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索尼的全畫幅微單 A7R II?

HIGHLIGHTS:

  • 42 MP Full-Frame Exmor R BSI CMOS Sensor
  • BIONZ X Image Processor
  • Internal UHD 4K Video S-Log2 Gamma
  • 5-Axis SteadyShot INSIDE Stabilization
  • 399 Phase-Detect AF Points 5 fps Burst
  • 0.5" 2.36M-Dot XGA OLED Tru-Finder EVF
  • 3.0" 1,228.8k-Dot Tilting LCD Monitor
  • ISO 102,400 and Silent Shutter Mode
  • Durable Reduced-Vibration Shutter Design
  • Built-In Wi-Fi Connectivity with NFC

PRODUCT FEATURE VIDEO:
A7RII - Product Feature Sony

SPECIFICATIONS:
Sony Global - Digital Imaging


謝邀~

剛剛購入A7R2,談談初步的使用體驗~

外觀和操作性與A7系列其他機型沒有太大差異,輕巧但不失手感,電池能夠繼續兼容,取景器多了T鍍膜(實際沒感覺到太大變化)。

畫質方面,相當給力,42MP的細節表現無需多言,值得一提的是寬容度,我不知道有些人說A7R2寬容度比前代低的結論是怎麼得出的,從我的實際體驗來看,A7R2的寬容度不僅在42MP這個像素級別頂尖的,跟36MP的A7R和D800以及24MP的A7和D610相比,應該稍遜於d800/d810但稍好於d600/d610。因為我手上並沒有5DSR,所以我不能拍著胸脯說A7R2的寬容度好於5DSR,當然相信各位也都看過國外一些媒體的評測結論是A7R2的寬容度好於5DSR(而且優勢還很明顯),對這個結果,我選擇相信。高感方面,實測ISO800完全可以當常用ISO,ISO3200以內都是可以接受的,6400其實也湊合,再往上噪點就會比較明顯。總體上說,在解析度提升到了42MP的同時保持了之前的高感水平。

長曝光熱雜訊的問題,我簡單測試了一下:
以下是和Nikon D600的對比(左邊是D600右邊A7R2),鏡頭為leica R50/2,ISO 12800,光圈F11,曝光30秒,均關閉了降噪功能,raw直出,

首先肯定一下A7R2高感的控噪,做的還是很不錯的,一款42MP的sensor能有如此水平實屬不易,但是傳說中的長曝光雜訊的問題的確存在,在圖中能看到一些白點。如果ISO較低,這種噪點很少,但是到了12800這樣高的ISO就會比較明顯了。

個人認為這個噪點的問題並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因為要出現這種噪點必須要較高的ISO且曝光很長時間並且放大圖片才能看到,通常情況下是沒有大礙的。

唯一比較要命的可能只有拍攝星空這樣的題材,但是退一步說,你拿5D3對著星空長曝個幾十秒試試,那噪點簡直嚇死人……不知道5DSR的表現會不會好些……總體上A7R2的高感表現是很不錯的,畫面整體很純凈,零星的「奇怪噪點」的確是美中不足,但也無傷大雅。

EVF的圖像非常細膩,非常好~配合峰值對焦非常精確,不過在低光照條件下會略有延遲。

機身防抖效果很好,降低兩檔安全快門不是吹牛逼的,轉接鏡頭時機身防抖同樣效果明顯。這張圖片是我在昏暗的酒吧裏手持拍攝的,鏡頭是leica R35/2.8,ISO800,快門是1/10秒,

4K視頻拍攝是A7R2的亮點之一,相比A7S,A7R2可以直接內錄,這對於非專業用戶來說是個好消息,對於專業用戶來說,其實無所謂。A7R2的4K錄像效果實測很流暢,我找了個比較暗的場景用在6400-12800的ISO,感覺畫質不錯,噪點控制比想像中好很多。之前玩過朋友的A7S,我認為在不是很高的ISO的情況下,A7R2的表現跟A7S難分伯仲,當然在ISO進一步調高後,A7S就體現出了它的價值。

對焦系統是A7R2的另一亮點,399點相位對焦點覆蓋了大部分的面積。實測確實對焦非常快,真的非常快,跟單反相比毫不遜色。跟A6000是相當的水平,遠好於A7和A7R。

轉接的效果我目前沒測很多鏡頭,尼康14-24的轉接沒有紅移,28、35、50、80這樣非超廣角的鏡頭沒有紅移和崩邊問題(但G28表現不佳),旁軸廣角測試了蔡司的G21/2.8和ZM21/4.5發現沒有紅移但是邊緣崩潰,徠卡M24/2.8A表現不錯。國外的評測結果是紅移情況比前代減輕了很多,這也不難理解,畢竟背照式感測器大大改善了光線的入射角度。

總體上說,我對A7R2很滿意,我認為作為一款總像素高達42MP的機器來說,能夠保持跟24MP級別機器相當(甚至還略好些)的寬容度和高感效果,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對於風光攝影來說,經常跋山涉水,微單的便攜性,是單反無法比擬的。

作為一個佳能黑,我真的很想說,A7R2比5DSR優秀太多了。

如果一定要說缺點,有兩個,
1. 顯示屏居然依然不是觸屏:手動對焦經常需要放大局部,有觸屏會很方便,這是連廉價的奶昔都有的功能,然而A7系列一直都沒引入,奇怪。
2. CPU的性能可能還是不夠高,預覽圖片的時候反應稍微有點慢,不能說是不流暢,只是「不夠迅速」,這個價位的機器,應該性能特別屌炸天才對,然而,載入大圖的時候,還不能做到瞬間打開。


隨著這樣旗艦性能產品的出現,「無反是否會取代入門單反」這個問題已經終結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無反何時能取代所有單反」。

如果索尼維持現在這個感測器技術進步速度,幾年之內佳能尼康的單反線就要全跪,市面上會只剩下索尼的和用索尼底的全幅無反,索尼的APS無反,用索尼感測器的M4/3便攜無反,以及用索尼感測器的拍照手機。

那時候人們想起單反的光學取景,大概和我們今天懷念膠片的寬容度和解析度差不多。

其他幾家要努力啊。

--------------------------------------------
評論里居然有人覺得索尼現在的銷量能被打臉(doge,覺得索尼出這樣的機子定這樣的價格目標還只是為了取代入門單反(doge,覺得索尼只是做手機感測器做的好(doge
---------------------------------------------
索尼的目的

順便多寫一點吧,關於(我猜測的)索尼將來可能會做什麼。
這一代索尼的感測器,革命性的變化在於電路部分和感光部分分開,所以可以在不損害畫質的情況下大量布置片內的各种放大電路和匯流排。作為結果,數據輸出的速度極大提升,現在兩千萬像素級別感測器全畫面輸出已經做到27幀每秒,想想不久前相同像素數量的頂級單反10張出頭的極速連拍吧。

這樣高速讀取帶來的變化,幾乎全都對應在攻擊原先單反的機械部件上。

首先是取景延遲。
單反的光學取景延遲幾乎為零,解析度極高,但是要達到人眼實際看不出來的地步並不需要非常高的幀數和解析度。人的視覺反應時間只有0.1s,做到遠小於這一值的延遲,人眼就無法分辨取景器里景物和實物動作的差別,個人估計這個值在1ms~10ms之間,索尼的技術已經很接近了。實際上這一技術進步和最近的虛擬現實進展(比如微軟演示的現實MC遊戲)密切相關,要在真實景物上投射出隨之變動的虛擬圖形不感異常,需要的拍攝幀率和刷新延遲和實時取景是一樣的。

但是光學取景完,並不是馬上可以拍攝的狀態,必須等待反光鏡升起,所以這就帶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單反上只要用光學取景,拍攝永遠是反光板抬起之後的事情,這是個固定的機械延遲並且極難減小。而電子取景的速度遠未到達上限,只要將型號從感測器到取景器這一段的延遲做到小於 反光鏡動作的機械延遲,那麼電子取景用來拍攝的速度反而要比光學取景快。

其次是快門延遲。
機械快門的動作和反光鏡一樣,無論如何總是要有時間和振動作為代價的。但是限制電子快門的重要原因是讀出速度小於成像變化速度的果凍效應,於是結論就很簡單了,增加讀取速度就好。只要讀取速度足夠快,電子快門的速度參數將遠勝機械快門,同時更重要的是比機械運動更快的響應速度。

以上兩項結合起來,可以看到索尼的野心是進一步簡化相機機械結構,朝純電子機身的方向前進。電子取景快門的微單看到取景畫面變化-按下快門-拍攝圖像的速度超過單反的閾值可能已經近在眼前了,這是純參數上的超越。到時候即使是要求最高的專業用途,會怎麼選擇也很清楚。

從Walkman,MD到現在,索尼本質上始終是一個電子廠商,單論精密機械和精密光學始終有比它強的,但是說到把一個電子產品做小做薄做精巧做便宜做到人人隨身可用,索尼是公認強者。現在索尼大幅度投入專業相機領域,代表他們在相機電子化的未來上押了重注。

----------------------------------------------------------------
全電子相機的未來

繼續展望未來的話,高速感測器還可以帶來另一些極其重大的變化。首先是預拍攝,如果已知電子取景器的延遲,那麼實際上可以時刻不停拍攝,並始終緩存數毫秒前的圖像來做延遲修正,甚至連人的反應速度延遲都可以加以補償。不停快速拍攝對電子取景的微單來說是基本要求,但是對單反五稜鏡機構來說完全不可能實現。

再次是電子防抖。現在的防抖機制,是慣性感測器感應相機位置的變化,然後機械驅動感測器對齊景物。連拍速度足夠的話,那麼直接根據感測器信號,在處理器里將前後兩幀圖像「對齊」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又是一個全電子化取代機械部件的點。

其次是電子光圈。這個是比較遠景的事了,採用電子控制的高速光圈結合感測器的高速拍攝,實際上達成的是額外記錄場景深度信息的效果。到時候的一張照片可能同時包括不同光圈焦點時記錄的信息,允許事後調節景深和對焦,這是光場相機原理在時域上的實現方法之一。

這幾項技術里,除了電子光圈尚未成熟,其他幾項其實都已經在超高速攝像機上有應用,機械延遲在那裡是不允許的。索尼將這些原先成本很高的技術借計算能力提升之機引入消費級相機,事實上是感測器上的又一場革命,主戰場將轉移到鏡頭成像到RAW文件這一數字處理過程,而傳統相機鏡頭廠商在機身,光學取景,機械防抖,機械快門這些地方的投入會全部清零。他們能跟上數字化的腳步嗎?或許吧。

更新一下。
松下更新的GX8提供了4k預連拍功能,能夠提供按下快門前後一秒內的60張照片供選擇。
松下推出了先拍照後對焦的新鏡頭,功能即將固件更新到GX8上,原理就是喪心病狂的不同對焦距離高速4k連拍。
目前這兩個功能可用像素只有800w,期待以後的進步。

奧林巴斯的EM1II將要推出可以手持的多幀合成,不過他們不是用來電子防抖而是用來合成超大像素圖片,也是一個有趣的高速連拍應用。這款應該是索尼的感測器。

----------------------------------------------------------------
和單反的對焦差異

除了經常討論的對焦速度和對焦方式,微單採用主感測器對焦有一個好處,提供了純電子化,無需其他設備的自校正功能,節省機械部分的生產調試成本。

過去的單反有個共同的問題,對焦系統/主感測器的光路是分開的,需要依靠精密的機械加工和裝配保證光路長度一致,否則即使對焦那邊對上焦了,CMOS上不一定對上焦,拍出來還是糊片,俗稱跑焦。對此手動單反只能靠加工安裝精度,自動對焦/防抖的機器可以加一個誤差值校正。但是假設出廠時感測器平面相對焦平面的距離沒有校正回來,或者使用一段時間後偏差值有所變化,單反使用者就只能重新拍方格板校正,或者每次拍照時自行微調,要是到手這樣的跑焦產品顧客一定炸鍋。

而對無反的使用者來說,無反的對焦不管是反差對焦還是片上的相位對焦,由於直接計算感測器上的圖像,對上焦了成像一定清晰。感測器前後距離誤差只要在鏡頭調節範圍之內,誤差是大是小是多是少並沒有什麼關係,連校正參數都不需要。對廠家來說,無反的加工裝配精度要求很低,比起單反更容易做。

目前無反的主流對焦方式還是反差,不過存在幾個問題:
1.在拍視頻的時候,反差對焦的速度本身不慢,但是來回試探合焦的過程也會被錄下來,非常影響視頻觀感。解決方法大概有片上相位混合對焦,單電的半透膜分光相位對焦,松下的散焦測距幾種。
2.反差對焦不適合高速遠近移動的物體,合焦困難。現在片上相位對焦精度欠佳還只能給出大致參考,反差合焦時條件不合適就追不太准。解決方法是簡單粗暴的提升反差對焦速度,或者設法改進片上相位對焦的性能。
3.第三個不是問題的問題主要來源於舊AF鏡頭的利用。反差對焦的前景非常明確,不斷提升幀率/處理速度/鏡頭驅動速度即可,不過雖然新設計的鏡頭比如M4/3,FE都不虛,轉接慢騰騰老鏡頭問題就大了,從這一點來說設法做好相位對焦或者散焦測距之類的測距對焦模式還是不可或缺的。

-----------------------------------------------------------------------
以下是一些閑談
-----------------------------------------------------------------------

「專業」和「幹活」的幻覺

很容易看到有人試圖堅持「這是專業的象徵」「這是幹活的,那是玩具」。但是莫忘專業工具永遠不會普及,人人都能玩的玩具才有未來的商業前景。時代變遷的時候,能夠把原先局限在少數人的玩藝普及給大眾享受,做出全新大蛋糕的方法才是下個世代的風向標。

至於說到真實器材的耐用可靠,有人確定要和做廣播級數字影像設備超過40年的索尼談這個嗎 ?
順便,松下也是。


說個另外的方面吧

還記得前段時間蔡司Batis系列鏡頭髮布的樣張嗎
蔡司說是用A7R拍的
可是解析度是這樣的

裁切後是5600萬像素,未裁切解析度為5950萬像素

跟A7R對應不上,跟A7R2也對應不上
那麼SONY還留了一台高端機身未發布

SONY究竟還留了多少後手呢?


我說點和A7R2無關的,歡迎摺疊。

昨晚的發布會我把A7R2的新聞稿詳細看了幾遍,信仰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整個人都make believe、be moved了。至於倆黑卡我都沒當回事,看都沒看,底大一級壓死人嗎。

但是我半夜閑著無聊又開始看黑卡的時候,我整個人都被嚇壞了。我覺得大家都和我一樣因為A7R2的光輝而忽略了這兩個逆天的存在,以至於知乎居然沒人開貼問怎麼評價新的黑卡。

這兩台相機都搭載了一寸底的積層式感測器。傳統感測器的一大問題是數字電路受到光電二極體製造工藝的制約,難以使用更先進的製程來獲取更高的速度。解決這個問題第一可以上背照式,背照式放寬了電路面積上的constraint,可以拿面積換速度。這次A7R2官方宣傳讀取速度增加3.5倍,視頻性能得到重大提升,跟背照式也是脫不了關係的,提升高感反倒是其次。

但是單純增加電路面積還是不如刷製程好使。積層式的優點是使數字電路的製造工藝幾乎完全獨立於光電二極體,據我所知目前手機上的積層式Sensor已經用上45nm了,遠遠高於IMX094的180nm。Iphone6藉此輕鬆實現了240FPS的720P視頻,比背照式的120FPS更進了一步,但是跟黑卡一比就弱爆了,黑卡的數據是960FPS的1080P

知乎不能調字型大小,要不然我要把這組數字放大到960號那麼大。

(更新,這是插值插出來的,有點煞風景-_-不過官方文檔的說法是讀取速度還是比上一代快了五倍)

這塊一寸底的讀取速度快到處理器都跟不上,所以索尼給裡面集成了一塊緩存。依靠這種超高速還實現了近似全局快門的1/32000電子快門,簡直是不可想像,可以說這塊底才真正向世人展示出積層式到底有多麼強大,玩法上已經達到了另一個高度。你要買個又有全域快門又有960FPS的攝像機得花多少錢?我對攝像器材不熟,我估摸著得五到六位數吧,歡迎糾正。另外速度快到這種地步的感測器我覺得已經完全可以用電子防抖取代五軸防抖了。

這塊底要是做成全幅……A7R2已經非常強大了,甚至說是現在最強的135相機也不過分,但是從黑卡身上可以看出,索尼現在展露出來的還只是冰山一小角。


今天凌晨在大家都睡著的時候,索尼正式發布A7系列的新一代產品——ILCE-7RM2(以下簡稱A7RII),到現在想必各位都已經知道了。

不過為了文章完整起見,還是先說一下大概規格:

- 全畫幅約4240萬像素背照式CMOS
- 無低通濾鏡(不是像D800E/5DSR一樣的低通無效化)
- 399點相位/對比度混合檢測AF
- 5軸機身防抖
- 4K視頻拍攝
(XAVC S 100Mbps,全採樣)
- 高達50萬次壽命的快門單元
- 帶T*鍍膜的電子取景器
- 與A7II基本相同的機身外形

(圖片來自SonyAlphaRumors)

此機一出,似乎很多網友便開始同情佳能前期上市的EOS 5DS R,嘆其出師未捷身先死,被索尼正面狙擊,怕不會落得什麼好下場……

然後看了看關於這兩台機器的對比理由,爭議焦點依然是動態範圍vs有損編碼這兩個一成不變的理由……

不過有意思的是,兼具高動態範圍和無損編碼的尼康系機身並沒有成功收割市場。

1、A7RII會不會依然採用有損編碼?

索尼感測器部門前員工@Erik_XiN給出了肯定的答案。這次依然是有損編碼,傳說中的New RAW Engine並未搭載在這款機身上。

2、A7RII的動態範圍表現會不會再次爆炸?

這次只能說很遺憾了。以現在的了解來看,不僅不會再次爆炸,出現一定幅度倒退的可能性倒是非常大。

問題的原因恰恰就出在A7RII搭載的兩個新技術——背照式感測器和五軸防抖技術上。

先從一件可能很多人都不太清楚的事實說起——同樣的索尼系機身,A7II的動態範圍表現相對於A7來說,存在一定幅度的倒退情況。

(數據引自DxOMark)

究其原因經核實,索尼為了在增加防抖之後控制感測器模塊發熱,以及防止電池電量消耗過快,在感測器上採用了降低電源電壓以控制模擬部分功耗的措施。導致信號質量變差,而根據之前公布的感測器雜訊模型:

一般感測器的成像流程是感測器捕捉到光子——轉化為電信號——放大(提高ISO)——數模轉換(ADC)——後端數據處理。在這裡我們假設放大器的放大倍數(增益比)為A,以放大器為界把系統分開,前端的所有雜訊設為Nf,後端的所有雜訊設為Nb,那麼整個系統滿足以下關係:

前端和傳輸雜訊的引入將會影響低感動態範圍。

這次A7RII不知道有沒有採用什麼相關方案來平衡這個問題,但是貌似傳聞中的採用NP-FM500H電池(索尼單電機身採用型號)並沒有成真,而且CIPA續航數值從A7R的270張還漲到了290張,瞬間心涼半截……

第二個因素就是BSI-CMOS的引入。

(圖片引自SonyAlphaRumors)

首先BSI-CMOS最大的優勢很顯然就是開口率的提升,索尼這次把高像素CMOS的高感上限直接提到了102400,相對於只能開到ISO12800(二者都不是原生)的佳能5DS系來說,優勢應該比較明顯。

但是BSI結構存在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布線層削薄不少,導致傳輸層線路密度提高,不可避免的會引入額外的干擾。

換用銅互聯底或許會減小這一情況,但究竟能不能徹底避免,還得等真機上市才能確定了。

不過這只是個理論分析,在實際對比當中,相對於A7R一代,更高像素和改進的互聯方式可能會彌補結構本身帶來的缺陷。

就像下面這個背照式三星NX1和表照式尼康D7200的對比。

同時從結構圖中應該可以看出,Photodiode substrate也被削薄了一些,可能對高光動態有一定的影響。

當然這些都只是猜想,真正會怎麼樣,還是需要等真機到手。

3、A7RII真正的黑科技是什麼?

在我看來,最大的改進有以下幾點:

-支持電子前簾,完美解決A7R拍風光掛長焦就算上捷信架子依然會機振不止的問題

-片上式PDAF(相位檢測自動對焦)接近了A6000的水準。據國外實機測試,處於目前FE卡口相機的最好水準。

-片上式PDAF可以在轉接中啟用!!包括LA-EA3轉接環、佳能EF-FE轉接環和Contax G-NEX AF環

這一條未經證實,但從國外一些體驗視頻上來看轉接佳能時候PDAF的速度只比70D的Dual Pixel CMOS AF慢一點。

竊以為這才是對5DS/R最大的威脅,堪稱逆天。

-4K視頻內錄,支持高碼率XAVC S

不過在4k顯示器上查看,實際畫質相比A7S的外錄是有差距的。當然可能是下載的視頻有壓縮比較狠。

-50萬次快門壽命

終於達到了旗艦級別的數據。用來疊加拍攝風光等再無後顧之憂

總之,既然索尼敢賣兩萬元,相信也不會讓粉絲們太過失望。

至於團滅5DS,我覺得也不太可能。相信最後的結局還是差異化競爭吧。

不過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就目前掌握的信息來看,我更傾向於推薦A7RII。

(在尼康的4200萬像素型號還沒上市之前喔)

——————

更新:

從DxOMark RX100和RX100M2的成績來看 BSI與否可能並不會影響動態範圍。


開始思考人生,為什麼我會沒錢買?我還算不算一個合格的索狗?


參數倒是沒讓我多興奮,最期待的是電子轉接環接EF鏡頭的性能,轉接後支持相位對焦,如果如傳聞中美好,大法一夜之間多了一個副廠的鏡頭..


之前的回答從微觀層面談了許多技術細節,這裡換個角度,從宏觀層面談談個人看法。

索尼為什麼搞微單?其實是逼上梁山的。20世紀80年代初,索尼就已經把CCD和軟盤驅動器塞進了相機里,開發出了所謂的數字化相機,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電子相機。雖然最初的產品也被新聞媒體使用,但索尼的相機業務是作為消費電子產品進入大眾視線的,就像Walkman一樣。在經營上,索尼走的一直是精品路線,先佔領行業制高點,打造品牌形象,然後高端低端通吃。在相機行業,單反相機的產品定位顯然要高於便攜相機,數字單反相機的附加值也相應高一些,因此索尼收購了美能達的相機產品線,希望能在C/N獨大的數字單反市場中分一杯羹。後來的事實證明,Alpha沒有成為索尼期待的金鳳凰。同時,由於拍照手機的逐漸普及,消費類相機風光不再。這樣的雙面夾擊就迫使索尼開闢新的市場和贏利點。微4/3系統的出現使4/3單反相機瘦身成功,使得索尼敏銳地覺察到了MILC(無反光鏡可更換鏡頭相機)的星星之火,並於隨後推出了NEX系列無反相機,把APS-C格式感測器裝進了便攜機,結合可更換鏡頭,在單反的畫質與卡片機的便攜間取得了一個平衡,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E卡口無反家族與alpha7R II。從最初的alphaNEX,到後來的alphaILCE(E卡口可更換鏡頭相機),索尼先用低端產品試探市場反應,而後逐漸推出高端產品。目前,E卡口無反家族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產品陣容。按大類分為APS-C畫幅的ILCE-x000系列,以及全畫幅的ILCE-x系列。其中,全畫幅的ILCE-7又分為基礎型alpha7、追求高解析度的alpha7R、追求高感光度的alpha7S,本周發布的alpha7R II是2013年10月發布的alpha7R的升級型號。從對焦到防抖,從像素數到幀頻率,從OLED取景器到4K視頻的內部記錄,很明顯,alpha7R II是技術上的集大成者,當然也是價格之最。ILCE系列的鏡頭也逐漸豐富,從索尼及Zeiss(ZA)品牌自動鏡頭,到Zeiss品牌的Touit自動光圈、Loxia純手動、Batis自動鏡頭,尚不提其他品牌為E卡口相機設計的鏡頭,以及通過各種轉接環可以接駁的大量其他品牌、其他卡口的鏡頭。

索尼Alpha的未來。從產品命名方式上看,ILCE-7之上應該還有更為高端的ILCE-9。然而,鑒於ILCE-7系列已經窮盡了索尼業已公開的成熟技術,如果真的有9系列,想必一定是性能不輸ILCA-99,擁有獨家黑科技的一批黑馬,例如傳說中的Foveon類型感測器、z軸位移等。索尼目前集中資源開發ILCE系列,達到了盈利的目的。如果說ILCA(A卡口可更換鏡頭相機)是傳統相機的代表,以拍攝照片為設計宗旨,那麼ILCE產品自然是新生代,這就要求相機與鏡頭同時兼容靜態照片與視頻。從長遠來看,A/E卡口兩條Alpha產品線並不衝突,不過,無反是大趨勢,假如可以把ILCE放在ILCA機身中,就迎合了傳統攝影用戶的操作習慣,ILCA也便隨之進化到無反。作為一家綜合電子集團,索尼掌握著硬體(感測器、處理器)、軟體(圖像處理演算法、編解碼演算法)等核心技術,並具有很強的整機設計和量產能力。與Zeiss、Tamron等光學廠商保持了合作關係,有助於鏡頭種類的豐富。Alpha的明天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黑科技 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 因為價格比上代199刀貴得太多


索尼在機身上的實力是有目共睹的。索尼的弱項是鏡頭群。
如果新機身能轉接佳能和尼康的鏡頭(這是不成問題的)並且能實現自動對焦的話,那佳能和尼康機身的麻煩就大了。非專業用戶很可能買索尼的人會越來越多。


強行來答題。
這機器,太tm好用了!

上圖是鄙人的配置,BH上買的,亂七八糟加一起花掉4800USD,有手柄。

無反全畫幅太輕便了
工作起來一點兒動靜都沒有
蔡司24-70恆定光圈頭無敵色彩和銳度
機內功能簡直堪比索家攝影機當紅炸子雞 NEX-FS7
高感一流,雖然比A7S差點
對焦速度堪比大炮家的1D-X
機內帶震動的CCD清潔功能,清潔的時候全身都在顫抖,好爽好爽,老司機再也
不用擔心我換鏡頭弄髒CCD了

論綜合評分,完全吊打 5D3 D800級別的機器,順便還虐了自家的a900

唯一缺點就是,單電池續航太短,屏幕無法關閉(是我沒找到菜單?)


a7s哭暈在廁所。。。

當a72發布的時候看到有50m,xacvs,slog2。真的好心碎。但是還好,畢竟沒有全像素讀出。

當昨日a7r2發布,內4k,200m,slog2不知道有沒有更新到slog3。。真的想殺人的心都有啊......高感k不過df,錄像不如7r2。。真的是*了*了...


佳能把展館裡放了七八年的五千萬CMOS都憋出來了,結果索尼大招一出,大家一起回到解放前…心疼D810


數碼相機的跨越性發展!
均衡的能力,而此次的均衡不是中庸,而是全面強大。
得益於背照式全畫幅CMOS、五軸防抖以及399點相位對焦,A7R2同時實現了4000W高像素+十分強大的高感能力+高速度。
速度方面:399點相位對焦幾乎覆蓋取景範圍的1/2,對焦速度趨近於A6000的4D對焦,關鍵是能通過電子接環接佳能佳能,並且對焦速度非常快,目前也可以接尼康鏡頭,在可預見的不久後的未來可以匹配實現自動對焦,此外由於背照式CMOS的引入,很多老式廣角鏡頭的邊緣成像能力大大提升。

還有變態的就是,不管鏡頭有沒有防抖功能,接上A7R2機身就可以用機內五軸防抖(部分鏡頭三軸),而且就算機內沒有匹配的文件,也可以手動設置焦段實現防抖,而且拍照、攝像都會防抖。這種效果綜合來講就是可能很多佳能甚至尼康牛頭接在A7R2上比在原來的機身上更好用。

4K視頻機內直錄,不用像A7s那樣再外接昂貴的設備。高感能力可能沒有A7s那麼逆天,但很可能是目前全畫幅旗艦里最好的。而且可以拍S-log。

升級了電子取景器,視野更大,成像更精細,而且在取景器內有T*鍍膜,並有3塊非球面鏡,也就是說取景顯示的效果不僅更大,而且畸變更小,同時出現炫光的可能性更小。

支持靜音快門,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機身震動。

支持充電寶充電,而且充電的同時拍攝。

以上所以都在微單機身,輕便不必多說。

誠意之作,貴的有道理。N、C再不思進取就成NC了。


真相是土豪才能玩得起真正的微單


總覺得跟前一天可樂標Q有輕微關係…一天三連發的大法…

不過有損raw在相機其實應該都是…雖然大法損的多了一點


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
(此處應有配圖)


被砍單後就不敢再相信大法了 何況還是有損raw最後 來張圖表達下我的心情。


風光狗的福音


說了半天你們不上圖片是怎麼個情況?


推薦閱讀:

這種在空中的食物的照片如何拍或ps出來?
街頭攝影中閃光燈的運用方式有哪些?
除了 Ps ,你的電腦裝載了哪些「輕量級」的修圖軟體?
為什麼說「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
如何製作 Q 版的個人頭像?

TAG:攝影 | 攝影器材 | 單反相機 | 微單相機 | 索尼(So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