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端午節快樂」是件很不好的事嗎?

類似的還有清明節快樂


這麼講吧,要是我死了,國家為了紀念我每年給大家放一天假,我明天就去跳樓。
有什麼比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更重要的事情么?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為什麼是件很不好的事?
為什麼情人節可以有人跟我說:快!樂!


端午節和家人一起吃粽子為什麼不快樂……
說白了中國人的傳統節日里,互相寒暄時候不習慣說happy XXday 這種句式而已。不同節日各有說辭


說「端午節快樂」一點問題都沒有。包粽子、吃粽子、利用節假日出遊探親訪友,難道不是件快樂的事情?賽龍奪錦,力爭上遊,本身就是一件喜慶的事情,認為不能「端午快樂」的,是否認為賽龍舟就應該一臉沉重?生日也是母親受難日,照這說祝別人「生日快樂」也是大逆不道的。傳統節日的內涵本身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只許安康,不許快樂,未免太過矯情。好端端的一個傳統節日,太沉重反而不利於節日的傳承。更何況,端午節的起源到底跟祭祀名人有無關聯?這個還真要打上個大大的問號。端午節不能「快樂」,只能「安康」嗎?


屈原確實是偉大的詩人,但是有幾個人會為一個死了兩千多年、見都沒見過的人悲傷?與其裝出一副悲傷的樣子噁心別人,不如開開心心過節。

如果我死了,國家因此而給全國人民放假,全國人民因為我而吃粽子賽龍舟,我一定會高興活了的……

還有,不太清楚哭喪著臉對一個從未見過我們的死者來說是什麼好事。


李蓬國:「端午不能說快樂」就是「作」

端午小長假,網上又開始瘋傳這樣一條「科普帖」:端午節不能互祝快樂,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為端午節是個祭祀節日。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說,要掃掃盲目了,不是所有節日都能互祝快樂,如淸明節、端午節,只能互送「安康」。

「端午不能互祝快樂,只能互送『安康』」,這樣的「漲知識」實在讓我「降情緒」:過了三十多年端午節,突然發現原來自己不會過節,這讓我很沮喪,因為它告訴我自己是一個「沒文化」的人。可是,細想之後,我以為這位熱心「掃盲」的專家才需要好好「掃盲」。

倘若按照這位非遺專家所說的,因為端午是祭祀節日,便不能說快樂,那麼,人們過端午節就只能一臉哭相。如果專家的意思是叫人不「說」快樂,但不妨「行」快樂,也就是該快樂還是快樂,但不要說出來,那麼,這就是教人做「言行不一」的「偽人」,豈不是與「知行合一」的傳統文化精神背道而馳?

倘若這位專家的意思是叫人既不能「說」快樂,也不能「行」快樂,那就只能說明他要麼是食古不化的「呆」,要麼是裝逼掉書袋的「做」。

端午是一種民俗,而民俗總是流變而來,流變而去的,豈能以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倘若說因為端午是祭祀節日而不能說快樂,那麼人們現在也不該吃粽子,只能扔粽子,因為最初人們是為了不讓江里的魚蝦吃屈原的軀體而往河裡扔食物的。

這位專家說「不是所有節日都能互祝快樂」,但按照他的思路,應該是「所有節日都不能互祝快樂」才對。且不說清明節、端午節這樣的「傷心節日」,就連普天同慶的「春節」,都不能說快樂。

去年上演的國產動畫大片《年獸大作戰》,為國人普及了一下「過年」的知識。年獸又稱年,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惡獸。相傳古時候每到年末的子時,年獸就會進攻村子,凡被年獸佔領的村子都會遭受到殘酷的大屠殺,年獸會吃掉所有人的頭顱。後來,人們知道年獸怕紅色、怕巨響、怕火光的三大弱點,就會放爆竹,貼門聯,驅趕年獸的進攻。為了防止年獸的再次騷擾,放爆竹、貼春聯漸漸成為節日習俗,春節由此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

順著上述專家的思路,我們可以這樣推論:既然「年」最初指的是「年獸」,即吃人的惡獸,那麼,今天人們就不能在春節說「新年快樂」,否則,年獸一旦「快樂」起來,遭殃的可是民眾。

總之,民俗文化是與時俱進的,「端午不能說快樂」的古板思維恰恰是對傳統文化的誤讀,最需要「掃盲」和糾正。端午節可以盡情地說快樂,不想說快樂的,就拿粽子堵上自己的嘴,少在那裡「裝」和「做」。(文/李蓬國)

歡迎關注李蓬國網站、微信公眾號「挽弓搭見」。


除夕春節 也是祭祀祭祖趕走大壞蛋「年」這個怪物,清明、寒食、重陽都是和緬懷有關,難道都不能快樂?賽龍舟、一家人在一起包粽子也只能安康?


當然,因為這是屈原的祭日啊


推薦閱讀:

父親節到了,怎麼樣做才能表達對父親的愛?
端午節真是韓國的嗎?

TAG:文化 | 節日 | 快樂 | 傳統文化 | 端午節 | 中華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