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曾經人人擔憂的「網癮」逐漸沒人提及了?
突然想起一件事,題主本人是 90 後,記得在八年以前那時候經常見到、聽到誰家孩子有網癮,誰誰家孩子送進戒網癮所里,當時很多家長都是在高度緊張狀態,不許孩子上網。電視上會報道治網癮的新方法(貌似是我們臨沂這電擊療法)、有哪些有名的戒網癮專家云云。
如今已經很少再聽到誰家孩子上網上癮的說法了,是社會進步還是怎麼回事?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網癮與網路生活,更多「網癮」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高中時代,我曾是一個逃課逃學去打遊戲的網癮少年。
逃到高考模擬考試都不參加,學校里最恨我的教導主任多次要開除我。物理競賽可以取得更好成績時,我選擇參加工會活動,熬夜開荒。
我爸媽也是恨鐵不成鋼,鎖了家裡的電腦,斷了我的生活來源,就是不讓上網。那時他們坐下來和我談心,表示完全無法理解網路有什麼好沉迷的。還曾表示玩物喪志早晚毀了我們這一代,遊戲就是發達國家的精神武器。
你問怎麼社會現在沒人談及網癮了?
那是因為每一個人都得了網癮。
上到耄耋老人,下至黃髮小兒,手裡不是手機就是ipad。搶個紅包群里喊個話成了我們父輩母輩休閑的樂趣。
移動互聯網時代讓現實遊戲化,人生娛樂化,誰也逃不掉。
現在我玩不動遊戲了,我有錢有閑,我可坐在辦公室打一天副本,但就是沒有興趣了。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遊戲在我眼裡成了虛無和回憶的象徵。
反而我經常要叮囑我爸,那些個手機遊戲都是圈錢的,你砸幾千幾萬都沒用。他只會給我一個白眼,頗有我當年的神色。
我媽更過分,我如果在家的話一定要在凌晨1點過去看她是不是又抱著ipad熬夜看劇,然後怒斥她不要沉迷,她嘻嘻笑和轉移話題的樣子也讓我似曾相識。
看著全家圍著幾歲的小孩子玩iPad,玩的好還被誇聰明時,我就覺得全民網癮時代早就開啟了。
楊教授,你現在是不是也玩手機玩出頸椎病呢?你來,我可以幫你治治。
我媽今年五十五,農村婦女,不識字,以前看誰家娃上網就跟看失足婦女一樣的表情,結果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昨天暴雨燒了村裡的變壓器,幾個小時修不好,剛好她手機快沒電了,她怕耽誤她玩微信,於是她讓我爸去買了台發電機!!!!
忘了說了,老家在青海,傳說中的蠻夷之地……答疑:
那些問不識字怎麼玩微信的人啊,你們也太不會玩了,傳說中的城會玩呢?我會告訴你藏區都有一大批連漢語都不會的藏族大叔玩微信玩得飛起嗎?秒拍更是玩得六,我朋友圈都有藏族拍的天葬視頻,見過這麼猛的沒?反正我沒見過拍火葬的漢民,來感受下我媽的朋友圈,看到沒一天發了三十八張照片!沒一個字,哈哈哈,p圖都會,就是挺魔幻現實主義的,我都不敢看……
打算把孩子送去做網癮戒斷的父母應該由於沉迷於朋友圈而失去了底氣。
當初我爸也是痛心疾首我怎麼辦的。每日沉迷於網路遊戲。
結果就業了還混的不錯
然後現在家裡6個無線wifi。四台ipad。手提三台。台式機4台。各種手機都能上網。人手二台智能手機以上。
網路電視也是六台。
充電器空前緊張。
網路電視即使如此也搶的打架。
買東西要有上網的支付寶。
學會了比價。老爹的商業頭腦掌握信息後,其算盤之精我等甘拜下風。
炒股存錢要上網。
交水電管理費要上網。
釣魚要在網路找釣友。
旅遊要在網上訂旅店路線查風評團購。
開車出門沒有手機網路導航,准迷路。
我發現一個規律。
有一台手機你知道怎麼走路。有三台手機一起導航,你們試過不同軟體的效果么。
群口相聲。
嚇的另外一個老教授高速逆行。在網上認罪交款。
我現在碼字都在網上碼。
至於再沉迷一兩個軟體的時代。
那是多麼有愛單純又偉大的時代啊。
看到九十後零零後每天才玩兩小時遊戲。
太不敬業了。
我父母基本是手不離機。
我覺得全家都需要電療。
------
設備這麼多是因為每套房子都需要配wifi。
現在租戶沒有網路電視wifi都不租。
跟空調洗衣機一樣。
甚至比那還重要。
沒有網路就沒有外賣對於一些死宅,是要出人命的。
現在你開什麼店,服裝、五金,冷飲,牛奶,餐館,美髮,洗腳,哪怕擦鞋修指甲,牙醫,浴室,什麼亂七八糟的,幾條街走下去,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有Wi-Fi。
沒有就不配開張,這都哪跟哪。20年前全中國抓網吧那陣,絕對想不到現在滿街無論什麼店都是網吧.....
我們免費提供網路,請自備電腦....
就在這陣,老媽在電腦上又打了三個小時的網路鬥地主。她技術太爛,我們都不忍心跟她打,只能網上打。不是我叫睡覺絕對不關電腦.....
深夜起來卧室亮著兩束光。那是父母失眠或者早醒在玩手機....
拯救網癮老人.....將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楊叫獸的擔子更重了。
------
看到這個年代還有叫網癮的。
網癮的確有。我們即使作it遊戲,也不要有網癮的。假如他只有網癮。
遊戲公司有個部門,招了個清華的。打了三個月遊戲。然後開掉了。
遊戲公司是請你玩遊戲的么?是請你來解決問題的。你解決不了問題,你就是問題。我就要解決你。
公司里也有沉迷魔獸的。那人玩魔獸眼睛已經玩對了。但他系統厲害,會琢磨,能說出每個系統的優劣得失。而且自己也能改進。
他的回合戰鬥,抓bug破綻領悟得很深。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家裡有五套房子。上海。
人最重要的是兩個東西。
一個叫腦子,他可以設定目標。
一個叫自制力,他可以促使我們向目標前進。
史玉柱也玩遊戲,並不妨礙他東山再起。準確來說他不沉迷傳奇也不會有徵途。
目標執行力自制力
人沒有這幾個東西,可甩的鍋多了去。
互聯網之前,喇叭褲,蛤蟆鏡,跳舞,流行歌曲(那時流行的說法資產階級的靡靡之音),武俠小說(當時武俠里很多開車小說),撞球,肥皂劇(當時許多現在看起來腦殘的劇,比如上海灘,賭神,萬水千山總是情,一堆人沉迷),歌星(比如追星追到傾家蕩產逼死老爸玻璃彈珠,洋畫,街機.....都背了無數的鍋。因為新聞界也發現楊教授不那麼道德完滿了。
之前是網路一代沒有話語權,認為上網就是頹廢,就是不務正業,支持「網癮」是種病幾乎就是政治正確。經過了這幾年互聯網大潮,互聯網一代已經基本上掌握了話語權,所以新聞界再也不敢挺楊教授了。現在你讓新浪網易什麼的放一個挺楊教授的新聞在首頁,還不得被口水淹死。
我倒是很好奇為什麼楊教授沒有被刑事立案。哪怕在當時,他的很多行為確實的有違反法律嫌疑。清楚記得當年不少健康文章說每天吹空調時間最多不宜超過2小時,現在你說只開兩小時空調?逗我?
清楚記得當年很流行的論調,三層以上的樓房不接「地氣」,不宜居住,現在一棟樓5層以下都不好賣好么。
人那,對不熟悉的事物恐懼和抵觸,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生物本能,無可厚非。但是您抵觸您的,非得要求別人也不能接觸,甚至編造一堆侮辱智商的低能謠言潑污水,甚至侵害他人正當權利,甚至精神上肉體上折磨自己的孩子,那就是臭不要臉了。
因為大家都有癮了,所以就沒臉說了。
剛開始是電視、錄像帶。
後來是小霸王、遊戲機。
再後來的電腦、網路。
現在又成了手機、Pad。
好像每個時代都有導致小孩壞掉的成癮的東西。
而這些東西其實回過來看不就是一些正常的家電。
其實很多時候僅僅是因為子女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這些東西被妖魔化,背上戕害兒童的罪名。
另外在90年代,社會更替實在太快了,社會經濟結構巨變、很多之前前所未見的產品誕生,人們對新生事物總是很多恐懼。
到現在,雖然還有很多社會矛盾,但總體來說整個社會已經向正常化邁進很多,看看這屆奧運會的運動員發言你就會感覺到很大的不一樣。
個人是這麼認為的。
為什麼當年被視作洪水猛獸的武俠小說沒人說了?因為那幫70後早當爹媽了。
為什麼當年被當做洪水猛獸的遊戲機沒人說了?因為那幫80後早工作了。
為什麼當年人人擔憂的網癮沒人說了?因為我們這幫90後早大學畢業或者在畢業的路上了。
事實是,我爸爸現在還天天抱著手機看小說,那種修仙什麼的,就是以前武俠小說的套路。
遊戲機,emmmm這玩意現在被主機替代了,那群人早已轉移戰場繼續奮鬥了。
網癮?現在生活離得開網路嗎,我爸媽這次休假回家,因為家裡長期沒人,所以沒有網,我還好,我流量不少,我爸有之前下的小說,然而我媽就只能無所事事了,天天給我說無聊,我有什麼辦法啊_(??ω?? 」∠)_
當年被叨叨的年輕人,現在都長大了,要成家立業了,所以該找下一波人背鍋了,找什麼好呢?對!就是你,手機遊戲!你看那些小學生,天天拿著手機玩!一定不好!對!手游就是新一代的電子毒品!
各位00後放心,十年後有人會來接盤的。
分割線_(??ω?? 」∠)__(??ω?? 」∠)__(??ω?? 」∠)__(??ω?? 」∠)__(??ω?? 」∠)__(??ω?? 」∠)_
好多人糾結我說的遊戲機就是fc主機,其實我只是概括一下,當年不只有山寨紅白機的小霸王「學習機」還有街機掌機,為了方便統稱一下叫遊戲機,也為了上下統一 _(??ω?? 」∠)_哦,對了,有評論提到,還有60後的麻將也應該算在裡面,不過我感覺50後,60後,全都喜歡打麻將啊,我奶奶,我爺爺,都打麻將,不過現在老了,也不長打了。
李克強總理都說了
要大力發展互聯網經濟,要鼓勵創業
然後年輕人聽從勸導,都在網上創業
創業到一半,被人抓去電療了,說是網癮, 打總理的臉?想起當時上大學,作業基本都以小組形式交word文檔跟ppt的,有個同學哪個小組都不願組她,因為不會用電腦,不是完全不會(學校應該有教過基礎知識),但是打字龜速,word不會排版,ppt不會做,原因就是家裡從來不讓碰電腦。所以,這個時代不會用電腦搞不好連學都上不好。
====================================================================
ps:說真的,按某教授的標準,春晚搶紅包的時候,我整個家族都該被拉去電擊治療下。
自從智能手機普及後
現在當孩子的恨不得把父母帶去羊叫獸那裡去電一電
因為:
1.當年的大人中有不少自己也得了網癮這種病。
2.當年得病的孩子頑強地帶病長大上班掙錢了。
3.智能手機和無線網路讓大家的發病條件大大改善,不至於再全體病友都幾天夜不歸宿睡網吧、半夜翻牆跳窗這麼激烈發作了。
什麼,你讓一天上網五個小時的老子去管一天上網十個小時的兒子的網癮?
網路的極端普及化,大眾化,導致出現了幾乎「全民上癮」的結果,還有誰敢說自己能對互聯網免疫?
互聯網,尤其是近幾年以手機為個人終端的移動互聯網普及,各種網路服務的開展,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成熟,已經讓「上網聊天,上網打遊戲」屬於玩物喪志,耽誤學習影響工作的那種態度失效了,成了一種服務全社會的媒體公共平台
十多年對著孩子大吼「玩玩玩,就知道玩,電腦有什麼好的」的大媽,現在自己搶紅包,聊視頻,發朋友圈,玩的不亦樂乎~~
十多年前還在節目里討論「如何網癮」的電視欄目,現在主持人自己反覆對觀眾提示「請您掃描屏幕下方的二維碼」……
有個難辨真假的段子是這麼講的。1979
年,瑞典還認為同性戀是 「一種病」。聰明的瑞典公民對此規定感到憤怒,奮起反擊——他們紛紛請了病假,病假原因是 「我覺得今天我有點 gay」。到了 2009 年,中國還認為網癮是「一種病」。聰明的中國公民對此規定感到憤怒,奮起反擊——他們紛紛請了病假,病假原因是 「我覺得今天我有點網癮」,後來這些人都被送到楊永信那裡去了。
- 網癮是一種病嗎?
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的是,「網癮是病」這件事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個玩笑。
美國精神科醫生伊萬 · 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因為想開涮《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IV)中酗酒、賭博成癮等 「行為障礙」概念缺乏生理基礎這件事,所以編造出了一個概念,叫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沒想到一經提出,竟被很多網友對號入座,引來精神衛生界一場持久的爭論。
- 2004 年,荷蘭人凱特 · 巴克聘請了 20 多名具備專業資質及多年經驗的癮症治療人員嘗試按照精神疾病來診療網癮。兩年之後,這位荷蘭人宣布他們對網癮的治療失敗,因為網癮並不是病。
- 2007 年,美國醫藥協會拒絕了對美國精神病協會將 IAD 納入 DSM-V 的建議,批准對 「網路遊戲濫用」 進行進一步研究。
- 即使是全球最先提出網路成癮診斷標準的美國心理學家金伯利 · 楊,也認為網癮不是一種獨立的精神疾病,而是已知的 「衝動控制障礙症」 在網路使用者身上的體現,也就是和電視病空調病等等一樣,只是長期接觸從而造成了心理上習慣性的依賴,可以歸為心理問題,但絕不能稱之為一種病。
就當我查閱到以上資料的時候,我又看到
2013 年一條被中文媒體轉載多次的消息:
被視為精神醫學領域 「聖經」 的《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做了近 20 年來第一次重大更新,在關於 「網路遊戲成癮章」 中,全盤採納了我國北京軍區總醫院網癮治療室主任陶然制定的《網路成癮臨床診斷標準》。
這條消息讓我感到茫然,於是我又去找了一下《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V),並沒有找到什麼 「網路遊戲成癮章」。事實是,」網路遊戲成癮」 被列為值得 「進一步研究」 的情況,並不屬於精神疾病。
也就是說,「網癮是病」這事兒完全是中國特色,涉及的鏈條很長。比如上面所說的北京軍區總醫院網癮治療室主任陶然,就做了不少的百度推廣,這些推廣現在還在。
而不少民眾反映,北京軍區總醫院也有一些科室是外包的,比如非常賺錢的泌尿外科,整容科等等。至於這個一直宣傳「網癮是病,一定要治」的北京軍區總醫院網癮治療室,還有一些諸如「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的馬甲名稱,主要業務還是治療網癮,月度收費達到上萬元。
簡單一查,我們就可以發現一條非常類似於「莆田系醫院和百度推廣」的利益鏈條:
某機構某些所謂的專家宣稱「網癮是病」並宣布制定了標準,標準被國外權威機構認可;
不明真相或者明白真相但有利益關係的媒體誇大事實宣揚此事;更多的媒體爭相轉載;百度推廣推波助瀾;
最後就是不少家長上當,交給這些沒有醫療資質的「網癮治療機構」大量費用。
- 為何曾經人人擔憂的「網癮」逐漸沒人提及了?
在人們發現自己已經離不開互聯網了之後,也開始理性對待「網癮」了。這有兩個共同的背景,那就是移動互聯網進一步讓信息流動去中心化了,並且這種去中心化讓人們認清,在醫學上,同性戀和網癮都不是病。
前面說到的「莆田系醫院和百度推廣」利益鏈條模式,是建立在 PC 互聯網上的,而搜索引擎是最主要的信息和流量入口。從這一年人們對百度的口誅筆伐,以及百度無力反駁只能認栽的情況來看,百度對互聯網的把控能力越來越弱了。這幾輪發酵於知乎、新媒體、微博和微信等渠道的起底百度運動可以說是常識和民眾的勝利,人們衝散了曾經牢固的利益鏈條。
現在的情況是,以「網癮」為關鍵詞,在百度和知乎或者微博上得到的結果會完全不同。同時,人們的信任體系也變了。
我們正在脫離一個垂直信任體系(在這個體系里我們信任那些看起來比自己權威的人),轉向一個水平信任體系(在這個體系里我們聽取同類人的建議)。
一度我們以為「央視+專家」是權威,後來我們以為「百度+專家」是權威,現在我們開始更信任知乎和微博上大家的現身說法。這種信任體系的變化可能是好事,比如說我們不再相信楊永信和陶然這些所謂的「網癮治療專家」;也可能是壞事,因為我們可能會沉浸社交媒體迴音室效應中。
還有一個流行的說法是,現在沒人說網癮,是因為大家都有網癮,連爺爺奶奶輩都離不開智能手機了。
不過我更喜歡「數字分身」這種說法。
英劇《黒鏡》中有根據一個人的社交網路語言和行為來再造一個人代替已故之人的情節,《Her》裡面的人工智慧和人相處越久就越善解人意,這都是科幻電影裡面的故事。現實生活中,語音助手會分析語意和語境,互聯網企業和廣告公司會分析網民的用戶畫像。
在 PC 互聯網和端游時代,我們的「數字分身」比較像是「我們幻想要成為的人」,比如很多現實失意的人會在遊戲中起一個狂拽炫酷的名字,某種程度上,我也認為 YY 直播上的喊麥主播說唱的那些「帝王、成仙、江山、美人」的歌詞是這種網路文化的延伸,事實上,直播江湖中的工會,很多都是從端游裡面的工會轉戰而來。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和人們的生活結合得更為緊密,遊戲之外還有社交和工作。於是,我們的「數字分身」就更像「我們真實的狀況」。
研究媒介和社會理論的哲學家鮑德里亞預見過這麼一個人類未來:
必須看到現代技術驅逐人類本身的現象。不管是通過具有驅除魔咒功能的言語還是通過人類發明的所有技術,在這些贗象的境遇中,人類正在通過一種不可逆轉的遷移和替代過程來消失自身。
不過他所說的「技術贗象」更多的是指他那個時代的廣播和電視,還沒有談到現在的電腦和智能手機,更不用說虛擬現實。而且鮑德里亞也預見到了,媒介現實將會「比現實更現實」,最終讓現實消融。「數字分身」跟真實自己的界限也會越來越模糊。
正如每次我們看 IMAX 電影都會聽到的前置廣告詞「看一部電影,還是走進一部電影」那樣,技術一直在構建虛擬的現實,延伸的現實和超現實。我們半夜醒來第一件事抓起手機,看看微信有沒有新消息,朋友圈有沒有新回復,這些無非都是我們現實社交在時間上的延伸。如果虛擬現實或者增強現實發展到一定程度,光場技術以及全息影像技術門檻更低,虛虛實實就更難分清。
從這一層意義上來說,互聯網和媒介技術的發展,正在營造一個會讓我們越來越沉迷的現實。而「網癮」這回事,對於接觸這些技術的人們來說,也是遲早的事情。
這個一張圖片可以說明問題
回老家過年,在爺爺那看春晚,就倆人在看電視,還是小輩,全部長輩都在玩手機。。
所以你說網癮??(應要求加上黑人問號。。)
我爸離開手機30分鐘就渾身難受……我是不是需要送他去網癮戒除所……!急!在線等
現在細分了,可以分爲遊戲癮、知識癮(一定要不停學習各種知識)、看 A 片癮、someone-is-wrong-on-the-internet 癮、小貓小兔紙癮、更新軟體癮和刷機癮、保持所有設備電量在 90% 以上癮、保持設備屏幕光潔如新癮。
因為當初擔心有網癮的人也變成了大齡網癮少年少女。
我爸能一天都待在電腦屋裡刷網頁看劇,我早上起來他在裡面,我晚上睡覺他還沒出來,嗯 好幾天沒見過我爸了。
我媽能一天都躺在床上刷朋友圈 跟網友聊天打屁,甚至一度飯都不做了,自從學會了淘寶,家裡的快遞就沒斷過,也該剁手了。
前兩天家裡沒網了,給我這個遠在千里的女兒打電話問我怎麼辦,著急的不行,我告訴他報修吧。她很絕望。
難道你要他們自己去楊叫獸那報道被電一電???????
推薦閱讀:
※妹妹十歲得了雙相情感障礙怎麼辦?
※如何理解「抑鬱是天才的標誌」這句話?
※如何理解有的人否定自己的民族身份並以此為榮?
※為什麼人生氣時想要爆粗口?
※長得耐看是什麼意思啊,怎麼有幾個女女說我長的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