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心理學很牛的人,也不見得能完全與周圍的人處好關係?
如題,如果一個心理學家,或者對心理學很有研究的人,他應該是知道如何把握與人相處的方法的,甚至和伴侶都應該會少吵很多架,但為何我身邊的心理專業的學生或者老師,或者心理學愛好者,也一樣遇到很多與人相處與溝通的難題
這個問題真好,我不想拽任何理論,就想談談自己的感受。
我曾經和老師有過這樣的對話:「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幫助這個來訪者,因為他遇到的問題真的無解,好像怎麼選擇都不對。」
於是一生難忘的回答來了:「我們的工作不是教會別人什麼是正確的選擇,而是幫助人們去理解他自己的選擇。他為什麼會這麼選擇,他在這個選擇中體會的是什麼,他是怎樣處理這些體會的。簡單的說,我們的工作是和他們一起理解自己,然後支持他們的決定,哪怕這個決定你並不認同。」
也就是說,我的工作從來就不是教人怎麼去和別人處好關係,而是去幫助你理解為什麼你要維持這樣的關係,以及為什麼你選擇以這樣的方式去維持關係,而已。
說到什麼是處好關係,就更難以定義了。充滿歡聲笑語對某些人來說就是膚淺,彼此兩肋插刀對另一些人來說就是魯莽,相近如賓對一些人來說就距離和痛苦……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於關係的定義。因此沒有哪位心理學大牛能夠給你一個「好關係」的標準定義。事實上,也正是由於人際關係沒有唯一答案,相處、相知才會如此的有魅力。
我想吵架和溝通也是任何關係都不能避免的。世界上沒有每個人都喜歡的橘子,也不存在每個人都欣賞的圖畫。每個人都有自己討厭的、不能容忍的人和事。正是由於這些,爭吵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請注意一點,吵架不意味著互相攻擊,溝通困難不代表著就要彼此決裂。爭執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彼此攻擊、爭個輸贏的層面上。重要的不是你們有沒有吵架,而是你們能否通過爭吵去加深對彼此的了解和磨合。
生活中永遠有很多你喜歡的人,也有很多你不喜歡的人。生活中許多讓人欣喜的事情,也有許多讓人遺憾的失去和錯過。而這恰恰就是生活的精彩之處不是嗎?正因為眾生皆苦,才有神佛。正因為害怕失去,才有刻骨銘心。正因為不完全好的人際關係,我們才能夠不斷自我發現、自我成長。
僅僅是一些很私人的感想,借題抒發一下:-)
----
新書《愈親密,愈傷害》已在知乎電子書上架,歡迎大家指正
愈親密,愈傷害 - 「一小時」系列 - 知乎出版
一個心理學家,或者對心理學很有研究的人,他應該是知道如何把握與人相處的方法的,甚至和伴侶都應該會少吵很多架
這種假設是對目前稱作「心理學」這門學科的典型誤解。這種誤解,可以說是普通人對心理學這門學科美好的幻想。
心理學發展到現在,大概可以分作三個方面發揮著作用:
1、異常心理問題的解決。這是我們大家對心理學最熟悉的部分,須知這些異常都是極端到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程度的。這類心理學家致力於解決這類問題的同時,也默認了平日與人相處的一些小矛盾、情緒不穩定都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的,所以平時正常與人相處的方法並不是他們花費精力去考慮的問題。
2、對正常人心理、行為規律的實證研究。這是目前心理學作為實證科學投入了最大量精力去做的,得出了一些諸如「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應激反應及緩解」、「社會支持對疼痛機制的影響」等等細小瑣碎(但經得起實證檢驗)的結論,這些結論往往來自於嚴格控制的實驗環境下,並不能直接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
3、對正常人心理行為指導的實踐性探索。將一些尚未能經過嚴格實證檢驗但有效,以及部分實證研究得出的瑣碎理論應用到企業管理、教育教學等實踐當中,諸如著名的「認知失調理論」,「馬斯洛需求理論」,「耶克斯-多德森」曲線等,相信題主的困惑主要也就是對這些理論能否指導我們生活存疑。
無需存疑,沒有人能斬釘截鐵地說這些理論有用,如果有,那這人不是心理學家,是營銷騙子。
所以,心理學發展到目前,還沒有辦法給我們正常人的生活以明確有效的指導,心理學家們自己當然也就無從比正常人更能處理人際溝通了。心理學家們目前正是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能給我們生活以明確指導的方法,請支持他們的努力,他們是在用實際行動幫你們實現美好的幻想。
P.S:有人提到政治家、企業家都比心理學家更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很好類比的就是政治家、企業家們也都比經濟學家更好地把握了經濟規律嗎?
事實上,在經濟學沒有成為如今這麼成熟的學科之前,政治家、企業家的背後是沒有經濟學家在幫他們出謀劃策的,那時他們對經濟規律的把握的確是全靠自己,可現在,哪個政治家、企業家還是完全靠自己分析市場的呢?
如今的美國政客背後已經開始有心理學家在幫他們分析選民的傾向,很多企業也都開始僱傭心理學背景的人做人力資源管理,心理學的發展任重道遠,如今才剛剛起步。
希望大家能夠對這個問題寬容一些,不要上來就開嘲諷模式,因為它確實值得思考。
就諮詢而言,心理學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
@周全 老師的答案已經明確地表明,心理學家們平日里接觸的研究課題很可能與大眾眼中的「心理學」毫無聯繫,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即便是那些「知道如何把握與人相處方法」的心理諮詢師,也很難做到醫者自醫。甚至於那些真正能夠為他人帶去解決之道的資深治療師,有時也會被自己熟悉的工作所傷。
賀嶺峰老師在《危險的心理諮詢》的序中這樣寫道:
當別人聽說我是學習心理學的,除了感到好奇和警惕之外,常常會問出兩個問題:一個是「你們學心理學的是不是每天都過得很快樂,從來沒有煩惱?因為你們會自我調節嘛。」,另一個問題是「你們學心理的是不是各個都心理有問題,整天都和那些心理變態打交道,時間久了,自己也會受影響吧?」
但就像肺科醫生也可能吸煙,經濟學家也會買錯股票,數學家上街買菜時也會靠文盲老太太算賬一樣,這本不稀奇。我知道我不是心理神仙,所以像任何一個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一樣有喜怒哀樂,煩惱愁苦,做得好職業卻未必做得好自己。
做得好職業未必做得好自己,甚至更糟,有時做得好職業,反而做不好自己——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這些學心理的所持有的一些經驗是無效甚至有害的,大家可以看一看下面例子:
現在回想起來,我發現我將這種臨床經歷代入家庭生活中有幾個困難。在臨床會見中,人們帶著極大的痛苦和困惑走進我的辦公室……我在非常有限的時間裡和他們相處,當他們感到好轉,我就和他們告別了。這是一種密切地連貫一致地對痛苦的接觸……由於我常常將患者的痛苦歸咎於他們家庭的不足,一再聆聽他們的痛苦給我帶來的負擔使我無法用一種輕鬆的方式來看待我孩子們遇上的困難。我過分強調了孩子們的挫折,就好像如果我不密切關注他們的煩惱,他們就會像我的患者一樣面臨崩潰。有時候這又反過來導致孩子和我自己之間更大的挫折感。我聆聽得太多,做的努力太多,所有的這一切都會讓我對孩子感到憤怒,因為我為了引導他們過上完美的童年而做出了最大努力,他們卻不以為然。
這是一位治療師母親的手札,在有孩子之前,她已經對自己設定下「完美母親」的期望——她相信憑藉自己多年的心理治療經驗與受訓經歷會使她的孩子不致遭受她從來訪者那裡聽來的那些痛苦,但後來她發現她可能並不一定比那些來訪者們的母親做得更好時,「心理治療和為母之道之間的結合點就變得更加錯綜複雜和令人痛苦」。
如果要再進一步解釋「心理學很牛」和「與周圍的人處好關係」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的原因,推薦大家戳這個鏈接:成為一個心理諮詢師必須有豐富的閱歷和社會經驗嗎?看看黃宇文老師的回答。黃老師提到,「諮詢師所受的閱歷和訓練,恰恰是學會如何在諮詢中減低自身經歷對來訪者的判斷和諮詢工作中的影響,諮詢師接受的訓練,會讓其學會怎樣「聆聽」來訪者的訴說,並且在督導中發現那些來訪者已經說出但此前諮詢師沒有意識到的經驗。」
所以,一個心理學學者,哪怕是諮詢方向的心理學學者,他的諮詢功力也與他個人的人際關係無關。因為他們所接受的訓練的要點,其實不是如何助人,而是如何助人自助。
好吧 不管題主提出什麼問題,我們都會一一解答
心理學很牛逼的人,大概在心理學核心雜誌《心理學報》上發表過文章的都能算心理學的牛人吧。那不妨讓我們來看一看2014年心理學報上發表的文章題目
以下為2014年第一期心理學報目錄
數量適應後效的皮層映射特徵張智君;劉煒;趙亞軍;張婧姝;吳彬星;
工作記憶表徵捕獲眼動中的顏色優先性張豹;黃賽;候秋霞;
現實預期與意願預期在文本閱讀中的保持呂超;莫雷;伍麗梅;陳琳;羅雪瑩;
並列和偏正結構雙字合成詞的注視位置效應孟紅霞;白學軍;臧傳麗;閆國利;
神經肌肉下意識前饋與反饋控制的知覺線索效應張芷;王健;
神經質程度和月經周期對女性主觀情緒和生理反應的影響吳夢瑩;周仁來;黃雅梅;王慶國;趙燕;劉雁峰;
慢性應激性抑鬱發生中大鼠眶額葉多巴胺D1受體對谷氨酸及其NMDA受體的調節吳帥;安書成;陳慧彬;李菲;
潛在衝突情境下7歲兒童的資源獲得行為——對中國和加拿大兒童的比較曹睿昕;陳會昌;陳欣銀;
父母衝突影響青少年抑鬱和社交焦慮——基於認知-情境理論和情緒安全感理論王明忠;范翠英;周宗奎;陳武;
女大學生體重知覺偏差及探因周璠;石岩;
中庸價值取向對員工變革行為的情景依存作用杜旌;冉曼曼;曹平
;養老保障政策價值對民營企業職工養老生活支持感的影響機制——以生活滿意度和收入為調節變數李素利;張金隆;劉汕;
為什麼經濟學很牛逼的人,也不見得能上福布斯
為感謝大家點贊,那就再補充點:
經濟學學得好,你可以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失業,卻不能完全避免自己失業;同理,
心理學學得好,你可以知道自己為什麼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卻不能保證你在人際關係方面做到遊刃有餘。
因為心理學是科學,甚至都不是技能,更別說可以塑造完美人格了。這和一個人的溝通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沒有任何關係。
我理解你做一件事情背後的原因,我知道怎麼與你相處最能讓你舒服滿足,但是我一定要選擇這樣做嗎?
比方說我明明知道女朋友生氣了,該怎麼哄,說什麼話她就不生氣了,我就一定要說嗎?知道怎麼做和會怎麼做之間,可能就是理論和實際的差距了吧,也是專業和人格的差距。
一個人選擇怎麼生活,怎麼處事,很多時候不是按照最優解來的,為什麼那麼多人明知道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吃零食不好,還要一整晚都這樣?因為他累了,需要這樣偶爾的不健康去調節,同樣的,我知道我這樣做她會不高興,為什麼還要做?因為我累了,我不認為一段百依百順的感情就是好的感情,很多時候,做一些讓對方不高興的事情,並不是什麼要緊的事。
但是,你不能天天躺在沙發上吃零食,你不能天天和你的另一半對著干,你不能天天不好好工作應付你的上司,這種長期的事情,就是你的問題了,而學習心理學的另一個好處是,讓你成為更好的人,更理解別人和自己和人類這個物種行為的人,時刻讓你回到該有的道路上。
-
其實我覺得專業對處理周遭的人際關係是有幫助的,我研究所讀的社工系,免不了一些心理學的專業訓練,也包括一些常用會談技巧的學習,後來經過一些服務和督導的過程我也能感覺到自己的提升。
第一是能夠梳理自己情緒的脈絡,可以進行更好的情緒管理,對他人的理解也是一樣。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學會理解自己和他人,在面對對方失控的時候可以寬容,在自己瀕臨失控的時候可以控制。同時,對自己的過去有一些反思,一些過去溝通中出現分歧、引發爭吵的地方,其實有變得更高效的可能。
第二就是會談技巧,語言是個很複雜的東西,有一個專門的課程叫做「非暴力溝通」,通過對交流態度、語氣、用詞等等的調整,營造一個更好的溝通環境。讓發言雙方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態度,以傾聽的視角面對他人的意見,以溫和的態度表達自己,並且做好對方不接受的心理準備,的確可以避免很多矛盾。
這些東西在我日常和人交往、溝通、討論、辯論的時候都發揮正面的作用,相比於過去,我認為算是掌握了更好與周遭相處的技巧,無論是對自己喜歡還是不喜歡的東西,都能以更健康的心態面對,避免無意義的爭吵,這無疑是一種個人成長。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做到「完全」與周圍的人處好關係。
首先,自己也有心理問題,社會工作專業日常和社會弱勢群體在一起,其實社工們大多有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也需要面對自己負面情緒的堆積。當負面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也一樣容易失控,知道控制的辦法,也未必就可以百分百做到完美的情緒管理。事實上專業學習在這方面對我最大的幫助可能是建立了定期去接受心理疏導的習慣,自己給自己梳理有時還是不如請諮詢師幫忙效果好(儘管有些諮詢師不太願意接待有專業背景的同行)。我能察覺出自己最近可能出現了一些問題,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包括這兩年對自己抑鬱癥狀況的介入。
第二,工作和生活是有邊界的,在工作中要以100%的職業態度去面對案主,但生活中就不一定。我不可能把身邊的每個朋友都當做我的服務對象,用職業工作的倫理去要求與朋友的日常相處。儘管近來的服務中越來越強調「夥伴關係」的建立,但也是「有夥伴色彩的專業關係」,基礎是專業關係。和朋友相處的基礎則不然,就算用專業視角來介入,也是「有專業色彩的朋友關係」,核心是朋友關係。如果我真的和每個朋友聊天的時候,都拿出面對案主的態度,恐怕會被人覺得有病。江湖裡總是要有一些情緒化的時刻吧,不然多沒勁。
第三,心理學有很多分支,有些偏理論有些偏實踐,還有一些完全就是工科的東西,就算是職業的諮詢師,他們也不敢說自己學的理論是100%有效的,實踐上更是如此。每個個體都不一樣,不是說經過了專業訓練就能服務好100%的案主,更不是說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就掌握了和人溝通的真理。只能說是有幫助、有指導意義,沒有完全通行的金鑰匙,就算全部都遵循專業守則,也一樣會有失效的時候。況且,有時你對他人的理解,未必就能換來對方的理解,而好關係是應該雙方共同維護的,並非單方面無止境的妥協。
最後舉個例子吧,比如面對愛人的時候,當然我會用專業知識盡量去構築一個健康的溝通過程,讓兩個人的關係不被不必要的爭吵所損傷,以優勢觀點看待彼此的不足。當專業中發現她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時,也會幫她指出,或者介紹可靠的諮詢師介入。但是,我對她愛的表達並非出於專業,依舊出於人類愛的本能,我依舊是有喜怒哀樂的真實的人。生活中面對不平之事,我會表達憤怒;她偷偷和別的男生去約會,我也會難過;面對分歧,意見不合時也會有辯論和爭吵,如果矛盾真的無法達成一致也會分道揚鑣。經過再怎樣的專業訓練,在面對愛人和朋友的時候我也要保證自己的表達是真實的,好就是好,壞就是壞,而不是為了避免矛盾去維持表面的和平。更重要的,你首先要有一個女朋友…
大致就想到這些,感謝閱讀。
-
我們學校有個心理學教授,他沒有手機,上下班一輛自行車孑然而行,極度低的社會交往程度(所以覺得沒手機也沒什麼吧),和女同學說話會害羞,帶了三年的倆女研究生還分不出甲乙來…
他專攻心理統計學——可能題主未必知道有這麼個心理學分支吧——我是說,心理學的外延可能比你想的大得多,很多時候他們所研究的東西和「處好關係」是沒關係的即使是只看學諮詢心理學的(大眾眼裡的所謂「心理醫生」,其實這詞兒也不準確),職業中表現出的交往能力、觀點、知識,與生活中的習慣也是兩碼事
因為……
心理學也有分類的呀……
心理學家可以研究社會心理,認知心理,也可以做心理諮詢,搞教育研究。題主說的是哪一種專家?
要一個成天研究腦電圖的人學會為人處事有點強人所難,不過一般做諮詢的老師們為人處事會很好,像題主嚮往的那樣。
拿我老師舉例子吧。
她有一次去機場接朋友,正開到十字路口,一電動車闖紅燈撞她車上了。車倒是沒事,電動車被摔壞了。車主是個女的,坐在路口就破口大罵。
這可真叫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走路上好好的什麼也沒幹,車給人撞了,人家還罵上了。各位要是碰見這麼個事,脾氣暴的不得對罵一會,脾氣硬的還不一走了之?
當時老師的選擇是,什麼都不做。
無論如何,人家正在氣頭上。和憤怒的人講道理,可不是什麼明智之選吶。俗話說得好,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待對方稍稍冷靜,再講不遲。
老師就坐在車裡看那車主撒潑。
車主罵罵咧咧了一通,見她沒什麼反應,上來拍她車窗,質問她為什麼無動於衷。
老師給我們講這個案例的時候說,會問為什麼,標誌著這個人開始趨於理性。此時著手解決問題,比起對方憤怒的時候是事半功倍。
老師搖下車窗,開口不是撞車的事。
她說,現在路口車來車往,咱們在這裡一耽擱,對大家很不方便。咱先把車挪到路邊吧。
我自己覺得,這是一個成熟的人首先會做出的處理方式,不論心理學方面牛不牛。
路旁交警一看隨著老師搖下車窗,事件雙方開始面對面接觸了,以為會出什麼事,跑過來準備協助解決。老師擺擺手,說不必了。
接下來的事無需多言。電動車主已冷靜下來,意識到這事是自己闖了紅燈。老師給了她一百作為補償。
聽到這裡,有同學喊,老師你還是虧了呀。
老師笑笑,說照電動車摔的那個程度,要真給起來,再給兩百都不一定夠。給上一百幫幫人家吧,我也不缺這一百。
這件事可能聽起來沒什麼,但是生活中的閑心悶氣,不就是這麼些雞毛蒜皮的事一件件攢起來的嗎?待人接物的功力,就是體現在一言一行之間,潤物細無聲吶。
其實說回來了,哪怕是諮詢專業,在人際這件事上,心理學家未必能比別人好到哪裡去。什麼以退為進、虛虛實實一類的所謂話術,便是尋常人也見得多了,比心理學家又能差到哪裡去?
心理學家唯一比常人強的,可能恰恰就在於能夠掌控自己。
尋常人思維簡單,趨利避害,無法換位思考,喜怒皆形於色,情緒一上來,就忘了自己應該做什麼。如此怎能與人融洽?
做諮詢的心理學家則不然。他們知道如何對待自己的情緒,使理性不被湮沒,方向始終清晰;亦能保持解決問題的態度。因此他們始終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人際交往中,沒什麼與人交往的定式,炮二平五馬八進七;幾個大家看起來空泛的詞,如換位思考、積極、共情什麼的,恰恰是核心。
希望能對題主有所幫助。我自認為心理學學的還可以,也沒到牛的地步。
但確確實實幫助了我很多,我從一個完全不懂得處理人際關係的人,變成了一個可以非常和諧並且自然輕鬆的和周遭人的保持良好的關係。
一般能和我深交的人,都是一類人,都是喜歡深度的東西的人,譬如哲學、佛學、經典、書籍一類的東西。
但跟我不能深交的人,我起碼能做到禮貌,能給別人帶來價值的時候,我會量力而行的給別人去做。總是會讓別人覺得我這個人對人還是很好的。
這都是學習心理學的成果。
很多人所謂的學習了心理學,卻處理不好人際關係的原因是在於。
心理學這是一個很大的門類。
有些人是專註於科研的,所以他們大可不必處理好人際關係,他們是負責研究某一個課題。
譬如偏執狂、戀母情節、發展心理、心理和社會、自卑、自信等話題的。
這個,不需要他們去搞好人際關係,只需要去研究課題就好了。
還有就是偏重於實踐的,積極心理學。
這種心理學,可以實踐,是用來實操的。
當你學了就用,不斷再實踐中檢驗,摸索,反思,解決問題。
你自然就可以把心理學的知識,內化到潛意識。
所謂的內化到潛意識,就是在你的神經上塑造一個新的迴路。
這樣你才算知行合一。
你才算真的明白了積極心理學的內容。
因為一個知識不融入血液,永遠無法成為智慧。
但要融入血液,還得在紅塵中修行才是。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不會學習。
學習從來不是死讀書,而是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做事。
讀死知識,永遠只能停留在中國塑造的教育模式中。
會學習的人,會把知識點看懂,看懂它如何在我們生活中發揮作用。
心理學是和我們生活最相關的學問。
你確定自己真的看懂了么,真的發現人類心理的運作規律了么,真的知道人的內心力量有多大了么,真的知道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活在自己創造的世界中么。
這個都是學習的有沒有學到位的事情。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學習真的學到位了,一定是學了要實踐出來。
這才是真正的學到了。
畢竟是人。
以下答案不想從客觀角度(比如心理學有很多分支blabla)回答,想從純個人角度回答。
我個人的感受是,我接觸過的那些精神分析的大師,身上散發的「人性」相對比較少,更多的是很發自內在的平和。一般這種,他們很懂得讓自己處在一個「明」的狀態。
而接觸過的那些很典型認知行為的大師,一般就是很「硬」的風格。他們很清楚底線在哪裡,很清楚什麼是「對」的。
但不代表他們不會有人際關係上的問題,而是他們更懂得如何去很好地處理,而不讓自己的情緒陷入一種糟糕的狀態。
最後,我感覺對於精神分析很牛的大師來說,有人際問題跟普通人有人際問題最大的不同是,他們「明」。最近愛上了科普心理學這項崇高而有趣的事業~~~
其實樓上很多答案已經講的很明白了,正如你不能要求學醫的人就不得病,學金融的人就很有錢,學建築規劃的都住著豪宅一樣……我同意 @劉柯 的看法,我們其實應該深入思考一下為什麼這種問題會層出不窮而不僅僅是針對某個個別問題。
1. 人人都是心理學家。至少人人都以為自己是心理學家。我們每個人都會對自己、對外界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圖示,用以解釋周遭事物。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人人都可以對自己解釋,對他人解釋,這樣看起來人人都成了心理學家。可實際上,系統學習過心理學的筒子們都清楚我們的專業是如何運作的,絕非簡單的對某種個別行為作出表層解釋。
2. 對心理學的刻板印象。即便到了今天,相當數量的人還是會將心理學同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畫上等號。當然說實話,這是不錯的。把心理學與讀心術、婚戀交友、求職應聘,一眼看穿人心這些畫上等號的想必也大有人在。這顯然是對心理學的刻板印象。產生這種刻板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今天只說一點——心理學家自身的不作為。樓上有位好心的朋友貼出了某期心理學報的目錄,意在告訴大家我們心理學研究的內容是多麼廣泛。我也曾經這麼做過,可效果卻不怎麼理想。專業內人士都會講,對啊你看我們研究的涉及人類思維、語言、眼動、決策,blabla一堆,可是圈外朋友看完只會蒙圈。我們研究的這些內容對於圈外朋友來說根本引不起他們的興趣,搞不好還會產生迴避動機,反而強化了他們本身的錯誤認識。因此,心理學家要想讓大眾廣泛接受科學心理學,就必須站出來勇敢發聲,告訴大家這才是心理學,要對偽心理學說不!
有句話我很喜歡,話筒只有一個,科學家不說話,神棍就搶到了。
這句話恰如其分地反應了今天的心理學。
當然,這一點不僅僅是在國內,就連心理學老大的美國也會有類似問題。書店裡充斥著大量的心靈自助類圖書。
可見,心理學的科普任重而道遠!
先暫且不說心理學分類的問題,假設就是研究社會心理學或者分析心理學或者諮詢心理學的專家。
學習心理學的人由於專業緣故可能比其他專業的人更有機會去思考人與人的關係,某種程度上更有可能擅長人際關係。
但是僅僅是有可能。專業的學習更多是理論的學習,理論實際是對實踐的高度總結,對理論的應用需要不斷地實踐,實踐過程當然會伴隨不斷地失敗與成功,所以專家也要不斷進步,不斷面臨問題。
這個問題有兩個層面,
其一,自我成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知道知識和自己應用是兩碼事。
好比炒菜一樣,菜譜,原料,做法,都可以明明白白的從網上獲得,但是如果你實際炒菜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現實」的問題。
比如,鐵鍋很沉,如果你的肌肉力量不夠,那麼你沒有辦法去駕馭好顛鍋的動作。視頻裡面別人輕而易舉的動作,你可能一個都做不出來。
比如,油星四濺的時候,你的手上會有灼痛感。
油煙的氣味,大火,需要洗刷的用具,很多東西你會發現自己原來沒有想到。
這個時候,很多人就選擇出去吃了。
掌握心理學知識的很多人也是這樣的,你可能意識到自己的童年陰影造成了對親密關係的抗拒,但是成長太難也太痛苦了。面對這種痛苦,不如選擇更換一個伴侶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
自我成長的人永遠都是少數,大多數人都希望迴避成長的痛苦。
其二,
不過,我覺得題主可能有個問題沒想清楚,
想和所有人處好關係-----這是不成熟的人的想法,
讓自己喜歡的人喜歡你,讓自己不喜歡的人不喜歡你----才是練達的人際關係的基礎。
能夠調動別人的情緒---智
能夠調動自己的情緒---明
所以,當你看到一個非常懂得人性的傢伙還和別人幼稚的較勁,可能你的段位還沒到。
換句話說,和某些人處不好關係或者吵一架,才是他們要追求的結果。
如果你不沒有掌握和朋友吵架,和伴侶吵架的方法,你的事業和性生活的成功似乎得往後推了。
就醬。
歡迎來我微信公眾號seatalk10086找我,我有些東西不會在知乎上寫的。別太信多湖輝,他就是一個神棍!
至於心理學,我回答過一個問題,問中國人為什麼要用英語發論文?我說因為英國人打贏了了鴉片戰爭,下面有兩個說我跑題的,題主感受下?
心理學很多事底層研究,甚至是神經系統層面的,從這一層面到人際關係,那距離就跟"英國人打贏了鴉片戰爭"到"中國人用英語發論文"一樣遙遠。因為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人能完全與周圍的人處好關係。
且不論心理學還分得很細,比如神經心理學真的不研究該說什麼話,就算是我們應用心理學,而且是直接的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的,也不研究怎麼完全與周圍的人處好關係。相反,在人際關係領域我們只研究如何與部分人處好關係,比如如何恰當的表達情緒,如何理解他人,如何建立邊界等。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讓一個人理性看待他人、世界和自己,並讓這個人能具備一定能力在社會裡擁有正常社會功能和不斷自我成長的動力和技能。
私以為心理學被過分神話了,而神話它的原因其實就是我們心理諮詢要解決的錯誤認知。絕大部分人都在尋找好,更好,更更好,可是客觀實際上真的有最好嗎?所以,我就老是聽見:你是精神病院的心理諮詢師呀,那你一定心理狀態很好吧?總是很開心吧?跟所有人關係都能處得很好吧?拜託~我是諮詢師又不是神。我又沒躁狂,哪能總樂得跟朵花似的。
我們每個人都只是人,是人就有喜怒哀樂,有短處有長處,在不同年齡段就要面對相應的外界和內部的問題……這才是人。那麼要說心理學家或者說對心理學很有研究的人比普通人強點的地方的話,肯定不是他不會遇到情緒、認知、行為等心理問題,而是在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他會有更多的方法和信心去面對和解決它,當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的時候還會主動去求助。他會去體會自我的成長,不追求不符合現實的優秀,也不為不足而自卑。他會儘可能的去面對現實,包括自己究竟是怎樣的現實,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和自己。但是,一樣該哭哭,該笑笑,一樣在這個世界上面對柴米油鹽和名利之爭,只是面對的方式不同而已。
PS.如果一個人真的不和人吵架或者吵很少很少的架,在我們這裡才是個問題。
實際上,我認為心理學學到很深的程度時,應當就是更具有包容力,具有建立長久而穩定關係的能力,能夠和自己及他人和睦相處的。舉例的話,距離遠的可說羅傑斯,在我眼前的,吳和鳴老師也很接近。
到這個境界可說知行合一,諮詢室里的角色已經被忘掉,諮詢室內外不再是兩個人,技巧已經不再是首要,諮詢師本人就是治療工具。
可是我們還僅僅是成長中的人呀,我們帶著自己的創傷和局限來到這一行,邊學習邊療愈自己,可是這真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樣的理想化我們非常理解,就好像很多人對僧人也充滿投射一樣,我們常常會驚嘆「出家人怎麼能滿口世俗瑣事呢?」就如出家不意味著成佛,學心理學也不意味著和任何人都能建立良好關係。
我們首先是人,然後才是心理諮詢師。
因為對自身情緒的困擾和迷茫,我曾一度得不到幫助,我和心理諮詢師談過,他們說我不了解自己,我覺得別人解決不了自己的事情,於是開始自學心理學尋找出路,去年考下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雖然我信仰上帝,但我也真實喜歡心理學,其實作為心理諮詢師的自己,也不一定能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心理學家所知道的是人類的認知、情緒、思想活動和行為的關係,但是心理學家不一定要按照理論去處理各種關係。
因為考心理諮詢師,我認識了很多同行,有個觀點我比較喜歡,心理學是幫助人們提高自己的心裡承受能力,是解決情緒與行為矛盾的,心理學從來不幫你做決定,幫助你的是讓你自己有承受自己所做的決定所帶來的各種後果的能力。
細細想來,如果一個人有社交恐懼症,心理諮詢師可以用各種方法甚至儀器輔助來幫你克服這個恐懼心理,但是恐懼消失了么,並沒有,所有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社交恐懼症,只是你的內心強大起來之後,這種恐懼對你來說已經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了;再比如,強迫症是一種嚴重的心理問題,那怎麼克服,專業上也有很多辦法,那是不是你好了之後遇到同樣場景之後就不去想這麼做了呢,不是的,其實你在治療的過程中心理承受能力不知不覺提高了,你不去重複動作你也覺得沒什麼,不那麼難受了而已。
所以懂得心理學的人雖然很多時候通過你的行為可以簡單窺探你的心理活動,但不代表他就要去處理好和你的關係,這裡還存在他願不願意的問題,另外一個人人際關係好還與他自身人格修養等等有很多關係。所以心理學好和人際關係好其實是兩件事情。
因為他們覺得,他們不需要和這麼一部分人搞好關係。
你知道每天慢跑5公里,可以活到99歲,你做了嗎?
你知道每天花2個小時、每個月花3000元來保持與妹子們的溝通交流可以增大與妹子們的啪啪率,但你堅持的下來嗎?
懂電腦的人明知道ghost版本快速裝機是有害行為,真正的裝機包括硬體檢查、手動裝機、裝軟體、配置環境、打補丁等操作,最快也要2天,但誰這麼做了?
去醫院,明知道疑難雜症要通過全面系統的檢查,才有可能得出正確結論,但誰願意花這個錢做全套檢查?
大家都知道約炮、嫖娼、口爆、邊緣性行為等容易感染性病,也知道現在的人群攜病率很高,但精蟲經常上腦的愚蠢人類卻仍然這麼干,怪誰?
說了這麼多,也只是想說明一件事:任何生物都具有懶惰性。科技的發展,說的好聽是提高效率,其實本質不就是縱容人類的懶惰么?推薦閱讀:
※斯德哥爾摩綜合征與理性思考問題的界線到底在哪裡?
※你們為什麼喜歡心理學?
※為什麼有些人寧可承認自己不夠努力,卻不願承認自己智力(Intelligence)有所不足?
※自稱屌絲,是不是真的會被妹子當成屌絲?
※極品室友是怎樣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