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 2 月 26 日綜藝節目「我們的挑戰」對六位明星的心理測評及應對方法?

如題,本期節目中對六位明星做了心理測評並對幾位明星的心理問題採取了一定的措施,從心理學來說是否有科學依據?對普通觀眾來說,是否有價值?從綜藝的角度來說,怎麼看待這期節目?


前一段時間,好多心理諮詢師就《我們的挑戰》當中,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的倪曉東醫生所進行的心理諮詢演示,進行了猛烈的批駁。

可笑的一點是,跳出來指責這個節目最厲害的,反而是一些有違反倫理案底,甚至...根本沒有任何倫理能力(對,這個人連倫理是什麼都不知道,這從她的文章標題當中可以看出來)的「心理諮詢師」。

?

以上任何文章,有任何內容是基於真正臨床經驗和學術背景么?但是整個心理諮詢師行業....都被這個人代表了....

正如我之前所說,倫理本身已經快成了一塊標榜自己的牌坊。 而在他們的帶節奏下,整個事件變成了一場文革式的審判大會…真正的倫理範疇,以及倫理的應用是否規範,反而沒人討論。


今天大學糖上的當事醫生進行了回應,我覺得他的回應,才應該把這一場討論拉回到了應有的節奏上:

心理諮詢:公眾傳播效果與來訪者利益的邊界在哪裡?

1. 「真人秀」 當中的心理諮詢本身是真正的治療么?

首先我想要說,作為一名來訪者, 上精衛(上海精神衛生中心)這幾個字,絕對是如雷貫耳。若論專業水平,是上海第一, 國內前五。 在精神衛生的診療方面,上精衛在很多方面(例如心理治療和精神科的整合)甚至是開創性的。此外,提供一個八卦,他們心理諮詢的特需門診也是非常貴的(最高能夠達到2000一個小時)…但是也很難約上。 因為國內類似精神科與心理諮詢雙重背景的醫療資源極其稀缺。


因此,如果是上精衛的老師,參與了真人秀。基於以上事實,我不是特別能想像,他們想要通過違反倫理...來獲得專業利益….(話說他們已經是這個行業的利益既得者,甚至某種程度上的規則制定者了)。當看到當事人的回應時,我就更加確定了這一點。


而通過大眾傳媒來介紹正規的心理諮詢(不是野雞的情感導師和雞湯教主),引導社會關注精神衛生, 上精衛的絕對不是第一家。 《心理訪談》當中的楊鳳池老師,以及李松蔚與鏡像團隊所製作的《來都來了》,都試圖採用一部分心理諮詢的技術,來展現心理諮詢對於大眾的價值。

如果硬要拿咨訪關係的倫理條款來套以上這些節目,那麼這些節目統統」倫理不合格「,而且也稱不上心理諮詢…因為本身來訪者的信息是會被公開的。而這種信息公開會持續影響咨訪關係建議與後續的處理。

通常來說,諮詢室的內容是絕對的隱私。 來訪者在諮詢室談論的內容,不會被諮詢師帶出諮詢室外。 這才是專業的處理。

因此,這些」真人秀「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心理諮詢」,而最多只能說是心理諮詢的一場」秀」而已。 就像中國式相親,以及非誠勿擾不是真正的「相親」和「情感服務」,「脫口秀(Talk show)」本身不是日常的談話。」選秀」節目也和真正的娛樂圈星探選拔和藝人培養沒有半毛錢關係。 「秀」的屬性,決定了《我們的挑戰》從環節設置(例如沙盤),到人員的配置(例如燈光,採訪等),以及內容的取捨(鏡頭以及剪輯),都是遵照大眾傳播的規則來進行的

而且這次選擇參與節目的主體,更是以「秀」為主業的藝人們…正如文章當中所言。有成熟的團隊以及合理的機制來保護藝人(可惜影響到了一些粉絲…覺得藝人被傷害了…)

我現場馬上對他進行了安慰那一段話被剪輯了。當中我講了很長很長的話,包括有一些支持性的動作。
節目里你可以看到我的手有一個0.5秒鐘的縮來鏡頭,那時我在他肩膀上拍拍他。那時已經過了很長時間,薛之謙的心情已經平復下來了。
這一部分的確是有真實情感的流露,也是經過他們宣傳團隊同意播出的。

2. 心理諮詢本身,和大眾傳媒,尤其是「真人秀」。 有天然而本質性的衝突。

心理諮詢的倫理原則第一條:

善行:心理師工作目的是使尋求專業服務者從其提供的專業服務中獲益。心理師應保障尋求專業服務者的權利,努力使其得到適當的服務並避免傷害。

心理諮詢當中,考慮的有且只有尋求專業服務者(以下簡稱來訪者)的利益(除了保密例外的情況)。換句話說,心理諮詢當中,一切諮詢師的活動,都必須圍繞來訪者的福祉來進行。

但是一個真人秀當中, 首要考慮的,則是對於公眾的傳播效果。某種程度上講,「藝人」這個職業,就是犧牲掉了自己的部分隱私,來換取的公眾注意力的一種職業。

因此,在真人秀當中的「心理諮詢」,因為「秀」這個節目本質,造成以「來訪者為中心」這一基本原則,不能得到執行。 無論如何去編排「真人秀」當中的「心理諮詢」,就像「薛定諤的貓」一樣,都不可能是真實心理諮詢本身。最多只能是心理諮詢的一些「片段」和「技術」,來獲取更多的觀眾。

在給每位藝人做的測試前,工作人員都已經把能心理有關的場景都體驗過一遍了。他們感覺沙盤的可視性、畫面感會比較好,所以拿出來做。
在節目里,把這次沙盤稱為「沙盤測試」,而不是沙盤治療,因為這只是類似一個測驗。

《我們的挑戰》當中,引起爭議的也就是這一部分。 採用的沙盤和空椅子技術,都是最具有表現力的技術。 但是這種技術的公開展示,以及基於傳播效果的技術選取,已經註定了這些技術只是「秀」,而不是心理諮詢技術的本身。

在大眾傳媒,尤其是「真人秀」上,傳播效果越好,越具有感染力,可能離心理諮詢以及當事人的利益就越遠。大眾所看到的,就越不是諮詢室裡面真正的「心理諮詢」。

越靠近真正的心理諮詢,傳播上的禁忌就越多。甚至真正的心理諮詢,是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傳播的。

本質上,這是一個取捨,一個傳播效果,和傳播內容原貌的取捨。 而這個取捨的邊界,才是真正的倫理所在...

這也是為什麼倫理本身是一門技術,因為他需要精確的定位,以及周密的設計…而不是一腔狗血和義正言辭。

3.大眾傳播與專業性的取捨,不僅僅只在心理諮詢行業


這種取捨,並不僅僅在心理諮詢行業進行。 會計行業也經歷過這個過程。

Wifs P 的這篇文章以會計事務所廣告為切入點,很好的描述了這種取捨的變遷,有興趣的人可以閱讀一下沉默不是金 - 知乎專欄。


中國的註冊會計師以及會計師事務所,是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廣告的。甚至舊版的會計準則曾經細緻到以下程度

中注協在2002年發布的舊版《中國註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範指導意見》第八章中寫明:「會計師事務所不得利用新聞媒體對其能力進行廣告宣傳」。允許在媒體上刊登的,只能是以公告方式宣布事務所的「設立、合併、分立、解散、遷址、名稱變更、招聘員工等信息」,或者是各級「註冊會計師協會為會員所作的統一宣傳」。同時還詳細地規定了「會計師事務所和註冊會計師在招攬業務時不得有以下行為:……(二)作出自我標榜的陳述,且陳述無法予以證實;(三)與其他註冊會計師進行比較;(四)不恰當地聲明自己是某一特定領域的專家;……」甚至連名片怎麼印也要管:「註冊會計師在名片上可以印有姓名、專業資格、職務及其會計師事務所的地址和標識等,但不得印有社會職務、專家稱謂以及所獲榮譽等。」 (看過上文你應該知道這些對名片的規定是從哪兒來的吧)

中國的註冊會計師這一規定,則可追朔到美國1922年註冊會計師協會的引入規則10 :禁止在任何信件,印刷品,以及書面材料當中做任何形式的宣傳


禁止任何形式的公眾宣傳,本身是為了維護會計師職業聲譽:「客觀」、「真實」、「得體」。任何一種廣告,都有可能損害會計師的「客觀性」,因為涉及到內容的主觀取捨。而任何一種主觀描述(例如自己擅長XX),都會涉及到對於「真實性」的影響,因為難以驗證。

因此,早期的註冊會計師行業,對於名片的規定,到了一個刻板甚至令人髮指的程度…一旦違反,也會受到相應的倫理以及法律懲罰。

不要以為這些規定只是擺設,舉個例子,2005年11月時天津市注協對該市一家新成立半年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了處罰,原因就是有人向注協舉報,稱該所「向企業散發事務所簡介,對其能力進行廣告宣傳(包括對審計業務收費折扣的宣傳),以此招攬業務」。而天津市注協在調查核實該行為的確存在後,即以違反《職業道德準則》第二十八條規定為理由,對該所進行了公開譴責等處罰——而且這還是基於該所「主任會計師不知情,是其下屬業務部門的自行行為」情況下的「從輕發落」。

但是後來行業內逐漸發現,公共宣傳的缺位,可能也在影響著這個行業的發展,以及大眾對於這個行業的認知。 因此,相對領先的美國,逐漸開始放開對於公眾宣傳方面的管制。在廣告的市場競爭下,各個事務所的服務質量,以及行業形象並沒有因此受到太大的影響,甚至因為競爭原因而有所提升。那些行業領軍的事務所,例如德勤,甚至有了一直龐大的市場營銷和創意隊伍,專門負責公眾宣傳。


這是國外的成熟行業,如何對待自身的行業倫理。倫理並非一成不變,也非審判他人大棒的武器。如何來通過踐行倫理的行為,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維護行業中人(包括從業人員和客戶)的利益,是倫理存在的目的和意義。 從這一點上來說,上精衛這一次真人秀的探索,反而有一些責任的擔當意味在裡面。

「以後這種和媒體的合作,在全國範圍內肯定還會有很多。如果以我這個案例為借鑒,或者說作為一個分水嶺,引發一個新的合作或者一個新的熱點,這不是一件壞事情。
——當事醫生 」

4. 這場討論的意義是什麼?

最後,我覺得我個人還沒有能力,去說明這個節目當中,究竟哪裡符合倫理,而哪裡不符合倫理...我相信絕大多數圍觀的諮詢師,也沒有足夠的技術以及信息來判定,在《我們的挑戰》當中,」真人秀」和心理諮詢之間的平衡點應該在哪裡?


這與平常所進行的來訪者維權不同。 平常所進行的絕大多數來訪者維權,是在諮詢室當中,與諮詢師發生的一對一事件。 而且絕大多數諮詢師,是因為缺乏倫理意識,當出現倫理問題時,拒絕探討與溝通,不予進行更正,所以才被迫開始第三方的維權。

哪怕是這種維權,也不是一種道德上的審判,而更多地類似於一種技術上的審查與矯正。 申訴,調查,以及處理的目的不是報復諮詢師,樹立審判者的權威,而是為了來訪者和諮詢師的長遠利益。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希望這一次「薛之謙」沙盤事件,行業內不要被「代表心理諮詢師」的人帶了節奏,能夠更多的回歸到技術討論上:

「心理諮詢的公眾傳播,與來訪者利益的邊界究竟在哪? 」

如果在這一點上,行業內的話題的熱度,能夠換來一點點的技術進步,功莫大焉。


3月1日之前,許久沒怎麼看綜藝節目,孤陋寡聞的我,不知薛之謙是誰,不知「我們的挑戰」是什麼節目。3月1日,從一早開始朋友圈被幾篇評論這期節目有違諮詢倫理的文章刷了幾輪,隨後看了這期引起熱議的節目,薛之謙的相關介紹和其他節目,了解了個大概。3月3日夜間,被參加這期節目醫生的專訪文章刷了第二輪朋友圈,一早醒來看到朋友圈輿論風向大轉。


羅列下看到的被轉發較多的文章:

2月28日

心疼薛之謙,我代表心理醫生說聲sorry

「我不願意秀給人家看」 | 從《我們的挑戰》看心理諮詢的倫理底線

3月1日

【薛之謙沙盤事件】如果在美國,這個「心理醫生」可能要坐牢

3月2日

不要動不動就代表誰,你不配 (參與節目策劃的諮詢師發布的文章)

3月3日

「我就是你們口中的「明星心理學家」」

獨家專訪【薛之謙事件】當事醫生:如果以我的案例,作為和媒體合作的分水嶺,這不是一件壞事

(感謝@斑馬茶爺對部分文章鏈接的提供)


在這事上,我更樂意做個記錄者,而不是評論者。對這幾日圍繞這期節目的眾說紛紜,除了表示下心情複雜之外,只想說節目之外出的狀況遠比這期節目內容來得精彩!

至於這期節目以及連帶發生的狀況,是否能成為參加節目的醫生所期望的分水嶺或行業發展的里程碑,對心理諮詢及心理諮詢行業是起到了正面宣傳作用,有助於行業管理及發展,還是讓更多有意願尋求心理專業幫助的人對心理諮詢望而卻步,就拭目以待了。

----

之前的熱議如龍捲風過境般的刮過之後,3月9-10日又見相關的文章:

一治都有病-我們的挑戰沙盤事件

心理諮詢是怎麼混入演藝界的?|諮詢在電影、電視劇中的那些事兒


首先看關於《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工作倫理守則 》對於心理測驗的倫理規範是如何界定的:

心理師應正確理解心理測量與評估手段在臨床服務工作中的意義和作用,並恰當使用。心理師在使心理測量與評估過程中應考慮被測量者或被評估者的個人和文化背景。心理師應通過發展和使用恰當的教育、心理和職業測量工具來促進尋求專業服務者的福祉。

4.1心理測量與評估的目的在於促進尋求專業服務者的福祉,心理師不得濫用測量或評估手段以牟利。

4.2心理師應在接受過心理測量的相關培訓,對某特定測量和評估方法有適當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之後,方可實施該測量或評估工作。

4.3心理師應尊重尋求專業服務者對測量與評估結果進行了解和獲得解釋的權利,在實施測量或評估之後,應對測量或評估結果給予準確、客觀、可以被對方理解的解釋,努力避免其對測量或評估結果的誤解。

4.4心理師在利用某測驗或使用測量工具進行記分、解釋時,或使用評估技術、訪談或其他測量工具時,須採用已經建立並證實了信度、效度的測量工具,如果沒有可靠的信、效度數據,需要對測驗結果及解釋的說服力和局限性做出說明。心理師不能僅僅依據心理測量的結果做出心理診斷。

4.5心理師有責任維護心理測驗材料(指測驗手冊、測量工具、協議和測驗項目)和其他測量工具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不得向非專業人員泄漏相關測驗的內容。

4.6心理師應運用科學程序與專業知識進行測驗的編製、標準化、信度和效度檢驗,力求避免偏差,並提供完善的使用說明。

一共有6條:

第一條說使用測驗的目的應該是為了尋求專業服務者的福祉,而不得濫用或以此牟利。

  • 作為一個真人秀節目,這位倪曉東醫生從目的和出發點來說,在面向全國觀眾的電視節目上進行個人的心理測驗過程及其結果演示,已經不完全是為6人的福祉著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牟利和濫用了。

第二條說心理師要有相關培訓,有資質能夠進行測量和解釋測驗結果的。

  • 那我們看這位醫生:倪曉東,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上海市心理諮詢中心副主任醫師。節目中好像一閃而過說他是中德精神分析長程培訓某期成員。這些我沒查證,電視台這麼播,我姑且這樣信。那基本上精神科的醫生對於節目中所做的測驗是有相關資質的。

第三條說要對測驗結果進行客觀、準確、能夠被對方理解的解釋,避免對方誤解。

  • 韋氏智力的解釋部分,僅僅提到了一句90~110分是正常人的範圍,然後說沙溢94分,黃曉明102,劉燁103,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任何解釋,這裡我猜測或許是為了增加娛樂成分,僅僅播放了這部分。但是如果僅僅只有這些解釋,是很難相信解釋得準確和能夠被這6位所理解的。
  • 沙盤的部分,這位倪曉東醫生給每個人貼了標籤,並用似是而非的辭彙,例如,我看到你內心是矛盾的,一方面如何另一方面如何,我看到你內心是孤獨的孩子,想要如何,又不敢如何。這樣的句子像極了星座分析。

沙盤在心理諮詢和治療中,本質上並不是一個測驗工具,而是一種表達方式。當求助者由於年齡小而表達能力不足,或因為內心防禦重而不願或難以表達時,沙盤作為一種象徵性的表達手段,促進了我們展示內心的世界。它是一種投射的技術,但並不能作為測驗,因為如果要解釋其含義,主觀性非常強,就像早期羅夏墨跡、房樹人、主題統覺測驗這類投射測驗一樣很難有標準化的信效度,結果解釋無法客觀、準確。所以沙盤是「不分析、不評價」的,我們只是「傾聽對方的沙盤故事,欣賞他們的沙盤世界」來達到幫助對方傾訴和表達。

從沙盤的部分,倪曉東醫生完全違反了客觀、準確的解釋。


第四條是說使用的測驗工具必須是經過信效度檢驗的合格工具,並且把測驗的結果解釋的說服力和局限性等問題向對方清楚闡釋。

上面已談到,沙盤不是一種合格的工具,韋氏智力是。但是,醫生並未清楚地將解釋的說服力和局限性清楚地闡釋。


第五條是說,測驗工具心理師不能隨意傳播。

這一點基本上能夠做到。在韋氏智力中僅僅演示了一些項目,但是整個測驗工具是沒有傳播的。


第六條,是測驗工具編製時,要按照科學的範式來進行,保證儘可能的有效,並編製清晰的使用說明

這一條是編製測驗過程中的要求,和施測沒有關係。


所以簡單來看,這個節目中的心理測評至少違反了《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工作倫理守則 》的第4.1、4.3、4.4條。


從個人的感官上我覺得:

第一,有科學依據的部分(如韋氏智力)解釋很少,科普不夠,基本上一帶而過,沒有解釋智力是什麼,智力的分數代表什麼,韋氏智力分數還有十幾個維度,均缺乏介紹,是很粗糙地一帶而過。所以在普及心理健康測驗中幾乎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

第二,在非科學和不正確的部分,大費周章,錯誤地使用沙盤,心理劇的使用稍稍還看得過去,但仍然缺乏很多關鍵部分,格式塔的空椅技術使用得非常牽強和不合時宜。傳播的是一種心理諮詢和治療的歪曲印象。

第三,在心理諮詢和治療中,目前最為主流的依然是談話治療,在一個安全的房間中,來訪者和諮詢師兩個人對談。以來訪者傾訴為主,諮詢師支持和理解、非常節制而適時地給予解釋。而沙盤、心理劇、空椅等適合做節目的心理治療手段在日常的諮詢治療中出現得相對少。

其實,不論使用何種手段、方法和形式,都是次要的,因為諮詢起作用的關鍵並不在於流派、方法和手段,而最為重要的是諮詢關係。諮詢關係中重要的因素是互相信任和安全感,所以諮詢一定要在保密協議下進行,沒有人願意把自己內心裡痛苦的一面向全世界打開。所以薛之謙在面對空椅時,情緒幾近失控,但仍不願意去表達,而是對著攝像頭說他私下會找醫生的。我看到那一幕,內心裡覺得這個節目近乎殘忍。不知道各位內心作何感想。


最後,有那麼一點點意義在於讓大眾對心理疾病去病恥感,慢慢適應心理健康不健康是一件普遍發生的事情,接納這個部分,學會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謝邀。


坦白講,我覺得心理諮詢的過程根本就不娛樂,看著也不好玩。

娛樂節目,總是在取悅觀眾,總是在做符合觀眾預期的表演——很多人都認為心理諮詢是來訪者噼里啪啦講一通,然後諮詢師高深莫測嘿然一笑,立馬就一番深度分析,要麼醍醐灌腦當頭棒喝,要麼涕淚橫流真情流露。他們認為這才算值回票價。

但真要不貼標籤,緘默不野蠻分析,觀眾又要講了:什麼都是薛之謙自己在那邊分析、象徵出來的,你心理專家也就是在旁邊點點頭而已,就是個擺設而已啊,有他沒他一個樣啊,還拉低畫面的顏值水平。

現在節目組要給心理諮詢師光環,給我們裝逼的機會,但是我們又嫌拉低了我們的逼格。

但《我們的挑戰》是娛樂節目不是科普節目,它的初衷可不是為了給心理學界好好宣傳宣傳。它就是想搞個奪人眼球的戲劇性節目,收視率才是他們的命根。

而且觀眾只對神奇的事物好奇啊,真要他們全程看正式的心理諮詢,保管他們看不到20分鐘就不要看了,就算說話的人是明星也不行,因為真實的生活和苦惱沒有那麼好玩兒啊。

你訪談節目還得有蔡康永徐熙娣陳魯豫這些主持人撐著才行,不然不好看。

觀眾也不是來看和和氣氣地做心理諮詢的,娛樂節目要的是節目效果,正式心理諮詢說要堅持「不傷害原則」,但觀眾就是想要看衝突,看傷害,然後看和解的。

這就非常矛盾了。

從結果來看,這是一個失敗的心理諮詢,但這也許是一個成功的娛樂節目,足夠吸引眼球,足夠引起社會討論。

薛之謙作為演員和主持人,也許他受到了傷害,但他這個作品大概也是成功的,不傷害他的專業和人氣。

而參與錄製的這位心理諮詢師,不光可能要被薛之謙的粉絲罵,而且已經被幾篇業內人寫的文批慘了,有個標題說要代表心理醫生給薛之謙道歉。

這種情形可以這樣形容:某個心理諮詢師參演了一個電影,扮演一個咄咄逼人的沙盤治療師,弄哭了主角。現在有個心理學業內人沒有怪編劇的劇本有問題不夠科學,反而入戲很深地要替所有心理諮詢師群體向影片的男主扮演者道歉,抱歉讓你在電影中受到了傷害。

我覺得這太自黑了。


謝邀 @進擊的小蘋果 。

我就拿了悶兒了,為什麼心理諮詢的話題一旦沾染上倫理道德的時候,在知乎上(也許不僅僅是知乎)就會被如此熱烈討論?難道我們的諮詢師已經弱勢到非要用設置和法律來強調自己的專業性了么?

我認為心理學界對這件事情的態度是值得反思的。恰好就在最近,武爺的《巨嬰國》上市又下架,心理學界對這本書的態度,和對《我們的挑戰》的態度極其類似:抓住其倫理、科學性、專業度的話題不放。似乎大家非常熱衷於正確的「挑剔」,雖然我堅信這種挑剔是有道理的、正確的、甚至是必須的(說實話我也挑剔過),但若我們極力熱衷於此,未免會讓「外行們」投射出醋意——你們這幫臭心理諮詢師,看到人家賺錢了眼紅,就挑人家的毛病

這也難怪心理學同仁們,自打性格色彩開始(我年輕,更早的也不知道),心理學界的同學們就在承擔一種痛苦——科學有效的賣不出去,未被證實的大行其道。我記得有某同行在應聘的時候,被考官問:「你看我 性格屬於什麼顏色的?」結果被問得瞠目結舌,做了科普後,被考官理解為「專業能力不強還挺能強詞奪理」。

實際上好好想想,大五也並沒有比性格色彩複雜多少(對於外行來說),為什麼知之者甚少呢?


所以在對這次節目的看法中,我決定只片面的關注其積極面,刻意迴避其消極面,也算是一股清流了(呵呵……)

  • 將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放在了同一平台上,實際上暗示人們以後做體檢的時候,別忘了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 智商這個東西是存在的、可測量的,測量工具叫韋氏,不要輕信朋友圈點幾幅圖就現實智商的測試;
  • 小嶽嶽很累,可能和你一樣累,甚至沒有你累;
  • 社長內心中也有兩種聲音,也許和你一樣,在某些時候心裡會有兩種聲音在糾結,而你需要在其中選擇;
  • 有個東西叫沙盤,挺好玩的,是一種靠譜的諮詢技術;
  • 同理,還有一種叫空椅子,當然如果你願意去接受的話;
  • 若干年前那個讓你痛過的人,也許會影響你很久很久,即便絕大多數時間你活的像個逗比;
  • 你身邊的某個逗比,也許心裡有著不少的故事;
  • 很多人沒準備好面對自己的創傷,別去輕易的觸碰這一部分;

關注更有人性的微信公眾號《心理小廚》
微信搜索tianjinpsy即可訂閱
讓心理諮詢工作者活的更像個「人」


答主們從心理學專業角度分析了節目中各個細節的違規情況,我想從心理諮詢行業本身提一些意見,希望這次事件能讓行業變得更好。


這兩天朋友圈被潘潘老師的《心疼薛之謙,我代表心理醫生說聲sorry》的文章刷屏,當我第一眼看到這標題時,臉上感覺火辣辣的。距離上次震驚台灣的來訪者殺害諮詢師事件剛過去不到兩周,違背心理諮詢專業設置與倫理的事件再次出現。為什麼心理諮詢總是被無知消費,受傷的總是認真且克制的從業者?

所有的誤解濫用,都來源於我們對專業缺乏敬畏之心。從來沒有一個服務像心理諮詢一樣,有嚴格的服務設置,以及倫理規範。然而,這些最基本的要求,卻在最難抑制的人性慾望中淪陷。於是,我們痛心的看到諮詢師與來訪者從諮詢關係中發展為戀愛關係,最終鬧出人命。諮詢師被當作情感挽回助手,只要購買xx套餐,保證挽回情感,或勸退小三,如果不成功,全額退款等等超出心理諮詢範疇以及專業設置的服務。為什麼會出現這些不符合專業規範的服務呢?一方面是市場確實存在這樣的需求,而且還很大,據某些機構透露的數據,每年收到上萬個這類需求。另一方面是缺乏專業的人發聲,以及對專業的敬畏之心。提供這類服務的絕大部分人都達不到專業訓練的標準,更別說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賺錢」才是他們的根本追求。

中國的心理諮詢正處於早期市場階段(詳細分析請閱讀:《心理諮詢行業發展現狀、未來以及機會在哪裡?》),由於行業特殊性,類似醫療服務一樣,需要平衡好商業利益與職業倫理。如果缺乏統一的行業服務標準,服務規範,以及監管系統,這類傷害當事人的事件還會不斷發生。

如何保護好心理諮詢行業,讓大眾正確認識心理諮詢的價值?

所有的專業人更要站出來,向大眾發聲,傳遞專業的價值觀。我無比強調要專業人士發聲,從業多年,發現一個特別尷尬的現象,心理學文章寫得好的絕大多數都不是心理學專業出身,他們要麼是暢銷作家、文字工作者,要麼是外文水平高的翻譯者。當然並不是說這些背景的人專業水平不夠,而是心理學專業人更懂得心理諮詢的界限,清楚的知道哪些能做與不能做。心理諮詢從業者,請走出來,不要溫和的走進那個良夜。我們需要你用專業視角,抵抗娛樂至上年代,不靠譜的觀點以及不合理現象。

自律,是你對行業最大的保護。諮詢師是否從來訪者角度出發提供服務,是否能高效與來訪者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不僅僅是對諮詢師專業的要求 ,更是對諮詢師自律的要求。如果個案本來只需要諮詢5次就解決問題,但諮詢師的私心認為可以從這位來訪者上多賺取資費,故意增加諮詢次數。雖然來訪者難以辨識這些行業套路,但作為從業者,我們的專業度以及倫理道德在哪裡?

自律是對人性的要求,但諮詢師執業規範才是根本之道。美國對心理諮詢從業者有嚴格的規範,如果出現倫理問題,嚴重情況可能面臨吊銷執照,甚至收到行政和法律處罰。而國內對心理諮詢師從業還缺乏嚴格的規範,即使對諮詢設置和倫理規範都有明確的規定,但缺乏有力機構和完善程序處理違規問題,對諮詢師的管理仍處於真空狀態。一旦出現違規問題,沒有相關部門介入,而違規的諮詢師依然可以自由的提供服務。因此,我們亟待完善諮詢師從業規範,建立諮詢師管理機制,成立專門機構處理咨訪糾紛,最大程度保護雙方「不傷害」。


一起的小夥伴很喜歡薛之謙 從薛之謙沒有火的時候開始 這個消息是她分享給我的。

她知道我是早睡黨 但她還是建議我看看 百般不情願的打開電腦 抱著抱枕 最後看下來 是莫名的心涼。

如果以後 心理諮詢可以這樣拿來娛樂的話,我真的可以考慮轉行試試。

首先可以說 作為中德醫院第五期的成員的倪曉東 的確是有點本事的。量表測試 沙盤技術 空椅子療法 心理情景劇這些都用的很溜 。

我們可以不說 前邊的韋氏智力量表 這些都不是重點 可是從沙盤來說 就開始有些問題了。尤其是對於薛之謙。

我們可以看到 他給一個來訪者貼了標籤。「一個孤獨的奮鬥者」。

學過沙盤的人應該都知道 第一次來訪者形成的沙盤都是初始沙盤。而我們應該做的 就是讓來訪者在沙盤過程中自愈。從初始沙盤開始 再到第二次 第三次 直到來訪者放下心中的阻抗 願意和你說起這件事 這時諮詢師的治療就可以開始了。

沙盤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至少我認為 通過遊戲的方式 讓自己在遊戲中得到治癒。諮詢師所要做的 就是在這個過程中 幫助來訪者發現這些問題。很適合一些小孩子 和一些心理有阻抗的人。

我們可以看到 從剛開始 薛之謙進入沙盤室 還是對這個環境相對輕鬆的。

我們的確可以從薛之謙的沙盤中看到一些問題。但在他還沒有準備接受來諮詢的時候,倪曉東用空椅子技術 赤裸裸的撕開了這一層膜。當時的確看不下去了。真的很心疼。所以想問 倪曉東你的共情呢?你看到薛之謙臉上的表情了么?你了解了當時的環境的處境了么?你真的可以這樣就把來訪者的感受置之不顧了么?

如果你是註冊心理師 你真的可以被除名了。

很想為沙盤正名 但是現在真的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最近我讓同行都去看看這段,同樣都是引起的憤怒。我們知道 我們希望公眾了解心理諮詢 了解這並不是一種玄學 而是一種科學。我們知道 我們的同行 做著大量的普及心理諮詢的事 希望在心理學被忽視的中國打開一個相對良好的局面。所以我們娛樂。很多公眾號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了,我很喜歡Knowyouself 就是這個公眾號在每篇文章的後面都有相應的研究的出處。 我們希望大家能夠想起心理諮詢的時候,能說,他們能幫助你的,而不是說 跳大神 神棍 吹牛 灌雞湯 …… 所以我們娛樂。

可是我們要的娛樂不是這樣的。不是你在一個綜藝秀上赤裸裸的撕開別人的創傷 在明顯感覺到來訪者強烈的阻抗的情況下 還要對他強制性的諮詢 我們所要的尊重呢?所要的真誠?所要的共情?所要的……心理諮詢……

在這裡可能有些人又要說了 這是個娛樂 沒太多人當真的。

可並不是因為不當真 這些事情就不存在 假裝看不見 並不意味著沒有發生。

在成百上千的心理學工作者在強調心理諮詢是科學的同時 卻有人做著這樣的事 真的很心寒。

可是 我還是一個想要做心理諮詢的人 可是還有很多人需要幫助 可是我還得向每個質疑我的學科性質的人 去解釋。儘管這些在很多人眼裡毫無意義。

我們常常說 心理諮詢和精神病差不多 。在這裡一定要注意了 差的非常遠。知乎里應該有相應的解答 你們可以去了解一下。


真是的 我還是想做心理諮詢呢……


這只是電視綜藝,說白了只是場遊戲


這原本是一次推廣心理諮詢、讓大家接觸和了解心理學的好機會。然而卻出現了大量的違反心理諮詢倫理情況,可謂「嚴重違規事件」。

?(一)不傷害原則 Do No Harm

這是所有從業人員在執業時,最基本的原則。

這個原則不僅適用於心理諮詢這個行業,也不僅只在美國適用,這是一個全球性的並適用於所有心理諮詢、醫療行業的基本原則。

ACA(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美國心理諮詢協會),主要是規範心理健康諮詢師,有點類似國內現在「心理諮詢師」的概念。

在它的倫理規範上,明文規定——

「心理諮詢師的首要職責,是尊重來訪者的尊嚴並提升他們的福祉。」

在薛之謙事件里,這個心理醫生做了太多傷害的事情。

(二)來訪者的隱私權(privacy)

以APA為例,這個協會在國內的認知度可能更高一點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美國心理協會)

明文規定——

心理學家尊重所有人的尊嚴,以及隱私、保密及自主決定權。
心理學家的一項首要義務,就是採取必要的手段來保護來訪者的隱私及保密信息。來訪者的隱私權、保密權是受法律保護的。
一般情況下,心理學家需要來訪者的書面授權書,才能向第三方分享或披露來訪者的治療內容。即使在披露時,也需要遵循「最少披露原則」。


(三)心理諮詢師的個人價值觀投射

以ACA為例:
諮詢師需要意識,且避免將自己的主觀、價值、態度、信念和行為等,強加在來訪者身上。

在節目中,心理醫生明顯違反規則的以下兩點:

1、給薛之謙貼標籤「孤獨的戰鬥者」

在沒有沒有溝通、徵求薛之謙意見的情況下,擅自按照自己的想法,給薛之謙貼標籤「孤獨的奮鬥者」。

然後,新一輪的細化標籤再次開始了……

「內心充滿警覺戒備」
「防禦著周圍的敵意」
「時常表現出無所謂」
「掩蓋著內心的傷痛」

?

給來訪者下標籤,原本就違反了心理諮詢的大忌。


2、心理醫生認為薛之謙需要治療「與奶奶相關的創傷」。

沒有問薛之謙是否願意處理這個創傷/回憶。

甚至在薛之謙明確表示「不行」的情況下,還用安撫的語言,繼續要「幫助」薛之謙處理創傷。


心理諮詢的大忌本就是「人之患好為人師」
諮詢的本質在於「助人自助」
節目的娛樂化,不應該以犧牲心理諮詢的基本操守與原則底線來換取……


本文首發在我們機構的大學糖公眾號上。

在這次事件發酵後,3月2日早上11點半,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張海音的陪同下,我們見到了在最近幾日、因為【薛之謙沙盤事件】而引發輿論熱潮的當事醫生。

為了還原事實的真相,我們就【薛之謙事件】進行了進一步的了解和澄清。

本文前半部分,以當事醫生第一口吻,對引發較大爭議的焦點內容進行了還原。

在文章後半部分,我們邀請了張海音,對本次事件涉及的倫理,進行了解讀。


獨家專訪當事醫生


【是否涉及隱私暴露?】

關於說我揭露薛之謙隱私的部分,我有幾點想法:

第一,對薛之謙所有的拍攝,都是在明面上,包括是做所有的心理測驗。拍攝時,旁邊最起碼有4~6架攝影機,都是明著拍攝的。薛之謙知道這是拍攝。

你可以隨時喊停,就算拍完了你覺得哪裡不好,你要求不播出。

這個東西在幾個月前早就被錄好了,包括薛之謙本人、經紀人、影視公司,沒有不同意,都認為可以公開的。


【為什麼要做沙盤測試?】

在做沙盤之前,明星去做了很多的心理測驗,但因為心理測試是答題,從影視的角度上來講效果不好,導演希望能拍一個可視化的。

在給每位藝人做的測試前,工作人員都已經把能心理有關的場景都體驗過一遍了。他們感覺沙盤的可視性、畫面感會比較好,所以拿出來做。

在節目里,把這次沙盤稱為「沙盤測試」,而不是沙盤治療,因為這只是類似一個測驗。

我看到有人問,沙盤為什麼由我在進行解讀?

其實我當初一點都沒有解讀。我後面說到的,「在沙里埋埃菲爾鐵塔」代表什麼意思,埋蛇代表什麼意思,埋貝殼是什麼意義,這都是薛之謙說的。

我只不過是把薛之謙裡面所講過的話再回饋給他,這個沙盤本來就是他構建的,他去解讀,我只是做為一個旁觀者這麼去看而已。


【為什麼薛之謙「奶奶過世」這件事會被拿出來討論?】

在做沙盤、挑選道具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對每一個演員,我都有相應的評估。如果有需要就進行了一些相應的干預。節目播出時剪掉了很多東西。

我們當時給每個演員,都設計了類似情景表演的過程。這裡借鑒了一下格式塔中的空椅子的形式來進行的。

薛之謙為什麼看上去好像很憤怒?其實這一個片斷拍了半個小時。

在拍攝時,這部分不太順利,當時道具和場景出了一些小問題。拍攝之前一天,薛之謙患急性腸胃炎,治療後身體還是比較虛弱。這時已經拍了6個多小時,身體撐不住了。

拍到那部分時,薛之謙突然說:我已經受不了,我不能再談這個事情了。

一下子是有點出乎我們意料的。

我現場馬上對他進行了安慰,那一段話被剪輯了。當中我講了很長很長的話,包括有一些支持性的動作。

節目里你可以看到我的手有一個0.5秒鐘的縮來鏡頭,那時我在他肩膀上拍拍他。那時已經過了很長時間,薛之謙的心情已經平復下來了。

這一部分的確是有真實情感的流露,也是經過他們宣傳團隊同意播出的。

薛之謙最後也說,他知道他自己有問題。我們可不可以反過來理解和描述,他背負這麼多深深隱藏的創傷,仍然有能量去做一個有成就的藝人,不是可以給所有人以啟示嗎?

當然節目初衷是想說明任何人都可能有心理健康問題,需要重視,但另一方面問題也不是洪水猛獸,把它「正常化」,某種意義上可能更有利於正視它和處理它。


【針對「標籤化」的討論】

標籤化是什麼?打個比方來講,我們今天來看網上的報道,在你們印象當中,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人會認為我「嘩眾取寵」,這就是一個標籤的東西。

我給他們六個人貼的標籤是指什麼?

是給他們做完所有的心理測驗,看了他們平時的個人視頻、資料,給他們的一個大致的印象。

比如黃曉明和孩子特別親近,很有童心;

薛之謙警覺性特別高,跟小孩子談著談著,發現這個孩子是攝像組派過來的;

阮經天動作反應能力特別快;

這些只是生活中的一些片斷分析——只是你看到這些片斷,你會對這個人有一個大致的印象。

節目在剪輯時,把我給他們標籤的部分,放在沙盤後,給別人造成了「我給沙盤測試的結果貼了標籤」的誤解。

但其實我並不是給沙盤測試的標籤,我只是講我對他們的印象是什麼。

當時我給薛之謙的印象是「一個孤獨的奮鬥者」。薛之謙內心很封閉,防禦性很高,很多人走不進他的內心。同時,我們又看到他一個非常努力的創作者:他不停地寫歌,不停地開拓自己的事業,努力修復自己。我其實給他的,是一個很正面的標籤。

是看完節目組給我的視頻、資料,我給他們的一個我的主觀的印象。

我覺得沒有違反倫理,沒有侵犯他的隱私。

每個人都會對有別人一個主觀的印象,對不對?

我覺得這個標籤化本身不違反心理學原則。


【是否存在誤導大眾?】

真人秀節目,本身的理念是吸引別人,吸引別人對心理學、心理問題的關注。這個節目本身不足以到一個科普的程度。

只是借鑒沙盤這種形式,同時為了視覺效果對畫面進行了剪輯。(為了能宣傳心理學)我覺得這當中是有可以妥協的部分的。

看節目的大眾,可能通過這個節目,對沙盤比較感興趣,想通過沙盤分析自己,他就會去找諮詢師,諮詢師也會用正規的方式來告訴他,沙盤是這麼樣的。

我覺得能夠作為一個真人秀的節目,如果能夠吸引大家關注心理學,這樣就足夠了。

事實上,這個節目本身在普通大眾的反響是不錯的。事情在心理學圈內傳播開後,我也特意去問節目製作公司,它收到觀眾的評價,大部分都是好的。除了有一些薛之謙的粉絲,因為看到偶像流淚覺得不舒服。

我為什麼去參加這個節目?

我覺得這是一個新的形式,我們可以去探索怎麼去推動心理學本身的進程,我覺得這不一定是一件壞事情。

但我在這裡面的做法是否有紕漏,是可以討論。

我不能說我做的一定是完美的。

心理諮詢本身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這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繼承和不斷發展的過程,就像我們在宣傳的途徑上來講,也是不斷探索。

如果永遠不藉助宣傳的東西,諮詢師永遠只是待在自己的地方,守在門口等著別人來,這個是不現實的。

整個心理諮詢的行業的推廣,可以看到有藉助幾個熱點的事件:

一個是當年張國榮的跳樓自殺,催生了大家對抑鬱症的關注;

二是崔永元自己承認了有抑鬱症,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再後來,是台灣的張怡筠做心靈花園。雖然這個形式有可能也會被攻擊也會被探討,但是本身也是激發了大家對心理學關注的東西,至少我們說這一件事情以後,我們看到是正面的效應超過了負面的效應,是嗎?

但是你說《心靈花園》是一個正規的諮詢過程嗎?這肯定也不是,但是讓大家開始對心理學有關注,越關注越會去找一些資料看,再加上這時候你們(指大學糖)發揮作用,你們進行的科普。讓大家明白,原來正規的諮詢到底是什麼樣子。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是,得先有人來關注。沒有人來關注,就沒有後面的事情。

這一期講「創傷」,講心理健康,其實和喬任梁自殺也有關係。當時我新增了有很多患者,都因為被喬仁良這個事情引發的。這也是引起了一個比較廣泛關注的事件。

電視台播出這個節目,是希望讓大家去了解明星不是完全戴著光環,他們背後也有自己的傷痛,也希望他們去關注自己的生理、心理健康,出發點、立意是這樣的。

而我的出發點,是想探索一個新的形式:

心理學怎麼和新媒體結合,怎麼讓我們的心理學發揚光大,讓大眾接受和了解。會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是我們有所期待,但不一定能控制的事情。

大家對我的批判出發點是好的,大家不希望我去踩這根「雷線」,不希望我因為違反倫理而影響我的職業生涯。

我猜想有很多心理諮詢工作者不願意去上媒體的原因,也是擔心這部分。但這些新的形式總歸要有人去嘗試和探索的。


【對參與媒體活動的心理諮詢師,有什麼建議?】

第一個要慎重,倫理的這根線沒有絕對的標準,除了一些最基本的原則,例如保密原則。

有些東西我說了,你聽了覺得有道理,但你聽別人的,也會覺得他講得有道理。只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去看。

我要把這個事情呈現給大家,也是給大家一個參考。

所有的事情其實都有好有壞,看我們怎麼去從中吸取我們覺得有用的東西。

這其中有哪些東西是可以借鑒的,有哪些東西是可以避免的。哪怕我現在被人罵,至少也是做了一件好事。


張海音對本次事件的點評

  • 您怎樣看待這次事件,當事醫生是否存在違規?

張海音:首先這是一個錄製節目,肯定是節目整個流程,參與者都是被充分告知的。錄完後當事人看過,說明這個其實不存在隱私的問題,是當事人希望展現自己內心的自由。

倫理上我們比較強調,大家都是被告知的。相當於去做一個節目,不是直接的現場直播諮詢。

醫生上節目,爭議在於他是以個人身份,還是以專業的形象去做這個節目。

他的職業身份是醫生,但是他在節目組的身份是一個嘉賓,從我們醫療當中非常強調一點,他的行為是不是職業行為,是不是醫療行為。

節目組是叫他去做節目的,類同於讓你參加一個朋友的生日聚會,你是心理醫生,人家朋友叫你去參加生日聚會,這個過程當中,你用所謂的專業東西來對別人說一些什麼,你就不叫專業行為了。

本次事件和節目的明星既然不存在咨訪關係,也沒有所謂的違反倫理的說法。

  • 這次事件里當事醫生是以「心理治療師」的身份出鏡的,在這一點上,關於專業部分的非專業演示,是否存在「誤導性」?

依據《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工作倫理守則》:

「3.8當心理師通過公眾媒體(如講座、演示,電台、電視、報紙、印刷物品、網路等)從事專業活動,或以專業身份提供勸導和評論時,應注意自己的言論要基於恰當的專業文獻和實踐,尊重事實,注意自己的言行應遵循專業倫理規範。」

張海音:作為行業自律,我們會要求從業人員,比如在媒體中做科普宣傳時,要把握一個度。中國心理學會目前在嘗試,希望出一個指導意見,但是還沒出來。

這需要有,也要提示大家要注意這部分,強調肯定對的。

在目前階段,我想,以後做這一類節目是不是可以要求節目組聲明,「真實的諮詢不是這樣的」。

不過這是我們單方面的一廂情願。

但我想,這還是跟整個社會對於心理諮詢行業的了解和接受有關係。換句話,再說的極端一點,你做某一種聲明社會沒有發展到某一種水平,誤解還是會發生。

但是發生誤解,並不等於就是很糟糕的事,這樣也會讓大家更重視。從這個點上來說是有積極意義的。

  • 作為一個諮詢師,一個治療師,雖然他在節目里不是做諮詢,但是他其實也使用了技術去分析別人。隨意使用技術分析,這樣是不是不太好?

張海音:很難單單說合適不合適,因為昨天我們自己也在討論。

一個人暴露痛苦,到底是一種傷害和羞辱,還是一種自己嘗試面對的勇氣?

同樣一個現象不同的角度看法是不一樣的。有人認為太難為情了,在公眾面前被撕開傷口;有人認為是有勇氣的。

這沒有標準答案的。只有發言權的是當事人本人,他最有發言權。

我原來做過節目的,包括中央電視台,心理諮詢師說的專業性大眾是不懂的。所以節目需要用一些形式,比如「沙盤」,讓人看到、覺得你在做專業的事。

我認為,像做節目只是一個形式,不用這個形式,我對他該了解什麼早就了解了。我感到說「貼標籤」太模糊。我們諮詢師說的「貼標籤」,是給來訪者下診斷才叫貼標籤。

但從廣義角度來講,我對任何一個人的看法、我的主觀評價都叫貼標籤。就是普通人帶有一定的歸類評價性質,不是專業人士也可以說這句話。

但是我們專業上特彆強調,醫生在什麼時候應該診斷,什麼時候應該公布診斷,這是是有界定的,你不是在診療場所不能去做診斷。

  • 這次事件大家還蠻憤怒的,關於這一點,老師說過是因為大家不了解情況。這種憤怒跟「倫理」在這個階段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是不是有關係?

張海音:當然有大背景的因素,因為最近大家都蠻敏感的,對於有關違反倫理的事情。

說到底還是這個行業不成熟,本身比較脆弱,特別害怕自己被批評,所以一旦同行當中有一個誰被說成是什麼,好像在說自己一樣,所以在說別人不好的情況當中,其實也是在保護自己,我千萬不要弄成那樣被別人說成很不專業。

但是我想肯定是說到了某些點,否則不會反應這麼大的。

說到底,這個行業還是不自信,還是剛剛發展階段,太過於敏感了,必然,跨不過了總要經歷這些。

  • 這件事也可以有一些反思。一個心理諮詢師上電視節目或公開場合,怎麼做會比較合適,能不能談談這一塊。

張海音:只能說原則上的套話,但同樣的原則,不同的人聽了把握起來會完全不一樣。

我自己的體會,首先,我當初到中央電視台去做節目,我肯定感到挺高興的,因為有人重視心理諮詢,想讓你去展示。

我內心肯定躍躍欲試的,好,我一定要去彰顯我們專業的存在感,再說的通俗一點,我還是顯得有水平的。

但到了現場,我馬上需要平衡:這個做法同行會怎麼看?公眾會怎麼看?對他本人到底意味著什麼?

這一點,每個人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但至少要有這個意識——你要兼顧到你的專業的標準,要兼顧到觀眾的可接受性,要看到當事人,還要預判他事後會怎麼樣,都要考慮的。

但是說到底,沒有一個人告訴你該,具體該怎麼做,還是你自己把握。

能夠明確的還有一些現實的東西:

事先有沒有告知過,你本身作為什麼身份去參加,事先是不是簽合同,事後有沒有當事人同意,這些都是程序性的東西,但是這個過程當中許多東西還是要靠自己主觀把握的。這就是倫理最困難的部分,但是一定要去考慮這些,這幾個點都要考慮的。

但我想,不要因為有挑戰就縮手縮腳,全部去拒絕。

反正娛樂圈,或者說公眾媒體,我們專業人員完全不出頭露面我認為也不妥,這是一個專業工作者的責任。

在公眾場合,甚至還要強調,你要有一點形式當中要大膽探索,不要怕有爭議。照本宣科,沒人看的。

但是你要對自己的慾望也要節制,比如說很想展現你的專業水平,這個要節制的,甚至要準備好讓別人評價你沒啥本事,但是要面對這一點不太容易。

好不容易上電視,你總想弄一點什麼,這個時候要去把握這些部分非常重要。

  • 如果有來訪者投訴諮詢師違規,流程是怎麼樣的?

張海音:有各種地方投訴,像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系統也接受諮詢倫理投訴的,當然這是一個行業自律的學術組織。

像我們醫學界很簡單,哪裡上班哪裡投訴,一整套系統的。精神文明辦抓醫德醫風的,醫療糾紛辦公室有黨委,要管這個事的人好多,醫療系統有一大套班子等等。

當然有人直接訴諸法律的,心理諮詢當中發生,感到被侵害權利直接到法院起訴都可以。渠道肯定是有的,但是有的說到倫理其實是模糊地帶,因為倫理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大家都會帶有自己的感受。


好多專業人士站在專業角度來回答了,作為一個普通吃瓜群眾看來,這雖然是一檔照著原版做的一集綜藝節目,但也盡到了一定的健康醫學科普。尤其是心理諮詢,這個對中國大部分觀眾相對陌生但又一些表面印象的東西進行比較詳細全面的科普,不然很多觀眾就單從影視作品所表現的心理諮詢,以為心理分析就是客戶躺著和醫生聊會天就完了。

節目呈現明星的心理和分析其實都是他們在其他節目呈現出來過的,都是比較表象的,像薛之謙的奶奶和咖喱雞的故事在王牌對王牌就說過,劉燁的雙面性格和小女孩慢熱的交談,在爸爸去哪節目里也早就展現出來了。在各項測試唯一有點新意的是摩托車測試各人反應和沙盤,前者確實是反應了明星當下的真實狀態,又是在當著眾人一起當面播放又逐一點評,反正當時劉燁臉上有些掛不住了,而後者也或多或少有明星真實的潛意識映射在沙盤的擺放上。薛之謙的沙盤一放出來,連岳雲鵬都馬上說「你好孤獨哦」。

對著空椅子述說這裡,大概薛之謙的粉絲是覺得節目組和醫生消費他,有著一種逼著他把自己的傷口撕開,在觀眾面前清洗再縫合的憤怒感。

所以薛之謙慌張抖索的拒絕了這項心理治療,這裡其實可以看出他的矛盾感,一方面願意把這個愧疚和自責展示出來,也願意向醫生傾吐,但另一方面又不願真正的放下和自我釋懷(至少在公眾面前)。

其實吧,有些人是心裡希望留著那個傷口的,既不想它能痊癒也不希望它再擴大,只是在某個時段自己在角落裡舔一舔那個傷口,也許認為只有這個傷口才真正的屬於自己,也只有在那個時候只有那個傷口才能感覺到真實的自己。

有些疼痛感對於有些人來說反而是種精神良藥。


有沒有價值,有。
很多人對心理諮詢帶有誤解或者偏見,經常會被貼上消極的、不好的標籤(stigma)。
我不是個專業人士,但在我看來,這一集是有起到一個積極的作用的,至少引起了我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每個人都應該正確看待心理諮詢,不避諱不逃避自身的內心深處的問題。承認自己心理有問題其實是正常的,因為沒有人是絕對健康的。可是當我們和外界分享自己真實內心的時候,其實大多數的我們是極其不安的。把自己赤裸的展示給別人看,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感到害怕的事情。
所以,通過這種娛樂綜藝性質傳播到更廣的人群中,是明智的。這個話題假如裸露直白的呈現給我們看,我們不一定會接受並去思考它的意義。
當然,在有沒有尊重和保護六位明星隱私這一塊,又是另一個話題。還是很感謝他們的分享以及節目組的精心策劃。很有心思的一檔節目。


雖然回答過另一個相關問題,但覺得也許我說的更適合放在這個問題下面,涉及到對綜藝的這個看法。
作為普通的心理學愛好者,雙魚座,平時就情感很細膩,也在學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尋求過許多次的心理諮詢。首先我認為,這期節目對觀眾產生的效果是好的,看到明星也有許多跟我們一樣的心理健康的困擾,同時節目鼓勵我們多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時排解,尋求正當幫助。希望能少一些慘劇,無論是把壓力和困擾報復在自己身上,或者報復在一些周圍的人身上。
其次,關於明星這樣子被暴露了自己的隱私。我覺得目前節目的這個尺度是可以接受的。作為一個普通人,我不介意讓別人看我擺的沙盤,也很希望別人能看到。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但製作方花了那麼多錢,也做了很多考慮最終請這些明星,我想不是就為了給民眾找找樂子,而是希望能做出點東西來。好像是製片人還是誰說的,我們的挑戰這個節目,觀眾剛看的時候不覺得這是一碗雞湯,看著看著才嘗出了雞湯的味道。這也是我一直挺我們的挑戰的原因,不是只為搞笑在做綜藝。所以,這個層面上的隱私,我覺得露得值。
如果只看一個文章標題「揭露明星隱私博收視率」,可能第一反應是反感。但看完這期節目的話,我反正是特別感同身受,劉燁的兩面性,我早就看出來了,因為我自己也是這樣。岳雲鵬的壓力和單純,看挑戰裡面所有人都最疼他,也看出來了。薛之謙的精神壓力他自己也說過。現在明星的角度,我更願意去這樣想:我也不想老是裝得很完美,我希望觀眾也能接受我真正的樣子。再者,同樣背負著壓力的明星們能在他們的行業里脫穎而出,我們是否也應該扛起肩上的擔子,更努力一點呢?而不是總在抱怨。這才應該是偶像的力量吧。


看過這期節目。作為普通觀眾,一開始抱著好奇心看,後來卻愈發覺得是在消費人的最隱私的部分,尤其當那個醫生邀請薛之謙上去坐在椅子上的時候。但是,話又說回來,聽蔡康永講過,大致是這個意思,當一個明星擁有這麼多收入的時候就應該要做好被消費透徹的打算。所以,學術不可能為娛樂那樣人盡皆知,但娛樂也不可能像學術那樣嚴謹有條。


當看節目說要進行心理測試時,便猜到問題最大的應該就是薛之謙

從他平日的音樂還有綜藝節目的表現中其實就能看出一些

但是看他的沙盤,發現比想像中嚴重的多

只希望這期節目不要火,不要有很多人關注,慢慢的歸於平淡,被人忘記

這樣,節目中出現問題的每位藝人,慢慢的放下,慢慢的解開心結,慢慢的變成我們在舞台上看到他們的樣子。

疼老婆撒狗糧的,愛兒子的,抖包袱的,大傻個,超暖型男,歌手(恩,就是歌手)。

希望我們看到的就是他們的全部,他們陽光、開心的全部。


假設藝人在已經被扒出內心後卻拒絕播出,那豈不是會被貼上耍大牌的標籤?

『藝人按照劇本去表演,跟真情實感被揭露後搬上熒幕,是有本質區別的。』

藝人們是跟節目組簽了協議沒錯,但他們並非心理學專業人士,他們對於測評手段的指向性是無法預知的。所以什麼問題該問、什麼問題能問、什麼問題能公開、什麼測試方法能公開…這些首先應該/且必須是由心理學專業人士來界定的。
很顯然,在簽協議時(測試之前),幾位藝人也只是知道這些測試會被公布,但他們並不知道具體被公布的點是什麼。這個「尺度」應該是由專業人士來把握的,心理學的主旨難道不是為人謀福祉嗎?(但「空椅技術」這一項的錯誤應用,尺度就就足以撕心)
而像節目中這樣,將本該私密封存的環節都公之於眾,難道不是對於受測試者的二次傷害嗎?其直接導致的結果,很可能就是:他對於世界又多了一層戒備,更加無法相信他人了……


剛看完,只想說作為一個普通觀眾,並不太喜歡這個心理諮詢師,覺得他有一些咄咄逼人和莫名的高傲(純屬我個人感受)

給每個人貼標籤的時候我就覺得尷尬,劉燁那個情景預設更尷尬,小嶽嶽那個已經是感覺有點心疼了,薛之謙那個還好他拒絕了,不然根本看不下去……

只想說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心裡有傷痛,你可能對誰都不會表現出來,可能只能對信任的人表現出來,但絕逼很難做到在公眾面前表現出來,而且,也的確沒有這個必要,同意薛之謙說的,這是我的內心世界,不用秀給別人看


把病人的隱私放到檯面上來說 真的是令人很難受 難堪的事情 也許你們會說 六位挑戰者有選擇的權利 但是他們真的有嗎 他們簽了我挑的合同 估計什麼事都得干。至於後面的心理測試 我只能說也許目的是好的,但是過程中用似是而非的技巧性言語把挑戰者扒的血肉模糊真的好嗎 我們都應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 但不是通過比較


剛剛寫了點東西,貼上來~
心理諮詢之殤:從《我們的挑戰》評論看心理諮詢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聽到Charlie

最近心理圈有一件事情很火,就是綜藝節目《我們的挑戰》中用到的心理測驗、治療相關的東西是否違反了心理諮詢的倫理。作為一個把線上所有的這幾期節目看完的人來講,雖然節目依然存在很多真人秀節目的通病,但是主要弘揚的東西還是正能量的。

六兄弟里,除了劉燁我不怎麼熟悉,其他的五個人在我的印象中還都是蠻喜歡的。所以和每一個喜歡明星的人來說,關於明星的八卦來說,我都是蠻感興趣的。至於那是不是真的,I don』t care。

單就節目中的心理分析而言,首先我覺得作為節目效果來說,這樣的設置也無可厚非。從節目最後的效果看來,一定是經過了大量的剪輯的,所以難免有些失真。我不知道節目中的精神科醫生所做的分析是否準確(不好意思,記不得那個醫生的名字,而且我也不想去查,這不重要),從沙盤來說,如果前期沒有聽過來訪者自己的口述,那麼暴力分析犯法都是錯誤的。不過,從節目存在的大量剪輯看來,未必醫生分析的就是不正確的。

放下醫生的分析是否正確不說,我們來看看此次事件讓心裡圈人關注的重點,節目的內容是否違反了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倫理。如果說事先是沒有經過當事人同意的,那麼當然是違反倫理的。可是從前幾期節目看來,六位明星顯然是簽署了某些協議,因為之前的節目中,他們對於節目的設置也是絲毫不專情的(只從節目最後的效果看來)。也就是說,節目的不知情的設置,他們是接受的,或者說是經紀人默許的,而他們只需要去按照節目的流程去做就好了。

也就是說,他們是知情並且同意的,雖然這種知情同意未必是知道事情的具體細節,不過他們應該會對節目組的各種出其不意是有所了解的。

如果說到倫理道德,那麼不止心理諮詢中有隱私權,基本上任何事情上人都有著最基本的隱私權。所以當這件事情發生的時候,因為侵犯了某些諮詢師心中神聖的心理諮詢的設置,所以他們開始發聲;可是當其他時候,同樣的是這幾個人的其他隱私被侵犯的時候,諮詢師們,你們是為了他們的隱私權來說道,還是說和我這種吃瓜群眾一樣,津津樂道地看著熒幕前光鮮亮麗的明星們的隱私被暴露在大眾的視野中呢?

所以,各種提到諮詢設置和倫理道德的諮詢師們,真的是在為薛之謙等六人鳴不平,在此件事情上抨擊節目組嗎?更多的可能是因為感覺到自己所堅持的諮詢的理念被侵犯到了吧。

其實我也看到很多圈中好友為此發聲,我不知道真的是因為大家感受到了自己所堅持的事業收到了侵犯,還是因為別的什麼。在我看來,心理學人首先是一個人,一個人肯定都會有其真實的一面,而真實的一面,其實是一個人最難以示人的,因為真實的是「本我」的,裡面包含著大量的不為人知的、邪惡的,甚至是罪惡的念頭,這些是不被社會所接受的。我見過很多虛偽的人,甚至可以說,基本上每一個人都是虛偽的人。正因為我們的社會有道德有法律,所以那些生物性的、本我的東西才要被人藏起來。這是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保護自己的方式。

貌似有點跑遠了,回到文初所說的東西。其實諮詢的設置是必要的,這可以保護來訪者,同樣的可以保護諮詢師。我完全可以預知到如果事態的發展順著心理圈的輿論導向,那麼節目中的醫生一定會被圈中的人抨擊到死,甚至會被除名等等。然而,人家是精神科醫生啊(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我在精神科也呆過一段時間,醫生和心理諮詢師的工作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貼標籤等等是司空見慣的。我們口中的各種各樣的病症不就是一種很明顯的標籤嗎?另外,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被貼的標籤還少嗎?男生、女生、學生、老師、暖男、毒舌等等等等,抑鬱症、精神病和這些有什麼區別呢?當然,我們所認為的不好的標籤會對當事人造成一些心理上的壓力,從而會對其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這好像也要根據每個人對標籤的認識來定。可能有的男生不喜歡自己男生的身份,那麼當別人把男生的標籤貼到他的身上的時候,這不也是一種變相的迫害嘛!

最後,如果節目的劇情不是節目組設置好的,那麼展示給觀眾的效果就是沒有問題的。首先,明星們沒有發起維權,說明節目最終的效果是他們可以接受的,或者說,是他們之前所簽的協議中所認可的。那麼我親愛的同道們,為什麼那麼願意為別人操心嗎?當然,如果節目的效果侵犯到了心理圈的利益另說,因為這可能讓大眾對心理學有錯誤的認識。不過,在另外的角度上來講,心理諮詢並不是一個完全讓來訪者舒服的談話治療。至少在我看來,精神分析是一個不會讓人那麼舒服的流派。雖然近年來精神分析和其他流派的整合越來越多,可是精神分析的本質還是分析,只要有分析就不會做到完全舒服,難道不是這樣嗎?

最後說一點,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不知道薛之謙六人得心裡想法,不要隨意猜測哦,不然和節目中的醫生暴力分析有什麼差別呢?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其實節目也給心理諮詢打了廣告呢!所以,謝謝金主~

就醬~


節目中展現的心理測量沒有科學性,以明星節目效果推動心理學的普及算一丟丟的優點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情緒特別低落的時候會喜歡一些不同尋常的東西,比如畫作或音樂?
怎麼判斷一個男人是否有暴力傾向?
抑鬱症患者如何走出抑鬱的深淵?尤其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社會功能和如何恢復記憶力?
為什麼有病嬌控,能有人分析一下他們的心理嗎?
因為臉方而導致自己異常自卑怎麼辦?

TAG:心理健康 | 社會心理學 | 綜藝 | 心理學現象 | 我們的挑戰綜藝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