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碩士女生一直想做投行,發現內資券商 IBD 和自己想像差距較大,想要轉變職業規劃怎麼辦?


說點正經的,剛才爪機。
我覺得你的基礎水平還是可以滿足投行,VC/PE和賣方研究機構的需要的,你的問題在於心態和期望值的落差,核心來源於你對這些行業的不了解。我用了五年的時間,從投行,PE,FA到上市公司,我現在的心態就是八個字:愛咋咋地,人畜無害。

內資投行本來核心作用是通道,其次才是合規和技術處理,再次是監管層關係和政策把握,至於什麼估值邏輯,什麼談判,跟你沒什麼關係,別想太多。買賣雙方丟給你一個核心交易條款,讓你用你的專業能力和知識體系把這個條款和交易邏輯寫成一個200頁的方案,確保通過審批,僅此而已。

不過,我不認為這沒有用,從投行角度,我至少看到幾個很大的問題:
1. 對IPO和重組市場,很多人,包括保薦代表人,其實並無深刻認識,他們對政策的敏感性和研究深度,還沒我上心,對潛在客戶,也就是我們這些上市公司的戰略規劃,併購和整合訴求並無了解。大多數上來就簡單粗暴的跟我說,我有個6000萬利潤的案子,你要不要收。過於簡單粗暴的溝通,是不少投行人不遭客戶待見的主要原因。沒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上市公司實質性訴求上,而這樣的工作,你說要不要做?

2. 專業度還是有待提高。就拿最近證監會剛發的精準營銷大數據公司信息披露指導意見來說,我問了幾個保代,都是一臉懵逼的狀態。我覺得吧,客戶可以一竅不通,投資銀行怎麼能一臉懵逼呢?

3. 我前幾天見了個國信的大佬,大佬覺得現在還在死磕IPO的保代基本是自甘墮落,我也很同意,這就跟坐牢熬日子沒太大區別。

所以,姑娘,你看,你對投行到底有多了解?其實你不了解,在你沒有真正了解和付出之前,不要產生迷茫,我覺得投行挺好的,就看你願意付出多少。

========================================================================


姑娘
做內資投行你覺得是做合規不去搞高大尚的談判和估值

那搞固定收益和發債你又會覺得每天就是搞合規,自己沒能力拉客戶,重複勞動看客戶臉色

搞賣方研究又覺得自己像出來拉皮條的毫無節操寫的研報都對不起小學語文老師,推理邏輯計算目標股價自己都臉紅,到了年底刷新財富就像在朋友圈做微商人人喊打

做VCPE,小朋友又不被待見,從投資經理轉投管再變成投資組合FA,面對投資組合無法退出愁眉苦臉

最後你還得來問,我為什麼要去做金融?


外資基金管理來湊個熱鬧,匿名就是習慣
我在國外做過PE,回國做過外資的券商股票研究(全球大house就那幾個,猜5次一定中),然後現在做基金管理。前後有快8年了。趁賣方幫我約公司的空隙,來回答一下
我覺得要找到投行工作的實質,估值啊模型啊什麼的真的重要嗎?這種東西專業的人給你變出成千上萬種結果來都可以,這玩藝都是交給小朋友練手的東西。我想說的是你關心的東西可能不是那麼重要。那什麼重要呢?
本質上投行的工作是個中介的工作,起到連接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的作用。所以最重要的在國外就是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在國內就是上市公司,投資者和監管方。你有準上市公司資源,你有優秀的基石投資者(比如我們,哈哈哈),或者把監管方的毛摸順。這才是真正的關鍵。模型什麼的,真的就是個玩具而已。我一天做簡單模型做個4-5個,比較全的複雜模型2個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這麼一大段話的結論就是,你做為剛剛走出學校的學生,應該慢慢學習慢慢積累真的掌握核心能力。你就算工作3年,能做到就不錯,別說實習了,年輕人不要心急。
多說幾句,大學裡學的那些內容不是關鍵,而是學會了怎樣的學習方法才是關鍵。我們就喜歡有悟性的,不管多好的學校都無法甄別這種能力。所以公司招人其實是很冒險的。能進到好公司就好好歷練一下自己吧。希望如果你還能進入金融行業,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上來就問別人,自己做好自己的管理者。
還有忍不住要鄙視一下覺得非金融不進的想法和自我抬高的金融行業人士,金融只是眾多工作中的一種。那些光環多是因為受了90年代到2007年全球資本市場造富的影響。現在在我看很多行業的優秀人才比投行的只多不少。


金融狗路過順手潑冷水,只說投行這部分

1.別聽人說女生少女生少女生少,女生真不少,至少沒你想像的少;當然前台相對是少一些,原因也只是因為覺得辛苦/順從傳統觀念回家結婚生孩子轉崗了等等之類的而已

2.985本top2碩真不是個事兒,這個東西還請題主放平心態;首先大家都不傻比起哪裡讀的碩其實很多人要先看哪裡讀的本,何況海龜一抓一把大部分也差不去哪裡,這樣一算還望題主對自己的水平多點判斷;其次學歷只是門檻,學歷只是門檻,學歷只是門檻,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最後券商投行實習煩請放好心態,好多都是活太多招幾個實習生來做做最基礎的事情而已,說白了就是個雙贏的廉價勞動力而已,真正能接觸到啥?

3.外資或者合資不一樣?沒去做過不過斗膽猜一下,要在國外做那肯定不一樣,但是還做國內市場………重點在哪到底是監管說了算啊還是機構說了算啊?監管抓合規機構可以不管合規拚命做模型??

說到底還是象牙塔里的想法,天天逛知乎看美劇自己腦補了一個華爾街出來;其實金融方向多了去了,知乎也好電影也好誤差還是蠻大的,建議答主真正用自己眼睛去多看看,既然在券商實習,有機會多接觸接觸前輩也好領導也好,多跟你看得見摸得著的人交流,不僅要看到底工作重點有哪些,還要看這樣的工作生活狀態你能不能接受,掙多少掙多少這樣的故事聽到也請當作笑話,尤其在知乎這種人人月入十萬的地方

講真,少逛知乎,你根本不知道在知乎上給你建議的人到底其實是做什麼的在哪個層級是不是騙子;曾經見過某答案下某銀行支行的拿著幾箱錢當「同業存款」,沒真正相關的知識很多事情是難以判斷的,題主你猜我前面說的哪些真哪些假啊?


看到TL上有這個題,就跑進來了,沒有太多的經驗或者過人的素質,只是隨便聊聊,僅給題主一個思路。

對一個學習到了頂峰的學生而言,我們多想把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啊,因為那樣在我們看來是發揮我們最大的價值的。

但對一個金融機構(傳統型)而言,他需要的是把一個個項目和一個個客戶落地並轉化為利潤,順應大環境的規則是最為基本的要求,對員工的要求也是這樣的。我們無法左右大環境,但是不遵守遊戲規則是一定會死的。

簡單說幾個思路和題主友善交流一下:
1、職業規劃要接地氣
自己的職業規劃非常漂亮,做了很多前提準備,已經具備了理論知識了。但是,對一家機構而言,投行部的工作就是通過IPO、併購、發債、承銷來為公司和個人創造利潤,需要把項目落地,項目落地需要通過審批,而在監管和法律體系內,遊戲規則就是要做到合法合規。
我們可以思考,可以質疑,但是聽從指揮、服從安排是必要的前提。一個擬IPO的公司對他的財務分析地再好,如果最後沒有成功上市對券商和企業而言也沒有太大的意義,畢竟只有上市了券商才有承銷費,個人才有獎金。外資券商我並不了解,沒有發言權,但是國內大家做合規工作也是監管的需求,這是在內地券商現有大環境下我們的本職工作之一,比較基礎,是起步階段最大的工作內容,似乎沒有之一。
剛起步的我們還沒有達到能改變這個趨勢的高度,先學習規則在趨勢中找到合適自己的定位才是最關鍵的。另一方面的內容才是更能體現我們眼光、專業和價值的投行工作,但是沒有一定資歷是無法接觸到的。畢竟有些決策是要擔風險的,有些措施是要再三衡量的,有些協議是需要你在多方推進的,這些東西太考驗人了,專業性是要體現在能讓項目更好的落地上才是有價值的。

模型
說起模型我想起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在做股票質押融資時候接觸過2家券商,都是用的模型估分。我發現一家券商的參數裡面停牌對項目打分的影響很低,停牌很久的股票對要素沒有任何影響;而另一家券商過分關注了估值導致低估值保帽子的股票卻可以拿到很高的質押率。我所熟知的另一家券商,主要靠領導的項目經驗判斷風險,模型只用來設置准入門檻。所以你看,放在真實環境中,這些看似高階的模型反而可以被人鑽空子的。
估值
我們對某家公司無論用什麼方法算出來的估值,哪怕再合理也是要被買方和賣法接受才是有意義的,而很多背後隱形的因素是難以用一些金融數據所衡量的,比如買賣雙方的博弈和背後的衍生資源已經受制於監管要求作出的妥協,我們做的其實是為了促成交易,算好估值只是一部分。

2、職業規劃不要盲從
只聽別人說PE、VC如何便抗拒去這樣的地方工作,只實習了一定時間就覺得投行只是處理合規工作其實是有點偏頗的,看問題不能只聽別人或者只看表面,還是要自己泡一段時間才有更深的體會。
找一個併購或者IPO項目跟下來才更能體會在承做過程中面臨的方方面面細小和實踐的問題,和企業方的人溝通、對某項具體問題的處理都是非常非常考驗經驗的事情。設計企業的整改方案和資本運作方案是個很有意思的工作,把合規、成本、效率這幾個因素做到平衡真的是一門藝術,更別提資本背後運作的各方博弈了,而且判斷項目風險、承攬項目在實習階段也是很難接觸的,之所以承攬能拿很多提成也是有道理的。
所以,我個人建議無論是PE、VC或者外資投行或內資投行,都入門以後再做判斷,憑題主的實力,選一家業務較多靠譜的機構不難,找個上進的好領導跟2年,很多問題自己就有答案了,先把心沉下來。

3、其他分支
投行女生少是因為工作太累,不過據我所知,資管部門女生更多一點,因為出差和工作強度相對會好一點。資管其實有時候也是一樣的,分析企業的還款能力用了很多壓力測試手段給出一個十分準確的測試結果之後發現,上會時候委員看了一眼說把他們廠房抵押了就可以投放資金了。。。所以在哪個地方都是一樣的,先學會遊戲規則,我們的專業也是要體現在風險可控的進行資產管理業務上。

4、真的沒用嗎
實踐環境下學習的高階知識不是用來寫PAPER的,當年我自作主張改了某些業務的盡調報告的模板,加上了很多其他的分析,結果被無情地退回了。。。。。。因為不符合要求。
但是,在路演材料、併購撮合、投資決策和資管項目風控上是可以用到這些知識的,但是這些只是必須要變形成符合標準的模式後才能有效運用,最終還是要服務於風險和利潤的。不是用不到,而是還沒有到用的時候。將來註冊制推出的時候還會沒用嗎?當資本市場結構逐步成熟之後呢?

牛人就是做到比別人更好,在學校環境下就是比比人分數更高、研究成功更突出,在真實環境下就是比別人更懂行規和業務,更能創造利潤、控制風險。

總結下:
建議無論是內資還是外資,先找一家靠譜的一級市場較強的券商做一段時間再說,只聽別人說或者只接觸比較淺就下判斷是不太合適的,先適應下以後慢慢就找到自己的發展之路了。


說點偏題的。
這個問題應該作為知乎金融類職業規劃選擇問題的標準問題模板推廣一下。
比那種無數上來就「我今年大三了,畢業想進投行,怎麼進?」的問題強出十條街。


作為女生,我沒有在內資投行做過,但是有無數在內資或合資投行做事的朋友,就斗膽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未必很切合題主的實際情況。之所以說「斗膽」,是因為我感覺內外資投行對比這個話題特別敏感,非常容易引起爭吵,無論你說哪一方的優缺點,都會有人覺得受到了冒犯。還好我已經脫離苦海,不再有利益相關,就揀我自己了解的說說吧。

外資行的特點:入職時薪酬高,培訓活動多,出差會獎等待遇較好,感覺比較高大上。大本營多在香港(也有少數北京上海),香港的氛圍就是加班狂,不止金融一個行業如此。在晉陞上比較按部就班,資歷非常重要,很難彎道超車,幾乎不可能出現坐直升機上位的現象(除非你有背景)。

近年來的變化:因為港股和中概股市場最近幾年多不景氣,2014年以來還進入私有化高峰,同時A股又是大牛市,固定收益市場也有很多創新,再加上新三板剛推出時被寄予厚望,外資投行光環喪失明顯,不少資深從業人員都害怕被邊緣化。2015年我認識的好多在外資行廝混多年的朋友都去了內資或合資。由於市場不景氣,外資行引以為豪的出差待遇也大幅度縮水,我剛入行時一個管理培訓生出差都是頭等艙加麗思卡爾頓,現在很多VP、ED出差都被砍成了紅眼航班加四星級酒店。這幾年入行的小朋友沒有趕上好時機啊。

內資行的特點:在工作壓力上其實不比外資行小多少,心累更甚之。因為很多內資行往往沒有良好的後台支持體系,內部規範流程也欠缺,一個小兵要管的事情太多。剛入職時工資低,最近幾年有上升,也好不到哪裡去。但是,因為內資行聚焦於瞬息萬變的國內市場,有很多彎道超車的機會,中高層洗牌頻率很高,抓住機會的年輕人在短短几年內爬到高層不是夢。有不少畢業去內資的同學,工作五年之後已經主管一個很大的團隊,六七年就去了中小券商做高管的,這在外資無法想像。

近年來的變化:2015年是內資高奏凱歌、外資地位尷尬的一年,不但做A股的賺的盆滿缽滿,做固定收益的也笑逐顏開,做新三板的則幹勁十足。過去多年一直存在的內資外資歧視鏈發生了劇烈轉變,很多內資行賺錢之後也提高了新人待遇和出差標準,眼看大變局就要到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2015年下半年以後A股走熊,然後戰略新興板取消,金融創新遭遇瓶頸,2016年大家又回到了正常狀態。在這個過程中,外資行也沒好到哪裡去,只是相對位置比2015年有所改觀。

總體說來,內資行,尤其是中小型的內資行,其實很不適合作為長期受名校文化熏陶的女生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國內的名校女生很少能做草莽英雄的,踩著獎學金和各種榮譽的步點,進入一個千變萬化、高度無序、勝者全得的領域,原先積累的優勢都用不上,甚至都變成劣勢。不要以為只有IBD如此,二級市場更是如此:A股的研究、銷售、資產管理,更偏向於激進敢幹的冒險家,遇到牛市一把賭對直接揚名立萬,刀尖舔血的買賣。再加上國內金融職場人際關係複雜、公私不分明,如果是在校期間就長袖善舞情商一流的女生倒也罷了,如果是埋頭讀書不聞窗外事的女學霸,適應這個環境確實有極大的難度。

反觀外資行,因為內控嚴格、秩序井然、等級森嚴,反而沒有那麼多的事情。你想賭一把大的揚名立萬固然沒有可能,也不會因為缺乏冒險精神、不長袖善舞而被刷掉。總而言喜歡,在混到中高層以前,你的心不用很累,完全可以跟著大學時期的打怪升級模式繼續一段時間。這樣你沒法全贏,也不可能輸光,簡歷又很好看,未來無論是轉向企業界還是轉向買方,中產偏上的社會地位總歸還是有的。

總而言之,內資和外資投行之間的歧視鏈條,其實沒有多少道理;所謂雙方的優缺點,更像是特點,看你怎麼適應。內資從業人員覺得自己才是依靠自身力量引導時代潮流的西部英雄,外資從業人員則醉心於自己組織嚴明、保障有力、條理清晰的高大上特性。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外資行是一種正兒八經的高端白領職業生涯,內資行則帶有某種創業屬性甚至彩票屬性。真要比中位數,可能還是外資行明顯較高;但是要比數學期望,內資行可能還略佔優勢。

回到題主的狀態,我覺得這個背景和性格的女生,確實不是很適合從事內資投行的工作,可以考慮跳槽到合資或者中金這種偏外資文化的地方。當然我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不了解題主的具體情況,就當是參考吧。


有過類似的心路歷程,但我也只是剛入職場,就我個人經歷和經驗來說一說,僅僅提供一個思路。
1.問問自己為什麼會以投行為目標?深層次的動機是什麼?
因為賺的錢多?因為嚮往空中飛人+五星酒店+跟大老闆談笑風生的經歷?還是因為十分喜歡?
從你的描述中來看,前者的因素更多,因此所有的準備都放在了「自己的奮鬥過程」上,而忽略了去深入了解未來的從業環境和工作內容,失望也就十分正常了
2.為什麼不多跟同學交流呢?
我當時也是,目標定得比較早,準備得也比較早,因此實習比其他同學要好一點,也讓我有了飄飄然的感覺,覺得身邊同學眼界狹窄,更喜歡獨來獨往,不愛理會其他人在做什麼。實際上,我們接受信息、訂立目標的過程都是局限性的,尤其是職業選擇上,恐怕只有近幾年賺錢多的行業,才會經常聽人提起。比如我本科的時候,信託很火,因為錢多,而大部分同學之前從沒有想過要以信託為職業目標,火了之後才開始去了解。沒有全面的信息來源,很難做出正確的決策。後來我才發現,有些同學只是目標方向跟我不同,人家一樣取得了很優秀的成果,而我當時固步自封,拒絕了交流,也就失去了及早調整方向的機會。
另外top2來說,很多職業協會會經常組織各種學長經驗交流,往往是在金融各子行業取得了一定成就,去聽聽他們的從業心得和經歷,大有裨益。
3.大家都嚮往的,就一定是好的嗎?
如2中所提,金融系的學生有個弊病,哪個子行業錢多,就一窩蜂湧過去。實際上,你把時間線拉長一些,最開始的IPO、後來的信託、這兩年的債券,都是行情輪動,沒有一直能高收入的行業。而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是什麼造成了不同子行業的輪動呢?這些深層次的東西,其實更該在就業前想清楚,才不會入職之後突然發現「明明做那個更賺錢,我想轉行」。
4.興趣重要嗎?
重要,但是不是全部。沒有哪份工作是以「讓你快樂」為宗旨的,應當認識到工作中可能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佔了大多數,但有一條,這份工作一定要有讓你深入研究學習的動力,比如做行研,一定要有自己去了解行業周期、行業最終趨勢的動力,否則一直被動接受,人會很痛苦。
5.如何去修正職業目標?
在沒有正式工作之前,去調整職業目標,一點都不晚,過去的經歷讓你更加了解不同子行業的實際工作情況,怎麼能算沉沒成本呢?但是找工作更重要的是,弄清自己需要什麼。
家庭背景一般,又想出人頭地、不怕辛苦的,自然要找一個收入高的核心崗位;
家庭背景深厚,不在乎錢更在乎權和生活質量的,可能會去錢少、發展相對較慢但可預期的權利較大的單位。
最怕的是明明缺錢,卻去了個錢不是第一回報因素的部門和崗位。
你的描述中沒有提到自己是什麼樣的背景,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僅僅提供了幾個選擇,很難說哪個更好。
所以建議你多跟其他同學交流,看看他們實習的崗位是什麼,擴大信息來源,結合自身的條件去選擇合適的目標,相信你面試的時候一定都說過「我學習能力很強」,所以不要太在意自己所學的金融知識這個階段能不能完全用上,有讓你深入學習動力的才是適合的。說實話,大部分工作,剛開始工作的幾年,那些估值定價金融知識都用不上,哪怕是外資行研,都有較為固定的估值模型,你只是調整;內資行研就更不說了,重點在銷售。


中午看到這題目,看題主背景還不錯
正好我們VC之前的實習生去英國了,所以在招實習生,還沒看到特別滿意的人選,主要要有行業分析的能力~要求如下,有興趣可以發份簡歷給我
chuzihang@woofoocapital.com

職位:實習分析師
工作地點:上海
【崗位職責】
1.協助團隊尋找相關行業的投資項目,參與項目的篩選、評估;
2.對擬投資項目進行調研、數據收集和可行性分析、撰寫相關報告;
3.對擬投資項目進行盡職調查,商業洽談,及協議起草工作;
4.對相關領域的已投項目進行後續跟蹤管理,藉助行業相關資源,提供相應的增值服務。
【任職要求】
1.本科以上學歷,金融、財務專業相關背景;
2.較強的市場調研能力, 有效的收集信息和TMT行業趨勢分析;
3.較強的基礎市場分析能力,高效的訪談調查能力。
4.有諮詢或券商研究實習經驗者優先。


如果沒有爹可拼,沒有錢做後盾。先干,別的都是扯


1 未來就算是,也是中國特色註冊制,目前的業內共識吧,當然我還不算老油條
2 不清楚
3 這個的確蠻適合女生的,而且之前的之前一段時間,一直在刷「大資管時代」,看的人要吐了,但是這個應該是行業發展趨勢。
4 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去pe裡面做FA?FA可能從我的專業上看比較對口,其他的一般。
我剛進入券商和題主的感覺差不多,這不就是改格式和會計嘛,但也是找不到更高的薪水工作而又想馬上和心愛的女友結婚有很大的經濟壓力,把我按在了這個位子上兩年。那時的我對命運很不服氣,總覺得這是一份「門檻高但是進來了誰都能幹」的工作,排隊拿保薦人的工作,看著「中國投行和華爾街大不一樣」之類軟文,下決心一定要跳,要三證在手加上券商工作經歷跳外資。

那段時間頂著工作堅持把frm cfa收官,也至少發過給老婆簡訊「我在…………,明早9點前沒給你信息或電話直接報警」(怕一覺睡死)至少兩位數次數,有些時候自己都害怕不敢睡過去。(如果你的證沒考完,而任務又重、估計也會經歷)

幹了個兩年之後,三證都ok了,卻感覺視角已經不一樣了。當初總認為合規是一個low的工作,但是隨著工作、學習、閱讀,你應該慢慢地能感受到如果用心去鑽,應該有兩個方面的收穫是有的,1是經歷密集合規工作的轟炸,你逐漸養成一種分析的習慣,這種分析習慣我認為是非常先進的,因為中國政策制定者的智商肯定是毋庸置疑,「發審委的大爺就是這麼看問題的」(贊同)模型如果工作中做個有心人可以自己當作閑著無聊玩一下,我覺得這樣的玩值得做一個積累。
2 合規工作能夠非常顯著的幫你講故事。說話人人都會,關鍵是你話的內容。你面對的人越nb,就越不喜歡你講廢話。作為金融中介人員,你服務的對象往往不具備專業的金融知識卻有敏銳的思考能力與作為一定成就者的傲慢感防禦感,你跟對方說模型理論哪怕是美聯儲的加息基本上下次就不再見了,你跟對方嘮家常那就是大忽悠。你要說對對方來說有用的信息,讓對方跟你交流中明白對於他的需求你懂,而你懂其中的流程法規監管重點但他不懂。所以當你用一種監管的角度去和別人談,一是你們顯得專業 二是無形之中已然暗示你們一條船上共謀大事克服監管困難,這是我個人的切身體驗,曾經重感冒但是沒辦法必須要去見一個客戶,我最後將一些政策要點寫在了紙上,那天不多的帶著鼻音的話伴隨著濃痰的顫音伴奏,但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現在我去干併購了,我覺得這顆明珠在現在的國內經濟背景下應該要發光了,而不僅僅只是個明珠而已,而這個還是以財務為根基,帶一些戰略分析的小花招…… 當初是一個金融數學的小少年,變成一個老會計…… 未來非常有意向想往諮詢的方向發展,但是也是在投行業務完全駕輕就熟的基礎上。

今天也是「重病」之中難得一份閑,看到題主的想法可能和當年的我有些相像,為題主寫一下自己的心得…… 每個人的道路都會有所不同,但是當初厭惡會計之心應該有些類似 哈哈


上午略忙,現在稍微閑下來就認真的回答下吧。

大妹子你的第一個疑惑:中國的監管環境是十分嚴格的,來自於各個條線不同的監管分工和責任制導致了當前內資券商做通道or中介業務更加重視溝通和合規性的現實,這個你沒法改變,這就跟有時應屆生問如何才能進券商,一水的人會告訴他/她CPA或者司法,為什麼?因為這兩樣東西最符合當前券商的邏輯現實,作為敲門磚賊硬。 外資恕我沒到那個門檻,無法提供建議,但是內資的現實還希望你看清。

第二個疑惑:行研就業規劃我不清楚,但請不要把學科背景看的那麼重從而否定自己,複合背景看重的是是否從事過那個行業並對其有深入的理解,單純把一個學科背景拉出來並不算什麼,哦?你說數學、物理、計算機的?都特么干trader去了,誰沒事寫報告哇。

第三個疑惑:資管和固收,這是目前最能符合你心中「可以,這很金融」 的崗位,作為一個前一級債狗我長期和固收的大兄弟們處於非銀金融機構鄙視鏈的底層,我覺得我有必要告訴你一點關於固收人生的經驗——騷年,排斥QQ倒爺嘛?職業主要技能啊!


關於vc/pe就算了,先在機構做幾年再談這個吧。

來自於一個曾經喝酒喝崩潰的債狗建議——去資管,無論是正統amc還是險資,尋求一個固收或者股權類的崗位,這更符合你對金融這個大概念的期望,除非你硬著頭皮懟四大amc,目前你的資歷進資管完全沒問題,區別只是去奔放型的還是穩重型的(險資大法好!險資真養老!)。


建模估值這些技術性手段從來就不是這一行的核心,一二級市場本質上就是一門生意而已,上游找項目,下游匹配資金,自己默默做產品(IPO、定增、新三板、併購、資管計劃、公募基金、信託計劃etc)。

IPO、新三板等一級市場產品,同質性高基本沒什麼競爭壁壘的,顯然上游拉項目的能(guan)力(xi)比較重要。

私募、資管等二級或非標資產產品,一小部分業績逆天的算是有核心競爭力,其餘的就要在下游找資金的方面下功夫,應運而生的就是一堆銷售渠道的蓬勃發展。

所以別想太多,深入地思考、理解和認清市場的實質性運作方式比較重要。利益均衡和分配方式、資源和渠道主導著市場,技術手段或許會帶來變革性發展,但也終究會在格局均衡後蛻變成輔助手段。更何況金融市場中估值建模這些穩定性太差的技術,遠遠稱不上核心,交易對價都是利益均衡下敲定的,估值有時候可能就是選個看起來合適的的方法湊個數而已。何必那麼認真呢。


投行的實習新人,也就做做ppt改改格式什麼的了。其他的人家不敢給你做啊,出了問題怎麼辦?
你對投行理解也都比較片面了。目前內資投行,一般按業務內容分為ipo,併購,新三板,發債,或者再加個上市企業再融資。業務流程又分承接,承做,承銷。
一般正式進去的新人,都放在承做的,承接承銷新人沒背景做不來的。
ipo和新三板承做重點在於搞定證監會和交易所,本來就偏向財務和法律相關,其中ipo涉及定價,顯然這東西也不會交給一個新人來做的。
發債,承做就是寫材料,利率多少,看增信,隨著行情去。一般都是承接跟發債企業談出個企業接受的底線,然後根據這個利率交給承銷去賣。
併購雖然涉及估值挺多的,但是投行部做的模型並不是重點,具體的要雙方企業高層談判。

看題主比較傾向純金融,那麼根本不適合一級市場,目前國內一級市場純金融根本沒有優勢,也沒多大用處,反而財務法律比較適合,包括vcpe。
純金融比較適合二級市場,做交易。


有點淺薄的香港投行從業經驗,不請自來來跟題主說說我個人的看法。

1. 關於做合規與做投行。在內地做投行和在香港做投行的區別之一的確在於:內地做投行主要是在做合規,而在香港做投行大家講故事講的很多。可是,題主說「或許沒有核准制下的投行能不一樣」,其實哪怕是香港市場,也是核准制的,雖然和內地的核准制有差別,但也屬於核准制的範疇。那麼是什麼導致「內地投行就是在做合規」呢?我的理解是:以IPO為例,內地的股票發行根本不愁賣,新股發行有著超高的溢價率,這導致了投行只要把合規做好、監管疏通好,只要能成功上市,就萬事大吉。所以內地投行放在挖掘投資亮點、講投資故事上的精力就少了很多。但是,這並不代表在香港做投行對合規不重視,香港投行在執行階段盡調之類的工作依舊會花去相當大比例的時間和精力。

2. 關於估值建模。內地由於有著IPO發行市盈率的軟性限制(這也是導致內地IPO溢價超高的原因之一),估值建模的工作似乎不是那麼重要。相比之下,在香港,投行狗花在建模上的時間會多很多,但是注意,這和他們的總體工作時間比起來,仍然是九牛一毛。大部分的時間哪兒去了?Pitch, pitch, pitch, daily client service, DD, etc. 相比之下,內地投行找deal都靠關係,對coverage不是很重視,所以或許題主會發現,在內地干投行時自己花在日常coverage的反反覆復的雜活上的時間要少很多(我猜的),還會因此感到幸運呢!

3. 關於接下來的職業走向。題主說的四個選項除第三點對固收/資管不了解之外,其他的我認為都是可行的。給定題主目前的背景,個人也同意將1作為重點。而如果要走二級市場,賣方行研是一個很好的過渡渠道。個人認為如果有明確的長期目標的話,短期就別太考慮薪水了吧哈哈。此外題主也可以考慮去corporate做投資、戰略。比如BAT、復星這樣的企業都有非常強大的戰略投資部門,按照行業和地域劃分明確,干一陣子之後對未來重返金融機構做相關行業的研究、投資想必都大有裨益。


「金融碩士女生一直想做投行,發現內資券商 IBD 和自己想像差距較大」
你一直想做A行業,進了B行業發現與想像差距大,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嗎?


還是建議不要太 固化 券商投行 之類
也不要太建議太care985 211
募投管退4個角度看職業發展方向
核心就兩個
1 項目端 專業性,建議還是外企四大 外企投行,哪怕外企文員做起都好,考CPA CFA原比學歷更重要,學歷還真就是入個門。國內券商投行部。。。過去十幾年可以有大量資本套利機會,不用了解行業,資源勾兌,合規一做,快馬上路。
這個故事已經結束了。
未來垂直專業比什麼都重要

2 資金端 資源,這是拼爹拼人脈的也拼運氣。可以看看大行,除非頂級top學生,大多數是高管高官高凈用戶子弟(投行部)。沒必要拼這些。
站公司角度其實也無可厚非。

3 管和退
則是需要經驗,腦袋,資源,運氣的綜合體了。過幾年再考慮。
跳開問題本身看問題,會清楚的多


哈哈,我跟題主的情況還有些類似,只是學校背景差很多
本科211金融,碩士國外會計+商業管理,對,就是雙碩士
回國找了個小券商做了一年的「投行」業務,發現跟想像中的差距實在太大,就去了基金子,結果沒幾個星期就被限制了非資本金業務,結果就是業務量銳減,收入銳減,誰也看不見行業前景,現在剛到了AMC,覺得還行吧

對題主的建議就是,先通過實習以及認識的人的介紹,考慮自己想做什麼;再經過實習的鍛煉明白自己能做什麼(前中後台),在兩者中找一個交點。
所謂自己想做什麼,就是你的興趣點在哪裡,投行是個大概念,金融是個更大的概念,這麼多的領域裡面你究竟最想做的是哪部分業務?
所謂自己能做什麼,就是你的特長在哪兒;財務分析?法律?銷售?你總得有個自己擅長的領域才能去鑽研,如果一個「學術型」人才去做了銷售,一定不如ta在行研做的好。

最後說一點,腳踏實地多做事,還沒入行就想干大事是要吃虧的,安心做PPT背景,改格式,複印材料才是實習生應該做的事情,做的時候多學些東西就好。


半夜醉酒怒答一記。


看來樓主沒搞懂券商或者同類金融機構的遊戲規則。在這個遊戲規則里,核心競爭力是資源或資產端資金端的調配撮合能力。


你看重的那些在學校辛苦學到的、看似很重要的本領,其實並不是核心的、也不是最需要的。


舉個例子,在類投行業務—資產證券化里,估值、壓力測試、現金流測算,有專門的中介機構,譬如會所和評級機構來做,哪怕這些活,真的很需要專業知識。但做為乙方中的乙方,這類中介在這個項目產業鏈里屬於下游,毫無話語權。而主導項目的券商,扮演的是綜合統籌的角色,可參照電影里導演或監製的角色。

你看重的那些能力,唯一的用處只在於能更好的把領導和交易對手間經過多輪談判、協調和撮合後的東西,變成紙面上的具體方案、文稿和合同。

看了上述,如果你覺得現實確實跟你的想法不吻合,而不是實習期因為打雜導致的意氣用事。那我建議你去試試外資ibd。不過外資ibd,進階的遊戲規則里不光包括估值、建模等技術層面,social、networking也佔有非常大的比重。不知道你是否喜歡。


不可否認題主已經通過實習發現現狀的骨感,已經走在人前,有機會可以去港資和美國實習一下,實習的機會就應該多體驗多看看
提幾個比較接地氣的建議:
1、不要再計較得失和完美主義,因為真正入職之後帶你的人和團隊很重要,風格是否符合,在入職之前唯一的途徑就是實習,所以職場的事業、感情、待遇三項可以時間線為X軸SWOT為Y軸建個模,然後演算法能達到的結果有限
2、理想是啥,清北女碩士的夢想會是啥,職業規劃無比重要,然而你害怕走彎路嗎,IBD女生是少,進入IBD就要考慮天花板,IBD其實和運動員沒有本質區別,職業女生更需考慮家庭,離開投行進入互聯網也許海闊天空,就像離開華爾街進入矽谷一樣
3、建議跟著自己值得相信的前輩,踏著他們的前路和肩膀前行,這點在國內尤為重要,父母和親人也可以出出主意嘛
4、職業規劃也是建立在職場成功的基礎上,取得成績了,自然規劃就成功了,然而當下2位首富爸爸的成功是怎麼來的呢
-------
其實做金融或者這類人同質化程度太高了,挺無趣的其實,學歷再牛無非是多賺錢高人一等么,實力再強無非是在哪買房,太刻意太糾結會不會猝死啊。。。。
當下除了資源之外,更強調資本和風險,也可以納入演算法,作為備抵科目。。。。。


我看吶,這就是把自己固定得太死的後果,沒有經歷過其他行業,沒做過其他職業,一頭走到底就開始懷疑人生了。不做點其他事情怎麼能成為有趣的人呢?


推薦閱讀:

嚮往自由職業,本質是對現實生活中重重困難的逃避心理嗎?
當自己在一個集體中處於絕對弱勢的情況下,怎麼才能專註自己的事,不去和他人比較?
怎樣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
教差生是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讓自己在各個領域都是佼佼者?

TAG:個人發展 | 個人成長 | 金融 | 金融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