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得患失是人的本性嗎?怎麼能夠克服?


這不是人的本性,是思維不清晰,不能衡量輕重做出一個合理的取捨的結果。
患得患失也是某種貪婪的表現,因為凡事總是有利有弊,患得患失的同時往往是這也不想損失,那個也不想失去,不願意放棄,只看到自己失去的東西而不去仔細衡量價值和意義。當然,定義價值和意義是有很大主觀性在其中的,所以還是歸到了思維不清晰的問題上。
算是缺乏生活智慧。

至於怎麼克服,我以為是一個緩慢的認識自我的過程。在生活中,你必然會有各種抉擇,你可以在夜晚一天的事務都做完之後躺在床上閉上眼睛回想回想,一周結束呢,你在試著以縱覽一周這樣更大的視野來看問題,一個月結束呢,同理……逐步讓自己習慣下意識的長遠思考,並且同時了解到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得失心太重,容易焦慮怎麼辦?


要想減少得失心,減少患得患失感。需要先了解得失心是如何在大腦里工作的。


知道了原理,然後扭轉錯誤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並且根據一些實際操作才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得失心。


從我的實際訓練和體驗中感覺,人是情感的動物,只要你有情感波動,就無法100%的去掉得失心,但至少可以幫助你減少到很低的程度,至少能幫助你比其他人心態更好。

人為什麼有時候會得失心重,有患得患失的感覺?

並且這種感覺讓人百爪撓心,糾結無比,此心態會直接影響人的行為模式?


我先說說我的切身體驗,我有一次打德州撲克大輸(實際上沒多少,說多了會不會。。。出事。。。),當時的感受是我覺得我好像心態失衡了,但又好像刻意做了控制,所以沒有在情緒上表現出來。


我相信很多打過德州撲克的朋友都有過類似體會(或者其他競技性運動,比如其他「博弈類」撲克牌遊戲,麻將,或者是一般的運動,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等),因為一些BAD BEAT(德州撲克術語,意指一手好牌被別人在關鍵時刻以一張運氣牌打敗。)、或是自己的策略操作失誤、或是太輕敵等等原因,情緒心態受到了影響,並且會影響整個遊戲的後面階段,最後輸得一塌糊塗。除非你離桌,讓自己清醒一下,但絕大部分人沒有這種悟性、心態、自控力。


於是想起朋友給我推薦過一本書——《網球的內心遊戲》,並告訴我此書對競技性的心態提升有非常大的幫助。


於是花了兩天時間看完,並針對重要內容反覆揣摩,剎那間有種頓悟之感。有時候一本好書在你身邊時,你沒光顧它,只是時機未到,一旦在恰當的時機閱讀,會比你平常隨便翻翻或慣例性的撿書來看獲得的價值和感悟要多很多,《網球的內心遊戲》就是這樣一本好書。


在後來的無數次德州撲克遊戲中,我自然而然的運用了這個心態,竟然發現的確有很大不同。不同的地方就在於,無論是我暫時落後還是贏了很多,我都能保持一個平常心態,不會像以前那麼容易受到情緒波動,內心有種說不出的平靜。


讓我又有了一種世人皆醉,唯我獨醒的感覺,尤其是看到有人被BAD BEAT就變得非常憤怒,甚至要掀桌子,我心中就會竊喜,他們做不到「放下成敗得失,全心享受過程」,就永遠只有輸的份。高手更多會在乎自己是否做了正確的判斷和最優價值化的決策,因為運氣不能自己控制,不會把壞情緒帶到下一把牌里。


書里提到一個概念,每個參與競技的人的心裡都有兩個「我」,一個「我」是發出指令的,稱之為「我1」,另一個「我」是執行指令的,稱之為「我2」,然後給出指令的「我1」還會給這次執行指令的「我2」做出評價。

如果「我1」不斷給「我2」做評價,「我2」就會受到影響,就會容易失誤,並且影響後面的發揮,並陷入惡性循環。這種心態在網球、足球、籃球,以及任何涉及到與對手競爭的項目中普遍存在。


那知道原理後,如何降低得失心呢?


第一步,先將自我評價拋開,即對自己做的事情、操作、結果等不作任何的判斷,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這樣才能使自我意識和身體感覺(即我1和我2)和睦相處。只有「我1」停止對「我2」及其行為進行評價,「我2」才會不受過多的影響,正常發揮本應該有的實力。


第二步,將你想要的結果視覺化形象化。

不要使用命令。邀請「我2」用執行期望方式來達到預期的結果。把你想要的結果用想像的方式呈現給自己(我2)。


第三步:讓它自然發生,相信「我2」

邀請你的身體來做一個行為,給它自由來做。身體是被信任的,不需要頭腦有意識的控制。


比如我已經打過幾萬手牌(德州撲克的局數),絕大部分的各種牌型、出牌的順序、各種類型選手等,我都積累了一定量的「資料庫」,大腦是有記憶的,相信「我2」有成功、失敗的經驗積累,所以再遇到類似情景時,「我2」會順其自然的做出相應最優化的操作。


第四部,不做評判,冷靜的觀察結果,觀察過程,直到行為成為自然習慣。

剛開始刻意讓自己不做判斷,但還是不自覺的會做判斷,但時間一長,這種不做評價任其自由發揮的感覺體驗到過很多次後,你感受到了那種平常心帶來的好處,你就會慢慢習慣成自然。在實踐中體驗到心態平和沒有受到影響而帶來的愉悅感與優越感的暗爽。


簡言之,請大家在每次要遇到挑戰、或不對稱性信息的博弈競技時,對自己內心默念這句心法口訣:放下成敗得失,全心享受過程。這句話的含義就是,先不要過於計較結果,先享受過程,先放下未來不確定的可能,先做你能做的事情。


有時候事情就是這麼奇妙,越不先考慮結果,反而結果對你越有利。原因就是,當你本身就具備一定實力經驗是足以應付此事的,心態越放鬆,你的實力經驗就越容易發揮,甚至是超水平發揮,那好的結果就是順其自然的。


就像很多足球或網球運動員,他們平常的訓練和比賽已經使他們的技藝非常嫻熟。在趕上重要比賽時,心態的好壞就決定了他們是否能在面對強敵時,不會慌張,不會發揮失常。


有意思的是,當我反過來找告訴我朋友說,這本書實在是太棒了,對我的心態提升至少提升了好幾個檔次。他們的反應是,這當然是本好書,不過好像沒你說那麼誇張吧。可能是由於每個人感悟深度和理解程度不同,也或者是由於是我在遇到了一個具體困難時,碰巧它給我指出了一條光明的方向,讓我走出來困境,所以印象更深刻。


後來又看到一本書——《思考,快與慢》,裡面提到一個概念——系統1,系統2,我感覺剛好和前面提到的「我1」、「我2」有異曲同工之妙。


書里提到,系統1和系統2廣泛應用於心理學。


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快速、感性、直覺,消耗能量少,處於本能,是自主反應。

系統2 注意力是有意識、慢速、理性、推理,消耗能量多,擅長計算、邏輯思維,相當於自控力。


系統1無法關閉,且一直默認後台運行,會本能規避風險。

系統2不費力放鬆狀態,運作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和注意力,


這兩個系統在某些情況下會發生衝突,就會出現矛盾,互相打架,互相影響,致使你的大腦思維也變慢,甚至出現糾結。


問題補充里提到「我來補充,貌似題主和我一樣的情況,舉例來說好比在遊戲裡面爆到一件極品裝備,結果沒roll到自己,又比如因為操作失誤錯花了很多點卷金幣元寶之類的情況下,就會渾身感到難受不舒服。」


這就是兩個系統發生了衝突,互相干擾的結果。


系統2告訴你,只是遊戲而已,沒得到極品裝備又沒有什麼損失。

系統1告訴你,雖然是遊戲,但你付出了時間精力,現在卻什麼也沒得到,不甘心,哼。


系統2告訴你,只是遊戲而已,只是多花了一些虛擬錢幣而已,又不是真錢。

系統1告訴你,雖然是遊戲,但那些虛擬幣也是花時間精力打出來的,你竟然SB操作失誤,太浪費了,你真是豬頭。


好了。得失心的原因、道理、解決方法都告訴你了。

你現在還糾結么!?你現在感覺好點了么?!

還有什麼不明白的請評論留言。


患得患失其實就是什麼都想要,什麼都不願放棄,過分看重結果而忽視它的過程和意義。

至於怎麼克服,倒是有兩點心得。

1.如果一件事已經發生了,無論怎樣都改變不了結果,那就不要再浪費時間去想了,再想什麼如果當初,那就打自己一下或者掐自己一下,趕緊轉移注意力去做別的事,不管用什麼方法,一定要逼自己不要再想了。

2.當一件事需要做決定,但這個決定又很難做,它的利弊得失不是很明朗的時候,不妨給自己一個思考期限,期限到了,不管有沒有想好,都逼自己做一個選擇。做過決定之後,再參考第一條。

就這樣訓練自己,因為生活本來就是一個麻煩接著另一個麻煩,得和失往往在悄悄地互相轉化,容不得你想太多,新的改變也許就發生了。


做事想太多,想著想著消極佔上風,沒有安全感


【2017/7/30】好久沒登這個號,看到評論又想起了往事揭開了傷疤,我已經不再患得患失,因為我已經徹底失去。
人類真的很渺小,所以在得到一點點珍貴後都要牢牢握緊不放,但這執念越深就越容易錯過。
沒有什麼是不可失去的,清風徐來,願你坦蕩一些,輕鬆一些,握不住的就讓他消逝在風中吧。

專門去查了這個成語的由來,但是我更願意把它理解成一個愛情故事。
初識他時我並不在意,仍然沉迷於上一段感情不可自拔。是他一步步拉我出來。之後我發現我真的是個患得患失的人。
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機有沒有他的消息,但是有了消息絕對不會第一時間回復,在聊天時絕對保持冷靜和距離害怕自己暴露太多歡喜而處於下風【就是這麼傲嬌咬我啊】故意不在乎故意說忙故意說不要因為害怕得不到要用這種方式讓他在意。
在一起以後卻也是心悸大於安穩的幸福,鬧脾氣甩臉子都是因為害怕失去
所以儘管患得患失被定義為一個貶義詞,但是在我看來這會是人類缺乏安全感的一個可愛之處。太無堅不摧而有信心自己會得到自己所有想要的這太可怕。
至於克服,我覺得你越要去制服一個事物的時候你越不能實現心愿。慢慢把傷痛啊失去啊眼淚啊留在心裡結成一個疤,陽光好時出來晒晒太陽,下雨時細細的撕開這個疤痕,那個像小蟲子鑽心一樣的痛會逐漸讓你忘懷,也許這樣就不會那麼患得患失了。
因為你知道了那個疤是永恆的。

以上


就是有時感覺世界都是我的,有時感覺整個世界對我愛答不理的。(自己的理解勿噴)


她的一字一句都能讓我情緒失控,胡思亂想,消極悲觀,想方設法去逃避,分手分手還是分手


看到這個標題,讓我想起了我男友經常說總是患得患失,我真的是每個星期都會鬧一次分手,原因嘛各種各樣,說說他吧,他比我優秀很多,名牌大學畢業,家庭條件優越,但是我確實大專畢業,一般家庭,我很怕失去他,總是覺得我不配他,我總是想寧願不要他也不想以後愛的那麼深分不開,這種想法太變態了,確實是真喜歡,所有每次提出這個他都說我患得患失,每次都是和他溝通下,就又和好了,時間長了估計他也受不了


要麼是因為你對一個人太好了,好過頭了,要麼是你對一個人不夠好,沒有對方對你那麼好。所以說,與人相處掌握好尺度很重要,不要太在意,也不要太不在意。


哎 才禮拜三 真沒勁
蒽 患得患失 真差勁


自我懷疑,其實才是患得患失的來源。當你手裡有兩塊石頭,不知道孰輕孰重,當你做了選擇,也就開始了對選擇的懷疑。所以患得患失事關抉擇、判斷力以及我們做出選擇後的心理慣例。

那怎樣克服?顯然最完美的解決方案就是增強自己的判斷力,想清楚了,也就沒有懷疑。

然而判斷力的增長非一朝一夕所能達,但在那之前我們可以做的並不是沒有。改變我們的心理慣例便是其中之一,而這一改變來自於對三種認識的勸誡。

實用主義的勸誡

實用主義的思想包含著對現實極大的改造能力,它不要求求得形而上的真理,只希望能完成對現實生活的切實指導。當你在兩難中無法抉擇,那其實也是等同於你覺得兩邊一樣好,既然選雞選鴨都一樣,就要相信雞蛋和鴨蛋是一樣好。

心理學的勸誡

應該大家都知道,損失100塊的痛苦總比撿到100塊要來得強烈,這就是人類心理上的偏見之一,損失厭惡。現在你選了A,得到了A得好處,閑暇時想到B,頓時又覺得失去了B的好處,於是一種損失感加碼而來,一對比,你邊好似做的錯誤的決定,患得患失起來,其實,你從未得到過B,就算得到了,那B的好處一定又比得過A嗎,未必,你只是本能地在做著反應。

信念的勸誡

大多數時候,結果的成功與否不在於做這件事的條件,而在於你信與不信,信念中包含著對未來塑造的力量。沒有什麼理由,養成對負面思考阻斷的能力和習慣,取而代之的是對自我的絕對信心。

知道了以上三類認識,這裡也就可以訓練自己對心理慣例的改變。改變的方法很簡單,阻斷,替代。當自己意識到出現患得患失心理狀態時,立刻阻斷自己當前的想法,取代代之的是以上三類認知中的一種。

比如,當你猶豫許久最後買了A而不是B,付錢後又覺得其實自己應該選B,接著不斷地腦補B的好處。當你意識到這種場景時,主動停止這類想像,取而代之的是三種認知中一種,你可以告訴自己,這只是損失厭惡,A反而更好。同時也可以說,既然無法區分誰更好,其實選誰都一樣。當然你也可以單純的讓自己相信自己的決定,給自己一種信心,告訴自己對這個選擇充滿自信。

久而久之你的心理慣例就會有所改變,其實這與習慣的改變也是一樣,阻斷、替換最後獲得正面反饋。



我現在在養老院打工,有機會,有母親在養老院,另一個機會去見識高人,給我個接觸其他高人的機會當然會獲得財富,我真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我要是拿母親做借口我留下當個所謂的孝子,但是我不甘心,另一個機會我很感興趣,成功了就是改變命運,不成功我就沒養老院這個機會了。


推薦閱讀:

如何科學地解釋喝酸奶會忍不住舔瓶蓋?
為何曾經人人擔憂的「網癮」逐漸沒人提及了?
妹妹十歲得了雙相情感障礙怎麼辦?
如何理解「抑鬱是天才的標誌」這句話?
如何理解有的人否定自己的民族身份並以此為榮?

TAG:心理學 | | 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