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你能承受的最貴器材」這句話靠譜嗎?

最近入手了人生第一部單反,70D。正打算買個偏振鏡拍湖面時,發現某寶上便宜的偏振鏡幾十塊就包郵了,貴的近千。然後我又聽說,「便宜的器材都是渣渣,要買就買最貴的。」 「國產的都是垃圾。」 看到網上有如此多的貶低便宜貨的說法,最終我還是買了一個50塊包郵的偏振鏡…

我想知道「買你能承受最貴器材」靠譜嗎?攝影界是怎麼看這個說法的?


「買你能承受最貴器材」

這句話對新手來說確實是對的。在你什麼都不懂的情況下,買貴的,肯定不會出大錯。

你買的偏振鏡,50包郵,暗角肯定很明顯,應該也偏黃吧,對非金屬表面反光的消除也沒有想像中那麼明顯是吧。這就是50塊的東西,能給你一種體驗就不錯了,你也不能要求太高的質量。

但是當你真正需要它的時候,你真的會花大價錢買好東西的,因為你需要更高的品質。比如拍風光,ND怎麼也得500以上的才能用,淘寶上確實有100包郵的套裝,但是那個東西你用了以後會發現,出的片子你連修都不想修。

還有,一提到這樣的問題,就有人試圖證明,用一般的器材也能拍出好片。是的,片子好不好,器材並不是最重要的。

但是,你想想,他們用d80甚至d40就能把照片拍的那麼好。那麼,要是用d5拍,會不會更好呢?


一個純器材問題,為什麼總是要扯到技術上?這個問題和技術有一毛錢的關係么?為什麼總是有人在這樣的問題下秀自己的技術?


我跟你談器材,你跟我談技術。這不是耍流氓么?


我們先來理一理思路好吧。

1.行為由目的決定。

買最貴的器材也屬於「買器材」這一行為,

那麼買器材是為啥我們得先搞清楚,沒有清晰的目的,你怎麼給行為下限定語?

2.攝影器材的幾個維度目前無法兼容。
便攜性,畫質,對焦速度,價格,操控性等特徵很難同時具有兩個以上。所以即便是最貴的相機,也依然會有很多問題。

畫質最好的大畫幅膠片重死你,對焦全手動,操控全手動,測光全手動,價格倒不一定很貴,但最起碼得配輛車;

畫質最好的數碼中畫幅飛思後背加羅德斯敦鏡頭,對焦全手動,高感呵呵噠,快門是彈簧上弦,價格20萬左右;

對焦最快的記者機D4s,D5等機器,高感逆天,但解析度也就2000萬像素,A7Rii一半不到,寬容度少說也要低一兩檔,手柄一體,又重又大。

同樣很貴的徠卡,各方面呵呵呵呵呵噠。


所以相機只有最貴,沒有最全面。


------------------------------------------------------------

買相機一定要首先搞明白自己的目的,然後去選
擇最能滿足自己目的的型號即可。


如果是為了最快得到畫質優異(包括但不限於解析度高,寬容度高,噪點少等多種標誌)的照片,那麼肯定買最貴的風光機或記者機。

如果你想系統地學攝影,你得買簡單易用耐用的相機來起步,搞個耐操的半幅單反起步很好。一般人買得起的最貴的機器,通常操作複雜按鍵過多重量太大,不一定適合起步。

但你如果想買來培養個愛好平時拿手上玩玩,最貴的也得是徠卡M而不是哈蘇飛思。

如何你想買來記錄生活,那麼對焦速度和便攜性是最重要的考量,最貴的也就是萊卡Q.

如果你想吊打其他自信心爆棚的朋友圈攝影愛好者,買個最爛的相機或者用手機是最好的。

所以目的決定行為,且最貴的相機不是最完美的。

聽說現在攝影問題都要放圖了,那就放一張手機拍的/手機後期的照片鎮樓。

歡迎點開感受細節/寬容度。


這個問題太有普遍意義了,作為網上流傳最廣的一句話,我不得不站出來說幾句。

要說清這個問題,不得不談談以下幾個問題:

1. 要成就一張好照片,應該投資些什麼
2. 升級器材的過程對我們而言意味著什麼
3. 如何去深層次的享受一件事

1. 要成就一張好照片,應該投資些什麼

大多數人的誤解是好照片最關鍵是投資相機和鏡頭。
其實對一張照片而言,相機鏡頭只是很小一部分,往往構不成出片的瓶頸。而大家常說的「畫質的差距」,真有那麼大嗎?真能決定一張片子好壞嗎? 果真如此,那以前用老相機的大師們都完蛋了。

下面舉例說明。

下面這張壩上日出,用的是尼康D80(一部2006年的入門單反),70-200鏡頭,還需要一個三腳架,我用的是百諾的碳素2系3節經典腳架,還需要投資去旅行,和普通的旅行不同,普通的旅行是看過就可以了,攝影旅行往往是蹲點等光線的,這個點我等了四天,那麼這旅行的費用,還有四天的吃住費用都是開銷,拍攝風光,往往在路途遙遠的地方,所以不管是徒步還是租越野車,也是不小的投資,為了這張照片,我每天租的越野車和司機也是投資,除此以外,山上很冷,我需要購買戶外服裝,鞋子,帽子,手套,頭燈等,千萬不可小看這些裝備,他們也很有可能成為攝影路上的關鍵瓶頸,除此以外,關鍵是你必須還要投資知識儲備,平時需要去了解那裡風景好,什麼季節風景好,氣候、地形等諸多知識,雖然他們可能只是你上上網搜資料,看看書,問問人,但是投下去的時間成本也是相當巨大的,並且這部分是很難被簡單替代的,也是最有價值的,通常大家提到的,相機後面那個頭裡裝的東西。

下面這張上海陸家嘴日落,攝於上海茂悅酒店頂樓非常時髦酒吧露台。
據我在網上了解,這個酒吧不允許帶入三腳架進行拍攝,我的D80高感上到400噪點就讓人很冒汗了,為了儘可能提高畫質,我購買了一個可以放入包里的八爪魚三腳架,這樣混過了門口的人的檢查。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空氣質量不好,為了能等到藍天白雲,我研究了上海的氣候情況,發現一年中只有夏天的颱風季節那一周多空氣最好,因為這個時候盛行海面吹來的乾淨空氣,而且風速很大,足以颳走污染。這些都是知識儲備,需要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和觀察。
非常時髦酒吧設有最低消費,一百多吧,這也是投資,非常關鍵,不進去就沒這個機位,就啥都沒有。
然後我等到颱風季節,發現好天是工作日,沒辦法,請假吧(請假的代價,也是投資),趕到事先踩好點的機位(也是投資),順利把八爪魚帶入酒吧,架好機位,敬候光線的出現。

2. 升級器材的過程對我們而言意味著什麼

很多覺得買你買得起的最貴的器材是對的人,依據是因為你最後如果還是買了貴的器材,那麼前面的器材都白買了。

這邏輯……我可以說人總是要死的,所以你今天吃飯也是浪費糧食么?

這種以結果來否定過程的錯誤邏輯,在我們身邊其實很普遍。

結合我自身的經歷去談談體會,我的D80用了5年,期間很多人都勸我可以升級了,但是似乎我沒有找到太強的升級理由,很多問題我都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解決,比如下面這張十二門徒岩航拍,當時我看了別人用D3拍攝的照片,我計算出ISO至少要800以上才能有比較好的效果,而D80的高感不行,所以我使用最大光圈加ISO200的辦法,也得到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所以對我而言,去更多的地方實踐可能是更大的瓶頸,因此我投資在去更多的地方,同時我也時刻在想一個問題,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器材?有了那些器材,能幫我做什麼?

我時刻帶著這樣的問題去旅行,去觀察,去拍攝,無意中也幫自己提高了很多,使自己儘可能的發揮自己手裡的器材,也能從實用的角度去理解新的器材可以做什麼,選器材的時候,也更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拿到器材以後,也更物盡其用,馬上能把新器材的價值體現出來,而這中間,最有價值,就是人的思考和提高的過程,這遠遠比升級器材的代價有價值的多。

下圖是我升級了相機到D610以後拍攝的星空。
因為之前D80最大的軟肋是高感,所以拍攝星空很無力,當然在升級前我已經了解過拍攝星空的需求,所以拍攝起來還是感覺很快進入狀態的。當然,拍攝一張照片最大的投入往往不是器材,就好比這張片子,前期我了解了拍攝需要的器材需求,然後查好銀河的起落時間方向,月出的起落時間方向,選好地點,開車從悉尼出發五個多小時到點拍攝,現場和朋友一起配合補光,然後回來後期完成。中間最難的部分,其實是在被我琢磨是不是需要升級器材的時候思考順帶解決了。

3. 如何去深層次的享受一件事

這件事討論到最後,往往不少人會說,玩攝影不就是找樂子,別捨不得花錢。
其實要好好享受一件事,最好的方式是懂這件事,比如去聽音樂會,懂音樂的人和不懂的人得到的感受是差別很大的,愉悅的深度也有差別,而這種懂,是需要後天加以學習的。
攝影也是類似的,懂攝影的人,看別人的作品,直覺的會反饋出這個人想表達什麼,用了什麼手法和技巧去促進他的表達。這種作者和觀者通過藝術媒介心意相通的美妙感覺是很深層次的愉悅。

人生很短,別捨不得花錢,但是別忘了攝影不止是相機鏡頭,還有太多太多其他的,因為你拍的照片反饋出的是你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走過的路,愛過的人,經歷過的故事。

最後做下小廣告
王波,網名 一鏡收江南
軟體設計師,熱愛攝影,旅行,美食,生活
微信公眾號id:ilikephoto

http://weixin.qq.com/r/-kPg_O7EBLN7raqb9xbs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對於會問這個問題的小白來說,靠譜。


靠譜,這句話經歷時間的錘鍊,簡直再合理不過了。因為對於糾結器材遲遲拿不下主意的攝友,如果買下了降一檔的器材,不出半年又會糾結是不是器材不夠高檔了所以拍得不好,然後再把手上的出掉買好的,一來一回反倒花了更多的錢和精力。
至於有自己主意的,自然不會在意這個說法。

而像我這樣點破這件事的,反而會讓一些喜歡糾結的攝友無所適從,要麼覺得能控制自己「糾結」的習慣,要麼買了「最貴器材」後又糾結是不是不划算了。
所以,直接說「買你能承受的最貴器材」通常是對對方來說最吼的……?(′???)?

ps.對於多數攝友,cpl只是個玩具,玩不過倆月的,所以無所謂了,買好的最後也是吃灰的份。如果是機身鏡頭……三年後能夠壓抑自己升級慾望的,通常只有買不起——真的,一個全心投入劍道的劍客很難抗拒一柄好劍的誘惑,一個攝影師也很難抗拒一支好頭,你需要的不是一時的抗拒,而是在你今後的攝影生涯里每一秒都要抵制這種慾望。所以與其後面小刀割肉,不如一次放血,肉疼了,也就能安心拍照了。
……當然新「攝友」能堅持到三年的不超過兩成……那就另說了……


攝影是用光的藝術
所以第一步,需要你把錢先用光
我開玩笑啊


這話咋說呢。我買器材的原則就是需要什麼買什麼,很清楚自己的需求,能在自己的需求跟預算下做一個很好的平衡。比如有三萬預算,你真的需要一萬五的機身加一萬五的鏡頭嗎?反正我是不需要。至少鏡頭不需要。但是腳架,我肯定會花五千塊買個捷信的。對於每個人的不同需求而言,知道哪的錢需要省哪的錢不需要省,這才是最重要的。一切還是看需求辦事兒。

---------------------------------------------------------------------------------------------------------------

頭一次在知乎回答收到兩位數的贊,那就再補充點兒吧,我也是剛開始,如有不周還望各位大神指正。
最近三個月,燒了不少錢。列個單子:
尼康 20 1.8g
捷信 海洋一系架子和馬小路雲台
準備入一套濾鏡,lee的100mm系統支架,77mm轉接環,nd1.8 ,nd 3.0,singh-ray的反向漸變,共計三片(這個是在請教voidshatter後給我推薦的)。我的超廣角是1635vr和20 18g。
因為打算年底出去玩兒,所以總體上我的思路就是我需要什麼入什麼。
20 18g純粹是為了拍銀河,2414g不夠廣,還貴;選擇1635vr是因為1424濾鏡成本極高,承受不起。腳架上的捷信海洋一系二手因為看上了他的防泥沙功能,而且價格合適,因此還結交了一個風光大神。雲台馬小路,是因為他的做工不錯,我也不需要很大的承重,8kg足矣。
我覺得我玩兒攝影走的彎路比較少,可能是因為我一開始就沒有受到所謂的玄學指標影響,拿鏡頭舉例,我不在意氛圍,色彩,層次,過度什麼的一堆不能或者不好量化的指標。最關心的是銳度,畸變,暗角,實際通光量,色散等一系列可以量化而且對畫面質量有顯著影響的指標。
機身一開始就上的全畫幅d800,所以在一般玩家裡,機身可以算是一步到位了。
最後,我想給初學者的建議是:弄清自己想要什麼,然後了解各種不同器材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剩下的就簡單的多了,需要什麼按自己的預算選就得了。
隻言片語還希望各個大神們輕噴。。。謝謝


對畫質有期待的話,這麼講沒錯。


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也有一些思考。本著「認真回答問題"的精神,拿出來分享。

首先,講個大家都熟悉的寓言,一個人吃包子,吃到第五個飽了,然後說早知道就吃第五個包子了,這顯然是不對的。我覺得"買你能承受的最貴的器材「大底也是那麼個邏輯。
拿我來說吧,我最早買了佳能500d,一開始覺得,就拍照么,何必全畫幅。結果去華山玩,淋了雨,機器罷工了。我很鬱悶,一咬牙,買了5d2。因為5d2除了是全副機身外,防水性能做得比500d好的多。後來做了專業攝影師,覺得5d2很多指標已經落伍,於是又咬牙買了1dx,然後買了之後覺得真應該當初第一台就買它——我的這個結論,完全是建立在三台機器都使用過的情況下。照相機就是一分價錢一分貨。但是沒有這樣的一個過程,就不會知道入門機,專業機和旗艦級之間的差別。
但是這又有一個問題,就是你想玩到何種程度。我是現在成為了一個專業攝影師,所以不僅僅是要注意畫質,更要注意可靠性和機身的各種性能,所以自然要買個貴一點的相機。攝影器材投入都很高,做商業,這些器材就是你的生產資料,必須下的本錢。可如果是僅僅作為愛好,我認為買一部入門機就足夠了,因為攝影不是你的生活重心。沒必要花更多的錢只為換可以多拍一些作品。
所以這句話,對從事攝影行業的人可能最有意義。

其實現在學習攝影只要有M檔,就可以學習攝影,拍出優秀的作品來。


靠譜
不過這是針對於整個系統而言
當然你用了好鏡頭再去配貧民濾鏡,是對整個系統有損的


靠譜,我也一直這麼建議第一次買相機的新手。
但是不同的是,我是說,要麼買最貴的,要麼買最便宜的。
因為我見過太多人一時衝動,過後相機就留在那裡吃灰,太可惜。那還不如買3000的入門機,它的原理至少和1dx.d4s是一樣的,用好了3000的機器,二手1200出掉,再上萬元以上的機器未嘗不可。那些用3000機器時候學來寶貴的經驗是不好用錢去量化的,但可以肯定比你退二手時損失的1800值得。
所以我甚至推薦新手,首先考慮3000的套頭機器。
3000的機器你用好了,跳過3000-10000中間的區域,直接上能買得起最貴的,買不起一萬以上的機器,就拿3000的先湊合。


其實這種說法也靠譜也不靠譜。

初期沒有明確目的,不知道自己要拍什麼的情況下買能買得起最貴的設備有助於堵死「是器材不夠好」給自己帶來的借口,「反正這是我能買到最好的了,如果還拍的不好那就是自己的問題了

到了中後期自己逐漸有了擅長的主題和相對統一的風格之後那麼就可以針對自己的需求來買設備了,比如是追去高感光?對焦快?連拍速度?全畫幅……

對於器材方向知識的研究和學習除了要明白為什麼之外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不想花最貴的錢去買設備,畢竟有些功能是相對來說「無關緊要」的,於是才有了取捨,才會買更適合自己的。

當然足夠有錢的話是無所謂的,總之買最好的就是了,即使有些是貴在了情懷上


過來人淚流滿面地表示 靠譜
不過我是學生黨 基本靠家裡贊助 所以很多時候買東西都是看我爸 也是身不由己 權當說個故事罷了
11年底的時候我在國外上高中 那時候我們有攝影課 有自己的單反當然比較方便
那時候我口水著5d2 尤其在那個年代2000多萬像素的機子就他一台(大法的a系能見度太低暫且不論)然而那時候想著先買一個中端機 練好了再買 就入了個60d+18135的狗套 雖然那時候我並不知道60d是多麼的輝煌(逃
然而過了半年我就嫌棄這頭了
先不說畫質什麼的 那個對焦跟電鋸一樣太難受了
那時候也不懂太多 只知道睾♂貴的紅圈是很屌的 恰逢那時候去香港旅遊看到24105價錢還不算太貴(好像是5k左右) 想到有朝一日能上全幅時也能用上 感覺性價比還是很高的嘛
然後過了兩年之後我終於有錢上5d3了 然而中間那兩年我學習了一大堆東西 知道怎麼評價畫質好不好啊銳度啊通光亮色散畸變 學會了看exo噢不dxo 我就看不上24105這支紅狗了。。。
最後換成了2470II上了大三元 我的60d和24105才出了4k5。。。至於後來投奔大法又是後話了- -
三腳架也是一樣的 當年剛買相機的時候就配了個三腳架 那時候我的狗套才1kg不夠 就買了個國產的碳纖維架子套裝 畢竟輕便嘛
然而等我換了愛死小白兔+5d3之後 這架子不出我所料的點頭了 所以就想到買第二個架子
那時候已經聽說過器材黨的名言『腳架買到第三個才知道前面兩個是可以不用買的』 當時就看著曼富圖和捷信 覺得不會走到第三個的 就曼富圖吧畢竟也是好架子了 捷信的價錢稍微有點高
190的架子確實用起來挺穩的 3kg嘛為了這麼重的負載的穩定性 我也忍了
但是上年10月我換了a7rii之後 整套系統都輕量化了 現在一個郵差包就能出門的裝備我還要專門背個背包裝三腳架?!
所以上個星期我含淚掏了6k多把GT1545T+ARCA P0 801214接回了家- -
到此為止買架子也1w+了唉
再說一個關於配件的問題 電腦
留學狗肯定要電腦周圍拿得所以只能買laptop 13年換電腦的時候我還拿著1800w祖傳cmos的感動60d 數據量不是很大 就圖便宜買了13寸的rmbp頂配
想不到兩年之後我就用上4200w的a7rii 堆棧10張就把8g內存完全吃光兼巨慢- -大概要等二十多分鐘
現在只能等上半年新一代rmbp出來後買頂配了

所以 力所能及的時候買你買得起最貴的器材就好了 繞得越多虧得越多


有道理的,如果你剛進這個門,拍得不好的時候,90%你會想「如果我有XX器材就好了」,而不是「為什麼我不換個角度/位置/時間?」所以直接買你能承受最貴的,找不到借口。


明明是「買比你能承受最貴的器材貴上一檔的器材才對」


一分錢一分貨,兩毛錢兩分貨,三塊錢三分貨。
——另一句攝影名言


對每個人來說,情況都是不一樣的。關鍵是,你想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么?
對於新手來說,個人建議,機身可以稍微妥協,畢竟數碼機身,貶值也快。如果有靠譜的攝影的朋友,甚至可以考慮買二手機。而且最好是半幅二手,反正,你是要換的。嘿嘿。
至於鏡頭,我還是推薦買好一點的,畢竟鏡頭貶值慢,保養好的鏡頭(不一定用得少)還有賣個8折什麼的。而且越貴的鏡頭越保值。
拍到一定階段,你自然會知道自己想拍什麼,想達到什麼效果。這個時候,你也就對買貴還是買對,沒那麼糾結了。

個人建議,如果不是想從事攝影專業的話,一般的機身和鏡頭已經滿足95%的需求。

個人設備:
600D, 6D
1855, 10-20, 50 1.8, Sigma 35 1.4, Tamron 28-75 2.8 (1000出頭收的二手,卻是我用得最多的頭)Tamron A009, Samyang 14 2.8

我很清楚自己的需求,我不是為了成為專業攝影師,我只是為了能給生活留下一些美好的照片,給我女朋友(現在是老婆)拍下美麗的照片,出去旅遊時能拍到還不錯,讓我日後有回憶的照片。

所以我的鏡頭都不會是頂級的,原廠的也就一個小痰盂。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


挺靠譜的。假設你鏡頭解析度量化之後是十萬。加一片國產CPL變一萬了。算不算得不償失。
反正我鏡頭一般是裸奔


來來來,就我的經驗,和大家一本正經地扯10塊錢的淡。

幾年前開始,我想要一支35。
非常想,特別想,吃飯睡覺都在想!

最初膽小錢少,連日福的35/1.4都不敢買,買了35/2.5。
用了半年,痛定思痛,於是給自己定了嚴格執行到現在的規矩:不買原廠有相同焦段的副廠鏡頭。

因為悲傷地不想碰日福,所以收支原廠35的念頭越來越堅定。
但那段時間特別喜歡用標鏡,於是收35的事也就擱置了

直到某次偶然碰見祿來的40/2.8。
對那頭上心是因為它長得特別像鋼嘴。而鋼嘴一度是我兵器譜上35這條線的終點。
看上去,這個頭確實其貌不揚,但是拿在手上把玩,那做工那份量,真真的是毒藥啊!
在想了倆月之後,我收了那隻祿來,由頭是:反正我缺一支掛機的35,這支40"說不定"能當35用!

但40怎麼可能當35用!
被現實打臉之後,我開始一心一意地只想原廠。
一度被聖光忽悠住了,差點落袋為安。
幸虧遇見一位前輩科普了不少乾貨和私貨,嚇出得不敢再碰,也少交一大筆學費!
試想當時要是真收了,現在絕壁砸在手裡,真心後怕……

然後我迷上了六枚...
花了幾個月淘了一支德產六枚,用了沒多久就發現不是我想要的,轉手出了。

接著想七妹,一度差點收了35 50 90的七十年紀念套裝,突然發現加產七妹的塑料光圈環問題,又作罷。
於是開始折騰德產七妹。
看編號判斷產地也不靠譜,咋辦?
收銀七妹唄!
但最近幾年銀七妹的價格,分明是收情懷稅嘛!
折騰了半年,不了了之。

後面感覺28拍建築和廣角人像更舒服,就把35的事放下來了,琢磨著先收支28當家。
研究了幾個月,決定拔草,買支28/2。
到了店裡,讓店家給拿支二手的28先試試,碰巧瞄見柜子里還鎖著一支11663。
要知道,這頭在銀色版出來之前幾乎看不到二手,心頭一動便也要來試試。
這一上手,就再捨不得放下。
我估計我當時要是把它放下了回去,至少一禮拜腦子裡都忘不了那手感,外加撓心撓肺的癢,太難受了!
為了能安心回家,我收了支新的。

神奇的是,從此關於35的糾結不治自愈,沒有其它35能再誘惑我。
就算是後來蔡司那支反望遠,上手玩過以後也就是一笑而過,心裡完全不長草。
在器材圈裡,除了極個別的智商稅案例,最貴通常就意味著最好。
就算不是最好,至少能讓你頂住誘惑對其它同類器材不長草。

不折騰了,更多時間和心思用來思考,怎麼用好35。
於是終於開始嚴肅正經地關注出片本身。
Happy ending.

所以你看,玩相機最省事省力的玩法就是一步到位。小步慢跑兜大圈,最終搭進去的時間財力更多,沉沒成本更高。
當然,有集郵癖好的土豪請繞道。

我那支日福的35/2.5到現在還砸在手裡出不掉。捂在手裡只當提醒我:一步到位,少折騰。

------------------------------------------
但是,話說回來。
折騰,當然也有折騰的樂趣和收穫。
折騰的過程總是伴隨著你對相機和自己更多的了解,折騰得越多,你越能發現自己需要啥。

或者從更廣義的市場來說,玩相機的本質運動就是淘寶入新與出舊流通的循環。
二手市場上的巨大流量在反覆上演你之舊愛入他人懷中變新歡的過程。
矯情一點就是,每次離別都是為了下次見面時的驚喜。
所以,正是因為無數人在折騰想折騰,於是才有了這圈子,這圈子也才好玩起來。

所以玩相機和玩攝影,是兩件不同本質,但同樣好玩的兩件事。


謝邀。我覺得靠譜,但不同的是,我是泛器材黨。

假設我要拍風光

我能承受個三萬買器材

那就買個15000的機身再賣個15000的鏡頭,完美?

我會這麼想,買7000左右的機身,5000的鏡頭,4000的三腳架,1000附件例如快閃記憶體卡什麼的,2000的中灰、偏振,3000的旅行裝備,7000的旅行經費。

再拿1000塊買點書看看。

一邊學了攝影,一邊把人生旅行目標劃掉一個。


推薦閱讀:

攝影老手如何避免固步自封,怎樣突破自我窠臼?請大家看看這組照片的問題。?
感覺自己的攝影技術到了瓶頸,希望能突破瓶頸,更上一層,怎麼做比較好?
如何評價客戶吐槽攝影師薛小白的客片真實原片?
如何拍出清晰有質感的照片?
如何看待索尼的全畫幅微單 A7R II?

TAG:攝影 | 攝影器材 | 單反相機 | 佳能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