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是怎樣考大學的?

民國很多很厲害的文化怪咖。什麼教會學校和中學也開始漸漸普及,那麼他們如果要上自己喜歡的大學,應該怎麼操作呢?又不能全國高考,一直很疑惑啊,求解答


來自百度

"在1912年到1937年之間,民國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組織進行,命題也是各校自己出。這就是大家現在很提倡的「自主招生」。
在這種招生模式下,高校有充分的自主招生權。比如,那時候很多大學都開辦「預科班」,或者叫「先修班」。在「預科班」中讀書的學生,有50%以上可以免試在自己學校讀大學。
除了「自主招生」外,教育部還曾經制訂和推廣「聯合招生」、「委託招生」等招生制度。就是由教育部劃分考區,在本考區內進行統一的高考。然後呢,由一所大學牽頭,召集一部分大學聯合在一起進行招生。比如,西南聯大就曾經作為牽頭學校,組織各大學進行聯合招生。

1938年,教育部設立了全國統一招生委員會,負責全國統一高考。委員會負責制定招生簡章;命題閱卷及出台錄取標準; 制定及頒布試題;複核成績;決定及分配錄取學生。同時,它還負責研究招生制度的改進及其他相關事宜。同年,進行了第一次全國統一高考。

全國統一高考受到了大家的歡迎。道理很簡單,相對於高校自主招生來說,它更公平。相對於用八股文考試的科舉來說,它更科學。

1939
年全國各大學統一招生考試是這樣的:「統考的科目為兩項:一為筆試,一為口試。口試只面對考師範學院者。筆試分三組:第一組為文、法、商學院、師範教育、
史地、家政等學系;第二組為工學院各系,理學院數學、物理、化學、天文、氣象、土木等系;第三組為醫學院,農學院各系及師範博物系等。三組的考試科目均為
七門,有四門是完全相同的,即公民、國文、英文及本國史地。此外,數學三組都考,只是難易深淺不同。」由於考試正處於抗日戰爭時期,因此也附加了條件:
「今年監送試題,因交通及時間關係,分五路出發……為求迅速,大多數均乘飛機出發,送題專員最後達到並須負監視責任。各區為預防考試時遇有空襲或試題泄
露,得自行預擬各科試題一份以備發生意外時應用。
1939年考生共有兩萬零六人,地域太廣,試卷太多,交通困難,所以採取分區閱卷,評分標準分為「全對、半對、不對三等,或優、良、中、下、劣五等,並說明各題應得分數,總分為一百分。但是在戰爭時期,全國統一高考面臨著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找不到一個安全的考室。南京、上海、北京都被日軍佔領了,顯然無法設點進行考試。武昌、長沙、吉安、廣州、桂林、貴陽、昆明、重慶、成都、南鄭、福州等僅有的十來個招生區,又面臨著日軍狂轟濫炸的危險。加之考生千里迢迢地從家鄉趕到這些地方考試,人身安全又無法得到保障。所以到了1941年,全國統一高考就暫時中止了。直到1949年以後,才分別在大陸和台灣進行這種統一高考。

大家很關心的一個問題是:民國高考試題是什麼內容,難不難?可以從具體例子上來看:1946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的聯合招生國文試題,堪稱簡單至極。題目就兩道,一是作文:學校與社會;二是解釋成語的意義:指日可待、變本加厲、隔岸觀火、息息相關。"

另,
根據張興鈴院士傳紀, "1939年夏,大學入學統考的英語作文試題是「The Beauty of Four Seasons」 "
from 重慶晚報

"茶館裡複習板凳當床
  「今天有全國統一高考,抗戰時也有高考。」多年來致力於抗戰時期沙坪壩文化教育研究的沙坪壩區文廣局黨委原書記吳波、沙坪壩區地方志原負責人張建中不由感慨。
  吳波介紹,抗戰爆發後,全國108所高校中有52所內遷到大後方,其中27所遷到重慶,淪陷區學生隨之蜂擁到重慶。為了適應抗戰時期的特殊需要,1938年起,國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國立各院校統一招生。後來,統一招生範圍擴展到公立各院校。
  教育部在重慶、成都、昆明等設立招考分處,7月中旬報名,7月下旬考試。重慶設有沙坪壩、北碚、江津白沙3個考點。
  「參加考試的學生太多,找不到住處,學生們只好在茶館的板凳上睡覺。」吳波說,當時沙坪壩聚集了16所內遷大學,作為重慶最大的一個考點,從小龍坎到重慶大學一帶林立的茶館裡,都是備考的學生。一條板凳,一杯茶,學生們就這樣在茶館裡坐上一整天,看書備考。到了晚上,他們和衣往板凳上一躺。正是夏天,也不用擔心感冒。茶館很人性,只收茶水錢,晚上板凳免費提供。
防空洞煤油燈下高考
  1938年起,日本對重慶發起長達5年多的大轟炸。張建中說,為了應對大轟炸,當時考卷都分為A、B兩套,「先發一套,如果飛機來襲,考生們馬上進入防空洞躲避。」警報解除,再換一套試卷繼續考試。
  1940年到1941年,日本對重慶進行不間斷的疲勞轟炸,高考只好改在防空洞中進行。學生們坐在石板上,小凳子當桌,在搖曳的煤油燈下應考。「由於洞內空氣不流通,個別身體差的女學生考著考著就暈了過去。」

錄取比例不到一成
  張建中介紹,那時一共考8科,根據報考的院系不同,考試的科目不一樣。
  與現在分為文科、理科類似,那時高考分為3組,第一組是報考文、法、商、教育各學院及師範學院文組各學系的考生,相當於今天的文科,考試科目是公民、國文、英文、數學(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歷史、中外地理、生物等8科,體育系、音樂系還要加考專業知識;第二組是報考理工各學院及師範學院理組各學系,相當於理科,除了公民、國文、生物,外文可以選英文或德文,數學考高等代數解析幾何三角,此外要考物理、化學、中外史地等;第三組是報考醫學和農學的,數學和文科的範圍一致,其他科目和理科一樣。報考師範學院的,還得參加口試。
  「1941年12月出版的《學生之友》上,刊載了一名叫寧靜的考生參加高考的應試記。」張建中介紹,那一年教育部主辦的各院校統一招生暫停,國立中央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4所高校聯合招生。第一科國文考試定在清晨4點半開考,因為天黑,沒有燈和蠟燭,考試只好推遲1個小時。國文除了文言文翻為白話文,就是一個作文《我學習國文的經過》。第二門考的公民,「試題不算偏,例如什麼叫合作,可分幾種?中國農村衰落的原因為何?」
  「那時候考大學,錄取比例很低。」重慶圖書館文史專家王志昆說,據史料統計,國立重慶大學1947年度共有5388人報考,錄取人數只有434人,錄取比例只有8%。"

from 人民網

"還是接著說有關高考的話題,——民國時期算是歷史上的亂世,但不可否認是一個大師輩出的輝煌時代,那個時期的學者文人有很多至今仍令我們懷念不已。在廢除科舉制度之後的民國時代,近代教育體制確立,讀書人開始依靠「高考」來「考取功名」。

自光緒二十八年至光緒二十九年(1902年-1903年)「壬寅癸卯」學制頒布,到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中國近代教育體製得到確立,高等教育應運而生。

在1938年之前,大學都是採用獨立自主的招生考試製度。那時,民國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組織進行,命題也是各校自己出,那時考試比較簡單,科目少,題數也少,有很多學校招生考試甚至只是一篇作文。


如北京大學1929年本科生入學僅考:國文、英文(或德文、法文)、中國歷史、外國歷史、化學五門。也有的大學要考八門,如武漢大學文科要考國文、黨義、
數學、歷史、地理、化學、物理,連現在必考的英語都不考;理科為國文、黨義、英文、數學、化學、物理、歷史、生物。

而1929年北京大學的國文考試,就是一道作文題,考生寫篇作文就行了。

不過,1938年起,民國考大學就同現在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了。也有全國統一高考,也是按計劃招生,也分文理科,只不過全國統考的時間較短,只有幾年。全國統一招生考試時間,自1938年始,到1941年停止。之後因為全國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全國性統考無法組織。

全國統考 免試保送

為了全國統考,1938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設立了全國統一招生委員會。委員會負責制定招生簡章;命題閱卷及錄取標準;制定及頒布試題;複核成績;決定及分配錄取學生。同時還負責研究招生制度的改進及其它相關事宜。

不過,全國統考仍然需要像前清一樣「趕考」,當時全國僅設武昌、長沙、吉安、廣州、桂林、貴陽、昆明、重慶、成都、南鄭、福州等十二個招生區。像南京、上海、北京都讓日寇佔領了,無法設點。當然這些地方的大學,由日偽政府組織,各校各招。

全國統考的效果和社會反響非常好,因為它相對公平,可以減少各校招生時的「走後門現象」。1940年,教育部將這一統考形式固定了下來。但因時局變化,次年就考不成了。1941年到1949年,民國政府都無法組織起全國統一高考。


國全國統考時,也採取過靈活的招生辦法——「保送免試」,現在保送生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跟民國時學的。那時也有高中會考,會考成績優秀的,可直接保送上
大學。一般說來,會考生中有15%的人有保送的機會,但保送生的成績要求不低於80分(滿分100)。另外,各個大學還可招「先修班」,先修班的學生中有
50%的學生可以免試上本校的大學。

從上面可以看出,民國時考大學比現在要輕鬆一些。除了保送生比例多外,當時的考試科目雖然不
少,但題目不複雜。如,1940年全國統考是8門,其中有四門必考:公民、國文、英文、生物。另外四門,要看報考志願——文科(文、法、商、及相應的師範
等專業):另考數學、中外歷史、中外地理及理化(綜合卷);理科(理、工及相應的師範等專業):另考數學、物理、化學、中外史地(綜合卷);醫、農科:另
考數學、物理、化學、中外史地(綜合卷)。

暫停統考 大學也招生

在抗戰時期沒有全國統考的歲月中,怎麼上大
學?在停止全國統考後,民國教育部根據時勢,制訂和推廣了現在仍受不少教育人士青睞的「聯合招生」、「委託招生」等招生制度。由民國教育部劃分出相應考
區,指定區內的公、私院校使用一張卷子,設一家召集大學組織牽頭,聯合招生。1942年,全國劃為10個聯合招生區。如昆明區,西南聯大為召集學校;重慶
區所屬10個院校,中央大學為召集學校。

聯合招生的報名、命題、閱卷等事宜,一般根據民國教育部的規定,由各考區自己決定。但各校
的招生名額由教育部審核,不是想招多少就招多少的。如果招生不足時,可組織第二次考試。這個聯合招生制度確實招出了不少人才,如共和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
國科學院院士鄧稼先,就是1941年在聯合招生中,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的。

聯合招生考試和全國統考一樣,也有「保送免試」,總
比例亦很高。如1942年,這年考試入學人數和免試生比例為85:15,即100個新生中,有15人是免試保送的。保送生的要求比現在寬鬆多了,首要條件
當然是優秀生,但不會太呆板。各大學也招先修班生,這部分學生免試上大學的比例高達50%。進入先修班的條件並不高,所修各科成績及格,國文、歷史、地理
三科均應70分以上,就符合條件了。

「一張紙」的高考

在1938年之前,民國考大學則沒有全國統考和聯合招生一說,都是各個院校自行招生,但會受到教育部的管理。

1933
年之前各校雖然分文理科(理科當時叫「實科」),但文理生的比例沒有規定,考生想報什麼就什麼,對什麼有興趣就學什麼。如1928年全國在校大學生為
25198人,文科生佔73%;1930年全國在校大學生為37566人,文科生佔75%。這比例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顯然是極不對稱的。從1933年
起,教育部開始「比例招生法」,強行規定,文科生比例不得超過實科生。1935年起的更有針對性,直接給各校下達文理兩科生招生人數。這也是中國高校「計
劃招生」的開始,此法一直到現在,還在使用。

在1937之前,即1912年到1937年之間,民國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組織進行,命題也是各校自己出,考大學屬於「一張紙時代」,或者說「一篇作文時代」。也就是說當年考試極為簡單,科目少,題數也少。


如, 1929年北京大學的國文考試只是一道作文題,考生寫好作文就行了。那年作文題分甲部、乙部,其甲部試題是:「清季曾、李諸人提倡西學,設江南製造
局、翻譯科學書籍甚伙,其中不乏精深之作,何以對於當時社會影響甚微?試言其故。」乙部試題是:「清儒治學方法,較諸前代,有何異同?試略言之。」


時,北大校長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蔡之後的1930年10月起,由蔣夢麟任校長,一直到1945年10月。蔡之後,北大試卷的內容多了,但與現在相
比,也不算複雜。如,1932年北大的國文試卷分六部分,內容就比1929年一道作文豐富多了,也像一張試卷了。

對面如此簡單的試
卷,恐怕現在80%的高中畢業生,都能考上北大的。或許有人有疑問,國民時考大學這麼簡單,能選拔出優秀的人才嗎?這是不用多說的,看看他們的名字,你就
知道。考大學「一張紙時代」湧現的人才,甚至比現在「精選時代」考出來的人才還多,還厲害——著名「漢園三詩人」李廣田、卞之琳、何其芳,1929年考入
北大;中國「兩彈一星」元勛、核物理學家錢三強,1929年考入北大(理科預科);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之一錢學
森,1929年考入交大機械工程系;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季羨林,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


from 人民論壇

"鹽號大小姐王德懿

  76年前在上海高考

  今年93歲的王德懿老人,1917年出生在重慶王家沱,是當年享譽川東的萬茂正鹽號的大小姐。1936年7月,19歲的王德懿從四川省立女子師
范學校普高班畢業,抱著實業救國的熱情,她跟10多個同學一起登上民生輪,出夔門、過三峽,到十里洋場的上海求學。「當時,重慶的大學很少,重慶大學開辦
也沒幾年,好像只有兩三個專業。」王德懿說,高中畢業,同學們個個熱情澎湃,渴望走出四川盆地,到大上海去考大學。那裡的大學都是單獨招生。到了上海後,
王德懿與同學們分頭報考自己嚮往的大學。「國立交通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聖約翰大學,包括上海周邊的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南通大學等都在上海
招生。」王德懿說,她住在親戚家裡,天天買報紙研究報考哪所大學。因為中學期間各科成績都很好,王德懿決定報考當時最有名氣的公立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文、算學、外語、理化、史地、公民……」70多年過去,王德懿已記不清當年考了哪些科目,也記不得當年的考試分數,但仍扳著指頭數出了七八門考試
學科。「考了兩三天,中學學過的幾門學科都考了。」王德懿說,那時,考試沒有總分,也沒有錄取線,每門學科滿分都是100分,只要考到60分就算及格,每
門考試科目都及格,就有錄取資格。考試結束,沒有郵政快遞送錄取通知書,想知道自己是否被錄取,只能去學校看榜或尋找報紙上登出的錄取名單。

  十幾天後,在交通大學門口的新生錄取榜上,王德懿激動地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她被交通大學錄取到管理學院學習經濟管理專業,成為交通大學錄取的第一名重慶女生。

書香子弟曹越華

  抗戰烽火中高考

  今年92歲的曹越華出生在四川省鄰水縣九龍場一個書香門第。因為父親在重慶做小學教員,曹越華12歲時來到重慶,就讀於川東師範附小,兩年後考上市立初中(現重慶一中),三年後又考上求精中學。

  上初中時,曹越華遇到曾留英的英文教員曾璋魯,練就了一口標準的英語。求精中學,是一所美國人辦的教會學校,曹越華在此將外語練得非常流利。

  1938年,抗日戰爭烽煙正盛,復旦大學從上海遷到重慶,在戰火中繼續堅持辦學。「當時,我正好高中畢業,聽說復旦大學來到重慶,我就想去報
考。」曹越華說,復旦大學剛到重慶時,落腳在菜園壩,離求精中學非常近,於是,他跑去報了名。到參加入學考試時,復旦大學搬到北碚夏壩。在簡陋的教室里,
曹越華參加了自己人生中的高考。

  由於年代久遠,曹越華已記不起當時考了哪些學科。「只考了四五門吧,我覺得都比較簡單。」曹越華說,抗戰期間,東部沿海許多高校內
遷到重慶,給重慶學生帶來了更多升學機會。曹越華還記得,當時,總共有幾百人前去考試。他說,戰爭年代,能堅持上完高中的學生,基本上都是有點本事的人,
大部分都能被錄取。因為外語成績特別優秀,曹越華被複旦大學錄取,在外國文學系主任伍蠡甫先生門下學習。他還記得,老師個個大名鼎鼎:文學概論教員是胡
風,法語教員是徐悲鴻之妻、留學巴黎多年的蔣碧薇,英國戲劇文學教員則是曹禺。

  大學最後一年,曹越華應徵參加中國遠征軍,奔赴滇緬戰場抗日,成為遠征軍翻譯和教官,將所學奉獻給了中國抗戰事業。"


from xxcb

"長沙犁頭街,這條位於五一商圈鬧市區的街道,似乎從未曾寂寞。

  與現在的熱鬧和商業繁華不同的是,當年的犁頭街,曾經是湖南大公報創刊的地方。1938年9月,這裡還見證了中國教育史上的重要一刻:第一次全
國高考。近日,上海、浙江已經啟動高考改革新方案。新中國的高考制度,正在一點點完善。如民國時候的高考,也在各學校單獨招生還是全國統一高考中,徘徊了
許久。

  怎麼考

  到12個地方報名,各地方題目、打分不同

  統考期間,全國設12個招生處,湖南人可去長沙犁頭街報名;輿論批各自命題有害公平

  民國時期,第一次「全國高考」放在了1938年9月的頭3天。

  報名現場進行。全國設置12個報名點,每個報名點設置招生處負,考生就近報名,湖南人可以跑到長沙犁頭街的湖南大學填表。

  那一年,上萬人報名。輿論說全國統一高考是「中國創舉」。在此之前,輿論對各高校各自為政的招生制度,有很多抱怨。

  1938年的《教與學》雜誌總結,高校招生太費錢了。每到暑假,各地報紙擠滿了大中學校的招生廣告,它替這些學校算了筆賬:每個大學的廣告費至
少要花數百元,也有千元以上的,全國各國立大學合計便要數萬元!「單就招生廣告費一項而論,其耗費之巨,已足驚人!」這還不包括辦理招生人員的旅費……
「這種無謂的浪費就是國家的損失。」而全國統考,招生工作讓國家各地教育機關就近承包了,這種浪費一了百了。

  但國家只承包了一張皮,面下的東西,像命題,還由12個招生處各自負責,而不是全國統一命題,計分也是由各處負責,那麼問題來了:

  12套不同的題目,12個寬嚴不同的計分方式,是不是也要有12個不同的錄取標準?如果教育部只規定一個標準,那麼「真冤屈了一部分學生了,我
們知道一個學生所得的分數,是他在某些題目下所表現的成績,如果題目不同,他的分數當然也隨著變遷,」《教與學》批評說,「一個學生在甲地考了60分,那
么在乙地就可能考30分。」命題的方式不公平。

  由於戰事頻繁,「中國創舉」只堅持4年就結束。抗戰勝利後,局勢動蕩,全國統考沒恢復起來。民國多數時間高校自主招生,問題持續存在。


怎麼錄

  自主招生、會考保送、全國統考,填4個志願

  保送生從會考成績前列15%的學生中選,他們可參加全國統考,根據成績,隨便選學校

  1930年,臧克家在國立山東大學的國文卷子上,寫下3句話: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

  這是山東大學《生活雜感》的命題作文,題是該校文學院院長國文系主任聞一多出的。

  聞一多給這三句話打了98分,而臧克家數學吃了鴨蛋,最終,他被破格錄取,完成了聞一多在18年前的創舉:1912年,聞一多也是因為國文成績好,被破格錄取到清華大學。

  他們是偏科生,自主招生制度下,特殊才能可以發光。但在普通的大多數那裡,要冒尖,還有一個途徑,就是會考考好,保送能保。

  1948年,高校自主招生的情況下,湖南17歲的金友清和15歲的雷光照從石門縣立初級中學畢業並獲得保送資格,在會考考試中,他們一共考了15門,平均成績分別為80.8和86.2。

  全國統招時,1938年,保送生名額從高中會考成績前列15%的學生中選。他們還可以參加全國統一高考,根據考試情況,隨便選學校。當年湖南省通過會考獲得保送資格的學生有146人,其中分數最高的是岳雲中學的李傳穠,分數為87.8分。

  那些未獲保送資格的學生,只能老老實實地參加會考、高考或是高校自主招生考試,考完後,與現在填上6個志願不同,他們只能填4個志願,然後你去挑學校,學校也來挑你,這樣你就能上大學啦。

高中生參加高考,先要過了會考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長沙高中生,高考要考的科目,像語文、數學、英語、生理化、化學、物理、中外地理、中外歷史、公民9門課,是逃不掉的。

  國家規定的「正規」考試,除高考外,高中生還要參加會考,拿到畢業證才能參加高考。會考就成了通往高考路上的一道門檻,學生不得不重視。1939年的《女子月刊》就發文指導學生如何準備會考。學校會在會考之前搞幾次模擬測驗練練兵。

  會考的題目是各教育局出的,問題是,會考並不是只考最後一學期學的課程,還有以前各年級學習過的科目,那些學完就把東西交給了老師的學生,可就慘了。學生在會考會不會作弊呢?會的,在上海就發生過。

  1940年,上海高中會考,監考先生到其中一所學校發完試卷,準備監考,卻被校長請到各處參觀。這時,學校把數學試卷交給等候多時的數學老師解
答,再印刷分發到學校所有教室……事情敗露後,監考先生怒氣沖衝去告狀,校長卻早已打點好各處,最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監考老師就不追究了。

  1940年度公立各院校統一招生試題摘錄

  國文(共三道題)

  (一)作文(50%)

  全國學校共同校訓釋義(二)文言譯語體

  趙苞字威豪為遼西太守遣使迎母及妻子垂當到郡道經柳城值鮮卑萬餘人入塞寇鈔苞母及妻子遂為所劫質載以擊郡苞率步騎二萬與賊對陣賊出母以示苞苞悲
號謂母曰為子無狀欲以微祿奉養朝夕不圖為母作禍昔為母子今為王臣義不得顧私恩毀忠節唯當萬死無以塞罪。母遙謂曰威豪人各有命何得相顧以虧忠義昔王陵母對漢
使伏劍以固其志爾其勉之苞即時進戰賊悉摧破其母妻皆為所害苞殯斂母畢自上歸葬靈帝遣策弔慰封鄃(因輸)侯苞葬訖謂鄉人曰食祿而避難非忠也殺母以全義非孝
也。如是有何面目立於天下遂嘔血而死(後漢書獨行傳)

  (三)把一篇白話文譯為文言文,題略

  數學(共五道題)

  (1)設一僅有理係數值方程式有一根a+,其中a,b為有理數,為一無理數,求證次方程式有一根a-

  (2)試分解下行列式為因式:

  ax-by-cz ay+bx cx+az

  ay+bx by-cz-az bx+cy

  cx+az bx+cy cz-ax-by

  ……         (其它略)

  歷史(共四道題)

  一、王莽改制與王安石變法,皆有相當之理據,而終未能成功,其故安在?

  二、民國四年日本對我提出二十一條要求,二十一條內容大致如何?當時中國政局及世界大勢何以利於日本?試略述之         (其它略)

  英文(共三道題)

  (一)以友誼之樂為題,用英語寫一篇不少於200字的作文,題略

  (二)英譯漢,題略(三)漢譯英,題略


附1939年的數學高考試卷

"


瀋陽師範大學的王楊紅老師寫過一篇論文《民國時期大學招生政策的探究與反思》,文章編號:1673-9795(2012)02(a)-0014-01,寫得很詳細,題主搜索下,我就不複製了。


鄧雲鄉《文化古城舊事》


跟今天的985考研差不多


我相信是自主招生的,因為那個年代組織整個省的聯考都不現實,何況全國。


高校自主招生。學生四處趕考。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胡適進宮拜謁遜帝溥儀的行為?

TAG:歷史 | 中華民國 | 民國文人 | 民國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