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血常規報告?
正在幫老師整理病歷,正好手頭有個血常規單子,我院的血常規單會做如下這些項目
一般來說,血常規單的檢測項目各個醫院不會差很多,可能因為儀器不同略有差別,但是基本的項目還是都有的,通常每個項目都會給出檢查結果和參考值兩欄,因為檢驗科室的差異,不同醫院給出的參考數值可能會有細微的差別,浮動不會太大。有一些項目並不太常用,只說一下其中最常用的幾項比較常見的臨床意義(對應圖中序號):
1.白細胞計數(WBC): 通常白細胞計數最常用的意義是其數值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此外還有白血病等其他疾病也會升高, 其降低可能是再生障礙性貧血、脾功能亢進、傷寒副傷寒、嚴重敗血症等等。
2.血紅蛋白(Hb)3.紅細胞計數(RBC):這兩項結合起來看是否存在貧血,以Hb為主要判斷依據,後面的15至20項結果用於提示貧血類型(如小細胞正色素貧血,不同類型貧血治療方案差很多的)。
4.血小板計數(PLT):大於正常值屬於高凝狀態,也就是說比正常血液更容易形成血栓,小於正常值,提示低凝狀態,也就是有出血傾向,比如過敏性紫癜的患者這項數值就更需要關注,另外,結合凝血功能的檢查,如果有提示嚴重出血傾向的,不可以做手術,包括各種穿刺、介入都不可以。
5.中性粒細胞計數6.中性粒細胞比值 兩項結合起來看,中性粒增高 一般來說提示感染為細菌性可能大 ,但除此以外粒細胞性白血病等其他疾病也可以引起它升高。
7.淋巴細胞計數8淋巴細胞比值 兩項結合起來看,淋巴增高 如果是感染則病毒性可能大,也可能是淋巴細胞白血病等,其減少可能存在免疫低下等可能。
9嗜酸性粒細胞計數10.嗜酸性粒細胞比值 比前面那些要少用,其數值升高提示寄生蟲感染可能
上面那些同時具有「計數」和「比值」的,一般看第一眼看比值,但是有時候其中某一種血細胞極度升高,那麼其他細胞的比值就會下降,但是後者的計數值可能還是正常的,故而「計數」和「比值」兩項的要結合起來看。
此外,每個項目不是孤立的,有時需要多個項目結合起來才會有意義,另外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的不同,檢查結果也可能具有不同意義。
最後,不是根據檢查結果就可以確定疾病了,最重要的還是要結合病史,同樣是Hb下降,可能有些病人就是因為月經過多過頻導致貧血,有些病人則可能是存在隱匿消化道出血,還有的病人是再生障礙性貧血。
所以,還是交給醫生吧,雖然他可能忙得沒有辦法詳細解釋每一項代表著什麼:(。
這是一張常見的血常規報告單,上面有紛繁複雜的好多項指標
是不是感覺眼花繚亂
那麼多項目,對的起那十幾塊錢了!
所以現在大街小巷很多身穿白大褂的大忽悠
「大媽,過來啊,免費給您進行血液檢查,我們的這個檢查可以測幾十項項目呢!」
呵
進入正題,血常規單首先可以分三個大的部分
然後我們再劃掉一些大家看不懂,實際生活中也不需要理解的項目,讓這個檢查單簡單一點
對了,血型和RH血型在血常規中是不包含的。
好,其他的就別看了。
掌握這幾項就可以了。
首先要樹立一個觀念,所有的檢查都是服務於臨床的,所有的檢查報告一定要結合臨床的癥狀和體征來分析。這需要長期的專業訓練。作為病人,了解個大概和常見的情況就可以了。
第一,我們先看紅細胞部分:
這一項在臨床中主要用來判斷你的血量!
臨床中最常見的就是貧血,紅細胞數量下降,血紅蛋白數量下降!
導致貧血的原因就很多了,比如慢性失血、缺鐵性貧血等等。
紅細胞數量增加的情況有造血異常,脫水等。
第二,看白細胞
在臨床中用得最多的是看你有沒有感染,比如你喉嚨痛,發燒了,去醫院。醫生就要給你做一個血常規,看看白細胞的變化情況。
如果細菌感染,白細胞的數量會上升,
而且中性粒細胞的比例會明顯上升,比如化膿性扁桃體炎的時候
如果是病毒感染,白細胞上升的不會太明顯,但是淋巴細胞的比例會明顯上升,比如流感。
寄生蟲感染時,嗜酸性細胞的比例會上升
白細胞過分的上升了,那還有可能是韓劇三寶白血病,不過發生的概率非常低,免得有人要瞎想
白細胞下降,有可能是嚴重的感染,造血系統疾病等
還要進行進一步檢查
第三,血小板
血小板是用來止血的,因此一些紫癜的病人,血小板會下降。
一般人去醫院,也就關注這幾個點就可以了。
白細胞
它的名字叫白細胞,但是其實它是一個沒有顏色的球形物質。正常人在不同的階段,白細胞的計數也是呈動態變化的。新生兒期白細胞的總數可以達到15X109/L;到了嬰兒期,白細胞的總數會下降到10X109/L左右;到了兒童期再往上,白細胞的總數一般也就固定在了(4.0~10.0)x 109/L。
白細胞其實並不是一類物質,而是包含了中性粒細胞、嗜鹼粒細胞、嗜酸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等五中細胞的一個總稱。不過以上的五種白細胞,它們的主要功能都可以理解為殺滅病原體,參與機體的免疫和防禦功能。這麼說,也就很好理解為什麼在感冒發燒的時候,會出現白細胞總數的增高了,因為聰明的白細胞敏銳的察覺到了細菌和病毒的入侵,隨機大量增殖,以殺滅病原體。反過來說,當白細胞升高的時候,最常見的原因也就是感染了。
那麼,這五種白細胞又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我們就挑選其中最重要的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來說一說他們的作用和意義。
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在透明的外觀以外,還有一個深紫紅色的細胞核,一會排成一個U形,一會排成一個S形,但是它絕對不會排成一個B形。
中性粒細胞在人體內發揮著重要的免疫作用,在發生感染時,往往都伴隨著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兩者計數的同時增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感染非常嚴重的時候,也會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情況,我們就簡單的理解為病原體太兇殘,中性粒細胞被殺光了吧。出現這種情況的病人,一般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除了感染,嚴重的外傷、手術、大出血、血液系統疾病、中毒、蛇咬傷等情況下也都可以見到中性粒細胞的升高。
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有大有小,大的直徑在10-15um,小的直徑在6-10um,在高倍顯微鏡下,能看到它們都有著深藍色的迷人的細胞核。
淋巴細胞在人體內也發揮著重要的免疫作用,在發生感染時,淋巴細胞會通過不同的方式來發揮自身的作用。一方面,它會轉變為效應細胞,迅速來到感染的部位,吞噬和殺滅病原體,讓人體更快的恢復健康。另一方面,它會轉變為一種記憶細胞,記憶細胞雖然不具備直接殺滅病原體的功能,但是,他能記住每一種入侵人體的病原體的長相。這樣在下一次有同類病原體入侵時,它能迅速的識別出這是個壞東西,它更能在短時間內召喚大量的效應細胞來到戰場。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傳染病,比如水痘,腮腺炎不會出現第二次的原因,因為在他們還沒有發病之前就已經被淋巴細胞幹掉了。
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都會在人體出現感染時升高,他們的區別就在於,當細菌、支原體感染時,一般以中性粒細胞升高為主;當病毒感染時,一般以淋巴細胞升高為主。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
血紅蛋白是存在於紅細胞內的,而紅細胞之所以呈現紅色,也正是因為有血紅蛋白的存在;而血紅蛋白之所以呈現紅色,是因為血紅蛋白內含有大量的鐵元素。但是,其實紅細胞並不是一直呈現紅色的。在將氧氣從外面運輸進人體時,它呈現的實現紅色;而當紅細胞將人體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運到體外時,這個時候它會呈現暗紫色。
男性和女性的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計數有一定的差別。男性的紅細胞計數在(4~5.5)X1012/L之間,女性則在(3.5~5.0)X1012/L之間;男性的血紅蛋白120-160g/L之間,女性則在110-150g/L之間。至於女性為什麼比男性低,原因你們自己去發揮想像力吧,我可什麼都沒說。
當紅細胞和血紅蛋白低於以上數值時,就可能是存在貧血。一旦存在貧血,就必須明確貧血的原因。常見的貧血原因可能有血液系統疾病(包括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巨幼紅細胞貧血等各型貧血)、消化系統疾病(長期便血導致血色素流失)等。
血小板
血小板的直徑非常小,一般在2-3um之間。在過去的很多年裡,血小板都被認為是沒有任何功能的一種物質,直到1882年比佐澤羅發現了血小板在止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掀開了血小板的糾結人生。
正常人的血小板計數在(100~300)X109/L之間,當血小板計數過低時,有可能會導致出血,比如再生障礙性貧血、脾功能亢進、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時,這個時候需要通過藥物增高血小板計數,嚴重的話可能需要輸血治療;當血小板計數過高時,可能會發生血液凝集,導致栓塞,比如在發生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時,這個時候又需要抗血小板治療。總之,血小板高了也不是,低了也不好。
至於血常規單子上的其他指標,我想比較不負責任的說一句話:當這些指標升高或降低幅度不大的時候,請你忽略它們吧,不是每個細胞都願意變成血小板那樣被人關注的。
歡迎參加我的知乎LIVE:家庭藥箱—有哪些實惠又有效的家庭用藥
時間:11月15日晚上8點
我的微信公眾號:聽萌醫生說
做認真的醫學科普,講有趣的醫學故事,你願意聽我說嗎?
超簡明解讀血常規。
血常規主要看其中幾個指標就可以
這就是一份「血常規」報告單,具體項目根據醫院不同,會有細微差別。
血常規,是用來查看那些在血液中流動的細胞的數量,形態及其分布的一種化驗。
1.白細胞
首先要看的是這五項,他們就是常說的「白細胞」,作用是殺滅細菌和病毒並且監視身體的穩定,就像身體里的軍隊,保護我們的安全。
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中最重要的成分,它的功能是吞噬作用和殺菌作用。就像是解放軍戰士,如果有不法分子(細菌)出現,那它就會毫不留情的出擊並消滅他們。
發生自然災害,最先上去的是解放軍,同樣,當身體組織出現損壞,中性粒細胞也會升高,參與災後善後。
所以當中性粒細胞升高時,就可能代表我們的身體哪個地方有損傷、炎症或者被細菌入侵了。
淋巴細胞,是精心訓練的特種部隊。細菌之類常見且低級的敵人,就交給中性粒細胞處理了,淋巴細胞專門對付難纏的敵人,如病毒等。所以在病毒感染時,淋巴細胞一般會升高。
在機體過敏時,嗜鹼性粒細胞會發現異常並犧牲自己分泌大量的趨化因子(引起過敏反應),吸引大量的嗜酸性粒細胞聚集,後者來抑制過敏產生的副作用。兩者就像一對天生的搭檔。
所以在身體過敏時,嗜鹼性粒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升高。不僅如此,在有寄生蟲感染時,嗜酸性粒細胞也會升高。
2.紅細胞
紅細胞估計是最家喻戶曉的細胞了,他們負責把氧氣和營養運輸到全身器官,再把身體內的廢物搬運出去。
紅細胞減少一般見於白血病,急性大出血,缺鐵,維生素B12缺乏等。而紅細胞增多一般見於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但並不是說紅細胞一旦出現異常就一定是上述疾病,我們要綜合其他檢查來一起得出結論。
血紅蛋白是紅細胞中的一種蛋白,專門負責運輸氧氣,血紅蛋白降低,往往意味著貧血。
另外,一氧化碳中毒,就是血紅蛋白被一氧化碳佔領,而無法運送氧氣,導致身體缺氧。
3.血小板
血小板,專門修補破損的血管,並負責凝血,止血。作為血管里的維修隊,他們堅決奉行「哪裡壞了去哪裡的觀念」,一旦有傷口出現,他們會立即趕到,用身軀填補缺口。
所以血小板太低的話,血管上的漏洞修復的會很慢,很容易造成流血不止。
以上三項,就是讀血常規報告單時最常用的數據了,以後做血常規,就了解自己身體的大體狀況了。
當然,這些只是基礎常識,真正看病還要對多項檢查進行各種360度旋轉花式數據分析,這些工作就交給醫生好了。
常用醫學檢查指標及其臨床意義
(內容包含但不局限於血常規,一些主要指標,對於非專業人士足矣。詳細的話幾本書都寫不完。化驗指標僅是參考,需要和疾病,包括癥狀,體征以及醫生的經驗,查體,其他輔助檢查等綜合判斷。)
一、 血常規檢查
(一) 白細胞計數(WBC)
1.
正常值參考範圍
白細胞是無色有核細胞,包含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2.
臨床意義
1)
減少:
(1)
疾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症藥物:腫瘤化療、抗生素尤其磺胺類、解熱鎮痛葯等。
(2)
特殊感染:傷寒、副傷寒、結核、病毒、寄生蟲等。
(3)
其他:放射治療、化學品
2)
增加:
(1)
生理性:見於新生兒,月經期,分娩,情緒變化等。
(2)
病理性:細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惡性腫瘤,急性創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化學葯中毒。
3.
白細胞分類計數
正常值參考範圍,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
(1)
中性粒細胞(N):0.50~0.70;
增加:與白細胞總數增多一致(注意:早期鉛、汞中毒中性粒細胞增多,中、後期減少)。
減少:基本與白細胞總數減少相同。( 重金屬中毒、有機物中毒:中性粒細胞減少)
(2)
嗜酸性粒細胞(E):0.01~0.05;
增加:過敏性疾病與皮膚病;寄生蟲;血液病;用藥。(酸多:皮膚、過敏、寄生蟲)
減少:傷寒、副傷寒;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酸少:傷寒、副傷寒、長期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3)
嗜鹼性粒細胞(B):0.0~0.01;
增加: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鉛中毒等
減少:與嗜酸增加相反的(酸多:皮膚、過敏、寄生蟲);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4)
淋巴細胞(L):0.20~0.40;
增加:(傳染病/血液病/免疫排斥,傳血排斥淋巴多)
減少:傳染病急性期、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5)
單核細胞(M):0.03~0.08;
增加:傳染病或寄生蟲病;血液病;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減少:過量或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均減少
(二) 紅細胞計數(RBC)
1.
正常值參考範圍:
2.
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
增多:相對增多:血液濃縮;絕對增多:(生理性缺氧/病理性缺氧/腎癌/骨髓亢進)
減少:造血物質缺乏、造血功能低下、紅細胞破壞或丟失過多;繼發性貧血(慢性炎症等)
(三) 血紅蛋白
男性131~172g/L;
女性113-151g/L ;兒童120-140g/L;新生兒180~190g/L
增加:(病理性、缺氧,失水、用藥等,紅細胞數量增多);
減少:出血、疾病。
血紅蛋白減少比紅細胞減少嚴重:缺鐵性貧血、慢性失血;紅細胞減少比血紅蛋白減少嚴重:大細胞高色素貧血。
(四) 血小板計數
(100~300×
109/L;女性略高
減少:貧血、急性白血病、脾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DIC )、抗腫瘤葯及磺胺葯;
增多:疾病: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白血病;創傷:一過性。
五. 紅細胞沉降率
Westergren法(魏氏法):男
0-15mm/h ;女
0-20mm/h ;
血沉增快:(感染/炎症(風濕)/組織壞死/惡性腫瘤/高球蛋白血症/高膽固醇血症)凡有感染、炎症、組織壞死的情況,血沉加快,提示有病變存在。
血沉是否增快是鑒別惡性和良性腫瘤的重要指標之一,惡性加快,良性正常。
二、 尿常規檢查
(一) 檢查項目及意義:
1.
尿液的酸鹼度(
pH 值)[
參考值 ] 5.0~7.0,晨尿
pH 5.5~6.5
增高:鹼中毒、膀胱炎等;應用鹼性藥物。
降低:可見於酸中毒、糖尿病、痛風、嚴重腹瀉、飢餓狀態等;應用酸性藥物。
2.
尿比重
[正常尿比重]1.010-1.025之間(干化學試帶法)
尿素主要反映食物中蛋白質的含量;氯化鈉反映鹽的含量。
增高:(濾過功能差:急性腎小球腎炎、糖尿病)心力衰竭,高熱,脫水等。
降低:尿崩症,慢性腎功能不全、腎小管功能異常。
3.
尿蛋白
干化學試帶法定性陰性或弱陽性
尿蛋白:尿液中蛋白質含量超過100mg/L或150mg/24h
的,稱為蛋白尿。
- 生理性尿蛋白:劇烈運動後(運動性蛋白尿)、發熱、低溫刺激、精神緊張。
- 病理性尿蛋白:腎小球性:急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
- 腎小管性:腎盂腎炎。
- 混合性:慢性腎炎。
- 溢出性蛋白尿:多發性骨髓瘤、嚴重創傷、大面積心梗。
- 藥物腎毒性:氨基苷類抗生素、多肽類抗生素(多粘菌素)、抗腫瘤葯(甲氨蝶呤)、抗真菌葯(灰黃黴素)抗精神病葯(氯丙嗪)。
- 假性蛋白尿:泌尿道感染。
4.
尿葡萄糖
疾病(持續性):原發性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內分泌疾病、嗜鉻細胞瘤等。
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口服避孕藥、蛋白同化激素。
5.
尿膽紅素
尿膽紅素的檢出是顯示肝細胞損傷和鑒別黃疸的重要指標,正常值陰性
尿膽紅素陽性:肝細胞性黃疸;阻塞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不會出現尿膽紅素陽性。
6.
尿液隱血
正常參考值陰性(尿血紅蛋白試管法、尿肌紅蛋白試管法)。
尿血紅蛋白陽性:創傷、疾病:腎炎、腎結石、腫瘤、感染。用藥:阿司匹林、磺胺等。
尿肌紅蛋白陽性:創傷、他汀類調節血脂藥物。
7.
尿沉渣白細胞
正常少於5個/高倍HP
。尿白細胞增多:常見於泌尿系統細菌性炎症,如急性腎盂腎炎等。
8.
尿酮體
定性:陰性。尿酮體增高多見於:糖尿病酮尿、非糖尿病酮尿(飢餓、營養不良、消耗性疾病)
9.
尿肌酐
鹼性苦味酸法測定。尿肌酐增高: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肢端肥大症、巨人症;傷寒、破傷風;尿肌酐減少:進行性腎病、腎衰竭、肌肉萎縮、肌肉營養不良、甲狀腺功能亢進
10. 尿尿酸
尿酸增高:痛風/甲亢/高嘌呤、高木醇/腎上腺皮質激素
尿酸減少:腎功能不全、痛風發作前期。
11. 尿澱粉酶
尿澱粉酶升高:多見於急性胰腺炎。尿澱粉酶增高是診斷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決定性指標。其他:胰腺癌、腮腺炎、胃腸道穿孔。
尿澱粉酶降低:主要見於重症肝病、糖尿病。
12. 尿沉渣管型
急、慢性腎小球腎炎:顆粒管形;
腎病綜合征:脂肪管形;
慢性腎盂腎炎:白細胞管形;
用藥引起管形異常:多粘菌素、順鉑、磺胺等
13. 尿沉渣結晶
肝病患者:酪氨酸和亮氨酸結晶,若有肝細胞性黃疸,則還出現膽紅素結晶;
痛風患者:尿酸結晶;
慢性腎病:草酸結晶;
服用磺胺葯:磺胺結晶
三、 糞便檢查
(一) 糞便外觀
糞便外觀
臨床意義
稀糊狀或水樣糞便
感染或非感染性腹瀉、急性胃腸炎
黏液便
小腸炎症、大腸炎症
膿血便
細菌性痢疾(膿為主)、阿米巴痢疾(血為主)、腸癌
凍狀便
過敏性腸炎、慢性菌痢
米泔水樣便
霍亂、副霍亂
乳凝塊便
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
鮮血便
下消化道出血
柏油便
上消化道出血
白陶土便
阻塞性黃疸及鋇餐檢後排鋇
細條便
直腸狹窄的表現,主要見於直腸癌
(二) 糞隱血
1.
消化道潰瘍:隱血陽性率可達
55% ~
77% ,出血量大,可呈間歇性陽性。
2.
消化道腫瘤:胃癌、結腸癌患者的隱血阻性率可達
87%~95%,出血量小但呈持續性。
(三) 糞膽原
1.
增加:其他類型黃疸;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2.
減少:阻塞性黃疸
(四) 糞便細胞顯微鏡檢查
白細胞增多、吞噬細胞增多:各種腸炎、痢疾
檢出紅細胞:細菌性痢疾(膿為主;紅細胞散在,完整),阿米巴痢疾(血為主;紅細胞扎堆、破壞)
四、 肝功能檢查
(一) 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丙谷)ALT(GPT)
成人&<40U/L 。臨床意義:可反映肝細胞損傷程度。
ALT 升高常見於:肝膽疾病:(一切肝膽疾病);其他疾病:(心肌損傷、骨骼肌損傷、胰腺損傷);
用藥與接觸化學品:(抗生素、抗真菌葯、抗病毒藥、他汀類調血脂葯)
(二) 血清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穀草)AST(GOT)
成人&<40U/ L。臨床意義:AST 升高與 ALT 基本同;以慢性肝炎、肝硬化最明顯。
心肌梗死:發病 6~8小時開始上升,18~24
小時達高峰。單純心絞痛時,AST正常。
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時,AST上升的幅度高於ALT;在急性或輕型肝炎時,血清ALT升高幅度大於AST。
(三) 血清γ-谷氨醯轉移酶γ
–GT
存在於除肌肉外的所有組織;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γ
-GT增高)
①
升高可見於除肌肉組織外所有組織疾病,尤其是肝膽疾病、胰腺疾病;
②
二苯(苯巴比妥,苯妥英鈉)乙醇可使之升高
③
膽管阻塞性:上升最高;肝癌:明顯升高。用於診斷惡性腫瘤有無肝轉移,肝癌術後有無複發;
(四) 血清鹼性磷酸酶(ALP)
升高見於肝膽疾病、骨骼疾病;他汀類藥物可使之升高。
(五) 血清總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
TP=A+G,A/G
= l.5~2.5:1
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白蛋白維持滲透壓和營養狀況,反應肝功能受損;
血清總蛋白及白蛋白增高:各種原因脫水所致血液濃縮;
血清總蛋白及白蛋白降低:
①
合成障礙:常見肝臟疾病,持續白蛋白<30g/L
提示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②
營養不良;
③
蛋白丟失過多;
④
消耗性疾病使消耗增加;
⑤
血清水分增加:水鈉瀦留
。
球蛋白增高:以γ
- 球蛋白增高為主。炎症、感染、自身免疫病、骨髓瘤、淋巴瘤。
球蛋白降低:主要是合成減少,見於: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免疫抑製劑
A/G
比值:急性肝炎早期: A/G 比值仍可正常;慢性肝炎、肝硬化、腎病綜合征等A/G
比值&<1。
五、 腎功能檢查
(一) 血清尿素氮(BUN)
1.
正常值參考範圍:成人
3.2 ~
7.1mmol/L ;嬰兒、兒童
1.8 ~
6.5mmol/L 。
2.
臨床意義:血中尿素氮增高見於:
①反應各種類型的腎功能不全,尤其是慢性、嚴重性腎病。
②不能作為腎病早期的診斷指標,但對腎衰竭,尤其是氮質血症診斷有特殊價值。
④
受腎前性因素(脫水、高蛋白飲食、上消化道出血)和腎後性因素(尿道結石、前列腺增生、尿路梗阻)的影響。
(二) 血肌酐(Cr)
血肌酐濃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準確反映腎小球濾過功能的損害程度
血肌酐增高:各種類型腎病,腎小球濾過功能下降。早期或輕度腎損害時正常;中重度腎損害明顯升高;血肌酐和尿素氮同時增高:腎功能嚴重損害。
六、 血液生化檢查
(一) 澱粉酶:主要由胰腺分泌
1.
澱粉酶活性升高:(急性胰腺炎等胰腺疾病)主要用於胰腺炎的診斷。
急性胰腺炎:發病後2-12小時血清的澱粉酶開始升高;12-72小時達高峰;3-4天下降至正常。
其他疾病:腮腺炎,胰腺疾病,急性闌尾炎,腸梗阻等。
2.
澱粉酶活性降低: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等。
(二) 磷酸激酶:主要存在於骨骼肌、腦和心肌組織中
1.
磷酸激酶增高:
1)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
2)
各種肌肉疾病
3)
腦血管疾病
4)
用他汀類葯
2.
磷酸激酶降低:見於肝硬化等
(三) 血尿酸
1.
血尿酸增高(痛風、甲亢、高嘌呤、高木醇;利尿、抗壓、非甾抗炎、抑免疫)
1)
痛風病、高尿酸血症。
2)
溶血性貧血、惡性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3)
食用高嘌呤食物、木糖醇攝入過多。
4)
服用非甾體抗炎葯、利尿劑、抗高血壓葯、免疫抑製劑、抗結核葯和維生素等。
2.
血尿酸減少:
1)
疾病惡性貧血、范科尼綜合征。
2)
飲食高糖、高脂肪飲食。
七、 血脂、糖代謝檢查
(一) 血糖
空腹血糖成人 3.9~6.1
mmoL/L(70~110mg/dl);兒童
3.3~5.5
mmoL/L(60~100mg/dl)(略低)餐後
2 小時血糖&<7.8mmoL/L(140mg/dl)
1.
血糖增高
1)
胰島素功能低下
2)
腎上腺素皮質功能亢進、腺垂體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亢進、巨人症、胰高血糖素瘤等。
3)
用藥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甲狀腺激素;利尿劑;非甾體抗炎葯;抗精神病葯血糖降低
4)
胰島素分泌過多:胰島素β
細胞瘤。
5)
腎上腺素皮質功能減退(愛迪生病)、腺垂體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減退。
6)
其他病症:長期營養不良、肝癌、重症肝炎、糖原積累病、酒精中毒、妊娠、飢餓、劇烈運動等。
7)
用藥:用磺醯脲類胰島素促泌葯過量,或聯合應用單胺氧化酶抑製劑、ACEI、β
受體阻斷劑、奧曲肽。
(二) 糖化血紅蛋白
參考範圍:4.8%-6.0% 。糖化血紅蛋白增高見於糖尿病、高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降低見於貧血、紅細胞更新率增加等。
(三) 血清總膽固醇TC
參考範圍:兩點終點法 3.1~5.7mmol/L;膽固醇酯/總膽固醇
0.60~0.75
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
增高:動脈硬化、高脂血症、腎臟疾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用藥:避孕藥、甲狀腺激素、糖皮質激素、抗精神病葯。
降低:(甲亢、嚴重肝臟疾病、貧血)
(四) 三醯甘油酯TG
參考範圍:0.56~1.70mmo1/L(增高、減少均與血清膽固醇相同)
(五)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h)
參考範圍:2.1-3.1mmo1/L
臨床意義:LDL-CH增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主要致病危險因素。
增高:動脈硬化、高脂血症及腎臟疾病;
減低:甲亢、嚴重肝臟疾病、貧血。
(六)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H)
參考範圍:1.2~1.65mmo1/L
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HDL-ch水平與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呈負相關。
降低:生理性:吸煙、肥胖、嚴重營養不良;動脈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腎病綜合征、甲狀腺功能異常。
八、 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學檢查
乙肝五項
臨床意義
各種情況下的傳染性:
1.
「大三陽」(表面抗原、e
抗原、核心抗體同為陽性):乙肝病毒在人體內複製活躍,帶有傳染性,應儘快隔離。
2.
「小三陽」(表面抗原、e
抗體、核心抗體同為陽性):乙肝病毒人體內複製減少,傳染性小,不需要隔離;肝功正常,無癥狀,為乙型肝炎病毒無癥狀攜帶者。
針對@程序的回答做一些校正。同為醫學生,還都是紙上談兵,如果仍然有錯誤還請其他老師斧正。
—————————————————
首先要說的是,我所知道的醫院裡檢查單的參考值都是按照成年人的參考值來的,所以如果患者是兒童,那麼下面的結論僅供參考
1.白細胞計數(WBC): 通常白細胞計數最常用的意義是其數值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此外還有白血病等其他疾病也會升高, 其降低可能是再生障礙性貧血、脾功能亢進、傷寒副傷寒、嚴重敗血症等等。
白細胞升高最常見的原因還是細菌感染,不少病毒感染WBC其實並不升高,因此如果遇到一個WBC升高的有發熱的患者,通常還會加做PCT,ESR和CRP這類感染指標輔助診斷是否真的存在細菌感染。其次,白血病患者的WBC其實並不總是升高,也有降低的啦,看具體分型。WBC降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些藥物使用之後造成的粒缺。
2.血紅蛋白(Hb)3.紅細胞計數(RBC):這兩項結合起來看是否存在貧血,以Hb為主要判斷依據,後面的15至20項結果用於提示貧血類型(如小細胞正色素貧血,不同類型貧血治療方案差很多的)。
RBC小於參考值下限即可下診斷「貧血查因」,而後面的MCV,MCHC和MCH往往能提供對於病因有價值的信息,比如小細胞低色素的貧血(三項都低),對於兒童和孕婦可能要懷疑是否有缺鐵,會加做鐵代謝,而對於有大便隱血的患者則可能要考慮上消化道慢性出血,可能要加做胃鏡。而正細胞性(三項正常)的貧血,可能是急性的消化道出血甚至再障。
4.血小板計數(PLT):大於正常值屬於高凝狀態,也就是說比正常血液更容易形成血栓,小於正常值,提示低凝狀態,也就是有出血傾向,比如過敏性紫癜的患者這項數值就更需要關注,另外,結合凝血功能的檢查,如果有提示嚴重出血傾向的,不可以做手術,包括各種穿刺、介入都不可以。
高凝狀態這個詞似乎有待商榷,因為血小板數量和凝血功能(比如D二聚體之類的)是不同的概念,也可能是我太摳字眼。但是過敏性紫癜是一個筆誤,應改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5.中性粒細胞計數6.中性粒細胞比值 兩項結合起來看,中性粒增高 一般來說提示感染為細菌性可能大 ,但除此以外粒細胞性白血病等其他疾病也可以引起它升高。
7.淋巴細胞計數8淋巴細胞比值 兩項結合起來看,淋巴增高 如果是感染則病毒性可能大,也可能是淋巴細胞白血病等,其減少可能存在免疫低下等可能。
這裡面最主要的就是4天-6歲的兒童正常的生理狀況就是淋巴細胞較多。而且根據中性粒和淋巴的比例判斷細菌或是病毒感染的經驗似乎並不如書上描述的那麼可靠。
9嗜酸性粒細胞計數10.嗜酸性粒細胞比值 比前面那些要少用,其數值升高提示寄生蟲感染可能
上面那些同時具有「計數」和「比值」的,一般看第一眼看比值,但是有時候其中某一種血細胞極度升高,那麼其他細胞的比值就會下降,但是後者的計數值可能還是正常的,故而「計數」和「比值」兩項的要結合起來看。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常見於寄生蟲感染,而傷寒的特徵性血象之一是嗜酸性粒細胞為0
醫院檢驗科的路過怒答一記!!!
答案就是問醫生!!!
問醫生!!!
問醫生!!!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若問對血常規的理解,醫院裡沒人比得過檢驗科的工作人員更透徹,但是又怎樣?因為對你病情的了解,沒人比醫生更了解你了
這麼說吧,即使你能明白每一項的意義——然而並沒有什麼用
所有的檢查項目都需要結合病史,若非專業醫生,請問醫生,請問醫生,請問醫生
不要妄圖自我診斷
半懂的狀態最可怕
如果你是醫學生或者准醫生,還在這刷什麼知乎背書去啊喂凸(艹皿艹)如果真要想看自己搞懂,就一個一個自己百度。多學習總是沒錯的。
然後找大夫請大夫解讀。
還有疑問到專業論壇請教。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難…
結合不同病史,同樣的指標變化可以有很多種解釋方法…
知道的越多,越不敢輕易下結論…
把常用的幾個血液檢驗指標說一下吧:
血紅蛋白(Hbg)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兒170~200g/L
紅細胞(RBC)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5)×1012/L
新生兒(6.0~7.0)×1012/L
血紅蛋白增多(這裡只說病理性,我不一定說的全,歡迎補充):
相對性增多:血漿容量減少,使紅細胞相對增多。見於嚴重嘔吐,腹瀉,大量出汗,大面積燒傷,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尿崩症,甲狀腺功能亢進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絕對性增多:
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
繼發性:
(1)紅細胞生成素代償性增加:因血氧飽和度減低所引起,病理性見於嚴重的慢性心,肺疾患比如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以及攜氧能力低的異常血紅蛋白病之類。
(2)紅細胞生成素非代償性增加:和某些腫瘤或腎臟疾患有關。比如腎癌,腎胚胎瘤,子宮肌瘤,腎積水等。
原發性:目前認為是多能造血幹細胞受累所致。
減少:見於各種貧血。
白細胞(WBC)
成人(4.0~10.0)×109(9次方,手機輸入法木找到=_=下同)
新生兒(15.0×20.0)×109
白細胞分類計數
百分率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0~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50~70)
嗜酸性粒細胞(0.5~5)
嗜鹼性粒細胞(0~1)
淋巴細胞(20~40)
單核細胞(3~8)
絕對值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0.04~0.05)×109/L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2.0~7.0)×109/L
嗜酸性粒細胞(0.05~0.5)×109/L
嗜鹼性粒細胞(0~0.1)×109/L
淋巴細胞(0.8~4.0)×109/L
單核細胞(0.12~0.8)×109/L
中性粒細胞增多:急性感染,嚴重的組織損傷和大量血細胞破壞(嚴重外傷,大手術,大面積燒傷,急性心梗及嚴重的血管內溶血後12~36小時),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惡性腫瘤。
中性粒細胞減少:感染(特別是革蘭陰性桿菌感染,一些病毒比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等也可以),血液系統疾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非白血性白血病,巨幼細胞貧血,嚴重缺鐵性貧血等),物理、化學因素損傷,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功能亢進,自身免疫病。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變態免疫性疾病(就是過敏性疾病比如支氣管哮喘,藥物過敏,蕁麻疹之類),寄生蟲病,皮膚病,血液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某些惡性腫瘤,某些傳染病。
減少:常見傷寒,副傷寒初期,大手術等應激狀態,臨床意義相對不大。
嗜鹼性粒細胞增多:過敏性疾病(過敏性結腸炎,藥物、食物、吸入物超敏反應,紅斑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血液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等),惡性腫瘤。
減少:木有臨床意義。
淋巴細胞增多:感染性疾病,腫瘤性疾病,急性傳染病恢復期,移植排斥反應。
(要注意,六歲之前兒童淋巴細胞水平本來就比較高,屬於生理性增多)
減少:見於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烷化劑,抗淋巴細胞球蛋白等的治療或放射線損傷,免疫缺陷性疾病等。
單核細胞增多:某些感染(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急性感染恢復期),某些血液病(單核細胞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症恢復期,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減少:也木有臨床意義。
網織紅細胞:
百分數(0.5~1.5)
絕對值(24~84)×109/L
增多:貧血性疾病如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急性失血,以及某些貧血患者治療後。
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
血小板
(100~300)×109/L
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
減少:血小板再生障礙(再生障礙性貧血,放射性損傷,急性白血病,巨幼細胞貧血等),血小板破壞或消耗增多(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DIC,新生兒血小板減少症,先天性血小板減少症),血小板分布異常(脾腫大,血液被稀釋等)。
紅細胞沉降率
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血沉增快:各種炎症疾病,組織損傷及壞死,惡性腫瘤,以及各種原因導致血漿球蛋白相對或絕對增高都能使血沉增快。
血沉減慢:嚴重貧血,纖維蛋白原含量嚴重缺失者,臨床意義也不算大。
最後提醒一句,以上這只是正常範圍的數據,僅做參考,具體的病具體分析,一定不要自己僅憑几個數據就亂下判斷。
醫生在醫學院進修5年(至少)在醫學上獲得的知識不是在知乎上問個問題就能彌補的。一個人最常見的病是感冒發燒,所以在感冒發燒情況下開血常規報告,主要是看三項指標: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和C反應蛋白。
樓上答案已經提了,中性粒細胞增多說明細菌感染可能性大,在此情況下結合淋巴細胞增多說明也有病毒感染。需要注意的是,同樣的感冒需要區分細菌性感染還是病毒性感染,採取的治療手段是有所不同的。
另外,樓上有些貼的血常規報告里沒有C反應蛋白,該項指標也是比較重要的。因為人體的C反應蛋白非常敏感,會在生病時候升高,而這項指標只要病沒完全好,就仍然會處於超出常規的較高狀態。
所以,有時候吃了葯掛了水以後感覺到自己差不多恢復了,有些人就會掉以輕心,停止用藥,結果沒過幾天又不行了,這就是因為C反應蛋白並沒有降下去。
因此建議在發高燒吊針掛水完成一個療程之後,需要再做一下血常規,看看C反應蛋白是否已經正常,如果還沒有恢復正常就要繼續用藥。白細胞偏低提示白細胞生成不夠。比如化療後 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再障等。白細胞太多提示生成的白細胞太多了 不如因為有異物入侵。比如感染 。或者造血功能紊亂 比如各種白血病。
紅細胞負責供氧 。太少了可能是貧血。或造血功能障礙。要結合血色蛋白一起看。太多了可能是缺氧時代償性增生 比如高原地區或心臟有問題
血紅蛋白是紅細胞中負責運氧的 在鐵的幫助下與氧結合運氧。紅細胞與血紅蛋白都低可能提示貧血
白細胞分中性粒細胞 淋巴細胞 噬酸性 鹼性性細胞
淋巴細胞負責免疫功能 高了提示病毒感染 如病毒性感冒或免疫系統有問題。
中性粒細胞高了提示細菌性感染 比如各種炎症。
嗜酸性粒細胞提示機體有過敏反應 比如寄生蟲引起的過敏 或者是過敏性鼻炎等
血小板是負責止血抗凝的 如果低了 易出血 高了易血栓 增多降低的原因很多。如骨髓造血疾病等
通常各指標要一起結合著看只是拋一張圖,實在不負責任。
附上@王奇琦(真不明白@你名字時怎麼出來的前面那麼多都不是你?)的結尾:
最後提醒一句,以上這只是正常範圍的數據,僅做參考,具體的病具體分析,一定不要自己僅憑几個數據就亂下判斷。
醫生在醫學院進修5年(至少)在醫學上獲得的知識不是在知乎上問個問題就能彌補的。
人與人是有很多差異的,性別、年齡、種族、生活習慣、生活環境、用藥情況、甚至心情因素等都會影響檢驗結果,而且具體到各種具體情況也會不同,比如你早上剛起床和你晚上睡前測得也會不同。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告訴大家,之前在看病這點上不要盲目給自己或他人做判斷,有病請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請相信醫生。
有一個小微課視頻的專題就是教你如何看懂血常規報告,5分鐘,挺簡單明了的。名字就叫五分鐘讀懂血常規化驗單。推薦觀看。附上鏈接~~~五分鐘讀懂血常規化驗單
排名第一第二的回答差不多已經解釋完了,然而作為檢驗專業畢設做生物學變異的學生還想補充一點:
看【懂】化驗單,也取決於你是偶爾看病去抽個血做個體檢,還是長期、慢性疾病定期複檢。
因為對於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不同生命和疾病周期的人來說,某一項指標的升高或降低,幅度的大小多少,最應該對比的對象是【你自身之前的數值】,這也是為什麼本題里大部分的人讓你去問你的醫生,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你的醫生是最了解你的身體,也知道大部分化驗單上項目意義的人。
(順手吐個槽,我實習的三甲醫院裡居然還有醫生因為單次血糖升高給人家診斷成糖尿病,也是醉了)
再直接點說,即使化驗單上出現了某些或上或下的箭頭,也無需馬上開始杞人憂天。因為所有的檢驗項目都為臨床服務,一切都需要以醫生的判斷為準,醫生除了化驗單,還要結合影像學、病理學的檢查,高端一點還會做基因方面的篩查,綜合一切檢查結果以及你自己的臨床表現,才能做出【診斷】。
題主啊,如果想憑藉一張化驗單就自己給自己下診斷,我只能說真是捨近求遠。
Ps:不必憂心有些異常的檢驗結果的原因涉及的概念其實就是【臨床靜默】,田醫生這兩天剛好寫過這個專欄,一會換電腦貼鏈接~上述回答都缺少一個基準。
建議各位在身體感覺狀態良好的時候去做血常規,最好半年內三次,看看你們的五大項( WBC RBC HGB PLT MCV,白細胞分類可以記個大概)是多少,一般不會跳動過大,這樣作為基準。
為啥?本人 WBC 常年 3.8 左右,明顯偏低,有次看病 WBC 6 左右,醫生回復沒啥事,幸好本人相關行業對此有留心自己的狀態,就跟醫生說清了情況。簡單粗暴的辦法。
血常規檢查單上有各項檢測內容和結果,一般還會把正常值標出來。結果和正常值比對結果也會顯示出來,然後和正常範圍比較高了或者低了。
然後就更簡單了,看偏離正常範圍的那一項是什麼名字,不要管那幾個漢字是因為什麼組合在一起的,只需要在百度上敲那幾個字,duang duang duang duang,結果就瞬間全出來了。
so easy.
不怕不懂,不懂你會虛心,最怕半吊子。
要麼問醫生,要麼……你還是問醫生吧!
推薦閱讀:
※孕婦可以拍一次胸片(X光)嗎 ?
※如何看待@Vogelying 胡瑛舉報親生父親為騙保下鉛毒害自己這件事?
※發達國家的孕婦會被推薦吃葉酸嗎?
※如何看待杭州首次出現高傳染、高危害、抗藥的三合一超級細菌?
※如何在成年後再次長高?
TAG:醫學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