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自己的攝影技術到了瓶頸,希望能突破瓶頸,更上一層,怎麼做比較好?
時間過的好快,又一次看到了自己的這個問題,做一些修改吧。
把照片給刪了,過了一段時間看就會覺得不那麼完美,也節省一下大家的流量了=。=
我也買了一些關於攝影史方面的書籍和公開課,未來希望能讓自己懂得更多一些。
例如《Genesis》《Uncommon Places》《加德納藝術通史》,Alex Webb的書,「透過攝影看世界」等等。
關於技術方面,最近突然對視頻調色這塊比較感興趣,借來朋友的Lynda賬號刷了幾門視頻調色教程,自己也嘗試著開始翻譯《The.Art.and.Technique.of.Digital.Color.Correction》,同時又認識了技術牛人黃一凱老師,希望以後在技術上也能更好一些吧。(我這個人本身還是比較喜歡偏技術向的)
================================
風景愛好者一名,接觸攝影大約快2年了。近日感覺自己水平停滯不前,希望能夠在知乎這個平台得到一定啟迪、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求輕噴。
這兩年時間裡,從覺得用M檔才厲害到理解了向右曝光的意義;從盲目的追求大炮到明確自己的需求來選擇焦段;從用jpg直出到raw;從簡單的LightRoom操作到稍微複雜一些PhotoShop操作;從上貼吧看照片到上lofter、圖蟲、500px等圖床看照片……
在學習的路上也看了不少書和教程:
前期主要看了有: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教材、數碼完美曝光技法、校內圖書館各種圖書(其現在看起來感覺國內編寫的各種攝影類書籍還是有點水的感覺,不如前面兩本有乾貨。)
後期主要是拜讀了老郵差全套(是我的啟蒙書籍,雖然說得都是ps,但是局部調整思想在Lr裡面一樣奏效。)、LightRoom高手之道、
雪人兄的堆棧與蒙版【堆棧】與【蒙版】、
楠神的Lut教程人人網,中國領先的實名制SNS社交網路。加入人人網,找到老同學,結識新朋友。、
楠神的luminous Architecture的簡易視頻教程【Luminous Architecture黑白建築簡易教程】;
以及YouTube上的一些教程:(大家有好的教程可否拿出來一起分享一下呢?)
期間也自己寫過一篇LightRoom教程(OD風光LightRoom簡易後期教程--OverDrive-),水平所限,還有很多不足。
我自己的感覺:
前期:多走,不要懶惰,多尋找景色與機位;
後期:學習色彩相關知識,我是沒有什麼美術基礎的,加上色弱,對顏色的感覺相對比較遲鈍。
多看片,多學習。
=======================================================================
照片放在另一個回答里了:
照片 P 與不 P 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我是看到裡面有些讓我亮眼的答案才來回答的。
所有的回答,大概分成3種:
1. LZ大神!給出這種答案的人幾乎全數來自混跡網路的攝影愛好者
2. LZ看看攝影史,藝術史,攝影評論,各大畫冊…能給出這樣答案的多是科班出身的
3. 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
為何會有這樣明顯的兩極分化呢? 那是因為不像文學作品那樣我們從小到大都在課本里學,攝影並沒有人系統的教,完全是大家覺得看什麼爽就把什麼奉為經典,所以會很容易在大片中迷失了自己。存在即合理,網路上的大量圖片滿足大眾的享受,看了LZ的片我也覺得好看,舒服,所以我才會給LZ建議說可以去拍樣板房了。但是如果LZ走到這個點不願意滿足的話,就可以走下面這條路——經過系統的訓練過的攝影系學生卻有機會接觸到攝影更多的可能性,所以給LZ提出了看一些網路之外的攝影,從而豐富你對攝影的理解。
按相機的那一瞬間其實只是從時間和空間中截取一個二維的畫面,就像採樣一樣。LZ應該也發現即使在同一時間同一場合兩個不同的攝影師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畫面,而區別就在於視角,在於選擇。
經常有人問我,「你的照片是怎麼拍出來的?」我想,其實真正的問題,是你「為什麼選擇在這樣的場合,這樣的時間,這樣的角度拍出這樣的照片?」 歸根結底是視角的問題。當相機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對焦清楚曝光準確已經不是什麼難事兒。若是稍微有點經驗的,甚至構圖也可以非常的準確。而這些元素卻僅僅保證了你的照片「錯不了」。在這樣的基礎上,要再進一步的鑽研的話,一定是視角——因為攝影是一門選擇的藝術。
視角,其實是一個很難說的東西。它是你看這個世界的方式。曾經一個讀MFA的朋友曾經多加感慨的給我說過,art school最大的收穫就是教會你重新看待這個世界。另一位攝影上的朋友給我說過,我就認真觀察生活,後來他的街頭攝影一舉成名,紅得發紫。
那麼如何去訓練自己的視角呢?有什麼規律么?我在這裡總結了一些我曾經努力過的方向。你們可以看是否是有用的經驗(或者證明了這是行不通的路)。
首先,要試著重新看生活中的東西。成人的眼睛和腦子都很講經驗的,看一個東西的時候往往只會從你最習慣的角度去看。這樣的經驗也無形中給我們上了一道枷鎖,讓我們用自己身高作為水平系,眼睛43mm作為焦段來看事物。如果想獲得新的視角,不妨換一些角度去看東西。
Trent Parke: Dream Life
假設我們可以任意切換看東西的角度,那麼我們的世界可能會放大了好幾倍。照片就變得更加隨心所欲,而往後走的路就更寬了。接下來好多可以往下發展的方向。比如,對素材的提煉。
Alec Soth: 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這是我一直非常喜歡的一張照片,選自Soth的《睡在密西西比河邊上》。滿牆的印記暗示著曾經掛滿的勳章之類的東西。Soth在畫面中並沒有明確標註出地理坐標,卻讓人看的了別樣的風景。勳章可以讓人不得不去揣測主人的生活。而撤走的勳章也暗示著屋子的主人曾經在這裡住了很久,但是現在不在這裡了——略微讓我感到一點隱晦的憂桑,為何主人要遺棄住過這麼久的家而去呢?隨意散落到下面的關於河谷的照片既呼應了Mississippi,也同時表達了鄉愁。這張照片里所有元素都統一的,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卻以相同的感情基調的表達了同一件事情。而這張來自卡斯基亞小城的照片卻有了另外的含義——災難連連是這個小城幾乎變成了空城,個位數的常住人口與不時發生的災難已經無法讓它承擔起他的職能。雖然Soth的照片里並沒有太多的荒誕,但是畫面交給觀眾時的那些景物卻總是給人以猜測的可能性。也許在這個隨意解構的時代里,觀眾隨意甚至過度的揣測正是Soth所希望的。
比如,照片素材的加法。
Martin Parr: Life is a beach
這張照片是傾斜的視角,裡面也有非常多的元素,幾乎滿滿的佔了照片。可是構圖卻恰到好處,看不出任何一點的不平衡。不管是倒著睡覺還是坐著的人都顯現出一種幽默感。Parr讓我最跪的地方就是他對畫面的把控。想像一個滿是人的海灘,他如何選擇到如此有序角度?
再來一張Parr拍的中國海灘。對比上面那張英國的海灘,是不是有很深的感觸?這是夏天中國海邊司空見慣的場景,而正是因為司空見慣,或許大多數人並不會拍下來。仔細推敲的話,照片的構圖其實是很平衡的。其實這張照片形式上很像海邊曬太陽的海獅,會讓我產生「世間萬物平等」的呼喚。如果有興趣買整本《Life is a beach》看的話,你應該還可以看到多得多的理解和思考。
再比如,對細節的關注。相機最大的進步之一就是可以讓細部跟整體分離開來,從而從具象中造成抽象。或者把一個故事只用幾個細節就帶了出來。這個細節的鍛煉(提法)雖然已經不新了,但是還是很值得努力的。
Edward Weston
最後我想說的是,多看畫冊多讀書!套用呂楠的話來講:看一流的東西,不要讓二流的東西進入視野,下足一萬個小時的工夫。別無他法。
你拍的全都是糖水,或者商業攝影。但是攝影在糖水之外的世界還很大。在lofter之類的網上只能看到糖水,普通觀眾的欣賞水平也僅限於糖水。糖水其實比較容易學會的(要學的主要也就是技術層面的東西),所以你已經學到頂了。你感覺到自己到了瓶頸,說明對在糖水水平上不斷原地踏步已經厭煩,有興趣開闊眼界,突破糖水的局限。這時你要學的不是技術,而是審美能力,只能從讀藝術史、攝影史和名家畫冊中來提高。
補充一些攝影史和藝術史的入門簡介,這些是最基本,看完如果有興趣可以找資料再深入。
《BBC之攝影演義》6集全
西方藝術史(中文字幕)
@陳夢立 的答案很好,他舉的例子Trent Parke、Martin Parr等都是大牛,不過側重於人物,如果你對自然風景和城市景觀更感興趣,我補充幾個名家畫冊。
Joel Sternfeld 的 《American Prospects》
Stephen Shore 的 《Uncommon Places》
Joel Meyerowitz 的 《Cape Light》
搜索一下,看看他們的片子的審美取向是不是和平常見到的糖水完全不同?如果一下子不能欣賞也是很正常的。沒關係,只要感受到:除了糖水,攝影的世界還很大,就可以了。
一般攝影網站上看圖除了糖水還是糖水,要看非糖水的東西建議去Flickr。
我也不是科班出身,也是業餘愛好者,也是從拍糖水中走過來的,所以有體會。
關於商業攝影和藝術攝影的區別參看: 如何評價這十張全球最貴照片? - 知乎用戶的回答回答裡面很多都是在班門弄斧的修改提問者的照片。其實能看的出來很多回答的本身水平上不如提問者。
首先,你不該選擇風光攝影的,這是一個最燒錢的攝影項目。
假如說人文等等之類,算是一種表達的話,風光就是記錄的藝術。
當代有很多的"藝術",其實是一些沒有天賦的人在那嘩眾取寵,798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假如一個好的人文片能叫一萬個觀眾看出同一種要表達的東西,那麼一個好的風光片可能能讓不同的年齡及背景的人看出不同的感覺。就像金庸的小說,少年時看的是打打殺殺,年邁的時候重讀的就是另外一種感覺。
武功講究的是心法和招式。招式易學,心法難懂。
所有你上面看的那些東西除了紐攝,都是招式。那上面沒有教你為什麼而調色,為什麼而HDR等等。
所有那些XX系,XX風格的後期,那叫做畫畫,不是照片後期調整。畫畫也是藝術,但不是攝影。
要想拍好風光,首先自己的品味得無比挑剔。只有能看出缺陷,攝影才能有的提高。
決定自己最終攝影水平的是心法,而不是招式。招式會推陳出新。
當你覺得lofter上面的很多照片都很好的時候,你再怎麼努力學習技巧,也只能拍到lofter中等的水平。當你能看出lofter大部分照片上面的缺陷,能看出500PX等等上面的一部分的缺陷的時候,你再去拍,就能到達500PX的水平了。
當你能明白Natioanal Geographic的圖片為什麼這麼拍,以及為什麼不XXX拍的時候,就能夠輕易的在有限條件下拍出很好的照片了。(順便能在知乎上面攝影話題下各種噴其他人而不敗)
心法這個東西,理解能力不夠的話,說了也說不明白的。
還是說說最容易被國內攝影界坑到的一些錯誤的思想吧。我只說結果,有人問的話解釋原因吧,太長了,懶得打。
後期調整就是為了讓圖片變得更好看。
創意拍攝。(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創意都是膠片時代用過了的,包括星軌,銀河)
所有的構圖法。
膠片比數碼好。
各種XX調色風格。
像素無用論。
器材無用論。
多去看國外的專業的討論和書籍,就會發現,其實國內的很多理論是一幫半瓶子晃蕩的人編出來的玄學。
既然提問者有一定的色彩和構圖基礎,那麼解釋這些調色為什麼不好就變得異常簡單了。
用一個最最簡單的方法,圖片--&>影像的想像法。比如日出日落的時候,題主的顏色就是調的不對的,因為一旦想像這是個動態的畫面的話,就會覺得天空的顏色和地面的顏色很奇怪,光比也有點奇怪。這個在靜態照片裡面不明顯,但是在電影等等動態的時候,即使非專業的觀眾也能一眼看出來不對。
所以學習風光攝影心法還有個途徑就是看歷史上獲獎的那些影片,仔細的看,當做看學校的教材。
以上看起來好像都沒回答題主的問題。
好吧,可能你離專業級的風光攝影師還差的很遠,但是這條路上面,是錢鋪滿了的。風光攝影就是燒錢。
燒錢去特殊的地方拍,去特殊的天氣拍,然後就會發現器材不夠記錄下來,燒器材其實是燒完前2項之後的事情。
當你能明白相機採樣的數學模型的時候,就會明白,畫幅就是最大的限制。
當你能明白電影鏡頭的性能區別的時候,就不會看上任何尼康和佳能的鏡頭了。
當你能明白焦外的空間解析度的時候,就開始了剁手之旅。
最灰的灰色其實是彩色。
除了有一張是真正的調過的後期照片。
其他的均是只加過飽和度(照顧大部分的顯示器色域並不高,會看起來很淡)
噴子還有30秒到達評論區。
班門弄斧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同作為一個風光狗,也有過迷茫期(或者一直說在迷茫期)。
風光相對於其他攝影的難點在於,它是一個受技術進步影響較大的攝影子集,不像其他攝影類目對於技術進步不敏感;而風光攝影對於題材的更新又是所有攝影類目里最快的(相比其他攝影類目,比如Andre Kertesz的畫冊 On reading,取材於1920-1970年,我覺得這類題材還可以拍一百年),你在2004年前幾乎不可能看到銀河的照片,而今日是隨便拍拍的場景今夜無眠(修改後),這是膠片時代不可想像的。所以風光攝影很難找到一個前人標杆去追趕,你可以說Ansel Adams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但是即使如其月升,在技術上的複製難度為0,技術的進步讓人覺得後怕;強如David Noton或者Max Rive這類,也很難說過了5年後能被人記住。
沒有純靠調色或者後期取勝的風光攝影師,風光攝影師們往往只能在自己作品注入自己的表達才能突破糖水風光的瓶頸。典型的兩個例子就杉本博司和Michael Kenna。(我覺得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前田真三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題主對高光的處理上可能是受制於佳能apsc cmos的寬容度,高光暗部兩頭不得。(比如車燈一片死白,後面幾張天空部分死白等等),器材對於題主水平還是有所制約的。黑白攝影上,題主的處理並不好,iphone攝影畫面比較臟,也代表了題主對於自己器材特性掌握得並不好,後期處理的度也需要把控。
我是本科攝影專業的學生,學攝影有四年了,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照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的是拍攝者的生活(生活軌跡、生活狀態、情緒、關注點),這一切都源自生活經歷對一個人三觀的影響。你鏡頭瞄準什麼,基本上取決於你的關注點(審美);你後期把照片調成什麼樣,基本取決於你的技術和審美(這裡暫時不牽扯顯示器色差對後期的影響)。
你在提問中寫了那麼多,無非都是技術上的探究,這是很好的,你能把入門級相機物盡其用,這都是很好的。真心希望你能打開腦洞,用不同的視角,去關注不同的內容,去拍攝更大的世界。對於這個方面的轉變,確實就和一切相關了:接觸過的人、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去過的地方、深刻體驗過的情感、升華過的理性,總之就是你大腦每一條腦迴路的增加和衰減、每一個神經遞質的增減,都將影響拍攝的興趣點。多去拍拍不同的東西,或者專註拍同一種東西,都是好的,或者還可以嘗試做一些專題或系列,拍成一組,增加用照片說故事的能力,我感覺你照片的故事性太弱,容易讓人一掃而過,不再看第二次(至少我覺得我不會反覆看你這些照片,因為沒有觸動我那麼大的感受,我也沒有解讀到太多信息量)。
個人喜歡你的第一張和倒數第三張。
技術上:
純色色階斷層:首先看看自己是否使用了16位的演算法來解Raw,8點陣圖像的純色背景更容易出現斷層。
從你拍攝的照片的影調來看,色弱既是你的優點也是你的缺點。
優點在於你對色階和層次感會有更多關注,缺點在於有好幾張照片顏色奇怪、失真(尤其是你夜景的地面顏色和挖土機的顏色顯得假假的)。
從這幾張照片來看,你調色調得最失真的是黃色,其次是藍色。
關於後期調色,個人認為可以去看看LOFTER上「低調de亮亮」這個用戶,他白天顏色調得比較平實、夜晚顏色比較魔性,很抓眼球,可作參考。技術≠藝術
後期功底強≠照片感染力強
風光≠街拍
以上都是廢話。其實我想說的是,樓主你看了那麼多教程,有沒有想過放下相機,去更多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多看看書,和不同的人閑聊一下,感受一下更廣闊的天地?
畢竟,我們不只是用相機拍照,我們帶到攝影中去的是所有我們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愛過的人。15.7.7,補充了關於HDR軟體的內容。
-
LZ你的情況跟我相仿,偏向風光,你說的那些教程我也都學習過。下面說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先說技法,以Lofter、圖蟲、500px流行的標準而言,你的片子不夠自然,後期痕迹太重。LR里拉清晰度拉得太高,陰影也提的太亮,重口味,我也是類似的毛病。至於百分百放大盡量降低後期圖損,我覺得純粹是捨本逐末。
針對你第一張照片,推薦一本《詹姆斯的風光攝影筆記》,他的照片上過500px首頁和各種雜誌,是時下流行的風格。
建議去學校圖書館看下,沒有的話可以網上搜PDF,不過內容不如書完整。這是我的筆記:《詹姆斯的風光攝影筆記》筆記。這是他優酷主頁,有一些視頻:優酷視頻 - 詹姆斯風光攝影筆記。
拍風光,【濾鏡】很重要,預算足夠上濾鏡架GND,預算不足也起碼搞個CPL和ND1000或ND400,拍流水可能需要ND8,ND64。GND可以用曝光合成,前期省力後期麻煩。
【曝光合成】最簡單的是拉出漸變蒙版或者軟畫筆手動刷,缺點是不能夠在邊緣上精細控制,特別是明暗過度有明顯邊界的,這就就不得不提Luminosity Mask也就是亮度蒙版or灰度蒙版,可以參考下面的:
「老來學後期」,回饋社會,Luminosity Mask簡易流程分享
風光攝影PS後期高級教程:亮度蒙版,人人上對發明者Tony Kuyper的翻譯
我是沛亮的優酷主頁,5個視頻值得一看,作者也在知乎 @孫沛亮,感謝~
圖蟲上的阿劉想必你也關注了,他今年出書了《狂人攝影日記》,這本書我還沒看,他色影無忌有個長帖:來自阿劉的風光攝影 和 阿劉的狂人攝影日記,應該是這個帖子作為由頭出的書。也可以買他的視頻教程:阿劉攝影后期寶典 和 阿劉攝影二期教程。裡面也有Luminosity Mask的內容,學習他的後期流程,非常受益。
更為節省時間的是【HDR】色調映射軟體,比如Photomatix,PS也自帶了HDR合成功能但更操作繁瑣些。我讀了邁克爾·弗里曼的《精通HDR攝影》,這是我的筆記:《精通HDR攝影》筆記。網路上一些HDR照片過度強調了超現實風格,整體對比度不夠強烈,不太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造成了對HDR軟體的懷疑,實際上通過精細調整,是可以實現很好的效果的。
這是我跟著教程拿Photomatix處理的第一張照片,三張合成,沒有複雜的後期,比灰度蒙版省時間。
後期的方向,建議參考下國內外經典的風光畫冊,比如美國國家地理的一些精選畫冊。我個人還是覺得Lofter、圖蟲、500px上大部分風光有一種CG般的假,雖然這也是一種風格。其實,國內很多不年輕的風光攝影師做的很好,他們更注重前期,早出晚歸的追逐光線,上腳架和濾鏡,認認真真的拍,沒有複雜的後期,卻能調出古典油畫一般的色彩和質感,如下圖。而我們學生黨似乎更注重後期。
我的兩個後期方向,一是上述這樣的自然色彩,二是膠片色。
前者色彩上,最重要的是白平衡,決定了片子的色彩情緒。
黑白場調影調,不管是LR里的黑色白色滑塊,還是PS里的色階,可以參考李濤老師的:大眾攝影數字課堂,第一集 - 通透。通過蒙版來人造光影,增加區域明暗對比,如下圖。
注重冷暖對比和區域明暗對比,手段有:RGB各通道單獨拉曲線;色彩平衡;可選顏色;替換顏色;加溫、深黃、冷卻濾鏡;漸變映射-紅藍黃-調不透明度;各通道飽和度;必要時配合蒙版來區域調整。
來源:陳帆-凌晨的微博,他出的《不能說的秘密:Photoshop風光攝影后期調色聖經 (豆瓣)》就不必看了,都在我上面說的手段里了……(對不住了)
後者我目前在用【VSCO Film】的LR預設,HSL里飽和度降低,色相偏移,都是為了讓不同的顏色存在的更和諧,色調偏紅偏綠偏藍主要靠RGB曲線,我自己不是很有方向。
第二,表達。單張的風光攝影真的是上世紀中期的老一套玩法了,現在國際上的攝影大獎,參賽者無一不是組圖的形式,圍繞一個主題。也許我們沒有什麼想表達的深刻主題,我們的初心也許只是記錄旅行和生活中見到的美好畫面。在這方面,國內有很多出書的攝影師做的很好,比如小林-數碼生存,他每一段旅程都可以拿組圖講故事打動別人,他的鏡頭真正關注當地人的生活狀態和傳統,這也是有人說的,你拍的照片是你看過的書、電影,你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小林絕不會跑到壩上、宏村、婺源,擠進大叔大爺的長槍短炮陣列。
第三,風光攝影的藝術性,作為Fine Arts的攝影。其實上面阿劉和詹姆斯的照片拍的再好,也都是糖水風光的範疇,沒有思想性,愉悅視網膜是藝術審美里最低級的。作為攝影愛好者,我們真的應該了解一下攝影史和攝影批評。有時間可以讀下大部頭:顧錚的《世界攝影史 (豆瓣)》。我正在看的小部頭:林路的《風景攝影史 (豆瓣)》。
比如這個豆列就是個好書單:攝影
多看看經典畫冊,我不了解,舉幾個國內的:劉香成、阮義忠、劉錚、鄧偉、黎朗、侯登科、呂楠、陸元敏。即便是純風景這種低檔次的也有陳長芬和李少白這種拍長城和故宮幾十年的值得看一看啊。
攝影理論與藝術白內障這篇文章里提到的文章和書,我都要看看,可以在網上搜一下這些攝影批評文章:胡武功老師的《紀實攝影的現狀與誤區》、劉樹勇老師的《你老去西藏幹什麼》《中國攝影界的四種病》、鮑昆老師的《雪月風花近百年》《走出美的誤區》《紀實攝影的本質是人文關懷》、顧錚老師的《中國私攝影論》《風景本身就是問題》、林路老師的《清算風光攝影》、海傑老師的《被挾持的風景》、李樹峰老師的《請別再「騎牆了」》
上面好幾篇評論都在這裡:不一樣的風景:首屆無忌攝影年展暨色影無忌十周年攝影聯展,這個展覽也是針對風光攝影的撥亂反正。
有時候,我會覺得給不認識的漂亮妹子拍照片,對我來說簡直一點意義都沒有,同理,有時候我覺得我拍的風光照片都是沒有意義的垃圾,我花1個小時等光線,1個小時去後期,簡直就是浪費時間。
對於以太陽、雲層、天空等宏觀自然景觀的唯美化呈現,讓當下的中國風景攝影著力於對「造物」的喟嘆,並不厭其煩地去挑戰技術載體(相機)所能達到的極限(光影對比、色彩對比、背景虛化程度),在取景框里完成對於景物的再造。這種對於「造物」的喟嘆在一種自慰般的快感里試圖給觀者帶來愉悅,但這種愉悅是以對於真實景觀的誇張修飾為基礎,是建立在技術至上(光影效果)的完美主義追求上。也就是說,你看到的風景是被修改了和被神化的風景。
· ——《被挾持的風景》
我們挑最好的天氣,最好的光線拍,回望初心,拿起相機是為了記錄美好。可是,出去旅行,逛博物館,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拍照上,回去的路上,會覺得很失落。我拍照似乎是為了展示給別人的,或者是機械的記錄,這些毀了真正的旅行。
風景這一被拍攝對象到底與拍攝者存在著哪些關係?這個問題至今是一個難題。在羅蘭?巴特那裡,「風景相片(城市或鄉野)應是可居,而非可訪的」 。 「可居」似乎可以作為闡釋風景與人之間的關係的一個人為考量之一,因為「可居」意味著人與風景之間的可依賴關係的發生與延續,從陌生到熟悉,再到具有記憶功能的「居住地」。而「可訪」意味著訪客的過客身份,擦肩而過,到此一游。從精神上,訪客和風景之間的關係並沒有發生,只是打了一次照面。
· ——《被挾持的風景》
藍天白雲或是壯美晚霞下的校園風光當然是奪人眼球的,可明信片一樣的照片,並不能反映我和這個生活學習過的地方在精神和情感上的聯繫,不是我最真實的記憶。
所以有時候我覺得,D8005D3這種機器,大三元這種鏡頭,簡直就是沉重的負擔。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RX100,理光GR才是更合適的選擇。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對純粹的記錄感到厭倦,有沒有創作真正獨特的、個人化的東西。
我學校的圖書館,攝影書籍相當豐富,而有乾貨的也是不少。大家如果認真去找,總會有更大的世界。
希望大家能多留言交流,不吝賜教。有什麼好的書,攝影師網站可以推薦下。-
首先,我是過來學習的.......題主已經拍得挺好,老實說我的器材比你好得多,但真的還不懂風光。
倒是突破瓶頸練習這個,每周都在做,商業攝影競爭激烈,不得不進步。分享一下,希望有幫助。這只是練習的方法,看書和交流都是必要的。
1,限定題材同質化練習,拍攝練習不斷換被攝物,其實很難總結經驗,無論是攝影技術還是對被攝物的研究。
我有時會恰當強迫自己去拍我不喜歡拍的某一樣東西,不斷換拍攝方法和處理方法。
換一種光圈快門組合?
增加附件?
換一個視角?
不同的時間?
構圖改變?
添加前景?
改變背景?
運動拍攝?
合成?堆疊?後期?
.........
由於有對比,總結經驗會令你進步,比盲目東拍西拍好很多,因為變數太多,沒辦法比較哪裡出了問題。這個練習不需要專門去搞什麼創作。杭州著名攝影家顧勇老師,他每天風雨不改去拍西湖,絕對沒有差的理由。
2,「負重」練習。進階練習,強行為自己拍攝加限制條件。拋棄熟悉的拍攝手法,逼自己在別的方面想辦法。
不許使用任何濾鏡
只用最少使用的焦段
只用大光圈或只用小光圈
限定快門速度,不許用慢門
只用低角度
專拍逆光
.......
一般來說每次加一個限制條件就可以了,有突破,那就兩個、三個。
順帶一說,xin Tang說得對,風光太燒錢,入坑需謹慎……
終於碰到一個不求點評照片的了 (= ̄ω ̄=)
題主,來來來,咱們來侃侃。
題主你遇上的,與其說是瓶頸,倒不如說是哲學。
哲學有三大基本問題:1、我是誰? 2、我從哪裡來? 3、我要到哪裡去?
這三大問題套在題主身上,就是:
1、我拍的到底是什麼?
2、我為什麼要攝影?
3、我接下來打算去拍出什麼?
這些關於尋找自我的問題在每一個攝影師身上都出現過。
最終,在每一個攝影師身上呈現的結果又都不同。
都是從端起相機開始,但為什麼最後有的成了風光狗,有的成了商業狗,有的成了私房狗?
一切都是因為初心
這三個問題,套在題主身上應該是介樣滴(??ˇ?ˇ??)
1、我拍的到底是什麼?(水準)
基本功不錯
2、我為什麼要攝影?(初心)
想拍出好看的照片?想與別人不同?有過衝動記錄下當下的生活?這個真的只有自己知道
3、我接下來打算去拍出什麼?(未來)
不忘初心
其實,題主的這些問題由別人解答出來的,畢竟還是別人的答案,題主最終還是要自己去找答案。
既然無法解答題主的問題,不妨先灌灌雞湯吧。
鄙人照片就不貼了,攝影玩了幾年,風光也拍,妞也拍,亂七八糟也拍。自己也有個小棚。偶爾也蹭朋友的棚。
但是,自從去年去雲南拍了一陣,已經有半年沒怎麼碰相機了。因為沒想好拍什麼。
本來打算明年去加德滿都拍鴿子,結果今年地震了。說多了都是淚???????????
照片,拍給自己,無所謂進步和瓶頸,是否可以理解為這是你的風格?就像我們很難想像李健像崔健一樣唱歌!
風光攝影是一個太大的概念,是時候細化你的題材了!不然永遠都是重複自己的構圖習慣和修片步驟。從組圖開始入手吧,從確立主題開始吧!
攝影的年頭比你久一點,又加在照片中看見廈大,遂妄議兩句。
「這兩年時間裡,從覺得用M檔才厲害到理解了向右曝光的意義;從盲目的追求大炮到明確自己的需求來選擇焦段;從用jpg直出到raw;從簡單的LightRoom操作到稍微複雜一些PhotoShop操作;從上貼吧看照片到上lofter、圖蟲、500px等圖床看照片……」
你有沒有發現,你主觀上學到的東西很多事是「技法」。
什麼是「技法」?就是守則、規矩,是教條、經驗,也是「匠氣」的根本來源。
技法是重要的,是一個攝影者能夠拍出基本及格的照片的保證。
當然在哪兒看圖片不算。
如果想今後在攝影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個人覺得,可能需要從攝影本身出發,拍的、練的、看的、思考的東西,要更多。
攝影這個詞太大,明確自己的興趣然後專精,個人以為是正道。風光、人像、人文……這是題材;創作、記錄、商業……這是用途;就連器材,也是個方向,也遠不是光花錢就能玩明白的。個中樂趣,你只能自己去體會,然後玩出提升和境界來。另外分清楚攝影技術和後期技術之間的差別。
總之一句話:bu"yao"be我也是攝影的學生,不敢評價你的作品。但是我覺得你被lofter等類國內環境坑了。 推薦你去看《這就是當代攝影》還有moma裡面的攝影作品。攝影的世界對你我來說還很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線 (2015.6.2更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來是一個被邀請後很普通的回答,前些時間被知友@陳夢立 點了贊同,推到了更多人的時間線上去,讓我誠惶誠恐。因為我本只是寥寥數語,卻引來了一些人的關注和贊同,感覺很慚愧。那麼我就藉此機會,再多說一些內容,希望能幫助更多的知友,同時也是出於一些私心,希望大家能別用上世紀的眼光再來看待當下的攝影。
以上是本次更新的原因。
我是國內某校攝影系的學生,今年三年級,正在處於休學狀態。在高校攝影系學習的這三年讓我轉變很大,在對待攝影的態度上,看待攝影作品的方法上,以及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當下大家的創作等等。
1,我曾經在剛讀攝影系(我校攝影系和北京電影學院不同,我校攝影系以圖片攝影為主)的時候,認為攝影無非就是 拍拍美麗的姑娘們,走走壯觀的山河,或者是飽含「客觀、中立」態度的紀實攝影。我做了攝影記者一年半的時間,對後者紀實攝影完全死心。因為我發現在高校裡面當攝影記者,多半的時間是在拍豬頭一樣的開會領導。我發現了有趣的專題卻被學校宣委認為是有損學校形象(專題是13年嘉興死豬事件,有一些死豬飄進校園內的河流。)
2,我想算了吧,那就換一個玩法。我就開始去拍一些所謂的清新照片。可愛的妹子們,性感的姑娘們,豈不快哉? 斷斷續續,拍了快一年。
有一段時間我反覆的在想,我為什麼拍她們?我喜歡這麼多姑娘嗎?照片美和我有什麼關係呢?
大家究竟是在看照片,還是在看好看的姑娘?這些照片換一個技術和我差不多的人拍,有什麼區別? 我開始思考:「我」處在攝影作品中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答案是「0」。
這照片美,和我沒關係。場景美,燈光烘托效果好,姑娘漂亮,大家喜歡漂亮的姑娘。我就是個按快門的。 i"m nothing at all.
3,我一直沒拍過所謂的風光照。原因是因為我有一個學長拍此類照片已入化境,美的讓人窒息。我自認拍不過他,主要是出不起飛機票錢。
他現在也已經不拍此類照片了。
4,前年的一天,我在看一本攝影畫冊《犬的記憶》有一張作品是 森山大道先生在十八年後再次回到曾經和情人的寓所,出來車站後再次看到站前的天空按下快門。(抱歉,作品我找不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來此書看一下)。 當時徹底震撼到我了,攝影作品在他手中成為了一個絕佳的介質,他像是一個講故事的巫師,在講述自己和曾經的情人睽違十八年的故事之時,隨手變出巫術,讓當時的心境完全展示在你面前。讓你感受到他曾經年少時溫暖柔軟又多情的心,和出軌與情人在一起時的忐忑不安,以及一絲對妻子的不安。
我才第一次感受到攝影的力量,以及顛覆我對攝影的認知。
我憤而賣掉了大一時買的單反相機,刪掉了Photoshop中所有的濾鏡和動作。
就從當下,從新開始攝影的路!
這一年我大量的看攝影史、藝術史相關書籍,大量的去看當代藝術的展覽和講座。只有當下的創作、未來的創作可以振奮藝術的心,其他的攝影作品都不再和我有關係了。心中觸動的閾值已經只有藝術可以到達。
一邊看書 一邊開始創作。我手中只有一個幾十年的老大畫幅相機和一塊手機,這已經足夠了。我相信偉大的作家可以用筆和紙寫出曠世奇作,我也相信自己只要有能拍照的工具就可以創作藝術。
5,最後,我覺得我還是無法給題主有哪些「指點」,我也只是一個探索的學生。但是我相信題主你可以找到自己的路。提高攝影的路往往不在攝影本身,在哲學,在美學,在社會學,在歷史,在自己......但就是不在攝影技術本身。
感謝題主提了這樣一個問題,讓我可以有機會在這裡寫下這麼一大段的文字。再次感謝@陳夢立 給我點了一個贊同,讓更多的人看到了我這篇簡單的回答。還要感謝各位讀者,你們督促了我讓我靜下來寫完寫篇文字。
這裡可以看到我的部分作品:秦浩然的個人主頁
謝謝各位讀者,祝各位在攝影的道路上更加愉快。看書唄。隨便什麼書。只要和攝影無關的就好。
你也可以看下《小顧聊繪畫》。
看大神說了好多。我斗膽提出一點點設想與體會。
走到人群中去,克服恐懼,拍下你感覺有趣的東西。但是畫面里必須有人。
可以是人和人,人和動物,人和裝置和景物和建築的互動,關係,情緒??試著不僅僅用相機記錄,而是用相機、用你所看到的,記錄下的,用你的話語和聲音,替自己講一個故事,畫一個標點,嘆一口氣,歡呼一聲,甚至詼諧的向生活做個鬼臉。
很多大師,圖片里沒有人,也可以做到有故事和情緒,但大部分人不行。因為人是自帶情緒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建議走入人群,圖片里先期必須捕捉人的原因。
說實話我不懂很多技術。但感覺這是種很好的,可以激發對攝影再次帶感的粗暴方式之一。不妨一試。
周末路邊拍的兩張。
風光片子看著挺好看的,反正我是拍不出來。
但是後面其他片子嚴重缺乏內容,空洞乏味沒有興趣點。說句不好聽的,只是比到此一游照,多了重口味的後期而已。
我剛才也很納悶題主發揮為何這麼不穩定,仔細想想大概是 風光片可以靠景色彌補內容的空洞。一旦失去了景色,題主的作品就不及格了。
建議:在多看更多好的作品的同時,還要多想,多拍。前輩別這樣。我lofter 上關注你很久了(._.)
看完大神們的評論也來妄自說兩句。
lz貼的片子真的是很有國內網路攝影圈貼的圖的style了。這並不是說LZ不好,我覺得拍的很好看,已經在技術上領先於很多人了,只是說可以將重心從這方面轉移到其他地方了,比如說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認知。
私以為,一個人的攝影進程就是:接觸攝影,好愛!——學習技術,去看好看的片子——逐漸對相機有了把控感,對技術性的東西有了一定的理解——不再注重到技術方面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就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而然的,轉而注重自己希望把某些東西注入到攝影裡面——通過片子反應社會、人生等等的一些現象之類的。
作為同樣的愛好者,同樣是因為愛好而走上這一條路,也是通過網路來學習攝影。
現在看來國內的論壇像Lofer和poco真的是糖水聚集區;圖蟲閑散點,不過還有一些非常有想法的攝影者發表一些作品。看多了這些糖水也就失去了興趣。如果依舊呆在這裡你會覺得攝影難道就這些了嗎?這會讓你深深地懷疑,因為看這些熱度高的片子只需要認真觀摩一會兒你就能知道拍攝者是怎樣得到這樣的片子的,完全沒有了攝影的那種廣袤深度的意義了。
但是自從看了《世界攝影史》、《世界藝術史》、布列松等大師的傳記等這些書籍後,覺得攝影真不是之前接觸的那些那麼粗淺、攝影的世界還有很多東西要去探索。
總的來說,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在局限在自己的世界裡,也許就有很多新的發現,攝影作為一個對外界表達自己的一個途徑,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吧。
之前在知乎記得看到過,風光攝影偉大如亞當斯,他的作品在現在技術看來也是很好模仿的。所以風光攝影真的是任重而道遠的長征之路,在路上行走的都是英雄。希望在風光路上可愛可敬的人們走的更遠。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有什麼不妥之處希望指出。
------------------------——-分割線
再次回到這個答案,看著之前自己的回答,覺得心境和認知都變了。
之前內心還是比較偏重技法的掌控,掌控完後才是本質的升華,但是一味追求技法,會不會因此而忘記了最本質的東西呢?
縱觀整個攝影史,技術在不斷的革新,總會有層出不窮的新東西需要去學習掌握,但是經過大浪淘沙後留下來的,總是那些有著深刻內涵或開創了新的時代的作品。所以攝影的前路是什麼?也許就是那些前人未曾發現,但是它又真實存在的,你看到了,理解到了,拍下來了,那麼你就是那個幸運兒。你就是翻開新的篇章的人。
感覺說到後面跑偏了,其實我也不知道怎麼走下去,只知道堅持,細緻的觀察著生活,發現它拍下它。但是這和風光攝影又貌似沒什麼關聯,只能勉強的說一句:到最後總是殊歸同途。
編輯於2016.1.26說三件事,然後我們可以討論並展開
1 視覺只是攝影的表象而非實質,一個完整的作品源於圖像,然後產生了思考,評論以及影響。這個作品的深度和分量則是由你看不見的那部分內容決定的。
2 負面評價是一副好作品的重要構成部分,毀譽參半是一種很高的評價。也就是說,只有掌聲沒人起鬨的時候就意味著那還不夠好。
3 大師往往擅於用相機轟開觀眾的腦洞,這點你們腦補一下。
一句話,照片太淺了。照片沒有成系列,沒有內容,都是單純的好看而已,除了好看還有什麼呢?
拍攝者沒有一個表達自己的手段,可以給自己一個長期的拍攝項目,對於攝影的眼界放寬一些。買些攝影畫冊來看
作為一名普通的看客,說些不怎麼專業的看法。
整體來說,題主的攝影技術方面還是很不錯的,包括後期。(是不斷學習練習積累來的,可見題主是相當用心的人)
,由衷佩服!贊贊贊^_^
看題主現在的片子,應該加強的是構圖
拿圖說明:
1、
這幅圖題主的景觀把控很好,但景中有人,若題主是想表達景色與人物融合的畫面,人的比例過小,小的有些顯的多餘了。建議:情景相融,增大人物畫面比例,或是表現景色,修掉圖中人物。
個人喜歡這幅景觀的大氣趕腳(渣改圖,大概意思)
2、
此圖整體畫面很美麗,美中不足是畫面的寬度,總感覺是被剪切了的整體圖的大部分。
題主的構圖(手機渣畫圖,湊合看哈)
起碼畫面應該這樣大小吧
3、
構圖的延伸線有點短,無法展現那種深邃的趕腳。
就是下面的黑線就是延伸線,向上傾斜鏡頭,把黑線延長一些會有向遠方延伸的感覺。(題主能看懂這個黑線白線畫出的構圖么,題主這個構圖過於平面了,缺少立體空間感)
4、
畫面中的物體緊湊,有些模糊,群魚環繞的拍攝角度不太好。
大概就舉例說明下,希望題主能看懂啦,美來自內心,美來自生活,用發現美的眼睛拍出優秀的片子,用相機把美表現的淋漓盡致。(多看一些構圖類的美術基礎書)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客戶吐槽攝影師薛小白的客片真實原片?
※如何拍出清晰有質感的照片?
※如何看待索尼的全畫幅微單 A7R II?
※這種在空中的食物的照片如何拍或ps出來?
※街頭攝影中閃光燈的運用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