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定居他國且可能不再回國是有什麼樣的心態?

剛剛得知一個非常喜歡的人決定定居美國,並且很可能不再回國。她並不是憤世嫉俗不滿國內發展現狀而移居他國,與她的專業、工作方向也許有著很大的關係。但是對於二十多年來的文化氛圍和親情友情,真的能夠說放下就放下、決定未來幾十年內都不再回國了嗎?除了對祖國現狀的不滿、工作關係以及一些政治原因以外,我想知道做出離開祖國、定居別國時有著什麼樣的心態。
--------------------------
聲明一下,題主並不覺得出去定居就不回來就不對,只是單純地想知道大家都是因為什麼而最終決定留在別國的。畢竟對於暫時沒有這樣的打算的人,不是很理解。求勿噴。


小時候,家門口有條石板路。

每天踩著它上學放學,有賣早點的,有樹下下棋的,有出租武俠小說的,下雨天還要特別小心,有的石板踩下去,會濺起水來。

三年級的時候,搬家了,不遠,城市的另一端,只是不用再走石板路了。

有了新鄰居,新朋友,玩得很開心,小學畢了業,上了初中,遇到更多人,有了更多的心思。

初二的時候,又搬了回來,還是那條石板路,不過是新蓋好的房子。

幾年沒走,又踏在石板路上,一種莫名的情緒浮上心頭。之後的很多年裡,這樣的情緒不時出現,早已習慣,只是那是第一次,來的有些猝不及防。

下棋的還在,租書的還在,石板還是那個形狀,一切如此熟悉,卻無比陌生,好像和記憶中的不一樣,彷彿腦海里的,是另一個人的生活。我急匆匆的走出巷口,臉上不知是笑容還是惶恐。

回不去了。

回到石板路,但回不到老地方。

回到烏衣巷,但回不到舊時光。

人常有種錯覺,以為去過的地方還會再來,見過的人還可以再聚。其實每一次,都是訣別,縱使再相逢,物如是,人已不同。

人生是一場停不下的旅程,守住一個地方,也守不住頭上的白髮,守不住飛去的時光。

紐約還是上海,回國還是回鄉,不過是旅程上的一處風景,喜歡,就留下,倦了,就走走。停下來,也不過是選了個城市,相伴一段日子。

停在哪裡,沒什麼關係,有相伴的人,處處都是風景,處處都是故鄉。


面對故鄉和異鄉這類話題,我通常會說兩句話:1. 所有的故鄉原本都是異鄉,你的故鄉不過是你的祖先漂泊的最後一站。2. 此心安處是吾鄉。

所有的故鄉原本都是異鄉,你的故鄉不過是你的祖先漂泊的最後一站
經知友提醒,這句話的原作者是王鼎鈞,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有引用。
--------------------------------------------------------------------------------------------------------------------------------------------
大學同學裡有讀小學的時候全家從西安搬到珠海的,現在他更願意說自己是珠海人;有讀初中的時候全家從北京搬到深圳的,他說自己是深圳人;還有從小到大在武漢,杭州和廣州都生活過的,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哪裡人。你稱一個地方為故鄉,是因為幾十年前或者幾百年前,你的家族的某位祖先漂泊至此,或許是累了,或許是愛上這個地方,然後留在了這裡。你生於斯長於斯,但並不代表你要在這裡度過一生,你可以選擇繼續漂泊,直到你覺得累了或者愛上另一個地方。
有人也許會說這種遷徙和在國外定居沒有可比性,那麼你們可以看看那部關於林書豪的紀錄片《Linsanity》,裡面林書豪稱Palo Alto為自己的hometown,並且在得知自己可以為家鄉打球的時候那種激動溢於言表。對於林書豪來說,他是美國人,是加州人,然後才是亞裔/華裔,這些身份認同的轉變來自於他父母從台灣移民去美國。林書豪的後代們在說起家族史的時候,只會提起很久以前他們的一個祖先從台灣移民到了美國,然而他們對自己美國人的身份毫不懷疑。當然,他的後代或許還會遷徙到另一個地方。

此心安處是吾鄉
經評論區知友提醒,應該是這句,我之前寫成了「此處安心即吾鄉」。原句出自蘇軾的《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中「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
有人喜歡獨處,沒有那麼多人情往來,自己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有人喜歡呼朋引伴出來吃飯,聊天,打牌,那樣他才會感覺自己在活著。
有人喜歡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裡那種不確定性帶來的無限機遇,有人喜歡經濟發展平穩下的那種可預見的人生軌跡。
有人在意食品安全和空氣,有人在意社會地位的上升途徑中有沒有天花板。

這些都是個人偏好,關鍵在於你有多了解自己。以前美國種族問題爭論的時候有個黑人小朋友提出了一個問題: Who am I before I am black?在成為黑人之前我是誰?這個我是哲學意義上的"我",是與生俱來的。同樣的這個問題下你也可以問自己: 在成為中國人以前我是誰? 中國的林林總總你是否喜歡?國外的藍天綠地是否能撫平你的野心?
許多年以後你在國外已經步入中產階級,某個周末開著車載著老婆孩子還有一條狗去郊外遊玩,看著狗陪孩子玩,嬌妻靠在肩頭,夕陽西下,叢林鳥叫,你覺得現世靜好,這輩子這樣就知足了,這叫安心,這裡就是你的家鄉。
突然這時候大學同學王尼瑪打來電話,說他的國內的公司上市了,邀請你和他一起去打天下,你又心動了,那麼這叫不甘心,這裡也不是你的家鄉。

在這之前,你要了解你自己。


在美國混了幾年,為了一個工作機會回國了呆了也有小半年了,說實話,當初回來的時候,我還是蠻期待的,每天看著美國的電視,網路把天朝捧的老高,經常能在電視上看到幾個老美評論人在跪舔天朝,說著中國崛起,中國如何強大之類,當時就覺得現在祖國這麼強大了,不回去在風口飛一下,錯失了這個機會過了這村可沒這店,也曾想過如果能在國內穩定下來,就不出去折騰了,畢竟父母不適應北美的生活,但這個想法在我回國兩個月內被我徹底打消,原因很簡單:
1,我這個職業只有國內幾個大城市有工作機會,收入其實放在全國範圍來說,也不算低,甚至比很多行業薪水都高,但是和物價,房價一比,我如果想在所在城市買套房紮根(車不想買,太堵,保養費用也太高,戶口就別提了,但是以後有孩子,沒有本地戶口,上學也是個大問題,這些都是很大的隱患,也是我很難解決的),我退休前基本每個月除了維持基本的生存標準(吃飯,交通,當然,吃飯還是得自己做),剩下的基本都得拿出來還房貸,這種艱苦的生活,對不起,我是個安於享受的懶人,臣妾做不到。
2,我回國之前,還是以為國內的物價是我出國前的標準,但是回來之後,物價著實嚇我一跳,普通的居民消費品,比我走之前漲了三倍,工資雖然也漲了,但是絕對沒有漲三倍,頂多也就是兩倍,我粗略算了一下,以目前國內的物價,維持我在美國的生活標準,換算成美元,比在美國的花銷還要多,但是國內的工資確比美國低了不少,沒爹可拼,只能拼自己,並且自己不能生病的前提下,生活質量還是北美高很多。
3,我個人在國內混的比較失敗,國內除了一個關係特好的發小,沒有別的朋友,親戚之間除了姥姥,姥爺和幾個阿姨,基本不太走動,父母每天也視頻聊天,有空也會回國陪父母,所以沒有親情,友情這種羈絆,我目前在北京工作,也是每年只能過年回老家見父母一次,這點跟在國外沒啥差別。
4,這點可能是最重要的,我出生於一個東北5線小城,並且屬於當地的底層人士,從小到大沒過過什麼好日子,所以這個地方並沒有我太多好的回憶(應該說壓根就沒有),所以當我到了美國後,一切別人眼裡的困難,在我眼裡都不算啥,因為我在國內經歷的比這個要困難,殘酷的多,但是發達國家的優點,我是實實在在的經歷了,感覺很不錯,努努力奮鬥個中產在當地是大概率事件,不需要你很優秀,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行(對比當地的懶漢們),雖說很多國內的上層人士根本看不起發達國家的中產生活,但我自己明白,我在國內混成北美中產的生活水平屬於極小概率事件,我這人最大的優點就是有自知之明,所以,so。。。。。。。

空氣差(北京的空氣我能接受,霧霾天沒碰到幾次,並且也準備好了日本進口的防霧霾面具),食安問題對我來說不是大事,畢竟我在國內也是活到20幾歲才出國的,身體和腸胃對重金屬,可吸入顆粒,地溝油早就習慣了,但是緊張的生存狀態,我習慣不了,並且也不想習慣,從我個人來說,只能說我能力太菜,沒爹可拼,沒有能力在國內留下,而且在國內付出同等的努力下,維持不了北美同等的生活質量,權衡一下利弊,只能選擇定居國外了。
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選擇定居國外的國人,多數是我這種比較實際的類型,在哪能活的更舒服,就去哪嘍,畢竟,人也就能活幾十年,有更好的選擇,幹嘛刻薄自己?
我在別的答案下看到有的知友評論說即使國外也有國外的難,這個是對的,主要看你能克服什麼,你能接受什麼,這個每個人的想法,選擇都不一樣,並不是說只要定居國外,就比國內好,這個得看你適合什麼生活,你要是覺得國內的生活你能接受,你自然覺得國內不錯,我是屬於早就把國外的困難都克服完了,能接受國外的困難那種,這個前提下再去接受國內的困難,有點無法接受,而且,對於普通人來說,能有多少選擇呢?
----------------------------------------------------------------------------------------------------------
對了,假如若干年後,當我知道我的同學,朋友中的某人在國內混的功成名就,成為成功人士,巨富,我會很佩服他們,但不會羨慕嫉妒恨,每個人有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因為我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斤兩,人家能成功,自然有常人不具備的優勢(例如過人的能力,深厚的家庭背景,放心,像幾十年前那種只要膽大就能一夜暴富的機會會越來越少,沒有人隨隨便便撞大運成功的,成功之前都需要積蓄能量)我深知自己沒那個能力在國內做成大眾心中的成功人士,我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麼:我只想跟家人過舒服的小日子。


有時候不是你拋棄了故鄉,是故鄉拋棄了你。

國外在環境、食物健康、人際關係和事業發展上的優勢,別的答案已經說得很多了。但我認為這未必就能定義成「人往高處走」:就像身在車廂里,看著對面的車子越看越遠,可能是你的車開了,也可能是那輛車開了。

對於長期在國外的人來說,這兩輛車是一起開的,因此更難趕上了——有個詞語叫做「逆向文化衝擊」,一定程度上定義了這種現象。

很多短期回國的人,會對國內人和人的距離之近,格外難以接受。是的,在國外呆久了,對安全距離的要求會不知不覺變高:排隊的時候,希望能站在一手臂之後的位置;在地鐵上即使沒有座位,也希望人和人不要緊貼肉;可以跟不認識的店員很自然地說出「Hey how are you」,但卻無法忍受父母的朋友問你一個月賺多少錢,有沒有女朋友。

這不能簡單地說誰對誰錯,這就是現實。Take it or leave it。但人都是嚮往自由的,因此越是享受了獨立的好處,越是不想往一灘渾水裡跳。

跳渾水還需要技巧呢,國內的networking,需要花的時間精力和心思,比想像中的多得多。要給人家的朋友圈點贊,逢年過節記得群里發紅包,開口就是「親愛的」,「多謝啦么么」——有的人,別說讓他開口,他聽見都難受。但你在國內,除非已經很NB了,不然這麼清冷是沒什麼好處的。

十三億人,機會如此有限,競爭如此激烈,留給平庸者的空間如此狹小逼仄。需要多努力,才能刷出一個存在感,進而謀求下一種可能性,甚至是未來的某種保障。

很少有美國人,會想過要認識在駕校工作的人,認識個兒科醫生,認識個本地小學的教導主任。但是在國內,多這麼一個人,有時候就能讓事情方便很多。

即使在職場也一樣。在國內,你必須要嗅覺靈敏,後路齊備,才能出人頭地,不落平陽。剛剛出台的政策,代表了什麼風向?剛剛借調來的小夥子,聽說舅舅是某地的一把手?周五有個酒局,必須把菜點好了,酒喝到位了,才能讓領導發現自己能來事。

累啊,腦子要一直轉啊。我就沒見一個在國內混得風生水起的,配不上「機智過人」這四個字的。不是說國外的就能混吃等死,但你未必要這麼用心,就可以擁有一個還不錯的生活了——很多人的追求,上限其實也就這麼高。

紐約911紀念中心,在我感覺里,似乎花了兩三年才建好;我家樓下的餐廳,這個月沒有推出一個新菜;最最時髦的博主們,目前最大的轉變也就是從instagram到了snapchat而已。

在這段時間裡,中國變了多少?我剛出國的時候,在北京打車,等20分鐘是常事,好不容易有輛空車,還得誠惶誠恐問一句「師傅,走嗎?」 但下一次再回國,滴滴打車已經遍地開花。甚至有一天我錢包被偷了,還能用手機支付,打了個車回酒店。

在國內,我家樓下的超市,甚至路邊賣水果的,都知道用微信支付,掃一掃就行了。上次回國要拿快遞,被告之要下一個APP,包裹送到的同時,APP還會一同更新,到時候進賬戶點開二維碼,掃一掃就能從柜子里自己拿包裹了。

中國人對新事物的接受速度之快,用戶蔓延之廣,都是在國外的人很難想像的。你現在問一個在國外呆了N年不回國的人,什麼是映客?什麼是Papi醬?什麼是歡樂頌?他很可能一臉懵逼,這種情況一多,回去就變得更困難了。你回去跟人家聊什麼?總該有點生活吧。出國那年去的酒吧,現在早就換了三個老闆了,坐著的感覺,也不一樣了。

《奇葩說》我最喜歡的一個結辯,是蔡康永說小城房和大城床的那一集。蔡康永說,在大城市,人和人的距離很遠,即使失敗了,也不會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可以自己舔傷口療傷(大意是這樣),

很多人,可以接受自己在異國他鄉遭受白眼,流汗流淚,最後成為一個普通人,也覺得滿足,但卻不想在國內也這樣。因為「海歸」的身份就是無形的壓力:別人覺得你都出國了,在國外都混得不錯了,回來總該是人上人吧?自己有時候也會想,當年是有機會在國外定居,落得個輕鬆自在,而不是如今淪為祖國的異鄉人。

所以,不回就不回了。很多人已經努力逃離了一個嘈雜的環境,費勁融入了國外,擁有了相對體面的生活。這時候隔壁又響起歌聲來,用的是他熟悉的語言,卻不知道在唱什麼。

你說,他會被歌聲迷惑嗎?


人生第一次一百贊,謝謝大家。我補充說一下,我這裡不是鼓吹髮達國家很好。正像我第一條所說,像土澳這樣的國家格局是很有局限的。同樣一個個體,在國內可能獲得高出很多級的上限,在土澳就不行了(美帝的上限高很多,不過總體看還是中國上限高)。發達國家對於移民(尤其是第二代以後)的優勢是下限高。
像移民這樣的決定,不鼓勵以逃避為目的(十有八九會後悔),應該更多了解自己的需求,自己想要什麼。

==========================================
我也來分享下。先說個人背景:國內四線城鄉結合部出身,已在澳洲居住了8年,下周就30歲了,入籍已經3年,每年春節回國。

不回國的原因如下:
1. 三四線出生,在中國大城市發展,資源人脈約等於0。跟出國沒什麼區別,跟國外當地人競爭的劣勢反而沒那麼明顯。在大城市的歸屬感跟在國外比,對於都是背井離鄉的人來說,歸屬感也不會強太多。[補充,國內大城市發展的上限更高機會更多是真的。國外的優勢對於缺少社會資源的個體來說,屬於下限高上限低]

2. 國內發展得太快,國內的朋友普遍更為焦慮。在國外待得太久,雖然每天看看網易,知乎,關注下中國股市,但是多數都是局外人視角,畢竟國內的生活對於我來說已經不是直接經驗,每每回國聚餐的時候,大家普遍都在討論賺錢花錢的問題(工作,買房,養孩子),我在一旁只能「厲害」「好強」「這麼貴」的附和,時刻想要遁走。

3. 在國外感覺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更多,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其實我在諮詢公司上班也時時加班,人送外號加班俠,不過加班的強度和長度跟國內都不是一個級數)。周圍留下來的朋友慢慢地開始不受國內社會的約束,不去走上學找工作結婚生子的單一主線遊戲,開始變得更像開放沙盒遊戲。

4. 跟父母關係並不親密。父母屬於強權比較固執的類型,封建禮教思想比較重。我都30了父母還是把我當小孩來看,不願意跟我做朋友一樣的平等交流。在國外,絕對的經濟獨立,以及不同的社會差異,讓我過得更自在一些。

5. 在國外的安全感強。畢竟沒有國內嫖宿幼女罪(祝賀此法已經廢除)這樣的保護施暴者的爭議法,以及更少的法不責少,法不責眾的現象,以及不會在若干年後強行給你家周圍空降一個危險品工廠(天津這事必須追責)。我感覺只要我自己不作死,好好保持身體健康,心態積極,前途就是美好的。


那麼壯懷激烈幹嘛。謀生而已。自己的事業恰好在出生地的人能有幾個?

誰說的不回來了?以前我拿著中國護照出國簽證多麻煩,現在拿著外國護照回國落地簽,這不是還變方便了么?

人生不過旅程,我們都只是這個世界的匆匆過客。經歷就是我們生命的全部價值所在,至於在哪裡,不重要。


太爺,黃埔短訓班畢業回去當縣裡教育局長,六十年代上吊。
姑奶北醫大系主任,跳樓,另一個姑奶去美國,四十年無聯繫。
爺爺,英語俄語接近母語,解放前大學生,英語授課學物理的,解放後支援東北建設被徵調,會跳水小提琴。傅里葉函數什麼的張口即來,我高考最後一道物理大題我口述他六十多歲了十分鐘心算出答案。北車選派八十年代去美國的。退休2000還要返聘十幾年,死了南北車都有唁電,但談論就是這輩子可惜了,技術最牛的人一個月待遇不夠一手中國中車。
到了紅衛兵那一代的,最可怕,不說了。遠隔千山萬水還琢磨我平時給錢少了。
惹不起,躲得起。現在看多少碰瓷的老頭老太太吧,今年點了幾次逝者安息的蠟燭了?昨天覺得和現代文明差了一條街,今天咣當一下扣船里或者汽化了,上次我市石油國家基地炸了市裡領導全跑高速口等信,普通人還不知道炸了呢。能好好活著我回去攪屎幹嘛。


七年前,我離開中國,來到芬蘭留學。
作為一個旅居海外的碼農,我也能夠靠著自己的努力,收入在這邊還不錯,能夠買房買車,還有著不錯的存款和投資,每年也有一個多月的帶薪假期,節假日也從來不加班。再考慮這邊不錯的自然環境,你說我這麼一個大懶漢為什麼還要考慮回國呢?
我太太剛來芬蘭的時候,也想著要回中國,但隨著在這邊呆的時間逐漸增加,要回中國的心也就隨之越來越少了。

說到親情,我就算是在國內,也幾乎不可能留在故鄉,而是前往其他城市。和我在國外居住相比,可能就是回趟老家看父母坐飛機的時間短點而已。周末從芬蘭給國內的父母打電話,或是從國內其他城市給父母打電話,到真心沒什麼差別。

友情也差不多,如果你不呆在老家,也不呆在上大學的城市,身邊的老朋友能有多少呢?在國外一樣可以交到新的朋友啊。

說實話,芬蘭自身面臨的問題也不少。現在國家的經濟蕭條,失業率暴漲,各樣的福利也是一砍再砍,然後左派還覺得我們應該拿錢出來養難民,養希臘,養懶漢。。。總之呢,如果你的目標是做一個經濟上成功的人士,可能呆在中國的機會要大得多。但我的目標是過一個舒服的生活,不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上,所以我會選擇留在這邊。


我也講個我身邊的故事吧。
他是個普通的農民,生於解放前的一個小山村,那時候鬼子、土匪、貪官把整個魯西南折磨的殘破不堪,所以當解放軍來了的時候,他覺得這是人民的隊伍,指導員戰士吃飯給錢,打掃院子,挑水砍柴。他心眼實在,從沒見過這樣的兵,他很感動。指導員給他說,等著咱們解放全中國了咱們老百姓就能吃飽肚子,再也不用挨餓了。他記住了。
不久大軍南移,打了淮海戰役,他主動要求當支前民工,推著小推車把東西送到戰場上去。將近五百里地啊,那是被坦克,被汽車,被人腳和獨輪碾成爛泥的「路」啊。他走了一趟又一趟,鞋磨破了,換草鞋,草鞋也破了腳上磨出了鮮血,又磨幹了鮮血結成厚厚的痂。車上全是做好的糧食,他一口不吃,餓了,就從懷裡掏出自己帶的一塊餅,就這涼水喝下去。
最後一趟的時候,他撲在了地上,昏睡了一天一夜才醒過來。建國之後,他有了自己第一個孩子,他很高興。

60年,慘絕人寰的大饑荒,整個山東糧食不斷減產的情況下,舒同大量將糧食調出,人一批批餓死,山裡本來就沒有多少地,所有糧食被徵收走之後,幾乎只剩下躺在床上等死一條路了。
還有一條路,要飯。他讓女人去附近要飯,他去遠處要,孩子,他唯一的孩子,那時候還是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已經餓的皮包骨頭,他把他放在挑子里,挑子一頭放一點能換錢的破爛,一頭放著孩子,他挑著孩子出去要飯。
整個山東饑荒空前,要不到什麼東西,他只能去江蘇那邊看看,他只知道一條去江蘇的路,當年他支前,去淮海戰場的路。
他忽然想起那句話,指導員的那句話,「解放了,老百姓再也不用餓肚子了」。
他一路踏著自己過去的腳印,帶著餓的瀕死的孩子,一家一戶的敲門要飯,孩子眼裡的火苗一點一點弱下去,他每走一步都要發抖,再也挑不動孩子了。
他把孩子賣給了當地一戶沒兒女的人家。
就在他當年的目的地,就在曾經的淮海戰場,就在他當年支前的終點。他的路沒了,他也走不下去了,再走,孩子和他都要餓死。
一個孩子,換了一擔玉米面兒和幾個窩窩頭。
他摸摸孩子的頭,背過身。挑著擔子,一步一步的往回挪。他在這條路上不知道走了多少次,在這條路上,有人對他承諾過,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餓死人了,老百姓站起來了。他那時絕對沒有想到,這條路最他走最後一次,是來賣掉自己的唯一的親生兒子。
回家之後,他女人正躺在床頭等死,她沒要到多少,她看著他的一挑子糧食,沒說任何話。
一句責備也沒有。
女人在這場「天災」結束的那一年就死去了,長時間的飢餓和兒子離去的痛苦把她折磨死了。
女人走了,他更痛苦,因為她到死,都沒責怪過他一句。
他有些糊塗了,整天嘴裡說著,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呢,不是說再也不會挨餓了嗎?
他時常想起那個指導員,那條路,那場戰爭還有他的孩子。哀莫大於心死,他五十歲出頭就去世了。

故事本應到此結束。但那孩子長大了,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他的養父母本來就年紀很大,相繼去世了,他一直很想念自己的父親,他也明白,父親不得已賣掉他的苦衷。如果他不被賣掉,他根本熬不過那一年。他開始尋根,找自己的家鄉。
他唯一知道的一條信息,就是小時候他父親給他說的,我們這裡啊,叫「XX峪」,他記得了。
他一個人北上尋親,整個市當時有九個縣一個市三個區將近一千萬人啊,村落何止上千?他傻,他固執,他就在市汽車站,一個一個的問,被罵神經病,被笑話,甚至被打他都不為所動。他堅持了半年,居然遇到了一個同鎮的人,他欣喜若狂。
他並不知道家裡發生了什麼,他一路上興奮難言,他想著他的父親母親看到他高興的樣子,想到他們含飴弄孫的快樂和自己奉養父母的歡愉,他一靠近村子,他就發現自己記得這裡,他雖然很小就離開了,但是在心裡他從未忘記。
他狂奔者朝自己家裡跑去,他笑著帶著眼淚,但是當他看到他家的時候,他驚呆了。
家的地方只有一片廢墟,青石壘起的牆壁還在,屋頂卻早已倒塌,連堅固的橫樑都已經朽爛,庭中長滿了枯草。父親種下的一顆石榴樹,也因無人照料死去多年。
村裡人被他驚起,了解了前因後果之後都不勝唏噓。有人帶著他去看他父母的墳墓,兩座墳,孤零零的在山崗上,墳上長滿了墓草,隨著風搖晃。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他住了下來,修葺房屋,整理庭院,開鍋做飯。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只有流淚。

這個長大的孩子就是我的表舅,他的父親,就是我的舅姥爺。


人用手投票的時候你給攔住了,
現在人用腳投票了,你還來質疑別人的心態?

其實和山溝溝去城市裡發展,二三線城市去大城市發展的人,心態是一樣的。
對於有些人來說,生她養她的環境帶來的負面效果遠遠超過了她從感情上能夠獲得的回報。


講幾個故事吧。

第一個故事的主角是我爺爺。那個時候還沒有我。

爺爺在我老家的一座電廠里工作,是個鍋爐工人。因為工作勤奮表現優異成為了車間里的標杆,領導讓他當安全員。
有一天廠子里出了一場事故。這事故跟我爺爺本來一點關係都沒有,事故發生的時候沒輪到我爺爺的班,他正在家裡睡覺。或許最多最多,他要負作為安全員的連帶責任。
但是廠長不擔責任,領導也不擔責任。所有責任,最後莫名其妙的被推在了爺爺身上。
這事故還挺嚴重的。我爺爺被關在監獄裡關了三年。
這三年,我不知道我奶奶是怎麼一個人把兩個兒子養大的。
更噁心的事情是,三年之後,爺爺出獄,還得回到這座廠子工作。因為除了這裡沒有其他地方要他。

這個故事是我媽講給我的。
我想我這輩子都不會聽到我爸親口講述這個故事。
這大概也是我爸費盡千辛萬苦也要學外語進外企工作,而且特別支持我出國讀書的原因。
如果一個國家的官員會把無辜的工人當做權力鬥爭的砝碼和擋箭牌,那我憑什麼留下來接受他們的剝削?

第二個故事的主角是我媽和我。只不過那個時候我還沒出生。

我爸和我媽是在大學的時候認識的,畢業之後一起離開家鄉去了南方的一座小城工作,在那裡結婚,並孕育了我。
在我剛剛成型的時候,我媽去那座小城的婦產醫院做孕檢。做完B超醫生告訴我媽,我有先天性心臟病,生下來活不了,打了吧。
我媽說她當時就愣了,回家之後哭了一晚上。
第二天她還是決定換一家醫院再看看,於是又去了那座小城的中心醫院。那裡的醫生告訴我媽,我有先天性巨結腸症,生下來不能餵奶,要動很大的手術,不一定能不能撐過去。 這下我媽算明白了。之後她挺著大肚子坐長途車去了廣州,在廣州的一家大醫院找了一個教授。教授說,我很健康。
事實也確實是這樣。
我媽在預產期前一個月坐火車跨越了大半個中國回到老家生下了我。後來父母兩個人辦完離職轉了戶口,就徹底離開了那座他們生活了十年的南方小城。
那裡除了他們的婚禮和白的像月光一樣的沙灘,沒什麼值得留戀。

這個國家裡的醫生分為兩種。一種是優秀的醫生,他們專業,認真,負責,敬業,為了病人的健康甘願付出自己的一切。我尊敬他們,也感激他們曾經救過我爺爺,我母親,還有我的生命。
另一種,則是差點殺了我的兇手。
醫生和其他任何職業一樣,有好人,也有敗類。我在這裡只針對那些敗類。
不是醫者無道,而是有無道者行醫。
因為他們,我甚至不敢將生命託付給唯一有能力救治我的人。

第三個故事,主角是我爸和我。當時我在上初中。

因為上一個故事,我父母帶著我來到了一個更加對外開放更加繁華的城市。我爸學了日語,進了一家日企工作。
2011年3月初,我爸去了日本出差。3月11日大地震,他和我們失聯。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經歷過同樣的事。整整一個星期,我們得不到他一丁點的音訊。我媽天天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有時能聽見她啜泣的聲音。
我在網上看關於地震的報道時,翻到了網友評論。
你知道他們說什麼嗎?
他們說日本活該。他們說死的太少了。他們說怎麼不把整個日本給震沉了。
他們還說遇難的中國人也活該,誰讓你們去給小日本打工的?
一個星期之後我們聯繫上了我爸。地震當時他正在東京。震感很強烈,不過沒有危險。
他回來之後我就提了要出國。他說只要我能考上,他砸鍋賣鐵也能供我出去。

看那些評論的時候我很生氣,想打人,死死的握著拳頭,肌肉一直無助地緊繃著直到酸痛無力。
沒用的。
他們只是這個國家歷史遺留下來的無數未開化者的縮影。打了一個,還有一群。他們人多勢眾,以口號為正義,以衝動為勇氣,以無知為個性,以爭鬥為樂趣。他們自認為愛國,把買外國貨,為外企工作和出國留學視為叛國。他們認為崇洋媚外者拖了祖國進步的後腿,殊不知他們自己才是國家發展最大的阻礙。
面對他們,我唯一的選擇,只有逃離。
可笑的是,我沒在逃離天災,沒在逃離貧窮,也沒在逃離政府。 逼著我走的,竟然是我的同胞。

最後一個故事,沒有主角。故事裡所有的人,都是無足輕重的路人甲。這個故事是一場人民公僕的鬧劇。

天津大爆炸發生後第二天的中午,有謠言稱爆炸產生的有毒氣體會影響北京。中國之聲與中央氣象台官方微博迅速闢謠,稱風向為西南,有毒氣體會向渤海地區擴散,不會影響偉大的首都北京。
然而微博圖片中擴散方向的箭頭,直指大連。
另一條微博的圖片的圖例為污染物濃度數量級。黃色最嚴重,然後是紫色,藍色。
整個大連市區被紫色覆蓋。
我,我的父母,我的朋友,我的親人們,也都在那片紫色之下。
這條微博被多次轉發之後,官方迅速刪除。對一切關於大連空氣質量受爆炸影響的質疑沒有任何正面回答。
8月13日上午還是萬里無雲的大連天空出現霧霾。
8月14日,大連pm2.5指數飆升接近200,隨後詭異的下降至79。怎麼回事我想大家也都清楚。
「利於向海上擴散。」
「有害氣體將影響北京實屬謠言。」
北京不受影響了中央就放心了,全國人民喜大普奔。
對於「渤海地區」,中央不做考慮。因為他們正忙著組織領導視察慰問,宣傳善後指示。
推脫責任,逃避風險。
讓首都放心,「讓領導先走」。
至於其它地區,我們自生自滅。
首都人命關天,大連的人命就不是人命。

以上文字來自我的另一個回答爆炸發生後官方信息披露是否及時? - 天津
你把一個無辜工人當作自己的擋箭牌,好,我鬥不過你。我走。
你把一整座城市幾百萬個活生生地呼吸著的人民作為首都安全的犧牲品,你是想逼走一座城市?

因為這裡是中國啊。
在這裡,永遠離開自己的祖國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我不是第一個走的。
更不會是最後一個。

——08-21-2015#1
一天就1k5了,沒想到這幾個小故事能引起這麼大反響。
感謝評論里支持我的知友們。很多人支持我的理想為我說話,也有很多人提出意見,所有評論里只有少數幾條帶髒字,知乎真的是我見過的最溫暖最乾淨的社區。
假期每天都要上課,評論實在沒時間逐條回復,在這裡統一回答。

評論里有一些提出意見的人,有些人文明、合理、友善地提出,另一些人則採取了偏激的方式。
沒關係。我不會因此而生氣。
這個問題本身就帶有很大的主觀性。每個人的心態都不一樣,你們只是「和我的想法不同的人」。對於所有文明的認知和心態,沒有誰好誰壞,也沒有誰對誰錯,只是單純的不同,沒有立場之分。希望評論中的各位停止站隊,停止彼此之間的冷嘲熱諷,平和友善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我的回答有些偏激,我承認。畢竟我在講述著我自己的故事。
當時寫這些故事的時候沒什麼組織邏輯,心裡有很多東西想說,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寫完就直接發布了。
原答案一字不動,我在更新里客觀地把4個故事重新分析一遍。

首先,我爺爺的故事。
我爺爺只是一個最底層的普通工人。他會白天睡覺,晚上去上工,具體工作我不清楚,應該是維護鍋爐機器一類的工作,每天回到家都灰頭土臉的。而且,據我所知,那個所謂的安全員只是在普通工人的工作之上額外加的一個頭銜,不是大領導,不管人,不拿錢。他的崗位應該是三班倒全日無休,但他不可能全天24小時都在監督工作。所以當時沒輪到他的班,他最多只是負連帶責任。
說到底,我不是這個故事的親歷者,我只是聽來的。
所以和各位知友一樣,我也沒有資格對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進行評價。
但是這個故事,是我媽媽講給我的,而我相信我媽媽,也相信這個故事。
至於你們是否相信,我無權干涉。
這段話寫給評論中某個人。


第二個故事,很明顯跑題了。我自己也發現了。
我現在居住的城市醫療條件已經非常好了,有專業的醫療設施和敬業的醫生,我能信任他們,把自己的健康託付給他們。根據評論中的知友所言,這樣的條件甚至好過某些國外城市。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醫療條件差已經不是我出國的理由。
我出生的那個時代仍然鮮活在這個國家幾代人的記憶中。只是這段記憶不知被誰掛上了繁榮昌盛的帷幕,把我的這段故事,連同很多不如我一樣幸運的胎兒們的故事一起隱沒。
評論里有人提到出生率和墮胎指標的。
如果是真的,那麼真相比我的故事還要險惡呢。

第三個故事是我最偏激最主觀的一個。
評論里有人說這種現象很正常,國內有噴子有歧視國外也有,如果忍不了還是別上網了。
你們不理解我的心情,你們無法理解。
我也理解你們無法理解我。
整個評論里經歷過同樣事情的目前只有 @庄堯 ,理解萬歲。
因為被罵給小日本打工的不是你們的父親,被罵死了也活該的也不是你們的父親。他們罵的人里有我的父親。
如果有一天飛來橫禍降臨在你們的父親身上,這些愚人仍然在罵,我不相信有人還能雲淡風輕地說一句,「很正常,哪都一樣,大不了我不上網了」。
你們很幸運,這種事沒有發生。
也希望這種事永遠也不要發生。
有人想讓我回來開化愚人,建設更好的祖國。讓你們失望了,我做不到。
我跟他們講道理,他們不講道理。我想用暴力解決問題,他們比我更暴力。如果我能改變他們,我就會去改變,但是我做不到,只能落荒而逃。
有人說我在逃避。
逃避危害自己又無法改變的事情有什麼錯嗎。

第四個故事。
有人問我怎麼知道pm2.5指數先升再降的。我早上8點看手機天氣里報的是179還是197記不清了,中午就看到了新聞里說大連pm2.5指數穩定在70幾空氣質量沒受影響。證據我沒有。誰閑著沒事看天氣預報還截屏。相不相信不重要,我也無權干涉。
評論里有人說我這個故事引用的回答太偏激,你大概不是大連人吧。

最後再說幾句。
對於說我不愛祖國,是崇洋媚外的假鬼子的人:
祖國不是我母親,我與祖國沒有任何血緣關係。我碰巧出生在祖國,由兩位愛我的父母撫養長大,享受祖國賦予的權力的同時履行著祖國要求的義務,順便養活了一些不幹活的人。現在祖國不再賦予我安全生活的權力。
對於說我是偏激的憤青的人:
我已經盡我全力心平氣和地講故事。我實在沒時間逐條回復,抱歉。愛看不看。
對於要舉報的人:
舉報吧。
對於一上來就鄙視我的人:
沒關係,我不會因此而鄙視你。
對於認為我講的故事有些偏頗的人:
我承認我的故事中包含主觀判斷,但我已經儘力客觀敘述。抱歉不和你們的意。
對於說噴子哪裡都有的人:
希望你不是。
對於說國內國外都一樣的人:
每個人的判斷基準都不同。這一點我還是親自證實比較好。
對於懷疑我編故事的人:
有些人不會給你選擇是否相信的自由,但我給你。
對於對我呵呵的人:
呵呵。
對於說我傻逼的人:

最後,
對於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國外沒我想的那麼好的人,以及說我太年輕的人:
我相信你們的評價是基於你們個人的生活經驗。
我還在上高中,和各位相比確實有些年輕。或許是我太無知,世界觀受到了影響,看問題不準確。
也或許我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另外那些人身上。
不如這樣,這答案我放在這裡一字不動。等我高中畢業,如果能出國在國外生活的話,再來這裡更新。
或許會是有人被我打臉,亦或許會是我打了自己的臉。我不清楚。
交給時間來決定。


既然選擇留國外,必然各種各樣有足夠價值的理由。
外人看來沒道理,源自無法感同身受。

主觀理由這東西真不足外人道,本人也未必說的清楚。
找不到理由的,自然就慢悠悠回來了。

回與不回,都是非常個人化的選擇。
知乎的風氣是一定要找出共性來,真理更佳,反而失了本心。極個別答案扭曲的更是令人厭煩。
實際上你換個題目,同時國外細分一下。
灣區/新英格蘭/美村/加村/倫敦/巴黎/歐村/澳村/日村/東京/香港/新加坡。
看看這些地方相互撕的飛起,就會明白共性什麼都是扯犢子的,都覺得自己選擇最英明。
回歸本源,定居地球任何一個角落都是也只是個體理性感性混雜的選擇,尊重TA的選擇就好。
-------------------------------------------------------------------
另無聊言論一坨。
你很喜歡的人出國了你跟著去啊,這樣還有拐回家的可能,可能性還不算小。
跑到知乎發帖有什麼用呢,而且題目一點都不喜聞樂見。。。。。。


補充:最近出了柳岩當伴娘被明星們起鬨要扔水裡的新聞,路過的姑娘們,把你們為之噁心氣憤的心情乘以二到三,可能就是我從小到大每次被身邊重男輕女刺傷後的心情。很多時候,我是在柳岩的位置(不是說我是伴娘),比如家族春節聚餐(冬天),好多家親戚老小都在,在酒桌上我被上小學的侄子當眾拉衣服到漏出內衣肩帶。對,他就是有意的。舅舅哈哈一笑:小孩鬧著玩嘛。
不要說我只有過年回家才跟這幫人打交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以前在國內時跟導師去某省高級法院調研,在酒桌上非拉著我灌酒的處級官員們不只一個,甚至有人當眾拉著我的手喝我杯子里的酒,喝一半再讓我喝。這個新聞里也有明星的例子當佐證,有權有錢有名有學歷有威望,不代表有素質,只代表他們在玩弄你時更有優勢。而這種時候,絕大部分人都是沉默的看客。
一次又一次深深心傷心涼,後來都化作堅決出國的動力。

以下是原回答:
有個答案說問這個問題的人經歷了什麼教育。這話說得口氣沖了點。但真是,看到這個問題,覺得題主很幸運:1、年紀肯定不大;2、人生肯定很幸運。

對中國幾乎沒有任何留戀。
1、我來自北方某大省的省會城市,大部分親戚在農村,嚴重重男輕女;包括在城市上學工作的我爸媽,重男輕女。還好我是父母寵愛集一身的獨生子女。從小到大多少次被刺傷再裝作沒有反應的平靜,每次心裡都暗暗對自己說,好好努力離開這裡,不靠父母,不跟這群親戚玩兒。(那會兒想的是離家鄉遠一些,沒奢望過出國。)
2、因為專業原因,見到各種社會陰暗面。我做過某省部級研究項目,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那幾天在外面吃飯的感受呀,呵呵。你們自行想像。更多的研究項目我就不說了。
3、對中國人這種不拿自己當外人、以干涉別人數落別人來表示關懷的方式極度反感
4、對中國人這種把成就感來源建立在「跟別人比較」上的方式極度反感
5、對中國人不先關注別人怎麼努力,而是先關注別人在看啥有啥,別人有啥機會資源,人整人,人壓人的文化極度反感
6、對中國人喜歡佔小便宜、走捷徑的心態極度反感
7、總之,對人情文化極度反感
8、對朝令夕改、不講道理的某些命令極度反感

我明白,我能理解,長期資源匱乏、人口密度大的情況下,形成這種文化風氣很正常。包括我自己也曾經是其中的一員。但那不代表這應該是社會和生活的常態,不代表我應該認可和熱愛這種文化。說不定將來會更好,但我的生命和我後代的生命就要給這種文化當炮灰。其實我不相信會有啥徹底改變,因為這種風氣的改變比制度的改變還要難。

以及我剛讀了最多贊的那位父子三代的故事,想說的是,因為國內某些經歷把心傷透的華人特別多。我身邊朋友里就有一位,他此生堅決不再回大陸,不是說回國發展之類,而是說連探親都不肯回去。具體跟1966-1976那段歷史中自己和親人的經歷有關。唉!能像贊多那位說出來的故事,還是相對好的。

也可能我的觀點太悲觀了吧。每次國家彰顯它的巨大動員能力時,比如朋友圈閱兵刷屏,我毫無自豪,只覺心裡發涼。我知道,如果我運氣不好身在其中某個位置,毫無例外我是要被這種動員能力犧牲掉的。比如奧運時趕進京火車等等。


我在英國學習,工作,生活。或許未來的時分我也會在這裡成為稱職的丈夫,父親,撐起一個家庭。我在英國上過私立學校,本科以來也拿過很多次獎學金,收入上佳,前景也是通途。我在這裡生活得非常快樂幸福。

我想,如果哪天我真的離開了英倫,必須是極高極高的薪酬將我撬走,但是我合約到期之後依然會回到英倫生活。

我肯定會懷念半生熟的英式牛排,我更會懷念濃郁的印度咖喱,我也會懷念那些說著一口倫敦音的金髮美人,我還會懷念帶花園的三層大房子和漂亮的小轎車。總而言之,我在英國得到了很多,不僅結識了好多的朋友,也收穫了好幾次刻骨銘心的戀愛,更醉心於或許成本更低的舒適生活。在英國的這麼多年,讓我的靈魂也烙上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希望我能繼續在不列顛島上續寫自己的人生篇章,至少讓我在浮華之夢裡再沉淪幾年?夢醒後,北美洲還是阿聯酋,或者定居倫敦實現自己抱負?

我雖然是中國人,但是我聽從了我的內心抵達了所謂的他鄉,我也通過努力,將他鄉變成了故鄉。不回國的因素在於我曾經在學校里受過的精神打擊,以及父母乃至家族裡的共識:世紀之初,有一群人因為領導者的交替而會失勢。我的父母其實從八十年代就想著要在他鄉生活,他們在那個時候還拿到過美國大學的錄取通知,只是家裡乃某省官場人士從而作罷。然而,我的父輩,賺夠了錢,在合適的時候,都踏上了最適合自己的土地。

至於對我而言,我熱愛英倫水土。這裡的教育讓我重新得到了光榮,這裡的職場讓我重新感到了自信。

這裡是我的家,我會盡自己一切努力來捍衛它!


出國了才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之前在別的問題里回答過一次。
來澳洲一年了,雖然最早來就是想要移民,但是一直並沒有特別深刻的體會。前些天去perth玩,住在當地朋友的父母家。他爸爸跟我聊天時說,無論你是來自中國,義大利,還是印度,只要你在澳大利亞,你就是澳大利亞人。
當時,我是真的真的差一點熱淚盈眶。本人是河北人,雖然所在城市算是非常富裕的,但是以後出於發展等各種問題是不考慮回家鄉工作的。而且現在在家鄉其實也是有些格格不入的。但是無論我是去北京還是其他大城市,戶口難拿的程度就不說了,最重要的是,我基本永遠是外地人,會被人在網上罵搶了資源的外地人。我深刻的記得,大學的時候,看到同班同學在人人上轉發罵外地人的狀態(但是他前一天還抄了我的作業)時我的心情。
澳洲給了我歸屬感。我碰到的每個人對我都很好。沒有一個人給我傳達一種你以後趕緊回中國吧千萬不要留在這兒佔據資源的情緒。我不能說所有人都好,但是,這裡燃起了我要奮鬥的心,也溫暖了我。


~~~已更新~~~本來不想寫的,這麼不討好的問題。但是看看也沒人提到。
我倒不介意國內空氣啊,還有一些奇葩的意外事件啊。或者會罵被害人啊,又或者基本上吃的都不是很安心啊之類的,在我這些都是發展到路上的必經坎坷。
然而,有一些坎坷是我在日本住了六年多回國之後真的非常非常不能忍受的。
因為,我不會過馬路了,一走到馬路邊我就有點手足無措,不是車要等人的嘛!罒ω罒為什麼要衝過來!
因為,到處都很吵,十分非常的吵。喇叭聲,公共交通工具里的電話聲,真的,一聽到噪音我整個人都是崩潰的(〝▼皿▼)
因為,所有服務性行業的人員基本都不會笑,不會說對不起,不會說謝謝。wtf!凸(`⌒′メ)凸
因為,我已經被寵壞,我不用擔心丟東西。ヽ( ̄д ̄;)ノ
因為,沒人會追究我為什麼那麼大還不結婚,大家都知道這個是個人隱私。(反正問了我也不會解釋的)
因為,最現實的。普通情況下這裡賺的確實比國內多啊。做個服務員每月都可以有一萬左右人民幣。回去做什麼都感覺活不下去啊。
當然,這裡也會有很多問題,只是有些習慣已經養成。
~~~~~~~~~~~~~~~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硬是要把這種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上升到一些政治高度,要麼就是我太天真?我是相信「地球村」理論的,國籍並不代表你只能愛一個國家只能幫助一個國家,我是這麼認為的。
至於家庭,朋友,,,
中國的傳統思想是大家族,其實這樣並不是特別健康的經營方式。
我的爸爸有我的媽媽,我的媽媽有我的爸爸,我慶幸他們告訴我希望以後過2人世界。這並不妨礙我愛他們需要的時候照顧他們。
我的朋友也是,他們也有各自的朋友和家庭。

這都應該是相對獨立的個體。
你自己!你和你的愛人!僅此而已!


現在的交通來說即使定居在國外,回國探親訪友吃個小吃還是很方便的吧。

~~~~~更新分割線~~~~~

你們看,這也是一個原因吧。
容不得說自己國家不好容不得說別人國家好。
我也不知道沒去過一個地方怎麼就可以這麼理直氣壯提出反問句。
並不是所有國家的服務模式都一樣,日本的服務界是世界之首毋庸置疑。普遍每個國家的服務性從業員在服務員以前都是一個人,在日本當他從事服務性工作那他上班時在是個人以前他是個服務人!
而問題是在國內普遍沒有服務這個概念!不是服務態度好不好的問題。服務員也不是指餐廳,酒店的服務員!包括政府銀行的辦公人員!
我確實沒有去過廈門,就一個兩個三個四個廈門的服務遠超日本服務界又如何?我就靠旅遊舒坦了嗎?
交通車人讓人是常識,這點可能美國都沒有日本做的好,你說也碰到過,也碰到過是個什麼概率?反過來說還差不多。
就說的這裡吧。個人選擇都要被人評頭論足真的是夠夠的了。


一個人如果沒有長期離鄉的經歷,那麼TA很難讀懂韋莊的這一首小令

菩薩蠻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這個問題簡化一下,其實是一個老問題:為什麼我們會選擇移民呢?選擇移民的人都是怎麼想的呢?

其實我覺得題主的朋友出國定居是一碼事兒,出國以後不回國是另一碼事兒。就我所知,大多數正常途徑(即documented)出國定居的,只要國內還有家人,基本不會「不再回國」。除非對『祖國』非常有怨念,或者是回去了就面臨出不去的危險,不然為什麼會『幾十年不再回國呢』?即便很多人剛出國時有這種想法,只要國內還有家人,出國一段時間還是會定期回國看看的。此乃人之常情,即便我們不願意承認(嚮往出國的往往都比較信奉世界公民之類的意識形態),可是我們和本國本文化的聯繫往往在我們成為了他國他者之後有了進一步的構建。也正因為如此,在外定居的人反而會對自己的身份和文化有更多的反思和探索。所到之處,皆為故鄉,那是需要很多勇氣的,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否認這一點。

而至於我們為什麼會「拋棄」生我們養我們幾十年的祖國,投奔他國,且往往義無反顧,呈一去不復返之勢。簡單地來回答,那就是在出國定居之前,我們認為在國外生活總體來說比留在國內生活好,而這個好對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這也是為什麼世界範圍內來說,移民的總體方向是從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好與不好的標準千千萬,但在全球化的話語體系下,我們每天都被提醒或者說在學習:歐美是發達的、進步的、經濟更繁榮的、文化更先進的。

對於底層來說,移民到發達國家就是經濟上改變命運的機會,而前輩成功的傳說則會影響後輩人對故土和未來的看法。我研究生時期上過一門課,教授讓我們看了一本書,寫的是福建一個小地方移民美國的文化,非常的shocking and revealing。在美國生活過的人都知道,中國城在美國是一個很邊緣化、獨特、不明不暗的、充滿剝削勞工現象的地方。但是福建很多小村裡的人一輩子的目標就是來到美國的某個中國城做苦力,為此他們會動用整個家族的力量、不惜欠下巨款、製造各種假文件、實在不行就跟蛇頭飄洋過海,最後來到美國。美國對於他們來說,甚至都不再是他鄉,而是所有村民都知道的、很多村民有家人居住的、一個明確的人生目的地。對於他們來說,去美國打黑工是一條已經經過很多前人探索、被自己族人認同且享有高度『榮耀』的人生出路。底層的人甚至不會去想出國了沒了祖國的文化怎麼自處這樣的問題,因為對他們來說,去歐美是如此重要的經濟上改變命運的機會,為此他們會不惜冒險,付出巨大代價。

對於上層或者中層來說(我假設此為知乎用戶的大多數),尤其是中層,對國外的嚮往往往和對『祖國』的不滿息息相關。上層其實和下層一樣,對『祖國』這個概念是不需要想那麼多的,因為上層人無論在什麼時代,都享有很大的自由,國界對他們來說本身就是若有若無的,比如沙特王室里的男人。最糾結的永遠是守法聽話的中產,因為他們交的稅最多,受國家法律和環境影響最大,脫離一個體制相對來說成本也最高。這部分人選擇定居海外一般都不是一念之間(雖然有的時候看起來是),往往都是很長時間積累的對本國、對他國的看法和比較到某一時刻變成了具體的執行力。也就是在他們的綜合比較而後,他們會覺得定居國外比留在國內更為明智、或者說,定居某國未來會更好。具體的原因隨具體個人而異,非常複雜,但總體來說是這樣。

而感情上的取捨、即怎麼可以放下國內的親人朋友和文化氛圍,這個問題對很多對決定出國/剛剛出國的人來說是不存在的。不管是從現實的角度,國外有很多明顯的優點如薪酬高和空氣優,還是從心理的角度,想移民的人心理上會選擇關注本國的缺點,都不會強調或放大自己對本國文化的依戀。國內的大環境對移民行為的定位是:人往高處走。高處,高處和地處相比較,智者選誰呢?更不要說我們對歐美文化的浪漫化,在後殖民的全球社會,嚮往歐美文化在受過教育的中產之間還是很普遍、並受到認可的。

而思鄉以及對自己作為Chinese的文化和身份認同或重建,往往發生在定居一段時間以後。文化很多時候是很抽象的,要和別的文化碰撞才會顯現出自己的稜角。我們熟知的出了國會更愛國現象很多時候就是不同文化不大和諧地碰撞之後的結果。很多人出國以後會意識到自己有多中國:愛中餐、精英主義、小孩一定要去最好的學校、不愛party、難免有些種族主義、當然還有發財很重要。看著美國的進步派白人因為歷史的羞愧感整天強調政治正確、但是自己從來也沒見交過黑人朋友,而保守派更加是怎麼聳人聽聞怎麼來,我們作為他者冷眼旁觀、不禁莞爾。第一代移民無論是文化上還是政治上,都很難覺得自己是個美國人,這是非常正常的。所以大多數人出了國還是會和本國人玩耍,學術圈稱這樣的散落在他國的同一源頭的群體為Diaspora。

但是,但是故鄉是回不去的,故國往往也是回不去的。因為過一段時間之後,等到你對美帝也有了更多深入的認識、知道每個社會和國家都有其局限性的時候,你所處的現實和國內他們的現實已經沒有多少交界處了。你回國的時候,聽家人和朋友聊著與你無關的話題,參加一次婚禮,擠一趟地鐵,遭遇一次霧霾,你又迫不及待想要回到那個你已經選擇作為家的地方。只是恰恰那個地方已在另一個國度。而國家,本身也就是我們人類構建出來的概念而已:用想像出來的集體來充大我們微不足道的小我、用似有似無的主義來抵禦死亡揮之不去的威脅,sounds familiar?


我父親的前同事,或者說前下屬吧,某廣場青年,仇視某黨某政府,天天在單位散布XX言論,當然在90年代初那是比較尷尬的。廠里都把他當反面典型。
其實小夥子當年是某名牌大學的高材生。懷著一顆中二的思想和自認為普世精神的世界觀進入社會。就和知乎上的很多少年一樣。
然後,某一天開始,我父親就發現他在班車上學習英文,諷刺的是他普通話說的都不標準。

再然後,他請了幾天假。
再然後,他技術移民加拿大了。

當時廠里很多人很羨慕,心想果然是高材生啊,這下去國外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了吧。

然而後來聽說他在一個加油站加油。日子過得挺苦的。托廠里的同事給寄煙。

再後來聽說在屠宰場找了一份工作,生活狀況好多了。買了房,又生了一個孩子(他帶著老婆一起去的)。把老父親也接了過去。

父親00年的時候出了車禍導致殘疾,在家休養,大約2010年的時候他回來探親,特地拜訪了我家,因為當年我父親對他不薄。

整個人看上去比我父親老,頭髮花白,一雙勞動人民的手尤為矚目。

談起當年的苦,這大叔差點沒哭出來。

因為我沒有全程陪著,就是偶爾聽一耳朵,反正克服了文化衝擊,找到了謀生之路之後,大叔最大的收穫就是他當年理想中人人平等的中二世界至少在加拿大並不存在。在他工作的工廠,有一幫索馬利亞來的難民,每天工作量是別人的二分之一,工廠主不敢給他們布置工作,因為首先布置了也干不好,其次如果績效不好扣他們工資,他們就會聯合工會找來電視台罷工。說工廠主欺壓難民。

那麼多餘的工作量,自然就落在了比較老實的幾個中國工人身上。每次中國人鬧罷工,工廠主只要把代表找來給點好處就算了。真TM是話劇《雷雨》劇情重現。

說實話這個大叔的經歷挺觸動我的。我倒不是那種純五毛。我只是覺得,你有錢有勢去那裡能找到體面工作的情況下,出國移民,一去不復返倒也沒啥,父母家人可以接過去。想這個大叔這種懷揣單純的中二夢想去了從一個高材生生生變成了淳樸的勞動人民,這回頭想想不得後悔死……

至少那次會面的時候,大叔說自己唯一的動力就是自己的孩子了,至少奮鬥了半輩子能讓孩子過上小時候夢寐以求的教育資源,自己吃的苦也就值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根據下面評論的補充===========
我父親始終對這個大叔感到惋惜,當天他走後我爹意味深長的說,在當時80年代末,90年代初重用大學生的時代,以他的學士和才華,如果好好在工廠干,現在基本就是廠里設計院一、二把手。我父親的廠現在被中石化吞併了。可以想像如果他當年留下,他現在就是很多網民唾罵的拿著幾位數年薪不幹啥實事兒的特權階層了。但是我跟我父親說,如果他的思想沒有發生變化,即使他走到了這一步,他的內心也會一直處於掙扎和糾結中,最終也可能會辭職。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去加拿大倒也沒啥可後悔的。
這個案例給我的教訓是,大道理永遠是說說,自己的體驗比什麼都重要。每一次選擇都伴隨著成本。無論是在出國上,還是其他事情上,一定要了解清楚情況在做決定。

=========再次根據下面評論補充=============
你們不要認為我是毛左啊,我爹是毛左不假,然而我不是啊……
其實有機會我也是肯定會出去的2333333333333
另外有人質疑福建人拒簽和黑幫的事情,說實話,這是我聽我在加拿大的親戚和朋友的一個梗而已,不要太在意。


如果我未來做出了這樣的決定的話,那大概只有一個原因吧,就是呼吸道和腸胃再也受不了國內的普遍不幹凈的東西了……


推薦閱讀:

外國人在國內能享受哪些超國民待遇?
移民有什麼不好?
霧霾自救土豪療法真的是移民嗎?
出國後,原本用國內的手機註冊的賬號要怎麼辦?
因為霧霾而移民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身體上有什麼明顯的變化么?

TAG:出國 | 移民 | 祖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