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多書中都推崇要人們要在物質上簡樸而要不斷追求精神的豐富?

如題。在精神上的永無止境的追求也算得上貪婪嗎?


物質豐富帶來快感,精神豐富帶來快樂。

快感之後是空虛,快樂之後是回味。


物質是硬體,精神是軟體。
就算你有Alienware,你裝個血獅玩,也比不過我用紅白機玩超級瑪麗魂斗羅。


因為追求物質不需要提倡,人人都會去追求

就像沒有任何一本書教你「要保持呼吸」一樣

但是精神追求,就一定要有文化做基礎,所以需要寫到書上


物質上豐富而精神簡樸的人是不會寫出厚厚的著作來教育人們追求物質生活的

物質貧乏而精神生活豐富的人通常會自我陶醉,然後寫很多書。在我看來這與沉湎於物質生活的人一樣,沒有優劣之分


因為很多作家著書立作都是以自己對某些事物的看法為基礎而建立的,而很多作家對於精神的追求又是極大的,所以你看他們寫的書當然會接觸到很多關於他們推崇精神追求的觀點。如果你看時尚雜誌,雜誌中還會說人要如何如何包裝自己,如何讓自己在穿衣上更有品味,如何讓自己更加引人注目。你肯定不會在這些時尚雜誌上看到「人要樸素地活著」,諸如此類的觀點。

你讀什麼樣的書,就會遇到什麼樣的觀念;你接觸什麼樣的事物,就會有什麼樣的體驗。

在我看來,不管是精神追求還是物質享受,只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當社會的其他所有人都追求精神上的豐富,而你追求物質享受時,這時候你就是異類,會被口誅筆伐;如果社會上的其他所有人都追求物質享受時,只有你追求精神上的充實,那麼你還是個異類,會被別人笑話。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會影響我們對某些事物的看法,即便如此,你也應該想想自己追求什麼。精神生活可能會給你帶來快樂,物質享受也可能讓你體驗前所未有的快感。你想怎樣地活著?

蕭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
周國平說: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你看,同樣的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而且還相差甚大。別人的思想、態度終究是被人的,關鍵是你如何看待自己,你如何對待世界。

讀書給我帶來很多東西,其中一點就是它會讓我多一些思考,思考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思考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因為沉溺與物質世界容易讓人忘記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原初目的。


這是若干個小問題的集合,可以拆開成若干個小問題如下。
1,什麼是精神的追求,什麼是物質的追求?
2,物質的追求和精神的追究是否相互排斥?只能選擇一個?
3,精神的追求和物質的追求是否有高下之分?
4,追求到了什麼地步,算是豐富?又是在什麼樣的水準,叫做簡樸?
5,鼓勵精神追求豐富,壓制物質追求簡樸這種現象由哪些動機導致?


依次拆開以後,這組問題顯得異常艱難,直逼三觀。

首先是精神的追求?怎樣定義呢?
藝術家探索精神的極限,並用作品表達,算不算精神的追求。如果算,但倘若某個以黃金鑽石等高昂材料進行呈現的藝術家,那麼他算精神的追求還是算物質的追求?
假如科學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科學世界的奧秘,算不算精神的追求。那麼居里夫人有個很出名的梗,我要一克鐳,以便繼續我的研究。但它實在太貴了,我買不起。

於是。。第一個問題還沒有解決,第二個問題已經亂入,這兩者是否排斥?第三個問題已經若隱若現磨刀霍霍,兩者是否有高下之分?

4,5。。我都不想答了。。。有人點贊鼓勵一下我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是重答的分割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想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價值觀,不同的價值觀對這些答案是不同的。
拆分成5個小題目,實際上隨著個人價值觀不同,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

還是嘗試寫一下自己的答案。
1,什麼是精神的追求,什麼是物質的追求?
精神的追求和物質的追求,實際上對應的內心意識和客觀世界。

精神的追求是 使得內心意識世界越來越豐富,盡善盡美的過程。廣義的是為整個人類帶來更多的可以共享的內容,俠義的僅僅指自己個人的意識世界。
物質追求是使得客觀世界變得更豐饒,盡善盡美的過程。同上也同樣的可以分成廣義的和俠義的。


2,物質的追求和精神的追究是否相互排斥?只能選擇一個?
相互不排斥。
可以同時選擇,相互影響。

精神世界的構建,是以現實為基礎的,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想像和創造。以無神論而言,世界上本來沒有神明都可以創造出來,還有什麼不能被創造的呢。以有神論而言,世界上本來沒有某某神,只有某某神,但是在別人的心靈世界裡還是有別的神明存在。這都是精神世界的構建。
而同樣的,我們和別人的交流,我們感知到情感,溫度,顏色,聲音,味道,也同樣豐富著我們的內心,並且用各種材料表達出來,變成文章,繪畫,音樂,食品,服裝,建築,奢侈品等等,這又是物質的豐饒。我們可以通過自己創造,或者跟別人交換來獲得

而所謂的排斥,實際上是精神世界的構建過程中的一個選擇。只是這個選擇在物質世界上我們可以遵循,也可以不遵循。
只是這個看起來很撕裂。。但我想實際上大家還是看到過不少,我就不舉例子了。

3,是否有高下之分?
這個沒必要講了。。沒有對物質的追求,人類還在茹毛飲血好么。
沒有精神的追求。同樣也在茹毛飲血好么。

4,追求到了什麼地步,算是豐富?又是在什麼樣的水準,叫做簡樸?
豐富或者簡樸是人對世界的感知的判斷結果,
有兩個因素具有重大影響,1,人本身的感知能力,2,可以感知的物品數目和種類。

未完待續。。


成功學的書不是教人賺錢的么?講股票的書看過沒?

只能說你看書太偏了。


比起滿足慾望,更重要的是不被慾望控制。


因為物質資源是有限的,給了你,我就沒有了,很多悲劇往往來自於此。但是對精神的追求是可以無止境的,且人與人之間並不是競爭關係。


一題兩問。先回答第一個。

最開始是沒有這種書的。
最起碼在我剛開始看書的年代,我沒有看過任何宣揚追求精神打壓物質追求的書。
我當時幾乎是住在新華書店,所以我看的書雜到幾乎包羅萬象,除了明顯的專業書和工具書之外,我什麼都看。
以我的閱讀經歷,這樣的書並沒有出現在當時的圖書市場上。
直到幾年後,雞湯文的興起。

客觀的說,雞湯文最一開始也是挺有水準的,至少當年劉墉的作品講故事的水準就不錯。
問題是人家也沒說什麼物質簡樸追求精神。。。

中國人開始更有錢之後,倡導返璞歸真的論調也開始出現了。

我覺得這點挺有意思的,畢竟以我個人觀點,此類主義更容易出生於經濟蕭條之中。日本和歐美可以為證。

那麼在中國,我們為何會在這個時代看到此類論調?

思考了再三。

三個可能性

一,窮人的自我麻痹和心理平衡。見阿Q,此為古來有之。
二,麻痹窮人。此為古來有之。
三,中國人是有錢但外國人沒錢,外來思想傳入。

商業化活動不會推崇這種心態,沒有消費主義,誰還花錢?

順便回答第二個問題。
是貪婪。
而且是最惡劣最蠻不講理的那種。

比如說妹子跟你分手,理由不是你沒錢也不是你不好,而是你給不了我那種感覺。

我只能說,呵呵。


弱化生存競爭,保持社會穩定。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物質上的追求比較容易滿足,比如為何中國人喜歡你請我吃飯,(國外我不知道)我回請你。(因為吃飯是滿足人類慾望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做同樣的事情會有相同的感想;
兩個人醉酒後容易說出心裡話,那是處在相同的環境下,如果把喝酒換成兩個人一起跑全程馬拉松,相信也會說出心裡話,並且有些矛盾誤會也會解決。
(有點跑題了)
精神上的追求比較繁瑣一些,只有你親身經歷 通過努力獲得,比如讀完一本書,早起跑步,給愛的人精心挑選一份禮物,學著自己編程序敲代碼等等,你才能感受到精神上的滿足,比較充實。

而精神上的充實不像吃飯一樣會飽,吃太飽後就感覺身體不舒服。精神上豐富後,自我滿足感比較強,並且持續時間也非常的長。

我說俗一點就是感覺自己比別人站的高,不是一個層次的。並且我這種感觸是別人不努力無法體會到的。不會像我喝醉了 敢給女孩說出心裡話,別人同樣喝醉了 也會和女孩大膽的表白。
我是研究生,必然要比本科的學歷高一點,但我不會歧視,我們要共同進步,多交流。(就是這種的心態)

追求精神上的豐富是提倡的。
最後舉一個例子:
恩,我用的 mac air,比你的筆記本好。
並不是我的比你貴,並不是我有虛榮心。(我買的還是日版呢)
而是 osx 這個系統真的比較便捷,不用裝殺毒軟體,可以像用iphone一樣的用,我也推薦給每一個人用喲。

可能我說的不對,歡迎大家的改正 以及拍磚


大家都追求物質豐富,那作者還怎麼悶聲發大財。說精神富饒的只有兩種,一種是富到煩惱的,一種是窮到吐血的。相信我,如果整天都為生活奔波,哪有時間去真正的讀書,思考,研究。但凡偉大的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們的背後都有一個好情人或者基友默默支撐。我感覺要說精神富饒,也多是生前窮困潦倒的藝術家,活在自己自以為是的「精神世界」,然後死後被炒作藝術品罷了。精神與物質到底是一元還是二元,是共生還是寄生,沒人說的清。但有一條,先生存,再生活。脫離物質的精神和脫離精神的物質,都是耍流氓。


因為錢難賺,書易讀。


追求精神境界,可以讓你在獨自一人的時候很快樂,在面對一群精神境界不如你的人時,不那麼快樂。
追求物質財富,可以讓你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不太快樂,在面對一群物質財富不如你的人時,很快樂。
精神追求更偏重於內在,物質追求更多為外在。當然,兩者都很重要,只是精神追求更難以量化,而物質財富有非常明顯的量化指標。


對於一個不需要刻意強調「有意義」的世界,強調「有意思」的價值觀當然更為重要。

-----
追求物質,追求有意義,已經是不需要刻意提倡的了。


物質的東西充滿了不確定性。
正如世事無常。
任何一場飛來橫禍都有可能讓你失去由物質建造起來的生活。

而精神追求不同。追求精神上的豐富不如說為了追求真理,追求本質的,真實的,永恆的東西。所以這不叫貪婪。這叫大善,大美。


因為要獲得物質很難,需要首先用自己創造的物質來和別人交換,


好忽悠別人不強奪他們的物質


推薦閱讀:

想明白了,謝謝大家!?
人到了18歲,用一句話來概括?
為什麼會經常覺得人活著沒有意思?
一個內向的人,26歲,還是晚熟,對未來充滿了迷茫困惑,毫無方向感,我該怎麼活?
明明知道光陰似箭,心裡也萬分焦急,但就是行動不起來的人到底是什麼想法?

TAG:生活 | 人生 | 生活方式 | 人生意義 | 人生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