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格是怎麼形成的,怎麼判斷並改進自己的性格?

生活中的人有千種萬種,有的開朗,有的冷漠,有的活潑,有的死板,有的性急,有的性慢,那麼性格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又該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的性格?


謝謝邀請~性格,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人格,是指個體在內部或者外部的刺激下,相對穩定的行為、認知、情緒模式。人格強調的是個體差異性,也就是面對相同的刺激,不同人所作出不同反應,在心理學中,重點研究人格的課程(教材)是人格心理學,而與人格心理學相對的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是在社會環境對人們的影響,也就是在給定的情境下,不同的人所做出的相對一致的反應。所以,我們在此重點討論的是在反應模式中具有個體差異性的那些方面。

人格是穩定的,也就是人在相同的刺激下(比如,早上起晚上班遲到了或者忽然想起什麼傷心事了),所作出的各種心理及行為上的反應是基本一致的,但這種穩定是相對的,不然我們也就不用談什麼性格形成及改造了。

至於說性格是如何形成的,顯然是基因和環境的共同作用,這點是當今幾乎所有人都能達成共識的,但是基因和環境對某一項特質各自解釋了多少,這個可以採用雙生子研究的思路,比如看看生活在不同環境下的同卵雙生子對於某一種特質的相關程度。

當然,關於嬰兒的氣質類型(比如,易養型、麻煩型、遲緩型等區分),應該算是先天的了,畢竟初來乍到人世間,受到後天的影響還小。不僅是嬰兒氣質類型,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氣質類型」的(比如,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抑鬱質等劃分),一般還是受先天影響比較大的。像題主說的,開朗、冷漠、活潑、死板、性急、性慢等特點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受先天影響較大的氣質類型。

但是,我們的很多的行為、情緒、認知模式是很複雜的,這就不僅看先天的影響,還得考慮後天的影響。從大腦的角度看,先天我們大腦具有一定的基礎,就比如智力吧,先天會決定你的智力將落入怎樣的區間,而加上後天的影響,就會有個具體的位置,對於不同的特點,我想區間範圍也應該是不一樣的。關於後天的環境是如何影響人格的,各大流派各有說法,在我看來,這些說法各有側重,我們綜合一起看會有個比較全面的理解。精神分析學派會看著早期創傷對人的影響。在我看來,早期創傷不僅涵蓋那些顯而易見的大創傷,還有一些容易被人忽視的小創傷。比如,一個人若是很怕被拒絕,或者自尊心過強,就有可能是經歷了一些童年小創傷,也許他自己都不曾察覺到這些創傷。弗洛伊德還有一個關於性心理發展的理論,他認為人們在某一階段被過分忽視或者過分滿足,這個階段就無法順利度過,而一些這個階段的模式會以其他的形式被遺留下來。另外,精神分析學派還有關於心理防禦機制的觀點。並非所有的心理防禦機制都是壞的。但是有些人會很教條地習慣使用某種心理防禦機制,即使這種心理防禦機制帶來的壞處已經大於了好處,這是有可能在他成長的某個階段,這種心理機制給他帶來了足夠多的好處,也就是被強化了。說到強化,是行為主義喜歡用的分析方式。行為主義者認為,人其實是塊白板,可以被環境塗鴉成任意的樣子。人們之所以有某種行為模式,是因為這種行為模式在環境中得到了強化。比如,一個人很愛表現,那是因為在他以前的環境中,他的這種特點得到了大家的很多讚賞。對於行為主義的最大批評就是他忽略人大腦這麼個黑匣子,於是認知理論被提出了,認知理論認為在刺激和行為中間是經過了大腦這麼個黑匣子的。大腦會分析環境中的刺激,會對行為和結果進行歸因,不一定要等著環境去給以懲罰或者強化,在那之前根據以往的經驗和邏輯分析,就可以進行自我懲罰和強化。當然,說起環境的影響,那是因人而異的(可見我是相信有人的大腦這麼個黑匣子的),而且,環境和行為是相互影響的,也就是說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環境,而這環境會反過來繼續影響行為。

如何認識自己的性格呢?目前採用很多的是人格問卷。在我看來這些人格問卷是通過問你在一定情境下的偏好、行為、感受來給你的性格貼個標籤(也會是很大的一段分析的),對此我並不認為對一個人了解自己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人格問卷是把你的一些具體的特點收集上來,然後系統地給你分個類,這個嘛,對於宏觀地了解人性是有幫助的,但是對於想要了解自己的個體來說,只是心理作用吧,你可以告訴別人自己做了什麼什麼問卷,是哪一種類型,可是然後呢?這真的對你有幫助嗎?有的人格問卷還會告訴你你適合哪種職業類型,你要是個徹底沒主意的人,聽聽也無妨,但若和你自己喜歡的工作類型矛盾呢,是聽問卷的還是聽自己的?我覺得很多時候,人們或多或少對自己已經有了個分類,然後做了問卷看到結果,和自己預期一致的就覺得很贊,不足夠一致的也就被忽略了。有些娛樂性質的測試,無論哪種類型都說的很好聽,於是人們就可以聽到自己的某些特點用很美妙的方式被陳述了,自己happy一下,也就是做個談資吧。還有一種是內隱測試,這個一般是對心理有些「不適」的人才用。

我覺得認識自己的性格是要靠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要對自己誠實,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你不需要用任何心理學的語言去做這些,只要坦誠就夠了。第二步,是歸納,也就是看看是不是有些可以重複的模式,如果有,那就是你當前的人格了。第三步,就是尋求原因,這點就需要點悟性了。

再說說性格改造。從進化論的觀點看,每種性格都還能存在著,那就是都是有生存意義的。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希望我們的性格不僅是具有生存意義,還能讓自己幸福;不僅過去具有生存意義,未來還具有生存意義。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若說每種性格都好那是騙人的。當然,我們也要認真考慮什麼是「不好」的性格。比如,有人會說內向是不好的性格,因為內向的人不會表現自己,在這個需要表演的年代就很吃虧。但是,我想說內向和外向還真只是兩個個特點,完全談不上好或者不好。我看過一個TED talk,裡面談過一些內向人的優勢,在此,我就不多說了。再者了,內向更多是個先天的「氣質類型」,先天的這些特點還真一時難分伯仲。但是,有些人格特點就需要改造了。比如,被動。一定程度上的被動是有意義的,你後出招,就有了更多的考慮時間。但是,過分的、出於過分懼怕失敗或者懶惰的被動在我看來就是需要被改造的。至於如何改造性格,那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我覺得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類改造方面,認知和行為。當然,無論是哪一種,你都得先儘可能全面客觀地了解自己,也理性地知道什麼是你的改造方向,要想達到這兩個前提其實對很多人來說就是有一定難度的。改造的過程中,最需要的就是意志力,逼迫著自己使用更合理的歸因模式
和行為模式,關於技巧,如果想的話,是可以考慮是參考一下心理學方面的書籍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真正了解自己並改造自己是很需要內功的一件事情,因此,慢慢來,多讀讀書,多和聰明的人聊天,多思考都是有幫助的。


乎~~這個話題說來就長了~~
你說的性格,不是心理學裡面的性格,在心理學裡面更準確的說法是人格(personality),早些年國內普通心理學也有翻為個性的,但現在都還是覺得人格比較靠譜。
人格是反應一個人相對固定的屬性,是一套看待事物及作出反應的模式的集合,或者說是這樣的一個程序,而這個程序是如何形成的呢?
人出生的時候就具有一個最基本的模板,是先天的,比如有的嬰兒天生安靜,有的天生吵鬧,有的天生敏感,有的天生堅韌,這些都是天生的,是由每個人的神經活性決定的,可以說是身體硬體的反應,這叫做氣質,不是一個人很有氣質的那種氣質,而是活躍性、堅韌性、耐性這些的統稱。
在人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作為一個事件,進入每一個人的認知中,根據其所具有的不同氣質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比如一個天生氣質中活躍性特別高的人,你把他放在一個多人熱鬧的環境中,他可以很好的適應這個環境,而一個天生氣質活躍性差的人,就對這樣的環境不適應。事件通過氣質的反應,會得到一個評價,評價的主體是「自我」(self),自我就是你腦海中隨時保持的自我意識。自我得到評價之後,會把評價寫入這個人的屬性欄中,如果評價的次數多了而且都是相同的,慢慢就會形成一個固定的評價,而得到自身的充分認可,就形成了這樣的一個性格。
比如前面,活躍性高的人很好的適應了人多的環境,評價是喜歡人多的環境,形成了外向的性格,反之活躍性低的人不能很好適應人多的環境,評價不喜歡人多的環境,形成內向的性格。
所以性格是在氣質與環境的作用下,在自我的解釋中形成的,前兩者基本是固體的,而自我就相對動態,比如自我可以解釋不喜歡人多的環境,也可以解釋自己跟不上大家的節奏,前者形成內向的性格,後者更容易形成容易內疚的性格。而自我會如何做出解釋?除了受人格的影響,也受經驗和知識的影響。
總之人性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環境的影響,因為人性格形成的那些年,自我往往還不足夠強大到可以改變對一件事物既定的看法。但也不排除有很多人在逆境中形成了優秀的品質,具有極強的人格魅力,從某方面來說,是因為他們自我很強大。
人無法改變自己的氣質,也無法直接改變性格,但可以在有意識的控制下,通過自我去改變性格~
當然,這很難!


性格在小時候人們很少想過改變。

但是長大以後,可以回想小時候,看自己做的事兒是否合理。如果換一種處理方式,是否會更好?

性格的一部分我覺得是,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認知。和自己的心態。

每天反省下自己。如果有什麼事兒自己覺得極為不舒服。就問問自己我對這個事兒的理解是怎樣的。我的理解有沒有偏差?還有沒有別的可能和理解方法呢?如果我換一種處理方式,甚至是我把我之前處理這件事的態度和方法完全倒過來,事情會變好么?

多接觸朋友。問問他們怎麼處理這個事情。他們怎麼理解事情。還有就是多看書,豐富自己的世界觀和解決事情的能力。


曾經我也是一個極其內向、害羞、自卑的小男孩,經過這麼多年的生活閱歷,改變了很多,尤其是像害羞、自卑這樣的缺點,都逐漸克服。但是我的內向性格卻自始至終從未改變。


以下從我本人的親身經歷出發,從「我們的性格是由什麼決定的」、「怎麼判斷自己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怎樣正確面對內向的性格」「如何發揮內向性格的優勢」四個方面談談如何正確認識內向、面對內向並發揮內向的優勢。


下為正文:

過去的很多年,我一直被一種無形的力量困擾著——內向的性格


這種困擾在高中以前似乎還未帶來什麼影響,但到了高中以後,內向的性格深深地影響著我的學習和成長,成了那個年紀內心深處無法抹去的一種心理陰影。


典型的內向的標誌就是:不善言談、不喜社交、不夠自信、喜歡獨處等等。


在那個互聯網還不發達的年代,我們被灌輸的思想就是性格內向是一種缺點,需要糾正。父母會說,你看鄰居家某某多能說會道,多能討人喜歡;老師會說,走上社會後,你們要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從現在起就要鍛煉交際能力,要不然以後的路會很辛苦;朋友會說,你幹嘛這麼不自信,去跟陌生人問個路都害羞……


所以,上了大學後,我總在嘗試讓自己變得更加外向。報各種各樣的社團、跟同學們結伴遊玩、克服自己害羞不自信的毛病……


本以為這樣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外向,但實際上,這麼多年過去,當自己更加清楚認識自己後,才發現其實性格自始至終從未改變過,很多時候表現的很「外向」時,反而會有種莫名的「扮演感」。


一、我們的性格是由什麼決定的

格拉德威爾在《引爆點》一書中講述了一個特別有趣的研究——「科羅拉收養工程」,這項工程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一組科羅拉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權威行為遺傳學家普羅密的帶領下開展的。


他們在丹佛地區徵募了245名想把孩子送給別人撫養的懷孕婦女。然後,他們對這些進入新家庭的孩子進行跟蹤調查,在他們的整個孩童時期對他們進行定期的人格與智商測驗,並對他們的父母也進行相同的測驗。為了進行對比,他們還對另外一組由245名家長及親生孩子組成的團隊進行相同的測試。


結果發現,這個用來對比的團體中,孩子與他們親生父母在智力和人格的某些方面十分相似,而那些被領養的孩子與他們的養父母則毫無共同之處,儘管他們的養父母16年來一直在撫養他們,供給他們衣食住,讓他們讀書,讓他們學習,給他們關愛,但這些孩子與養父母的相同之處並不比他們與街頭任選一對夫婦的相同之處多。

我從6歲上學的時候,就寄宿在二姨家,整整12年,一直到讀大學。那時候,父母都在外地,一年能見上一面就算奢侈了。曾經,我總把自己性格的內向歸因於成長的環境,總以為自己的內向是因為從小缺乏父愛和母愛導致的。母親每次講我小時候的事情的時候,也總說我小時候是多麼調皮、搗蛋,根本不像是一個內向的孩子。

這種環境歸因論曾盤踞在我的腦海中很多年,直到有一年春節回老家,跟90歲高齡的奶奶聊天,她的一番話徹底打破了我的這種觀念。我問奶奶:「奶奶,我小時候還在我爸媽身邊的時候是不是特別活潑、調皮呀?」。奶奶說:「你從小就跟別人不一樣,經常喜歡自己一個人玩,別人叫你你都不去,就在你媽面前特別鬧人。你跟你爸年輕時候一模一樣,別看你爸現在在人場上能夠收放自如,他年輕的時候還不如你現在,剛結婚的時候,出門都怕見這人。後來去外邊打工,闖蕩了這麼些年,才比原來好些了」。


聽了奶奶的一番話,我才恍然大悟。後來看了很多書後,才知道原來是真的是有科學依據可以證明,性格這個東西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一個人的性格在出生的時候就基本定型。後天的努力改變也許會讓你看起來變得很外向,但實際上,這樣的外向只是表面上而已,並非真實的自己。


二、怎麼判斷自己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把那些不善言談的人稱為「內向型」,而那些一分鐘就能說一籮筐,很難停下來傾聽對方的人,稱之為「外向型」,事實上並非如此。

美國金牌培訓師邁克·貝克特爾在《跟任何人都聊得來》一書中是這樣區分內向和外向的:


「內向型」性格的特點:

1、他們通過獨處就可以獲得能量,他們不一定害羞,但是,在和一群人相處之後,他們更需要個人的空間;

2、他們傾向於在內心裡自我反思,而不是和他人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

3、可能在集體討論時他們不太容易參與其中,但是,之後他們會獨自把問題思考一遍;

4、通常情況下,他們的最終結論都是很可靠的,而且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當然,這樣的結論有時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醞釀和歸納總結;

5、他們並不是不善言談,只是傾向於先思考再交談。

「外向型」性格的特點:

1、他們需要通過群體交流獲得能量,他們傾向於通過交談來思考。

2、人越多,他們越是活躍。交談中,他們通常都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3、他們反應敏捷,不會因為人多勢眾而惶恐。

4、可能一開始的結論略顯淺薄,不過,他們會意識到這不過是整個過程中的一部分,最後會有更好的結論。

就我自己而言,這麼多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我是典型的內向性格。在生活中,我雖然並不排斥聚會等娛樂活動,但往往一陣狂歡過後,我特別期待能夠快點回到家中獲得寧靜,從寧靜中恢復能量;在工作中,我對出差也是有那麼一點點排斥,每次出差都會特別累,唯獨比較享受的就是出差的時候,可以在高鐵或飛機上看自己想看的書,並且還比平時高效很多;對於問題的思考,就更加明顯了,自己往往傾向於對問題進行深思熟慮再表述,而不是想到什麼就說。


三、怎樣正確面對內向的性格

我們生而具有不同的性格。成功的關鍵並不是要改變這種獨一無二性,而是學會接受和讚美它。一旦我們對自己有了清楚的認識,了解了自己的獨一無二性,我們就能夠用這種獨一無二性影響他人了。摘自《跟任何人都聊得來》

內向和外向的概念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他稱那些把生命力指向外部世界、致力於認識和改造外部世界的人為外向;另一些把生命力指向內心世界、致力於了解和改變內心的人為內向。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內向從一個中性詞變成了一個貶義詞,說到內向,似乎總是與敏感、保守、自卑、沉默寡言等同。因此,當我們被別人打上內向的標籤時,總是會有一種被歧視或譴責的感覺,內心深處也湧現著不滿:「我內向怎麼了?難道內向有錯嗎?」


不管我們是內向, 還是外向,這都不是錯誤。我們越是煞費苦心改變自己,越是努力讓自己變得面目全非,就越會感覺沮喪。認識並接受自己的內向,將這種性格獨有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才是正確的做法。

如果你本身好靜,那就不要將自己和身邊最外向的人相比較。這種比較毫無意義,就像拿著蘋果和橙子比較沒什麼兩樣。任何時候拿自己和他人作比較,都是不現實的。關鍵在於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獨一無二性,學會與其和睦相處。如果真正能做到這一點,你就會由內而外地形成積極的觀點,進而吸引他人。摘自《跟任何人都聊得來》

四、如何發揮內向性格的優勢

內向是有優勢的。過度外向的人往往坐不住,看不進去書。你能看進去,你還能思考,你的內在價值可以很高很高。還是那句話,誰也沒說過朋友多就一定好,你要是平時多鑽研一下你的專業領域,少出去「社交」,興許也能成就一番事業。社交不是必需品,廣泛社交更不是,他們都是加分項,不要也罷,關鍵是你自己要有一技之長,要懂得自己的價值在哪裡。摘自《跟任何人都聊得來》

不管內向還是外向,都有性格上的優勢,找到自己的性格優勢,並將其發揮到極致,才是成功的關鍵。


性格優勢的特點:

1、當你表現出性格優勢時,你會有「真實感及擁有感」,一種必然如此的感覺;

2、 當你展示優勢時,你會很興奮。運用這個優勢讓你情緒激昂,讓你歡樂、熱情高漲甚至狂喜;

3、當你發揮這個優勢時,你會有快速上升的學習曲線。你會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學習新方法來加強你的優勢;

4、你會圍繞這個優勢來規劃你的目標。


找到性格優勢的三種方法:


1、性格優勢問卷(VIA-IS)測試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總結了一套適用於所有人的6種核心美德和24種性格優勢:

(1)智慧和知識,包括創造性、好奇心、熱愛學習、思想開放和洞察力 5 種性格優勢;

(2)勇氣,包括誠實、勇敢、堅持、熱情 4 種性格優勢;

(3)仁愛,包括善良、愛、社會智慧 3 種性格優勢;

(4)公正,包括正直、領導力、團隊合作精神 3 種性格優勢;

(5)節制,包括原諒、謙卑、審慎、自我調節 4 種性格優勢;

(6)精神卓越,包括對美和優點的欣賞、感激、希望、幽默、靈性 5 種性格優勢。


與此同時,他們還編製了一套可以測試出性格優勢的問卷,完整的問卷由200道題目(還有一份只有24道題目的簡版問卷),如果有興趣可以去測試一下(問卷鏈接)。


2、回憶自己的人生故事


回憶那些給你帶來成就感的故事,以及這些故事背後所反映的性格優勢。我們的經歷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我們的性格特徵,尤其是那些讓你有成就感的經歷。在我的人生經歷中,能體現性格優勢的故事有很多,比如川藏線騎行,它反映的是勇敢、堅持、團隊合作和對美的欣賞等性格優勢;比如演講、培訓能力的鍛煉,它反映的是熱愛學習、自我調節和領導力等性格上的優勢。


3、從榜樣的身上覺察

我們總是根據性格來選擇合適的榜樣。很多我們認可的榜樣,會成為我們成長路上的標杆,我們的每一步都在朝著他們看齊。就拿自己來說,我最喜歡的作家是史鐵生和白岩松,喜歡他們寫的故事的真實和深刻,所以,自己寫東西也就漸漸有了那樣的特點。從他們身上,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自己的性格優勢。


找到自己的性格優勢後,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優勢去做一些嘗試,積累相關的成功經驗。當你不斷獲得成就感的時候,自信就油然而生,性格上的優勢也就能夠發揮出來。同時,你還要敢於去嘗試和探索一些曾經讓你害怕的領域,在這些領域發揮自己的優勢,建立自信,那你就可以變成一個強大的人。


作者簡介:楊何,栗子專欄作者,擅長知識管理、PPT製作和數據分析,喜歡騎行、旅行和寫作。微信公眾號:栗子(urchestnutl)。

本文首發於栗子,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我相信,如果你的人生還沒有經歷過大起大落的話,其實性格還是與生俱來的味道會濃一些。如果你所處的環境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這個環境可以是地域文化,家庭氛圍和工作等讓你有所感受不斷互動的外界,你因此感受到一些不適應,你可能就會思考你的性格有沒有問題,要不要改。

性格其實沒有好壞之分,最幸福的是可以用自己本來面目去做事,比如同樣是做客服,內向的人喜歡電郵簡訊溝通,他的溝通風格也許親切耐心又滴水不漏,外向的人喜歡面對面或者電話溝通,他也許陽光熱情有感染力,當他們用自己習慣的方式處理好事情時,他們都很自在。但老天總不會讓你處處如意,如果那個內向的客服碰上個性急又外向的客戶來投訴問題,恐怕他就要想想外向的客服此時會怎麼做。當環境需要你挑戰自己真實性格的時候,你要想清楚正確的調整方向,看準場合,有樣學樣,多加訓練,總是會有變化的,只要你內心並不抗拒那個偶爾扭曲扮演別人的自己。


所謂性格,其實就是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以及你在面臨每一個選擇時會作出的選擇。 = =
從不專業的,個人見解的角度出發,我認為性格是這樣形成的:
首先,當你作為嬰兒出生的時候,可能你就被隨機設定具有某些性格的特質(其實就是說某些性格是天生的),比如有些新生兒愛哭有些愛笑啊有些怕生有些不怕生啊什麼的,這大概就是與生俱來的一些性格特質。
然後在接下來的從幼兒到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你一邊受著本性的驅使,在生活中各個大小細節中作出選擇,出於人趨利避害的本性,你會根據這個選擇所得到的回應,別人的評價,無意識地對你的行為作出調整;另一邊,你也目睹著身邊的人(這裡特指家人父母)對一些事情的所作出的反應,態度和選擇(這就是環境),長期下來,你會很容易受該環境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形成與家人相似甚至相同的行為模式,而當你習慣了這種行為模式之後,這些就會融入在你的性格里。
至此,性格的形成大部分還是無意識的,此時也許很多人還沒有認識到性格這個概念,而當你開始知道啊有個詞叫性格的時候,也許你就會開始進入有意識地塑造性格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你會開始思考自己之前對不同事情所作出的反應,思考自己的喜好,然後對這些有自己的評價甚至是期望,對。期望自己會在什麼樣的事情面前,是什麼樣的狀態;而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狀態,需要怎麼去做。這個時候與其說是性格塑造,倒不如說是對自我的一種完善,通過反省,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通過重複性地實踐,使之成為自己的習慣,假以時日,這就會成為你應對某件事的某種下意識反應,也就是性格了。。。
說的好亂 - - 其實簡而言之我認為性格的形成其實就是①環境影響②行為-反饋-調整-習慣的過程
——————————————————————————————————

恩,這只是本人的一點點小小的思考。。。。
其實除此之外我還一直很好奇的另一個問題時,到底聰明的人與不聰明的人 之間的差別是怎麼形成的,到底是先天因素居多還是後天?

——————————————————————————————————

就這樣吧,男朋友要我早睡 = =
想到什麼再補好了。。。。

請輕踩!!!!!


感謝邀請!
首先聲明,本人沒有心理學方面的理論基礎,所談內容僅限於結合自身性格養成、改變的過程所發現的一些情況。
個人性格屬於表面活潑、外向,內在有點自卑、不喜社交,喜獨處內省類型。
我的主要觀點是:
1. 性格形成原因:遺傳+家庭影響+後天認知改變
2. 性格不是一成不變的。
3. 性格的改變是有限度的。
4. 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卻有適用的優劣之別。
5. 認清自己的性格,可以有助於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揚長避短。
一、父母遺傳
我父親是屬於比較典型的外向型性格,愛說愛笑愛交友,凡事看得比較開,能吃苦耐勞,很少抱怨。我母親是屬於比較典型的內向型性格,不愛多說,凡事喜歡放在心裡,也較少與他人社交,更多的時候是在一群人里光聽不說。
我的性格中,遺傳媽媽的應該佔70%,但遺傳自爸爸的部分在初中畢業之前卻佔據著主導地位。
未完,待續。。。


自己的性格


性格形成:現在的我堅定的認為,性格百分之九十奠定在你基因的基礎上,即便你覺得自己受外界環境影響很大,那些變化也是在你的基因作用下同你自身相符合的正常變化。
如何判斷並加以改變:首先,我認為有的人天生能審查自己,可能由於自卑、自我要求高等等;而有些人很難去專註自己的缺點與不妥。於是,要學會判斷自我性格就必須時刻剖析自己,可以在無事做的時候,像發獃的時候去回憶最近發生的事,可能不開心的事更為有效。想想自己都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如果有別人存在在這個事件里,想想你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你是怎樣對話,在事件里各自產生什麼樣的效果,聯想你們各自的思維出發點是什麼。聽來可能比較複雜,但這亦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如果你真的想在性格剖析方面把握熟練方法的話,真的要付出一些耐心與興趣。
推薦你多看一些偵探小說、電影等(這個最好另詢問其他大神,找一些比較高上的、專業性強的)。另外,有一些專業的性格分析你可以多接觸了解,我推薦的是樂嘉性格色彩分析,如果你堅持看下去,會很有意思,也很有幫助。
徹底改變性格很難,因為思維是性格的起始點,思維已成固定。但也決不是不可能,當你認清自己後,判斷自己是什麼樣,思考自己想變成什麼樣,然後慢慢去扭轉你的思維模式。
也可讓你的家人朋友參與幫助,多了解你在別人眼裡怎樣,這一行為可看出你在別人眼裡的模樣。同時也能反映出別人的思維模式

_____________割_________________

目前認為成長環境居於首要地位


性格的形成,基因原因,後天原因,家庭因素,環境因素,上面答主已經寫得很詳細了。非專業人士,寫寫自己對性格的看法。有的人外向型,喜動;有的內向型,喜靜。大部分人是沒有明顯的外向內向之分的。甚至有的,不同年齡段會表現出不同的性格。人的性格其實是在不斷的與自己所處的環境相磨合。所表現出來的性格和當時的心理狀況也有很大的關係。人的性格也是在不斷成熟的。其實外向和內向,並不是最重要,跟外界最好的溝通方式也不是靠性格決定的,而是自己的處事風格。性格也不是提升自己魅力的關鍵,良好的心態和真誠的待人最重要的。


形成的話有很多種原因,比如:基因、自己眼光、周圍環境、思想等等。就像galgame一樣,一個不同的選項會出現很多結果。
想要認識自己的話就多和別人溝通好了,然後根據別人對你的反應自己感覺吧。但是別人是別人,不必太過認真,要保持自己的個性


推薦閱讀:

什麼叫性格好的女生?
如何做到不生氣?
總是感覺自己氣量太小又改不了,怎麼辦?
如何改變自己不好的性格或品格以和人建立正常的關係呢?(戾氣、善妒等)?
為什麼很多人在網路上活潑開朗,現實中卻靦腆羞澀、不善交際?

TAG:心理學 | 人生 | 個人成長 | 性格 | 性格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