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同輩壓力(peer pressure)?

百度了相關文章,少之又少,google出來也是寥寥數張,是因為大家都不重視這個問題,還是被我們刻意忽略了?知乎里也沒有人直接提到過該問題,當然這不是我今天的問題啦。
大家暢所欲言,你們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1、大家曾有感受過同輩壓力嗎?屈服了?或是不屈服而受到排擠了?或是處理得當了?
2、我看該問題大多數是關注在青少年身上,不過作為步入社會的成年人,有自己的思想與主見,是否還會在職場中感受到同輩壓力呢?
3、要是有與這相關的心理類、社會類書籍,請大家推薦一下吧。


謝邀。

面對來自同輩的壓力:

做好自己要做好的事情,對學生來說就是把書讀好,對員工來說就是把自己的任務完成。其他的看心情,想做就做,不想做拉倒。

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就是要明確,一個人並不需要太多的朋友。別總是多想,你的朋友會怎麼想。

(個人意見,準確的說是我老爸以前說的。僅供參考。)


相比之下,儒家文化圈裡(中日韓),這個現象更突出一些。
個人認為,同輩壓力,背後其實就是要求服從,不崇尚個性,攀比,從眾心理。
東亞文化里的:
要求服從,比如聽父母的話被看成一種美德,而非分析父母的話是否正確,這裡的父母代表著一種權威,時間久了,反而會有一種依靠心理,在集體中會不自覺的尋找集體中的權威準則是什麼,以免自己觸范到,而不被認可;
不崇尚個性,比如每年媒體引導的流行服飾會有很多人穿,而非考慮一下是否適合自己;
攀比,比如經常在一起的玩伴,跟自己條件差不多,突然某階段超越了你,心裡會有點不爽;
從眾,比如在一個集體里,一旦自己與別人差距太大(可以是服飾上,行為上,物質上),心裡就會不安,自己的想法不重要,跟「別人」一樣,才會心安;
如果上述的心理現象自身能做到弱化,不看重,說白了就是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重視自己的想法,同輩壓力自然就會減少,甚至消失。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還是這本《受歡迎:在一個注重身份地位的世界裡何其重要(Popular: The Power of Likability in a Status-Obsessed World)》,這本書 2017 年 6 月在美國出版,作者是 UNC 的教授 Mitch Prinstein

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同輩壓力」會對人有這麼大的影響呢。我們要不斷更新自己的表情包,更換自己喜歡的音樂、電影,要和同輩一起玩最新最流行的遊戲,昨天大家都玩 lol 你不玩就要被孤立,今天你不吃雞玩 lol 那就是不合群,沒人緣。

那這本書就告訴我,我們之所以屈服了「同輩壓力」,其實是因為大腦的指令。

在我們的大腦深處,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域,這個區域叫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這個區域不僅在人類的大腦中被發現,而且很多哺乳動物的大腦中也被發現。

它通過與下丘腦以及植物神經系統的聯繫,參與調解動物的本能和情感行為,其作用是達到生命自身生存和物種的延續,用大白話說,你的戀愛結婚生子這些行為,就被這個區域強烈的影響著。

與邊緣系統聯繫非常緊密的區域還有另外一個,叫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這個區域是什麼作用呢?當你感覺到非常滿足或者開心的時候,這個地方就在起作用,所以它其實是主要掌管大腦的獎賞系統。

沒有它,你被老闆表揚,或者打遊戲通關,就可能沒有什麼滿足感了。從青春期開始,當我們體驗到社會性質的獎勵的時候,腹側紋狀體就會變得非常活躍。也就是說,從青春期開始,我們如果被其他人認可,我們會特別滿足和開心。

但是,你可能會發現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為什麼相比父母的認可,朋友的認可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接受度更高呢?這是因為在青春期,腹側紋狀體會產生兩種物質來增加我們與同齡人接觸的願望。

一種叫催產素(Oxytocin),這種催產素的作用特別大,甚至可以幫助人們克服社交羞澀感。你知道嗎,即使老鼠也受這種激素的影響,青少年老鼠也喜歡跟同齡鼠在一起活動,而不是它們的父母。

同時,大腦中孕酮(Progesterone)和睾酮(testosterone)的分泌也進一步讓我們希望和父母分離。

腹側紋狀體分泌的第二種物質是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的名氣很大,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一種可以讓我們覺得非常的快樂和興奮的物質。這些神經物質讓我們覺得,在同齡人中被認可,受歡迎會讓我們覺得感覺非常良好,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會從青春期開始,就希望獲得別人的喜歡,受到大家歡迎的原因。

但是大腦中還有一個更複雜的「激勵網路」,這就意味著,大腦不僅希望我們在獲得社交獎賞的時候覺得很快樂,而且希望我們去主動追求這種快樂。腹側紋狀體將信號傳遞給腹側蒼白球(Ventral globus pallidus),腹側蒼白球再將我們這種喜好轉化為強烈的動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付出大量精力,去追求他人的喜愛和歡迎。

所以說,其實想要受歡迎是大腦給我們的人生編好的一段程序,我們的天性讓我們追求被別人認可和歡迎。

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受到這種大腦機制的影響會慢慢減弱,這是因為腹側紋狀體的發育比較早,大腦其他部分的在青春期沒有腹側紋狀體發育的完全,所以就會強烈地受到腹側紋狀體的影響。

但是到了二十多歲的時候,大腦各部分已經發育成熟,大腦皮層的思考能力能讓我們審慎地限制對於某種慾望的痴迷。但是腹側紋狀體的作用依然存在,在有些問題上表現的非常明顯。

比如說,你看,為什麼即使年輕人指責廣場舞擾民,還是有很多中老年婦女鍥而不捨地去跳呢?為什麼雞湯謠言那麼容易被識破,很多中老年人,甚至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中老年人,還是鍥而不捨地在朋友圈轉發呢?

因為人們到了中年,還是希望獲得同齡人的認可,不願意不合群。如果其他的朋友都去跳廣場舞了,難道一個中年婦女為了年輕人的認可,而放棄和同齡人的社交嗎?這是不可能的。

我還有一個朋友,他的叔叔是一位大學食品科學的教授,然而朋友說,這位叔叔確實家庭微信群里轉發食品類謠言最多的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其實在中老年人里,主流的觀點是認可這些謠言的,所以即使有專業知識,有時候還是會屈服於同輩壓力。

所以,「同輩壓力」的影響是刻在大腦里的,大家的大腦結構不同,影響程度也有高低,不過總歸,「同輩壓力」對於人類是一個生理結構層次的影響,不要試圖完全克服它,享受這些激素對你這一刻的影響吧。

不說了,雖然想好好學習,但是屈服於大學室友的壓力,我還是極不情願的去吃雞了,再見各位。


我來說說我身邊的同輩:

高中聽著幾個學長的故事過來,現在他們分別在Princeton、MIT、Johns Hopkins、UCB,各個領域的phD在讀,拿工資到處玩搞科研,不光是nerds,綜合素質極高的人生贏家。
另一波學長大約本科畢業,有的在發第二三篇SCI,努力申phD各種發奮鋪路,有的本科畢業就簽到20w的工作,也是綜合素質很高的一群人。

還有一波是富二代(富的程度自己腦補),中國前10%不敢說,但是20%妥妥的,一部分出國念個書玩一玩,回國可以繼承家業,另一部分是…作為一個富二代比一般學生還拼還努力。

另一波是國內一二流大學,他們個體優秀可是大環境里的學生普遍素質一目了然,平台一般但是爭取在專業內做到優秀。畢業以後出國、保研和工作。

剩下一波是三流大學,就在家鄉小城市,離得和家人近,開開心心過日子,生活沒什麼壓力,就業買房家裡都能給解決。
(不包括來自長輩施加的同輩壓力,因為我家長輩不好拿我跟別人比,所以沒經驗。)

這些都是我的同輩啊!還都是我認識、甚至一個初高中出來的人,絕對不是宣揚「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是想說,別人的人生,好壞都是別人的。如果非要說來源於同輩的外在壓力像就業、買車買房是存在,可是我看題主想問的大概是如何做到內心平衡吧?


說的俗一點就是你若盛開,清風自來,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我知道很難不把自己跟別人比較,那就在不斷充實自己的過程中適當尋找差距然後積極進步吧。

「我對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含混的事物沒有信心。我相信緩慢、平和、細水長流的力量,踏實、冷靜。我不相信缺乏自律精神、不自我建設、不努力,可以得到個人或者集體的解放。」

勸人勸己,共勉。


讀文獻的時候只接觸到一點點,不過挺感興趣的,分享一下我目前的理解:
1.同輩壓力的本質是群體規範對處於其中的成員行為的塑造作用
2.在青少年領域探討的比較多是因為同輩壓力是問題行為的一個重要來源
3.儘管通常認為同輩壓力有很多負面影響,但現在更多的研究強調利用它來促成正面的改變


1.
這是我個人的定義。如果在你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冒出一個想法「我的朋友到時候會怎麼說我?」——擔心當你做完這件事情之後會受到同伴怎麼樣的評價、是否會顯得跟他們不一樣,那麼我想你已經體會到什麼是同輩壓力了。

舉例來說,我在寢室里看SNH48相關的東西就會顯得有點奇怪,因為我的任何一個室友都不會去關注偶像團體,所以一般來說能在寢室做的、顯得自己比較正常的事情大概是跟他們一樣看NBA的球賽。還有,作為男生,如果寢室里沒有人公開看AV,你願意違背這個規則嗎。

看到一個優秀的人,跟他比較,從而感覺到有壓力,實際上已經超出了這個概念的範疇。不過同輩壓力也可以指這樣一件事情,作為群體中的一員,會學習甚至是無意識地模仿群體中一些共有的行為模式,如果一個人身邊的人都很優秀,那麼很自然地,他也會變得更加勤奮、更有上進心。

所以我覺得也可以說是從眾行為,但背後的動力是我們渴望歸屬於一個群體、擁有朋友。


2.
感覺這個問題在西方社會應該更普遍,青少年染上問題行為如:嗑藥、酗酒、抽煙以及成為不良少年等等,多半是因為他的很多同伴都在這麼做,要融入其中,必須跟他們一樣。

有回答談到東西方文化差異,說在所謂集體主義社會應該會有更多的同輩壓力。我不太同意這個論調,我認為,跟周圍的人保持一致、歸屬於群體的願望在所有文化中都是一樣的,尤其是對於青少年這段心理相對脆弱的時期來說。研究證明:「年齡小、不擅長社交、缺乏自信、低自尊、缺乏自主性以及傾向於外部歸因,這樣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同輩壓力的消極影響」。

有一部美國的電影the Breakfast club講的是5個擁有不同朋友圈的人,同樣被罰在周六來學校關禁閉,後來彼此敞開了心扉述說各自的煩惱,幾個人最終成為了朋友。這5個人應該可以代表美國高中里的幾個不同的學生群體——Brain書獃子、Princess公主、Jock運動員、Criminal不良分子、Basket Case古怪的藝術家。

裡面有一段關於同輩壓力的對話
Brain:下次我們再碰面的時候,我希望把你們當成我的朋友。
Brain:不是這樣嗎?
Princess:你想知道真相嗎……我們不是朋友。
Basket Case:你是指和所有人嗎,還是只是Brain?
Prince:所有人。
Jock:你這態度我無話可說,Princess!
Prince:面對現實吧,Jock,如果有一天Brain去找你,你跟你的同伴在一起運動,你會怎麼做呢,你跟他打招呼,然後等他走了之後,跟你的同伴一起取笑他,這樣他們才不會看穿你真的喜歡他。
……
Brain:如果我去找你呢?
Basket Case:我沒什麼朋友……我同學不會介意的
Brain:我想告訴大家我不會因為在意朋友的想法而拒絕你們,因為我知道那樣很傷人
Princess:你朋友看得起我們,不會介意的。
Brain:你很自負,Princess,你為什麼這麼有把握呢。
Princess(邊哭邊說):我這樣說不是自負,我討厭同伴說什麼我就做什麼……你不了解,Jock和我的圈子跟你的不一樣,你不了解同伴給我們的壓力有多大。
Brain:我不了解什麼?!你認為我不了解壓力?去你媽的!去你媽的!(哭了)


3.
在一本有關青少年積極發展的書「Community programs to promote youth development」裡面讀到的。在青少年發展促進項目中,如果設置了良好的群體規範,已經融入這個群體的成員就會因為「大多數人不會這麼做」而漸漸改變不良的行為。有關戒煙的青少年項目從這個角度出發有一些有效的做法,比如說教授抵制消極同輩壓力的技巧,以及讓他們認識到吸煙讓自己與大多數人不同。

知道一本書《Join the club: How peer pressure can transform the world》,作者Tina Rosenberg因此得了普利策新聞獎——講的是利用同輩壓力的作用,可以使群體逐漸壯大,做一些有利於周圍環境的事情。不過,有關同輩壓力的原理似乎並沒有很多深入的分析。


是不是應該從更學術的渠道了解呢,我Google Scholar了一下,還是有不少相關論文的,供參考:"peer pressure"。相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話題,期待專家解讀。:)


推薦的書和相關視頻:The Defining Decade (豆瓣)
這是我最近在讀的一本書,主要是針對20多歲的「成人轉型期」的讀者。作者有一個非常火的ted演講,20歲光陰不再來_20歲光陰不再來。書里沒有講同伴壓力這個問題,倒是把20歲-30歲我們大部分可能遇到的心理、社會問題來了一個大討論。作者的結論就是,要認清楚20歲已經開始成人,已經需要負擔責任和義務,而不是一味的索取和享受。雖然是以美國青年為藍本的,但除了性自由這一點,其餘的問題都挺具有現實意義的。


同伴壓力可正可負,如果你在和你志向一致的圈子裡,那麼互通有無,信息共享,豈不是一件好事。至於可能產生的心理感受,應該是羨慕嫉妒恨,或者迎頭追上。前者與後者的區別就是你是否去做。

對於負面的壓力,明確自己的路徑圖,明確自己的承諾和義務,踏實下來,就不會有負面的同伴壓力了。

共勉。


關於這個問題,我和題主一起探討下吧。
首先同行壓力的產生肯定是心理上的,就拿我本人來說,本人研二小碩,去年這個時候和其他同學一起進入我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做科研。周圍一些同學剛進來就有課題,有師兄師姐指導,可是自己什麼都沒有,只好白手起家。摸爬滾打搞了一年自己所為科研的東西,好不容易實驗快結束了,可是有些同學早就兩篇甚至三篇SCI在手了。
往往這種時候,會產生一種同行壓力的心態,本質是一種對資源分配的不公平性的吶喊。「老子要是科主任的學生,我也能發個2-3篇SCI」。當這種環境刺激著自己的視網膜,鼓膜的時候,一部分人無所謂,別人的生活是別人的,我只過好自己的生活;一部分人出現精神高度緊張,時時刻刻備戰狀態,硬要分出個勝負。(如果說消費有人攀比,不知道大家能否理解這樣的一種攀比:「我去!你做實驗做到10點半還不回宿舍!!我也要做實驗做到11點,我認為,這就是同行壓力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吧」)。
當周圍環境刺激著你,給你壓力的時候,你是否能夠不被外界影響,按部就班的工作呢?
當你完成了今天的任務,準備出去放鬆放鬆的時候,看到周圍還在忙碌,你是否能夠順從內心,好好休息一下。
當同行壓力產生的時候,我覺得題主可以這樣想:在你周圍的這些人,他們很優秀。或許他們做的可能比我多比我好,但是這個世界上比自己牛逼,和自己不在一個平台的牛人多著去了!只不過他們可能在遙遠的大洋彼岸,他們牛逼的訊息聲波,視覺刺激太遠都刺激不到你,所以你感受不到他們的強大的實力。你就是你,你可能一輩子都不可能像他們一樣做出多麼轟動,多麼有貢獻的事情,你就是一個普通人,你只需要做的就是看著自己的任務列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於此同時,你所要競爭的不是任何人,而是你自己,不斷比過去的自己好一點,就是最大的進步了。

以上都是我的自我反省,可能大家沒這種體驗。。就當我瞎說八道吧(掩面)。。


無視,強者必須的技能。


我身邊就有一個優秀同輩,作為室友兼朋友,我常常感到自己受到了碾壓。

她和輔導員關係好,在學生辦公室裡面工作,是學辦助理和兼職輔導員,成績績點排名專業前10%,德育測評分98,人緣好,和人相處總是給人愉快的感覺,男女通吃,班長……

光環太多,就不一一贅述了。

作為好朋友,心裡偶爾會有嫉妒的心理,畢竟被碾壓的是我。曾經鬱悶過一小段時間,不過這鬱悶的時間也不是白鬱悶,我自己思考了與她之間的差距以及我自己的優點。

我做事不夠有擔當,馬虎。這點她能做的很好,任何事情都有條有理。不過我自己在學生會裡面是部長,最近也在鍛煉自己的思辨能力與責任感,這一點是可以通過鍛煉的,差距縮小了一點。

我不夠霸氣。這點讓我吃了大虧,在輔導員面前失去了很多表現機會,她倒是做的非常好,讓人耳目一新。這也是我自己需要鍛煉的地方。不過我仔細定位了一下自己的大學生活,我並不想在輔導員或者學院面前搞出什麼大新聞,我更想做的是好好的鑽研學術。大學裡面我已經和各個優秀導師搞好了關係,沒事兒和老師優秀學長學姐出去吃個飯喝喝酒常有的事情,這一點一思考,其實兩人發展道路不同,並不需要太過在乎對方的成果。

怎麼說呢?能夠清晰的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很大程度上就能緩解那種被「碾壓」的痛苦。有時候覺得別人很厲害很厲害,但是那些所謂的光環,真的是你以後所需要,或者你想要的嗎?並且同輩之間,發展道路也各有千秋,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已經是趨近完美了!


……突然半夜刷出來的題目,有時間我會好好答(^_^)有這種苦惱的人真的不少


我覺得互相比較是人生必經的一個階段,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和你從小玩在一起的小夥伴們,在那時大家並無什麼不同,成績的差距也在互相追趕的範疇,卻在幾個關鍵的節點上凸顯出了不同。中考,高考。
你本以為和你一樣的人,卻取得了比你要好,甚至好得多的成果。不去懷疑自己,我想是很難的。
壓力就產生於這個階段。來源於我能夠做的更好卻沒有做到的焦慮感,來源於一日沒有趕上這份差距就如影隨形的跟隨著自己對於自身能力的懷疑甚至對於現在處境的自卑。
我高考過後,有那麼一段時間,甚至很難和我最好的那幾個朋友保持聯繫。
最重要的還是要認可自己,認可自己的缺陷,也認可自己的優點。換句話說,承認自己對於一些事情的無力,但是也認為即使如此,自己還是存在著價值。存在著被人認可,與人交往的價值。
而到了這個時候,我想壓力也就不復存在了。
因為你會覺得,做好自己就夠了。


我理解的「同輩的壓力」是基於攀比和嫉妒心理之上的。當然有夥伴說「自卑情緒」也是這種壓力形成的因素之一,這個我覺得也包含,但自卑其實也是一種攀比。 同輩的壓力。

作為同輩,我們多多少少會碰到一個強大的對手,他不具形,也沒有特定的性別特徵,更不可靠近,只存在於長輩的口中,名曰「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對手,學習比你好,體育比你強,性格比你開朗,他/她/它能說會道、通博古今、能言善辯、還長得好。反正就是包含了各種優點,是一個沒有缺點的存在。

但是「別人家的孩子」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博得了廣大父母的喜愛。並且可以作為武器,產生巨大的制約能量,牽制你我的行動力和體勢能。

不過,「別人家的孩子」的威力並不會隨著你級別的增長而逐漸削弱,他會跟隨你不斷的升級,提升他的威力,給你構成威脅。

這正所謂,兩元合一,你我和「別人家的孩子」構成了一種動態的平衡。

其實,別人家的孩子是個 NPC。


回想起來,有過那麼幾次,不過個人覺得其實是好事=w=...
一次是剛畢業找工作,同班或同屆的找工作幾乎都找好了,感覺自己不比其他人差,但卻為什麼找不到工作,不願認輸也不甘心,後來跟一個姐姐抱怨,她問他們大學在做什麼,我說人家在兼職打工,她再問我在做什麼,我說我在打遊戲...所以人家現在順利是人家之前努力過的結果,我現在吃苦是因為前面享受過了,這個頓悟直到現在也讓我很受益,雖然當前做的每一件事都看似細微看似簡單,其實都會沉澱在個人的經驗與能力中,最終影響未來。
還有一次是在找到一份薪資不錯又閑得蛋疼的工作時,雖然很多人都想找這樣的工作,但我當時很恐慌,我感覺從上一家公司出來時我跟那些朋友是在一條起跑線上,但在進入不同公司後,他們加班加點,我朝九晚五(上班期間甚至能打遊戲= =),我惶恐得腦內一年後發現自己這一年都在原地踏步,朋友則大步向前,被他們狠狠的甩下,怕的晚上都會哭= =後來就辭職跑了...
現在充實的該下班下班該加班加班,跟友人們一起歡樂而努力的提升著自我~
這麼看來我的壓力都是自找的ORZ,不過有壓力才有動力哈XDDD
另外,覺得進入社會後,有壓力有困惑找個比自己能力強的人傾訴或者換個詞:請教!能受益不少喲~


這世上大部分的煩惱都可以用兩句話解決——「it"s none of my business 」or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


我說個對自己有效的簡單答案:人家好不好、怎麼想,跟你沒有本質上的關係。


也可以換成另外一個心理學專業術語「社會比較」,人既是社會動物,自然脫離不開了人,曾經看到過一句話說: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贏得尊重和愛,而這恰好需要來自他人的給予。


說實話,你如果不是上的英國公學,美國常青藤,工作在福布斯,或者擔任中高層管理:
你可以完全不在意他們的看法,做一個獨立的人。
但要在意他們的合理需求,做一個善良有用的人。
有時間陪小孩子玩,不如多讀書對你更有用。
像羅素一樣不合群,在低層反而是你脫離低層的最大機會。


大一大二還沒什麼感覺,可是到了大四畢業真的就感覺到了。有的同學收了好多工作offer,有的同學出國深造,還有一些同學也包括我選擇在國內讀研。當然研究生也要分三六九等。也還有一些同學沒找到工作,被靈活就業了(學校為了提高就業率美化數據搞得,真相你們懂的。)
總之,要抱定自己的目標,生活不可能讓我們面面俱到,各種情形都可以經歷到。別的路途有他的美景自然也有他的荊棘,不必患得患失。壓力是一種動力,但這種壓力不是和別人比較,而是對自己將來想達到的目標的渴望。有了目標就不會陷入與他人比較的迷茫。
千萬不要看見別人收穫了,就停下了自己的耕耘。總之先上岸不一定先好,人生要不斷實現自己的目標。


不過一個工作offer也沒收到的我,深深為自己研究生畢業後能否找到工作而擔憂。。。雖然就業很重要,但是既然選擇了繼續學習,就要做個優秀的學生。


越是同齡人,越是身邊親近的同齡人,越是你瞧得上的同齡人,越容易產生同理心。
人的快樂和生活的意義來自於和他人的比較。要想知道自己跑的快慢,必須有另一個人作參照物。而這個人如果是比爾蓋茨,那麼比我更有錢也罷,畢竟離我太遙遠。但是如果偏偏是同一片屋檐下生活,放學後吃一樣的冰激凌,晚上追一樣的劇,那就不一樣了。為什麼他考試能全班第二,而我還傻傻地做不出第一道大題?


我是來找答案的,但是看了一圈回答發現大家說的道理我都懂,可是具體如何改變大家給出的建議都挺少的。
作為一個深受同輩壓力困擾的人,以我個人的例子來說:我能明白我這種心態不健康,但是我抑制不住自己不去想它。


推薦閱讀:

討厭自己天生的東西又改變不了?
從心理學角度能否解釋,為什麼我們很難對別人說「不」?
當你是藍,你怎麼看待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科普一下心理學上的一些效應和現象,或者認識?
為什麼小三都是女的,沒男的小三?

TAG:心理學 | 教育 | 壓力 | 社會心理學 | 青少年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