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看過憑什麼說不好看」是強盜邏輯嗎?

有時候和朋友討論一部電影好不好看
有人用你沒看過憑什麼說不好看
那小時代這樣的電影 一定要看了才能評價不好看嗎


【寫在前面:

答案參考書目:

中國青年報曹林《時評寫作十講》

中國人民大學馬少華《新聞評論教程》

中國人民大學胡文龍等《新聞評論教程》

復旦大學丁法章《當代新聞評論教程》】


是強盜邏輯。


但拿吃shi舉例子反駁也是混蛋邏輯。因為shi不好吃(我怎麼知道的 (′?ω?`))是幾千年留下的共識,而某一部電影好不好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歸到理論上,把看電影類比成吃shi犯了邏輯錯誤中的「稻草人謬誤」。即樹立一個假想敵,對手明明是A,為了方便批評,把對手的觀點推向某個極端或貼上某個標籤,說成是B,搞個大新聞批判一番,naive。


基本推理形式無非四種:直言、演繹、歸納和類比推理。日常撕逼最常見的就是類比推理,化抽象為具體,乍一聽好理解又很有道理,但是非常容易犯邏輯錯誤,亂帶節奏。因此在說理性文章里很少用類比推理。辯論里倒是很常見,因為在辯論場上,吃瓜群眾局促在狹小的空間內,容易產生集合行為,非常好忽悠。


原新華社社長穆青先生在《新聞散論》里說的清楚,如果談起說理你首先想到的就是類比推理,恰恰說明你不會就事論事,問題看的不透徹,說理能力有待提高。【職業病晚期 (′?ω?`) 】


扯遠了,回到本題。「你沒看過憑什麼說不好看」,這句話的邏輯錯誤在於,它把實踐的範圍給縮小了。實踐包括親身感知和間接感知。沒有親身感知不等於說沒有間接感知過。只要間接感知收集的信息足夠多,同樣能得出結論。畢竟世界那麼大,個人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事都親自感知一遍的。這就涉及到李普曼在《public opinion》(國內有叫《輿論學》的,有叫《公眾輿論》的)中提出的著名概念——擬態環境。在此不多提了。

————————一更—————————


嗯...十個贊了,謝謝大家。【看來湊不要臉的要贊還是挺管用的~~(????)?】


一、邏輯謬誤篇

嘛,論證某件事無非是要推到對方,並使我方雄起~~【我好像暴露了 ?(? ???ω??? ?)?】,嗯...就是駁論和立論。撕逼就是駁論,而駁論的切入點就在於找出對方的話術漏洞,這些話術漏洞就是邏輯謬誤。

1、煙幕謬誤:用複雜形容詞前綴把某物隱藏起來。

比如:大豬對閨蜜說,我閨蜜是個sb!

我閨蜜說:「你閨蜜才是sb!」(╯‵□′)╯︵┻━┻

嘛,這就中招了。撕逼撕紅臉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

2、以偏概全:以大部分代替整體。

比如:某乎上曬照片的漂亮女孩子都可以有很多粉絲。可大豬就是反例呀!【湊不要臉 ?(? ???ω??? ?)?】日常生活里你不能見到一些有錢人的後代沒品行就說整個富二代群體沒道德。倘若你覺得你看到的就是普遍現象,想做論證,可以加上大概、也許這類的詞掩蓋過去。但也要符合客觀現實情況,不能強加因果。

3小眾統計:以偏概全是用多數概括總體,這個是以個別反駁總體。

比如:大豬說她爺爺抽了一輩子煙也沒得肺癌,所以大家儘管抽吧! 在生活里,經常有人以親身經歷的個別例子來反駁常識。【某乎里也有很多...orz】

4、推不出:你給的論據推不出你給的結論。

比如:某乎有很多發泄情緒的答案,所以這個社區質量不高。但是某乎上理性分析的答案也很多呀,甚至有可能更多。也許你說的現象是對的,論據也對,但單方面的正確論據是推不出結論的。看問題要全面,否則論證就會出現問題。

5、假性因果:A發生在B後面,所以是B導致了A

比如:題豬今天看了大豬的答案,出門就撿100塊錢。於是希望再撿錢,就每天看大豬的答案。生活中表現為蕭敬騰到哪哪下雨,於是就成為雨神。

6、滑坡謬誤:聲稱某一事件發生後導致一系列損失。

比如:大豬回答了很多問題,但沒有人認可,於是大豬失去了信心,然後自卑,然後不敢和人交談,然後愈受打擊,失去工作,找不到男朋友,傷心欲絕,最後跳河了...河了...了...【佩服自己的腦洞 ( ̄▽ ̄") 】再如蝴蝶效應和一個馬掌毀了整個王國的故事,都是犯了這種錯誤。實際上,這類謬誤非常容易反駁,因為中間只要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整個論證就不成立了。生活中常常表現為,什麼事都推到體制上。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說理的大忌,就事論事分析就好。就算的真是體制的問題也要一步一步去論證。

7、偷換概念,最常見的就是用比喻論證來偷換了。這個好理解吧,例子不舉了好嗎?【偷個懶(/≥▽≤/)】

8、訴諸信心:喊口號的時候最容易犯了。

比如:我相信某乎一定變得越來越優質的!你相信有啥用,要給證據呀!喊口號可以,但做論據就不行了。(??`ω′?)

9、反問謬誤:「如果是你,你會怎樣?」

比如:我說某大豬答得不盡人意,知友反問我:「u can u up!不行別說話!」的確,人家的專業領域我可能不擅長,但我懂邏輯呀。不同生活背景的人能在一起討論對錯,憑藉的工具就是邏輯。而且我有提意見的自由呀。在日常中可以表現為,一個人防衛過當殺了人,大豬說防衛過當是不對的,網友反問大豬:「如果你在那種情況下你怎麼做?」我會說:「即使在危急情況下我也防衛過當,也不能說明防衛過當就是對的,不是嗎?」我做不到,只能說明我說的話難以服人,但不影響話語本身的正確性。

10、稻草人謬誤:不再贅述。

11、虛假兩難:把對方預置到不存在的兩難境地進行拷問。

比如:我對喜歡的男生說,我和你媽同時掉水裡,你先救哪個?如果他反問:「我為什麼我會碰到這種問題呢?」我就沒招了。或者,你是想shi呢還是不想活了?

12、注入傾向:把提問的問題注入主觀意識。

比如:我回答了提豬的問題,便問人家:你是感謝我呢,還是感謝某乎這個平台呢?其實社區媒介的價值就在於信息平等的交流和共享,沒有必要非要謝誰。

13、實體化謬誤:把抽象概念無條件放大成現實。

比如:男女平等,所以男生也可以去女廁。(●′ω`●)φ

14、感覺謬誤:評印象想當然做出判斷。

比如:經測驗,轉基因商品對人的危害遠遠低於戶外跑步猝死的危險。但由於大眾媒介營造意見環境的共鳴效果(內容高度相似)、積累效果(時間持續)、遍在效果(傳播內容範圍廣、規模大),媒體們都爭相報道傳基因造成的極個別人的死亡,以至於大家認為轉基因不是個好東西。【崔永元老師...╮(╯_╰)╭】


—————————二更—————————


嗯...謝謝大家,贊數破二十了,簡單說說撕逼也就是駁論的基本方法。【真的有點累...振作起來答題(′?ω?)?】

二、駁論篇

先貼一篇之前寫的駁論,也不見得好,且做拋磚引玉之用。駁的是2016年11月5日的《人日》的微評《多一些換位思考》。


———————————————————————————————————————————


《還好,我從沒愛過你》【某乎就不能加個居中功能嗎?


你的三觀正嗎?請回答——


腐臭不堪的垃圾有沒有營養? 機毀人亡有沒有好處? 未婚先孕有沒有好處? 獨裁有沒有好處?


某報的答案是:都有!


垃圾沒有營養就不會有蒼蠅橫飛,臭蟲肆掠。沒有空難就沒有日益完善的空管。未婚先孕可以證明女生排卵正常,男票性功能無礙。沒有獨裁就沒有革命和後來的自由。


多麼美好的垃圾、空難、未婚先孕、獨裁,且讓讚美者消受這「惡之花」的盛宴,讓我預祝讚美者住處垃圾圍城,人在囧途,未婚先孕,俯首稱臣……


波德萊爾說,「讓我們為腐敗道賀,為蒼白的死光祝福」。

近日,發生在西安的一件小事引來網上暖評如潮。一位農民工因不忍弄髒剛清潔完的銀行地面,脫掉臟鞋跪在ATM機前操作。被農民工兄弟的行為深深感動,銀行保安連聲說:沒關係,沒關係,再拖一遍就行了。看似一樁小事,卻讓不少網友『淚奔』。

好一個「暖評如潮」,好一個「淚奔」,「農民工脫鞋跪地取錢」,於是我也淚奔,卻並不「溫暖」。

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是社會和諧的「自然呼吸」。長久以來,醫患矛盾緊張,城管與小販之間衝突不斷,令社會和諧受到不小的影響。背後的原因固然複雜,但缺少同理心和互敬意識可以說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某報不愧是三觀正的典型,跪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社會和諧的「自然呼吸」。只是不知道,如果把跪地取錢者換做評論員的父母、兄弟或者本人,評論員還死扛這是理解、尊重,呼吸還能自然么?


孔子見齊景公,說禮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所以如此,背後的原因是孔子認為,「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合乎時代的禮才能產生應有的道德力量。「男兒膝下有黃金」雖然俗套,卻至今仍有社會意義。尊重保安打掃衛生的勞動應該,但用脫鞋跪地的方式真的好嗎?不合時代的理解、尊重形式,很難被恰當地理解成理解和尊重。網民「淚奔」背後的感情我相信是複雜的。


評論說「醫患矛盾緊張」,「背後的原因固然複雜,但缺少同理心和互敬意識可以說是其中重要的方面。」我叔叔是個「醫」,天天面對大量的「患」,經常向我抱怨「關係緊張」,可他從不說這是缺乏理解和尊重造成的。我把他的主要觀點概括為「一瓶酒500人喝,不摻水就只能少喝」,空中畫餅,現實饑寒。「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難道博學的評論員連這個也忘了?不信,評論員可以當個醫生試試,看看缺錢的醫患是如何面對的,無根的理解和尊重如何在病痛中「自然呼吸」。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它啟發我們,化解摩擦、彌合分歧,需要更多這種體現在「一行一言」的溫暖對流,需要更多為對方著想的積極心態。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某報的這一瓢取得何其偏狹。脫鞋跪地取錢,看點在脫鞋跪地,在農民工身份,而不是理解尊重。某報對此冷暖自知,卻置若罔聞,舉輕若重,強扭角度,執意混淆視聽。「紅腫之處,艷若桃花;潰爛之時,美如乳酪,」用魯迅先生這句話給某報的評論下個結論,真是再恰當不過。


不過話說回來,對壞事做絕的媒體有什麼必要置氣呢?還好,我們都沒有愛過它,好壞由它,自然生死也由它。


———————————————————————————————————————————


下面進入正題。大家都知道,我們在初中高中時候寫議論文的三段式,即給論據、說論點、並加以論證。其實,剖析任何事件、講清任何道理都無非要運用事實和邏輯這兩把利刃。事實就是論據,論證就要講邏輯,二者缺一不可。論據可靠、論證沒有邏輯謬誤,論點也就立住了。論點、論據、論證三者要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反之,要駁倒敵方觀點也要從這兩方面入手,即駁倒論據或駁倒論證,推翻一面就好。


1、駁論據


駁論據好辦,說明對方的依據是假的就好。比如,所有解答別人問題的大豬粉絲都會上漲,讓自己正確的價值觀更廣泛的傳播,能更好的實現自我價值。因此大家要熱心回答問題~~。嘛,你只要舉出大豬就好啦~~【認真答了不少題,粉絲也不見漲,傷心(??`ω′?)】

2、駁論證

駁論證有一點複雜,非常規方式有兩種,一是反證法,二是歸謬法。常規的方法是指出謬誤直接反駁就好了。謬誤已經說過了,不再贅述。


反證法,就是不從正面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是曲線救國,說明不按自己說的做必然是錯的。

比如:大豬說自己是個漂亮的姑娘。但是從來沒有人說過大豬漂亮,以此大致可以證明答主不漂亮。? ? ?)?【這裡一定要注意「大致」這兩個字,不然就是推不出!】之前看到一個問題:怎樣看待「身材都無法控制,還如何控制人生」這句話? - 健身 - 知乎。置頂的答案洋洋洒洒幾千字。其實用反證法一句話就解決問題了:能控制身材的人便能控制人生?自然不值一駁。


歸謬法,就是按敵方的說法再引申一步,得出錯誤的觀點,來駁倒對方。

比如:大豬說自己的父母一點也不好,如果他們不結婚就好啦口亨!嘛,引申一步,如果大豬的爸媽不結婚,那就沒有答主了額,怎麼還能坐在這賣萌呢?


————————————————三更——————————————————


贊數破三十了,日常謝謝大家...(??`ω′?)簡單說說立論的方法吧。


三、立論篇

如前所述,剖析事件、說明道理就要通過給論據、說論點、並加以論證來完成。立論的過程也就是論證的過程。在評論中,立論比駁論更重要,因為有時候不駁論直接立論也是可以的。駁倒對方容易,發現漏洞開撕就好。但立論、鼓吹自己的觀念體系並做到滴水不漏是比較難的。不讓別人抓小辮子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說話或者只說對的話,因此立論的方法也比較嚴謹和刻板。立論或者論證的方法主要有四種:例證法、引證法、比較法、喻證法

1、例證法就是用事例論證,得出結論。

比如:關注健身話題的女孩子很多,關注電影話題的女孩很多,關注愛情話題的女孩子很多 ?(? ???ω??? ?)?,所以,某乎上很多女孩子對生活領域比較感性許。【其實也用到了歸納推理。而且這個「很多」必須加,不然又是以偏概全!現在你們大概能理解寫一篇像樣的評論要有多小心了吧 ╮(╯_╰)╭ 】

2、引證法就是用事理論證,得出結論。

比如: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關注這個問題的幾位知友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但運用引證法應該注意,一是引用的話要權威,令人信服。二是不宜引用過多,掩蓋自己的觀點。【當然,什麼是權威有很多說法,具體到我國,馬克思主義是權威,領導人的話也是權威等等...orz】

3、比較法就是比較論證,通過對比得出結論。

比如:某乎上的理性分析的答案比度娘上的多,因此某乎的答案在總體上更容易讓人信服。(??`ω′?)【注意在總體上這幾個字,不然就是推不出!

4、喻證法就是比喻論證,打比方得出結論。因為有的問題比較抽象,比喻成具體的事物比較好理解。

比如:一些知友很友善,像太陽一樣溫暖。o(*≧▽≦)ツ應注意的是,比喻論證很可能犯偷換概念的毛病,因此不宜作為論證的主要方法,最好是一個也不用。像把看電影比喻成吃shi就是典型的偷換概念。開頭說過了,不再贅述。其實在我看到的新聞評論里很少有人用比喻論證。但有一篇比喻論證的典範,就是1988年10月27日《經濟日報》的《「剎車」辯》。


剎車辯_百度文庫


這篇評論的主要論證方式是比喻論證,也是因為論題本身是個比喻。


———————————————————四更——————————————————————


新聞評論學中常用的邏輯推理的基本形式有四種,即直言、演繹、歸納和類比推理。這是評論寫作者必須掌握的推理方式。

四、推理形式

1、直接推理:從一個直言判斷前提推理出一個直言判斷。

比如:大豬很喜歡新聞學,因此不喜歡新聞學的人里肯定沒有大豬。


2、演繹推理:又叫三段論推理,藉助一個共同概念把兩個直言判斷聯繫在一起,從而得出一個新結論。

比如:大豬是傳播學學子,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那麼大豬就是社會科學學子。


3、歸納推理:由一系列前提推導出普遍結論。

比如:某乎上有男性用戶,某乎上有女性用戶,某乎上有不男不女的用戶,所以某乎上有所有性別類型的用戶。


4、類比推理:其實跟喻證法是一樣的,在此不贅述了~~(好累π_π )


此外還涉及到形式邏輯學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大豬不是此專業的,在此不獻醜了。


「你胯那麼開肯定不緊。」
「你沒sh.....」

「嗯?」

這才是正確回答。

你們也不想想,什麼人會說出這種近似於「我不管我不管你有看到他多努力嗎」的話?
尤其題主還提到了
「那小時代這樣的電影,一定要看了才能評價不好看嗎?」
問題補充里都給你們那麼明顯的提示了,還看不出來?

這分明是個小姑娘在傲嬌!

再看看這個問題下的回答。
一堆吃屎啊偷換概念的,真是沒有一點浪漫細胞。
閱讀理解題這麼多年都是蒙的?

唉。

年輕。


這就是說話和邏輯不嚴密的後果。
整合一下大家的答覆統一分析,你很快就能明白,因為這個道理很簡單。

1、沒跳過樓怎麼知道會摔死
——因為別人跳樓八成會摔死,個別未摔死的,也有運氣好、有緩衝等等原因。但從客觀上講,人體經受不了從一定高度落下來的動能,這些歸納,加上人生經驗,告訴了你跳樓很有可能會死。跳樓不能給你帶來什麼收益,而風險卻高得嚇人,因此,不能跳樓。即使我沒有試過跳樓摔死,我也可以說,跳樓極其危險,不要跳。

2、坐飛機不能開門,喝酒不能開車
——酒精必然會抑制神經,從而必然會影響司機的判斷(儘管因人而異影響有大有小,影響本身一定存在)。而影響一旦發生,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再,對司機及所有道路交通參與者來說,酒並不是必需品,安全則是。因此,喝酒不能開車。即使我沒有試過喝酒開車引發車禍,我也可以說,酒後駕車極其危險,不要酒後駕車。坐飛機開門同理,開門並不是必需,其帶來的危險卻是一定存在的,因此,坐飛機不能開門。

以上,只有說出來的結論有足夠嚴密的邏輯來支持你,才不會引來太多吐槽。當然,偶爾還是有一些或者沒明白你的邏輯在哪,或者和你執不同看法的人來反駁你,可以視情況來對待,或進行一場有水準的討論,或無視對方,但一定會讓你避免陷入到無意義的口水戰里。

回到問題。你的那句「小時代一定不好看」,本身就缺乏足夠的邏輯線路來支持,比如說:
小時代是郭敬明導演的-郭敬明出了一些爛片-演員、劇本、價值觀,我都不看好-總結,小時代一定是爛片。
這個思路是有漏洞的,一個非常簡單的反駁思路就是:
人都是會有進步的,一個導演經常導爛片,他也會有進步,這個進步有可能引發質變,從而導出一部好片。
你怎麼證明小時代就一定不會是那個量變成質變的好片呢?

又比如說:
即使原作平平,仍然有可能改編出好的影視作品。一個近期的例子就是冰菓,原作平平,改編出的動畫作品卻十分貼近人心,受到大家的熱捧。

所以,並不是別人強盜邏輯,而是你說的話確實有邏輯上的漏洞。
因此,你可以說我沒跳過樓也知道不能跳樓,也可以說我沒有酒後駕車也知道不能這麼做,但你不能說「我沒看過小時代就知道一定是爛片」,因為最後這句在邏輯上有漏洞。

為避免這種情況,你可以這樣說:
小時代,我認為它是爛片的可能性較大。

這樣假如對方反駁你「沒看過就不能評價」
你可以說「我沒有評價它是不是爛片,只是說可能性較大而已」
至於要不要去看,他們看了覺得是好片,你也能替他們高興。至於你要不要去看,因為你覺得是爛片的可能性較大,你不想冒這個險,也在情理之中,別人很難用「沒資格」這種話來反駁你。


謝邀!

看情況,就是說看評論的人評論的具體內容。因為有些內容是不需要看了影片才能知道的,有些內容則需要對影片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才能下結論。


你可以會他:就你這身材,肯定是a


嚴謹地說。你可以說:

這個作品在我獲取的大多數評價里被認定為不好看,因此我可以猜測並判斷這個作品不符合大多數人的口味和審美,綜上所述我可以大膽揣測這部作品並不適合我和大多數接下來可能想看這個作品的人。又由於已經有大量已經看過此作品的人進行了有力論述,我可以判斷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和現在的條件下是對大多數人而言不好看的,我也認為它是不好看的。

簡稱,它不好看。


但是,以上同時也是反駁大多數真的人云亦云的人的。
如果你能說出這樣的話,抱著這種態度,你再來說某個作品不好。


否則人云亦云還說得很專業甚至一本正經分析順便帶上貶低嘲諷的,請帶著混蛋邏輯走遠點。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鄧小平同志如是說。


是的。 類似的還有最經典「你說他不行,那你上啊。」
是不是很有道理,說的無言以對?

其實這是錯的,本來我們是在討論「A」行不行,但是這句話是討論「你」行不行。所以對象都被偷換了。


事實上我不覺得這個是錯誤的邏輯,我覺得這個很正確。

你又沒看過,憑什麼說電影不好看?

這裡我們把這句話拆分一下,定義「不好看」是最為重要的。

「不好看」究竟是發表言語,還是發表影評,這是兩個概念。

言語:你可以任意發表。
影評:你只能看過電影才能發表。

那我們回到這句話本身,如果我們把它理解成為言語,那這句話是不對的,我們可以通過別人的觀影影評對這個電影產生好與壞的認知。

我沒看過,但是我相信的一群人都說它是爛片,我當然可以說它就是不好看。

-

但如果我們以下面這種方式去理解,那這個邏輯就是正確的。

你沒有看過這部電影,不能發表「這電影不好」的影評。


-
從我的角度來說,說出「你沒看過憑什麼說他不好看的」的時候,我所表達的語義應當是第二種。

我能夠說出這種話必定是因為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在和別人談及的時候,他看也不看,就跟我說這是一部很爛的電影,講的好像他看過了一樣,這種行為踐踏了我對這電影的喜愛。

舌尖上的中國有一句話我很喜歡,「故事對於旁觀者來說只是故事,對於親歷者卻是切身的喜悅與感傷」。

如果沒有經歷就去隨意對一件事情發表評論,就好像沒看過電影卻發表了一篇影評,是一件很不負責的事情。你當然可以形成自己的認知,但請別隨意評論。

所以,如果你的朋友跟你說她很喜歡小時代,叫你去看,你又很不喜歡,那麼為了不讓她難堪,你還有另一種辦法,什麼都不說,帶她去逛街吧~


邏輯學論證篇中關於「偷換論題」的介紹:
通常出現在反駁過程中,通過不正確地引用對方觀點,或有意歪曲、篡改對方原意,或把某一極端的觀點強加於對方再來反駁對方,就像樹立一個「稻草人」做靶子,借打擊稻草人以期駁倒對方。故也稱為「稻草人」謬誤。

例如: 創作的基礎是生活經驗,生活經驗除了所做之外,也包括所遇、所見、所聞的事情。作者寫出作品來,對於其中的事情,雖然不必親歷過,最好是經歷過。有人卻對此責難說:「難道寫殺人還得去殺人,寫妓女還得去賣淫嗎?」

在這裡,責難者犯了「稻草人」謬誤,把生活經驗只限制在「親歷」的範圍內,這樣就把「經歷」(所遇、所見、所聞)等同於「親歷」,並把原論點「創作的基礎是生活經驗」虛構為「創作的基礎是親身經歷」,把顯然愚蠢的觀點強加給對方,然後加以責難。

你說電影不好看,有人用「你沒看過憑什麼說不好看」就是犯了偷換論題的謬誤。違反了邏輯學中同一律的要求。

另外強調一個:邏輯學研究的只是思維的形式,至於思維的內容是否在事實上正確則需要相關學科知識去判斷。


這其實是偷換概念,重點在於「看過」這個詞。
假設你真的一眼沒看過,連海報都沒看過,換言之你完全不了解電影A,那麼的確你的評價毫無意義,你都沒看過你扯什麼啊。
但是,你很難沒看過小時代,只不過你沒看全過罷了,我從幾張圖也能知道特效如何,看看劇本就能知道大致內容,這不都是「看過」的一部分么?怎麼叫沒看過就評價呢?分明是看過才評價的嘛。只不過當你看的太少的時候你的評價相對的可能會更不準確一點罷了。


看到大家都清一色說這是強盜邏輯.......
其實我覺得這句話挺對的啊,你看都沒看過。

只是因為光聽別人它爛,所以不好看。
只是因為媒體輿論在抨擊,所以不好看。
只是因為郭敬明之前涉嫌抄襲又拍過爛片,所以不好看。
說到底都是大部分人在說它不好看,所以你就直接把別人否定了。

整個過程完全就是一個跟風的過程啊,就因為輿論風評都在批判不好看,所以自己看都沒看過就直接跟風?

我覺得,實在不喜歡的話,可以說「這部片我沒看過,但是我覺得應該不好看 」
而不是看都沒看過,就直接下定義「我雖然沒看過,但是無疑這是一部爛片。」

我個人覺得這種評價是有失水準和公平的。
就像一個廚藝很爛的廚師,每次都做出難吃的菜,到後來人們吃都不吃就說他的菜肯定難吃。
就像一個成績很差的學生,每次考試都考全班倒數,到後來人們看都不看他的試卷就說他肯定考的很爛。

人言是可畏的,表達觀點的時候,希望大家能不要那麼絕對。自己不喜歡錶達出來當然沒問題,但是因為大家都在說它不好,然後自己還在沒看過的情況下,自己的主觀評價也認為他肯定是爛片,就直接下結論告訴大家「我沒看過,但是這是爛片無疑。」
這一種肯定的語氣會帶動你周圍的人,

現在大家都調侃的很開心
當自己成為輿論漩渦中的那一個人時候;
當自己因為過去的錯誤,別人看都不看就把你全盤否定的時候;
當自己傾盡所有努力做出的作品,別人看都不看就說爛的時候;
恐怕就沒人能笑的出來了。

人言,可畏。


分情況吧,一杆子打死這事兒能不能少干點…

首先好看就是個相對主觀的說法,不能保證好看在所有人這裡都是一個標準。
其次兩個人對話,你們有沒有互相確定對方的好看標準是什麼?
再次就是大部分人覺得好看和你自己覺得好看完全沒關係,不要以人多作為自己的標準。

如果以上幾點你都不清楚,就以自己的標準去判定,那麼引發矛盾是肯定的。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在這種主觀判斷比較多的場合,說話時最好加上個「我個人認為」。如果對方還是不依不饒,那麼有問題的至少不是自己。

還有就是不要太玻璃心,既然推薦就肯定會有人說不好聽的話,本來就是主觀判斷,一笑而過就行了。真要撕逼,這種沒有一致判斷標準的東西能掙出什麼結果?只能是雙方都生氣罷了。

至於電影,有人就是覺得奧斯卡獲獎片沒意思,只要不影響別人觀看,愛怎麼樣就怎麼樣。

至於類比吃屎的人…我真心覺得你的邏輯該補課了。


我沒看過,對電影本身確實沒有發言權。

就像我沒吃過大便,不能評論大便的味道一樣。

但是這並不妨礙我知道屎難吃。


我不知道這菜好不好吃,但我能看到吃了它的人嘔了


講道理,一坨屎你一定要去吃過才能說不能吃嗎……


看到好多關於吃屎的回答啊……
大家就先入為主的把這部電影看做一部一定是屎的電影了嗎……

「我沒吃過屎但我覺得他不好吃」
因為我聽取了許多別人的經驗
以及通過觀察這個屎的色澤,氣味,形狀
得出了他不好吃的結論。
這些經驗,觀察,都是我論證屎不好吃的論據。

但是今天,有個人跑過來跟我說
「我吃過屎了啊,他是好吃的!」
「你都沒吃過,你憑什麼說他不好吃!」
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作為論據,來論證屎是好吃的。

(以下是答主自己的臆想……大家可以忽略。)
題主頓時就覺得,我的論據好像沒他的有力啊,好像反駁不了他啊…
但是又很想反駁他。
然後就上知乎來求證自己反駁不了的話是強盜邏輯…
這應該是這個問題的由來……
其實……我只是覺得……每個人……
不必要反駁所有的東西的……
畢竟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那部電影也不見得是屎,可能只是對你來說不好看罷了
對他來說,可能就是巧克力呢…
以和為貴嘛
題主別因為這種事就跟妹子掰了
把妹子掰沒了這多虧啊

(感覺自己有點太老好人了啊……)

(回歸正題)
那這段話是不是強盜邏輯呢

強盜在兩個方面

第一,強行認為親身經歷會比經驗,觀察更有力
你親身經歷的事,支付了體驗成本。(盜用一下其他答主的詞……)
但畢竟,只是你個人的感受,也僅僅是個例。
無法適用在與你並不同個體的我身上。
而我,也在影評,預告片等其餘方面,支付了我的收集成本。
雖然其他人的事同樣不適用於我,但好歹影評基數大,預告片是我看的啊。
雙方各有利弊,沒辦法說哪個比哪個更好。

第二,憑什麼。
就算你在認為自己的論證方法更好的情況下,
我依然覺得沒有人有權利剝奪別人發表自己結果的權利
那麼問題來了,你憑什麼認為我經過調查,觀察得出來的結果,就是錯的呢?


如果有問題……大家……和善點糾正啊……


我覺得你朋友說的沒錯。實名反對所有偷換概念的,什麼叫屎不好吃不用嘗都知道,東西好不好吃有色香味三個方面的分析,觀感上…氣味上…如果帶來不快的話我們才不會考慮吃,所以…我覺得你可以學學我,只要看五分鐘就可以理直氣壯的罵了。郭敬明那一股濃濃的矯情癌晚期的味道撲面而來。


怎麼可能一定要看過才能斷定好不好看。
總覺得強盜到處都是,這兩年特別多呢。
我說的也不見得全對,但意思就這樣,隨便討論討論。

現在做電影和過去確實不一樣了。過去的電影,上映前幾天是要在報紙上登消息的。可能年紀大點的人都記得,電影上映前,報紙一個版面上全是各種即將上映的片子,附帶簡介。不穿插,不渲染,每個電影正正經經的排列在一起,互相競爭觀眾。
那時候宣傳手段也有限,潛在觀眾就讀簡介,用簡介來判斷電影內容有不有趣,值不值得看。那時候雖然也有影星效應,但整體來說還算是健康的。

現在電影前期宣傳全是電影裡面有哪位影后,或者有哪位小鮮肉,快來看快來看……好像故事簡介本身就是個陪襯。
故事簡介從來都是電影的一部分,很多情況,光看簡介,就可以確定它是不是部好片了。
電影從來都不是80-120分鐘,看完才能給出個評價。
電影從最開始的宣傳,出簡介,出物料,就已經開始上演了。

能讓人們順利的走入電影院,從頭到尾看完,拍手叫好,這才叫真正給人創造了價值。
最開始一個故事簡介和物料都不能吸引人的,還好意思說「沒看過憑什麼說不好看」,真不知道哪兒來的底氣。
我強調的簡介只是電影的一部分,預告片、宣傳選定的物料,基本已經可以斷定好片與否了。

如果有誰張口就說,「你沒看過憑什麼說不好看」,就直接反問,為什麼內容簡介、物料和宣傳的內容都這麼慘不忍睹,我還不能說它不好看?你是不是這電影的托兒啊?
我非看了才能評論不可,難道要讓全世界所有能在電影院上映的片子,全都一個高票房啊?因為大家都必須看完120分鐘才有資格評論,那電影出品方不用擔心虧本了,全世界都tm做電影了。只有做電影100%有錢賺。
我看宣傳就知道不好的東西,我tm幹嘛要花冤枉錢買電影票還浪費時間?


雖然我沒有看過正片,但是我看過預告片啊
能把幾分鐘的預告片弄得跟SHI一樣的導演,難道他還能拍出好看的正片?
如果哪個導演敢這樣做,投資方一定會幫我把他打成豬頭。


推薦閱讀:

是不是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按知乎上的「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的套路問答問題?
如何應對長輩對晚輩說「還是你們這代人幸福啊」?
自來水不能直接喝,蘋果不洗不能直接吃,為何用自來水洗過的蘋果就能吃了?
如何解決這道邏輯謬論題?並且說明常見的邏輯謬論
有辦法反駁「家暴男可能是一個好兒子」這樣的邏輯嗎?

TAG:電影 | 生活 | 心理 | 邏輯 | 女性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