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實踐中保證心理諮詢的績效度?

本題已加入圓桌 ? 成為心理諮詢師 - 更多「心理諮詢」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本問題包括三小問:

1、心理諮詢的績效度如何以可視可見的指標衡量?

2、以及在選擇諮詢師方面,如何儘可能地增加諮詢的績效度?

3、以及最重要的:當咨客的變化需要長期諮詢才能見效時,咨客如何保證在投入巨量時間和金錢後,本場長期諮詢的績效將會達到咨客心中的預期水平?

根據現有的回答澄清下:這個問題描述和提問者,都不否定心理諮詢的助人自助,不支持心理諮詢包好,也不支持將工作目標局限在最終績效上,更反對把績效評定的整套體系原版引入心理諮詢。上面幾種觀點都不是本題目字面和潛台詞所表達過的觀點,可能是觀者推測或延伸出的語義,這裡或許有溝通誤會。本題表達的是,即使承認以上全部,心理諮詢仍然迴避不了效果這個提問。當被問到時,心理諮詢會如何回答?


這個問題挺好的。我回答下我的操作方法。
不論是兒童還是成人,自薦來的還是醫生推薦來的,我期待通過首次或前兩次會面達到三重目的:
一、了解來訪者的癥狀(presenting issues),尋找核心問題(pattern),導致這些問題的誘因(precipitating factors)及問題遲遲不能緩解的原因(perpetuating factors),相關背景情況,及對患者有利的因素(protective factors)(比如親友支持度高)。在首次會面時我會給來訪者填寫相關問卷(objective psychological measures),與我訪談獲取的信息、我的主觀印象相互印證,這些是心理治療的基礎。
二、和來訪者建立一種聯繫(rapport building),創造一個開放、互相信任的治療環境。對於很多人來說,和一個陌生人說自己的隱私並且要信任這個陌生人是很困難的。
三、與來訪者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療目標(collaborative goal setting)。目標制定可以包括長期目標,也可以包括短期目標。我特別加重了「共同制定」,理由在於各方面的治療目標可能是不同的。比如,父母帶著孩子來諮詢,父母的目標可能是讓小孩聽家長的話、不要浪費時間、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兒童的目標可能是讓父母老師少管他,治療師的目的可能是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在各方的目的都不相同甚至有衝突的時候,需要治療師找到根本問題,梳理清楚各方的根本目的(比如小孩有個幸福的人生),彼此妥協商量出個方案。再比如,某成人來訪者的目標是找到一個能解救他,讓他不再痛苦的心理醫生。這個目標似乎不太現實,那麼治療師需要讓這名來訪者認識到這一點以達到彼此都覺得可行的方案。林林種種的情況、解決方式和技巧,恕不一一列舉。

題主的第三小問:

3、以及最重要的:當咨客的變化需要長期諮詢才能見效時,咨客如何保證在投入巨量時間和金錢後,本場長期諮詢的績效將會達到咨客心中的預期水平?

在前文鋪墊的基礎上,減小來訪者的失望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 來訪者和治療師共同協商治療目的(階段性目標和長期目標)
  • 治療師在首次或首兩次面談結束後,與來訪者共同商量可選治療方案。來訪者被告知自己的權利和選擇,比如隨時可以選擇終止治療,其他備選治療方案等等。
  • 治療師和來訪者協商互相之間的期待和要求並討論過可能發生的情況。比如治療師要求來訪者按時到達診所,儘力完成共同協商的家庭作業。來訪者有機會提出自己的疑問,比如保密協議(尤其是父母帶兒童來治療的時候),心理疾病的診斷是什麼,該心理疾病及治療方案的治癒率和複發率等等。
  • 治療師注意來訪者的需求,根據實際情況詢問來訪者的感受和進度。
  • 治療師創造一個來訪者覺得可信任的環境,讓來訪者覺得可以隨時提出疑問而不被指責。

提問者的第一個小問:

1、心理諮詢的績效度如何以可視可見的指標衡量?

心理疾病的測量通常依靠三種來源:1)治療師的主觀觀察、2)來訪者或者對其了解的人的自述以及3)客觀的心理測量工具。考察心理治療的績效度(績效度是不是就是effectiveness的意思?我姑且就當它是。麻煩題主評論解惑)自然也需要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前兩者應該每周進行,治療師需每周和來訪者確認進度(方式方法很多,恕不贅述)。最後一條心理測量工具的使用試情況而定,一般來說從第一次會面開始每六周測量一次,配合來訪者的自述和治療師的觀察進行一次系統的「績效考核」,根據考核結果,調整治療目的和治療方案。OQ45 是專門用來每周監測治療進度的心理測量工具,功能多多,有成人和兒童版,有中文版,需付費使用 OQ Measures OQ-45.2 根據澳洲醫保部門的規定,對使用醫保報銷的來訪者,我需要每六次心理治療寫一次報告,即使對於不用醫保的人,我也會做同樣的定期反饋。

題主的第二小問:

2、以及在選擇諮詢師方面,如何儘可能地增加諮詢的績效度?

這個問題我不確定有沒有看明白。是說該如何選擇諮詢師嗎?那肯定是要選水平高的,針對你的問題特別有經驗的。此外,如果第一次見面映像不好,可以再嘗試幾次再下結論,有時候也有可能是你期待值的問題。最後,針對我對題主第一小問的回答,來訪者也可以主動要求治療師定期「績效考核」、反饋。

雖說好些東西沒能寫進去,但感覺像在寫教材,這個回答我應該收費的說...

========補充分割線============
剛剛看到有人說心理諮詢方面談績效是天底下最沒勁的事,我想補充下。我是臨床心理學家,不是心理諮詢師,不了解心理諮詢行業的規範。但是臨床心理學的講究療效和evidence-based practice的原則放在諮詢行業總也不會有什麼害處。就像題主說的,花了那麼多錢和精力,總是希望看到效果的。如果提出質疑的那位知友的癥狀嚴重,生活受到顯著干擾,每周需要去諮詢,一次是1-2千而不是2百塊,不知道還會不會那麼從容的不在意績效。


我覺得就提問者列出的這三個問題,已經隱約感覺到問題在哪裡了。。。


心理諮詢,很大程度上是給來訪者提供一個或者多個新的視角,讓他們看到生命居然還有這麼多可能的選擇。
動力學取向或者說精神分析取向的諮詢師,更著重於和來訪者一起探索形成那些心理困擾背後的潛意識原因。在找到真正的那個原因之後,癥狀層面的東西會象多米諾骨牌那樣一路倒塌,當然在此之前會有漫長的過程一步步地接近、一次次地試錯,那個過程可能會讓注重簡潔講求高效的人體驗到焦慮、氣惱、迷茫、抓狂。
另外,涉及到如何選擇諮詢師的問題,結合您的個性特徵,估計您在選擇之前會對諮詢師的培訓背景等等情況調查清楚,一般的常識我就不講了,需要注意的是,諮詢師接受的那個培訓,後續有沒有督導,諮詢師自己有沒有接受個人體驗,如果有同輩的小組支持也是加分項。還有一個您此前可能沒太注意的地方,就是跟這位諮詢師接觸的時候,您是不是感到舒適、放鬆。國外的多項研究表明,咨訪關係是諮詢效果的重要保證,而您那個舒適的感受,就是諮詢師建立關係能力的直觀體現。
還有一點,我有些猶豫是不是要在現階段說。這樣說吧,如果以後您跟某位諮詢師共同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前感覺還好,然後越來越體會到對周圍的人或者對諮詢師的憤怒,這種憤怒前所未有地被表達出來,甚至會有些以前未曾有過的舉動,這個時候,盡量堅持下去,因為真正的療愈就要開始了。

以上內容是從那種或許您此前沒有考慮過但又比較重要的角度說的,估計跟您心目中預期的答案差別有點大呵:)


關於這個話題,我覺得有必要詳細的說一下,我就從諮詢的效果評估整個過程講一下吧。

一、隨時小結,效果鞏固

做心理諮詢,絕不是一次兩次就能完成的,而是若干次,而每一次有若干個階段。而若干次諮詢又構成全部諮詢的其中一段。作為諮詢師,要每個階段進行一次小結,然後便以調整,總結經驗。

這個小結,包括諮詢師的,也有求助者的,雙方的討論。諮詢師會把握求助者的狀況,有哪些問題,要採取哪些步驟、諮詢目標是否實現等等,包括雙方交流的體驗和感受等等。這個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提高求助者的信心,增強求助者的求助動機,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識。

這種隨時小結的習慣也是對諮詢師的一種鞭策和鼓勵。無論怎麼樣,總結都要圍繞諮詢目標進行,才具有實在意義。

探討結束以後,就要開始商討下一步諮詢的任務,對照諮詢方案,看看目標是否實現

比如,「我們已經交流了你情緒不好的原因,認清了事情的發展過程,這件事會有什麼影響,你回去思考一下,下一次我們再具體分析討論,你覺得怎麼樣?」

一般來說,諮詢師都會引導求助者進行這樣的思考的。

結束以後,布置家庭作業,強調問題不僅僅是在諮詢室裡面解決,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完成。例如記日記、寫感受,做各種聯繫等等,這視為進一步鞏固和擴大諮詢效果的重要措施。

諮詢師給求助者布置家庭作業,形式是很多的。例如,諮詢後的體會與收穫,對諮詢意見的思考,平時的實踐體驗感受等等。完成作業,是自我分析、自我領悟的過程,也能幫助諮詢師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心理問題和諮詢效果。

二、諮詢效果的評估

1、諮詢效果的時間點

諮詢效果評估,不一定要等到諮詢結束時才進行,在諮詢中就應該不斷地總結、評估諮詢效果,及時調整。不過在結束前,要對整個諮詢過程效果進行一個總的評價,諮詢效果的評估在任何時間內都可以進行。

2、諮詢效果的評估內容

圍繞諮詢目標展開,比如,求助者有人際關係的問題,最初商定的目標是,焦慮減少50%,其次是增加人際交往時間,1個小時/天,幾次諮詢以後,仍存在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但焦慮減輕到了原來的70%左右,人際關係增加到50分鐘/天。這說明諮詢起到了一定效果,但還不夠明顯,這時就要進一步強化。

3、諮詢效果評價維度

6個維度。一是求助者對自己的評價,對心理發展的狀況有沒有一個良好的評估,有沒有改變,如果有改變,那證明就有了一定效果。二是求助者社會功能的恢復情況。原來不能上學的,現在能上了;不能正常交往的,現在可以了。這也是一個判斷的方法。三是求助者周圍的評價,家人、親戚朋友之間的。比如脾氣暴躁的,不再亂髮脾氣,在家也變得很溫順之類等等。四是心理測量的結果。通過比較,發現哪些有了好的改觀,這個在諮詢中是經常用到的技術。五是諮詢師的觀察與評定,專業的評測得出結論。六是求助者的癥狀改善程度。失眠的,治療以後不再失眠,入睡困難得到了改善。

三、容易遇到的問題

我在做心理諮詢的時候就經常發現,在評價心理諮詢效果的同時,會遇到許多不同的條件和複雜因素,造成對評價的困難。

一個是如何確定求助者的心理狀況好轉呢?通常我們是靠求助者自己的主觀報告和諮詢師的報告,但兩者不一定可靠。與軀體疾病不同,求助者的報告缺乏信度。這是臨床心理學中所謂的「您好——再見」效應。

求助者先來諮詢,常下意識認為自己的問題很嚴重,隨著諮詢的進行,當發現諮詢師的方法用得差不多了,或者對諮詢師產生移情、阻抗,就要再見了,這很難反映諮詢效果。實際上求助者的報告無非是出於對社會期望的動機。

至於諮詢師的評價,也會存在很多問題,各個療派之間,標準不同。比如精神分析是將療效部分定義為能夠在意識領域內體驗到原先是潛意識的感受和思想,而行為主義則是克服特定境遇引起的癥狀困難。評價的結果並不是單一的,不同的評價標準會有不同結果。

另外一個,是心理諮詢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性。心理諮詢產生的後果是連續的,求助者在接受心理諮詢的同時,也會受到其他人的幫助。比如父母、好友之類的寬慰,這就給評定諮詢效果帶來了一定的麻煩。求助者的進步,或許是受益於他人的影響,或者是生活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而這種改善,也可能是心理諮詢帶來的效果,這時要評價心理諮詢的效果就變得很複雜了。

所以,要對心理諮詢效果進行客觀研究,要做好下面四個方面的工作:

1、橫向比較。除了諮詢對象之外,還需要在動機、年齡、性別、問題類型及嚴重程度等方面,和同等案例進行一個比較。

2、客觀評分。對於諮詢前、諮詢中以及諮詢後的關鍵性變化(焦慮癥狀的減輕、社交能力的提高、生理癥狀的改善),必須由客觀的觀察者採用可靠的技術進行評價,這個最好的就是心理測驗,要在科學嚴謹的情況下進行。

3、隨訪。諮詢一段時間以後,再次對求助者的療效進行評價,這樣才能說明心理諮詢的近期療效和遠期療效。

當然,這只是理想化的標準,現實中還沒有一種能完全達到上述的條件。求助者不是動物,每個人都不一樣,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總結

說了這麼多,其實要說明的就是一個問題,求助者的狀態有沒有得到改變,或者比以前好,這才是判斷諮詢效果能否有效的一個標準。心理諮詢的效果常常通過下面的方式起作用:諮詢師指導求助者宣洩情感、緩解情緒;協助求助者認知結構的改變,學會合理思維;通過學習與訓練,建立積極有效的行為模式;自我能夠排除心理障礙,促進自然復愈等等。

這裡面有幾個共同的因素:

1、諮詢師與求助者的和咨訪關係。
2、求助者強烈的求治動機以及正確態度。
3、雙方對同一療法都表示高度贊同,相信這個理論,並能夠堅持下去。
4、諮詢師本身的能力。準確的共情、真誠的態度,豐富的理論、嫻熟的諮詢技巧。
5、求助者的認知改變、情緒調節以及行為改善。

儘管準確評價心理諮詢的效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仍然可以依據求助者自己的敘述來判斷,也可根據他人的觀察和諮詢師自己來衡量,也可藉助心理測量等手段開展。包括癥狀、心理狀態、行為方式、適應機制、人格成熟方面等等。一個比較理想的諮詢過程,其效果表現為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剛開始時情緒的穩定,到中期行為表現的好轉,最後到人格趨於成熟。


我想從教育的角度看一下,國內的心理諮詢很泛泛,沒有針對一些細化問題的培訓機制和認證機制,比如厭食症暴食症,創傷心理等等。如果可以有相應可靠的細化分工,咨客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尋找在該領域經驗豐富資質高的治療師。而且,治療師之間也可以加強合作,make referral when it"s necessary, 互利雙贏。


謝邀!

經過這兩天的回答,我在考慮寫(我理解的)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方面的文章,想介紹一些這方面的內容。

但不管怎樣,有些還是有重疊的。

我從心理諮詢角度來回答:心理諮詢是什麼,用心理學科學內容協助來訪者處理其的心理問題
講的極端嚴重點,諮詢師每一個反應都要有能用恰當心理學理論解釋或者在一定的心理學框架範圍內(這也是為什麼,無論NLP,家排等……不完全能算。)
幫助來訪者處理心理問題,不是社會,不是家庭等方面的問題。 (儘管我看到一流比如加州最先進-個人認為是,如果有更先進的請告訴我,會結合分析、夢和針灸的方式處理;或者國際沙盤遊戲治療協會前主席用沙盤與肌肉萎縮患者工作等等軀體=潛意識上的治療)
當然,協助來訪者處理了心理問題,社會家庭之類的問題也可能有所好轉,也不否認有所『惡轉』。
而心理問題,導致心理不健康,容易導致心理疾病,這是一個進程。 不是一下子就跳到那麼嚴重的。 至於到了心理疾病,那是心理治療師或者精神科醫生之類的工作。
心理諮詢師即使諮詢也只是輔助。

所以,請問 1 您的諮詢問題是否屬於心理諮詢的?!
2 您和您的心理諮詢師是否就心理諮詢的目的,渴望達到的效果等等嚴肅討論過,是否一致和彼此都認同,並且如果是超過十次的諮詢還是在諮詢過程中反覆探討,小結,轉變…… (有些心理諮詢一開始早期是有心理疾病的癥狀的、比如焦慮過度、恐懼、肌肉抽搐等,但是不那麼嚴重,諮詢過後,好轉了,可能轉變成個人成長,成長性諮詢)
3 您是否和您的心理諮詢師就績效方面探討,協商…… 換句話,可能是過去的某些表達,也是當下和未來社會功能的一些練習……

至於幾年前就需要心理諮詢而幾年後,要麼斷斷續續,要麼是需要心理治療了。
我在心理治療方面不是專家,建議邀請更適合的人選來回答。


但是我就心理諮詢,發現和了解自己,增加自我意識和增加自性化、發揮潛能之類角度來回答題主的三大問

1、心理諮詢的績效度如何以可視可見的指標衡量?
自己有感覺,自己會知道啊。 就好像小時候的爸爸媽媽說我愛你,只要不是受虐太嚴重的孩子還是可以自己辨別的,這就是自我意識。
心理諮詢的績效之一和自我意識強弱,真實自我的顯現還是有聯繫的。

2、以及在選擇諮詢師方面,如何儘可能地增加諮詢的績效度?
這個和找好的工作,找好的戀人之間的關係差不一大,關鍵不是工作他人,關鍵是你自己,如果你夠強,可以買下公司,把戀人改造好(儘管這個可能性很少)
但是我們很多人都可以換工作,換戀人。
相信自己的感覺。 找感覺好的,專業能力比較強的諮詢師。

3、以及最重要的:當咨客的變化需要長期諮詢才能見效時,咨客如何保證在投入巨量時間和金錢後,本場長期諮詢的績效將會達到咨客心中的預期水平?
第一次諮詢後感覺自己是好點了,是否願意再去諮詢,三次後,感覺是否可以繼續…… 這是個階段性評估的問題。
如果對於咨客是巨量時間和金錢,那麼就絕對要考慮諮詢目標的是否合理和可達成性。 好歹要是個Smart Goal吧。
績效中其實諮詢師就是個工具,而是用工作的來訪者才是真正決定的人。 所以是否達到預期水平,是可以在督導逐文句字中理解諮詢師是否可以,但是更多是來訪者自身決定的。


脫落率和有效率

可以量化評估並持續改進的

但具體到咨客長期諮詢是否划算,恐怕也只能是六次一療程,不滿意不繼續了。這個還真保證不了。如果心理諮詢師和機構不蓄意誇張,也不會損失巨大。


我覺得中國心理諮詢師的培養不規範,所以要找至少有五年諮詢經驗的,最好是十年以上的。還要看簡歷介紹中經過什麼培訓,我覺得還是培訓方法多些好。還有很重要的是諮詢師是否做過個人成長,時間多少。這都關係到諮詢師的水平。還有諮詢流派,是不是適合自己。


在心理諮詢方面扯績效評定那一套,我覺得天底下沒有比這更沒勁的事了。

看了樓上的回答,我想和大家說一下我的親身經歷。10年初到一家心理諮詢中心,客服妹子把大致價位跟我說了之後,讓我挑一個看著順眼的。
我就本著順眼的原則挑了一個諮詢師。我們的諮詢關係一直到現在,之前機構收我一小時400,吳老師離職之後他個人只收我200。但他是帶過國內專家團隊去地震災區的,項目很多,收入很高。他沒打算從我這兒賺多少錢,不過免費會帶來的問題更多,我就不例舉了。
每次都是覺得有需要了就約,他從不跟我說你要定期的來。但一直維繫到現在。效果很好——現在逐漸放開自己,活的輕鬆很多。最重要的是我的思維方式和處理很多事情的方式變的更高效更平和。
花費嘛,早前1個月約一次,後來3個來月約一次,再後來半年約一次。沒算過。每次就花幾百塊錢,我覺得很合理。


說得太專業了,作為咨客看不懂,不明白,也不想米明白是什麼意思,諮詢師還廢半天時間去做名詞解釋,咨客找諮詢師就是想知道自己有什麼問題,怎麼解決問題,說一堆專業術語讓人覺得煩,能說到他的心坎上,理解他的心聲,給他指明路,這就達到目的了


推薦閱讀:

抑鬱一段時間後心情突然變好,好的不正常怎麼辦?
抑鬱症患者接受心理諮詢後當天自殺,心理諮詢師需要負責么?
原生家庭的影響一定就是傷害么?擺脫原生家庭真的是解決很多問題的方法么?
運用心理學 如何讓一個女人從前一段愛情走出來接受新的愛情?
如何幫助未成年女生克服性騷擾陰影?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心理調節 | 心理諮詢師 | 心理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