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是否有希望開創類似美劇的季播劇模式?它的阻力有哪些?


不排除漸漸會有這方面的嘗試,但中國的電視劇制播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應該會繼續以日播模式為主流。
美國之所以形成了分季、周播的模式,是有原因的:
1. 美國人的暑期度假習慣導致全國上下所有娛樂、體育活動的日程安排都以夏天為一個節點。各行各業的人士到夏天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作強度(所以某某NBA,哦,美國職業男子籃球聯盟球員在夏天堅持訓練往往會被傳為佳話),老百姓也各自找海灘曬太陽去了。因此電視台必須就全年的節目進行統籌安排,讓自己投入最大的產品避開淡季——出去度假誰還整天看電視呢——並且讓節目能迎合不同人群的收視需要。
2. 周播的模式是因為對品質的高要求而自然產生的。很少有哪個劇可以在開播前全部完成拍攝製作,舒舒服服等著收視率報表來。拍攝和播出一般在一定時間差下同時進行,並且經常要根據觀眾的需求臨時更改劇情,增減人物。這意味著每集之間必須留出足夠的時間。有時候還會因為無法按時完成而一再拖延時間。
3. 每周的某一天的某一個時段做某件事,很多人已經形成了習慣。這個我倒是想到了一個英劇的案例。80年代初BBC更改了《胡博士》(Doctor Who)的播出時段,《衛報》立即發表社論痛斥:「任何一個伴隨著《胡博士》成長、老去的人都知道……這部劇對於冬日裡的某個禮拜六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從野外、森林或者足球場歸來,溫熱的鬆脆餅……圍坐在火爐前,《體育報道》的主題音樂,還有那種只有在『明天還是個休息天』的情況下才會產生的逃出生天、逍遙遁世的感覺。禮拜一和禮拜二是不可能營造出這樣的情境的。隨著這一基本搭配的毀滅,禮拜六將受到嚴重破壞,而由於原本自然形成的語境被粗暴地扭曲了,《胡博士》也將遭到滅頂之災。」[1]西方人對這種以周為單位的生活秩序(routine)就是這麼在意。

反觀國內,從觀眾角度看,一年四季的生活沒有太多規劃可言,除了春節,其他時間都差不多,分季的需求談不上。以周為單位的循環雖然也有,但還不像西方人那麼強烈。另一個重要因素,現在中國人中到底哪些人群還在看電視台的節目?我沒有具體的數據,但收視總人數在下降這個趨勢總不可能有錯。最可靠的受眾群基本上是老年人,有穩定工作的上班族(這部分也在流失),學生(被限定在一個特定時間段內觀看)等。別的不說,老年人絕對不可能接受周播,因為他們記不住劇情,到下周連人物都忘光了。
從製作單位(電視台、製作公司等)角度,季播劇模式要實現的首要前提是手中握有大量足夠吸引人的劇目,並且有足夠的資源去同時實現它們。一部劇可以憑藉劇情、明星等吸引觀眾時隔一周、數月來繼續觀看,電視台卻必須有足夠多的內容填充每一天的各時段,否則觀眾轉了台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轉回來。保持如此長時間、高質量的製作節奏,國內沒有誰能實現,製作公司不行,各TV更不行。目前的日播劇模式雖然看上去製作的總時長很可觀,但攝製周期短(通常幾個月),員工不需要像美劇那樣簽年約,也沒有工會的最低薪水制約,成本非常低。
還有太多因素會構成障礙,比如壟斷性的、僵硬的國有電視台播出體制等,我就不絮叨了。

[1]原文載於《衛報》1982年1月4日號。


經雷 和 尚曉蕾 都說的很全面了,我簡單補充一個我個人覺得很重要的原因:

中國的電視台都是國有的,而且以行政方式壟斷了電視劇的播出平台,這直接導致了國內電視劇製作行業無法過渡到以季為單位進行播出的模式,因為所有的利潤大頭都被電視台拿走了,電視劇生產行業缺乏必要的擴大再生產的動力和資金。

中國觀眾的收視習慣等,我覺得不是最重要的原因。觀眾的收視習慣絕對是可以被改變的,前提是這個電視劇要足夠精彩。


贊同樓上經雷同學答案,再補充一點個人想法。

首先是不存在首播劇一劇多賣的情況。美國電視行業,除去重要賽事,黃金時段電視劇往往是電視網吸收廣告的最重要籌碼,而美國大電視網就那麼幾個,擁有很強的制播能力,地方電視台也多屬於幾大電視網,而非各自為政。各電視網投資打造的黃金劇是絕對不會同時在競爭對手的電視網播出的,首播輪過後,才會考慮出售重播權給有線電視台和出版DVD。這保證了首播節目的獨一性,也保證了跨年度的觀眾粘性。相比國內,首先電視網的結構沒有形成,各地方台制播,購買電視劇混亂,一個新劇剛剛開播就有全套DVD出街,翻十個地方台基本就能看到播出到不同程度的同一套劇,這讓周播制的優勢很難發揮,一個台靠一套劇集很難留住觀眾。目前我國的娛樂節目倒是朝著季播劇的形式發展。

然後是製作,我國電視劇基本都是整套製作完畢,再發行,就算是例如《重案六組》的系列劇,也是拍好一部24集後,看反應,再決定是否拍第二部。但是美劇是要隨時看觀眾反應的,美國各電視網對於劇集質量的判斷,重要指標就是收視率,為了達成收視率,必須根據觀眾的反應來靈活調整劇情。每一季美劇都要有幾個Sweep,就是清掃期,貌似有11月,2月和5月,原因我忘了,5月一般是當季播出的大結局期,總之這幾個月是美劇收視競爭最為慘烈的階段,很多收視率看起來不怎麼妙的劇集就直接面臨下一季被電視網停播的命運,所以各位編劇就竭盡全力各種狗血,力求Sweep月過關得以保全。這個其實是劇集質量,收視率和廣告收入三者結合的問題。美國公共電視網拍戲也是要賺錢的,收視率高的劇集吸收的廣告費就多,如果收視低迷,那麼再叫好的劇集比如《日落大道六十號演播室》,也難逃被砍。這種情況下,季播制是一種「邊走邊瞧」的模式,到底活不活得下去,收視率說了算。反觀中國,收視率基本是個笑話,美國有專業收視率調查機構如尼爾森,中國沒有這個東西,並且廣告收入與劇集質量是偽掛鉤,製作方管殺不管埋,播出方隨便忽悠廣告主,一鎚子買賣,不需要應對收視率壓力,這是季播無法實現的重要原因。

還有,也是跟成熟的收視率統計體系相關的,美國電視觀眾除了一年中各時期娛樂側重點不同,每周七天的電視收看習慣也是不同的。熟悉美劇收視率的人都知道,周四晚黃金時間是電視劇時段的王中王,電視網把最為重要的劇集放在當晚播出,當晚劇集插播廣告時段費用也最為昂貴。比周四略差的我記得是周一和周三,然後是周二和周五,最不看好的是周末兩天(這個不是很確定)。這跟美國人生活習慣有關,之前看過詳細的市場學分析,但是現在想不起來具體了。今年起《生活大爆炸》被CBS從周一(?)移到周四播出,說明該劇態勢良好,被放在了更重要的崗位上,而前幾年CBS周四的《Without A Trace》被移到周五晚上之後,就有評論說該劇離停播不遠了。同樣CSINY今年從周三移到周五,也懸了。。總之,對於電視觀眾收視率走勢和行為的細分,對於電視網來說,也是安排劇集播出時間順序的重要參考,這跟廣告媒體排期差不多,總是要把最好的資源用在最能盈利的點上,美國細分到普通收視率和核心人群收視率,核心人群更是廣告主投放廣告時的重要判斷指標。但是在中國,這一方面的統計和調研,由於上面兩條原因,也是無從實現,弊多利少。


-
一、
送審過節目的同行都知道,上頭有規定:
「連續劇,不能兩部前後不同時間製作的戲,用同一個名字」(大意如是)。

比如還珠格格,一二三四五,這種叫法,已經被禁止了。

第一次,你用「還珠格格」,收視大好,作續集。
第二批生產,就得改成「還珠格格之小燕子落跑雲南記」,類似這種命名法。

包括眾所周知的,集數的限制,都在制止「美劇式影集」的出現。

為何?

二、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是慎密思考後,上層結構的決定。

我認為,中國的廣電法規後面,是一群有「嚴密邏輯」的宣傳口的管理人。

他們有幾個根本邏輯,比如,可以讓「機構壯大」,比如電視台,因為那是黨的喉舌。
但,「制播」定要分離 ,製作能力,下放民間,培養上市公司,因為能產生「文化產業」效應。
但,最重要的是,,製作單位絕對不能夠太過強大,以免收束不住。

(大家可以觀察,華誼、光線、華策、海潤……這幾家上市公司的「起伏」,如同鐘錶一般。)

換言之,美劇這種「聯播制」,「好劇一播八年十年」的情況,
上層結構,我不認為他們看不到,但,應該不會鼓勵。

紅火的劇集出現,是好事。
但,紅火的劇集一播十年八年,就容易培養出尾大不掉的媒體勢力出來。

君不見,國內所有的媒體產品,都如是。

節目紅火,上頭鼓勵。
但節目紅火到,成為社會現象時(比如超女),就必需扼住。

三、

早年的作品,且不說了,那個一劇數百集,連制數年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近年,「醜女無敵」也好,「婆媳一家親」也罷,這種長播數百集的劇集,也不能說完全絕跡,
但在我眼中,它們的存活,有幾個原因:

一是大多為電視台的自播劇,不是民間公司的行為。
因為是電視台自製自播,電視台有自己的審查機制,可以繞過如是的規定。
另一點,說實話,還是不夠紅火,不過是「沒有成為社會現象」前的,少數特例。

總之,影視行業中的人,總會感覺到無形之中,有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尺度。

當然,這是我的個人看法。


ps:

@羅登 補註意見:

另,美劇的播出形式,不利於審查,對全劇沒有整體的掌控,邊拍邊播,出事了不好控制。

-


以下是我的畢業論文,長,有刪改。

題目:中國周播劇的可行性探究

引言

周播劇是電視劇的一種類型,一般是指一邊拍攝一邊播出,按照每周為周期播出的電視劇。在國外很多市場是其最重要的電視劇制播模式,早已經深入人心,但對於中國影視劇從業人員來說是一種新鮮事物,而於中國觀眾來說卻既熟悉又陌生。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電視台對日劇、美劇和韓劇的引進都形成當時的全民話題之作。互聯網普及後,國外周播劇迅速在年輕一代人中傳播開來,並逐漸影響中國網路劇的發展。受制於中國影視劇審查制度和不成熟的市場,湖南衛視對周播劇的幾次探索都以失敗告終,對於以電視機為載體的大部分中國觀眾來說,看不到成功的中國周播劇。在觀眾和從業人員呼喚中國好劇和完善的行業制度時,極具競爭力的周播劇模式在中國電視劇製作體系中的可行性究竟幾何?下面將進行探究。

一、周播劇的市場需求初步形成

電視劇的首要屬性是商品,大部分商品是根據需求批量生產或者量身定製,電視劇也不例外。中國長期以來物資和娛樂方式的匱乏,以及官方文化機構的權威性共同造就了中國電視劇的日播傳統。「15年前電視劇還是創作,10年前轉向娛樂,現在許多直接變成了買賣。」從側面反映了市場對電視劇的影響。在從精品到泛娛樂化到精準定位觀眾群體造成暫時性混亂的演化過程中,電視劇製作方、播出方和觀眾互相成長、適應。

(一)觀眾改變收視習慣

中國電視劇以日播劇為主。這種情況與中國社會進關係密切。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選擇娛樂方式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娛樂方式呈現多元化,從每天晚上7點半到10點守著電視台的黃金檔的單一選擇,到今天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電視劇觀眾的分流十分明顯,於是從電視台給什麼看什麼的時代進入到自主選擇看或是不看的時代。

互聯網對傳統觀劇渠道造成顛覆性衝擊。互聯網的特性是開放和自由,相對於封閉、單向的電視台播出渠道來說,及時反饋和互動性更是致命的優勢。人們越來越多地選擇在互聯網上觀看電視劇和節目,不僅接觸國外新的電視劇制播形式和內容,即周播劇,也對電視台的貼劇廣告的營收造成巨大影響,電視台不得不與視頻網站合作播出,尋求新的贏利模式以彌補渠道廣告損失。

周播劇培養起來的觀眾群體中部分與中國日播劇觀眾重合,卻把觀劇習慣全部轉移到網路平台上。「2013年各地衛視及央視播出的電視劇中,收視率超過1%的僅佔10%左右。75%的電視劇平均收視率低於0.5%的及格線。與此同時,視頻網站點擊量首次超過傳統劇的定製劇。網路周播劇《萬萬沒想到》(導演:易振興,2013年)和《屌絲男士》(導演:董成鵬,2012年)的播放量分別突破3億和4億。」不論在網路上的觀看有多大比例的重複,都表明了觀眾需要新鮮的電視劇題材,並且能夠接受高質量的周播劇,這些徵兆表明中國電視劇觀眾正在改變收視習慣。

(二)製作方加強風險控制

1996年,中國開始實行制播分離的改革舉措,2007-2013年,國內取得《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的機構數量從2442家增長至6175家,持有甲種證機構數量從117家增長至137家。雖然數量眾多,但是製作水平差異很大,兩極分化明顯。數據顯示,70%—80%的製作公司每年只有一部電視劇能夠通過審批發行,生產5部以上的製作公司屈指可數。製作資源集中在不足百家電視劇製作公司手中,其中,主要集中於3-5家電視劇製作巨頭。

「2011年內地電視劇產量為18000集左右,真正能在衛視台黃金時間播出的只有7000多集。」幾年來,一大部分小製作公司倒閉的同時,大公司也展開併購。2014年初,樂視影業併購花兒影視,華誼兄弟收購永樂影視,大公司的整合以及強強聯合,一方面收窄了電視劇製作的數量,另一方面有利於提高電視劇的質量,更重要的是大公司對風險控制強大的把控能力給電視劇市場帶來更加理性的投資。

現有的日播劇製作模式是一次拍完,打包賣給電視台,前期承擔的成本風險及其巨大。而周播劇邊拍邊播的模式,意味著可以及時得到觀眾反饋,無論是從對於劇集的可持續性延續來講,還是從隨時終止劇集,減少損失來說,都是大公司傾向的風險較小的選擇。

(三)電視台尋求差異化競爭

中國電視劇市場中,渠道為王。在視頻網站興起之前,作為傳統渠道的電視台掌握著電視劇播出的主動權。而電視台的贏利模式是廣告收入,用於購買電視劇的資金也來自於廣告收入,同時廣告收入的多寡也決定著購買電視劇的價格。視頻網站的興起後 ,一面依靠數量更多,質量更高的內容搶奪依靠收視率定價廣告的傳統電視的收視觀眾,一面出高價與電視台競爭電視劇的獨播權。電視台的傳統優勢正在喪失,並且伴隨互聯網的普及和成熟,這一趨勢會愈演愈烈。電視台必須尋求內容的差異化發展。

2012年1月1日,電視台禁止插播廣告的「限廣令」正式實施。這一禁令使電視台的損失僅在當年就已經達到約200億人民幣。安徽衛視2012年黃金資源廣告中標金額是4.6億元,其中「中插廣告」的比例是88%,高達4.1億元。浙江衛視9.2億元的廣告招商,有59%的收入共計5.5億元來自「中插廣告」。高收視率意味著可以提高廣告的單價,面對廣告收入的減少,電視台對播齣電視劇的選擇更加謹慎。即使如此,電視台依然無法擺脫電視劇收視率的下滑。而周播劇靈活的廣告跟進報價對廣告商和電視台雙方都具有吸引力。長期以來,這種報價制度在電視欄目上的成功運用已經得到市場的驗證和認可。例如加多寶之於《中國好聲音》、999小兒感冒靈顆粒之於《爸爸去哪兒》、立白洗衣液之於《我是歌手》。可見,在眾多日播劇的主導的電視台黃金時段,電視台尋求差異化的意願十分明顯。

二、周播劇的立項審查逐步放寬

中國電視劇審查機制決定電視劇從立項到播出需要經過層層審查。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每年都會對當年的節目和電視劇政策進行調整,「限娛令」、「限廣令」等政策直接決定電視台的營收狀況。2002年,廣電總局叫停全民追捧的《流行花園》(導演:蔡岳勛,2002年),2004年,廣電總局規定黃金時段禁止播放涉案劇,2006年,廣電總局禁止所有電視台在黃金時段播出境外動畫片。但是廣電總局的審查制度遵循著「大方向不違憲,細則可以商榷」的原則。「限娛令」和「限廣令」後電視台的欄目和電視劇播出與營收受到巨大衝擊,電視台不得不放棄「撒網撈魚」的思維,轉而尋求少而精的電視劇。與此同時,2012年廣電總局對電視編排的新要求實際上暗示各大衛視制播周播劇。在天津衛視、競速衛士、安徽衛視和浙江衛視等電視台還在觀望時,廣電總局並未叫停率先制播周播劇的在湖南衛視制播的首部周播劇《藏心術》(導演:袁英明,2011年)。

一)審查制度對製作方式的約束

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視劇管理規定》「第二十三條規定:國產電視劇應當在電視劇製作完成後,按規定報相應的電視劇審查機構審查。第二十四條規定:電視劇審查機構應當自收到完備的電視劇報審材料之日起30日內,提出修改、刪剪意見或審查結論,並書面通知送審單位。審查通過的,頒發《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第二十六條規定:已經取得《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電視劇,在發行、播放、進口、出口時不得更改。確需更改的,應當按規定重新送審。」電視劇播出必須要取的許可證,日播劇拍完送審可以等待的30日審查期限,周播劇「邊拍邊播」的制播方式不能具備這樣的送審條件,在政策上具有約束性。

(二)電視台對自製劇具有自審機制

政策暫時無法改變,但是政策的約束性也有不完善的部分。在中國播出渠道為王的電視劇制播現狀中,電視台擁有主導權。所以電視台改變日播劇的動力也是電視劇製作機構製作周播劇的動力。《電視劇管理規定》第二十一條規定「省級廣播電視行政部門必須設立省級電視劇審查機構,以此負責審查本轄區內電視劇製作單位所製作的或與轄區外單位聯合製作並使用本轄區單位《許可證》的電視劇。」這一規定意味著省級廣播電視台能夠制播自製劇,這使得電視台主導周播劇製作成為可能。湖南衛視多年來對自製劇的投入說明了其中的可行性。

電視台有電視欄目的特殊形式。電視欄目取得許可證後無需每期送審,制播方自審自查,具有很高的靈活性和自由度。電視台自製劇可借用欄目試行制播,借欄目劇之名,行周播劇之實。以此規避電視劇送審周期長的弊端。2014年,湖南衛視推出欄目「青春星期天」,以欄目劇的形式推出《愛的婦產科》(導演:蔣家駿,2014年)、《女王駕到》(導演:劉江,2014年)和《唱戰記》(導演:王梓,2014年)等三部周播劇,便採用了這一形式。

三、周播劇的借鑒模式已趨成熟

世界上第一部電視劇是英國BBC電視台於1930年播出的《花言巧語的人》,美國於1948年播出第一部電視劇《德克薩斯明星舞台》,此後日本等國家先後出現電視劇。較早的電視劇製作國家對成本的控制已經成熟。有的國家走向精品試探的道路,比如英國和美國,有的國家走向細分觀眾和市場的道路,比如日本。這些國家無一例外由周播劇主導國內的電視劇市場。美劇的豐富和成熟是我國周播劇理應研究的類型,日劇細分市場的能力也值得借鑒,鄰國韓劇作為後起之秀,一周兩集的周播密度是我國周播劇過度時期最值得參考學習的榜樣。

(一)美劇高投入和編劇核心模式

早在1977年,美劇周播劇《大西洋底來的人》(導演:大衛·默辛格,1964年)就已出現在中國熒屏上,不過經過重新剪輯整理,並未以周播劇的模式播出。90年代,專門播放引進片的正大劇場先後播出包括《成長的煩惱》(導演:約翰·特雷西,1985年)、《俠膽雄獅》(導演:丹尼爾·阿提亞斯,1987年)等多部美劇周播劇。進入互聯網快速普及的新千年,2005年,美劇《越獄》(導演:桑福德·布克斯塔弗,2005年)引爆了中國年輕觀眾的周播劇市場,加上前期《老友記》(導演:凱文·S·布賴特,1994年)和後續諸多美劇培養的粉絲,中國正在形成一股數量眾多的周播劇觀眾群體。

美劇的高投入眾所周知。橫向上對比其他國家,均價每集200萬美元左右,超出這個水平的劇集比比皆是。HBO製作的《冰與火之歌》(導演:戴維·貝尼奧夫,2011年)(總投資5000萬美元,單集成本平均為500萬美元,《大西洋帝國》(導演:馬丁·斯科塞斯,2010年)第一集成本1800萬美元,《太平洋戰爭》(導演:卡爾·弗蘭克林,2010年)成本高達2.2億美元,單集成本高達2000萬美元。FOX製作的《史前新紀元》(導演:亞歷克斯·格拉維斯,2011年)單集成本為2000萬美元。以中國為例,平均單集投資100萬元人民幣,單集200萬元人民幣已是高投入,《楚漢傳奇》(導演:高希希,2012年)總投資2.4億元人民幣,《隋唐英雄》(導演:李翰韜,2012年)總投資2.5億元人民幣、《隋唐演義》(導演:鍾少雄,2013年)總投資2.8億元人民幣,與美劇投資的平均水平相距甚遠。

高投資帶來更專業、高效的團隊,更精緻的場景和道具,更逼真的特效以及更廣泛的題材。從而邊拍邊播這一周播劇最重要的特徵得以實現。

美劇中的編劇佔據核心地位。知名美劇編劇通常由團隊組成,團隊中有一到兩個核心編劇同時身兼製片人。這種整合的身份通常能夠很好地保證劇本的質量和持續性。一般情況下,編劇能拿到劇集收益的10%,在身兼製作人時,收益比例就相當高。比如美劇一季帶給製片人兼編劇的收入通常超過1000萬美元,每當該劇重播一次,編劇還能拿到很高的專利費。通常,一線編劇一年的收入超過絕大部分一線電影演員。

編劇團隊中各個成員的分工也有不同,情節、對白、場景等均有專職編劇撰寫。例如《CSI》(克里斯·卡特,2000年)擁有總數超過20人的編劇團隊,《24小時》(導演:斯蒂芬·霍普金斯,2001年)的編劇有16位。並且這些編劇除開專業的劇作能力,還具有深厚的專業素養。如寫《律師本色》(導演:大衛·E·凱利,1997年)的編劇是律師出身;寫《急診室的故事》(導演:克里斯多佛·楚萊克,1994年)的編劇畢業於哈佛大學醫學院。此外,美劇大多具有專屬的「劇本醫生」,為劇集中涉及的專業知識把關,這些因素的存在,使美劇的可信度與質量得到保證。

(二) 日劇分時段和劃類別模式

日劇是亞洲進入周播劇模式較早的國家。二戰後,美國參與日本戰後重建工作,在政治與軍事上進行規訓的同時,美國文化給日本帶來極大的影響。此時,美劇的周播劇形式進入日本。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日劇在1970年代起就進入了十分成熟的「四季檔」模式,即春夏秋冬四季。而四季檔中,以日為單位,又形成日本獨有的分時段制模式,主要有晨間檔、午間檔、夕方劇、黃金檔和深夜檔。每個時段的電視劇的題材不同,時長也不同。由於早晨時間較少,所以晨間劇一集只有15-20分鐘,在中午和傍晚休息放鬆得到時段播放的午間劇和夕方劇長度為20-30分鐘。傳統的黃金檔集中在晚上21點-22點,現在擴充為晚上19點-22點。深夜檔一般在23點之後播出。時長多為20分鐘左右。

日劇的分時段制對於細分觀眾人群很有作用。在此基礎上產生出日劇精細的類別劃分模式。晨間檔針對家庭主婦,例如NHK電視台的晨間劇《阿信》(編劇:江口浩之,1983年)和《GEGEGE的妻子》(導演:渡邊良雄,2010年)等。午間檔和夕方劇也是圍繞家庭主婦展開,不同的是夕方劇還會兼顧老年人和放學歸來的青少年觀眾。例如TBS午間劇和東海午間劇的夕方劇《我是主婦》(導演:高成麻畝子,2006年)和《砂時計》(導演:松田禮人,2007年)等,東京電視台的夕方劇《周刊赤川次郎》(導演:石川北二,2007年)和《美味學院》(導演:堀江慶,2007年)等。黃金檔是全民觀看時段,是投資最大,使用最有人氣的演員出演的電視劇。每一個季度的重頭劇都會在本時段播出。例如TBS電視台的《交響情人夢》(導演:武內英樹,2006年)和《半澤直樹》(導演:福澤克雄,2013年)。而深夜檔日劇與其他時段具有很大的差異,其特點是題材和尺度大,還有一些劇集具有試驗性質,例如富士電視台的《世界奇妙物語》(導演:雨宮慶太,1990年)和朝日電視台的《變身特派員》(導演:冢本連平,2012年)。

日劇細分市場的努力使電視台製作電視劇和把握心理的能力得以增強,並且能夠持續不斷地培養自己的製作團隊。通過深夜劇的試驗和探索拓展新的電視劇題材,培養自己的製作團隊,並與晨間劇和午間劇一同培養自己的演員。電視台通過細分市場,得到全年齡段的收視群體。

(三)韓劇高時效和觀眾主導模式

近年來韓劇異軍突起,頻頻在亞洲掀起「韓流」,從2005年的《大長今》(導演:李炳勛,2003年)到2011年的《城市獵人》(導演:陳赫,2011年)再到2013年的《繼承者們》(導演:姜申孝,2013年)以及跨年播出的《來自星星的你》(導演:張太侑,2013年),與只在專業人士眼中水平很高的韓國電影工業相比,韓劇的勢頭猛烈的多。不但在國內取得高收視率,也在亞洲範圍內取得不俗的口碑和關注度。與美劇和日劇的大製作公司主導不同,韓國的電視劇製作公司數量眾多,時常以小搏大,出現黑馬,所有沒有哪家製作公司一家獨大,競爭相當激烈。

身處這種環境中的韓劇製作公司逐漸演變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模式。時效性是每個國家的周播劇都具有的特點,韓劇把這一特點擴大,成為特色。時效性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是在現代劇中與現實社會的時間線略保持同步,另一個是緊跟觀眾反饋。2010年5月,韓國天安號事件調查結果公布,這一事件出現在隨後制播的政治劇《大物》(導演:吳宗錄,2010年)中,除此之外,流行歌曲、熱門節目都會出現在最近播出的電視劇中。韓劇中經常出現的時間坐標通常與播出時間一致,以拉近劇中人與觀眾的時間差。

時效性的另一個特色緊跟觀眾反饋與韓劇的另一個特點密不可分,即觀眾主導模式。觀眾代表收視率,收視率的高低意味著電視台和電視劇中廣告價格的高低,所以在一些劇情出現觀眾有別於編劇的走向和願望時,編劇就會在下一周播出的劇本上及時調整。例如2013年SBS電視台播出的《繼承者們》開播時收視率低迷,編劇根據觀眾的反饋,及時修改劇本,最終以高收視率完美收官。這種情況也出現在2014年2月結束的《來自星星的你》劇中,在最初幾集劇中,男主角都敏俊多次穿著高領的毛衣,在觀眾表達不滿後,被製作方取消高領造型。

四、周播劇的制播環境日益改善

在限娛令、限廣令的規定下,電視劇的採購成本增加,廣告收入減少。主導產業的渠道方——電視台的盈利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在視頻網站與電視台同步授權劇、引進劇和自製劇的多重衝擊下,傳統日播劇的收視群體的流失十分嚴重。對於周播劇這一新型的盈利模式,電視台有很強烈的播出意願。在政策的鬆動下,網路周播劇的成功後,湖南衛視的探索中,周播劇的制播環境已然改善。

(一)網路周播劇的成功探索

互聯網對傳統媒介的衝擊是巨大的。國內視頻網站在不足十年間完成了從分享平台到購買版權,再到自製內容的蛻變。

從優酷於2009年推出首部網路自製劇《嘻哈四重奏》(導演:盧正雨,2009年)開始,截至2014年2月,網路自製劇不足2000集,但是僅2013年全年播放量已達21億次。2014年各大視頻網站預估的投資是1500-1700集左右,比去年相比,將增長45%左右。而據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透露:「2013年國產劇產出15000集比2012年減少2000集,呈下降趨勢。」

分別來看,搜狐視頻於2013年投資的《屌絲男士》第一、二季(第二季尚未完結)共13集的播放量已超過7億,而成本僅為60萬和150萬,全部製作成本不足搜狐視頻購買一集熱播劇的版權費用。給搜狐視頻帶來的品牌效應和全網廣告收益卻不可估量。搜狐還有《瘋狂辦公室》(導演:許美君,2011年)、《錢多多嫁人記》(導演:王小康,2011年)等自製劇。追溯歷史,優酷是最早開始自製劇的視頻網站,截至2014年2月,《嘻哈四重奏》、《泡芙小姐》(導演:皮三,2011年)已播到第五季,上線不足三個月播放量即超過2.5億次的《萬萬沒想到》已經播出至第二季,相較之下,2012年網路播放量冠軍《甄嬛傳》(導演:鄭曉龍,2011年),總播放量破億用時近一個月。

無論是搜狐視頻還是優酷,他們制播的自製劇都是周播劇。《萬萬沒想到》每上線一集,創作團隊都會及時收集觀眾的評價反饋,以在下一周的劇集中做出調整。

進入2014年,《樂視午間自製劇場》和騰訊視頻的《午間自製劇場》都要開播,優酷總裁古永鏘表示在接下來的一年裡將投入3億元人民幣加強優酷的自製內容製作與發行,而制播了《屌絲男士》和發行大批美劇的搜狐視頻總裁張朝陽則喊出了「2014年是自製元年」的口號。不僅如此,知名演員楊冪、余文樂、黃海波、海清、吳秀波等電視劇明星都將在2014年推出主演的網路劇。並且樂視網邀請到業內威望很高的電視劇導演鄭曉龍,搜狐視頻與著名電視劇導演趙寶剛合作,均有自製劇項目推出。這些自製劇無一例外是周播劇。可見各家視頻網站對於自製周播劇的關注和投入越來越大,在具有政策上的優勢的情況下,會進一步與電視台電視劇搶奪觀眾。

(二)電視台對周播劇的試探

湖南衛視擁有王牌節目僅次於中央電視台,是中國電視台中定位最清晰,最具有創新能力,影響力排在前列的省級衛視。廣電總局「限娛令」正式實施前,憑藉《快樂女聲》影響力大增的湖南衛視便開始籌備周播劇,於2011年11月13日推出中國內地首部周播劇《被遺棄的秘密》。最終收視慘淡,草草收場。2012年,湖南衛視推出「第一周播劇場」,在首播劇《藏心術》慘淡收場後,周播劇《軒轅劍之天之痕》(導演:李國立,2012年)口碑雖差,收視率卻很好,成為2012年暑期電視劇收視冠軍。隨後接檔的《新白髮魔女傳》(導演:黃偉傑,2012年)卻表現平平,之後播出的《艾米加油》(導演:劉俊傑,2012年)等周播劇收視低迷。湖南衛視的周播劇試探事實上已經失敗。

湖南衛視的周播劇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周播劇。他們依然採用日播劇的製作方式,只有周播的軀殼,卻沒有邊拍邊播的內核。對於周播劇來說,不採用邊拍邊播的製作方式意味著喪失了成本控制和靈活修改劇情走向的優勢。

2013年12月28日,第一周播劇場正式停播,由欄目劇場《青春星期天》取代。周播劇《愛的婦產科》首播,雖然播出前已拍攝除了最後一集之外的所有部分,但是在現有製作條件下,又向真正的周播劇邁進了一步。

作為廣電系的湖南衛視製作真正的周播劇面臨諸多難題,首當其衝是大劇的審查,這決定邊拍邊播模式的困難,湖南衛視在2014年主推《青春星期天》欄目周播劇卻巧妙地化解了隨時可能觸碰到高壓線的製作方式。其面對的另一個難題是周播劇制播人才的稀缺,高強度保質保量的周播劇制播模式需要強大的團隊支撐。湖南衛視謝滌葵導演團隊製作的《變形記》到《爸爸去哪兒》,其實已經達到這種強度的工作。但是相對於市場需求,屈指可數的製作團隊無以為繼。

(三)電影導演對周播劇的嘗試

現行周播劇的劇情傾向於獨立成章。每周播出一集,一集一個故事,每周播出兩集,兩集一個故事或者兩個故事,每周一集一個故事需要節奏更快,高潮迭起的故事,這與傳統的日播劇相比具有很大不同,這種故事設定更像是一部電影分割兩集的篇幅,事實上更適合電影導演執導。

2011年11月,湖南衛視「周播劇高峰論壇」舉行,湖南衛視影視出品人李湘透露將與導演李少紅、王岳倫等知名電影導演合作,共同製作周播劇。2014年,緊隨《愛的婦產科》播出的周播劇《閃愛女王》(導演:王岳倫,2014年)就由王岳倫執導。隨著越來越多電影導演加入周播劇的製作,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中國周播劇進入主流播放平台和觀眾的視野。

結語

中國周播劇制播環境由渠道方、審查部門、製作方和觀眾共同推動所形成。進入2014年,視頻網站和電視台齊發力,將對周播劇進行大筆投入。視頻網站的初戰告捷和電視台的持續探索必定使更多資本和人才進入周播劇的制播體系中。搜狐視頻總裁張朝陽喊出「2014年是自製元年」,實際上就是周播劇的「元年」。雖然不是真正的元年,但是意味著周播劇開始進入主流市場。從湖南衛視推出的欄目連續劇看來,對於電視台來說,這句口號同樣適用。外部多種模式的成功案例表明了周播劇在風險控制和盈利上具有優勢,如今,渠道方意願強烈,觀眾接受度越來越高,審查制度尚處於觀望,製作方基於資本最優化的考慮也願意配合渠道方推動,周播劇的土壤顯然已經具備播種的條件。


沒有可能,
國內現在是制播之間雙軌制(製作方市場化,播映方體制化),老的這一套精英機制也被拆散了,不倫不類是必然的,播放方體制化,播啥都不會倒閉(各電視台的公司化最假了,連芒果台的所謂電廣傳媒上市也是一筆糊塗賬),製作方只要在買方那裡有關係啥都能賣出去,誰還關心質量,一味壓縮成本先,一壓壓不到演員就先壓編劇的....

至於相關部門審查,這個影響是次要得,主要影響好的電視劇產量,這樣導致國內台沒啥節目可挑。 根本無法形成一個電視劇的競爭市場,各種電視台不是挑菜下碟,而是等米下鍋,根本不需要美國那種周播機制,因為現在各個地方台都有很多時段填不滿(各地方台規模小沒有整合,又都要播自己的節目導致單劇成本不能太高。所以,各種台一般只要買得來,先連播填2個月的深夜檔再說(各種抗日神劇)。

至於說網路傳播,那已經不屬於季播制了,美國早就有通過油管和Podcast傳播的Web-series了。這種東西分「季「,只是因為成本投入的頭寸流動限制。(拍完一季放出來,等收回資金再拍第2季,其實愛情公寓分季拍也是這個想法)


中國那些抗戰神劇要拿到國外去丟人,一想到這裡我就覺得渾身寒毛直立。我實在無法想像外國人看到我們的抗戰英雄手撕鬼子,躲開子彈,徒手乾死鬼子一個連的時候臉上是何等表情。


美國也有每天一集的劇,不過那是日間肥皂劇,專給主婦們看的。中國也同樣有主婦們有看這樣劇集的需求,可是中國的主婦們白天還是要上班啊...


觀眾的習慣是原因之一;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的電視劇的審查模式,在當下,無法做到電視劇邊播出還邊更改劇情,原因你懂的。


不僅美劇,日劇也是周播的。我覺得大概是中國人沒電視活不下去吧,把看電視劇那麼當回事啊,雖然不看國產電視劇已經很多年了。


可以借鑒季的模式,一季結束後,人物關係保留到下一季。劇中角色是寶貴的資源,浪費掉實在太可惜了。

但是邊拍邊播、季中斷檔等,還是不太現實。@經雷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播出周期的話,看主打什麼人群,如果中老年人,至少4集/每周吧。如果面向年輕人,2集/每周我覺得比較合適。因為中老年人個人生活比較閑,和電視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多,現在年輕人越來越遠離電視了,並且夜生活也日益多元。


綜藝節目其實已經完全實現了周播季播的模式。我是歌手,快男,好聲音我完全全追的。
如果電視劇能做到好聲音,快男的水準當然周播季播是是可實現的。

現在其實要回答的就是為什麼電視劇質量做不上去。
技術方面應該不是最大問題,更重要的還是電視劇不能演得真實。藝術為政治服務滲透到各個門類了。電視劇為政治服務同樣的道理。主角思想不能開小差,不能犯錯誤,壞人必須醜化。等等等等…怎麼可能拍出真實好看的電視劇?


未來可能將在互聯網上首先嘗試。

1.網民決定劇情的發展,網路劇快餐式消費,從硬體和環境上來說,存在可操作性。

2.制播控制。傳統的影視劇流通環節中,通常要在整部劇幾十集全部拍完開展一系列的後續工作,包括審核,銷售。而網路劇有天生的優勢,按季來拍攝製作,能有效把握製作成本。


《鄉村愛情》都已經出到第七季了你們沒注意到嗎?


呵呵 《活佛濟公》 怎麼沒事?


這個就目前的中國來說,不現實也不可能,採取季播的模式,關鍵是要有很好的商業計劃和優秀的創作人員,目前的中國商業的利益只是關注超短時間的回報,一切的創作也僅僅只是為了一笑了之的笑料罷了,難見有優秀的劇本


湖南一個本地媒體曾嘗試做過一起節目,每周通過觀眾海選導演和劇本,來推動劇情的進步(每周確定下一周的劇本),但失敗了。

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絕大多數觀眾收視習慣讓他們無法接受一周看一集電視劇。

這也是為什麼租碟業曾經那麼火的原因。


最大的阻力還是審查制度
天朝的審查制度據我所知,先要將所有的劇本一起提交一起審查。不能像國外那樣寫一集拍一集,每集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修改。

其實,個人認為小時代的模式有點類似寫一集拍一集了,但是周期還是太長。


廣電總局近期應該沒有體制改革的想法吧,主要工作還是在阻止國人觀看美劇,怎麼可能再學人家

個人認為阻力有:

主旋律劇太多

非主旋律劇的題材內容限制太多

與電視台有人際關係的太多

好劇本太少


我覺得最最關鍵的是優秀的編劇,精良的製作,精挑的演員(潛規則的那些是垃圾),這才是吸引觀眾的主要原因,哪怕你幾年播一集都有看,例如加勒比海盜,哈利波特。。。如果武林外傳是周播的,我相信追著看的也是大把把。


推薦閱讀:

男生如何培養邁克·斯科菲爾德的那種氣質?
2013 年第 65 屆黃金時段艾美獎有哪些看點?
摩登家庭第二季的第22集出現的法斗Stella,在劇中起什麼作用?
美劇編劇是怎樣煉成的?
看美劇時怎樣同時兼顧中英文字幕,又能夠保持時時刻刻跟上劇情發展變化?

TAG:美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