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玩膠片攝影,又買不起徠卡,有什麼別的膠片機?
以前玩單反,佳能系。
另:膠片機是不是大部分都得買二手或庫存的?沒有新機了?
(多圖)
聽說品茶分三個檔次,上品的講究水,中品的講究茶,下品的講究器。類比起來,拍膠片最關鍵的其實是沖洗(當年有多少有志少年被彩擴店消磨了情懷啊!),其次是膠捲,最後才是相機。
以上是杭州「某英雄」沖洗店沖掃的,店主都很年輕。單看上圖顏色,個人認為很有膠片味,要是放在垃圾彩擴店用失效藥水來沖洗,我想一定會慘不忍睹。(藥水不新鮮會讓照片呈現品紅色)
所以真心建議,先要找到一家靠譜的沖洗店。(這也是我慘痛教訓得來的經驗)
————————————————————————————————————————
現在很多相機想買都買不到了。網上的照相器材交易除了淘寶還有蜂鳥網,無忌的好久沒去了。買相機最好還是親眼見一見,沒用過的最好摸一摸看看手感。有時候會在幾台機子上糾結,其實一上手,看看取景器,聽聽快門聲音你就知道該買哪台了。
市面上的膠片機基本都是二手的,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一些尚有利潤可圖的相機,有幸拜訪過北京的五棵松,上海冠龍和星光,杭州的婚紗照材市場,香港的陳烘相機,經典名機汗牛充棟。(別的城市也有很大的市場,比如廣州,遺憾無緣得見)
圖片來自網路,陳烘本人極儒雅,精明的商人思維(其實哪裡的老闆不是呢),砍價前做好功課。
相機是跟人最接近的器物,很多戀物者會很看重相機的手感。
以下個人使用經驗和觀點,有一說一,不涉品牌及名族情感等問題。
另外根據題主要求,略去了五千以上的135和120相機。
為什麼不選國產機,因為笨重。笨!;重!
江青喜歡拍照(技術很高超呢!),當時在她授意下仿製哈蘇製造了東風相機,仿製徠卡M3製造了紅旗20相機。她提出的要求是「無論是牙咬還是腳踹一定要(把相機)造出來」(原文是小時候雜誌上看到的,現在網上也搜不到原話了,歡迎指正)技術公關我知道的主要一個是快門,另一個是加工兩個嚙合的錐形齒輪。快門後來是有工人在池子里撒了泡尿,增加了彈簧的含氮量才提高了快門速度(待證實)
當時這些機子新華社都是買一台來供著,該用哈蘇還是哈蘇,徠卡還是徠卡。反正公款,又好用。
本人曾有台DF2,那已經是很後來的事了,比起DF1雖然已經精緻很多,但跟進口相機一比就是月餅和月餅模子的差距。(月餅模子就不上圖了吧:))不過海鷗的標頭當初還是有口皆碑的。
我為什麼放棄了鳳凰205
現在來看做工無論如何是粗糙的,機械結構直接而粗暴,毫無美感可言。不適合小資小清新,甚至都不適合做道具。
最主要的,對焦累啊,聯動測距基線短倒也算了,黃斑又很淺,那叫一個累!
膠捲時代,市面上最常見的相機除了德國的徠卡,祿來,康泰時;瑞典的哈蘇。其他都是日本機的天下,尼康,佳能,奧利巴斯,潘泰克斯(現在叫賓得),美能達。這些品牌當年都是攝影愛好者口中如數家珍的談資。
我為什麼沒買美能達X700
90年代中葉,買一台X700的錢,買一塊瑞士梅花表還有的找。過去當然是買不起,現在呢,說實話,看不上了。
聽說過太多人了,買齊了整套美能達,一機兩鏡(變焦)閃燈過片馬達。沒用倆月都出了,換來一台FM2。先不說他的電子快門和可疑的電容,可能是塑料件用太多吧,手感這東西真的很奇怪,用過了才知道。而且MD卡口的好鏡頭歷史上本就不多。
不過本人覺得美能達的取景器看著實在是舒服,大且亮!哈蘇都用美能達幫他做的對焦屏哦。
雖然很多x700的老用戶都對此機愛不釋手誇讚有加,但因為懷念膠片而去購買二手機器的話還是有更好的選擇,儘管已經很便宜了,算是實惠之選,但花20個膠捲的錢倒是不如用LOMO或立拍得來得有情懷。你說呢?個人觀點。
望而卻步的奧林巴斯
奧林巴斯早就是光學界的大佬,當年的om系列就以做工精緻體積緊湊著稱。
按我的性格是很喜歡這類相機的,當年也是沒錢,而且在國內市場上比較少見,多的也是om-10,om-20這些兩位數業餘版。現在還能見到的最高等級的是om-4ti鈦版本。但是價格昂貴,是當收藏品出售的。前面也說過,市場上能剩下的都是尚存利潤的產品。
缺點不是沒有,你看下圖的快門環,是在鏡頭上的,光圈環在鏡頭前部,對於操作都要從新適應的,另外om鏡頭難找,儘管光學質量無可挑剔。
我為什麼出掉了TC-1?
當年國外有人只用tc-1拍的照片辦了個影展,可見素質不容小覷。(他的鏡頭因為太過出色,還出過螺口的版本可用於徠卡相機上)機器本身真是美的不像話,而且貴氣。所有運作只靠一個馬達,體積真的是最小最小了。操作不是問題,但是取景器太小,眼睛真的看的太累了!如果你根本不情願靠近取景器去取景,還怎麼去拍啊。
28mm的焦段適合風景,掃街。對我來說太廣了。光圈是大小不同的孔板切換,所以能做到很圓,但就是這個動作,要是切換沒到位而啟動關閉相機就會故障,幾乎所有的返修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我為什麼沒留下祿來35
買不到測光電池啊親,電池為老式的LR9625,現在 就連電池轉換套都沒有賣的了(淘寶曾買到過)而且就算轉換了,電壓不對測光也不準啊,萬幸是機械快門不影響拍照。
機器只能估焦,老機器一般都修過,但是鏡頭裝回去容易裝差角度,對焦很容易因裝配不當而對不準,除了實拍又無法驗證。(本人就收過一台焦距裝差的祿來35,後來自己測試,拆開修理完工後低價轉掉了,真是業界良心啊!)
內部都是薄片的槓桿結構,裝配稍有偏差,機械測光桿就秀逗了。
機器是口袋機經典,由海因茨·瓦茨科設計,天塞或松納結構鏡頭,近乎天才的設計,可靠的機械結構,後期大部分在新加坡生產。建議買此機最好確認無拆修。
英女王使用祿來35相機
尼康35Ti的優缺點
此相機太美了,鈦金屬色外觀,尤其相機頂部指針式儀錶盤,在晚上開啟照明,亮騷極了!
當年此機的宣傳語是「用於嚴肅攝影」(難道用其他口袋機都是開玩笑的嗎?)一方面也說明了廠家對此機鏡頭的自信。
缺點嘛一個是外科塗層容易掉,尤其經常刮擦的開關撥桿附近和八個角尖銳處,另外強制開啟和關閉閃燈按鈕面積小,按壓時容易失誤(這一功能我還是經常能用到)。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28Ti改成了撥桿式。
總之,為什麼最好不選自動相機
因為拍太快了,即便不是從節省的角度出發,我們也希望有較高的出片率,拍一張是一張,那樣才有成就感啊。為什麼徠卡M備受推崇?很多人講的都有道理,純機械,可靠,簡單,做工紮實,但最根本的不在機器本身而是在它的拍攝方式上。他能讓拍攝者慢下來,用心構圖考慮曝光和景深,它改變的是一種拍攝方式。事實上據我觀察出片最高的還不是徠卡m,而是120相機,因為拍的更慢。
如果有機會我會考慮進的機子
(120相機有很多精品,可惜價格太高,跟他們比,徠卡都不算什麼。所以在這裡就略過。)
首選尼康F3
曾經有個雜誌上的海報是以美國的太空梭為背景的尼康F3。當時就把我給我震撼了,從那時起我就一直夢想著擁有這麼一台相機。可惜現在哪哪都搜不到這張照片了。
還有小時候看書,唐師曾採訪加沙地帶也是把一台壞了的F3給大兵哥把玩才坐上了一輛坦克。哎,簡直仰慕得緊!
實惠些呢可以選擇FE2,再不濟FM2,講究收藏性的可以選蜂巢鈦合金快門帘版本的。後期都是鋁製快門帘了。
說了尼康不說佳能好像很不好意思,不選佳能是因為二手的鏡頭沒尼康多,甚至沒有徠卡鏡頭多。(個人經驗)不過曾見到有女孩子背著台銀色AE-1,那絕塵的氣質絕對加分!
康泰時T2
紮實的手感和油潤的鏡頭,故障率低。另據說快門有時滯,各項電子數據有些落後。
徠卡CM
優秀的徠卡基因,專業的鏡頭,德國製造。缺點有些人嫌機身太厚,據說排線容易故障。
劍走偏鋒之裝13之選——女伯爵
這台是Zeiss的Contessa,1950年問世,使用最常見的135膠捲,摺疊機身,黃斑測距,帶測光。從照片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做工已經是蔡司頂級的工藝,尤其是金屬部件的電鍍加工,半個多世紀後仍然光彩照人,由於嚴謹的做工和小巧而貴氣的外觀,被美稱為女伯爵。
曾經上手過,手感驚人的好,對焦環相對有些薄,快門扭在鏡頭上。價格也不貴,成色不錯的2.5k的樣子,幾年前的價格。
同樣精彩的還有Voigtlander Vitessa又被譽為天線機,可是摺疊機里的精品啊!
福倫達是百年老店了,光學素質當年可是掃地僧級別的。
有知友「砸場子」指出此機故障率高,本人頗以為意。此機慎入。感謝「砸場子」!
為什麼我會推薦以上兩款相機呢?玩膠片玩的就是情懷。想起北京的大仙居給我說的一句話,「要裝13就裝的狠一點!」哈哈,所以後來我選了某紀念版。這是後話。
還有一個原因是現在還能找到這兩款相機,而且為數還不少,國內幾個數得上的市場一定會找到幾台,相比尼康FM2我本人倒是越找越少了,可能新一點的FM3更能賣出價錢吧。
膠片的話,先要考慮事玩135 膠捲或是120 膠捲。
以135 捲來鋪述
1先說說與徠卡相仿的吧
可以考慮下福倫達R系、蔡司依康系。
當然,我不是器材黨,卻也無不嚮往徠卡M系,那真的可以算是終極的呵。
2入門的、便宜的、手動的國產旁軸機子
海鷗、鳳凰205系,都是便宜又經典的旁軸國貨。
3旁軸的其他選擇——由「癮私機(http://PSCAM.COM)」說開去
PS機,簡單的說就是隨身機。
理光 GR1v、GR1s;富士 klasse S、klasse W 等,都是值得考慮的。當然,價格差異挺大,需要自行斟酌。
4再來談談膠片單反
在數碼單反大行其道的今天,再玩膠片單反,我估計大家都是志在把玩膠片單反的全手動體驗。
於是,我就就全手動膠片單反,簡單的推薦。
美能達X-700,這機型時下很火很熱,而且價位不高。成色好點的,大概就一千開頭。(推薦咯)
佳能AE-1、尼康FM,等等。
歡迎斧正、歡迎交流。
膠片機的精髓其實不在於機身,而在於鏡頭和畫幅,畢竟膠片攝影沒有數碼攝影中的sensor——「sensor「在膠片世界中就是膠片本身。
有很多很不錯的膠片機,就格式上來說j遠遠比數碼種類繁雜。有雙反,有單反,有旁軸,等等。Leica主要屬於旁軸。這要看你喜歡用哪種。
鏡頭我在這裡就不說了,Leica的天價反正我還沒有到能承受的地步,但是這裡暫時先不討論鏡頭。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畫幅的大小。對於同一種膠片來說(例如柯達Tmax),越大的畫幅就表示可以塞進去更多的細節。
Leica膠片機, 據我所知,只有全畫幅的,也就是說,每一張照片成像的膠片大小是35mm(36mm x 24mm)。比較Leica和任意中畫幅 (中畫幅的大小有很多,有60mm x 60mm,也有60mm x 45 mm, 也還有60mm x 70mm) 就拿最普遍的6x6cm來說,膠片畫幅的面積比35mm多了4.17倍。也就是說,同等大小的最終列印出的照片,如果不受印表機能力所限,中畫幅能比35mm多4.17倍的細節。這種級別的質的跳躍,絕對不可能說簡單的從尼康的35mm換到Leica的35mm就能做到的。而更甚者,大畫幅,膠片大小有102×127 mm,這又是中畫幅的6倍,全畫幅的20多倍。
如果按照像素來做比喻,那中畫幅和大畫幅的像素能輕鬆達到1億以上 (對比現頂尖Canon 1D或者Nikon D3,很容易可見差距)。
當然,價格,也是一個因素。由於70年代以來全畫幅的崛起以及90年代以來數碼攝影的普及化,中畫幅以及大畫幅相機的價格(特別是二手的)現在相對而言非常低。比如說祿來的中畫幅雙反,最好的一款2.8F,60年代產的,保養很好的,在美帝這邊也通常不會超過$2000;保守的說,絕對不會比Leica貴。而成像效果,拋開PS (膠片當然也能PS),絕對拋開Leica一條街沒得比。
基本上,如果是打算在攝影這個路上一去不復返的話(也就是俗話所說的單反窮三代,攝影毀一生),那最終至少將會是進階到中畫幅的,甚至有一些人會進階到大畫幅。當然,每個人的需求有所不一樣,而且能力也不一樣,對待攝影的認真程度也不一樣,耐心也不一樣。有這麼多因素決定了你最終將會用什麼樣的相機。Leica也真的很不錯,但是風光攝影真的不行,當然人文另論。但是說到人文,為什麼不試試mamiya 645系列呢?性價比。
說這麼多,總結過來,還是這麼一句話:如果期望通過用最好的35mm相機以及鏡頭來達到質的飛躍,那遠遠不如用從35mm轉換到中畫幅;而期望通過用轉換成中畫幅來達到質的飛躍,卻又遠遠不如拿上你的相機(無論是什麼牌子什麼畫幅),走出家門,對焦,多多按下快門。Ken Rockwell老是說,Camera doesn"t matter。此話大部分程度上不假。在產膠片機還是有的,135起碼Leica的M7和MP都是在產的,上官網還能定製。
Nikon和Canon的話,似乎以前聽說過,Nikon F6和Canon 1VHS是可以下單定做的,不過好像沒找到,而且據說價格很貴,不如淘台二手,反正旗艦機很耐操。
要我推薦的話,135系統里,用過那麼多相機,除去昂貴的Leica,用起來最紮實的大概要算Nikon F3和F5之流了。Canon的話自動機EOS 3之類的也可以考慮,有EF口鏡頭可以直接用。自動機看自己數碼用Canon還是Nikon了,當年的旗艦機身放在現在的二手價也不過入門單反的價格,旗艦機身的做工可是遠好於入門機的。
手動機不推薦Canon,非旗艦AE-1不夠耐操,旗艦New F1價格比F3貴,Canon的手動頭也沒Nikon來得好找。Nikon手動機買台F3就可以了,做工精良十分耐用,鏡頭一抓一大把,有Nikon數碼機身還是同一個卡口,實在不想買鏡頭,50 1.8D都能直接用。FM2也好FE2也好,儘管長得精緻性能更好,但是畢竟不如旗艦機耐操,我是用過F3很難再用回FM2和FE2的。當然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啦,不過FM2的價格一直被炒,注意點。
至於X700之類的,雖然物美價廉,取景器也很明亮,但是自從見過某個朋友用壞過三台X700,一怒之下買了台F3之後再也沒壞過的經歷來看,如果你要一台忠實於你的相機,X700不知道哪天壞掉的情況是不能忍的。
總之,如果要一台長得好看的相機的話,看著順眼買就行,我個人是很喜歡Nikon FM/FE系列和Olympus OM系列,一直眼饞想買台回來放著看。如果需要靠譜的相機,買台Nikon F3,或者買Nikon和Canon的自動機的旗艦或者次旗艦,都是可以勝任大量拍攝任務的,而且價格也不貴,鏡頭也好找。
以上大致隨便講了一些日系的135單反。如果是初入膠片,不推薦買隨身機或者PS機,就是有些答主推薦的小機器。有些個性太強烈,不好駕馭,有些故障率太高,亂買容易坑。135單反上手相對還是容易的,熟悉之後有時間折騰可以嘗試這些隨身機。也不推薦120,先把135摸熟了再折騰吧。
當然,記得要買靠譜的膠捲,10塊錢的民用卷那是不夠靠譜的,30塊的專業卷有人大概會嫌貴,但是性能好,物有所值。以及要找靠譜的沖掃店,膠捲沖洗需要保證每天都有一定量,否則藥水會變質,沖洗效果下降。掃描……有條件的話9000ED起步吧,效果比20塊的沖掃好不少數量級。
至於膠片味什麼的……很不幸,這種味道是低檔民用卷+低檔次的掃描,偏色X偏色最後得出來的情況.有些人以為這種偏色就是味,那麼,一台數碼相機如果偏色成這樣,大家是高呼膠片味萬歲還是偏色成這樣這台相機怎麼不去死?膠片是一樣的道理,發色準確是硬道理,膠片味都是歪門邪道。
入了膠片坑,有些人會考慮到成本然後提出所謂的「認真思考過後按快門」。試問,拍數碼不需要認真思考後按快門?再試問,節約一張膠捲比較划算還是多拍幾張最後能挑出最好的照片來的划算?不要吝嗇膠片,每次都認真思考認真拍,同時也要保證一定的拍攝量,因為你無法保證你這次拍下的就是最優秀的。就算是大師也會拍大量的好照片,然後挑出最優秀的那張,那麼入門的時候哪來的節約膠捲的路?浪費快門積累經驗是攝影的一環,不爽不要玩。
入坑2年,120多個卷,用過(倒騰來的,蹭的)相機十多台,雖然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數據,雖然也沒什麼作品可以發出來,但是還是想忠告一句:保持每周一卷的拍攝量,然後享受攝影的過程。
祝題主玩的愉快。
2012年開始玩膠片,前前後後倒騰過不少機器,說說我的使用經驗吧。 、
135:
X700第一個膠片機,豆瓣神機,不習慣手動加上出片效果維達心裡預期,出掉
120:
FUJI GSW690III,直接上了個120里幾乎最大畫幅的旁軸,大萊卡;出片效果極佳,第一次拿到洗出來反轉片底片感動的差點哭了。不過機器過大,外出旅行負擔很重。
MAMIYA C220F,雙反,出片效果一流,比C330S輕但還是很大很重,出掉
Minolta Autocord,雙反,輕巧了很多,對焦屏暗淡,白天精確對焦純粹靠蒙,出掉
FUJI GA645i,645旁軸自動機,兼顧了畫幅和便攜性,就一個字:爽!
FUJI GF670,可變畫幅的現代相機,旁軸,非常好用
Bronica Etrsi ,645單反,可換後背;剛剛入手拍了1卷,成像有待檢驗
我大部分的膠片機都是富士的,原因有2點
1. 設計做工好,故障率低,保有量大,價格平易近人
2. 鏡頭素質高,加上super-ebc鍍膜,色彩、銳度都很動人
以下為個人看法:
請謹慎購買135手動機,會嚴重減慢你的出片速度,從量變到質變永遠是事務發展的規律
更進一步,請謹慎購買135畫幅膠片相機,由於畫幅不大,成像質量相比數碼沒有優勢,適合玩玩;因此135畫幅我僅推薦PS機,具體型號FUJI KLASSE W/S
關於120畫幅,請謹慎購買年代久遠的相機(包括rolleiflex系列),原因很簡單:水深!而且機器未必好用
最後,玩膠片攝影最重要的是膠捲和沖掃
要使用專業膠捲,120的好一些,135的民用膠捲太多了,40塊錢以下的就別考慮了,浪費錢
盡量找靠譜的店沖,掃描9000ed吧,出來的效果絕對不一樣
總之,攝影是坑,膠片攝影是坑裡的深坑,入坑需謹慎
回答過一個一樣的問題,無情的略作修改複製過來。
下邊做一個我非常主觀的膠片機推薦,我不是參數黨,我是主觀狗。
1.國產旁軸膠片機
這裡具體的型號非常之多,價格一般在80到300元之間,高於或低於這個價格範圍的也有,但是不推薦。一部150元左右9新以上三無(無霉無霧無傷)且功能完好的國產旁軸相機是一個非常好的入門級膠片機選擇。起碼我在膠片入門甚至攝影入門的時候就是這樣一部相機讓我學習到了特別多的東西。那原因是為什麼呢?因為大部分這個段位的旁軸膠片機手動性都較高,但是出片並不一定躁,往往會給我們帶來非常好的出片體驗,並且可以鍛煉自己今後的光圈快門的配合這個方面的能力與感覺。(有些人可能要問了,現在相機都是自動曝光的,自己會手動曝光有什麼意義呢?我想說的是自動曝光起碼現在的科技水平來說是絕對趕不上精通手動曝光的人的。因為自動曝光僅限於對曝光度的控制,但是他並不知道在你創作一張照片的時候,你所需要的畫面是想要往哪個方向走的。因為準確的曝光情況下可以有千萬種不同的光圈快門ISO三個數值的匹配可能性,最後照片的觀感也是會非常不同的。)還有一點是這類相機大多採用黃斑對焦,這也是練習手動對焦的非常好的選擇。(手動對焦是趕不上自動對焦的啦,但是如果日後就是想玩膠片,很多很棒的膠片機型都是需要手動對焦得,雖然對焦方式不同,但是這個能力是相通的。)
幾個具體的型號:虎丘351、海鷗KJ-1、鳳凰205、華夏821。
上一張我自己用虎丘351出的樣片,這類相機出片都比較類似。
2.全自動膠片單反
這裡的全自動指的是有自動曝光並且有自動對焦的膠片相機。如果你是懶得去學那些手動操作的內容而又想有不錯的膠片出片體驗,這類相機將是最適合你的選擇。你只需要構好圖虛按快門再實按快門就可以搞定整個拍照流程。補充說明一點,這類相機機身型號只決定拍照時的部分性能,主要出片效果取決於鏡頭和所用的膠捲。當然對於所有膠片機來說出片效果膠片都是很重要的部分。以下羅列的推薦機型價格差別較大,最貴的大概2000左右(Pentax MZ-S),最便宜的300左右(CanonEOS 300)(均為單機身價格,不包含鏡頭)。根據自己的預算做選擇即可,每個型號請參考淘寶。中華相機網會相對便宜,但是得淘並且需要十分注意新舊程度。鏡頭的話配個卡口匹配的50mm標準鏡頭就可以,如果你不喜歡定焦就配一個套頭,18-55這個焦段左右的(視選擇的機型而定)。
幾個具體的型號:CanonEOS 3、CanonEOS 300、Contax N1、Minolta Maxxum 7、Nikon F100、Pentax MZ-S。
上一張我自己用CanonEOS 300出的樣片。
3.手動對焦自動曝光膠片單反
這個類別中存在非常多的膠片機皇膠片機後級別的相機,大概這個類別的時代是一個膠片相機最鼎盛的時代。我現在最常用也是最主力的膠片相機Nikon F3就出自這個行列,這部相機個人感覺相當於數碼單反中的5D2這樣一個位置,也是很多膠片愛好者公認的單反膠片機皇。
幾個具體的型號:Nikon F3、Canon AE-1、Minolta X-700、Canon F1。(鏡頭推薦配50mm或者35mm定焦鏡頭)
上一張我自己用Nikon F3出的樣片。
4.傻瓜膠片相機。
這類要比全自動膠片單反操作起來更簡單方便,是另一個膠片機的鼎盛時代,大概85後95前的同學們童年記憶中家裡是會有一部這樣的相機的。這類相機除了構圖能力的鍛煉之外基本上對你攝影的學習幫助為零。但是很多人還是很喜歡,因為還是有幾款非常經典出片非常棒的型號存在的,我個人也非常喜歡。
幾個具體的型號:Olympus miu2、Yashica T4T5、Canon Prima AF-7。
上一張我自己用Yashica T5出的樣片。
5.非國產旁軸膠片機
把這個類別單分出來並且沒有跟在國產旁軸膠片機的後面是因為這個類別中相機的使用方式、操作難度、操作方法、機身構造等比較複雜且不單一。單這一個分類就可以再分成幾種不同的小分類。(根據操作方式,機身構造等等)當然國產旁軸膠片機也是有這樣情況的,但在比較大的百分比下以及我們常用常見的機型中沒有這麼複雜。(這段寫的比較奇怪,但是就是這樣,不知道大家是否能理解)
幾個具體的型號:Rollei 35、FED 5B、Olympus Trip 35、Smena 8m。
上一張我自己用Rollei 35出的樣片。
6.120即6X6畫幅相機
這個分類的相機操作難度略大一點,並且還分為雙反和單反兩個大類。其實並不是很推薦入門使用,但並不排除有的人入門就是為了玩這類相機(我有一個朋友就是)。下邊的推薦中差價巨大,最貴的萬元以上,便宜的三四百搞定,只作為比較經典比較好的120相機推薦。當然上邊所有推薦的相機也都是從比較經典比較好的角度出發推薦的,只是這個類別在我心裡略有區別。入門愛好者可以忽略這個部分,或者只考慮買下邊推薦當中的海鷗4B。
幾個具體的型號:Hasselblad 500C/M、Mamiya RB67、Mamiya C330、Rolleiflex SL66、海鷗4B。
上一張我自己用海鷗4B出的樣片。
7.其它
這個部分入門的愛好者也可以忽略,但也並不是不可以考慮,以下我會推薦的包含LOMO的鼻祖LC-A,這也是一個入門的選擇,而且有很多人剛接觸攝影就是從LOMO開始的。但我還會在這個分類中推薦Minox B這種非常偏門的間諜相機,不推薦大部分人選擇使用,只推薦給搞機愛好者和膠片控膠片機收藏家這類人群收藏或者拍攝使用。其實這個分類中有幾個是可以放在上邊的分類當中的,但是我更考慮的是使用和出片方面,所以把他們也分在了這裡。
幾個具體的型號:LC-A、Polaroid SX-70 ALPHA 1、Polaroid SX-70 Rainbow Onestep、Polaroid Land Camera、Mamiya Universal、Minox B、Minox 35。
上一張我自己用LC-A出的樣片。
補充一點,上邊所有推薦的機型當中均為該型號的初始基本機型,有一些後邊還出過升級版本的,比如Canon AE-1後邊出了AE-1P、海鷗4B後邊有4B1和4B2或者還有其它升級版本。有一些是升級版本較好,有一些是基本版本較好,如果大家需要知道某一款的基本版好還是升級版好的話可以給我留言也可以自行百度找答案找對比,我不能保證每個型號我都了解哪個版本最好,但我會盡我能力解答有需要的朋友們的問題。
以上推薦並不足夠並不全面在寫的過程中一定有其他值得推薦的我無法想起,我的知識範圍有限,但我推薦的這些機型在我看來都是非常好非常值得推薦的膠片相機(也有一次成像相機)。希望對提主和每一個閱讀者有幫助。
「膠片機是不是大部分都得買二手或庫存的?沒有新機了?」這個問題的話,是有新機的,比如LOMO出的那些相機,但是基本不推薦,除非為了玩個新鮮。或者可能心在還有新出型號的膠片相機,我暫時還不知道有什麼值得推薦的機型。能買到的基本都是二手,只要注意品相和是否三無這種問題的話,就沒有問題,買就好啦。希望對提主和閱讀此答案的知友有幫助。
感謝閱讀!
個人推薦百佳MTL-50,機器很不錯而且耐用,測光神准。
唔……是嘗試膠片還是嘗試旁軸?
個人覺得膠片主要是要感受整個傳統攝影的流程,沖洗才是最有意思的部分,一套沖洗放大設備真心不貴,如果長期使用膠片很值得入手。
現在膠片還有個好處是可以用低廉的價格嘗試更大的畫幅,入手大中畫幅也是不錯的選擇。
我倒是覺得 Leica 更多的一台可靠的旁軸相機,倒沒啥別的特殊之處,性價比稍低。Leica 仍有一台膠片機身 MP 在產。其他廠商基本只能買到二手了。
目前國內二手市場的價格,可以考慮下 Olympus OM 系,至少虛高的沒那麼厲害。不要買,翻翻家裡的柜子就有可能找到的:
海鷗4B
奧林巴斯u2
奧林巴斯is200
之所以讓你翻自家舊機,是因為老式家用相機普遍很貴,而且不是進口普及機就是當年配給的國產。其中這三款更是當年風靡一時的大眾機型,不論是畫質還是可靠性都有保證,高保有量確保今天依舊有舊機可以作為零件來源以供更換,這點會比很多徠卡機器好很多。有些人說這些高級進口機器會比國產和底端機器可靠,這是事實,但這些機器已經工作了四分之一個世紀,是近五倍於任何可能的保修時限,誰也無法保證這些機器還能再使用四分之一個世紀。
PENTAX 67II+105/2.4. 荒木經唯的選擇, 空間感, 立體感, 描寫力, 都是不二之選...
看題主的意思應該是打算選擇135旁軸相機了,雖然135單反會有更豐富的鏡頭群,但你如果打算經常用相機來掃街或者拍人的時候就要考慮選擇135旁軸相機了。紀實攝影最好是不要干涉被攝物體,而且盡量用標頭或者小廣角近距離拍攝來營造出現場感,避免用長焦鏡頭,因為長焦鏡頭會帶給人一種的疏離感。因此旁軸在掃街方面較單反會有很大優勢。旁軸相機體積小,機震小,較單反會更加隱蔽,而且單反不如旁軸文藝
下面轉載自poco網。希望對你有幫助。
徠卡之外,我們還能迷戀什麼?
熱愛攝影的大家相信沒有誰會抵擋各式各樣迷人的相機帶來的吸引力,都說玩攝影追器材早晚有一天會換到徠卡哈蘇才肯罷手。可見「徠卡哈蘇」的魔力,而135畫幅照相機的最高級別的締造者相信也就是非徠卡莫屬了,而是不是135追到最後我們就一定要追到徠卡,非他不可呢?今天小編就來盤點歷史上那些同樣使用徠卡M卡口的經典旁軸相機。
1. Minolta CLE 美能達CLE
1981年02月 美能達成功開發出世界第一台具有TTL測距功能的35毫米AF照相機「CLE」;CLE體積124.5mm×77.5mm×32mm, 重量375g,小巧而輕便,快門速度B、1-1/1000秒,X(1/60秒),CLE的取景器絕對是個亮點,擁有比徠卡還要明亮的取景器,取景器里有三個取景框,由里到外分別是90mm,40mm,28mm,有人說美能達CLE的精巧典雅完全凌駕於徠卡之上,看來還是有一定的收藏價值,Minolta CLE 在可更換鏡頭的RF相機中,地位彪炳.自1980年發表起,一直到2001年的leica M7發表為止,以其獨特的技術,位居最先進的位置足足21年.這是個業界神話.
它是:第一台擁有觸摸啟動測光的M口RF相機;第一台擁有SPD精密TTL測光的M口RF相機相機(直到1986年M6發表);第一台擁有閃光TTL調光的M口RF相機相機(直到1998年M6 TTL發表);第一台光圈優先AE的M口RF相機(直到1999年KONICA HEXAR RF發表);第一台使用精密無級式調節快門的M口RF相機(直到1999年KONICA HEXAR RF發表);第一台可使用無震動電子快門線又同時兼容機械快門線的M口RF相機。
TTL是CLE最重要的一項技術,它通過在快門上布置白點,隨時反射從鏡頭進入光線,然後暗箱底部SPD對它進行測光.這種方式避免了M5,leize minolta CL用測光臂會產生的震動,也更好的適應各種超廣角的應用。CLE的TTL測光具有全時性,就算在快門在開啟時,拍攝環境的光線瞬間發生變化,相機都可感知而作出曝光的調整.這項技術,就算在當今的相機也是不普遍的.可見當年minolta的功夫認真。之後,M6,M7,HEXAR,VOIGTLANDER都是應用minolta CLE的TTL的方式進行測光的,使RF相機的TTL先天優勢於SLR相機,它毋需跳動光圈,最實時真實的測取光線。作為悠閑攝影,又或者作為輔助機,Minolta CLE應該是首選。
CLE纖輕的身形,便於口袋攜帶,這點是優於HEXAR;而精確的測光便捷的AE功能,又比同門的leize minolta CL優勝.如果你以M6,或Mp作為主力,選擇CLE比M7更能輕鬆行李負擔.能讓你享受一切傳統攝影的樂趣,又是那麼的便捷,如果是布列松的年代,CLE會是人文攝影的首選。
2. Konica Hexar RF 柯尼卡RF
1999年12月的HEXAR RF可算是一台電子版的LEICA(徠卡)M6,它的KM卡口實際就是LEICA的M卡口,兩者的鏡頭可互用。Hexar RF的機身採用鋁合金模鑄,配合鈦及黃銅表層,黑色機身上襯有橡膠,增強防撞防滑的性能。體積細小,重量只有560克,可稱得上輕巧。
其中R表示Konica設計的旁軸明亮取景連動測距系統,取景框線自動配合 28、35、 50、 75、90及135mm鏡頭。而F則表示縱走式雙層簾幕焦平快門系統。快門速度由 16s至最高速的1/4000s,閃光同步達1/125 秒。測光系統設有TT L偏重中央測光。有光圈先決自動曝光及手控曝光兩種模式,另設自動曝光鎖及土2 EV曝光補償等。 Hexar RF的膠捲傳輸系統採用兩組馬達系統,分別獨立控制過片及回卷菲林,有單張及每秒2.5張連續拍攝。Hexar RF的基線長度為69.2mm(有效基線長度為41.5mm)。
隨HEXAR RF一起推出的還有HX-18W小型閃光燈和M-HEXANON 28mm f/2.8、50 mm f/2、90mm f/2.8共三支鏡頭。HX-18W的閃光指數是GN18(ISO 100?米),對應28 mm鏡頭焦距。燈背有全輸出和f/2.8、f/5.6兩檔自動輸出控制,在光圈優先模式時自動把閃光同步快門速度設定在1/125秒。至於那三支鏡頭,共同特色是採用10片光圈葉結構,務求取得更柔和的散焦效果。28mm和50mm內含低色散高折射率玻璃,目的是消除像差對畫質的影響。
跟M6相比,不及的地方有三處: (1)取景器放大倍率僅0.6倍,不及M6的0.72(新版是0.85)倍好;(2)機內測光表下限僅EV1,比M6的EV-2差了些;(3)牌子不夠M6身上的LEICA招牌響亮。其餘的則可謂全勝,因為許多LEICA迷所幻想的「M7」的裝備HEXAR RF都有,而且售價僅及M6一半左右,鏡頭卡口又兼容,所以完全有理由用它去取代M6。當然!你也可以認為M6的全手動操作更有感覺,掛台LEICA在脖子上腰桿更挺直些……
3. Voigtlander Bessa系列 福倫達Bessa
福倫達的Bessa 系列。福倫達的復辟直接推動了2000年以來旁軸的復興。他們的廉價優質機身讓許多很難負擔Leica的愛好者有了嘗試旁軸的機會。當然,很多福倫達的用戶最後也會變成Leica的用戶。福倫達目前的三個機型R2/R3/R4,各分為A/M兩種,A是電子快門,M是機械快門。R2/R3/R4的放大倍率為0.7/1.0/0.52,跟Leica對應但拉的更廣。福倫達的機身里已經運用了很多成熟的電子技術,最大的問題是金屬快門的響聲比較清脆,有效測距基線比Leica M機短。對於剛入旁軸又想買新機的愛好者來說,Bessa系列是非常好的選擇。 Bessa R比傳統的沒有TTL測光裝置的相機要實用得多。萊卡本來應該推出帶TTL的機型,但是沒有,所以柯尼卡及時推出的RF機型大受歡迎。
取景器:正像前面所說的那樣,Bessa R的取景器像萊卡M一樣並具有明亮的取景邊框線,非常完美。如果你希望買一台新的旁軸取景相機,它實在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尺寸和重量:一個Bessa R機身重395克,M2的機身重580克,相差180多克。在實際的尺寸比較上,兩台相機僅有微小的幾毫米的差距,體積幾乎是一樣的。雖然如此,在手感上Bessa R更像一台比較小型的相機,僅僅是因為萊卡要重一些。我對這相差的180克重量能夠產生的感覺如此明顯很詫異。Bessa R的官方數據是385克重,體積135.5 X 78.5 X 33.5 mm。
快門:像Bessa L一樣,Bessa R使用改良的機械樹脂快門,速度B、1~1/2000s,閃光同步1/125s。垂直運動的快門葉片是金屬的。不像傳統的單反相機的樹脂快門,Bessa擁有雙重快門以防止漏光。兩套快門相互並聯。如果不這樣的話,可能會發生漏光的問題。
4. Rollei 35RF 祿來 35RF
Rollei公司在2002年底推出了它的第一台35毫米旁軸取景式相機Rollei 35RF。[RF]來源於[35mm Range Finder Camera]中字頭的部分。該相機機身由OEM方式供給,其基本性能指標與Bessar R2相機基本相同。但是該相機外裝採用Rollei獨自的銀灰金屬色調,機身左右配置灰色的膠皮,便於手持,並且前面版上浮凸的金屬制Rollei的標誌很顯眼,給人與高級感。該機身採用鑄鋁合金框架,鎂合金外殼。
該相機採用Rollei M卡口,簡稱RM卡口,能夠使用萊卡M卡口和L羅口的鏡頭。該相機採用雙像重合的肉眼觀察手動對焦方式,取景器內配置針對不同焦距鏡頭的自動視差補正裝置,取景器內取景框可以通過手動鈕選擇,計有對應鏡頭焦距為40mm,50mm,80mm。其中40mm和50mm取景框單獨顯示,而選擇80mm時,分辨顯示對應焦距為40mm和80mm的取景框。該相機的測光系統系通過來自快門廉反光的TTL方式,測光元件為SPD,具有中央重點平均測光模式,在取景器內三盞LED燈顯示測光結果,維持時間12秒。另外,配置有快速手動上卷手柄。
應該說,比較受關注的是同時推出的兩款鏡頭:Sonnar 40/2.8 HTF和Planar 80/2.8 HTF,前者採用與1974年上市的Rollei 35S完全相同的結構,實施HFT鍍膜工藝。Sonnar 40/2.8 HTF鏡頭從鏡片研磨到組裝都在德國祿萊公司主工廠進行,該工廠也同時生產Rolleiflex雙反相機。
Rollei 35RF的主要特長:
鑄鋁合金框架,鎂合金外殼;
精緻加工的標誌,快門鈕,速度盤,鏡頭釋放鈕;
RM卡口,可以使用萊卡M卡口和L羅口的鏡頭;
對應焦距為40mm,50mm,80mm取景框選擇;
可以配置有快速手動上卷手柄;
TTL方式的中央重點平均測光模式;
德國祿萊公司生產的Sonnar鏡頭。
5. Zeiss Ikon 蔡司依康
2004年9月,卡爾蔡司公司在德國科隆舉辦的Photokina 2004攝影器材展上宣布推出可更換鏡頭旁軸相機Zeiss Ikon(蔡司依康),Zeiss Ikon是蔡司公司復活該相機品牌的標誌性機型。在Zeiss Ikon推出的同時,還開發除了多款蔡司ZM鏡頭,ZM系統鏡頭完全兼容徠卡M卡口,這使得高端旁軸相機的用戶在徠卡之後又多了一個高品質選擇。
其主要特點有:
1、在同類產品中,具有最長的對焦基線,從而有更高的對焦精度;
2、配備三角形取景器,以保證超廣角鏡頭的對焦精度;
3、配備TTL測光和基於中央重點加權平均測光(CW)的自動曝光模式;
4、採用Leica M卡口,原來的M卡口用戶多一個選擇。
以下為詳細資料
膠片畫幅:使用35mm膠捲,24x36 mm
使用鏡頭:Carl Zeiss T* ZM-卡口鏡頭,焦距從15-85mm,可以使用M卡口鏡頭
取景器:放大倍率:0.74X
亮框取景:顯示28/85mm、35mm和50mm取景框,手動選擇取景框,有自動視差補償
可配-4~+2屈光度調節鏡,標準屈光度為-1
大基線測距:中心部分雙像重合對焦,測量基線為75mm (有效基線為55.9mm)
測光表:全開光圈TTL CW測光
測光範圍:EV 0-19 (ISO 100)
膠捲感光度:手動設置:ISO 25–3200,1/3EV調節
曝光模式:光圈優先自動曝光和手動曝光,有AE鎖定
曝光補償:±2EV,1/3EV調節快門速度
取景顯示:取景框邊緣LED顯示所選擇的快門速度超出快門速度範圍和電池不足有警告
快門:縱走式電子控制金屬快門
快門速度:在AE模式下8-1/2000s,1/12EV調節
在手動模式下:1-1/2000s+B,1EV調節
閃光同步速度: 1/125s
過片:手動過片、退卷
機身材料:整體鋁材,外部為金屬殼
電池:2枚1.5V紐扣電池:LR44/SR44
尺寸:138 x 78 x 32 mm
重量:500 g
最近入手了一台Canon QL17,第一次玩旁軸,除了對焦需要適應之外,一切都很舒服。純機械,按快門之前大腦需要思考光圈、快門如何設置,構圖等等,不像數碼,隨按隨看,這個設置不行改一下繼續拍。個人認為膠片與數碼相比魅力在於思考,只有思考了才是在攝影,沒有思考就是在照相。
Contax G系列,外形還算風騷,鏡頭品質優異,價格灰常便宜。唯一的問題就是你真的不知道它對焦對到哪裡去了(其實大多數時候還是靠譜的,而且非常靠譜+非常靠譜的測光系統)。當然這是基於你想玩旁軸。玩單反就太多了。
多了去了,這世上又不是就徠卡做相機,給你個膠片相機大全(無忌):
http://www2.xitek.com/production/post.php?a=listparent=19
最簡單的就是使用F80之類的膠片單反機。上手容易,出效果。也可以考慮帶af和ae的旁軸,比如contax G2/G1。對曝光和膠片屬性熟悉後,再慢慢使用手動曝光和對焦的機器,選擇就很多了。
想買新機的話,對螺口沒有偏見的話可以考慮下福倫達,價格比徠卡親民。用的都是m42螺口,鏡頭可以找一下賓得的老頭,還是不錯的。
男人的話 尼康F3hp + 50 1.4,自己洗,自己放大
說拍立得 X700之類的,你們自己多少斤兩自己心裡清楚吧?
還有真喜歡徠卡的人不會推薦你福倫達的...
其實不超過1W買個結實的LEICA機器再弄個頭還是行的我的第一個膠片相機,賓得me super,完全夠用
佳能系出來的話推薦EOS 1V,佳能最新的膠片單反,沒停產。不過應該只有日本能買到全新的。國內成色9成大概三四千的樣子,EF頭都能用上,1系列的品質不用多說。
第二卷
contax400
第三卷 柯達
看圖說話!
早先我是數碼黨,但是拍到後面發現單反實在是太重,平時拍日常完全不能夠。
後面跟資深膠片黨朋友出去玩的時候,試過各種奧林巴斯 佳能 還有老式海鷗雙反,
為什麼我最終選擇了傻瓜機呢,,
1不用自己撥片,2不用手動對焦 3 不用測光調光 ,很多時候做這些準備工作,總是錯過最好的時機
拍到後面你會發現時機是最重要的,(拍人像,或是拍人文。)很多時候並沒有那麼多時間讓你去調光,對焦,需要你當機立斷的按下快門。
4,傻瓜機真的很輕,可以隨身攜帶,需要的時候拿出來一按快門,再收回兜兜里,還有更方便攜帶的機子了么?
so !!!加上我長期吃土的狀態,所以買了一個 160rmb 的賓得pg50 結果發現完全夠用啊!!,全自動不用調光不用手動對焦!!用來日常紀錄不能更棒
再加一些~帶著我的傻瓜出去玩的時候給無數攝影師成功安利了!現在幾乎人手一台。再更新一些照片吧!傻瓜千萬好~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