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能否解釋,為什麼我們很難對別人說「不」?

當朋友有什麼需要你幫助時,即使你煩事纏身的時候,也不好意思說不,就連對一個陌生人都很難開口說不,為什麼呢?


(謝謝邀請——剛把畢業論文弄完,終於有時間答題了!)

正所謂「不字在心口難開」,原因很簡單——你也擔心(將來的某個時刻)別人會對你說不啊!

「對別人說不」——這件事情發生的頻率實在太高了。我們也都有類似的生活經驗。無論是陌生人,還是朋友;無論是拒絕別人,還是被別人拒絕。如此頻繁發生的事情早就進入了(社會)心理學家的視野!

在心理學中,這類問題通通被稱為社會排斥(social rejection;exclusion; ostracism)。儘管有一些學者認為這幾個英文概念不完全相同,但是這並不影響本文哈。

我先簡述一項這一領域裡的重大研究。

Eisenberger, N. I., Lieberman, M.D., Williams, K. D. (2003). Does rejection hurt? An fMRI

study of social exclusion. Science, 302, 290–292.

在這個研究中,研究者讓被試玩一個cyber-ball的電子遊戲。被試玩家和電腦玩家傳球;然而,電腦玩家似乎不怎麼樂意把球傳給你一樣,總是傳給另外一個人,你只能眼巴巴地看著他們來回傳球玩。(聽起來這個遊戲很無聊,完全不能和如今火爆異常的王者榮耀相比。)同時,研究者通過fMRI技術觀察被試的大腦活動。研究的結果是,被試報告自己「非常不爽」,可能有一種「孤單寂寞冷」的蛋疼感吧。關鍵的是,大腦中感受生理疼痛的區域被激活了!這說明,這種社會性疼痛(social pain)和生理性疼痛有著共同的生理基礎,看來被拒絕,被排斥之後的心疼是真疼。

好了,上述這個研究的一句話版本是:感受到排斥,拒絕會心疼!

可是,聰明的你大概已經發現了,問題是拒絕別人,而不是被人拒絕——所以,記住一句話版本之後趕緊回到問題,並看下面的內容。

那篇研究的作者之一,Williams, K. D是ostracism領域的大牛,他在這一領域深耕了幾十年,並且他的很多學生也是做這個的,比如Chen, Z. 下面要介紹的這項研究就是來自他的團隊,就是來看看我們為什麼會難以拒絕別人。

Chen, Z., Poon, K. T., Bernstein, M. J., Teng, F. (2014). Rejecting another pains the self: the impact of perceived future rejection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50(1), 225-233.

這文章很文藝地在開頭引用了這麼一句話: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By John Donne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約翰·多恩)
研究者設計了一組實驗發現了以下三個要點(節選自論文):

Rejecting another person leads to painful feelings. 拒絕他人會帶來疼痛感。

People with higher evaluative concerns experience higher levels of pain after rejecting others
具有較高評價關注的人在拒絕他人之後會有更強烈的痛感。

Perceived future rejection accounts for the painful feelings of rejecting another person.
對發生在未來的拒絕(中介)解釋了上述現象——拒絕他人會帶來疼痛感。

(圖來自論文)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這句話的社會心理學翻譯是:我們都是社會性動物;因此,我們身處在一個互相交換,提供並接受資源的社會環境之中。今天,你拒絕了他人的請求,也許明天這個人就會拒絕你的請求。想想,還是有點擔憂的。

這也許就是我們很難對別人說不的原因吧!


每次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都感到很有壓力,不知道怎麼拒絕,而且如果自己拒絕別人的話,還會感到很有愧疚感,其實這可能是因為你缺乏一個堅定的個人邊界

什麼是個人邊界?

個人邊界(Personal Boundaries)是指我們建起來的身體的、情感的、精神的界限,用來保護我們不受他人的操縱、利用和侵犯。

邊界很像是我們所說的底線和原則,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接受什麼,我們不能接受什麼,以及當別人越過這些界線時自己該如何應對。

什麼樣的個人邊界是不健康/健康的?

不健康的個人邊界容易對他人的情緒和行為負責。或是期待他人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擁有不健康個人邊界的人,經常將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且會有以下行為:

  • 拒絕別人的要求時,會感到心情不好或愧疚
  • 被人刻薄對待時,只會忍氣吞聲
  • 為了討好別人,放棄自身信念
  • 通過別人的評價定義自己
  • 時常想要拯救別人,為他們包辦和解決問題

健康的個人邊界是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而不是對別人的行為和情緒負責。讓我們能夠承受我們的選擇所帶來的後果,而且,還可以確保我們讓別人也能為他們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越界侵犯我們。

健康的個人邊界應該具有以下特質:清晰的、保護性的、堅固但靈活的、為自我建立的


其實健康的個人邊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背後暗含著一個大家都懂的道理,就是「每個人都應該且僅應該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當我們擁有健康個人邊界時,我們知道拒絕對方是出於對自己負責,拒絕的原因是因為對方越界了,這樣一來自然就減輕我們的內疚感。同時,也能告知對方自己的邊界在哪,防止對方以後再次越界。

如何建立健康的個人邊界

1.明確你有權建立個人邊界

你當然有權保護自己的隱私、有權利拒絕別人,建立個人邊界的過程,其實就是建立自我認同的過程。只有你建立了明確而堅定的邊界後,別人才會尊重你。


2.你自己的感受比別人的需求和感受更重要

這句話在大眾看來也許有點「自私」,我們的文化要求我們過多的考慮家人、朋友、甚至是馬路上陌生人的感受。

但首先我們要明白的就是,先自愛再談愛人,討好別人而放棄自己的邊界,別人也不會因此而喜歡和尊重你,所以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擺在首位,是很重要的。

3.明確哪些行為是你不可接受的

仔細回憶每一次你的個人邊界被侵犯的經歷,把你不能接受的事列出來,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景,試著用平和的語氣直接向對方表明。(如果覺得有點難,下面有具體方法喔)


4.嘗試拒絕

如果別人提出冒犯你邊界的請求時,「生氣」是一種非常好的辦法,這無關什麼小不小氣或是開不開的起玩笑。

而是如果你因為擔心惹他人不快,就不去表達自己的感受,你的人際關係反而會受到損害,表明個人界限並適當地拒絕,反而有助於關係的發展。

如何堅定的拒絕他人

今天給不會拒絕他人的胖友們介紹一個易學的方法,就是提升有效堅定感(effective assertiveness)的3步技巧,即VAR技巧。它們可以幫助你有效地表明自己的感受,也可以為你設置邊界,拒絕他人。


1.Validate(證實):

證實/確認/承認對方的處境


當你準備拒絕ta的某個請求時,先把自己放到對方的位置上,證實、體驗並承認即將施加於別人身上的不適感。

方法:儘可能用檢驗的語氣開頭:「我知道你確實需要幫忙」,或者一句簡短的「我明白你的意思」,然後再接「但是」。


2.Assert(堅持自己的主張) :

表達拒絕時,做到清晰、直接、具體。


具體陳述你的拒絕這一部分最難,因為對方的失望感很令人焦慮。但是清晰的交流對雙方都有益。具體的、行為堅定的拒絕可以減少不確定性帶來的不適。


方法:不要只是描述你對這件事的感受,要真的、明確地說「不」。英文中有句話叫"Don"t say maybe if you want to say no."也說的是這個意思。


3.Reinforce(強化):

告訴對方你為對方著想的部分


強化你所渴望的理解和行為,如果你在拒絕別人,一定要告訴對方你為ta著想的部分。


方法:當說「不」時,可以說的像是自己拒絕對方,反而是為了對方好的感覺,比如對方讓你幫Ta去考試時,你可以說:「我不能替你去考試,被抓到的話,我沒什麼關係,但你可能會被處分。」


時至今日,當我要開口拒絕別人的時候,還是會緊張,但我明白一個道理:

"No" might make them angry,


but it will make you free.

有公眾號喔~

簡單心理(janelee1231)

原文發佈於:「當我開始拒絕別人時,才真的感到自由」|拒絕與個人邊界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簡單心理


自己曾經也不太會拒絕,一點小心得。

當一件事情明顯損害自己的利益時,自己還不敢不願說不,這時候就該注意一下了。

1。可能是被大家架到了「老好人」的聖壇上,上壇容易下壇難。
(剛進一個圈子時,時不時地拒絕,避免給人以老好人形象)

2。可能是缺乏安全感。在面對兩難選擇:幫助別人可能會傷害自己,拒絕別人可能傷害別人,無可奈何地選擇傷害自己。
(拒絕別人並不像自己想的那樣,可能會傷害對方。別人沒那麼脆弱,其實是自己太脆弱,然後移情到別人身上。)

3。可能是缺乏歸屬感。害怕拒絕別人會被別人孤立。
(有原則,敢說是也敢說不的人,才是有個性的人,受歡迎的人。)

妄自揣測一下,一般這種性情的人,都是謹小慎微,個性溫和,進攻性不強,在自己的小範圍內小心翼翼地維護著自己的自尊心和完美的形象。

所以不妨就像安利一樣,狠下心把自己自尊踩在爛泥里,讓它從爛泥里汲取營養。最終會發現自己失去的僅僅是鎖鏈,獲得的卻是自由。


因為能夠向你提出請求的人,其實一開始就已經在他們的意識里經過了一層篩選了。

其實也很好理解。就比如借錢,借錢的人往往會在一開始就對彼此關係的親近程度以及被借人的經濟狀況等會有預先的一個評判。很少有人一開始就傾向於向陌生人借錢的。換一個角度想想,如果真等到有陌生人像你借錢,對大部分人而言還是會不猶豫的說不的。

而在生活里的請求與幫助中,也正是因為有了這麼一層「關係」在裡面,才讓直接說不變得更加艱難。 首先,能夠根據自身的條件去拒絕對方的一些請求, 這本身就是需要一定的自主性,而在生活中並不是大部分人都是具備充分自主性的人。

一個具備充分自主性的人,更加關注的是自己意願行事的動機,能夠較為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選擇與主張,無論是答應幫助對方還是拒絕對方,都會根據自己的意願做出答覆。而一個缺少自主性的人,往往都是在被動的接受,當別人像他們提出請求時,他們會順從著去接受對方提出的那些內心抵觸的要求,他們考慮的更多的是,當自己拒絕了別人,是否會讓這段關係變很難堪,因為沒有幫助到別人而感到焦慮自責等。

上面所說的是一方面,也是最為根本性的東西。

但就算拋開個人的自主性不談。從拒絕本身來說,大部分的拒絕或者直接說不雖然能夠簡潔明了實在的去表達觀點,但會顯得太過直白,並不太適合關係的維護。所以很多人更願意去用一種承接性的對話去委婉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試想一個有一個不太俊朗男生像你表白,而你又對他不太感冒,你如果想要拒絕他,我相信你可以想到包括好人卡在內的N種理由,但很少會有人簡潔明了非常直白的告訴他:「你長的太丑了,我不喜歡你」。

這樣也實在太傷人了。


謝邀

俗語(規範倫理學)都講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之類的人間雞湯,不太注重對稱公正性


你能為我點個贊嗎


因為我們內心認為對別人說不,會帶來痛苦,多過帶來快樂,

這其實是一個觀念問題,跟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

推薦《30天改變人生》,安東尼羅賓,

《當我遇見一個人》,李雪,


-
因為同理心。

自己被別人拒絕時會難過,自然想到拒絕別人會難過啊。
-


如果不涉及物質利益,比如為了前途取悅上司,討好領導,那多數原因是因為自卑。

所謂自卑,即是不自信,不愛自己,厭惡自己,輕視自己。
由此原因,便沒有勇氣拒絕別人,因為自己「如此討厭」,怎麼捨得失去每一份別人「恩賜的喜歡」呢?「如此卑劣」的自己,被人討厭一定是「我不好,我很差勁」。

自卑的根本癥結源於缺愛,缺乏認同,心理學認為,這種情況多數來源於原始家庭(即父母)。

順便說一句,這世界很多「壞人」,也是如此,因為缺乏愛,沒有感受過愛,所以沒有能力愛他人,在人生的路上越走越偏。

這種「壞人」,不是惡,是一種不幸。

包括我們很多難以改變的不良習慣,也是源於此因,例如:酗酒、約炮、吸毒、罵人等等。。。

沒有任何一個人不願意人見人愛,他們之所以成為了自己也討厭的自己,「自卑」,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人心就像容器,感受到熱時,便知道如何給他人熱量。所以,盡量寬容讓你不舒服的人吧,因為你感覺到的,是他的生活。。。

自卑繼續發展的話,會成為更加嚴重的心理障礙,例如抑鬱症。

老實說,我用了很多年來自我治療這個問題。
後來在佛教找到答案,

如果誰有相似苦惱,可以試試,接觸佛教看看,推薦一本經書,金剛經。

阿彌陀佛。


謝謝邀請。

不會拒絕?握手先,我也=_=心理學並不懂,就我個人來說,是害怕。

害怕反駁,害怕別人不高興,害怕被疏遠,害怕被指責,所以拒絕的話窩在肚子里,怎麼也開不了口。

另一個,是怕自己不是「好人」。所以就算事情再麻煩再花時間,就算對方跟自己並不熟,也覺得「應該」去幫忙,然後拿「舉手之勞何樂而不為」來安慰自己。怎麼說呢,有一種拿「濫好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感覺,不去幫忙心裡會愧疚。
所以我是長歪了還是……

可是幫了忙以後,對方都會眉開眼笑連連道謝,於是就累成什麼樣都忘了。然後就更不會拒絕了=,=


首先題目就不對呀,並不是人們都難對別人說不,因人而異吧。那種自信的永遠正確的人來說,說不就是日常。

我爸就特別愛說不,哪怕你說的和他是一樣的,他也會拒絕你,然後否定你的,肯定他自己的。

同一個東西,你是番茄他說西紅柿都是你錯,他對。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不擅長說不,有一類人就是特例,在PDP或者DISC的行為風格測試中都有看到,那就是老虎式的人,換句話說這類人作風強硬,自信滿滿,積極主動,開拓進取,做事果斷,執行力強,不喜歡妥協,習慣佔據主導地位控制全場,大家能感受到周圍有這樣的人吧!心理學上把這類人叫做天生具有領導氣質的人,他們對於拒絕的處理非常麻利,沒有什麼思想負擔!相比那些不太會拒絕,一拒絕別人或被人拒絕就不自在那類人,更容易成事!而我以上所說都是大家能夠看到或者感覺到的,但是,每一種外在表現差異很大的人群其實都有著一致的心理追求,只要留心觀察細緻品味咂摸你就會慢慢發現人性的真諦的^_^


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事


關你卵事

關我卵事


因為你有一顆善良的心



因為我們的不安全感,患得患失,甚至害怕別人的評價。


是很難對熟人說不


本人純路人一個,想說覺著對別人說「不」其實挺簡單啊。


我在初中看《讀者》雜誌時就聽過這個論斷,之後也有其他觀點,如「勇敢說不」之類的,大體意思就是人們總是在答應別人以後又後悔了……
原因就出在這,為什麼後悔?
1.按我的能力辦不了已經答應的事,要是拒絕的話,不使朋友失望。
2.我和朋友關係一般,答應的事卻很重要複雜,違背了我只想做一般朋友的意願,就是不麻煩的意願。
3.我是個小心眼的人,朋友只是張張嘴沒有交換其他幫助,就讓我總幫忙,我感覺吃虧。
以上就是沒說不,之後我的心理,如果在承諾朋友之前,我能想明白我為什麼不高興的理由,我就會勇敢拒絕,說不會很輕鬆,我就是這麼乾的,以後找到新方法,或者價值觀改變的時候在換方法。


把幫忙視為一種投資,自然只有在收益大於付出的時候才會同意。

問題是很多時候明明知道收益不足,卻還是很難拒絕。

思考過程中的被迫答覆,導致的最簡單消除壓力途徑。

一個減慢思考速度的原因是做減法思考比做加法思考難得多。

反正我說不很容易。


通俗的講,就是我們不想做別人眼中的「壞人」。

比如說,你去 4S 店買車,跟銷售人員還價,要求便宜一萬塊錢。他通常不會立刻拒絕你,而會說:「這事兒我做不了主,我得跟領導商量一下。」

然後他就離開了。

過了一會兒回來,臉上帶著遺憾說:「哎呀,我們領導說一萬有點兒多,要不您看兩千行嗎?」

這種方法的術語叫做 「good cop/bad cop routine」 (好警察/壞警察套路)

我們想演好警察,讓一個不在場的人演壞警察。

這在談判中也是一個常見的策略,就是你把決策權假裝放在一個不在場的「壞人」的手裡。

更何況,壞警察也不一定是真的。就像那個賣車的,其實他根本沒去找領導,就是到後面轉了一圈。


推薦閱讀:

當你是藍,你怎麼看待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科普一下心理學上的一些效應和現象,或者認識?
為什麼小三都是女的,沒男的小三?
怎樣能夠有效的提升自尊和自信?
患有人格障礙(反社會人格)等患者是否能實現自我治癒?要怎麼做?

TAG:日常心理分析 | 行為 | 社會心理學 | 心理學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