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課不敢舉手發言?如何看待上課舉手發言?
我上課,很愛跟著老師思考,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可是每當老師說,有誰想舉手說一下嗎? 的時候,就會退縮,不敢舉手。我很討厭自己這樣,但是每當下定決心要舉手的時候,又總會猶豫和退縮。為什麼會這樣?我該怎麼辦?
一己之見。最近跨文化交際論文在做這個,有感而發。
中國學生上課不喜歡舉手發言,甚至課堂討論也不願意多說,非常被動和沉默,已經被很多西方學界的老師所公知,至少在中國學生特別多的大學。例如這裡:Teaching East-Asian Students: Some Observations,這是諾丁漢大學商學院的一位老師的文章,詳細描述了他所觀察的亞洲留學生的情況,沉默,不擅長課堂討論。儘管很多中國學生成績也不錯,但是他們對於知識和自己分數的態度比較』cautious』, 我把這個cautious理解為哪怕自己理解和知道的內容也不願意多說多討論多求證,而寧願自己回去自己再看書複習驗證。他在文中例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是一個亞洲學生課後問他一個問題,老師覺得奇怪說:你為什麼上課的時候不問?學生說:如果我問了您在課上回答了,那麼全班都會知道了。這也許是個例,但是久而久之形成的課堂的氛圍就是,知道答案的(不管樂不樂意分享)都保持沉默,勇於嘗試的學生也這樣的氛圍下,也不再多說了。
在一個中國學生和美國學生一起的課堂里,會明顯感到美國學生的活躍,他們在課堂上的發言頻率遠遠超過中國學生。在一些小班課上,甚至會說一些和問題本身並無相關的話題,但是只要是獨立見解和引發思考,教授們依舊很歡迎。也就是說,中國學生還在那裡糾結對錯緊張半天,美國學生的思維已經翱翔半天了。中國學生非常勤奮,做的作業寫的文章也不比美國同齡人差,但是在課堂發言和討論這個環節,確實還是差了人家一大截!這是無可爭議無可避免,也不是誰對誰錯。因為我們的中學教育總體上是一個應試的,壓抑的,競爭性比較強的階段,在一個人成長非常關鍵的時期,我們被灌輸的理念是「高考多一分,幹掉省內一千人」,我們練習大量的機械性的,唯一答案的理科題目和背誦大段馬列的時候,英美國家的孩子卻在人文,法律正義,道德思考的殿堂里徘徊了。我們可以有完美的作業和答案,但是卻缺乏了人文思考的能力,表達自我,交流的能力。
我也見過很多聰明的中國孩子,從小在沉默的課堂中長大的學霸,成績頂尖卻吃虧在不會交流,在職場中受到挫折。也有很多學生(特別是海外留學的孩紙)有非常強烈的改變的意識,希望自己多多發言,融入課堂。很難,卻也不是沒有改變。前面提到環境和氛圍,如果有一個好的氛圍,周圍的同學都擅於發言交流分享,耳濡目染,改變起來也是很快的。但是對於目前一些中國大學動輒幾百人的昏昏欲睡大課堂,老師念著幾百頁的ppt,我樂觀不起來。所以,關鍵在於你在哪裡,在哪個課堂。
語言教學理論裡面有一種教學法叫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交際法), 顧名思義就是強調老師和學生的互動,甚至語言表達的準確性都可以在某種情境下忽略不計,而是鼓勵你說,流利地,勇敢地表達自己,推而廣之,很多教授願意你說,不論對錯。若你都是對的,你還來學習幹嘛?但是如果你不說,沒人知道你在想什麼。你在課堂上和任何人的交流就此切斷。甚至很多美國學生覺得你boring,在他們看來,成績不是那麼重要(我們太把成績當回事),而是交流和興趣來得重要的多。你甚至在一些課堂上不用舉手,直接表達。這需要一些訓練,但是一旦成功,獲益匪淺,你的自我滿足感也會加強不少,這和拿了無數個滿分或者Distinction的滿足感截然不同。中國學生上課不愛舉手回答問題的最大根源來源於班級氛圍。愛舉手、愛回答問題被認為是愛表現、高調、愛逞能、要討老師喜歡,犯錯的尷尬更在這個基礎上大大增加,你都說錯了你還好意思舉手? 美國小孩為啥啥都不會還特別積極舉手?因為美國人don『t judge,而且小到家庭教育、課堂打分制度,大到對公眾演講口才的重視,上課發言、多說話、不怕犯錯永遠都是一個正確無疑、受人喜歡的加分項!反觀中國,很多觀念都是「多說多錯」、「小p孩你說啥」、「只有知道正確答案才能說」,這樣的原因造成班級氛圍不好、同伴給予的壓力太大,在中國課堂答錯的尷尬程度太高,因此變得一片死寂。別說高中課堂,連我現在讀博參加組會也如此,因為話多被人貼過「愛在老師面前表現」的標籤,好在我是絲毫不在乎別人眼光,也深覺多說多溝通才能進步。聽學術講座遇到有的學生問問題,低下學生會發出噓聲,這種人著實讓我打心眼兒里厭惡,通過嘲笑別人顯示自己本事,咋不自己真顯示點本事出來。
我對課堂教師的建議是:永遠鼓勵那些上課舉手、主動說話的人,嚴厲及時批評那些自己沒勇氣舉手還嘲笑舉手回答問題的人,如果找不到靶子,可以非常嚴肅的在課堂上花點時間剖析這些愛嘲笑別人的學生的心理:你不說出來就是你不知道,就算你知道,你也不一定說得出來,別人在犯錯和勇氣中進步,你卻只是通過貶低別人而自欺欺人的可憐蟲。
有人說,可是也看到好多學生胡亂提問題、回答問題,答得牛頭不對馬嘴,一個朋友舉了個栗子說上金融課,老師在黑板上寫公式有delta,底下一個學生問whats that triangle..
我剛剛的建議是普遍性的的,當然也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覺得對於中國的教學環境來說,我剛剛的建議完全可以實施,中國課堂舉手的都少,哪兒有啥胡說八道的學生。
針對亂提問題現象:
朋友舉得這個例子是發生在大學課堂,選課制的大學良莠不齊,這種情況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我還是選擇鼓勵這樣的問題,因為他不問,他這輩子就不知道delta是啥意思,delta多麼重要。而這恰恰是一個很好的彰顯本老師不會嘲笑任何問題的機會!學到知識才是王道!
遇到胡攪蠻纏認死理說不通的學生,「你這個問題是挺繞的,下課咱們倆討論?」以免浪費所有學生的時間。我有時候會說:「你把你的問題寫下來發郵件給我。」
針對亂回答問題現象(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情況下,排除他走神沒聽課的因素):
首先反思自己是不是沒講清楚,如果答案非常離譜,再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決定有沒有必要鼓勵他的這個回答。如果學生是一個智力各方面都正常的學生,那麼就簡單的說:「嗯~~有沒有其他的回答。」 那個語調大家懂得。
換個角度想,如果課堂上出現了亂提問題、亂回答的現象,其實也可以說明這個課堂可以實現大家非常無阻礙、自由的溝通想法、觀點和意見了。
上課舉手發言有什麼好處?
好處非常多。舉兩點:
第一、請參照我的另一個回答:
為什麼有的知識說一遍或者給別人講一遍自己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或者新的理解? - 青格樂的回答
簡單來說,重複一遍自己的問題或者答案這個行為在Vygotsky(前蘇聯,發展心理學家)看來是一個自己與自己進行互動的過程(或者說,自己用語言調節自己思維的過程),這個過程和小孩兒和老年人的自言自語(Vygotsky稱為private speech)類似,是積極的,對我們的思維有調節作用的,不只是簡單重複的過程。簡而言之,上課發言的過程是:腦子裡想的變成言語說出來,並且說出來的這個過程中你要試圖使他人明白你的意思,同時你的言語和你的思維在互動,言語調節思維。所以,這個過程你說有沒有好處?
在公共場合自如的討論是需要訓練的. 有的人有膽量不怕生, 他們鍛煉的機會就多; 膽小怕生的人, 鍛煉的機會就少. 我的建議是:
1. 多在小場合發表自己的見解, 比如朋友群中交流, 課後和老師交流, 找三五個同學和老師一起問問題和交流;
2. 尋求專業訓練. 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從來不敢在課堂發言, 她送孩子去上戲劇班, 排了幾次戲劇, 再進行了一些台詞表達的訓練後, 課堂發言開始積極踴躍, 甚至到了一說就不停, 需要老師請她閉嘴的地步.
我小學初中高中一直到大一都對起來回答問題有莫名的緊張和恐懼,每當老師隨機抽查時都把頭低下,因為我知道誰跟老師對上眼就會叫誰,更別說主動回答問題了,根本不可能!我會的只是跟同桌在下面小聲吐槽,逗君一笑。
大一時的思修課,氣氛很活躍,老師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時常拿好玩而有趣的案例分析來給我們上課,因此十分喜歡老師以及思修課,然後上課便一直孤零零地坐在前兩排。
記得很清楚,那天老師講的還是「電車難題」,讓大家發表自己的看法,思考了一會兒,我終於鼓起勇氣,下定決心,要起來回答一次問題。(當時我想到的內容就是fatezero中的衛宮切嗣,準備借用例證加以分析)
回答開始。
第一個同學舉起了手,起來balabala,第二個又起來balabala,期間我抬頭看了下老師,表露出想回答問題的神情。然而這時,手機震了一下,空間的某人的回復,瞬間臉黑,整個人都不好了,大腦也一片空白。(消息是前女友回復的,具體不記得了,文藝的讓人看不懂)
老師看時間差不多了,也沒人回答,就說了一句。「機會給你們了,一定要善於抓住,不要在等待中錯過。」這句話顯然是對我說的。
後來上近代史時,我已學會了搶答。可能由於基礎知識掌握的好,老師問的那些東西也總會有自己的看法或記憶,於是便會主動第一個先說。
現在嘛,上課都很隨意了。被問到時會答,不問時也會說,看到有錯的地方就指正,聽不懂也一本正經地坐著。
——————失敗的故事和闡述———————
這種事兒大家都會遇到,不敢,沒有自信起來提問或回答問題。但並不需要怕,你可以試著去改變,去突破自己,去習慣跟老師交流。問題改了,刪除答案
難道不是課程太多了嗎……飛一樣的講完課本,第二天就講練習,居然是老師手把手從基礎填空講起……這種情況下你要我們怎麼配合老師回答啊……不過確實有好學生禮節性的回答老師,接老師的話……
習題應該給學生自習解決,更何況還是那種比書厚的,有各種輔導信息的練習冊,標準答案也詳細……
所以還是老師自己自我感覺太良好了……以為什麼都要學生回答,可以確認學生哪裡不懂可以講,卻不知道學生究竟是不是不懂,是不是需要講,是不是給學生時間自習學生就可以自己掃除盲區……
還有就是,為了讓無心學習的學生上課……為什麼要用這種奇葩的課堂互動模式,你不知道一邊玩奇怪的遊戲,一邊上課特別累嗎?
好吧,補充下我的前提:中國老師上課提問一是為了體察民情,了解學生是否懂;二是為了好玩熱鬧(這種老師我見多了);或者是藉助熱鬧的氣氛,激發某些學生上課的慾望(maya,老師我就不是喜歡熱鬧,我愛安靜,我喜歡聽別人深思熟慮才開口說話;甚至於有為了掩蓋備課失誤的。
我不清楚外國老師是怎麼樣的……反正我覺得中國老師這種提問目的,我不認可,我也不參與這種課堂互動……是因為你的目標不明確,個人之見。
從小到大,我都很愛提問,課上課下。
到大學以後,我成了領導聽課,講座的最佳提問者,俗稱「托」。
有時候真的沒什麼問題,老師走過,拍拍桌子,你有什麼問題嗎?
我就從容的站起來,問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
為什麼說是因為目標不明確呢?
1.高中時,我的各科都不太好。
我就本著死不要臉的精神圍堵各個老師,從最簡單的開始問,直到我理解為止。
上課不明白的我也提問,儘管有的很簡單。
語文作文高考前我寫了三十篇,找老師一個個批改的,終於到了五十分以上。
為什麼這麼拼?
因為我不知道落下哪個知識點,會在高考中出現,我一定要上大學!
這個信念一直在我心裡,我無所畏懼,只要我懂了,那就是真理。
很多時候,想著終點,就會有動力。
希望是個好東西。
2.到大學以後,我更是積極的提問。
大學老師都是高學歷高水平的,讓我如魚得水。
進入大學,目標是出國吧。
你想去耶魯大學,要求GPA4左右,如果提問可以刷分,你問不問?
從考試成績來看,第一,提問有助於你對問題的理解,得到解答在期末考試中不會迷惘。第二,老師會認識你,平時成績會很高。
其次,救場如救火。很多時候沒人提問,多尷尬啊!
如果你是救火者,會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結交更多人,有更多的機會。
我就是受益者之一,有時候洽談什麼項目,就會有人說,我見過你……
3.口才是需要鍛煉的,提問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4.但是提問也是有技巧的,看個人智商和情商而定。
你對夢想多執著,就不會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
完。曾經何時我也是課堂上愛發言的純真同學。
只是後來遇到了些人渣同學,以暗暗妒忌諷刺為擅長,對當年單純的我造成無數心理陰影。
中國的孩子不夠自信,很難接受他人表現得自信。
現在,我再碰到這種人,呵呵,那真是隨時就豎起中指了:你算個毛。我覺得是中國人中庸思考模式的影響,諺語說:槍打出頭鳥。所以大多數人都不願意當那個出頭鳥,會有一種從眾心理,如果大家上課都不舉手,你來舉,無形中會與同學形成一種區別,而這種區別可能讓你在班級中沒有安全感,所以你可能會選擇不舉手。但倘若大多數人舉手,而你不舉手也會無形中形成區別。所以我們總強調一種班級氛圍,就是利用同學的從眾心理,班級里大家都在學習,學習氛圍濃重,自然大家一起學習,越學越好,良性循環,若是學習氛圍差,那慢慢會連學習的都變成不學習,其實都是從眾心理,氛圍影響。
所以你如果要克服不舉手問題,就要克服你自己心中的不安全感,堅持自我的人總是比較孤獨和特殊的~
難道沒人和我一樣,是覺得問題太簡單而不屑於回答嗎?
我上學時屬於成績好的一類,回答問題是要挑的。感覺有難道、有水準的問題,才會舉手回答。
請問:題主是中學生嗎?了解一下我再相應解答。
--------更新---------(抱歉,思路有點阻塞,我需要時間理一下,見諒)
評論說是大學生,給出相應解答。
大學校園裡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和態度,就是60萬歲,61分犯罪的學習目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地上課,應付了作業。
看大家都是在說舉手發言如何如何重要,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先簡單說下我的觀點,我認為學生不應該因為自己不舉手發言而感到羞恥,而老師不應該以任何明顯的方式鼓勵學生舉手發言。
為什麼呢?因為舉手發言並不等於積极參与。
很多人都會覺得,不舉手發言是中國學生在國內教育熏陶下養成的一個習慣,這個習慣是被動的,負面的,不利於學習,因此應該作為學生應該努力克服掉。是的,對於學習態度有問題的學生,不舉手發言可能真的是一種不積极參与學習的表現。可是別忘了,就不舉手發言的行為來講,是至少存在兩種學生的。
一種是缺乏學習動力的學生,這樣的學生不是對舉手發言排斥,而是對絕大部分學習活動都排斥,不舉手發言算個啥?拖作業,不聽課這些更嚴重的問題都會發生。
而另一種更多的,是像題主這樣,對學習有熱情又認真,只是單單不喜歡上課發言,或者對公開發言有畏懼感。對於這樣的學生,不舉手發言就並不代表著他們沒有積极參与到教學活動之中。
因為這可能是由於性格差異。
鼓勵舉手發言這個行為背後其實有一個可怕的潛在邏輯,那就是外向性格者在課上的參與度要大於內向性格者。但現實是,外向性格的人和內向性格的人都在參與教學活動,只是方式不同罷了。說舉手發言代表參與教學活動(output),那一邊傾聽別人觀點一邊默默思考(input)就不是一種參與教學活動的行為了?
既然都一樣,為什麼會有「鼓勵上課發言」這種被認為一貫正確的想法?
這種想法其實是典型的teacher-centered教學思維的產物。很多老師可能會這樣想,「為啥不舉手發言不好?因為老子辛辛苦苦在上面講你丫P都不放一個,還把我放在眼裡嗎?我不是白講了嗎?」 其實這麼想也無可厚非,因為教學活動始終存在互動性,既強調學生感受也強調教師感受。教師當然有心理需求,需要學生認可自己的教學行為。而舉手發言就是最好的認可方式(老師可能會想,「學生在我的調教下思如湧泉,我太NB了」之類)。但問題在於,想要獲得這樣的心理需求不應該妖魔化「不舉手回答問題」這個行為,因為一旦教師把這個問題搬到檯面上來說,就會給喜歡學習但不喜歡發言的學生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這會直接影響到該學生的學習效果。
怎麼影響呢? @青格樂 先生提到她在美國讀書的時候每堂課逼自己回答一個問題,讓自己獲得成就感和參與感。這個方法我也在美國的課堂上試過,但是效果不如青格樂先生的好。因為我發現,每堂課當我絞盡腦汁思索發言機會,或者不斷心裡暗示自己要有勇氣justdoit之類的時候,我的注意力被極大地分散了。我完全無法聽見(聽「到」了但是沒聽「見」)老師和同學的發言內容,整個過程我所學甚少,除了一直在和自己內心的小人搏鬥外沒幹什麼其他事。「要舉手發言,不然影響課堂參與分數」成為了一種壓力,使我的課堂學習相當低效。
我一度曾因發言過少而情緒非常低落,主動找我的advisor傾訴自己的膽怯和擔憂。我的advisor是一位慈祥的美國老奶奶,她對我的擔憂表示詫異,她告訴我她並沒有覺得我的參與度不夠,理由有兩個,一是她說她看得出來我每次都在認真地聽大家的發言(其實很多時候在琢磨該問什麼問題好...), 二是她認為我在online discussion board上的的literature review寫的都非常好,看得出我仔細讀了每周布置的哲學reading,而且想法很有趣。最終我在她的課上得了不錯的分數,儘管我發言次數遠遠少於美國同學。
這是一個個例,但是老奶奶教學背後的觀念我認為是正確的。第一,上課發言只是一種參與教學活動的方式而已,還有很多方式可以參與,比如傾聽,網上互動等等。第二,上課發言只是一種輸出想法(output)方式而已,還有很多其它方式可以輸出你的想法,比如寫作。所以從老師角度來講,或許關鍵不在於鼓勵學生髮言,而在於提供更多的渠道讓學生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綜合判斷他們的參與積極性。
當然,我也做過實習老師,明白了很多老師可能會說,「你說得容易,你是不懂那幫熊孩子,他們就是不想學」或者「誰都不回答問題老子還上不上課?老子也要被尊重!」 關於這一點,又要回到前面關於老師的心理需求問題(需要被認可)。我承認這一點對中國的老師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有各種各樣的壓力和束縛...我這裡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所謂的自high精神。老師可以試著把對「學生對我認可」的需求轉化我「自己對自己認可」的需求,從而看開「學生很少發言」這個問題。當然這是很理想化的...我現在還想不通怎麼能在「上課舉手」這個問題上實現老師和學生的雙贏。其實small class小班教學或者one-on-one teaching一對一教學可以很好地緩解有關互動性的幾乎所有問題。然而,鑒於目前我國動不動百八十人的大課設置...哎。
而對於題主,我的建議其實挺簡單的。你當然可以不舉手發言,也完全沒有必要為了發言而發言。舉手發言不代表你的學習效率就高,不發言也不代表你不是好學生。你甚至不必過多考慮這個問題,實際上當你能舉手發言的時候你自然就舉手發言了。把你喜歡的部分做好,比如作業寫好,課下和同學老師溝通好。總之,你覺得你怎麼樣學習效率高你就怎麼來,不要在乎老師所謂「鼓勵甚至強迫你們課堂發言」,也不要因為「周圍同學都發言而我不發言」而自卑。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別人對你的要求未必是你自己的需求。當你能平靜而自信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學習的時候,有一天你會發現舉手發言是一件順利成章的事。因為那時候是你真的想去這麼做,而不是迫於外界的壓力。
總之,心安理得地沉默,旁若無人地舉手。身為一匹野馬,不要別人讓你去飛,或者羨慕一群鷹在飛,你就硬要去飛。既然跑是你的生活方式,就用它來達到你想要的終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pdate:
謝謝青格樂先生的反饋,讓我意識到我的表述可能不太準確。我同意學生上課發言這種「現象」是student-centered的表現,我是想說鼓勵學生上課發言這種"態度"是teacher-centered的,因為它很多時候出自於老師對於課堂效果的單方面期望。對於一個老師來說,真正student-centered的老師態度應該是對不發言和發言的學生都能容忍,從學生的個性出發評定他們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老師對上課發言的態度應該是中立而非鼓勵。
還有想補充一點關於互動性教學活動(上課發言機制,小組討論,教學遊戲等)的看法,我不認為互動性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知識內容」一定是有幫助的,因為這些活動有時會使課程偏離原有的教學目標(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經歷,某位老師的課堂氛圍很活躍,老師為人也幽默風趣,但是上課以後往往會有種「好high好high,咦剛學了什麼來著」)。互動性活動的真正價值在於提升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啟發學生思考。所以互動性活動在課程中的比重適度即可,沒必要把它作為一個教學的普遍性準則。一開始讓我舉手回答問題我真的是拒絕的。
為嘛?
不想出風頭,不想出錯,做多錯多,多聽少說認真做才是真正的生存道理。
但是,當老師說【發言有加分】時,我相信幾乎所有人都不能淡定了,包括我。
然後就開始舉手發言了。
然後我就發覺我喜歡上了這個東西。
加分?加了太多也就是個數字。
為什麼喜歡發言呢?
因為我喜歡跟老師交流,老師講課的方式我喜歡,內容我喜歡,當然,老師也不錯
【⊙ω⊙】
無非是,我有了交流的慾望,被老師戳中G點不談不快,對內容很感興趣。
那麼,為什麼不發言?
因為,沒意思,沒有交流的慾望。
關於上課舉手發言,作為一個INTP,我想多說兩句。
首先是簡短回答,我對上課與老師交流沒有一丁點膽怯,只要我想發言,完全把手舉的高高的,不過有時為了照顧其他同學,同時考慮自己不顯得那麼突兀,也會只是示意一下老師我要發言,並不會舉手太高。
前天有一位同學好心建議我,要我說話委婉點,聊天中不要直接反駁別人,我回寢室後就碼了以下一篇word。後來自己進行了MBTI測試,發現自己完全符合測試結果:INTP,所以自己決定不改變已有思維特色,可以進行聊天方式技巧上的微調。
以下是個人內心世界的長文剖析,不喜勿看。word顯示6859字
這篇word是我發給過幾位朋友看的,也發給了老媽,但是老媽好像還未看到。
現在心結已經解開,結論剛才說了。
太長了,我再挑重點說一下吧,大學課堂的沉悶,我認為主要原因是中學的培養問題。我本人的經歷可往下看。
我需要改變嗎?
前言:這個問題是我成長過程中最煩惱的問題,一直困擾我,今天終於把我對它的完整思考都展示出來。我需要改變嗎?這是不是我和別人的不同所在?我如何改變?
這個問題關係到我的思維方式、我的愛好、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進而關係到我未來的職業選擇、人生髮展方向,影響我的交際範圍,影響我平日的心情。相信也困擾著和我相同疑問的其他人。
2015年5月29日星期五
今天晚上和范朝陽同學(化名)一起在食堂吃飯,然後由一盤糖醋肉引發了一場思維方式的碰撞。
范:這個肉里啊全是面。
我:面就是澱粉,澱粉就是碳水化合物,也是人體需要的成分,也不是不能吃。
范:你不覺得你這種談話方式會對方啞口無言,失去和你談話的動力嗎?
我:何以見得?
范:就像你說那個錄音筆……
我:什麼錄音筆……我是和你說的嗎?(回憶中)
范:不是和我說的,還有老婆餅的……
我:哦,我想起來了。他(另一個同學)認為錄音筆就是筆形,然後我告訴他錄音筆也不見得是筆形,就像老婆餅也沒有老婆一樣啊。范:你這麼說之後,別人就沒有話可說了。
我:但是事實就是錄音筆不見得都是筆形啊。你不能從字面上理解就認為錄音筆一定是筆吧,同樣我也可以舉太空梭也不見得都是飛機形的例子啊。
范:這樣別人就無話可說了。
我:那……怨我嗎(此時我想的是辯論賽上反方選手被正方選手駁得啞口無言,難道是正方選手還做錯了?)。
范:我覺得你應該婉轉些說,學會傾聽,你就嗯嗯,嗯嗯,等對方說完再說,委婉些。就說剛才這個面和肉的問題,我說肉里肉少面多,都是些騙人的玩意……
我:額……你接著說。
范:你直接就說面也是澱粉是碳水化合物我怎麼說,我就說不下去了。
我:你說完了嗎?
范:說完了。
我:那我說,你剛才說肉里有面是騙人,我的意思是,就是那種做法,這道菜就是這種做法。
(插播一則:之前曾有一次也是我倆一同吃飯。范吃一道菜,是帶汁的那種魚肉,沒有刺,但是外面裹著面,看起來很大塊,但是吃了之後才知道外面大塊的都是面。范吃完了之後,把外面的面都剩下了,就吃了裡面的肉。當時我說:你怎麼剩下了這麼多。范說:那都是面,我就把肉都吃了。我說:面就是澱粉,澱粉就是碳水化合物,那有啥不能吃的。)
我接著說:比如說肉這件事,這是一件小事,就是平時吃飯時的一種閑聊。即使不談論肉如何其實對咱們兩人沒有任何影響和損失對吧。(范點頭)你覺得這件事我有必要當時不說,事後等吃完飯了,甚至等哪天你心情好的時候,再去找你說咱哪天哪天吃飯時有個肉菜怎麼怎麼,你覺得有必要嗎?這個事不重要,它不是一件重要需要這麼慎重的事對吧。你這個事讓我想起另一件事。我爸以前帶我出去吃飯,席間我爸有時會介紹咱們學校說是軍事化管理,但事實上呢,咱們只是半軍事管理。我以前每次聽到這裡,都想去糾正這個錯誤,但是呢,出於對長輩的禮貌的考慮,我也就不指出來了,而咱們之間都是同學是平輩,肉這個事,我如果不當場說,那這個事就過去了。我以後也不會再提啊。
范:其實你平時說話就這樣(讓人無語),你這樣沒人想和你繼續說。
我:其實我這個比較倔,或者說比較堅持自己的看法。(范笑)如果你的道理能說過我的道理,或者說我的說話方式屬於一個方案,你的建議屬於另一個方案,比較兩個方案的利弊,如果你的方案比我的方案更有益處,我就會考慮去採用你的翻案。但是目前來看,我並不覺得你的方案更好。你是覺得我比較較真嗎?
范:不是較真,較真只是一部分,較真只是一小部分。你說話讓人感覺太有針對了。
我:你覺得我是針對誰?就比如我說這道肉菜,你覺得我是在針對你嗎?
范:不是針對我,但是你有時候說話……
我:其實我就是就事論事說的不是嗎,錄音筆那件事就是事實啊,那我還怎麼說?我也沒有針對誰啊。
范:對啊,所以你平時說話也這樣,我感覺就不太好。你以為就我這麼覺得嗎?
我:其他同學怎麼說?
范:沒有這麼說,但是我觀察到了。
我:你怎麼觀察到的?
范:我只是給你提供一個建議,一個反饋,你聽或不聽是你的事。
我:我就是想知道你是怎麼觀察到的。
范:我感覺到的。你不覺得我提供一個建議,我並不需要提供更多的……(細節)
我:但是……你得說說你是怎麼感覺到的,你給我一個反饋,我得知道問題是怎麼來的,出在哪裡吧。
范:我總不能和你說某某跟我說過你怎麼怎麼不好。
我:也不是這麼說,我的意思是你的建議就像一個論點,你需要論據來支持你的論點,但是你現在拿不出論據來啊。比如說其他人的什麼行為讓你有了這種看法,你現在是你的論據不足以支撐你的論點,所以論點不成立啊。
范:你要是這麼說那以後就沒人給你提建議了。我提了一個建議,你只需要聽就行了。
我:就是法庭上也得講證據啊,總不能證人說一個建議意見,就判定有罪吧。再比方說你向紀檢委舉報一個官收賄受賄,不能就光提一個建議吧,你得有證據啊,我現在就是想知道你是怎麼感覺的。
范:那怎麼能一樣呢。大一剛來的時候我覺得你特別會辦事,但是現在逐漸的我不那麼認為了,我逐漸的改變了開始對你的看法。反正我就是提一個建議。你聽不聽……
這時已經吃完飯,邊說邊走,回到了寢室門前。
范:我就是說個建議。
我:那我再考慮一下吧。
然後到寢室,我就記錄了這篇文檔。
~~~~~~~~~~~分~~~~~~~割~~~~~~~線~~~~~~~~~~
范的建議,我的理解是:
1.
改變平時說話這種方式和方法,不要當面反駁別人。委婉些,注意傾聽。
2.
對於別人的建議不要刨根問底。
我自己的想法:
1. 范有這種感覺不是一天兩天了,我感受得到。之前也有和我提過,說我的思維方式和別人不同,當然這話也是在爭論中說的。(那次的情景是這樣的:在一場學長分享考研or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一個學長說自己想得到了阿里的offer,結果在二面的時候被拒絕了,面試官說學長缺乏運營方面的思維,不適合作銷售。當時我和范朝陽同學坐在一起,我轉身對范同學說:阿里的HR都是傻逼。范說:以前我在網上看過馬雲的一篇文章,然後下面網友評論褒貶不一,反正我不信。第二天課前,我向范繼續討論關於阿里的HR,我說我在知乎上看過很多人關於阿里的HR的評論,比如有個人獲得了google和阿里的offer,然後他不想去阿里了,阿里的HR給他打電話,問他何時去,他說不去了,阿里的HR態度非常惡劣,說就你這樣你還能去哪裡,不想來就滾。范的意思說,你這不就是聽別人這麼一說么。我說:對啊,這就像我從來沒見過釣魚島我也相信釣魚島是中國的。再說了,你學到的知識不都是從課本上得來的嗎,這也等於是別人告訴你的啊,也不是你自己直接推算出來的啊,你為什麼就相信呢?當然昨天我和你說「阿里的HR都是傻逼」,我後來想一想也覺得不妥,我收回之前的話重新說,應該是:「阿里有些HR不是傻逼」。范笑(其實我感覺他就是無語了)我接著說:你剛才說我就是聽別人說什麼我就信什麼,是對的,這就是三人成虎的故事,如果我周圍人都說街上有老虎,那我當然就相信啦,雖然知道三人成虎是個貶義詞,但是這個現象是無法避免的啊。你剛才說的其實是個信任問題,對於你來說,書本上的知識比較權威,你就更加認同它信任它……范說:書本上也有錯誤,昨天咱們不還改了一處。我說:但是相比從我這裡得到的信息,因為你不能確定我的信息來源的準確性,所以你不相信我說的話。而我呢,則更相信知乎這個平台,而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我就不怎麼相信。
范說:你不覺得你的思維方式和別人不一樣嗎?我說:你不覺得這是我的特色嗎?)
2.
我其實是明白他什麼意思,他之前說「你不覺得你的思維方式和別人不一樣嗎?」我就知道他是對我的說話和思維方式有看法,但是我的觀點也是我之後的回答,如果改變了思維方式,不就是「泯然眾人」了嗎,我為什麼要改變呢?
3.
學會傾聽,其實我以前就學過,所以我現在說的話比以前少多了,也簡潔很多,往往都是直指關鍵所在,其他的不重要的,拐彎抹角的都被我在心裡過濾掉了。因為問關鍵問題比較節約時間,比如在課堂上問,即節約老師時間又節約其他同學時間。范朝陽同學的這種不當面指出問題的說話方式也不是沒有道理和好處,但是我總覺得不太合適,不知道是他的方式不合適,還是我比較不適應這個社會(這個前提是他的觀念代表著社會的主流觀念)。不過我倒是有些明白了為什麼中國的大學課堂這麼沉默,沒有人上課問老師問題。
4.
我又想起了聽過的一個台灣相聲,講中國的禪與生活(政治)。一個法師在禪院當主持,有一天有一個僧侶甲和僧侶乙在辯論禪,分不出結果,就去求證法師。僧侶甲說:法師啊,如果說什麼什麼什麼什麼的話,就應該是怎麼怎麼怎麼,對不對?法師說:恩,你對。僧侶乙就說了:法師,是這樣子的,如果說什麼什麼什麼什麼的話,就應該是怎麼怎麼怎麼,那為什麼還會幹嘛幹嘛幹嘛?(觀眾笑)法師說:恩,你對。這時旁邊有個僧侶丙在掃樹葉差點沒暈過去,馬上趕過來跟法師說:法師,好像有點不對哦,你說他對,你又說他對,那麼到底誰對啊?法師說:你對。(觀眾笑)大家如果懂得這個故事呢,那麼你在台灣生活就沒什麼問題了。(觀眾笑)
但是要知道相聲這東西一般都是說反話的,是諷刺,不是真的說要這麼做的,對吧。
5. 我是真的不知道我是否需要改變現有說話方式,因為這個不是說話方式本身,這關係到我的思考方式,是很大的改變。同時我也不清楚我真的需要在意他的看法嗎?就像我也認為我同學某人的說話方式上在某些時候欠考慮,但是我曾就這個問題問過我的母親,我母親認為這是別人的個人習慣,我不方便指出,我到現在也沒和那位同學說過他的這個問題。同時,我即使給我同學這個建議了,同學他也不見得會在乎這個,不見得會改變(從他平時的習慣來推測的)。這到底是不是我的個人特色?該不該保持?
6. 我想起了輔導員以前說的一個場景,就是如果同學之間有了錯誤,要及時幫他指出,給他糾正,這才是一個集體,才是團結。范朝陽同學的建議是否違背輔導員的集體團結意識?
7. 我怎麼做合適?如果不在意這件事,不去管它,但是不解決任何問題對不對?我這種比較較真比較認理的思考方式如何表達才能不讓人感覺有攻擊性針對性?
8. 我知道這種態度有些人會不喜歡,但是我真的需要因為在意這些人的看法,而改變我的三觀嗎?現有的表達方式源自於我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又會受到價值觀人生觀的影響。
9. 第8條,有人一定會認為我有些太好懷疑了。但是我看過太多的道理,有些道理甚至是互相抵觸矛盾的,由不得人不自己思考。有人建議我只要聽從建議就行了,不需要考慮為什麼,但是我其實真正懷疑的是他認為對我的好,真的就對我好嗎?
~~~~~~~~~分~~~~~~~~割~~~~~~~~~線~~~~~~~~~~
2015年5月30日星期六
昨天晚上又詢問了一個朋友,朋友也反饋了部分細節「某某和我說過,她和你說話,說不久,就是聊不下去。我有時候也是這樣子覺得……」。
我可能確實不太會聊天,好像只會發現問題然後解決問題,思路都是這麼來的,說話也就這麼來了。平時想事情多是用一些什麼控制變數法辯證法什麼的,結果可能就是生活中有些問題。
其實我自己也是有感覺的:
1.我變得無法接受開玩笑了。我現在比以前不喜歡別人和我開玩笑,因為我一般都會當真,我也不喜歡別的男生和我鬧。
2.一般什麼微信群QQ群里我一開口,就冷場。似乎是我總問些別人回答不上來的問題,少有人能接上話,自然就冷場。
3.愛好越發「高冷」小眾,關注手機IT耳機,不喜歡體育籃球不喜歡網路遊戲,結果就是周圍同學說話我插不上嘴,我說話,他們也接不上來。(但是這點我不覺得一定要改變)
4.我現在有些不會講故事了講笑話了,講的笑話不好笑了。也許是因為我逐漸變成了一個本身就不好笑的人。你見過哪個講笑話的會把話分成1、2、3、4來講。。。
但我不是天生就是這樣的,從話多到現在這樣大約過了六七年的時間。而且也是聽從別人的建議逐漸改變過來的。
我認為對我影響最大的事情是,我在初中時比較喜歡有疑問就問老師。但是問的次數多了,短期來看,耽誤其他同學的時間,長期來看,耽誤老師的課程進度。後來我下課問老師問題,但有時老師也會不耐煩,有些同學還會在旁邊插話,我不喜歡同學的插話,因為覺得老師的回答會更正確些。有一次甚至因為同學插話打斷我和老師的交流,讓我氣哭了,我到現在還記得。後來老師和家長都說,其實上課問問題是個好習慣,高中老師會喜歡你這樣的。
升入高中後,我其實就不怎麼問問題了,有問題會下課去問,不會在當堂問了,而且不會問太多的問題,只會問關鍵的問題,這樣既節約老師時間,又不會打擾其他同學。也嘗試過在課堂上問老師問題,但是好像是因為高中課程比較緊,高中老師耐心更少,我也會得到負反饋。後來老師和家長都說,其實上課問問題是個好習慣,大學老師會喜歡你這樣的。
升入大學後,發現課堂上一般沒有人會問問題,甭說問問題,老師的提問都沒有人會回答。老師只好自問自答。老師總是抱怨,學生在課堂上和老師互動少。必修課都這樣,選修課就更少有人和老師互動了。大學老師確實比高中初中老師更希望學生提問,但是可惜的是經過了初中高中的我已經變成現在這樣「少說多想」的人了,我現在已經無法在像小時候那樣無所忌憚的問問題了。而且,也不是所有老師都喜歡你上課問問題,尤其是上大課時聽課的同學眾多,你問問題是個人的事,總不能佔用其他人的公共時間吧。我想,也許只有研究生才能方便的問老師問題吧,我還沒經歷過,只是推測。
現在說話一般都會先走一遍大腦,意思就是我說的每句話,一般都會在心裡想一遍邏輯有沒有問題,才說出口。這個問題記得大一時就有同學說到過,因為我平時說話時,尤其在討論問題時,會變得把「因為……這樣……你是不是認為……所以如何……」等等這樣的詞語說得很重,會把字咬得很清楚。我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呢,腦子裡想的就是其中的這個邏輯,感覺好像不說清楚,我就想不明白一樣。(把字咬得清楚,就像《老友記》中的Ross(大衛·史溫默飾)一樣總把句子中的每個單詞都說的很清楚,讓人不舒服一樣吧)我這裡就是講了一個梗,你看懂了嗎
這樣就會造成不說太多的廢話,盡量每句話都在關鍵問題上。這樣講話確實會喪失一些趣味性和幽默感,但是成為現在這樣也是以前想要變得好一些,然後根據一些書籍和別人的建議一點點改變成現在這樣的,我不是天生就這樣的。
別人說我不太會聊天,我也不知道什麼樣是會聊天,也許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很可能會註定孤獨一生吧。
愛好和別人不一樣,感覺就是沒有知音朋友,是我應該調整到和別人在一個頻率上還是繼續尋找和我在同一個頻率的朋友?(如果你能看到我這篇文檔,就說明我把你是視為知音的,我是不會給我認為不親密的人來敞開我的內心世界的)
我不是不會講笑話,不會開玩笑,只是講的笑話別人不覺得好笑,開的玩笑別人也不覺得是玩笑罷了。當然這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就是不會講笑話不會開玩笑。舉個例子,有時候我說話引了一個典故,有的人沒看出來,沒看懂典故是因為他不知道不了解這個典故,那難道是我的錯誤嗎?怨我說話不夠直白嗎?怨我知道的比他多?我難道要因為某些人的無知就放棄引用典故嗎?(假如這段話你沒看懂,那麼我可以直接告訴你,以上問句都是反話)
有人說了,你幹嘛說話總舉例子打比方,這不是一件事。我就想說了,這是類比的一種方法對吧,事情雖然不是一件事情,但是邏輯都是一個邏輯對吧。說話得講理講事實對吧,我真的就沒覺得自己錯,不覺得你說不過我,你無話可說,你回答不上來問題,是我的錯。我說話先過大腦,是因為我要梳理其中的邏輯,認可其中的道理,我說出來的,就是我思考的結果,如果你說我說的話哪裡不對,哪裡不正確,直接反映出的就是我的認知上哪裡有錯誤,我的知識體系中有與事實相悖的地方。如果我真是錯了,那我可以改正,但是如果我錯就錯在我過於強調正確了,那這個錯誤,我無法接受。網上說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從利弊上考慮,我也想不通這樣的建議會更加有利。有人說,想不通就不用去想,先做就行了,別人給你提的建議肯定是為你好,尤其是比你年齡大的人提出來的建議。你最大的問題就是什麼都要先想通才去做。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我也聽過看過同樣是比我年齡大的人提出來的建議是不要總是聽從其他人的建議,要學會自己思考,不要過於相信權威,老師、書本也會有錯誤的時候。我怎麼來做?
我覺得我確實和別人不一樣,沒見過身邊哪個同學會像我考慮這些問題。但是我這是不正常嗎?我最害怕的就是邯鄲學步,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之所以寫這麼多,把問題情況掰扯地這麼清楚,就是為了驗證別人建議的正確性、尋找正確的方向和方法。我現在做的每一個決定,必將關係到我今後的人生,不由得不慎重考慮。
首先第一個問題
1.
別人對我的說話方式的建議我是否需要採納和改變?畢竟有長輩建議我不要過於在意其他人的看法,誰都不能讓所有人都認同。
2.
我的說話方式是否屬於我自己應該發揚光大的特色?因為和我的思考方式有關。我的存在就是因為這種差異性,如果變得和別人都一樣到底是好還是不好。似乎社會上和學校官方是希望大學生弘揚發揮自己的長處,畢業時你和別人不一樣的才是你的閃光點。
3.
如果不解決問題1,直接根據別人的建議對自己做出改變,就是先做後想,是否會對我今後產生不良的影響?這次根據別人的建議改變了,那下次呢,再下次呢。
如何看待上課發言,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地說好或不好。
一般情況下,你會發現,班裡的學霸或學渣都不經常回答問題,成績中等的同學更喜歡回答問題。
原因是回答問題的人往往是認真聽課,緊跟課堂節奏的那些人,他們在聽課過程中積極動腦,有時候突然對某個問題有了自己的看法,就想舉手「顯擺」一下(無貶義)。很多學霸都趕超了課堂進度,他們上課的狀態往往是若即若離的,不想「浪費時間」聽課,又怕遺漏一些知識點;甚至有些學霸乾脆放棄課堂,埋頭刷題,這些學霸在課堂上往往是收穫甚微的。當老師提出問題,他們一般都能答出,這是他們課下預習的成果,但是他們不願意發言,因為不是頭腦中突然冒出的思路,沒有那種快感的驅動,而且認為回答了也不會有什麼收穫,所以就「懶得答」了。
那麼該不該舉手發言呢?
我的答案是看情況:
1.如果一個super學霸處於一個充滿學渣的班級中,老師上課的提問對於學霸來說過於簡單,而學霸的回答,對於學渣來說太過高深,那麼學霸回答問題就完全是一種利他行為,還要打斷自己的刷題進度,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贏得學渣的仰慕」,「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這些收益要小於學霸的時間成本,那麼學霸們還是低頭做自己的事更好一些。不要說這樣太自私,畢竟誰也沒有義務為別人付出。
2.如果處於這樣的課堂:同學之間水平相近,有共同語言,能聽懂彼此所說的。那麼當然是學生主導的課堂更好了。這種情況,每個人有想法就講出來,不僅是表現自己的機會,也能啟發別的同學,大家共同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並在其中受益。比老師的單向灌輸要高效得多。
至於害羞,想低調做人,怕別人覺得自己顯擺,怕犯錯……這些想法太幼稚了,要做一個成熟的人,就不要被這些想法牽制了。
.
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同桌是個非常積極的女孩,全班中她是為數不多愛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有一天天氣特別炎熱,我也記不清了是不是真的天氣炎熱,反正就是特別壓抑,每個人都很無精打采,上課也是沒人回答問題,只有我同桌依舊積極。上語文課,老師問問題,只有同桌舉手,老師:「黃X你來回答。」同桌回答(好像回答錯誤)。老師過了一會兒又問問題,又只有同桌舉手,老師用手指了一下,同桌又回答(貌似又錯),老師再問。同桌剛一舉手就聽到大聲呵斥:「不知道就不要舉手!!!」………………我偷偷看她,眼角淚水划過(她是我們班最堅強的女漢子)
其實我一般有自信不會答錯,但怕被人說裝逼。直至有一次被人說答題裝逼後,如釋重負,我就裝逼,吹咩,後踴躍發言,直至高中結束
我就從小不喜歡舉手發言搶答問題,我知道答案但就是懶得答。我總覺得,老師的問題,不知道答案我才需要關注,既然知道答案那不就一切OK了嗎。有不懂我才需要提問,而且很多問題,多想想就自己懂了,本來要提問的後來想通了也就不用提問了。我知道老師不喜歡我這樣的學生,因為會缺少互動,而且無法把握我到底是懂了還是沒懂。
無法正面回答提問,所以歪樓講自己經歷。
一句話講自己的經歷:那群嘲笑我們幾個愛發言問問題的人現在連知乎都沒聽說過。
再多說一句:我從小就知道我每年被收繳的壓歲錢是雇老師用的,如果我不懂的地方不使勁問不把自己知識缺陷暴露出來讓老師調教,那豈不是虧了?首先說明一下,我是一個很喜歡在課堂上發言的人。然而我也經常會遇到這種「有想法」但是不敢去表達的情況。我知道自己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什麼。那就是我雖然有想法,然而我並沒有把自己的想法理順,語言還沒有組織好,老師給的時間又不夠我去組織語言,所以不敢去發言。有想法,但不知道如何去表達,這是不敢去發言的原因一。
解決方法:功夫在平時。如果平時對那個問題思考得比較多,心中準備了充足的論點和論據(這也是自信的來源之一),當老師把那個問題提出來時,你就會覺得特別熟悉,自然也知道如何表達了(其實說的這些全是廢話,因為一般遇到不會表達的都是不熟悉的問題)。還有另外一種偏方,我個人服用比較多,那就是先舉手發言,表明自己在大方向上的觀點和態度(一般的「有想法」都至少有一個大致的觀點和態度)。說出這些之後,由於要給自己找台階下,我會不斷逼迫自己迅速組織語言,說一些更細節的東西以支撐自己的想法。一般在這種「站在大家面前」的壓力下,我多多少少都能說些,而且有的時候還會和老師討論起來,在老師的引導下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完整、清晰。有趣的是,通常在我發完言坐下後,腦子裡的細節突然就多且明晰起來(我自己有了新的收穫),讓我有一種剛才沒發揮好的感覺。
推薦閱讀:
※能否用vr技術解決貧困山區兒童的上學問題?
※作為熊孩子被陌生人毆打是怎樣一種經歷?
※中國能不能發起一場素質運動?
※如果可以,你最想對20歲的自己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在南昌外國語學校就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