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內向的人如何學會融入群體?

從小到大不管在什麼群體里,我都只能在一開始融入群體,隨後就慢慢被邊緣化。我骨子裡性格敏感內向,不愛主動參與社交活動,每次參加一次聚餐或者唱K都感覺像是一場戰鬥,完了之後往往會筋疲力盡,一句話也不想說。也嘗試過強迫自己多參加活動,但是往往堅持不了多久就再難繼續。
在學生時代感覺這還不是一個大問題,但是最近進入職場,漸漸感覺到人際關係上處理不佳帶來的負面影響,感覺自己的圈子也越來越小。
我應該如何克服自己的缺點,學會融入群體,走出現在這個糟糕的狀態?


首先,為我們內向性格人群點個贊!

我和樓主一樣,是個內向的人。我的朋友也並不多,算得上朋友的兩手就數完了。工作三年中,遇到了一個彷彿居委會主席附身的經理,最愛上班時間如下屬拉家常。對我工作時間以外,遠離同事及種種不和群的舉動(例如中午不和同事一起吃飯,下班不和同事一起逛街等等)表示極為擔憂,認為我日常不能融入群眾,工作時定無法與人合作…簡直是一派胡言。

我個人認為,在工作中,如能與所有人保持一個良好的工作關係,已經足夠。過多的私交,反倒影響工作上的獨立思考,公正及效率。

------------------------------
閑話不多說,我們直插主題。我覺得你的問題直白的說是:【我自認為性格內向,在工作中朋友圈太小,維繫又太累,為了維護一個與其他人差不多的表象,我該怎麼辦?】

首先,推薦題主看一本書【內向者優勢】
開篇有個小測試,來確認你性格中,到底是內外各半,還是更偏內向。而且,書中有不少內容,看後會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同時,內向的人並不代表不合群。只是,內向者更加習慣獨自思考,獨自一人時壓力才能釋放,活力得以補充;而不是像外向性格那樣,需要在與人社交之中壓力得到釋放,活力得到補充。

所以,在現實中,當你企圖和外向者們一起去社交時,那就會感到非常的累,非常的窒息,而外向者們對此卻毫無知覺…反而覺得如魚得水,快活的不得了。

就工作而言,不知題主的工作性質,所以大致的應對方法是:除非你真的在工作中遇到了知己,否則,對於所有的同事,皆可視為工作應酬。應酬算在工作時間,應酬以外,都是個人時間。

應酬包括:早晚微笑問好再見,禮貌待人,適當的說一些讚美和例如「天氣真好」之類不痛不癢的廢話,以及在自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同事開一些方便之門,向其伸出援手。以上作為維繫一個良好的工作關係足以。

不用強迫自己非要加入某個圈子,有時保持中立反倒能省不少事情。另外學會禮貌的拒絕他人。拒絕並不是否定,不和你們混,不代表我看不起你們,只是我愛逛書店,你們愛唱K,不順路,僅此而已。同時,要給自己留出可供支配的個人時間。

-------------------
具體怎麼辦,題主,你可培養一個自己的興趣,這樣拒絕的時候,人家也會覺得你很有誠意。舉例:「今天我去不了了,剛辦了健身卡,一會我去健身啦。/剛買了本新書等著回家看呢/買了音樂會的票一會去聽/一會要去逛XX商場/今天我約了別人一會見面。」vs 「今天不想去了,就想回家自己呆一會。」 立竿見影。

另外,最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我最受用的一點,送給題主。你要堅信:
【只要不是你親耳聽到,或其本人親自告知的,其他任何傳言皆可不放在心上」 】
不要幻想他人對你的看法,沒對你直說,就是沒看法。不要給自己不必要的負擔,請務必大膽的活出自我。

祝好!


-------【關於書籍的推薦】---------
一下獲得好多贊,感謝大家的關注。有知友問我書的問題,在此將評論里的回答搬上來,除了閱讀電子書以外,也請大家支持正版。^^


書籍原名:
《The introvert advantage--how to thrive in an extrovert world》
作者:Marti Olsen Laney 心理學博士

我看的那版,譯名
《內向者優勢-如何在外向的世界中獲得成功》
譯者:楊秀君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
書號:ISBN 978-7-5617-5781-9/B-376


@謝夢的回答很有啟發。

答主,我跟你一樣是一個內向性格的人,參與大範圍的社交活動會覺得疲憊,大場面說話感覺緊張。後來大學時候在學生組織中性格有所改變,但基調是變不了了,即使我在飯局上能很好的調動氣氛,但那種精力耗竭的感覺卻不會消失。

我認為,雖然工作上的事,其實公事公辦的程度也可以接受,但僅限於你是底層的辦事員這種角色。如果你是團隊的領導者,那麼你需要帶動人一起幹活,需要爭取和統籌資源,有時候真的就不能任性了。另外,你對別人公事公辦,那麼別人也必然對你公事公辦,說實在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犯了些無傷大雅的錯誤,你也會希望同事們包容下而不是公事公辦吧。

所以我給你三個建議:

1)管理好自己的精力,有選擇性的參加社交活動。內向性格的人需要獨處充電,充完電總是要放電的,那麼你就要將精力用在關鍵的地方。

比如,重要的社交活動,大家都去,就你不去,恐怕不妥。我的原則是,如果有人定向邀請我,那麼盡量去,主客觀原因是在不想去的,誠懇的給出自己的理由;如果是AOE,並不針對個人的邀請,那我就默默的飄過或者祝願下大夥玩好。

Case:朋友召集K歌
a)如果是在群里叫人的,並且沒有@你,你可以默默潛水,或者說句:已有安排,大家好好high~
b)如果單獨聯繫你了,那麼考慮:
重要集體活動或者重要干係人出場——果斷去
客觀原因沒法到場——說清楚並致謝(如:明天有個考試,書才開始看呢,謝邀)
只是場泛社交,精力上尚且顧得過來——還是去下
泛社交,精力不足,去了會難受——用大家都能接受的理由謝絕(最近連連加班,實在太累了,下回吧)

2)想想看為什麼總被邊緣化,找到突破口。內向的人只是需要充電,並非孤僻、冷傲或者自私、尖酸。

社交應酬很花時間精力?那能不能不做台上活蹦亂跳的那個人,而是在台下,在平時工作生活中主動邁出步子,伸出雙手?比如主動關心同事,工作上或者工作外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忙?

別人結婚啊生子啊什麼的,你不想參加party,那能不能隨個分子,真誠祝福下(就是一個紅包,幾句話的事兒)?

你不愛觥籌交錯,那能不能在出差的時候,給同事帶點兒小禮物?

你可以不做耀眼的太陽,但你可以做和煦的春風。而且春風的力量更為持久。你可以是內向羞澀的,但依然可以給人溫暖、慷慨的感覺。

3)想想看,是不是現在的工作並不適合內向性格的人?如果是這樣,考慮調整下,到更能發揮自己優勢的地方去吧。有很多工作內向者是有優勢的,也有很多工作並不需要刻意去進入一個圈子也能做的很好。很多偏重技術的工作,其實圈子都很自然,隨意。但是有所選擇就需要有所放棄,如果既要少應酬,又想要有一呼百應的風光,那。。。。我幫不了你了。


「you are the average of your closest friends」

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去和那些外向的人成為好朋友。

一旦你和他們熟悉起來,你會發現,你無時無刻在被他們的做事方式、習慣所影響。

正如住在同一寢室的人,日子久了,老會不知不覺有一樣的口頭禪,一樣的罵街短語,一樣的說話方式。

這個緩慢的過程是無意識的,你會不知不覺的去重複他們做的事,用他們的方式說話,直到他們的日常也變成了你的日常。

這個解釋了為什麼大學總會有四個人都很勤奮的學霸寢室,又或者,四個人天天沉迷遊戲的學渣寢室,環境真的很重要,really matter!!!

不用擔心內向的自己無法和他們走到一起,他們的性格決定了他們很容易和你成為朋友,只要你是認真的。

但若身邊的環境決定了你確實找不到這樣的人,那還有一種方法。

學會當生活的演員。

正如大屏幕上光彩照人的活躍明星,私底下也可能是個逃避接觸的孤獨患者。

或者你性格就是內向,你也不想改變,那就學學薛之謙當個演員。

刷幾部劇,找個能讓你沉浸的外向角色,或許你就找到靈感而成為一個好的外向演員。

當年我看《吸血鬼日記》的時候特別喜歡約瑟夫·摩根扮演的Klaus,平時說話口氣,走路方式都會故意去模仿他,不知不覺的過程。

而這個方法的亮點在於,或許你本來只是想扮演一個外向的你,後來你卻成為了你扮演的你。

正如很多演員演完戲後還是會沉浸在角色中無法走出,比如87紅樓夢裡的林黛玉。演著演著,自己也活成了劇中人。

so,why not try it?

真的想讓自己融入外向的圈子,不如試試這兩個辦法。


本拉登、希特勒、蔣介石、薩特、安蘭德和列寧都是極其內向的人,可是他們也可以在社交場所安然無恙。所以不要怕,也許你可以將社交任務作為計劃內的任務,之後通過積累經驗,將社交化為機械勞作。最好的緩解勞累的方法是和親密朋友一起去。


融入群體很重要麼?


今天一大早我就搭公交去實習單位,奈何正值上班高峰,人流如蜂湧,這讓本就人滿為患的公車更加擁擠不堪。黑壓壓一群人,完全沒有形象和素質可言,幸運點擠上車的人一個勁兒往後鑽,擠不上車的人把著門一邊焦急不安地朝里張望,一邊鉚足了勁兒往上擠。

白駒過隙,眼看時間慢慢過去,擠不上車的人把著門兒,絲毫沒有離開的意思。人群開始涌動和不安,擁擠和推搡使空氣變得緊張,車廂里異常炎熱,人們紛紛交頭接耳,煩躁和憤怒寫在臉上,氛圍開始有點劍拔弩張。

終於,有人沉不住氣了:「怎麼回事啊,上不來坐下一輛啊!別耽誤大家時間啊!」
車外有人回嘴:「上班呢嗎!再往裡擠擠,擠擠。」
車長開始不耐煩:「等下一輛吧,你這樣,大家都走不了了。」
門口的人不為所動。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不滿漸漸升級,對峙仍在繼續,我似乎聽到了火藥燃燒的聲音。
最不願見到的一幕來了。
「真是不要臉啊,就快遲到了知道嗎?」終於又有人不耐煩了。
「你才不要臉,再往裡擠擠,就進去了,就是不動,好!那大家都別走!」
「哎呀,大家相互理解一下嘛,中間還有位置,往後面一點,就上來了。」有人不耐煩的說道我知道,這是客套話,為什麼一開始不說,這個時候了要張揚自己的寬容大度?

不過好在大家擠了擠都上來了,公交車也可以再度啟動了。

我也很憤怒,但礙於一個有素質的大學生的身份,我沒有開口。一路上我都悶悶不樂,生活在這樣的城市裡真是遭罪啊,我討厭坐公交,我討厭這座城市,我討厭這種生活。

可我真的討厭嗎?還是只那一刻在討厭?

人多擁擠,寸步難行→舒適不足,感知降低→心情不暢,滿腹牢騷

這是必然的過程嗎?不見得。
很多時候,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的。
在結果既定的前提下,你可以選擇度過的方式。
如果我當時沒有心生不滿,我就會看見身旁的漂亮妹妹,窗外的匆匆行人,街上的依偎愛人,然而這些我都沒有看見。

只是因為一葉障目,看不見美好,如此而已。

你自諭內向,不愛聚會,鮮有朋友,但出於人情世故不得不去,也曾被動接受,但從未品嘗到哪怕一丁點的滿足感。

你可能沒注意到,平日里嚴肅端正,一本正經的老李也有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時候。
你可能沒注意到,前台的小妹除了工作做得很出色外,酒量也大得驚人。
你可能沒注意到,隔壁的老王除了活兒好,嗓子也是杠杠的!

是的,你沒注意到的是如此之多,而這些,哪怕你只要稍微留一點心,你都會注意到。美好的東西是如此之多,而你選擇用執念去蒙蔽自己。

執念何在?
逼迫自己就是執念!
被動接受就是執念!
你內心充滿著無奈和妥協,煩躁和怒意漸漸滋生,你如坐針氈,心急如焚,就像熱鍋上的螞蟻,時刻準備逃離這揪心難受的聚會,試問,你怎麼會發現美好?

試著改變一下自己,別再抱著應付的心態,別再持有「我很討厭聚會」的信念,不要考慮「我一言不發是不是不尊重大家」的想法,拋棄所有的這些,試著去從心裡去接受,試著打探一些八卦,試著背幾個段子,試著去埋怨道路的擁擠、氣候的惡劣,你會發現,所有這一些並沒有那麼難熬,你會發現那隻盤子里又蠢又笨的螃蟹好大隻。

定位:內向
信念:我不喜歡聚會 → 被動接受 ?難熬、不快
模式:我得去應付 → 被動接受 ?煎熬、不快

這本該是一個探尋的過程而非煎熬與受罪。

老生常談,世界上從不缺乏美,只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但做得到的又有幾人?


曾有十幾年的時間,我不認同內向的自己。

這種不認同表現有積極與消極兩個時期,貫穿了我的整個成長階段,對我的人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積極時期主要在童少年,那時我在自戀和自我中度過;消極時期從青春期開始到結束。在整場青春的浩劫之中,我不斷自我否定,逐漸的變成了一個自卑封閉沉默寡言的人。而多年之後,我經歷一場激烈的抑鬱,最後終於認同和做回了自己,也得到了一些體會和認識。


一、內向本身不是問題,覺得內向有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

整個童少年,我把自己包裝成在熟人面前話非常多的人,家裡來了客人,我總是很熱情的打招呼,一群人沉默時,我總是表現出很健談的樣子,也樂意那種改變,因為那時我覺得這種習慣一旦形成,對未來會大有裨益。那時我認可自己並不是長輩嘴裡所說的內向的孩子,或者說我可以努力做一個外向的孩子。

這是一個很扭曲的想法,它是帶有強迫性思維的方法論,根本沒有尊重自然的一般規律。

因為自我意識還沒有覺醒,童少年的我似乎很喜歡那樣的自己,超級自戀。我喜歡自己在生活中的變化,也覺得自己在變得比別人越來越優秀。當周邊的小夥伴們大部分還在玩泥巴時,我已經開始用很高的標準(完美主義)去為我美好的未來而實踐了。這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我卻沒有意識到,這種超級強大的自戀,會演化成很嚴重的強迫症,在青春期後給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使我淪為了一個超級自卑和具有嚴重心理障礙的人。

我為什麼要使自己變成一個外向者?根源要從我的性格和經歷說起。我遺傳了父親的沉默內向的性格,而父親的這一性格,經常在生活中被祖輩們作為缺點談起,同時也會聯繫到我,認為我應該變得很外向多話一些,否則我在未來會很難適應社會。我是一個容易焦慮的人,也對很多東西追求完美,久而久之便認為內向是一種不好的性格,必須得改變。這種想法在後來的生活中不斷被強化。

在這個改變的漫長過程中,我學習了作為一個外向者的很多品質:對人微笑,逢人打招呼,在群體中努力表現出健談……出發點是讓別人喜歡自己,覺得只有外向才能被周邊人際環境所接受。

看了一些增強人際交流的書,比如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通過書的指導,我努力去學習發現別人的優點,去讚美別人,去認真傾聽,去喜歡談論別人的話題……在高中之前,我非常自我,不會讚美別人,也看不到別人優點,對別人還很苛刻……到高中畢業的時候,卡耐基的思想似乎已經深刻的印在了我的性格里。

然而,期間我還是有很多困擾。從高二開始,我在一個成績優秀的班級里學習,那時候發現大部分同班同學在路間遇見彼此都不打招呼,似乎互不認識。敏感的我很快就察覺了其中的不同,作為一個要成為外向的人,我是不是應該向他們打招呼呢?

我生怕見人打招呼會周邊的人笑話,而渴望與環境保持一致的我,便很不自然的改變了自己之前的好習慣。在相當久的一段時間裡,有過掙扎和彷徨,很痛苦。

不認同自我的內向,會使人產生了嚴重的社交焦慮


《人性的弱點》里的很多觀點都是宣揚外向價值的,我的骨子裡也並不認同我是一個沉默寡言的內向者。但內向是我不能否認的客觀事實。想讓自己成為一個外向者,強迫自己表現出外向者的特質,有很多無能為力,這個過程中我變得越來越驚慌和焦慮。同時又很矛盾,生怕自己的思想被別人認為是虛偽而做作的,同時也開始藏真實的自己,不把那些思想過分顯露。這時,我在班上又變得越來越沉默。這樣的變化著實非常矛盾,讓人難以理解。

看過一些克服焦慮的書,比如庫埃的《心理暗示術》,也參考過一些其中的方法實踐過暗示,但因為過於急躁,很多都沒有堅持下來。期間也會去讀英國神秘文人詹姆斯-艾倫的書籍,我利用他的系列著作里提到的「冥想」去克服焦慮的,但實踐很久之後,也沒有什麼效果。

後來,我在網上看到了Susan Cain在TED的《內向性格的力量》演講,也去看《內向者優勢》這本書,給我的啟發似乎沒有正好。不過這本書讓我從另一個維度認識了內向,而也不再汲汲於努力去改變自己的本性,以達到迎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目的。

然而在思想上的認識與在現實情境下的認識是兩碼事。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場合,如人多的食堂,下課後的擁擠的人群,活動聚會等,依然會讓我痛苦不堪。我依舊會覺得自己沉默是自己無法正常與人交流的根本原因,而實際上那時候並沒有意識到的自卑才是。

我幾乎已經嘗試了所有能讓自己變得開心、自信的方法,但依舊無法消除自己在現實面前的挫敗感,無法成為一個讓別人看起來滿意的自己,自己也繼續產生對自己深深的懷疑。

有段時期我一度認為,自己的痛苦似乎是命中注定的,我註定是個內向而寡言的人,註定沒有很多朋友,註定要孤獨終老。我甚至想過自己以後要是結婚生小孩之後,如我一般內向會怎麼辦?

那時候的我是如此的不認同父親遺傳給我的內向性格,但這本身與父親無關。後來我發現,如我一樣沉默內向的父親,在生活中卻有著很好的人緣,也有很多喜歡他的朋友,我似乎開始意識到內向並不是一個足以讓人致命的缺點。

我很久以來都在為自己如何變成一個外向的人而努力,這似乎是一件很荒唐又浪費精力並且極分裂的事。

大學時曾經和班長討論過自己的痛苦,那時候她說我可能是用的方法錯了,當時不以為然,而現在看去確實如此。有些問題是不可能解決的,唯有面對,「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而就是這個問題,多年來我一直要求自己改變自己,這從本質上便違背了自然規律。

大學畢業後,我才真正意識到內向並不是問題,覺得內向有問題本身才是真正的問題,內向決定不了人的痛苦,思想才能決定。更沒有必要在意別人對你內向性格的看法,這一點非常重要。

二、內向的人要發現自己的樂趣所在且長期堅持下去

當然,我並不是完全迎合別人而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的。我的自我價值感在大學的時候越來越強,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意識到了做自己的重要性,所以我勇敢的去實踐。

但彼時對於自我價值的認識,依舊停留在自己的喜好之上。我是一個對很多東西都吹毛求疵的人,凡事要求完美。自我篩選了很多偽興趣之後,在大學時,我發現了自己真正的樂趣:英語和讀書。

我有一段時間每天會要求自己讀一大段英語,或者背一小段英語,會很瘋狂的聽VOA,BBC, CNN,想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懂聽說的人;大一的時候,還不能用英語的思維模式來組織語言,到大三的時候,已經可以比較順利的使用英語思維了。

當然,最後我依然沒有學會它,甚至在大學畢業後的這幾年,也很少再去接觸它,但這種思維方式,語感一直還在。

我在大學裡念的是中文系,比起各種其他活動,大學裡讀書的氣氛似乎不是很好,但在中文系裡卻沒有太多人會認為看書是個不好的習慣,沒有人會說你應該更合群,而不應該一個人看那麼多書。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開始了自己對書的瘋狂追捧。雖然和班上的同學相比,我並不算什麼,但對於自己而言,這無異於一次華麗的冒險。

在網上下了很多電子書,放在手機里,不舍晝夜地閱讀。我喜歡這種安靜的狀態,就有足夠多的時間與自我對話,和大師對話,我想我後來對書的美好感覺大約也是那時開始有所表現,大學四年後更加穩固。

大學的時候,我還喜歡了解很多知識。當然這只是出於一種功利的心態。我那時浮躁而膚淺,我帶著很多實用主義態度去接觸自己所能接觸的東西。所以早些時候,我對很多東西都充滿興趣,我會去網上搜羅哲學、經濟學、金融學和社會學的書籍閱讀,雖然後面我發現自己的胃口開得太大,不能有很好的消化,但似乎又同時增加了知識面。

內向者可以用自己超級強大的執行力和忍受寂寞的能力豐富自己,並以此去實現人生的價值。


交朋友並不複雜,它本身是一件很簡單和快樂的事

我想大部分自卑的內向者最痛苦的就是交友這件事。很多人都因為強烈的自卑,時時感覺焦慮,阻礙了自己在生活里的腳步,順便也錯失了很多交友與鍛煉的好時機。

自卑的內向者往往太過糾結於自己內向的性格而拒絕和更多的人交朋友。這種拒絕是主動去拒絕別人,是一個人在個性心理扭曲(自卑)之後,對社會交際產生了深深的焦慮(社交恐懼症),然後拒絕和更多的人交往,以迴避社交場合帶來的痛苦。而事實上,這是了大部分自卑內向者的痛苦。

我也有過類似的情況。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在走路在睡覺都會想到自己如何才能在別人面前表現出很外向的樣子,但因為本性內向,然後在生活中一步一步受到打擊,最後非常焦慮,變得更加沒有自信,然後寧願蜷縮在自己舒適的小空間里——以為這樣就可以避免傷害。

交朋友並不複雜,它本身是一件十分簡單和快樂的事,保持真誠,懂得寬容,樂於助人,志趣相投,具有同理心,共同經歷一些生活……大部分的人都很容易相處,只要你有心,交朋友不是什麼大問題。

內向的人能量來源於獨處時的安靜,而不是通過活動不斷刺激。因此他們具有更豐富的世界,不會向一般人坦露但卻是深刻而更有內涵。因此,找到相同志趣的人,內向者也可以有很多高質量的朋友。

很重要的一點:自卑的內向者,需要完全去認同自己的內向性格,並在此基礎出去擴充心理邊界,才能真正的走出生活的困境。


此文來自公眾號「溫情赴歌」,轉載請註明。


另闢途徑。
你想改變這種先天的性格,除非你有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環境帶動你。那既然前提是木有,那你試試這樣。

儘快使自己變得靠譜有誠信,比如工作與幫助他人。不是說變成老好人,是把自己的能力變得在別人那裡不可或缺。在真正工作學習時,這個就會發光發熱~開始或許他們不會想到你,但在你幫他們做了靠譜的事兒,他們會惦記著你。
然後,用靠譜的魅力吸引到的人,在交往時就要發揮你的性格優勢了。等成為常交往對象,相信範圍和口碑出來就好說了。
改變了這種情況,後續需要的是見桿就上,爭取在最大範圍內改善不足,提升自信,肯定價值。

改變了自我認定,剩下的不過是方式方法。


呃,首先不要自己給自己太大壓力。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就像火車上聊天一樣,過了這一站大夥就各奔東西了,珍惜眼下的時刻罷。

然後,盡量發現事情積極的、吸引你的一面。比如夥伴里最有幽默感的傢伙,或者最自信,以及最放鬆、不裝的那個。在亂鬨哄的場面里突然有個人亮了...

如果沒有這樣的人,也可以做個辦公室政治的旁觀者,看這幫傢伙怎麼勾心鬥角,滿嘴跑火車,就當自己是編劇的角色也行。慢慢觀察,你會發現其關係之複雜和瞬息萬變,足以寫出一部戲來。
好吧,我這麼說不是真的讓你旁觀,只是讓你在不那麼焦慮的情緒下參與進來而已。

對題主而言,人多的場合就會給你造成比較大的社交壓力,其原因就在於需要不斷切換目標,這對動態注意力的要求有一個最低值,很可能反應慢、內向的人會搞的非常疲憊。

硬體上的不足可以用軟體來優化。上面提到的吸引力法則,其實就是淡化一般目標,重點關注你感興趣的一兩個人,這樣可以減少視覺焦點切換的次數。而第二種上帝視角法則,就是觀察整體關係而不是每個目標,其實也是把我們從疲憊中拯救出來的一個辦法。此外,對於慢思考類型的人來說,經常就是剛剛準備好對某個話題發言,驟然發現話題已經結束切換到另一個事情上去了!然後你就得像安卓手機那樣清理內存了是吧...


其實,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惑我。因為我也是一個內向的人。我感覺我們要想改變,需要做的東西很多。首先,要豐富自己的知識,因為我們平時聊天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些能說的,還是肚子有貨的。其次,跟別人多說,強迫自己跟別人說。。還有增加自己的一技之長。。我們要做的很多,我不是心理學家就簡單說說了!!


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之前看過一幅關於怎樣與內向者交往的漫畫,大意是說外向者通過與人交往是獲得能量,而內向者認為社交是在消耗能量,所以很自然地會產生「累,不想去」的想法。我自己就是這樣,如果不是我感興趣的或者認為很重要的活動,往往就會覺得浪費時間,累,不想去。人家在交談,如果覺得自己講不出什麼重要的有價值的話,往往就不想插嘴。久而久之,就變得不合群了。

而培養自己的愛好,個人認為對於內向者來說有以下好處:

一是當你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愛好里並自得其樂時,就會減少因缺乏社交帶來的孤獨感和焦慮感。我非常慶幸自己大學的時候沒有參加什麼學生會之類的,而是參加了學校的管樂團,雖然是業餘的,但是學了幾樣樂器,後來還進了合唱團學了一點聲樂,這些後來都給我寢室、實驗室、餐廳三點一線的單調生活裡帶來巨大的慰藉。

二是增加談資。你很難成為博學多才的人,但是你可以對你感興趣的一些事物了解的比較透徹。內向者在交往中傾向於不講廢話,但是對於自己的興趣愛好因為了解得多,往往更能夠說出「有意義」「有價值」的話,而且對於感興趣的話題也會更積极參与。

三是更容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內向的人一般不會花太多的精力去維持龐大的社交圈,那麼就交幾個興趣愛好相似的朋友,而因為有相似的興趣,你也更樂意去參與這些朋友間的交往。

四是提供價值吸引對方與你交往。打個比方,我高中與女生交流最多的時候就是人家來問我數學和物理題時,大學則是找我修電腦。當然愛好不一定能發展成為特長,但是往往更容易


別!

因為理性的人所抱有的是持續性的懷疑精神與思想的獨立意識。

但任何群體更像是一個原始人組成的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

  • 群體只有很普通的品質
  • 群體只有很普通的智慧
  • 群體也只有最基本的智能
  • 群體同時也只具有最低甚至更低層次的智力
  • 群體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卻被愚蠢的洪流淹沒了

群體中的個人行為表現具有如下四個特點:

  • 自我人格消失
  • 無意識人格起到決定性作用
  • 情感與思想在暗示與傳染的作用下轉到同一個方向
  • 暗示的觀念具有即刻轉化為行動的衝動

任何一個人都比「人民群眾」聰明,「人民群眾」是靠不住的,除非你想獲得一個最愚蠢的結果而相信他們,那就另當別論了。

當然,如果看了上面那些後還是想融入的話,也不反對,不過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先唱唱反調,說明一下負面的東西。


下面是正式的融入方法:

群體中的人有兩個共同的特點:

  • 每個人個性的消失
  • 他們的情感與思想都在關注於同一件事

所以,想要融入什麼樣的群體,就去關注那個群體所共同關注的事物!

比如想融入某球迷群體,就去關注那些人迷的球隊或球星。


更具體些的例子:想融入一個班級集體。

但班級里也分為各種不同的群體,例如最容易區分的:好學生群和差生群。

想要融入好學生群,那就跟他們一樣,關注成績,一起討論各種問題;

想要融入差生群,一個簡便方法:罵班主任!


或者,高中時一個轉班同學跟我說過:他以前那個班級特別團結,班裡有誰被外班人欺負了,全班一起拎著皮帶凳子腿兒上陣!

這個例子里,整個班級的人都關注一點:集體榮譽!


如果上面說的還是覺得做不來,那麼提供一個曾實際用過的萬能法:裝傻!

成為群體中所有人嘲笑的目標!自己成了群體的關注點,不就進去了?

(開玩笑的,群體的關注點是否屬於群體,還是有爭議的。

不過說了這麼多還是不行的話,我也沒轍了。。。


每種性格的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的特點。正因如此,每種性格的人對同一件事情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做事方式會不一樣。

一些人性格外向,社交是其生活方式。
一些人性格內向,社交對其來說是一種痛苦。

不管內向、外向,都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正由於不一樣,我們在公司、在家族所貢獻能力的方式會不太一樣。普遍來說,人們都更喜歡與外向的人進行交往和溝通,因為這給大家帶來了歡樂。這就是為什麼「內向「的人總是想改變自己,成為一個」外向」的人。

內向的人都勤于思考,思考和學習是其專長。不愛社交 的原因:社交太浪費時間,為什麼不把這些時間用于思考呢? 愛因斯坦、愛迪生、陳景潤、孔明、Bill Gates和李嘉城都是很有名的內向人。 也許對內向的人來說: 孤獨是你的能量,這正如電影《大空頭》的Barry博士:一個孤獨的5號人(九型人格)通過思考全勝其他人。

每種性格的人最關鍵的是認識自己,然後是接受自己,最後是把自己的健康層次提高。在九型人格理論中,每一種性格的人都有提升自己健康層級的空間。

內向的5號人(觀察者)走向健康層次的措施是:
1、把自己的世界漸漸分享給周圍的朋友。
2、其實與他人的交流可以幫助自己的思考。


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那麼敏感!


我想為我們內向者說句話。內向就和同性戀一樣,只是選擇不同,沒有加害他人,不應該受到歧視和攻擊。

為什麼內向者不容易融入群體?為什麼內向者不喜歡融入群體?因為不快樂。僅僅是這樣而已。可是普世觀念不理解。和大家一起玩耍不應該很快活嗎?這就像質問一個gay為什麼對女人不起反應一樣。這是差異,僅此而已。

我也願意站在群體的角度做一些考慮。當一個人不合群,群體的壓力會很大。首先會受到輿論的譴責:你們是不是對他不好?所以他不願意跟你們在一起。其次群體中的成員,尤其是一些弱者,會覺得不合群的內向者種種行為是在對他們表現敵意。這一切都源自誤解。

但是更可怕的是因為這樣的誤解群體會開始攻擊內向者,並且在他們看來是自衛型反擊。當別人問他們:你們是不是對他不好他才不願意跟你們在一起?群體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會傾向於說是他自己不好。這就成了輿論攻擊的源頭。當群體成員將內向者的行為誤解為對自己示威,就會對他整個人產生偏見,緊接著會有更多的矛盾和攻擊。如果這個內向者還帶有一點資源,包括但不限於美貌,聰慧,能力,財富,學歷,家境等,對他的攻擊會更強烈。群體以為自己是被這個人鄙夷嘲諷的對象,殊不知被你們攻擊的這個或許美麗或許有才的內向者才是此刻的弱勢群體。

作為一個因為內向而受到過群體攻擊的人,每次朋友安慰我都說,你既然不愛跟大家活動就不要怕被忽略,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這樣的話很常見,但是你們誤會了,我們不是怕被忽略,是怕被攻擊。原因我上文已述。

其實如果真正是只忽略不攻擊,對我們來說是太好的事情。大三換了一個宿舍,宿舍里其他三個人跟我同班兩年了,她們理解我的內向沒有惡意。她們三個平時一起玩不會來叫我。有需要我幫忙的找我,我有需要幫忙的找她們。大家保持距離,相安無事,這是我所期望的模式。

最後,有人可能會跟我說,背負著那麼巨大的誤解和攻擊,為什麼你不改變自己的性格,融入群體?我嘗試過了,非常不快樂,比跟背負誤解和攻擊比起來,還不快樂。

現在同性戀已經被漸漸接受。希望有一天內向者也是,不再被認為是異黨,疾病,怪胎。不再被勸說作出改變。我們從不傷害別人,只是選擇不同。


我也是一個內向的人,我覺得內向的人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很多情況都是自己覺的別人在議論你,不管說好還是不好,反正心裡不舒服,但往往別人並沒有說什麼,一切的心裡負擔都是「我覺得」,所以建議題主想要融入群體,先不要在意別人說什麼,先做好自己,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也屬於大家所認為的性格內向的人,從小到大聽到了太多的人對我說「你這性格不好,要改」,慢慢的,我就把這當回事了。努力去改,努力去參與社交活動,努力去交朋友……
但是,性格哪是短時間就能改變的?
時間長了,自己活得很累,生活的變化也不大,沒自信了,變得很自卑,覺得自己的未來一片黑暗。大學,學了特殊教育,漸漸明白: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有普通人,也有有特殊需要的人,有性格外向的人,也有性格內向的人,正是各種各樣的人,才構成了整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各種各樣的人,各有各的好處。索性就放棄改變,做回本真的自己就行。省去了社交的時間,避免了社交的恐懼,心情好了很多。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在專業上刻苦鑽研,大學的專業學的不錯,成績也不錯。
現在的工作就是我所學的專業,所以工作也做得不錯,孩子進步,家長認可,領導滿意。再加上本身性格也隨和,與人為善,跟周圍的人相處的也還不錯。
所以內向的性格並沒有給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多大的問題。
我很喜歡現在的自己。


內向和敏感是兩回事,而敏感和缺乏自信又是兩回事。樓主有沒有分清?
主要的原因是1.樓主太把別人的看法當回事了。2.想太多做太少。
解決方法?
我懷疑是你的工作不夠忙,人一閑就容易人浮於事,才會思考這些。
當你忙到四腳朝天,起早貪黑,那時候你會發現你正常了。
你滿腦袋想的都是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人際關係,不知不覺你就會發現你不僅每天過得充實,人也開朗了。
如果工作就是閑,那該如何?
那就靠樓主自己努力了,可以逼著自己在公眾場合多發表自己的看法,平時多閱讀多經歷,豐富自己。內向不是借口,我認識人際交往內向木納,但實際上卻有著極強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他倒是非常受歡迎的。所以,樓主身上的問題不在內向。
好啦,綜上所述,要麼讓自己忙一點,要麼就大方一點,其實,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不端著。


找到適合自己性格的社交方式和朋友圈很重要。

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會享受唱K、聚餐之類的社交活動。如果不是真心地喜歡這一過程,即便偽裝得再好,別人還是可以從遊離的眼神、遲疑的動作、格格不入的氣場中感受得到,從而明白「XX和我們不是一類人」。異類被邊緣化其實並不奇怪。如果勉強自己參加這些活動,或許既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接納,又會讓自己委屈和難受。與其讓別人和自己都感覺尷尬,還不如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性格,根據自己的目標想一些彌補的辦法。

如果目標是要建立人脈,幫助事業發展,那可以嘗試(1)努力工作和學習,增強專業技能,提升自己的價值。如果自己很有本事,能力很強,那自然也會有很多人願意結識、合作。或許這也是人脈建立的基礎。

(2)節假日、生日多發簡訊,打電話問候,平時多送一些煙、酒、茶、水果和特產,別人需要幫忙時主動伸出援手。即便真的不善言辭,不太適應群體性的社交活動,真誠的關心也會讓別人感受到我們的心意,有利於增進感情,相互理解和幫助。

如果目標是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自己的朋友圈,那可以嘗試發掘自己的愛好,向有共同興趣的人靠攏。我身邊有朋友特別喜歡日漫。一方面,他會和周圍有相同興趣的人討論,一起去漫展。另一方面,他也經常逛一些和日漫有關的論壇,參加壇友們的QQ群,一起交流心得。雖然他話不多,不常參加唱K之類的活動,但漫展和其他線下活動基本滿足了他業餘生活的需要。他沒怎麼抱怨過朋友圈越來越窄,發的狀態讓人感覺他的生活還蠻充實的。

所以,題主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周圍有相同愛好的人交流。同時,也可以在網路上的相關論壇逛一逛,說不定會有所收穫。如果感覺自己沒什麼興趣愛好,那就挑一些愛好者多的,自己不反感的活動,比如看電影,看書,旅遊。相信這些活動不僅會開闊眼界,還能拓寬朋友圈,助你找到小夥伴。


作為一個內向21年的妹子,每次回答別人都要想想這樣說會不會讓別人不高興,會不會讓別人討厭自己,今天沒化妝會不會別人暗地裡說我丑等等等等,太敏感真心累


感覺每次聊天我都扮演話題終結者。。尷尬


推薦閱讀:

你遇到過「人不可貌相」的事情嗎?是怎樣的事情?
應該如何理解員工對企業和領導的忠誠?
你的現實生活中有哪些與情懷有關?
工作無新意,壓力大的環境下,產品經理應如何自我調節?
那些做著被普遍認為「沒有前途」的工作的人,對自己的工作是怎麼想的?

TAG:心理學 | 職場 | 人際交往 | 社會 | 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