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村上春樹讀多了會變得自閉嗎?
比較喜歡村上春樹和王家衛所帶來的那種頹廢感和享受孤獨的作品,結果變得不善交際,甚至是身邊的人。
並不是讀村上春樹的書會變得自閉,而是只要喜歡讀書都會變得自閉。其實也並不是自閉,只是讀書需要一個相對安靜的空間,甚至有的人讀書必須要一個人待在一個安靜的空間里,所以當你痴迷於讀書的時候,相對於其他那些人來說是比較「自閉」的。
造成「自閉」還有一點原因,就是你因為見多識廣,思想境界上去了,和身邊很多人不在同一思想層面,交流起來不會特別愉快,所以也會顯得比較「自閉」。
但是這種你完全不用擔心,畢竟有思想的人到哪都是孤獨的,但這種孤獨,最終必將成為你最偉大的財富,你必將找到自己的知己。
村上春樹作品中提供了一種生活模式,一種人生態度:把玩孤獨,把玩無奈。人尋求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孤獨和無奈在村上這裡獲得了安置,這種在世人眼裡需要摒除的東西,在村上筆下成了不妨賞玩的對象,實質上這也是一種自我認同或對同一性的確認,一種自我保全、自我經營、自我完善的情懷。作者藉此在熙來攘往燈紅酒綠瞬息萬變的世界上建造了一座「小木屋」,一個人躲在裡面一邊聽著爵士樂,啜著易拉罐啤酒,一邊慢慢地嘻嘻品味孤獨與無奈,「小木屋」的主人自然是「我」——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人物,徹底簡化的孤獨的象徵,然而並不能因此判斷「我」得了自我封閉症。「我」有時也從小木屋中探出頭來來,而這時他的目光卻是健康的、充滿溫情的,如對《挪》中的直子,對《舞!舞!舞!》中的雪。當然,如果有人擾亂他自得其樂的「小木屋」生活,死活把他從中拖出,他也絕不臨陣退縮,如對《尋羊冒險記》中的黑西服秘書和"先生「,對《奇鳥形狀錄》中的綿谷升。這種時候的」我「絕對不是好忍的,一定老練地、執著地、執拗地奉陪到底。
以上節選自林少華《村上春樹何以為村上春樹》(《挪》代譯序)
村上春樹和王家衛,和我品味這麼像!!! 但我覺得你的自閉,孤獨和他們關係不大,換句話說,是因為他們作品中的孤獨的特質與你內心的孤獨相契合,所以你會青睞於他們。 再者說,他們的作品並不是只有這個特點。你問的是村上春樹,那我就談下他的作品吧。 雖然他的作品中主人公多為社會邊緣人物,離群鎖居。但是你發現沒有,他們通常都有認真生活的信念。舞!舞!舞!里的主人公面對著無聊的工作,仍舊用心去做好,挪威的森林裡的渡邊呢,也在認真學習學校課業,閑暇時間去打工,卡夫卡在學校也認真聽著課。他們在自己喜歡的文學,音樂領域都很認真的去品味,喜歡。 你覺得這些人頹廢,消極嗎?他們只是內心有些孤獨而已,但並沒有放棄認真生活。 所以,我一直覺得村上的小說挺治癒的,特別能夠治癒那些孤獨內向敏感抑鬱的人。你看,他筆下的主人公,好像也是孤獨自閉,與世界格格不入的,但他們仍舊用自己的方式認真生活著,和現實世界保持著微妙平衡。他提供的是一種生活方式。 不過,如果總是看他的作品,不去看別人的書,不去關注自己身邊的現實世界,難免會產生一種孤獨感。畢竟,書里的世界和現實人生是不同的。 所以,不要太擔心,村上的書並不能使你致郁,自閉。使你自閉的是自己封鎖的內心,對周遭的世界不關注,太過注重自己內心感受。
喜歡這個問題!
讀村上春樹會自閉這個概念,其實不如換成讀書會不會自閉這個問題先來談一下!就個人感覺而言,讀書是一個向內行走的過程,在向內行走的過程中,向內行走會有個表象問題,就是你總喜歡捧著書或者看書,又因為閱讀並非一個群體性的活動,或許也正因為如此,閱覽室,圖書館之類都會要求保持安靜,因為每個人都沉浸在一個世界裡面,不希望被別人打擾!也就形成了在閱讀期間的一種自我封閉的狀態!
其次就是閱讀會讓人變得深刻,深刻就導致一個結果,事情看得太透,也就不願意說也不願意談,就像老子所說大音希聲的概念。而現在社會不說話或少說話,不發表觀點或者少發表觀點,會形成這個人性格比較老實木訥這種直觀的判斷,其實這種定性的判斷最讓人討厭,因為人是複雜的,怎麼可能一個詞就解決掉了,也許只是有些事情上不願意發表看法而已,要不然陌陌的那句話也不會這麼打動人心:世間所以的內向都是聊錯了對象!扯遠了!回來!閱讀越是讓你深刻,能給你觸動的事情可能就會越少,也就越容易讓你明白自己所想要和所喜歡的東西,然後專註於此,而你所專註的東西也許不是每一天的日程生活中所能呈現的,可能需要你關起門來自己一個人去做,比如畫畫,比如陶藝,雕刻……或者做一個匠人!這樣外人看來你可能不那麼合群,也就形成了自閉的印象,而你在人群中也找不到類似的人,所以你會更加花時間在自己的事情上!
也就形成別人眼中的自閉!
回頭,再來說一下村上的書!
閱讀村上的書和閱讀其他人的書一樣會存在以上問題,但是村上的書直觀感覺會更明顯,個人覺得出於幾個原因:
首先:村上作品的主人公一般都是那種比較隨意,跳脫的性格,不太過問世事,除了專註於自我喜歡的事情,就是一個人看書,生活,別的人別的事兒別來煩我!《挪威的森林》中的渡邊,《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中的多崎作,1Q84中的青豆、天吾……因此也就會形成一種印象就是我安心過好我的生活,我取悅自己就夠了,也就是我們常說不願與人溝通自閉!
其次:村上本人也多次強調,比較喜歡跑步,而喜歡的原因就是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步子來,不像籃球足球一樣需要配合,需要對抗,讓別人決定自己的節奏,也許是這個性格原因導致了他的書閱讀起來更像是取悅自己的作品,取悅自己的作品,對於他的粉來說,也就是剛好打到了痛點上(聲明:我是骨灰級村上粉),說的就好像自己,然後看到這麼NB的作家都可以這樣生活,那自然就會強化自己的這種生活態度的觀念!
另外:村上喜歡貓、喜歡爵士樂、這些都不是那種歡樂鬧騰的氛圍下容易出現的東西,因此這些元素就會容易將作者的情緒傳達給我們,來強化我們本有的那種生活態度!
……
最終還想補充一下,我們需要閱讀,當然不需要也沒所謂,全憑自己的喜好,畢竟就這一輩子,也就這一生,過成自己想要的就好,只要無害他人無傷社會(雖然村上也說一個人的存在本就是傷了另一個人),那樣不論自閉不自閉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我們!
謝謝!
大概「自閉」與「開始喜歡獨處」並不能畫上等號。記得在讀「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的時候,曾有好友對我說「你少讀一些村上的書 否則你會陷入可怕的孤獨」 。然而我並沒有聽從。一個月後,當我在書店依然抱著村上的書走向收銀台的時候,好友搖搖頭,說「你已經沒救了」。村上的書,大概不同的人讀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個人認為村上的書不是「只看一次」「只認真地看一次」就能感受到整本書的內涵的。即使不談內涵,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讀他的同一本書,也會產生不同的感覺。幾年前我在看「挪威的森林」時,老師看到書名會皺眉頭,大概因為他看過電影,只記得一些橋段而忽視了其他的美好。村上的書會給人孤獨的感覺。但我認為這種感覺是美好的孤獨,是把你從塵世喧囂里拖拽出來的孤獨,而不是讓你沉迷於酒精不見天日的孤獨。萬方中先生曾有一文,題目為《高度自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下面是這篇文章開頭的一個節選:「高度自律的感覺就是——又寂寞又美好。這種感覺,有點像人為地把世界割成了兩半:世界的,和自己的。他們是完全獨立的不相干的兩個世界,在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通道可以互通。你在你的世界裡,跟外界並無太大關聯。
這樣的生活看似無趣,實際上是充實而幸福感滿滿的。我感覺每天都沒有浪費,因為每天都在前進。人生總是這樣,並不能圓滿。你選擇了幸福,那麼孤獨自是必不可少。一切如同幾米的一本書名一般:又寂寞又美好。」
萬先生也在文中提到了村上:「歷史上幾個縱情聲樂的作家,都談不上高產。
倒是幾個自律極高的作家,產出很穩定,作品質量也極高,像村上春樹、東野圭吾、阿西莫夫。
不過這些都是活在沒有互聯網世界的作家。
互聯網時代固然提供了給草根當上職業作家的機會,憑的不再是人際關係和圈子。但同時,他也對作家有了新的要求——需要作者持續且穩定的輸出。
我在《當我談跑步時,我在談些什麼》這本書中,看到村上春樹是這樣描繪自己的生活的:
清晨五點起床,晚上十點之前就寢,這樣一種簡素而規則的生活宣告開始。一日之中,身體機能最為活躍的時間因人而異,在我是清晨的幾小時。在這段時間內幾種精力完成重要的工作。隨後的時間或是用於運動,或是處理雜務,打理那些不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日暮時分便優哉游哉,不再繼續工作。或是讀書,或是聽音樂,放鬆精神,盡量早點就寢。」
「照這種模式生活,所謂的夜生活幾乎不復存在,與別人的交際往來無疑也受影響。還有人動怒光火。因為別人約我去哪兒玩呀,去做什麼事情呀,這一類邀請均一一遭到拒絕。」
「我只是想,年輕的時候姑且不論,人生之中總有一個先後順序,也就是如何依序安排時間和能量。到一定的年齡之前,如果不在心中制訂好這樣的規則,人生就會失去焦點,變得張弛失當。與周遭的人們交往相比,我寧願優先確立能專心致志創作的,穩定和諧的生活」
我固然同意他「清晨是工作效率最高的時間段」的觀點,然而現在因為要上班、以及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制約,我還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去生活,不過我會朝著這個境界去努力。
我現在每天的生活就這樣,幾乎沒什麼太多交流,更沒有什麼驚喜,只是一心沉下去做自己的事。談不上有多開心,亦沒有什麼悲傷。」
大概愛上村上的書就會透過他的文字看到他的為人,精神上也過上了他的生活。這種孤獨感,這種高度自律並沒有什麼不好的。至少在最低落的時候,想起村上的書,讀起他的文字,襲來的孤獨感反而是一種救贖。它不僅不會讓你面向牆角,反而會讓你更清醒地看見光明。就是那種「又寂寞又美好。」的感覺。
我想你說的自閉不是心理病症的那種自閉,而是一種現場的失衡感。這是書籍這種媒介帶來的問題,越是推動抽象思維的書籍越是如此。媒介即人的延伸,這是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對媒介和人的關係的洞察。文字和印刷媒體是一種視覺文化,只有人的眼睛孤立的發揮作用,其他感覺被分離出去,這個分離推動人們對事物更抽象、更深層認識,同時也會產生情感的分離,使人的感覺能力失衡,失去了對環境的綜合感知。
謝邀。對於你這個問題」讀村上春樹讀多了會變得自閉嗎?比較喜歡村上春樹和王家衛所帶來的那種頹廢感和享受孤獨的作品,結果變得不善交際,甚至是身邊的人。」我想我會給出下面的回答。
首先我認為要了解下自閉的概念,在百度隨便找一個可能不怎麼被認可的概念:自閉,即自閉症(Autism)是指合併有認知功能,語言功能及人際社會溝通等方面之特殊病理,以致罹患者之社會生活適應有顯著困難之廣泛性發展障礙。在這個定義中,自閉是一種有認知功能欠缺的病症,但是讀完村上的那種感覺其實並不屬於這種,因為你只要試著將村上的書放下一天、兩天,長則一個星期,你會發現自己又變回原來的「自己」了。這裡之所以打引號,是我不知道哪個」自己「是真正的」自己「。對於你這種感受,我也經歷過,特別是讀《挪威的森林》、《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那段時間,那時候剛迷上村上春樹,覺得他的文字帶有一種魔力,往往沉浸其中之後就很難自拔。在這舉一個小例子,曾經在當圖書館志願者,就是幫忙擺書那種,擺完書大致剩下半個小時吧,那時候拿起村上的一本小說(忘記是哪一本了)就開始讀,就在這短短的半個小時的「熏陶」下,等到要走的時候發現自己看周圍所帶的情感都變了,變得漠然、不在乎了,對所有人都可以不苟言笑,然後漠然地看待別人的一個個「愚昧」的動作、表情以及行為,那時候真的感覺自己就要飄然在塵世之外了;但是走到外面接觸一下自然,以及和別人聊聊天就能夠緩和過來了。當然這只是半個小時的效果,如果你花了半天甚至一天的時間都來看村上的《奇鳥行狀錄》之前的作品的話,那麼「淡漠」的效果可能會持續得更久一些。為什麼我會知道是這之前的作品呢?是因為我現在就在看《奇鳥行狀錄》這本小說,而在看的過程中,這種感覺已經消散了一些了。當然也與我自身沒有長時間來看有一些關係,另外,在書的譯者林少華對上述這本書的評價中也提到村上在這本書中做了一種轉變,從以前更多地描繪一個人的內心以及注重個人的「感覺」中脫離出來了,進入了另外一種狀態,但是這種感覺在我看了書的十分之一處還是沒有體會到,可能要看完書才行吧。
上述就是我對題主問題的回答了,對於這種感覺我個人認為村上的風格可能更多體現的是譯者林少華的風格,而題主可能與我相同與特別「自我」即享受孤獨的那種感受更為敏感,因此容易陷入讀村上的時候容易與周圍的人都溝通不暢的問題吧。對於村上,我總認為慕容雪村、加繆以及喬治·奧威爾的小說都和他有些共同之處,希望題主也能夠讀一下他們的小說,相信你也會喜歡上的。
謝邀。
話說是因為我的介紹才邀請我的嗎?(?_?;
首先自閉的說法我不認同,自閉和孤獨、不善交際是有差別的,自閉更傾向於心理上的病症,而後兩者我只能理解為性格的偏向,至多稱之為弱點或者缺陷,而非病症。
評價村上春樹的書是可以作為畢業論文的題目,我只能從淺顯的社會性說一點。
要知道,村上春樹是商業作家,作品的取向是帶有明確商業性的,日本社會固有的人際交往的距離感本身就是本國讀者所認同的社會體系一部分,而中國在這一點的差異性會致使我們在作品取得的信息跟實際生活體驗有區別。
我個人看法是問題的相反面:本身性格獨立的人會通過村上春樹的書找到比其它性格的人更多的認同感,以至於更加喜歡作品。
手機碼字,有些簡短,見諒。
說說自己的感受吧,從《且聽風吟》到《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我看過村上所有的唱片小說和若干的短片小說集及遊記。根據題主的問題,我覺得你說的應該大多是關於村上的長篇和短篇集的。因為在他的遊記中體現的更多是一種明快的調調。誠然村上的長篇多半都會體現出一種同社會的梳理感。我覺得他更多是把主人公從常規的社會中抽離出來,讓其置於一種像是作者設計好的環境中,去面對一些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挪威的森林》反應了作者對生死、愛情等主題的思考。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孤獨的,是因為他們顯得跟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可是即便如此渡邊還有綠子、直子還有渡邊和玲子。他們之間能夠形成一個交際的圓圈,能夠互相敞開心扉。
所以我想村上的意願不是讓讀者沉浸在他營造的相對疏離和安全的虛擬環境中,他更希望讀者帶著自身的一些缺憾,走進他的作品世界中,找尋到解決相應問題的答案,獲得解決相對問題的力量,從而更好的生活。
如果題主看多之後變得自閉,我想那是村上不願看到的。不要沉浸在一些故事和情節中,還是要過好自己的現實生活。
人與人不可能完全理解,「即使同睡在一張床上,閉上眼睛,仍然是一個人」,這可以認為是絕對的事實,村上幫你指出了這一點,你自己也遲早會發現。但是你抬起頭,看看周圍,發現大家都是這樣,人人孤獨,人人不被理解,我們在更深層次的地方屬於一個群體,就是不被理解,孤獨的群體,這些情緒多少能有些緩和。村上也是在幫你認清這個事實,幫你抬起頭。
不會不會,和太宰治比起來,村上簡直熱愛生活小清新。
很喜歡村上春樹的書,但是感覺和題主不一樣,覺得看了他的書一點兒都不頹廢,其實我還蠻討厭頹廢的那種書。(ps:我覺得頹廢的文學作品是裡面寫到吸毒喝酒塗鴉浪費青春還非要弄出美感來的那一種)
我覺得看他的書的過程中覺得很愉悅,享受孤獨這部分是有的,而且還覺得能享受孤獨是種很好的體驗,不會出現那種沒有人陪就覺得很無聊,坐立不安的感覺,無形中少了一層束縛。
當然,由於不需要人陪,所以自然社交活動會變少,但是這個看個人吧,我覺得感到愉快就好了,不影響工作圈子就行。
題主以前很善交際嗎?
是因為你不願交際才看書 還是因為看書使你不願交際
不光是村上的書,像我這樣的只要書讀的越多就越發缺少跟周圍人交流的慾望,而且說話會比較簡短。後來就控制不要一下扎書堆里,
只能說是臭味相投,閱讀本身就要營造出相對封閉的環境,不愛這個環境的人基本上也靜不下來。
看到這個問題讓我走出了自閉
可以意識到自己孤獨的狀態,然後選擇改變與否。
這種孤獨,不是情感上的孤獨,而是一種存在層次的孤獨,它超越血統,知識,情感,而是以真實為依據的孤獨。不過我這麼說你肯定也不懂,因為沒有去過那種孤獨的人是無法理解的,就像村上春樹說的,不能用語言解釋的意味著怎麼解釋都不會明白。這是一場自我的探索,認識自己,找到自己,從而和別人產生百分之百的連帶感,存在的同一性。所有的藝術品都是見證,但它們也僅僅是見證,你能夠理解多少和你孤獨的程度有關,未知死,焉知生,村上春樹他找到了一條通往真正自由的路 ,那便是死亡,在有生之年的死亡,卡夫卡說,如果你在有生之年死去,那麼你恰恰是被拯救的人,自由之路,也是虛假自我的滅亡,真正自我的尋找之路,重要的是,我們已經在路上了。靠自己,我說的是真正的靠自己 不要沒有謊言,沒有逃避 ,只有事實,你會發現,真實就是生活之道。我只能說這麼多了。
推薦閱讀:
※怎樣面對大學的孤獨?
※大學一個人是正常現象嗎?
※長久的單身,會否讓人喪失「愛」的能力?
※人是不是生來註定孤獨?
※經常覺得自己沒有朋友,很孤獨為什麼?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