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進化論算不算一種倖存者偏差?


1,問題的根本在於是否所有演化都是達爾文式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答案是不是。
例如A.當大事件發生時,比如二疊紀/三疊紀、白堊紀/古近紀的大滅絕,生存下來的物種並不能說比大部分快速滅絕的物種更適於環境,這裡偶然的機會是存在的。
B.木村資生的中性突變,更是解釋了隨機中性突變的保存,可以不需要環境的選擇壓。

2,但是,因為大多數演化是漸進的(即使點斷-平衡式,也是地史時間意義上的點斷,實際演化時間還是很長的),所以總體來說有足夠的時間給自然來篩選相對優解。比如某個體挾帶有利突變A,但是莫名其妙死於非命。但是否改該突變就永遠消失了呢?未必,因為演化只能一步一步走(有些突變在宏觀上是突變,在染色體層面仍然是漸變),A突變的存在,表明了其前身A"已經在種群中存在。那麼,今後A突變仍然會繼續產生。因此在統計意義上,「倖存者偏差」是不存在的。而只有在不滿足統計條件,如某短期突發事件(如小行星撞擊,小種群的地理隔離)發生時,隨機性才會佔相對重要的地位。
所以結論應該是,物種演化存在一定「倖存者偏差」的情況(所以不能說所有的性狀都是相對最優選擇),但是並非主流(多數性狀是相對最優的)。

3,這裡說的達爾文式進化論不是達爾文本人對進化論的看法,達爾文自己一直認為自然選擇只是成種方式的一種,而不是全部。

許靖華針對大滅絕,有個觀點「幸者生存」,意圖取代「適者生存」。在科學性上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從某種意義上倒不是不可以這麼說,但通常不應該這麼講。

達爾文的進化論強調選擇與進化的關係,強調選擇引起進化。
倖存者偏差通常是邏輯缺陷,是試圖具體歸結哪一種更適應環境時的錯誤判斷。

達爾文理論並不告訴你,怎麼才算最優的。
強壯可能是優點,但特殊情況下就是缺點。
警戒色可能是優點,但特殊情況下就是缺點。
……
非要說什麼最優,那就是活下來就是最優。

倖存者偏差往往是以倖存者的個別經驗給你指出具體的結果。
比如倖存的戰機往往機翼受損,如果據此認為機翼是造成戰機墜毀的原因就錯了,事實上,機身中彈墜毀的可能更大,所以無法存活。

如果用達爾文的觀點來解釋飛機的例子,那就是:
有的戰機在執行任務時不能足夠好地保護自己,所以墜毀了,是不適者。
有的戰機存活了下來,是適者。
至於這個適者是機翼耐打,還是機身耐打,還是飛行員技術好,還是敵方防空火力布置不到位,還是飛行員偷偷繞到安全的地方,還是飛機根本沒起飛……無論是哪一種,都是次要的。
都不影響「適者生存"的結論。

簡而言之,進化論是「適者生存」,這個沒什麼可反駁的。
但是,如果要分析「在給定的環境下,怎樣才算適者」,這個可能受到倖存者偏差的干擾。


不算...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建立在對古生物研究的之上的(即那些被淘汰者)。

倖存者偏差那個飛機的例子很爛,純粹邏輯問題而非真正的信息不完整。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哎~~~
存活者偏差帶有個體性和偶然性。
而達爾文理論的適者生存中我們現在看到的活下來的物種卻是有一定數量的,並且具有足夠量的相同的標誌。

再用存活者偏差的經典例子飛機中彈來分析。
我們不能得出現在存活下來的物種各自特點是有利生存的
但是那些有著絕對威脅生存的缺陷的生物一定首先被淘汰掉(即他們的死亡是合理的)
那麼排除掉那些缺點,剩下來的生命中就有佔優的群體。

語死早,不知道怎麼描述。

但是假設真的是存活者偏差的話,這概率很小哎,這麼多代都活錯了,這概率得多小啊。


自答一下,剛好看到《黑天鵝》p119里有一段描述。進化論不考慮沉默的證據。沉默的證據就是倖存者偏差。


會不會有這個可能,就是在早期地球環境中,富含放射性物質,早期動植物始祖在長期暴露在過強放射環境的過程中,可能引領了不同方向的基因突變,從而造就了今天千奇百怪的物種。可能吧。


進化論如果這樣說就好像是一句廢話:"具有更適合保存下來的基因的DNA(RNA)分子保存了下來"

生物活得長、生的多、適應環境變化等優勢都可歸結為,其DNA(RNA)分子「具有更適合保存下來的基因」,而最後的結果也僅僅是DNA(RNA)分子「保存了下來」。

也就是說競爭獲勝的生物未必具有活得長、生的多、適應環境變化這些特點,生物也未必會活的越來越長、生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壯、越來越聰明(這些都很明顯吧),唯一肯定的是"具有更適合保存下來的基因的DNA(RNA)分子會保存下來"。

一句廢話,不是么。

所以我從不懷疑進化論。


推薦閱讀:

為什麼小海豹有毛,長大以後就沒毛了?
用進廢退不是錯的嗎,那為什麼人的有些器官還是會退化,比如胃,控制胃功能強壯的基因為什麼被淘汰掉了?
基因變異有特定的方向么?
如何根據進化論以及自然選擇解釋黑人膚色黑而白人膚色白?
生物的進化是否存在天花板?

TAG:進化論 | 生物學 | 達爾文CharlesDarwin | 科學 | 倖存者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