泊爾王國的國王借了七千起兵,一下子將高自己四倍兵力的阿爾裘那陣營打得落花流水,維護了瑪卡達國的和平,之後便帶著俘虜阿爾裘那回國了。


張議潮,一位不被大多數人所知的民族英雄。
唐帝國在經歷安史之亂之後國力大損,藩鎮割據日益嚴峻,中央政府對西域領土的管控也日漸趨弱,使得吐蕃軍趁虛而入,自公元758年後佔領西域多個州,截斷河西走廊,並在佔領地實行殘暴的統治。
張議潮自幼對吐蕃的殘暴統治耳濡目染,對大唐故國心馳神往,立志要驅逐侵略者,回歸祖國。為實現志向,他自幼就刻苦學習兵法和武藝。以自己的家產為軍資,秘密招募、訓練義軍,同時不斷收納反抗吐蕃起義被鎮壓後的流亡者。蓄積力量,伺機而動。
公元848年,遇吐蕃災荒,張議潮見時機成熟便在沙洲起兵。歷經三年時間,期間多次以寡敵眾,在無中央政府支援的情況下孤軍奮戰,率領歸義軍奪回了淪陷於吐蕃數十年的故土,光復了西域十一州,後一路東進,又攻克了重鎮涼州。之後外御吐蕃,吐谷渾,回鶻的襲擾和劫掠,在鞏固戰果的同時不斷壯大實力,拓展根據地。同時,張議潮在根據地大力發展生產,傳播大唐文化,重新打通了河西走廊。
其赤膽忠魂,一心為國,為風雨飄搖的唐帝國注入了最後一支強心劑。


以前一直以為儒家子弟是寬厚仁愛的乖寶寶,直到我認識了孔子門生子貢。諸葛孔明都沒他神一般故事。
春秋時期,強大的齊國要攻打弱小的魯國——孔子的祖國,作為孔子的門生,子貢當然要幫襯師父一把,為了拯救魯國,隻身踏上了去往齊國的路途。
齊國權臣宰相田常想借著戰爭在國內立威。子貢找到他。子貢:「魯國很難打。魯國城牆矮,土地少,國君蠢,大臣作,百姓厭戰。吳國很好打。他們的城牆堅,土地廣,裝備好,軍隊多,大臣賢良。」田常以為自己遇到了神經病。子貢:「你打魯國贏了,國君面上有光,大臣好處多多,誰還在乎宰相你,國君要疏遠你,大臣跟你斗。但如果你輸給了吳,國君和帶兵的大臣被百姓責罵,誰還有勢力和你爭權。」可出發的軍隊總不能說掉頭就掉頭吧。子貢:「我把吳國軍隊喚來讓你打,你等著。」如果故事到此結束,子貢的謀略已足以留於史冊,然而後面的操作更加匪夷所思。
吳國的國君是那個傻傻地放了勾踐的夫差,子貢哄騙他說:「齊國贏了戰爭變強大了,您想稱霸天下就難了呀。救助弱國還能體現您爆棚的正義感。打贏了齊國你順道去打晉,大家都會支持仁義的您,稱霸天下指日可待。越國?您擔心越國?越國就一個七寸地小國還不如我國,你打他做甚?我把越國軍隊給您叫來,這樣您就不用擔心他們偷襲您了,聖明如您當然知道該聽從我的建議。」吳王聽得心裡美滋滋的,殊不知沒多久就得人頭落地了。子貢這時又跑去見卧薪嘗膽的勾踐了,一看這勾踐復仇的火焰在熊熊燃燒,就說:「吳國要去打齊國,你派支軍隊前往再送他金銀珠寶拍拍他馬屁,夫差肯定不會懷疑你,他打完齊國還要去打晉國企圖爭霸,這時候你偷了他家,復仇之事不要太容易。」勾踐欣然同意,子貢跑到吳國又去和吳王彙報去了。
子貢告訴吳王勾踐那可是對他崇拜得不得了,哪還敢出兵打他,勾踐後來也的確派出使臣文種向吳王獻禮。吳王就問子貢要讓勾踐一起領兵上陣否?子貢說這可太過分了,於是勾踐繼續宅在家裡卧薪嘗膽。
回國路途子貢又順道找了晉國國君,告訴他齊吳大戰無論誰贏都是天下大亂的節奏,你的軍隊一定要早作準備。
於是乎,故事的走向從齊國滅了魯國,吳國滅了越國變成了這樣:齊國與吳國交戰戰敗,吳國贏了自信心MAX去打晉國結果被劈頭蓋臉一頓暴揍,勾踐聞訊偷了夫差的家,夫差打回國去被勾踐逮住砍了腦袋。吳國滅亡,晉國和越國相繼稱霸。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攪動四方勢力把半個天下弄得血雨腥天(說實話覺得齊吳百姓一定悲慘機極了,不過春秋無義戰,也就那樣吧)力挽狂瀾拯救魯國。這之後再回到孔子身邊繼續作乖乖寶。然後繼續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現在看看很多權謀電視劇,和他比起來近乎小兒科了,這種故事放在裡面簡直精彩要命(權力的遊戲的小指頭應該也算顛覆天下的人物,他知道每一方勢力都想得到什麼,於是就利用所有人的弱點達成自己的目的)。勾踐這樣的君主也不過成了他手中的棋子。什麼燭之武藺相如,他們的謀略設計算是比較簡單的了,歷史上難再找到一個設計過如此錯綜複雜計謀的人了,張儀也許可以算一個。


有一年中考,有一題忘了具體內容,總之大意是沿用了很老很老的說法,說鴉片戰爭的英軍動用了蒸汽動力的主力艦"康華利「號碾壓清軍水師,以體現工業革命的成果。

有個初中生看到了之後上書有關單位(註:本人記憶有誤,實際上似乎是發微博),列舉史料證明了當時的皇家海軍的主力艦還在使用風帆戰列艦,登了報紙。不知道是不是從那個時候起,主流中學高中課堂對這段歷史的描述才開始改回來的。

初中生寫「論文」給中考題挑錯-搜狐滾動


郭子儀吧,唐朝名將,武舉出身,算是唯一能成事的武狀元,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
簡單來說馬嵬兵變後,快要亡國了,楊貴妃都在唐玄宗的「指示下」被弄死了,一直不和他爹在一塊跑路的肅宗自行繼位,當時他爹還活著呢,唐肅宗在寧夏靈武登基,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兼任朔方節度使。
然後郭子儀全場gank,逆天改命,接連五殺,反殺了叛軍,給走向衰弱的唐朝又續了幾十年。
唐玄宗死了沒多長時間,安史之亂被平定了,平定安史之亂沒多久,唐肅宗就死了,唐代宗繼位後,害怕郭子儀擁兵造反, 對劉國梁不對是郭子儀採取了明升暗降的套路,把郭子儀的兵權削弱了,然後郭子儀認了,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做。
郭子儀手下有一名大將叫僕固懷恩,在安史之亂中立過戰功。他不滿意唐王朝對他的待遇,準備發動叛變,派人跟回紇和吐蕃聯絡,回紇和吐蕃就被騙了,要造反了。
後來僕固懷恩半道死了,但是造反事業不能停的,回紇和吐蕃朝著長安前進。
這一次,唐代宗和朝廷上下都震動了。宦官魚朝恩勸代宗再一次逃出長安。由於大臣反對,才沒有逃走。
那時候,郭子儀正在省隊帶兵,不對是在涇陽駐守,手上沒多少兵,郭子儀派人去回紇和吐蕃偵查。根據偵察到的情況,回紇和吐蕃兩支大軍雖說是聯軍,但是也在鬧不團結。
後來郭子儀隻身一人前往 回紇大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把回紇騙回了大唐的控制之下。郭子儀單騎訪回紇營的消息,傳到吐蕃營里,吐蕃害怕被「雙面打吐」所以跑了。
唐朝皇帝又避免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唐朝又續了一段時間。


他說軍隊一律不得經商


第一次修改。
昨天晚上看了個韓國綜藝節目叫什麼《英雄三國志》其中的第二期,感觸頗多。
個人覺得中國代表也挺無奈的,韓國人無恥的吹噓自己的歷史。日本人漠視歷史。真心感覺這個節目不適合中國……
說重點,節目中那個老頭說壬辰朝鮮之戰中,明軍的參戰給了朝鮮很大的負擔………

excuse me?開戰不到一個月,您家就「三都失守,八道瓦解」。您家國王哭著喊著求我們去的。

大兄弟,從戰爭開始到結束,明軍花費的都是自己帶的糧餉。
然而……
令人氣憤的還有這位

同學,我知道你在韓國,但是沒必要這麼跪舔吧,李舜臣只在海上贏得了勝利,朝鮮人也不可能都到海上去住,陸地上朝鮮人還是打的一塌糊塗……
最後,時間不多了。補上張玉安小哥的話作為這次修改的結尾。

———————分割線——————

有個人叫李如松,官二代,富二代。典型的封建社會公子哥。他長這樣。

關於萬曆朝鮮之戰,現在的影視作品中,韓國人把李舜臣吹上了天,日本人吹的什麼鬼石曼子,加藤(名字忘了)……
中國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個人。
當年日軍輕輕鬆鬆的就打到了鴨綠江邊,朝鮮國王哭著給明朝上書要求去大明避難……
在豐臣秀吉看來,朝鮮完蛋了,下一步就是大明了。
然後這個哥們帶著幾萬遼東鐵騎和戚家軍,一口氣又給推了回去(具體推到哪忘了)……
日軍的囂張氣焰就這樣被打滅了。
自己帶著兵,帶著糧食,拯救了一個國家,後來百年內這個國家對明那個效忠啊…(但是現在有了乾爹,就忘了他這個老父親了。)
這也算是力挽狂瀾吧。


推薦閱讀:

在戰場上,如果炊事班被殲滅了,其他人是否只能餓肚子打仗了?
原子彈爆炸了,如何逃生?
如何評價「打日本不需要海軍,從山東架跨海大橋直達日本即可以陸軍贏得戰爭」的說法?
(以地空導彈改裝的、以超重型空空導彈為武器的)超重型截擊機是否具實戰意義?
中國有什麼比特種部隊更牛的機構嗎?

TAG:歷史 | 軍事 | 故事 | 勵志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