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某幅名畫被發現有多份真跡的情形?如果有,這帶來了什麼影響?

比如說,假如達芬奇當時其實畫了兩幅蒙娜麗莎,我們一直不知道。現在忽然發現了另一幅,保存完好,確認是真跡,且和原來那個幾乎一樣。然後會怎麼樣,比如畫拍賣的價錢會有什麼變化?如果蒙娜麗莎在盧浮宮不會再賣了,那換個例子。
另外這種事有沒有有發生過?畫家畫畫都只畫一幅的?


回答摘要:
畫家畫很多幅的情況很多/對市場有影響/僅畫一件的也有。

原問題很多,我試著分幾個部分來回答這些問題。

首先,原本以為畫了一張,但實際上卻發現畫了很多的原因。

第一,在很早以前,人們認為「藝術品」同其他商品一樣,並不是唯一的。比如我看到你買了個蘋果手機,我也想要,我就也買一個。例如在古羅馬時期,如果將某人的雕塑損壞,法律規定是「由肇事者找雕塑家再做一個一模一樣的用以賠償」。這和弄壞一個椅子沒有什麼兩樣。而藝術家也被視為工匠中的一種,和「獨一無二的創造型人才」沒什麼關係。一個具體的例子是弗拉芒藝術家勃魯蓋爾的作品《無罪的大屠殺》(1567年),這件作品在維也納皇家美術館、羅馬尼亞國家美術館和英國班伯里的阿普頓宮均可見到,且均鑒定為真跡。其原因就在於此。
第二,在原作創作完成後,由於買家不買賬,導致藝術家再創作了一幅。兩件均流傳於世。這樣的例子也是有的。例如達芬奇的作品《岩間聖母》。早一些創作的一件現存法國盧浮宮,是達芬奇於1483年受到米蘭的委託所作。在創作期間,達芬奇表示工本費巨大,要求在合約之上額外增加薪酬,但米蘭方拒絕,於是這件作品(很可能是加價)轉而賣給法國,也就是現在盧浮宮這件。然而這件作品非常受歡迎,故而達芬奇在之後偕同助手一同創作了現在在英國國家美術館的第二件,加上了一些元素。

兩件《岩間聖母》,左為第一件,右為晚些創作的第二件。

第二件《岩間聖母》局部,頭頂加有光環

其次,對於藝術市場的影響,也分幾種情況。

第一,先說利好的情況。假如,一旦作品出現在博物館,再次出售的幾率就非常小了,但是知名度會較高。因此,如果突然出現了另外一件一模一樣的,確定為真跡的作品(或者是該件作品的原稿),且可以合法交易,那麼其價格就很可能非常高甚至創下紀錄。一個類似的例子是,克里姆特的代表作《艾蒂爾肖像一號》,原為奧地利的薩爾茨堡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但是隨後發現這件作品有產權爭議,博物館將作品還給了它的法定繼承人,該繼承人決定出售這件曠世傑作。聞訊而來的買家將這件估價為4000萬美元的價格最終推到了1.35億美元的成交價(2006年)。

《艾蒂爾肖像一號》,堪稱克里姆特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破億實至名歸

第二,利空的情況。如@喬浩 所言,范曾「流水線」生產的作品被曝光後,他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上出現了大規模流拍的情況。儘管我們不能單純地將二者聯繫起來,但是在現代社會,觀眾在如此在乎藝術家的「創新」和「唯一」性的時候,曝出這種消息來,對藝術家不會是什麼好事。一方面,物以稀為貴,原本高價作品的數量增多,會導致需求趨於滿足,而使得藝術品這一稀缺物資的單件價值降低。同時,這種行為又會降低其他買家的信心:我買了以後萬一又冒出一件來,我怎麼辦?所以這個作品的增值潛力也會下降。因此,為了迴避這一情況,一些原本可以批量製作的「攝影」藝術家在對待自己的一些重要作品時,會表示「僅此一件,拒不再印」。只有一種情況例外,就是畫家創作了一件油畫,再根據這張油畫複製一批「限量」版畫,以供其餘喜歡的藏家。版畫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但遠遠不如原作。

范曾的「流水線」作畫傳聞為他增添了不少困擾和官司

綜上所述,回答樓主的問題:

如果是歷史上很久以前的名畫,突然出現了一張,這樣的情形有過,一般會使得後面出現的那件賣得很貴。

但如果藝術家健在,或者距今很近的話,很可能會因對畫家的名譽造成損害而致使價格下跌。

為了避免上述窘境,藝術家會盡量只創作一幅作品,通稱「原作」。

==========================

2013.11.17 補充:

筆者有幸在去年於倫敦國家美術館的達芬奇特展中同時見到了兩件《岩間聖母》,據稱這也是這兩件作品自分別完成數百年來首次聚首。我的感覺是,相對而言,左邊那件,也就是現藏盧浮宮的早些創作的版本中的人物畫得略微僵硬,但是人物結構準確紮實(特別是耶穌和聖約翰)。後一件作品,畫面整體寧靜冷漠,宗教的永恆感更強。但是畫面上能夠明顯看到趕工痕迹。

如圖所示:下方的盧浮宮版在天使的手處尚有明暗、手指的雕琢,但是在倫敦版就一筆帶過。盧浮宮版的天使表情鮮活似真人,倫敦版的天使則靜得毫無感情。鑒於有資料證明第一件是因為畫得不合教宗的要求(如前所述)而沒能交付,那麼第二件畫得更為肅穆一些也是合理的。單就這件作品來說,暖色調的使用的確會讓畫面的「血肉」感更強,莊嚴感偏弱。

===============2014年2月5日更新================

關於 @黃先鴻 提到的:絹布,宣紙都可以通過揭裱工藝進行分層,頂級的揭裱工可以把一般的宣紙分成5 層以上,每一層都是真跡,都是一樣的畫,可能只是色彩上略有差別。我想知道的就是如果一幅畫被揭成了很多幅,它的價值會受到什麼影響。

這個大致分幾種情況,我們不討論這種做法是否破壞作品本身,只討論市場。最關鍵的問題是:這件作品是否在公開狀態下被分開的?

如果是,那麼這件作品假如從一變二,大家都清楚,那麼這件作品等於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品相有損,作品的價值會變低。

如果是私下分開以便欺詐,例如一變二,賣一件自己留一件。那就要看買家以及買家請的鑒定專家的水平了。如果能看出來,參見上一條,如果沒看出來,可能作品的價格並不會受到影響,依舊遵循市場規律漲跌。但如果這個事情敗露了,比如之前沒人知道範曾流水線生產,一旦被曝光,後果就會比較慘痛。在成熟市場下,買家可以追訴拍賣公司玩忽職守,以次充好。或者起訴賣家欺詐。如果藝術家還在世的畫,藝術家本人也可以以侵犯作者著作權為由起訴賣家。但很遺憾,以中國目前的市場狀況,這種情況只能認栽。說到頭來,在中國買東西,就是你情我願,兩不相欠。買之前千萬想好了。

不知這麼說是否明白?

藝術世界的更多故事,敬請移步——不藝術不幸福 - 知乎專欄


這種情況在中國畫里被稱作是「雙胞案」或「多胞案」,即同屬一位畫家,畫面也極近相似的作品,並且這種情況在中國畫史上不勝枚舉,所以在遇到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會在描述時加上「故宮本」「遼博本」等加以區分。

舉兩個關於吳湖帆先生的例子吧。

吳鎮《漁父圖》雙胞案

上海博物館藏本

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本

吳鎮漁父圖卷現存兩個版本,一個是上博本,一個是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本,具體這兩本孰真孰偽就不做探討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閱。有意思的是在民國時期,上博本藏於滬上鑒藏「巨眼」吳湖帆家,而佛利爾本藏於吳興巨賈,也是收藏大亨的龐萊臣家。

按照時間順序,是龐萊臣收藏漁父圖在先,並且龐萊臣先生做收藏並不以「惜秘為藏」,而是歡迎書畫界的朋友共同欣賞,這也給了吳湖帆先生以比較的契機,所以等到吳湖帆先生見到另一本《漁父圖》時,在他的《丑簃日記》中這麼寫道:

"吳仲圭《漁父圖》卷,仿荊浩本,筆墨極雅,有吳瓘、陸子臨、黃黼、辛敬、釋如薯諸跋,皆元季明初人。去年在龐虛齋丈處見一卷,與此相同,題跋則不同,龐卷精神較佳,但余則疑之。今見此本,益信龐本非真跡矣。人咸以畫不及龐氏本,然其秀在骨,雅俗迥異,余定為真跡,大千亦以為然。"

說到這裡,恐怕有人會質疑:吳湖帆先生會不會有瓜田李下的嫌疑?有可能,但吳先生在寫這段文字時並沒有將這件作品收入囊中,並且日記中他也承認,龐萊臣家中那本的畫要比今日所見這本好一些的,但「好」和「真」終歸是兩碼事。所以一周以後他委託張大千先生,以金代任詢《古柏行》和元代王蒙、饒介的書畫合璧卷《松窗讀易圖》換得了這件《漁父圖》。第二年中秋又為此畫重新裝裱,並簽題:「天下第一梅花道人真跡」,四年後又重題此卷「可謂海內仲圭畫無愧也」,定為其「吳門四寶」之一。 此番種種,足以說明吳湖帆先生對這件作品的重視和肯定。

關於兩卷真偽的問題,各種說法不一而足,書畫鑒定家傅申先生以書法風格為依據,認為兩卷均是真跡,僅創作時期有先後而已,可備一說。


米芾大字《多景樓詩帖》雙胞案

上博本

舊金山博物館藏本

米芾《多景樓詩帖》現存兩個版本,一件現藏於上海博物館,一件藏於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民國時期上博本歸於吳湖帆,舊金山本歸於他的好友,書法家,政治家葉恭綽手中。

這兩件藏品相似到什麼程度呢,據說後人題跋和用印的位置都幾乎一樣,僅在收藏著錄上吳湖帆本略勝一籌,有意思的是葉恭綽先生的兩段文字,其一是他在自作詩《北宋多景樓詩帖》下有一註:

「帖經秦檜及熺舊藏,可與《天水冰山錄》中物同觀,書法勁秀而不獷,大三寸許,與《虹縣帖》相仿,余得此已二十餘載,聞邵某家亦有此帖,且詆余者為偽。余求得其攝影對勘,則筆勢蹇亂,迥非一手。」

而等到邵氏的這本歸於吳湖帆先生時,由於吳葉二人的密友關係,葉在其後題曰:

「米氏此書與《虹縣詩帖》同稱劇跡,曩藏虞山邵氏,今歸湖帆,可稱得所。」

這樣的兩段話頗可玩味。

徐邦達先生認為吳本較葉本更勝一籌,定為真跡無疑,後人也多沿用。但也有不同意見,例如有一位筆名叫做「大江」的書法愛好者,花了27年,在《多景樓詩帖》中選擇了57個單字,與米芾240餘件存世作品進行對比,斷定《多景樓》系偽作。


總結:

書畫里的雙胞案,多胞案非常多,這其中又分多種情況,例如「兩幅皆真」、「兩幅皆偽」或「一真一偽」。兩幅皆真的情況,大概是畫家用留存的稿本再作一幅,例如前些天有人在知乎上求鑒定吳湖帆先生的兩張作品,在題跋上吳湖帆先生自己就說,這是根據早些年的稿本所做。那麼兩幅皆偽呢,就很可能是作偽行為陳陳相因,以偽制偽,代代流傳了。

其實哪怕在現代的書畫交易市場上,也多見一畫雙胞的案例,畢竟天下熙熙,皆為利趨,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米芾和李成相差一百多年,米芾那個時候就說自己見過的李成畫有300本,其中真的僅有兩本,可見作偽之昌盛。

要說帶來了什麼影響,作偽一事無可辯駁,古人畢竟沒有著作權法,但要說偽作百弊無一利也有些偏激,在沒有公共博物館,沒有照相技術的古代,「下真跡一等」的偽作成為書畫傳承中的「教科書」,曾今書畫只留存於貴族和士大夫手中,而中國畫史的軌跡,卻是書畫越來越民間化、平等化的軌跡,除了朝代更迭時的軼散,也應該去承認偽作於畫史上的的小小「功勞」。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這幅 Le Sacré de Napoléon(拿破崙加冕圖)就有兩個幾乎一模一樣的版本。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受拿破崙一世欽命創作此畫。原作於 1805–1807 年間由大衛創作,他的畫室助手幫繪。後來路易-菲利普一世於 1819 年將此畫收藏於皇家博物館。原作 1837 年遷入凡爾賽宮,1889 年又被轉到盧浮宮。二戰後的 1947 年,作者大衛和助手另一幅親繪複製品(1807 年,即原作完成之年,幾個美國人向作者訂購了另一幅。此作 1808 年在巴黎動筆,1822 年於布魯塞爾完成)重見天日,於是官方用此作填補了凡爾賽宮的原作展位。

這兩幅都是原作者及其助手繪製,幾乎沒有差別(僅一女眷服裝用色不同,詳見評論),所以都受到很高待遇。時至今日,盧浮宮和凡爾賽宮都還在展出,遊人如織。

參考:
Le Sacré de Napoléon
Musée de l"histoire de France


這幅春樹秋香圖,畫過幾百次,熟的很…


達芬奇畫了兩幅蒙娜麗莎-------------這不是假如,這不是比如說,這就是真的。
一幅是年輕版的,
一幅是步入中年的,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那一幅。

連百度都能查的到,2013年的「新」聞,可能因為這個新聞太新了,答主沒有聽說過。


表面上看這像一道腦洞題。用中國藝術專業術語來說,這道題問的是「書畫鑒定」,也是研究中國藝術很重要的一個專類。

大部分答主講的都是西方美術上的案件,包括題主發問的出發點。也有少部分提到了中國書畫。其實這在中國藝術里是很有門道的一門學問,講三天三夜也講不完。以下以中國書畫為例,我爭取把這個問題聊得深一些,也有趣一些。

並附多幅大圖,俗話說「不怕有假貨,就怕貨比貨」,幾幅圖對照著看著看著,就能找到感覺了,各位看的開心~

~~~~~~~~~~~~~~~~~~~~~~~~~~~~~~~~~~~~~~~~~~~~~~~~~~~~~~~~~

歷史上出現多件同名、甚至幾乎完全一樣的多件作品,一般有如下幾種情況:

一、一真,其餘皆偽。

二、皆偽。

三、皆真。(僅當「夾宣揭層」時才出現)

以上三種情況,一、二兩種常見,第三種很少,「夾宣揭層」指的是當宣紙有兩層,而書畫家在最上面創作後,下面的一層被揭下來,只在墨色上和上層有所不同,其他的都一樣。例:傅申藏兩幅書法,可以看出在下面(左)的墨色比上面一層(右)的淡一些,紙色也略異,其他的均一致。

接下來著重看一、二兩種情況。此兩種情況都涉及到「作偽」。

先聊心態。

一、 謀利

這又分兩種情況,一是後人臨摹前代大師之作,竭力達到逼真程度,用以鍛煉自我筆墨。但由於未署款或被後世好事者有心裁切,充當真跡謀財。

二是作偽者就是沖著錢財去的。近代甚至現代為謀利而作偽的情況更多。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老百姓拿著祖傳N代的寶貝,專家一看,十有八九是假的。騙術眼花繚亂、防不勝防。順帶提醒大夥,現在在市場上流通的古代書畫,真的不多了。就算是十八線的真跡,也很難被你「撿漏」了。所以沒有火眼金睛的話,千萬別蹚這渾水。

二、遊戲逞才

此處省略古代才子風流事N件。

最出名的莫過於近代的張大千。大千一出手,引無數鑒定家競折腰。

張大千作偽,不僅是向古人挑戰,同時也向當代的鑒藏家、書畫史家,以及各大博物館的專家挑戰。當他在參觀博物館的古畫展時,常公開指出哪些是他的作品,以獲得心理上的、經濟上的滿足。

~~~~~~~~~~~~~~~~~~~~~~~~~~~~~~~~~~~~~~~~~~~~~~~~~~

再聊案例。

以下三個,都是發生在書畫界、爭議特大、引起極度轟動的事件。就算是不搞中國藝術的小夥伴,也權當看看熱鬧吧。

一、《溪岸圖》之爭

《溪岸圖》向來被公認為五代時期董源所作。董源被奉為山水畫「南宗之祖」,是中國畫早期極重要的人物,因而《溪岸圖》具有巨大的價值。

△ 傳 董源《溪岸圖》

1997年5月,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華裔董事唐騮千花重金購得《溪岸圖》,並在博物館展覽。而同年8月《紐約客》引述高居翰的觀點,認為此畫並非十世紀的古畫,而是張大千偽作的精品。

一時激起千層浪。

當時有名望的業內學者幾乎都參與了這場爭辯。當然大部分都是肯定《溪岸圖》是古畫而非張大千偽作的,甚至動用了高科技檢驗該畫的材料與工具。持「作偽說」的有美國的高居翰、日本的古原宏伸、前克里夫蘭博物館館長李雪曼等;持「五代北宋」說的有普林斯頓大學方聞、耶魯大學班宗華、何慕文,台灣大學傅申,台北故宮石守謙、北京故宮徐邦達和楊新。

具體不贅述,可參考上海書畫2003年《解讀溪岸圖》一書,其中彙集了雙方觀點。

二、懷素《自敘帖》之爭

《自敘帖》,紙本墨跡卷,懷素書於公元777年。大草(狂草)書,凡一百二十六行。《自敘帖》乃懷素草書的巨制,活潑飛動,筆下生風,「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

△ 懷素《自敘帖》局部

這一爭論主要在台灣展開。

(未完待填坑......)

三、蘇軾《功甫帖》之爭

當時代進入了21世紀,我也漸漸長大,成為了「圈內人」。本以為之前那些腥風血雨的唇槍舌戰已永久成為過去式,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日,如果對某一作品有疑問,不再是動口,而是直接動手上儀器。可惜我還是too naive,2013年,又出現了一件震驚海內外的大案子!

案件回顧:上海藏家劉益謙2013年9月在紐約蘇富比耗資822.9萬美元(約5037萬元人民幣)購回蘇軾《功甫帖》。2013年12月,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專家發文稱蘇軾書法《功甫帖》系「偽本」。

劉土豪在收藏界的江湖地位,何人不知何人不曉,再加上還有個龍美術館,幾乎可算是所向披靡。將《功甫帖》購回國內原本是大功德一件,不給劉老闆頒個傑出貢獻獎就算了,竟然有刺頭跳出來說這是假的,劉老闆你買錯了,滑天下之大稽2333~~吃瓜群眾正在想是誰這麼膽大包天敢在劉老闆頭上動刀子時,只見上海博物館的一眾專家翩然而至,言辭雖然謙和,但態度強硬不改(就是假貨!),可見是有備而來。

我等作為吃瓜群眾,還能怎樣?只好趕緊拿好板凳瓜子,戲台都搭好了,等著看戲唄~~

案情延續:2014年1月1日,單國霖、鍾銀蘭、凌利中三位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署名的兩篇長達14000餘字的研究文章正式在專業媒體《中國文物報·收藏鑒賞周刊》刊出,認為這件《功甫帖》是「雙鉤廓填」的偽本。(論述過程就略過,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搜來看,強行給自己上一堂鑒定課。)

至於劉益謙方,也堅持認為自己買的不是A貨,雙方相持不下。一時間,到龍美術館看《功甫帖》的吃瓜群眾絡繹不絕(龍美術館是收費的民營美術館)。事到如今,也成為了一樁懸案。至於《功甫帖》究竟是真是假?我已經不care了,只能說劉老闆打了一手好公關牌!

其實上博的三位研究院的論證方法大多還是遵循著案例二由傅申先生確立起來的那些原則,如果對此感興趣,可以看看11月新出的傅申《書法鑒定》一書。相對於前兩個例子,《功甫帖》之爭其實更複雜,水更深,因為還涉及到一些相關人物和利益,中間那起承轉合簡直了......真是戲劇化般精彩。所以我才說,對我而言,真偽反而沒那麼重要了。當然了,這裡是不會展開的。如果有小夥伴想八卦,歡迎私聊聯繫。^_^


著名的「范曾流水線」,量產鍾馗
江南時報--范曾狀告郭慶祥誰是真正的贏家


印象派因為在一個時間段只畫這個時間段的畫,其他時間段也在不停的畫,所以一個題材不同時間段的有好幾張。去國外的美術館參觀才知道。就是說莫奈的《睡蓮》有好幾張,《乾草堆》也有好幾張。《蒙娜麗莎》如果有半成品草稿被畫家後來補齊有可能。如果是那樣,應該比蒙娜麗莎本體值錢,因為蒙娜麗莎在歷史上被破壞了很多次,所以不可能完全一樣。完全一樣可能是贗品。


1899年至1905年間,著名印象派大師莫奈從自家窗檯的角度,創作了多達十九幅以英國國會大廈為主題的作品,有幾幅感覺基本上一模一樣,很魔幻,很有當代天朝帝都風範。

另外,莫奈還以同樣的方式、相同的姿勢,畫過倫敦的查令十字橋:


只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畫家畫畫並不都只畫一幅,莫奈的《睡蓮》,梵高的《向日葵》、《阿爾勒的卧室》以及蒙克的《吶喊》。這些都是數量不少且相似度極高的出自同一位畫家之手的畫作,但它們並沒有因此在價格上就變得」低廉「。當然這還要看市場上流動的畫作數量,因為有時候即使作品再多,但都在博物館或是收藏家手中。


你去看看齊白石畫了多少差不多的蝦和桃子。


《富春山居圖》,原作被認為是偽作,直接導致真跡上沒有乾隆亂蓋的大紅印粑粑。


達芬奇,岩間聖母,就有兩幅。背景和人物動作的處理略微不一樣。畫家對某一主題有了更深的理解後,可能會重新畫。藝術史上挺多這樣的作品的。藝術作品的價值在於其本身,每個都是獨立作品,多一幅只會讓收藏者重新玩味,數量對於天價藝術作品價值不構成影響。


不知道你是否聽過相聲《風雨歸舟?。。。


得看是誰發現的 但最重要的是 這兩幅畫都在誰的手中 在同一個人的手中和不在同一個人的手中 處理方式會有所不同


我記得十二生肖裡面說過有些文物販子會吧名畫剪成好幾份來賣,或者像國畫宣紙本身可以分成幾層,這樣每一副都是真跡。


其實相同或類似的畫作給後人提供了很好的比較研究考據,觀察和探討時代背景,畫家境遇,技法和風格的細微變化。某種程度上來說比單幅遺世更有價值。


大家已經舉了很多例子了,我打個岔。其實藝術價值不該用拍賣價格來作衡量的,價格是商業價值,藝術價值應該是藝術品對藝術技巧、觀念、甚至人類文明的推動做出的貢獻,如果粗暴一點來說,藝術價值就是創造了新的可能性,跟賣多少錢沒有多少關係。


建議去讀@馬伯庸 古董局中局2清明上河圖


最具有代表的就是莫奈的《草垛》


推薦閱讀:

畢業了做職業畫家,有戲嗎?
很笨、領悟力差的人怎麼學好素描?
有一個畫畫很好的男朋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有什麼學習畫畫的網站?
兒童創意美術真的可以學到東西嗎?

TAG:藝術 | 繪畫 | 藝術家 | 美術 | 藝術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