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是不是沒有絲毫慾望的人,或者說這個世界有沒有沒有慾望的人,如果有會是一種什麼狀態?

如題


佛陀之前,身為喬達摩悉達多太子的時候,與你我一樣,確實是有慾望的。

他想了卻人世間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這就是他的慾望,也是他的動力。

後來,這位太子,戰勝了魔王波旬,從而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

此時的佛陀,本來打算等身體四大自然消解,入涅槃的。

因為他想啊:「我這麼好的法,說給身處貪嗔痴的世人們聽。他們不解,可能會誹謗我。若誹謗我,我不會在乎,但是他們會因此受到果報,我於心不忍啊。算了,我還是哪涼快哪待著去吧。」

於是佛陀正打算入涅槃的時候,大梵天來了。

大梵天說:「佛陀啊,您不必擔心,世人中有好人也有壞人,有聰明人也有愚痴人,總會有人能理解你所說的法。總會有人按照您的教導,走您的老路,見證此法的真實。請拯救這世間的眾生。」

佛陀聽完了大梵天的請求,即刻離開了伽倻山,懷著一顆救濟眾生的大悲心,向著迦屍城走去。


你看,波旬是誰啊?不還是他自己嗎?那個被無明覆蓋的自己,其實就是無明本身。大梵天是誰啊?其實是大圓鏡智。你問我怎麼知道的,我會告訴你,在禪定中,就知道了。

佛有沒有慾望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沒有慾望的人,他的心裡,有慈悲。


欲法從無增減,此事難思難議。。。


吃飯就是慾望。


慾望就是帶有貪嗔痴妄念的執著心。接觸到五欲六塵,就起貪嗔痴心,見有利可圖,就不顧一切了,吃虧了,嗔恨心就起來了。這些就是慾望帶來的煩惱。佛沒煩惱,消除了貪嗔痴的妄想心,不再執著五欲六塵,這就是無慾望的狀態。離欲人人都能做到,就是放不下貪嗔痴,寧願忍耐煩惱痛苦的折磨,這就是迷惑顛倒。


瞧大饃如果沒有慾望你今天根本不會知道有什麼佛教。
帶著要飯糰到處要飯傳教就是慾望。


誰說沒有???欲學盡一切法、欲盡知一切法、欲成就為正知正覺正行的最拔尖者、欲破除一切煩惱、欲讓所有眾生皆如自己,這些難道不是無窮無盡的大到無邊的慾望嗎?說無欲,是無私慾,為了與私慾區分說明,才用了一個同義詞——願。只要離相,就能明白:這兩個詞其實都是指的同一個東東


不是沒有慾望,而是沒有私慾。
有一絲私慾尚存,都成不了仙佛。
沒有私慾的人,心神會通達清明。
久之,興許能有神通。


我想我可以回答你這個問題,經歷過貪,嗔,痴,欲,愛,惡,恨。嗔還不理解。
那麼就會很平靜,像水一樣。慾望就會很小,也會有,但是並不多,並且很容易滿足。
還有就是靜,靜的像水一樣,什麼都不想說,也不想看。心情方面:不悲不喜最無義,不偏不倚最無情。


看到佛教徒又開始洗地說無欲是無私慾,笑死。
兩千年來佛教一直再學莊子思想的糟粕,現在要開始學朱熹思想的糟粕了嗎?


佛陀那種表面春來無欲無求實際上是明心知己做自己要做的事,不到那境界強學只會學了皮毛入魔變成原始人活活把自己整死。


世尊不是沒有慾望的人。
沒有慾望的人就不會成為眾生學習的榜樣
就不能勸誡和引導眾生。
世尊教導眾生如何正確地認識世界如何正確地應對世界
無常苦空
放下離相

就是告訴我們不為慾望所驅使,要隨緣,才能得自在!


無欲,自有清凈的快樂。沒體會過是不會懂的。
在佛教世界觀中,分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人在欲界,故以慾望為樂,而另兩界生命以禪定的定境為樂。不修禪定只能在欲界六道中輪迴,只有修到相應境界才能轉生相應的色界天、無色界天。天的層數很多,越高的天,裡面天人福報越大,享受的快樂越多、越長久。但即使在欲界天,也是慾望越少生的越好,快樂也越多。
天人由於沒有斷除貪愛等輪迴的根源,仍然會死,仍然會入輪迴。
對人類而言,如果不修禪定,是不可能脫離慾望的。
至於佛是什麼,就很複雜難說了,但確實沒有慾望。


慾望起源於好奇


肯定有,活著為了眾生。雖然我們現在沒法看到佛陀示現,但是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會有斷我見,我執的菩薩,他們一定斷除慾望了。


所謂的成佛就是永死不生,徹底寂滅,跟石頭沒差了。石頭有慾望嗎


肯定地說:有。佛是大修練家,也是人,現在給神話了。

七情指:喜怒哀樂愛惡欲。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

盤坐到一定時候,七情六慾自己就出來了。這時就知道什麼是喜怒哀樂。每個人不一樣,我最先出來的是哀。慾望可以調整到很低,但是不能沒有。七情六慾少一個就不是人。沒有慾望成不了仙佛。
看了底下的回答,很有意思。攻擊佛教的都是正常人,佛教徒都是避而不答,顧左右而言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畫圈幹什麼?搞得神神叨叨的,那不是壞正法么?


推薦閱讀:

有哪些關於網戀的故事?
顏值和身材那麼重要,是不是應該加大在這方面投入?

TAG:現實 | 宗教 | 佛法 | 慾望 | 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