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內向人在社交時容易精力耗散,而外向人在獨處時容易累?

「精力」到底是個什麼東西,「耗散精力」到底是怎樣一個過程,為什麼不同性格類型的人在不同場景消耗精力的快慢不同?個人隱約覺得可能跟注意力跟感知覺有關。
期待科學的解釋。


「性格外向的人與多巴胺、腎上腺素、精力消耗、交感神經系統相聯繫,性格內向的人與乙醯膽鹼、精力儲備和副交感神經系統相聯繫。」

「多巴胺是一種強有力的神經遞質,與運動、注意、警覺狀態和學習最為有關。太多的多巴胺似乎會導致幻覺和妄想。太少的多巴胺則會導致驚恐和啟動隨意動作(受意志控制的動作)的無能為力,而且與無意義感、昏睡無力和疼痛等有關。低多巴胺也會導致注意力缺乏和退縮。」

那麼重點來了→
「性格外向的人對多巴胺較不敏感,所以需要大量的多巴胺,那麼他們怎樣獲得足夠的多巴胺呢?大腦的某些部位會釋放一些多巴胺。但是外向性格的人需要多巴胺的夥伴——腎上腺素,它從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中釋放出來,使大腦中具有更多的多巴胺。所以,性格外向的人越活越,就會有越多的快樂感被激發,使多巴胺增多。當有地方去、有朋友一起玩時,性格外向的人感覺很棒。」

「另一方面,性格內向的人對多巴胺卻是高度的敏感。太多的多巴胺會使他們感到刺激太多。性格內向的人,在他們較佔優勢的神經傳導通路上使用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神經遞質,乙醯膽鹼。乙醯膽鹼是與大腦和身體中的許多重要的機能有關的另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它影響我們的注意力和學習(特別是感性知識的學習),影響我們維持一種平靜、活潑的情感,以及利用長時記憶、發動有意動作等。當我們在思考和體驗時,它刺激我們產生一種美好的情感。」
——摘自《內向者心理學》

總而言之,書中作者認為哪些神經遞質在哪些神經傳導通路中移動,以及這些神經遞質與不同的自主神經中樞是如何聯繫的,是解開個性之謎的重要因素。


推薦一本書《內向者優勢》
不想看書的話,網上有這本書的一些總結,
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21208296/


謝邀。
「精力」的百度百科解釋為「精神和體力」,個人覺得這個解釋非常精準。
那麼按照這個解釋,「耗散精力」也就是「耗散精神和體力」的過程。

首先說耗散精神的過程。
精神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即人腦的產物,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人腦產生的觀念、思想上的成果。
生理學意義上的精神是指人思考所消耗的物質,哲學意義上的精神則是指人思考所產生的成果。
那麼,生理學層面的「耗散精力」主要指人腦充血、釋放神經遞質、產生腦通路信號、引發腦衝動、消耗人體能量等過程。
哲學層面的「耗散精力」不妨可以理解為對思考成果的展示過程,在具體的交流展示過程中,人大體也會經歷生理學層面的「耗散精力」過程。

至於耗散體力的過程,可以理解為由精神指導的行為所導致的人體能量、機械性能等方面的物質消耗。

不同性格類型的人在不同場景消耗精力的快慢不同的原因(摘抄自網路):
(1)內向和外向的加工過程之間的差異。
性格內向的人的腦袋裡有很多的想法和情感。他們再三地思索——將新的經驗與舊的經驗反覆進行比較。他們通常與自己不停地對話。一些性格內向者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思考得太多,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思考得太多,也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時間來使一些想法或解決辦法突然出現在腦海之中。他們需要回到長時記憶中尋找信息。這需要沒有壓力的一定的思考時間。他們也需要給自己一些空間使情感和印象翻騰起來。在快速眼動睡眠階段或在做夢時,神經傳導通路對日常經驗加以整合,並將它們像文件一樣地放在大腦的許多區域,存儲在長時記憶之中。他們處於一種不斷的濃縮精鍊過程,需要大量的內在精力。 乙醯膽鹼也激起下丘腦發送信息到副交感神經系統,以儲存精力。這一系統使身體反應慢下來,使性格內向的人得以仔細考慮並對情境加以審視。如果作出的決定是採取行動,它將需要有意識地思考並需要一定的精力來使身體運動。這就是為什麼許多性格內向的人在集中精力思考問題時會坐較長時間的原因。乙醯膽鹼也通過給予快樂感來給予獎賞,但它並不對身體補充葡萄糖和氧氣。內向的加工過程的結果是,對於一個性格內向的人的生活的所有方面都產生影響。
性格外向的人對感覺和情緒的輸入非常機警。當他們受到刺激時,能迅速做出回答,因為他們的神經傳導通路既迅速又容易產生反應。他們的短時記憶的內容就在舌尖,所以當性格內向的人還在為一個字詞苦苦思索時,性格外向的人已經是妙語連珠了。性格外向的人需要更多的信息輸入,以維持反饋圈的工作。他們的系統發警報給不需要太多思考就可以採取行動的交感神經系統。它釋放腎上腺素、血液(氧氣)以及葡萄糖,從而使身體保持充沛的精力。從不同器官釋放的神經遞質進入反饋圈,發送一些成分回到大腦以產生更多的多巴胺。多巴胺和腎上腺素從感覺良好中心產生快樂感。所以說,不奇怪為什麼性格外向的人不想慢下來。 對性格內向的人來說,所有的那些腎上腺素和葡萄糖很快就會使他們感到精疲力竭。刺激太多,消費太多的精力,會使他們疲憊不堪。由於不能從多巴胺和腎上腺素獲得許多的快樂感,而且反饋圈裡的乙醯膽鹼也不會增加,他們從這一種系統中不會得到性格外向的人所得到的那麼多的美好體驗。

(2)性格內向的人與外向的人最為顯著的差別是精力的恢復、對刺激的反應和對知識和經驗的接近方式。
精力的恢復
性格內向的人像充電電池。需要靠比較沉靜的活動(沉思、閱讀等)來充電以恢復精力。 性格外向的人像太陽能電池板。需要靠比較活躍的活動(談話、社交等)來充電以恢復精力。
對刺激的反應
內向者喜歡對自己所體驗的事物了解較多。 外向者喜歡體驗大量的外部刺激。
對知識和經驗的接近方式
總的說,外向者喜歡寬度,內向者喜歡深度。

(3)內向人與外向人的交流傾向存在差異。
內向的人傾向於對於自我持有旺盛的精力、極大的熱情和興趣,並只和那些他們非常熟悉的人分享。在與其他人分享個人的信息前非常猶豫.在回答前需要用一點時間來思考,在對外部事件作出反應前需要用一點時間來反思 寧願選擇一對一的交流 講話時需要別人的邀請,而且可能更喜歡通過寫的方式來進行文字上的交流 偶爾可能以為他們告訴了您一些其實並沒有告訴的事情,他們腦中總是想著各種各樣的事情。
外向的人傾向於與旁邊幾乎每一個人分享自己的精力、興奮和熱情 對問題和外部事件的反應非常迅速 容易分享個人信息 無論是一對一的交流還是在團體中的交流都感到同樣的舒適和愉快 通過響亮的談話進行外部思考,與其他人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並在這個過程中得出自己的結論。而且,他們常常不給其他人講話的機會。從而經常不能使自己所提出的觀點有深刻的意義 更喜歡面對面的交談、口頭的交流,而不願是文字的交流。


最後,關於性格的成因,中國心理學界向來推崇以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來全面地研究心理問題,所以國內的主導思想還是認為人的性格的形成必須聯繫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兩者。
在人的氣質學說中,比較有名的四類型說:多血質、膽汁質、黏液質、抑鬱質。
多血質的孩子先天有外向潛質,但在中國的家庭、社會教育里,如果孩子太過活潑愛動,很多時候會給家長、老師帶來極多的麻煩,所以這類孩子的外向潛質很容易受到打擊和抑制。
抑鬱質的孩子先天有內向潛質,同樣在中國的家庭、社會教育里,如果孩子顯得太過獃滯安靜,很多時候會被家長、老師認為是雙商低下的低能兒,所以這類孩子的內向潛質也很可能被外界、後天因素所干擾。
綜合來說,關於人的性格形成理論學術體系,尚待完善。


由於大腦神經遞質分泌水平的不同,內向者與外向者對於相同刺激的的喚醒水平不同。

低喚醒狀態時會疲憊、注意力不集中、遲鈍。

過度喚醒狀態時會緊張、焦慮,以及高生理喚醒如血壓升高、心跳加快。

我們通常會維持自己的最佳喚醒水平,避免低喚醒或過度喚醒帶來的不適感。

(最佳喚醒水平是指正好適於某種情境下的最佳生理、心理狀態)

內向者在獨處、安靜的環境下可以達到最佳喚醒水平,會感覺比較自在、舒適。

而相同情況下外向者會處於低喚醒狀態,會覺得無聊、疲憊、打瞌睡。

外向者更喜歡社交、做高刺激的事情(比如坐過山車、旅行)來維持最佳喚醒狀態。

而同樣在社交情況下,內向者處於過度喚醒狀態,顯得焦慮、警覺、不安。由於此情況下,內向者關注的東西更多(自己的舉止是否得體,別人的細微動作變化,環境變化等等),以及生理喚醒更高,所以消耗的體能、精神力更多。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耗散精力」。

在一個「噪音對學習的影響」的實驗中,讓人們自己選擇可以接受的噪音進行詞語聯想,外向者選擇的平均噪音水平是72分貝,內向者為55分貝。

在72分貝的噪音下,內向者平均需9.1次學會聯想規則,外向者平均需5.4次學會聯想規則。

在55分貝的噪音下,內向者平均需5.8次學會聯想規則,外向者平均需7.3次學會聯想規則。

這個研究清楚的證明了,外向者比內向者更偏好高強度的刺激。外向者覺得正好的刺激,對於內向者來說已是過度喚醒了,會導致感覺不佳、成績較差。反之亦然。當分別給予合適強度的刺激時,內向者和外向者才有最好的行為表現及主觀體驗。

(艾森克理論

Eysenck,1991;MatthewsGilliland,1999;Stelmack,1990;Geen,1984)


你不喜歡或懷疑自己的工作時,能量消耗大,精力消耗就快,反之消耗就慢


我覺得是每個人在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的時候要花費更多的精力而已~內外向有時候是可以改變的


推薦閱讀:

如何改變一直很努力,實際上效率很低,也就是長期處於學習學不好,玩也玩不好的狀態,連生活品質都下降了?
什麼是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以及它的意義何在?
如果人類發明了100%準確測謊的儀器,世界會有什麼變化?
父母為什麼不喜歡兒女早上晚起床,以至於破口大罵?
為什麼星座運勢有時候看上去說的很正確呢?這是心理學上的問題嗎?

TAG:內向 | 認知心理學 | 心理學現象 | 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