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隔了十年以上的時間後,重新開始迷戀一件曾經迷戀過的事情,是一番怎樣的體會?

  • 當時因為什麼原因,放棄了那件喜歡做的事請?
  • 現在因為什麼原因,重新開始做了?
  • 比較兩段迷戀的過程,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小時候和弟弟去買五子棋,結果買了圍棋回來。剛好弟弟的同學在學圍棋,就教了我們規則,然後我們就下起來了。大概有兩個暑假都是和弟弟窩在家裡下棋,從天亮下到天黑。每次都是簡單布局之後從一個角開始互砍,有斷必斷,沒有斷點就創造斷點。全盤幾條大龍翻飛廝殺,好不壯觀。殺多了,各種妖蛾子都遇到過,甚至還殺出過一條極其少見的雙頭蛇。後來遇到個學過圍棋的同學,就拉來下了一盤。沒下幾步,他就被我的棋風震撼了。書房棋哪裡見過這種陣勢,很自然就被我各種屠。後來我也看了不少書,但一直都是無理亂戰的風格。當時很內向,很少與人交流,基本上只和弟弟下,久了慢慢被其他興趣分散了時間,也就慢慢放下了。

十幾年後外甥開始學棋,起步用的還是我們十幾年前買的那副玻璃棋。一年後陪學的父母不是他對手,兩年後升業餘1段,我弟弟也敗給他一局。隨後我就被拉出來堵槍眼,肩上扛著一面大旗:打倒幼兒園小朋友!讓先下了兩局,都是中盤利用外甥計算不足的特點僥倖抓住機會小勝。之後就約著每次趁回家過年下幾盤。大旗在手,要追趕外甥高速的學習曲線,那兩年真是壓力山大。很自然就開始K書,找地方下棋,重新找回當年的感覺。當時主要在思源圍棋下,那是一個手機上的APP。那時思源還是蠻多人,結識了很多朋友。強的有霸少/宇宙流,封建遺少,紅杏,一刀等,沉默的星星/虹影劍曾指導過我幾局。下的比較多的朋友裡面,核桃仁,余大叔和我棋力相當。我常輸給核桃仁,核桃仁基本上下不過余大叔,余大叔又從沒贏過我。棋風相剋,很有意思。我曾殺翻過14K(APP里的級別),級別再高的就算不過了。當時升到15K就換馬甲,用過的馬甲不計其數。時間比較長的賬號是路人乙,斷不斷。現在思源已經散了,如果兄弟們看到記得聯繫我啊!

之後去了美國,生平第一次去棋社遇到了一波圍棋愛好者。這輩子還是第一次摸著雙面凸的子,和陌生人下面棋,感覺完全是不同的。比如下完之後,王伯伯先後用韓語和日語認輸,我沒聽懂。稍後他用英語和我聊天我才明白過來。後來旁邊的Leo說,嗨你們都會國語的!還有一次下完棋,我不知道終局怎麼點目。對方很詫異,你連這都不會,怎麼混到今天的。我想了想,不是我崩潰就是別人崩潰,很少到細棋終局,而平常也都是靠電腦自動點目。我下棋特別快,一般一小時可以下兩三盤。幾周前和一個陌生中年男子下了兩盤面棋,全盤對殺難解難分,全神貫注下了三個多小時,最後僥倖勝出,感覺特別好。事後聊聊天也就自然成了朋友,原來他是AGA 4段。那時我參加了生平第一次圍棋聚會,主持的居然是一位旅居美國多年的職業棋手。他發福利給大家講棋,真是太好了。我這輩子第一次復盤,就讓職業棋手指點了我和外甥的棋。現在每周聽職業棋手講棋,自然就認識到自己的棋有多臭了:布局不講棋理,選定式不注意全局配置;中盤計算深度不夠,局部亂殺;官子不夠細膩,沒有點目的習慣。現在算是重新學棋,只是不知道我這棋還有沒有的救。

兩段經歷起因雖然不同,但都是圍棋強烈的魅力和自身的興趣愛好才堅持下來。小時候下棋沒人指點,身邊也沒有什麼高手,完全是肆意妄為的亂殺。現在經過幾次和職業棋手的接觸,可以感受到圍棋不同層面的趣味。要提高棋力,走正路就必須仔細學習定式變化,記住局部最佳應對,官子計算這些固定的東西,還要尋找有利局面展開戰鬥,不太合我肆意亂戰的胃口。但想提高亂戰能力,就必須增加計算深度,意味著要做大量死活題,那也是蠻枯燥的事情。換個角度來說,野路子已經走到頭了。回頭看看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或許當時已經感受到這個發展的瓶頸吧!可惜小時候沒有學棋的條件和環境,缺少下棋的小夥伴,也沒有主動去接觸高手的意識,導致下棋的境界一直不高。而自身悟性不足,沒人提點也就沒有辦法突破。

P.S: 據說5K~低段的棋手可以從廝殺和局面多次反轉中得到最大的樂趣,深以為然。小時候應該有5K以上的棋力,現在還是低段,所以我其實一直在這個趣味區間中晃蕩。

另,大家不要小看幼兒園小朋友啊!小孩子下棋才可怕。棋路正,變化熟,計算能力會隨著時間直線增加。外甥在幼兒園大班的時候,在省賽中8勝1負小組第一升了業餘4段。說起來我什麼證書都沒有,只能窩在角落裡拿樹枝畫圈圈,殘念...他從小獲獎無數,目前最好成績是全國性比賽中,同年齡組全國第三。

結局: 輸給外甥的第一局,總算是拖到了小學,我也是順利完成了任務!最後一段時間我們下的是網棋,分先互有勝負。其中最重要的是我手邊的定式大全等大量輔助道具 (攻擊加成,初期再複雜的局部也決不走錯) + 幼兒心理研究 (步子邁的快,舅舅肯定會來斷砍你大龍呦,會很痛哦,是真的) + 平常積累的威信(舅舅走了步怪棋,八成有埋伏),勉強支撐下來的。拿著菜刀圍砍正規軍這麼多年,堅持到現在還沒有被大卸八塊,此處應有掌聲 ...

PPS: 最近我們在灣區搞了一個棋類俱樂部,目前找了近300名家長。七月份請了中國國際象棋國家隊李文良教練,給大家講解幼兒該怎麼學棋。八月份是圍棋主題活動。如果你在矽谷,又對棋類有興趣,請聯繫我。


針對樓主的三個問題:

  • 當時因為什麼原因,放棄了那件喜歡做的事請?:也說不上放棄,就是懶+瓶頸,玩樂隊,學吉他,練著練著就得了懶癌了。
  • 現在因為什麼原因,重新開始做了?:還沒開始,但是準備開始了。因為女兒兩歲多了,我想表演·給她看。
  • 比較兩段迷戀的過程,有哪些不同的感受?:當年,我想征服全世界,現在,我只想征服我女兒。

繪畫。

小時候大約五六歲上學前班的年齡時,我是超喜歡畫畫的。依稀還記得蠟筆配水彩是我的最愛,那種水彩抹過去細膩地分散在蠟筆周邊的感覺很不錯。除了用蠟筆水彩畫一些簡單的兒童畫(家人、田野、塗鴉)以外,還學習過一段時間的國畫(毛筆畫),擅長畫的有蝦、竹和山水。那幾年父母最熱衷對客人炫耀我的小作品,而家裡的牆上和門上也總會貼著一幅幅我的畫。

不過總覺得這是一份小興趣,畫的內容也是平淡無奇,不算是有天分,之後也沒有再去系統的學習。

剛上大學的時候做學生工作,經常辦一些晚會或者比賽,中間自然要用到 PPT 製作和視頻製作等。我發現有好多小夥伴在 PhotoShop 以及視頻渲染方面有很強大的能力,而我雖然當個小頭頭,但是看同學們真正把那些想法變成現實的時候,覺得自己特別無力。尤其是同學製作了一份視頻,而其中很多內容我覺得不是很完美想要修改(那時我就有招人恨的產品潛質了嗎),但對方以『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的態勢把我擊退了,我就覺得明明以前我也會的啊,自己也想要再重新學。

20歲左右開始覬覦互聯網的火熱,打算想從事產品崗位了。和做學生工作一樣,我發現光有想法卻沒有實施的手段是很無語的,別人也會輕視呢。在去年五月我給自己購買了 Sketch 的正版,開始自己繪製 UI 界面和擬物,很多人說你做產品的為什麼要畫這些東西,覺得我是越俎代庖或者劍走偏鋒(而且畫的還不咋地),我只想說,可能這就是印證了小時候的一些興趣吧。

是為了工作,但更多,也是因為自己喜歡。

所以呢,我現在每天會簡單臨摹一些別人的作品放在自己的博客,還剛購買了精緻的手繪本、鉛筆以及《三十天學會繪畫》,打算從基礎慢慢練起,希望對自己的色彩、陰影、構圖等有一個系統的鍛煉。

放一些最近畫的小作品,都是 Sketch 看著臨摹的,我知道和 PS 繪製的比起來弱爆了,但我可是微波爐專業的學生呢,本職是寫代碼和演算法的,一點繪畫基礎也沒有哈,所以也請多給些鼓勵吧。

圖1:已經好多人說綠茶後面少了一個字了......

圖2:好像是有點胖,耳朵沒處理好,女朋友說沒有耳朵就是超級胖的海豹。

圖3:據說用圖片散焦和球形化可以更容易做出這種效果,陰影處理的不好,Sketch 擬物上繪畫會比較麻煩......

圖4:一些色彩和漸變的小練習......以上。


從六歲開始學書法,以後陸續開始學鋼琴、國畫、聲樂、素描,加上從小背的古文比較多(只是一般人多的程度),之後約莫在初中左右停下了,大約也就十幾歲的樣子吧,現在也就是二十幾歲的樣子,約莫算不上十年。
近幾個月由於自身心境的原因,重新拿起毛筆和鋼琴,不至生疏,但確乎沒有以前那般得心應手。更多的是重新探索,不斷有著新的體悟的過程。小的時候學的東西,過於囫圇吞棗,閱歷少以至很多東西理解不了,便生生記下來,現在重新翻出來,和著對人生新的感悟,有著不一樣的體驗。我學的碰巧也都是些能夠修身養性的東西,可能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覺得這玩意好,學了總沒錯。現下想想,也確實沒錯。
我在過的比較艱辛的那段時間,會一遍一遍的抄宋詞,抄佛經,而選擇的內容往往也與心境有關,懷戀比較多的時候就抄「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沉鬱比較多的時候就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孤寂比較多的時候就抄「江國,正寂寂」,凄苦比較多的時候就抄「角聲寒,夜闌珊,怕人詢問,咽淚裝歡,瞞瞞瞞」。怕是心裡想什麼,筆下便寫什麼,選擇一種比較無害的方式讓自己的情緒宣洩出來,至少比起放聲痛哭,能夠更加不擾到別人一些。
要說其他的好處,可能還有那麼一條,比如說同學要遠行,或是偶有個時機需要聊表心意的時候,一般都可以送對方一份別人確實送不了的禮物。但是,畢竟文字對每個人的分量都不一樣,於我可能承載了很多,但是也可能於別人只是輕薄一張紙而已。


寫日記吧。
現在快20歲,10年前應該是小學四年級左右。那時候喜歡寫日記,布拉布拉跟流水賬似的(其實就是流水賬),也是因為老師要求,但是最主要原因是要買漂亮的本子。越花哨的越喜歡,不停地買,買了之後寫日記。一般一個本子上不會超過三篇,基本上寫錯一個字,有修改就不想再繼續下去了(更反映在玩兒俄羅斯方塊,一個放錯了,即便能彌補,也不想繼續玩兒了,必須重開一局),買新本子,繼續寫。然後所有的本子就堆在那兒,落灰。
然後,就不寫了,覺得麻煩,更是因為自己沒有一個真正的寫著自己心中所想的日記本,自我厭惡,覺得自己各種矯情,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再加上後來收拾屋子看到了那麼多漂亮的,落滿灰的,曬的泛黃的本子,就不想再繼續寫了。
再開始寫是高二還是高三,記不太清了。那時候17或者18,壓力太大,高一高二不知道努力,天天熬夜看小說,上課繼續看,手機被收了無數回,到高三傻眼了,啥都不會,還怎麼高考。就天天自己跟自己較勁,自己跟自己講道理,告訴自己要好好學習,心裡有一個成熟的小人兒,和一個傲嬌任性的小人兒。天天自己跟自己說話,人格都有點兒小分裂。但還是止不住想看小說啊,成習慣了,就讓自己一有看小說的念頭,就開始寫日記,算是堅持了一年吧,每天都寫。也不挑漂亮本兒了,隨便一個筆記本就開始寫,堅持了整個高中後半截兒。
現在大二,苦逼的複習(預習)著數電。高考成績不太理想,到了一個離家近的學校,沒有復讀。寫日記的喜歡斷過一段時間,大學跟放羊似的天天不學習,各種瘋著玩兒,哪兒會想起來寫日記啊。但是,一到考試,一遇到受打擊的事兒,不由自主的就會開始寫日記,然後那個成熟的小人兒就給我繼續講道理,讓我平靜下來,想對策,或者想怎麼熬過去。
現在。
記得不算勤,隔幾天或者遇到事兒寫一下。有時候也不一定要寫什麼實在的內容,有一些甚至是惡俗的心靈雞湯,還有近期規劃什麼的也會往上寫。這個記了一大半的筆記本,真正的見證了我整個人格的成長成熟。從幼稚任性,到偏激,再到現在的覺得沒有什麼是我熬不過去的,可能別人看來沒什麼大不了,只有我自己知道,如果高三沒有記日記,說不定我現在已經自己把自己逼得精神失常的。高三的偏激程度是我現在想來都覺得可怕的,但是靠著記日記,我自己把它消化了,現在還算是茁長成長吧。
還會繼續寫日記。


應該恰好十年左右吧。

今年二十二了,在十年前左右的我是最愛讀書的日子,白話的名著野史、語序混亂表達不清的西方文學、甚至是初中發的閱讀書……
一本連著一本的看,甚至高爾基的童年大學在人間我也能耐著性子一點一點的啃完。那時候覺得讀書是最美好的事,以自己連夜看完一本書為驕傲。

大概是有關聯的,愛讀書的那段日子也有了寫日記的習慣,後來翻出來,覺得看到的都是自己綠色大蔥一樣的歲月啊……

後來,念了高中,我們市最好的高中……
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對書本有了厭惡感,課外書也讀的越來越少,或者說原本讀書是為了感受,後來是為了拿分數。

這份厭惡感跟了我五六年,直到後來開始準備考研,逼迫自己看書,才又一次撿起讀書這件事。

不同的是,十年前我讀書,是為了看別人不一樣的故事、心事。十年後,是為了從別人那裡看自己故事、心事。

十年前,看著故事裡的主人公,學會同情和原諒別人。
十年後,再看一樣的故事,學會原諒自己以前無知無畏的樣子。

十年前,句句都是天真爛漫,強作愁。
十年後,句句都想說教佈道,卻偏偏要賣萌。

十年前,我記日記,寫的都是少女春心。
十年後,打死不寫日記,怕寫出來都是老氣橫秋的句子。


常人大抵都有這種經歷:
兒時聽聞愛因斯坦(就拿他開刀了)大名如雷貫耳,真(ren)心(zhi)實(you)意(xian)把他當作「天才」的代名詞,儘管並不懂得相對論。
隨著年齡見長,知道的知識越來越多,或有人至少知道的人名兒越來越多,「愛因斯坦」四個字在印象中漸漸沒那麼響亮,被幼年神化的光環漸漸淡褪;甚至乖戾或愚蠢一點,還會盡機黑他一番,以示自己見識多了不再樣不再森破。
直到有一天,深入學習物理到了一定程度,開始意識到自己這類智商平乏之人,撐死了能靠努力,獲得光子假設級別的成績,甚至最多只能做個尖子生,學好牛頓力學,麥克斯韋,但永遠也不能有提出相對論那樣的創造。於智商,硬體不能;(或是有智商而)于思維和精神,軟體不能。
與此同時,深入生活和世界也到了一定程度,開始意識到自己是通過讀愛因斯坦才知道大衛休謨是誰,意識到每一個人「裡面」還包含著若干個前人;開始意識到愛因斯坦為人處事也比自己有個性,意識到人家雖頭髮蓬亂看似屌絲,其實卻是個大人贏;開始意識到愛因斯坦的眼界和情懷,思想以及論述思想的優秀表達能力;開始意識到,例如絕大多數人(犬儒)只會使用GPS,而無知背後是有包括相對論在內龐大眾多的理論在支撐……
這時自己已經告別青春期,告別中學甚至大學了,回過頭來發現,自己適才是真正喜歡了上這天才,並由衷崇拜起來。

這種狀況,在我從小到大一直比同齡人,甚至大我十歲八歲的人讀的書多的過程中,尤其常見和明顯。
半夜占坑,日後有時間補敘。

我是認為有這番「黑歷史」算是幸運的,這至少證明了自己在完善。


發現十年的成長,還是敵不過她淡淡的一笑。


練字 剛學寫字的時候真是被哄騙說有多好看才喜歡的
後來發現好玩的事多了去了 而且不抄生字還考第一很酷
大學發現寫字真是一種幸福


題主是在說舊情復燃這回事嗎?


彈鋼琴

四歲開始學琴,五歲拜師,第二個星期爸爸就衝動把挺昂貴的鋼琴買回來。
就這樣,稀里糊塗的狀態下就被動選擇了自己的愛好,每天2小時練琴,風雨無阻。但漸漸長大,有了意識,彈得也越來越差,和爸媽的爭執也越來越多,心裡簡直對鋼琴厭惡到極致

一直到5年級考中央音樂學院八級的前一周,我終於想通,第一次站在我媽面前說,『我不想考了』,然後很平靜的坐在書桌前看書。
也許是心裡有一種保護機制,自此以後我就再沒有練過鋼琴,居然連五線譜都不知道怎麼看了。

後來大學很偶然的機會聽到石進的曲子《憶》,我就決定要把它彈下來。也許是譜子簡單有基礎,半天就把它拿下了。從此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把所有我喜歡的譜子下載出來,一首一首的慢慢學。

後來一次去到一個酒吧,看到一台鋼琴放在那裡,我和朋友們說我會彈,都沒人信,於是坐上去彈了綠袖子,把小夥伴都驚呆了。

當時有一種滄海桑田的感覺。很膽怯,不太自信,也有一種成就感,很開心


小學,夢想著要成為《兒童文學》雜誌的編輯,每天讀各種各樣的(兒童)文學作品,樂在其中;興緻來時,亦可自己鋪紙研墨,興之所至,肆意而書,美哉美哉;
所得收入,除維持生計之必需,悉數捐給山區少年,助其學業;
自己,則隱居於鄉野,依山傍水,終此一生。

優雅的美夢被初中鋪天蓋地氣勢洶洶而來的數理化所打破;感動於數學的宏偉和精妙,遂又立下志向,要成為中國最優秀的數學家。

然而,高中強者如雲,我亦心生畏懼。抱定經世濟民之宗旨,認定數學實用性太弱,乃改學生物。陰差陽錯,竟在競賽的路上走得頗遠。少年自負,自認天賦異稟,興緻勃勃踏入生物科研大門。「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為國儘力,實分內之事也。

事不盡人意。當我邁開腳步時才發現,前路未必陽光燦爛;而我,既無盔甲護身,亦無鐵靴行走。也許我是個懦夫。我轉過身,回到了起點。

而今,剛剛邁入奔三年紀,閱歷增長到能自己作出不像以前那樣天真的決定,勇氣也尚未消亡到不敢嘗試新方向的地步。環顧四周,也半是在小波的指引下,選擇了社科作為新的道路。

眼下的生活,遠離實驗報告、化學題和paper,有了更多時間讀書、思考,為了達到那個渺遠的目標,也慢慢重新拾起(或者說開始學習)寫作,希望終有一日,能寫出真實不做作的文字,若能有趣,則是更好。

兜兜轉轉,十年後的我,似乎又回到了夢想開始的地方。如今在電腦前打字的我,與那個梳著羊角小辮、咬著筆桿對著作文本冥思苦想的小女孩好像並沒有什麼不同。

我不知道,這十年來不斷選擇又放棄、放棄又選擇,是否顯得怯懦、隨意和可笑;
我想,之所以又回來,或許是因為,我並未離開。

我所知道的是,對於真理的渴求,對於迷惑的思考,對於「人民」的熱愛——雖然這樣的話在今天看起來有些可笑了——這些東西,我從未失去。
文科與理科,它們的區別或許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理性的精神,悲憫的情懷,和實幹的果決。

因此,在我看來,所謂「重新迷戀一件曾經迷戀的東西」,大抵是因為,我們對它的熱愛,從未消失。
念念不忘,終有迴響。


遊戲王。
當初是小學時候接觸的,被其動漫和卡牌上形態各異的卡圖所吸引,黑魔導女孩想必是當初很多人的第一任女神吧【我是不是暴露了什麼】,以及黑魔導的帥氣,青眼白龍的英姿,究極龍的桀驁,還有當初ZZ流行時的某結界【咳咳黑歷史就不說了】,那時候的我們玩卡的方式簡單粗暴,拍卡。三元一包五元一包的ZZ卡,加上幾個小夥伴,就構成了童年一抹明亮的色彩。後來進化了一點,看懂了效果文字,知道這個遊戲還是有一定規則的,於是我們就按照動漫里的規則來進行決鬥,各種口胡啊口胡啊口胡啊【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遍】。但是這一切都在小學畢業階段,隨著家長和老師的共同管制,化成了過眼雲煙,動漫也隨著【點播台】的消失而漸漸被遺忘。
但是心中依舊有這樣一個過去啊,高考結束後的暑假,在網上回味初代DM時無意中在評論區發現了一個名叫mycard的平台,6000多張卡牌伴隨著新奇的召喚方式一下子湧入了我的視野,那時候正值征龍魔導兩大王者稱霸競技環境,面對紛繁複雜的卡組,我只能在平台上向他人請教如何組卡,從而組出來我的第一副卡組——光道。
強力的下級效果,裁決恐怖的清場能力,眾多可愛的妹子【我又暴露了什麼】,簡單易懂的效果文字,讓這副卡組陪伴了我很長時間,並且隨著時代更迭不斷進步,從光芒使者到時械神,從征龍到影依,從混沌龍到獄火機,光道和我都在不斷的進化,尋找著屬於自己的最佳搭檔。後來出的暗殺者、少女、弓手、大天使,更是讓其如虎添翼。
重拾了遊戲之後,我也去回顧了各代動漫,DM的王樣和aibo,GX的舊呆和尤貝爾,5Ds的游蟹和紅龍,zexal的游碼和A娘,到現在的番茄,重溫這些決鬥者的風采,感受他們的成長也是一大樂事。這時也漸漸開始接觸B站,各色吐槽彈幕也是一道別樣的風景啊。
總結下來,重新與遊戲王相識,是一段重新發現他的魅力的過程,相信很多人都是童年時與遊戲王有過不解之緣,何不重溫決鬥的樂趣?也歡迎大家同我一起重溫這個卡牌神話~
【留坑預備補充游基王的歷史,歡迎大家點贊】


經濟獨立後成功從四驅車升級到rc模型
--------------
花自己錢肉疼哇嗚嗚嗚。


事情就算了,不要是人就好了。


小的時候非常喜歡聽古典,那個時候可能更多的是受家裡影響,每年都要去3,4次北京音樂廳,每年的新年音樂會都是不能錯過的,那個時候就開始聽一些很基礎的,比如藍色多瑙河,波蘭舞曲,各種波爾卡,進行曲和交響曲,家裡又正好買了一套音響,所以很自然的就喜歡上了。

對我來說,你可以把這些音樂想像成任何東西。就像對有些人來說數學可以理解成圖像,也可以理解成更抽象的邏輯一樣,音樂也可以理解成任何意象,或者理解成更抽象的線條,甚至是邏輯,而這對於我來說是一種非常單純的體驗,每每聽到高興處都會跟著跳起來(當然小的時候也有在父母面前耍存在感的傾向),就像是音符而不是意識在推動著身體在動,雖然小時候本來腦袋就空,但是在聽音樂的時候這種區別於懵懂的「空」一直讓我非常享受。

印象最深的是大約98年的新年(具體哪年記不清了),我們一家三口從北京音樂廳出來的時候已經是1點半了,長安街上冒著大雪站了1個多小時才打到一輛面的,而且司機師傅開到白石橋就不開了,於是我們又在當時已經快到小腿肚的大雪裡走了半個小時,饑寒交迫的時候才找到一個仍然亮著燈的小鋪子,人家本來都打烊了,頂著惺忪睡眼給我們一家三口煮了一大鍋番茄雞蛋面,當時吃下去就覺得好像突然活過來一樣(現在想想當時如果配上中華小當家裡那些吃到料理的人的面部表情同步率一定很高),借著這股力氣再加上當時就已經還可以的音準,一路哼著拉德斯基進行曲才又從白石橋走到了人大,現在想想真的不知道怎麼就那麼能走,不過那種快樂,那種心無雜念的「空」,是我至今想到都會笑起來的東西。

不過後來就出現了任賢齊周杰倫這一票人,於是我的少年時期就一個急轉彎奔向了大俗套的流行音樂,對於我來說,如果古典音樂是看小說的話,流行音樂就更像是看電影,留給你想像的空間更少,但是卻更具象更動人,就是這種直接讓我一直覺得流行音樂更煽情更放縱,於是從周杰倫到陶喆,林俊傑,艾薇兒,linkin park, nickel back, 槍花,等等等等就這麼一路走遠,古典音樂似乎再也沒機會出現在我的世界裡了,只有播放列表裡偶爾的電影純音樂見證著曾經的這點情懷。直到工作以後幾年依然如此。

幾年前去了美國,「基」緣巧合之下又開始聽起了古典,從帕爾曼開始,Carmen fantasy,paganini,bach, rach, 老柴,一點一點又回到了我身邊,而這一次感覺就和之前的「空」完全不同,我所經歷的所有事情,所有感情,都可以在古典音樂裡面找到映射,這一次我聽到了莫扎特的無憂無慮,貝多芬的「苦大仇深」(有人說第五交響曲的開頭是從催債敲門獲得的靈感,頓時有種三觀崩塌的感覺);拉赫的熱情和重生,巴赫的理智與高度等等等等就這麼一路洶湧而來,而這一次,我並沒有完全拋棄流行音樂,而是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我覺得我很喜歡也很依賴古典的純美和節制(俄系當然一點都不節制),讓我安靜並且沉浸其中,但是也經常會希望品一品流行的放肆與直接,跟著崔健在這雪地上撒點野。

而當我開始用這樣的視角去看待身邊的一切,也就慢慢開始理解了所謂的「相對」,開始習慣于欣賞各種不同的美(連找姑娘的審美都有了一些變化)想來這也是一種成長吧。


確切說,是隔了十七年。
十七年之後,終於再次見到。
一直以為,一切過往已經雲淡風輕,我已經全部忘記,絲毫不會在意。
可是,他的慌亂和無措,都在我眼裡,而在他眼裡,我大概也如是吧。
是的,迷戀,曾經那樣的迷戀過,而漫長的時光居然還沒有把它消磨掉,這讓我又驚詫又心酸。眼中的他,變化太多了,從少年到中年呵,我差一點認不出來。不過,只是隔了那麼幾秒鐘,在我還沒意識到的時候,過去的感覺已瞬間涌滿。

又一個十年過去了。
現在我已知道,一切都沒有忘,好像忘記了,卻都沒有忘。

好像忘記了,卻都沒有忘。
就是這樣的感覺。

看到一句話,也頗為應景: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http://m.xiami.com/song/1771578452


讀書,隔了三年。
高中時接觸過韓寒,郭敬明,路遙,莫言...。放棄是因為畢業了,想做的事情太多。而且自己本身對讀書並沒有認真對待。
重新開始是因為自己在大二暑假,偶然接觸到海子與勃朗寧夫人的詩歌,被詩歌的魅力俘獲。
高中時期為什麼那麼喜歡讀書,自己現在已經忘了。
現在自己在讀書的過程中感到自己在一點點改變,至於改變自己說不出什麼所以然。自己也在想讀書的意義,卻什麼也想不出來。
自己腦袋空空,常感空虛。使自己充實的方法,唯一能想到的是多讀書。


會有一種「畢竟是自己啊」的感慨,
和一點略顯微妙的成就感。


小時候不愛閱讀,23歲起對某本雜誌愛不釋手,30歲自認為把古今中外想讀的都如饑似渴的看了個夠,人生觀、世界觀更寬廣了。

小時候聽不懂歌詞,不會唱歌,自認為五音不全;30歲經歷了一次感情波折,那時候每天去公園看幾個人拉小提琴,心想這真是一種最能表達人心的樂器,加上剛安了數字電視,經常受CCTV音樂頻道的熏陶,突然開竅,開始會欣賞各種樂器,能欣賞交響樂、古典樂;能品味歌詞。

小時候看不懂畫,不知從哪兒看;有人說文學和藝術是相通的,這話沒錯,30歲突然開竅,把古今中外網上能搜羅到的繪畫看了個夠。

回想我26歲到30之間,其中有兩年時間開始每天和計算機鍵盤打交道,後來又從事每天敲擊鍵盤的工作,看到蘇聯的教育家巴普洛夫說過,手是大腦之母,尤其是手指。我想就像從小彈鋼琴的孩子,智慧會比較發達一樣,通過經常敲擊鍵盤,我的某些智慧被打開了吧。


推薦閱讀:

高二,父親去世,留下很多債,該怎麼辦?
在青春期,你因激素的改變做過哪些在成年後看起來「匪夷所思」的事情?
大家認為16歲的人最該做的是什麼事?
看了奇葩說四年,你知識成長、事業進步了嗎?
什麼事情讓你覺得自己從男孩變成男人?

TAG:時間 | 成長 | 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