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總體來說,感覺幸福的人多還是感覺痛苦的人多?
總是感覺正在遭受不幸的人很多,而幸福的人不多,那一個人一生中感受幸福的時候多呢還是痛苦的時候多?
再比如,朝鮮和美國相比,感覺幸福的人佔總人口的比例哪個會更高一些?幸福是不是和社會發展程度有關係?
不管人們如何定義幸福,但會有一個共同點,即幸福是一種心情舒暢或如意的狀態,這種狀態是以主觀感受來確定的。
一、你生活條件優裕,人家認為你幸福,只是一種推知。你正為某一位親人病重而痛苦糾心,如果可能,你寧可變賣你的家產,去換取親人的健康。這是你的主觀感受,他人知道嗎?
二、因一種心愿的實現而心情舒暢,你感受到了幸福,但立即就有其他煩惱事襲來。幸福是短暫的。
三、心情舒暢或者痛苦煩惱,屬於情緒高點。時間一長,都會歸於平淡。除非平淡本身被你認為是幸福,否則平淡之時,你會覺得幸福嗎?平淡往往與無聊相伴,無聊是幸福嗎?
四、人們常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從這個道理上說,幸福的時光不多。但幸福時光不多,就一定不幸福嗎?其實,正常狀態下,大多數時候,是無所謂幸福還是不幸福的。人們的精力,大多數耗費在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或正在做什麼中去了。
五、不同歷史階段、生活領域的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感知幸福。幸福的感知,通常是在個人、家庭等前後情況的變化以及個人與他人的變化比較中,自然感受到的,作為一個突破平常狀態的高點,他往往只讓你感受一下,就離開了。
六、不要用現代人的故事去演譯古代人。你說他用不了互聯網,享受不了現代文明,不幸福,同時,你又時時覺得他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污染的寧靜的山青水秀的環境里,你為城市的喧囂和污染所苦,於是你又覺得他們生活在幸福之中。這怎麼才擺得平呢?
七、幸福和痛苦是一對寶貝,相依相存。有過痛苦的人,能更好地感受和明白幸福,有過幸福感的人,會明白喪失幸福的痛苦。記得心理學上有過分析,長期擺脫不了而又處於痛苦狀態的人,會將痛苦當成一種享受。反之類推,被他人認為生活優裕百事不愁的人,也會喪失對幸福的感受能力。有點讓人匪夷所思。
八、當一個群體把命運寄托在一個人身上,覺得所有的幸福都是這個人帶來的,也只有這個人才會能給自己帶來幸福,這個人一旦不在了,一時茫無所措和不舍帶來的迷惘和痛苦是真切的。如果經歷過曾經有過的年代,真情地說過那句著名的話:我們今天雖然過上了幸福生活,但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的受苦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是能理解這種現象的。這就好比關在一座四面都是鏡子的房子里,看去看來都是自己在表演,當然可以這樣自娛自樂地「幸福」下去。至於美國,類似華爾街集會表達不滿之類的事,還是會繼續有的。
九、一個少數民族村寨,曾經每日下午四、五時,姑娘們便會收拾一番,嬉笑著到河邊洗衣取水,為什麼,鄰村的小夥子們會在此時偷看「相媳婦」,看中了,就會晚間到姑娘屋下唱歌,希望情投意合。現在不行了,自來水進了村民家,年青人們外出打工,也新潮了。一位80後的年青女子,大學畢業,返鄉成了人大代表,馬上要參加地方兩會。她說,很多80後要向前走,我卻努力往後跑。她覺得她小時候見的那幅圖畫太美了,她想挽救。只是從前的圖畫留作標本可以,生活的那個寨子的年青人們,照樣還是會按照他們的新追求去改變的。對於這位代表和寨子里的年青人來說,對於什麼叫好,什麼叫幸福,理解也會是不相同的。
十、現在各地都在搞什麼幸福指數,對於幸福這種很主觀的感受,千人可能有千個原因,用指數來表達,我總覺得有點荒唐,至少是不貼切。不如換為生活質量指數,反而易於把握,你可以創造各種和生活質量有關的條件,為百姓提供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和更多的便利。至於幸福,還是由他們自己去體驗吧,被指數統計是統計不出來的,最多也只能是「被幸福」罷了。感覺不幸的多,或者說不幸的感覺更讓人記憶深刻,貪嗔痴比其他的更容易滋生和被記住。佛家說苦海無邊,不是沒有道理的。
有一個事實是這樣的:朝鮮人認為他們很幸福,因為需求很簡單。他們心目中有神,有信仰,有目標,有還可以的物質基礎,娛樂很簡單。但是,當他們出來了,韓國,中國,美國,他們就再也不會相信之前聽到的一切了,也不會覺得幸福。——當然了,逃離朝鮮不容易也會導致親友付出極大代價,幾乎沒人想這麼做的。所以,我想說,物質差的是容易幸福的,物質好到精神強的也是幸福的,只有欲求不滿才是不幸的,SO,幸福更多。美國,嗯,這找錯對手了,總之,沒有哪個國家的人民會比五十年代的中國人民或朝鮮人民更「幸福」了——不探討會被顛覆的可能性的話
我記得特別坑爹的一個詞叫常想一二。。就說痛苦十之八九。。
不過,觸感這種東西實在源自多方,未必智慧了就幸福了,有靈魂了就不痛苦了。
三歲時會因為帶到幼兒園的蘋果有個洞,而難過一天。
三十歲會因為沒了工作,而輾轉反側。
幸福真的,源自心態和性格。但不能否認,社會是一幅畫的背景色。
1. 幸福是主觀感受,主觀感受就是心理,所以,幸福的問題要從心理學的最近調查和發現來談。
2、幸福是一種長期的心理總體感受,快樂是短暫的感受,這兩個是有區別的。人的幸福基線水平就是他的幸福感,人的心理生活質量就是他的幸福基線水平的表現,圍繞著這個幸福基線水平,人生中會有起起落落,這些起落就是快樂和痛苦,但是,快樂和痛苦總體上都會(幾個小時-一年之間)很快淡化(人類因進化而獲得的遺忘能力),恢復到他平常的基線水平。
3、所以,人群中,有些人通常比較樂觀,他的幸福基線水平較高,但他一樣有人生的起起落落,有些人比較悲觀,他的幸福基線水平較低,和感到幸福的人一樣有相近的起起落落。
4、幸福感的基線水平是可以提升的,但需要你有意識地去學習,如何學習讓自己更幸福呢?去學習積極心理學中的許多有效的做法,建議去看看哈佛積極心理學課程(網易公開課視頻-哈佛幸福課)。
5、全球的人從總體上看,是幸福的人多還是不幸福的人多呢?目前還沒有這個統計數據,但是,一個更有現實意義的問題是:問問你自己從有記憶能感悟人生的那天以來到今天,你感到真正幸福的時候佔多少?你過得像白開水一樣無聊既不幸福也不痛苦的時候佔多少?你感到不幸福的時候佔了多少?一般而言,你會發現,不幸福的時候更多!從你的感受推到你周圍的人,大概他們也差不多!
6、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幸福感的關係,簡言之,錢對於提升窮人的幸福感很有作用,但人一旦進入基本生活能保證的狀態後,錢的作用就逐漸降低了,國際心理學界上有一個調查,人均年收入達到8000美元以上時,錢對於人的幸福感提升貢獻就大大降低,當然,你要是抽到彩票中獎,你的快樂會猛然上升,但是,心理學調查發現,這些彩票中獎者其快樂感一般在1月至1年之間,基本上都會淡去,其總體幸福感基線水平又會回到中獎之前的水平。
7、心理學家還調查過因車禍而失去肢體的人的幸福感變化情況,剛遭遇車禍是,其幸福感急劇降低,落到極點,但一般在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他的幸福基線水平又回重新回到接近車禍之前的水平!TED上有一個著名哈佛心理學家Daniel Gilbert的視頻,他的一本書有中文版《撞上幸福》。
更多關於幸福的討論在哈佛積極心理學課程(網上很容易找到)中有非常詳細的解答,都有實證的數據與手段。
幸福的問題已經早在10年前就進入主流心理學的研究範疇,我們國內的許多人不知道(估計主要是語言和信息流通的原因) ,所以,許多人還停留在各自的思考與感悟上,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何為幸福,又怎麼能說出自己是不是幸福呢?
這個問題……只能組織全人類來投票!
我投「幸福」。
當然,還要考慮進去人會言行不一所導致的種種誤差。
因為人活著就有慾望,而最單純的慾望就是嚮往幸福。
至少在各種媒介的曝光率上痛苦應該高於幸福。
就好比你吃完飯說我飽了的慾望要遠遠弱於你飯前喊自己肚子餓的衝動。
推薦閱讀:
※如何做到對別人寬容?
※為什麼有的人從小到大長相基本不變,有的人卻兩三年一個樣?
※頭大會對人生產生怎樣的影響?
※AV 產品真的能減少性犯罪嗎?
※怎麼看待艾滋患者病毒感染者免費派發咖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