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藝術家的道德水平是否必然會影響其藝術高度?

相關問題道德敗壞的科學家能出成就嗎? - 知乎


謝邀。

先回答問題:一個藝術家的道德水平是否會必然影響其藝術高度?
答:是的,一定會。
但是:這影響,不一定是負面屬性的。

第一個例子。
1654年,倫勃朗被教廷傳訊,他不去;教廷只好傳訊他的女傭兼情人亨德克里琪,逼迫亨德克里琪承認「我犯了妓女的罪行」。實際上,亨德克里琪的罪行只有倆:其一,她和倫勃朗同居,沒有婚姻名義;其二,她比倫勃朗小二十歲。
(是的,扯淡吧?這他媽也叫罪行?但這就是17世紀的觀點。)
(順便:倫勃朗無法和亨德克里琪結婚,不是因為他們彼此不相愛,而是倫勃朗第一個妻子於1642年死去前,為了保證倫勃朗的權益,把遺產都留給丈夫,但同時如果倫勃朗結婚則遺產歸兒子支配,以便不讓其他女人侵吞倫勃朗的資產,但當時倫勃朗需要這筆遺產做抵押來對付他的債務,所以不能和亨德克里琪結婚……一筆糊塗賬,就被教廷認定是道德淪喪了)。

這個例子想說明的是:
道德觀念這玩意,是被外界認定的,是隨時代變化的。許多我們如今認為無比正常的事兒,在古代卻會被認為是道德淪喪。所以道德這玩意本身就很飄忽而缺少標準。

第二個例子。
瓦格納的人品,公認的相當一般。實際上他自己也放過話,無意做巴赫那樣虔誠的聖徒。「我生來與眾不同,我生來就要享受一切,我才不像你們的大師巴赫那樣,過艱苦的人生。」
實際上,他的歌劇也是如此。愛之者奉為宇宙真理,恨之者恨得咬牙切齒。甚至還有尼采這樣,先愛後恨的人。
僅僅想像一下:如果瓦格納是個溫柔善良的人,他還能做出那樣黃鐘大呂、力量縱橫的大歌劇么?

這個例子想說明的是:
藝術家的道德也許很糟糕,但對其作品未必是壞影響。甚至這種黑暗面,許多時候是不可或缺的。


延伸開去說一下。
之前我答過這個問題:
殺人、搶劫、開黑店賣人肉包子,在水滸傳中這些人為什麼會被作者塑造為英雄?

我的結論是:
許多偉大的作品都不是為了導人向善存在的。如果你當道德標準看,就可惜了文本本身了。《伊利亞特》里的英雄嗜血殘忍,莎士比亞戲劇里麥克白是篡位者、奧賽羅暴躁吃醋害死了妻子、李爾王耳根軟結果亡了國;《紅樓夢》里兩位主角一個紈絝浪子一個刻薄姑娘;《西遊記》里猴子也不是什麼善人,唐僧迂腐不堪;堂吉訶德雖然人不錯但說到底是個精神有問題的傢伙;《巨人傳》里都是屎尿屁;《追憶似水年華》就是個有病的人臆想——但這些不妨礙它們是偉大的文本。實際上,許多時候,恰恰是這種黑暗面,才構成作品的偉大。


實際上,藝術品——包括畫作和歌曲——亦復如是,未必是朝著真善美、政治正確、道德高尚去的。魯本斯的畫作充滿肌肉之餘也有暴力,博斯喜歡畫地獄,戈雅的繪畫里有許多陰暗的東西;實際上奧賽博物館春天時還開過個展,關於黑暗浪漫主義的。瓦格納的歌劇里並不都是真善美,莎士比亞也並不總是歌頌美好的人間,但誰能否認他們的藝術造詣呢?


與此同時,藝術家的作品,無一例外與本人人格有關。
如果巴爾扎克是個良善君子,而不是個粗俗好色貪慕虛榮說話沒準的死胖子,他能在不斷揮霍不斷缺錢花的巨大壓力下,寫出《人間喜劇》么?
如果卡拉瓦喬是個性格溫柔的義大利人,而不是個會一刀捅死別人的暴躁脾氣,他還能成為明暗對照+現實主義的大宗師,畫出歷史上對比最強烈的畫作么?
高更的故事,讀過《月亮與六便士》的人都理解。只要想一想:如果他是個好人,乖乖守在家裡對老婆好,他還能畫出那些塔希提的大作么?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品,毛姆大肆批評過,但倘沒有這等脾氣,他小說還有如今這黑暗幽深的心理剖解么?

做個小結。
道德是約束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是相對保守的,是推崇不互相傷害的。
藝術品(包括文學、音樂、繪畫及其他一切)則存在於人與人的關係之外,惡、侵略性、破壞性是其關鍵的一環。
每個藝術家的作品,都多少與其性格相關。許多時候,性格的幽暗面,反而會雕琢偉大作品。
所以,道德是會影響藝術家及其藝術高度的——但並不總是負面;許多時候,不那麼高明的道德對作品價值反而是有益的提升。實際上,還有藝術家是被道德束縛了其作品高度的。前者的例子是波德萊爾,後者的例子是雨果。

最後,換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如果古龍不是個好酒疏狂的浪子,他寫字的風格會不會變得規矩些?那麼,他的小說會因此好看些嗎?未必吧。

古龍自己的例子,見《決戰前後》:

西門吹雪道:「你知不知道劍的精義何在?」
  葉孤城道:「你說。」
  西門吹雪道:「在於誠。
  葉孤城道:「誠?」
  西門吹雪道:「唯有誠心正義,才能到達劍術的顛峰,不誠的人,根本不足論
劍。」
  葉孤城的瞳孔突又收縮。
  西門吹雪盯著他,道:「你不誠。」
  葉孤城沉默了很久,忽然也問道:「你學劍?」
  西門吹雪道:「學無止境,劍更無止境。」
  葉孤城道:「你既學劍,就該知道學劍的人只在誠於劍,並不必誠於人。」

偉大藝術家們,就只誠於劍,而不誠於人。
大致如此。


上知乎有個好處,會被問到很多超出我能力的問題。

這個問題,這個我是真不知道啊。我看大家個個說得頭頭是道,我就更亂了,我也不知道要聽誰的好。


藝術家的事情我說不好。但藝術家肯定不是蓋寫字樓,我估計他們是不比高度的。我也看到還有些人在追求低度。低度也是一種高度。一眼望過去亂七八糟四五六,遠近高低各不同,就有了藝術史。

藝術家搞事情靠人性,人性跟人品是兩碼事,這個就深了。高度靠人群性,是市場問題了。算了這個說不好不說了。

來另一個。


不過道德的事情同樣特別難搞定。因為它有個特點,就是說話不算數。老變老變。

好比從前,在伊甸園有棵蘋果樹,可是上帝不讓他倆吃樹上的果子,說對身體不好。結果他們卻偷了……

這個人很小氣是不是?小氣本來就不道德,還要求別人呢。

而且,對身體不好?這麼差的騙術,就沒有人識破嗎?

還真就是有人沒識破。所以人達不到一個高度,算了還是說程度吧,首先還是因為有塊天花板,就是笨。

那麼笨要怎麼辦呢?

有個辦法是跟笨人在一起。笨雖然不好,但是有別人一起笨的話,好像也被分擔了一些。

櫻桃小丸子從前說,「爺爺,我跟你一樣笨,也挺好的。」

是不是特別感人?

「也挺好的」,這是在做衡量。衡量,就是道德的第一個意思。


突破了「笨」這個天花板的人,沒多久又會面臨第二個問題,就是老實。

是老實人的話,就算識破別人,自己反而會更不好意思。

不好意思就是道德的第二個意思。

那麼,你達不到一個程度,是因為有壓力壓著你,你不好意思就是你的壓力,沒有壓力才會很高很高嘛。


所以就有了更多不老實的聰明人。但聰明人立刻就一頭頂上了第三個麻煩,就是聰明。

不老實的人識破了別人之後,會怎樣?會模仿。人最喜歡模仿。

模仿是聰明的第一個本能。就是我也這樣做。人就學壞了。

聰明人不知道的是——模仿是一種仿,仿無法突破的界限就是真,這又導致人達不到一個程度。換句話說,人是假的。

這時候道德仍然等在這裡。「我也這樣」,指的是是一種平等。平等就是道德的第三個意思。


不衡量,不會不好意思,不模仿。這樣你就才可以做到不知羞恥。

不知羞恥是最道德的。

不知羞恥不是不道德的嗎?

唉,太費腦子,累了。

所以還是選笨吧。


趴。一下又摔回到第一條去了。

臉朝地。


道德水平,只會影響 人民藝術家 的藝術高度。


謝邀。
相對來說不會。
[道德水平]和[藝術高度]是兩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人皆有良知心,但人性又是如此複雜沒有標準衡量評判。能夠名垂美術史的大家應當算是廣義上的藝術界成功人士。如果把[藝術成就]擱置不論,歷史上倒是有些混混倚賴二戰後的美國這一風水寶地被熱炒捧紅。就算弗洛伊德強調性慾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喜歡女人們為自己爭風吃醋的畢加索也是有點違背常理的,以及美術史上的啟明星愛搞富家姑娘的杜尚先生、拋妻棄子的高更先生,經幾手天價轉賣的清代山水竟是技法上登峰造極的張大千先生高仿臨摹之作等等等等。你不能說幾位沒道德更無法否定他們的藝術地位,況且一定條件下有道德和有修養都是可以偽裝的,一碼歸一碼,一分為二看問題。比如你覺得喝酒誤事,波洛克可不這麼想。道德與藝術高度不掛鉤,有人品有作品的亦不佔少數,竊以為審美力決定藝術高度,至於公德私德由他去,你我無權過問,對吧。


藝術本來就是對於人性、人生、人類社會各種可能性的極致探索。

那麼,總得有人去體驗過人性邊界的想法和感受,才能用藝術呈現它們。

當然可以靠觀察來引發幻想與思考,但,說到底,能做出那些驚人作品的人,首先是想到、感受到別人感受不到東西的人。

道德很多是有時代局限的,但人性本身的複雜與矛盾是在人類社會永恆的。


道德標準在每個時代不停變化。而且,如果道德標準有壓抑的成分,就表明有恐懼,恐懼阻礙著人們朝真理某些方面的更深一層進行探尋。有些不道德的藝術家,正因為不受道德束縛才敢於探索人性更深的方面,他們的作品也可能因此打動你更深,比如羅丹的性愛題材的作品(雖然有傳言那些是他女票的作品,但他既然與他的女票互相影響,那也算是創作的一部分吧,雖然只是一部分)


道德水平是個邏輯分析,是一種應該,一種框架,藝術強調的是情感思維,越濃烈偏執越容易抓住並且表現出來,很多名家都是有怪癖的,他們多半有悲慘的人生經歷,正常人第一要做的是什麼?自愈!而藝術要做的是繼續強化這種感受並表達出來,可想而知對他們的精神是怎樣的折磨,這是對藝術的熱情和執著,當你感受到了作品中的感情時,作者的感受往往多倍於你!


任何藝術評價體系都是可以構建的,要把道德水平列為藝術評價體系中的重要標準也是可以的,只是這個體系的解釋力強弱和邏輯是否能自洽的問題。

我們試著把道德水平引入我們的評價體系看看會有那些問題。

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藝術家中流氓太多了,警察都不夠用了。


這不是聳人聽聞,在藝術家搞婚外戀,打架鬥毆的事經常發生,這些還算好了,殺人的,強姦的比比皆是——卡納瓦羅殺過人,殺過人後受到馬爾他騎士團的庇護,結果他又和騎士團的人發生衝突重傷騎士團的人,後被放逐;Phil Spector這個傳奇的搖滾樂製作人,典型的惡棍,曾經對自己的妻子施暴,最後謀殺了女演員,現在還在牢房裡蹲著呢……


如果把道德列為評價我們的藝術評價體系的重要標準,Phil Spector製作的音樂作品肯定要調低評價,但是我們會發現現實的困境,把Phil Spector的作品貶低,那麼就是要把所有的 Wall of Sound"和1/3的girl group的調低評價,那麼我們接著就要把相關的motown的girl group重新評價……越調整,我們會越發現自己評價體系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邏輯漏洞需要彌補,比如20世紀後期的很多音樂人的製作可以看到Phil Spector的影響,我們要怎麼把這個事實用我們的理論解釋掉。了彌補這些漏洞,進行不斷的調整,到最後我們發覺這套體系說的現代音樂和我們理解的現代音樂雖然用的是同樣的名詞,但是實際上已經不是一套東西,解釋力偏低。

僅僅是一個Phil Spector就讓人頭疼了,我還沒有說靈魂樂巨擘James Brown毆打妻子入獄,文藝女神Joni Mitchell拋棄女兒的事情。


我們第二個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給藝術家的道德去評判且能自圓其說。

道德這個東西很複雜,有多面性,我們怎麼去給藝術家做一個整體評價?難道這樣約翰列儂搞婚外戀,道德-1,支持反戰,道德+100,所以約翰列儂道德99。要建立一套適用於每個人的道德評價體系且能和藝術相連,難度頗大哦。更可怕的是我們對於藝術家道德是霧裡看花的,比如一個人原來作品不錯人品也不錯,後來有人告他孌童,我們馬上就要調低評價,再後來發現其被誣告,好調高評價,接著發現他有婚外戀,好調低評價,又發現其實早就離婚了不算婚外戀,好調高評價……雖然藝術界也有很多重新發現的證據,但是這些證據是和作品緊緊相連,邏輯自洽要簡單多了,但是引入道德作為重要評價標準,嘿嘿,能把人累死。

由上可知把道德引入藝術評價體系成為重要批判的標準,我們將要面臨這解釋力薄弱和邏輯不能自洽的嚴峻挑戰。作為一個怕麻煩的人我和很多評論家一樣是用剃刀把道德給剃掉了只留一點點作為參考。如果有人願意去構建這個體系,我並不反對,但是我不看好其有很高的解釋力且邏輯基本自洽

———————補充的分割線—————————————
和其他知友討論後,我補充兩點
此題沒有具體說明,可以做兩解,一是解釋的回答,二是實證的回答。

我原來的答案第一種,即道德水平是否在藝術評價體系之內,道德水平也是藝術評價的重要的標準。比如我國傳統「人如其文」的觀點,有些人在評價顧城的時候以他殺妻(疑似殺人),以他殺人來證明他寫的詩都是垃圾。現在主流的藝術評價體系已經很少把道德水平當作藝術評價的重要的標準,具體理由分割線上答案以說,不再重複

第二種是道德和藝術水平是否有因果聯繫。事實上,在科學研究這種因果性的研究,也是盡量避免用道德水平這樣含糊的概念,而用更具體的性格特徵,比如偏執,狂躁來做研究對象,因為道德是一個解釋主義的產物,比如在中世紀,認為異教徒,神經官能症者是不道德的,有罪的。但是在科學研究中,一個異教徒和和一個神經官能症患者差距之大,無法進行合理的設計,所以也一般不那麼研究。


看到大家都把道德同藝術預設成相反或不相關的了,忽略了這一可能:道德主題的追問,往往會是某些藝術家的偉力所在。如陀思妥耶夫斯基。
當然如張公子所說,陀氏的為人,可以說有很大缺陷。
這就回到這裡:「道德水平」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踢球砸破玻璃,有的小孩選擇不踢,以免破壞。就可說他覺悟高道德水平高嗎?未必。更可能是膽小,或是興味寡淡,打不起精神,而已。
所以我更傾向於,用「道德自覺」和「道德力量」來取代這個「道德水平」。無有自覺的,自然藝術造就同其為人沒多大幹系,如瓦格納;有自覺的,可能力量也不濟,比如巴金(可能有爭議);最後是有自覺也有力量的,極端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但我也招供吧:陀的作品,我其實除了一個中篇「涅多琦卡」、半部「白痴」,再沒看過。拿他舉例,只是印象而已。
王爾德的「道連 格雷的畫像」,卻讀過不止一遍。這像個懲惡揚善的寓言嗎?好像是這樣,然而讀進去全然不像。有點像西遊記么,豬腳們的主題是取經,可故事的主題,卻是打怪!「畫像」是敘說一枚美少年的墮落,可那墮落,卻如此迷人。人常說「生如夏花」,但有沒有也想過,「美」就一定如夏花嗎?倘若一定求它長存,不為他慮所累,「何若飲美酒,被服紈與素」,----是否就有違天道,墮入邪惡,像格雷那樣,自我毀滅?
你看舉例說王爾德說到這裡,已經溢出來,流回到主題了:「藝術」同「道德」的關係。
然後你看到王爾德把一個故事設定到這裡(我就不再提「畫像」里那如夢窟一般神秘氤氳的氣息),再回頭想一下他的那篇童話,「快樂王子」,不覺得恍惚嗎?
可是,讓小燕子琢下他的藍寶石眼珠、他的紅寶石劍飾、他的金葉子的衣服,給窮人、給寡婦、給懷才不遇的青年的快樂王子,其實他的主線,也是一個自我毀滅的故事。
我都開始懷疑,是不是,王爾德本身就有這一種,迷戀自毀的天性。
然後當他投射到道德之時,道德也變成為他刀下的大理石,飛刀走石,揮灑出一張面龐,一波眼神出來,----怎樣都不是標準像。
還需要問道德會不會提升、會不會限制藝術家的表達嗎?

PS: 看到@vacuumcat 提出的「道德審美」,秒殺我的「道德自覺」+「道德力量」。才想起席勒也有這樣一句話:想讓一個人成為理性的人,就先讓他學會審美。嗯,「美」其實是個大詞,innate in humanity.


不是有個詞語叫德藝雙馨嗎?也就是說還有不雙馨的,那麼有德贊德,有藝贊藝。
具體關係,我隨意總結了下,大概服從以下規律,圖中綠點表示人物:

也就是說,毫無關係


取決於ta有沒有試圖在藝術作品中夾雜私貨地去販賣其道德觀吧。
或者說,比道德水平更重要的是其道德審美。受限於各種原因,ta可以不按照ta覺得對的方式去生活,但如果這個藝術家本身善惡觀就是低劣扭曲的,就很難不在其作品中表現出來。藝術是表現美的事物的,而道德之中也包含著對美的定義。
看了下上上下下的答案,我感覺大概我們回答的不是一個問題……

======================
12.6

隨便說說:我不知道「道德水平高」和「擁有好的品質」是不是等價的。看了這個問題里@張佳瑋的回答之後,我想說,我真的搞不清他對道德的定義了。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25032
我堅決相信,一個藝術家越是開明、善良和獨立,就越有可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

張公子等人對「道德水平」的理解,就是算不算一個公眾意義上的好人。我想說,別人眼中的好人不見得道德水平就高,也許他們只是不敢作惡,甚至是沽名釣譽之輩。就說月亮和六便士里公認的老好人施特略夫(原型Claude Emile Schuffenecker)吧,在各位的定義里,他算不算道德水平高到髮指的大聖賢呢?
而他的作品裡表現的,卻是一種粉飾太平,俗麗廉價的美好。和主角思特里克蘭德(原型是高更)的作品的粗糲原始恰恰相反。(有興趣的知友可以對照他們的作品,去感受作者深深的惡意。)讓我們用高考作文的思路去揣測這一切的根本吧。施特略夫愛的是經過他大腦的濾鏡去柔化美化的世界,他根本沒有直視這冷酷堅硬的世界的勇氣。而這種勇氣,正是斯特里克蘭德所最不缺乏的。他也曾經是那樣一個平凡的男子,當他撕開世俗枷鎖的那一刻,請問他的道德水平是變高了還是變低了呢?
我倒認為,並非只有鮮花美人藍天碧水是美麗的,如果愛這世界,不妨對天堂和地獄都愛一些。

如果說藝術是美的倒易空間,那麼,道德就是感受心的倒易空間。
能夠替別人考慮,尊重每一個生命,把自己看成組成這個世界的,並不那麼重要的一個小小粒子——這才應該是道德的始發地。
而從此引發的對他人的同情,對世間美好事物的嚮往,對真實的敏銳以及毫無保留的接受,這一切都會成為藝術作品的靈魂。
如果一個藝術家不在其作品之中加入自己的三觀,那他們和批量培訓的手藝人又有何區別呢?
生活里不缺乏美,如果說美是俯拾皆是的藝術寶藏,那麼,人的感受心就是挖掘這寶藏的工具。而感受心是道德水平的源泉,所以我相信,道德水平和作品水平必然是掛鉤的,而且一定會是正相關。但道德並不局限於「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公德一個標量,所以,並不能草率地概括成「人好作品佳」
並且,藝術作品表現的並非一個人道德的全部層面,藝術家必定是有方向性地去表達的。如我們所見,高更的作品裡並未表達他拋妻棄子勾引二嫂等等主題,他熱衷於表達自己的豪邁粗糲純天然。這就是道德的審美。他明白自己做的哪些事是對的,他的作品裡也是在放大「三觀正」的元素。而施特略夫呢,他擁有柔軟的同情心,敏銳的審美,但他作品裡表現的,卻是他腦海中的柔光鏡。道德審美的高低之差,讓他們一個可以流芳百世,一個無人問津。

舉古人的例子總有隔靴搔癢的感覺,在當代的藝術家裡,就我們特別熟悉的那幾位,其實有很多十分明顯的例子。
比如A吧,他文思敏捷並且十分刻苦,但非金不拜,見金就拜。作品裡也特別喜歡拿名牌當形容詞用。和他同期的B則關心百姓疾苦,不時振臂高呼。這兩個人的藝術高度,難道僅僅是文學的造詣所決定的么?
再比如我最喜歡噴的C導演,一言一行都透露著對女性的物化以及天然的奴性,並且病入膏肓地不斷在作品裡夾雜他烏七八糟的道德私貨,如果他下次不夾了,我真說不定能堅持到電影結束。

說太多了,歸納出來一句話,道德是一個矩陣,藝術高度是一個標量,這兩者必然相關但經歷了太多的加減乘除。不怕你道德敗壞,就怕你不急著遮掩,還特意把你壞的一面拿出來噁心人。


一個道德家的藝術水準是否會影響其道德高度?


我覺得這個問題太大了,不知道從何入手回答。道德水平、藝術高度,都是大得不能再大的詞了。

很多人關於藝術、文學、學術的觀念,禁錮於「真善美」,往往成了膚淺的浪漫主義。其實,就普通人對這些詞的概念來談,藝術未必要追求「美」,「美」也未必等於「善」,也未必只有「光明」、「希望」這些冠冕堂皇的評價才能賦予作品作為「藝術」的資格。波德萊爾留連青樓間,寫了「惡之花」,頹靡極了,但是也好極了,因為又新鮮又真實。聞一多寫「死水」,噁心壞了,但也好極了,它多麼鼓舞人,說出了人們的心聲。

我有一次聽一個在痛苦中不能自拔的人哀怨,想起了「惡之花」,就想像了那種場景,山寨了一個寫妓院的段子:恐懼 - 是時候去吃午飯了 - 知乎專欄。怕看了噁心,不發出來了。當然我不敢說什麼藝術,只覺得這些痛苦恐懼,有人寫寫也挺好的,雖然真的很醜惡。


個人認為,這是「偽命題」。
首先,道德是基於一個特定社會裡的特定生產力、生產關係以及生活形態,而對大多數人產生的規範,不同社會的道德標準會大相徑庭,既不絕對也不永恆,更不會放之四海而皆準。它只是一個更大範圍內的「家規」。
其次,藝術家的藝術造詣及成就,有其美學意義上和社會意義上的綜合指標。也就是說,對專業技術領域的攻堅牛不牛逼,對特定社會人群的挖掘準不準確,以及對現在及未來產生多大的影響。這是綜合判定的結果,而判定的標準在於你基於哪個判定體系。

所以,一個藝術家的道德水平是否必然會影響其藝術高度?——這基本是個類似於「你乖不乖會不會影響你彈鋼琴水平的命題」。
聽話,聽老師的話,勤奮練習,有錯必改,勢必會對練琴產生積極影響,但你能不能彈得一手好琴,決定性的因素一定是你的天賦、熱情、靈性以及手指的長度,而不是你的課堂紀律好。
聽老師的話用功補拙,只是基於大多數人而言的;對於天才而言,那些針對大多數人的規矩,不過是句屁話而已;然而對大多數不是天才的人而言,聽老師的話好好練,也是一個讓自己向牛逼靠攏的好途徑。
但我認為,藝術高度——假設真有一個公認的藝術高度的話,那一定是屬於天才的。

-----------------------------
另起一行說說隱藏在這個問題之下的真正問題:在中國這個道德社會,你觸犯道德底線,還有資格成為大家尊敬的對象嗎?
以下內容引自林欣浩《佛,到底講了什麼?》一書中,《道德怎麼能治國?》這一章節:

在今天的法制社會裡,之所以大部分人都服從法庭的判決,是因為有以下幾個條件:
首先,有競爭激烈的律師行業。因為競爭激烈,所以我們僱到的律師都是水平較高的,都儘力為我們打官司。這樣我雖然不懂法律,但我相信沒有因此吃虧。

第二,現代社會還有一套複雜的法律和行政制度,用來盡量減少法官舞弊、保證法官的斷案水平。打官司的人如果不服法庭的判決,還可以上訴到更高的法庭,找新的法官審。這樣就把遇到壞法官的幾率降到很低了。
因為以上兩點,在今天的社會裡打官司,大部分人會覺得,律師也儘力了,法官既公平也不糊塗,因此相信審判的結果大致是公平的。

但這一切,能在古代實現嗎?
以上兩個條件,說白了,就是需要大量以司法為專業的律師、法官,還要有培養他們的學校,監督、考核法官的機構。此外,還取證、辯論、上訴等一套複雜的過程,這讓每一個案件的審理都非常緩慢。

古代生產力極端低下,就養已有的文人還經常讓百姓陷於生死邊緣,怎麼還能再養得起那麼多的司法人士呢?
換句話說,中國古代的文盲率大於九成,怎麼可能讓兩戶農民為了一隻羊一棵樹的歸屬,還能找來倆律師一法官一個書記員陪著他們辯論上一個禮拜?

因此中國古代處理案件,不是依法辦事,而是依儒家道德辦事。
表面上,中國每朝開國的時候都會制定厚厚的法律,什麼《大明律》啊、《大清律》啊。其實,中國古代的法律思想,都是以儒家道德為中心的。是否遵守法律條文不重要,講不講儒家道德才是最重要的。

在古代中國的基層,負責決斷民事糾紛的不是政府委派的官員,而是從百姓中推舉出來的家長、族長。這個職位大多由未被委任官職而在家閑居的舉人、秀才,或者退休回家的官員擔任。因為科舉考試都以儒家作品為大綱,所以這些族長都是儒家道德的代言人。
就算是基層官員,也帶有濃濃的家長色彩。

科舉考試從來不考法律,只考道德文章。所以中國的基層官員都是道德學家,而不是法律學家。

基層官員被稱為「父母官」,被要求「愛民如子」,官員對百姓的管制叫作「教化」、對百姓的幫助叫作「恩情」。中國古代百姓從不跟縣老爺講什麼權利和義務,有訴求的時候,只會攔轎喊冤、長跪不起。官民之間的關係是類似父與子的倫理關係。

那麼,講儒家道德的古代社會,是如何解決百姓不服氣的問題呢?又如何防止官員以道德的名義徇私枉法呢?

我們來說道德治國的第一個好處:道德治國,更利於地方的司法公正。

中國古代處理民事糾紛的過程是這樣的。
當兩戶人家為了一棵桑樹爭執不清的時候,審判者不必鑽研法律條文判斷其產權歸屬。而只需要按照儒家的道德標準給兩人在案件中的行為打分,分高者可得。假如兩個人都沒有犯明顯的道德錯誤,那麼儒家還有另一套禮讓標準:幼從長、富讓貧,一樣可以妥善解決此事。

只要裁決者遵守了儒家道德,那麼當事人就不能不服從。假如當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進一步申訴,根據儒家道德,他就是一個自私貪財的人,在道德比試中完全處於下方,也就毫無申訴的資格了。

道德審判解決了「百姓不服」的問題。
道德的妙處在於,一個完全沒文化的老太太,也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懂得什麼是「有規矩」,什麼是「不三不四」。

也就是說,任何人都能看懂道德法庭是怎麼斷案的。
在道德社會裡,族長或者官員的判決書里寫滿了道德詞語:某某傷風敗俗,所以給予懲罰。某某道德高尚,所以嘉獎。判完後還說,這麼判決是為了宣揚道德,維護社會風氣之類。

我們今天聽了,會覺得這縣官真是衛道士,讓人討厭。但是,這個審判過程、審判理由,任何沒有文化的人都能聽得懂。只要審判結果真的符合儒家道德,百姓就會心服口服。

道德審判也解決了執行的問題。
在今天,法院宣判了以後,還需要有強大的警察力量去強制執行。否則審判就沒有意義。
而中國古代的道德審判,自身就帶有強制執行的能力。
這是因為老百姓對維護道德有著天生的、極高的積極性。百姓生活的一大樂趣,就是指摘別人的道德過失。比如我們今天的電視里展現家庭矛盾的真人秀,賣點就是讓觀眾有機會對著別人的家事指指點點。
所以只要一件事違反了公認的道德,老百姓自己就是天然的司法執行者。古代農村非常閉塞,很多人住一輩子也出不去這個村,因此村民的道德壓力幾乎就是強制的。且不說私刑這種暴力手段,就是所有人一致的辱罵、經濟上的孤立,就足以把被懲治者逼瘋。所以才有個詞叫「戳斷脊梁骨」。脊梁骨都戳斷了,那得多大的痛苦啊。
我們在電視劇里,常看到古代鄉村裡,違反道德的女人動不動就自殺。以我們今天的觀點看,覺得這女人太脆弱了。實際上,是因為這個女人一輩子也沒機會離開村莊,所以對她來說村裡的道德壓力比監獄還恐怖,受全體村民一輩子的折磨還不如去自殺。
在這樣的社會裡,道德法庭執行起來也就比國家機器還高效了。

道德審判還解決了官員徇私枉法的問題。
如果縣官、族長為了私利操縱審判,那就意味著案件的判決不符合儒家道德規則。
我們前面說了,在道德審判里,所有的百姓都能看出其中的不公。
我們剛才又說,老百姓對維護道德有著天生的積極性。對公平的追求是人的本能,因而在明顯非正義的事件上,百姓很容易達成共識,產生共同而強烈的對抗情緒。這就是所謂的「民憤」。
如果官員舞弊得過分,百姓就會拉幫結夥、寫簽名信按手印,一起去更高的部門檢舉。因為上級部門也在用儒家道德要求自己,所以這種基於道德情緒的檢舉,總能引起上級部門的重視。從而撥亂反正(當然,是儒家道德上的「正」),完成司法系統的一次自我修復。

如果您已將這段引用文章看完,相信答案已經浮出水面。
道德從來不是判定藝術高度的指標,而是規範個人操行的標準,而這個標準,則是依附在特定社會裡,並緊密同社會生產力、生產關係和社會形態相聯繫的。
也就是說,儒家延續千年的道德標準是依託於農業社會的,而近百年時間,我們的社會已飛速從農業社會轉型向工業社會,並繼續向知識社會邁進。也就是說,生產力的大幅提高,已使過去治民有效的道德手段變得落伍。
舊道德,在很多時刻,已經顯得十分不合時宜,然而作為中國人,我們被滲透訓練了千年的用道德判定他人的思維習慣,卻依然頑固地存在。
我想,這才是這個「偽命題」被提出的原因。

希望回答有幫助。
並強烈推薦《佛,到底講了什麼?》,豆瓣閱讀就能很方面地買到。


這和字如其人是一個道理的。。

誰信誰xx


唐朝有個人渣,一生花心,對多個女子始亂終棄,但他懷念亡妻的悼亡詩卻名傳千古,感動了無數人。
宋朝有幾個奸相,有的亂政,有的賣國,但卻個個都文采卓然,書畫兼通,有一個還是宋代書法四大家之一。
西方有一大票藝術家,有的狂妄自大,有的拈花惹草,有的亂倫,有的睡朋友老婆,有的四處借錢從不歸還……可就是這幫人創作了相當多名垂青史的詩篇、畫作和交響樂作品。
道德是社會用來約束人的,而藝術家則是最不愛受約束的人群。


完全不會,因為人類對於,什麼是藝術,尚且沒有公論,對於什麼是道德,也沒有公論,對於一個沒有公論的概念,是否能必然影響另外一個沒有公論的概念,那不是扯淡麼.


王爾德主張「Art for art sake」(為藝術而藝術)。他的小說、童話唯美,但其本身是同性戀、生活腐化墮落在當時的社會在道德層面被人所不齒。但文學造詣有目共睹,開創「頹廢文學」的流派。

1、道德,是人之社會屬性的集中體現。它重要,是維繫社會正常運轉的必須。但社會是進步的、人是變化的,道德也可以被推倒重建。否則,我現在還裹著小腳在家繡花,那裡有機會來知乎上答題。當時被道德不齒的王爾德被因同性戀而飽受詬病,而現在美國脫口秀女王Ellen牽著妻子大方走過紅毯來主持奧斯卡。她如此受人喜歡和愛戴。所以,道德重要,但其準則並非絕對。

2、藝術,本質是人類解決溫飽、無聊逼的開始消遣、討論、思考的產物,即使總被時代或社會賦予的各種功能、作用。文革時期的「樣板戲」是藝術吧,在當時的道德角度高吧,但它是好的、值得褒獎的藝術嗎?(問出這句的時候誰也不得不承認道德社會政治標準在人頭腦中的根深蒂固。)今年春晚里拿大刀、跳芭蕾的紅色娘子軍的節目被吵嚷過一段時間,可見對藝術的評判不論形式、寓意總會被當時的政治、社會道德所影響。

3、藝術的「教化、教育」的作用,也就是「道德意義」是成為藝術的必要條件么?否,即說明藝術與道德無關。藝術、宗教之所以帶了教育、道德意義大多是統治階級為維護統治、或者社會安定而強加的。在越發達文明的社會對藝術在道德、教化功能上限制越少。

4、但藝術和道德的無關也不能完全沒有底線,維持人倫、向善、人性的底線不能僭越。但某一具體社會環境下、對藝術的道德控制操作起來沒那麼容易,底線也很難找。感覺這個問題是個只能討論而沒有答案的問題。

5、題主雖側重問藝術家的道德水平,答案還是同以上討論。我們總是傾向於評判他人的道德水準,但往往忽視了自身和現有社會道德水平的限制。

總之,在這個多元開放包容的社會時代下,對藝術和道德來說也是越來越開放包容。

(手機碼字,呼…-_-#)


道德影響大到非藝術家們無法想像

道德影響自律 自律影響作品

但是這裡道德不是大眾說的什麼道德不道德
說一個人不道德 那本身是最不道德的
這種道德被我稱為權利的垃圾 和塑料的垃圾一樣 他都是垃圾
這就是我的道德
我恪守此一理論 愛這個世界
別人愛咋咋地

其實關注陰暗的一面也無不可
包括尼采福柯桑塔格很多知識分子也在關注那些東西
你身邊有很多人在關注你陰暗的一面 這沒什麼

但藝術家本身不能陰暗 陰暗是不可能產生作品的 相信我
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大家可以去看去思考
所謂藝術 不過是上天把你作為一種通道展示了世界的意志 而不是藝術家本人
這裡有很大的慈悲 (悲天憫人)

有一些例子 比如納粹藝術家等等的
可能我們會說他們道德低下 但這一觀點可能會和世界的觀點相左
因為他們也只是時空中的一粒塵埃

~~~~~~~~~~~~~~~~~~~~~~~~~~~~~~~~~~~~~~~~~~~~~~~~~~~~~~~~~~~~~~~~~~~~~~~~~~~~~~~~~~~~~~~~~~~~~~~~~~~~~~~~~~~~~~~~~~~~~~~~~~~~~~~~~

P.s : 寫完了以後想一下 道德不僅影響自律 審美 生活習慣啦 各個方面 沒有不影響的
道德本就是建構一個人的成分

P.p.s : 想起來一句話 杜尚說的 : 「 我不相信藝術, 但我相信藝術家!」 這話說得好極了


我要說的是:舉例子是不能證明必然命題的。雖然張佳瑋,舉了很多的道德上有問題的人在藝術上取得很大的成就,這種舉例不能說明道德水平必然影響藝術高度,因為
1.還有很多道德高尚藝術成就也很高的藝術家,文學家。
2.還有很多道德低下的人藝術水平很低。
雖然有道德低下的人取得很高的藝術成就,但由於有1 ,2的存在。我們甚至連:「道德對藝術成就具有非常大的影響」這樣的統計學意義都沒有。更不用說必然。
至於有人用道德缺陷所產生的某些對藝術創造的正面作用來作為論據,論證道德對藝術成就高下的作用也不是充分的,因為道德高尚同樣對藝術具有很強的正面促進作用,還有那些道德中性的人也有他對藝術的促進作用。並且各種層次的道德除了對藝術有促進作用之外,還在不同程度上有阻礙藝術成就的因素。因此道德與藝術水平的層次沒什麼必然聯繫!
我認為影響藝術家藝術水平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1.基本功
2.個人經歷
基本功的深淺決定了可以表達深淺,
個人經歷決定了表達的材料


推薦閱讀:

社會那麼複雜,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能夠恪守自己內心向善的準則?
這個世界上存在報應和下輩子嗎?
當付出得不到回報,你會怎麼做?
佛陀為什麼要教我們感恩?一切不是我們修來的嗎?我好苦惱。?
在圖書館佔座和在圖書館推開別人的書性質好壞有什麼區別?

TAG:藝術 | 道德 | 藝術家 | 藝術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