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焦慮,越不想努力?

對自己很失望


******
這種經歷以前的我經常有。從生理角度上說,焦慮感發生,過度了會抑制大腦激素水平的分泌,如果時間稍長,人體活動彷彿突然熄滅,身體狀態又反過來影響心理,導致意志消沉,也就是越不努力了。
心理上這樣,一個人沒有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沒有靜下來心去做眼前事情,但又彷彿很努力,這種努力,往往是不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者擅長事情,但是認為是正確的,是該做的,所以逼著自己去做,內心焦躁,表面廢寢忘食,一種停留表面的忙碌,這樣的話內心無法建立真正的自信,而焦慮感就是在我們在沒有自信的前提下,內心深處的自卑作祟,如果遇到急功近利的想法或者同儕的攀比心理加持,那就焦躁感飆升。這個時候,你雖焦慮,好像要改變什麼,但是你內心深處是自卑的,沒有火焰的,但是又要攀爬上你訂的那個急功近利遙不可及的目的地,給自己遙不可及的任務完成不了,就會痛苦,而人天生會有逃避痛苦的趨向,你怎麼能努力起來,不努力反過來你更焦慮,惡性循環。有人說焦慮是一種無能且懦弱的表現,既拿不起,也放不下,我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
其實焦慮無處不在,滲透我們每一個人。
現在的社會上,很難遇到不焦慮的人,很少看到不焦躁的眼神,遇到一個不焦慮的人,看到他,想起一頭身處嘈雜環境的水牛,外界的嘈雜更凸顯它那平靜如湖水般眼神,嚼著什麼,不驕不躁,心無雜念。
想起士兵突擊裡面的許三多,袁郎說,很少看到許三多這樣不焦慮的人,只會做好自己的事,內心沒有雜念,最後成長的最快,最好
我們從中學過來,都經歷過學霸,身邊的學霸,他們做什麼事都能夠,很快投入,專註不受打擾,努力精進,這就是一種天賦,這種天賦本質,就是做一件事時候心很靜,沒有雜念。
那這種專註是後天也可以訓練的,禪宗正念,就是驅除雜念,只留當下。當做一件事,只停留這件事上,不因未來的想像和過去的回憶打亂自己,那就是專註最好形態。
有人成長為天才,天才並非什麼都擅長,而是知道自己不擅長什麼,就果斷放棄,而是真正專註自己擅長事情;但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努力是什麼的呢?而是我們並不樂意去做,或者不擅長去做但是卻認為是正確的,是該做的,所以逼著自己去做。
如果一個人對做的事情完全有自信,他就不會焦慮狂躁,凡是焦躁不安都是內心深處的自卑。你看那些學霸,那些天才,他們拿起書本都是無比淡定,那些天才還談笑風生。
那些頭懸樑的,都是臨時抱佛腳之人。
當我們做一件事情,不去追求成功,成功了固然好,但是
如果不成功呢?你是否還是會享受當下的事,如果是,這就我認為的成功了,因為你已經不需要依賴外界得承認,你已經獲得內心的滿足。
當我明白這個道理,我的生活就發生變化。
只要沒了雜念,就可心生智慧,如果你能了解自己,不可以去改變而是順著自己本質去活,那麼你就開始蛻變。
改變焦慮,記住,不過度憂思,立刻行動,克服自己思想上巨人,行動上懶人,百種弊病,皆從懶生,強烈明確的有信心的目標,明細的計劃,良好反饋,心無雜念去奮力突破,才有可能走出來。


焦慮的過程會消耗大量精力,長期焦慮也會導致體重下降,所以有人通過看恐怖片來減肥。建議多吃點高熱量的食物,能保持活力。


應該是和 自我妨礙 有關係吧,關於自我妨礙的知識可以百度~


突然不想努力了原因有很多,我說其中一種情況,就是作業壓身deadline到了或者很快就有考試的情況。
用進化心理學的觀點,應激反應是身體內部相互協調的一系列變化,讓你能在面臨危險的時候保護自己。但人腦不僅僅會保護人的生命,他也想維持人的心情,所以當你感到壓力時,你的大腦就會指引著你,讓你去做他認為能夠帶給你快樂的事情。神經科學家證明了壓力,包括憤怒悲傷作懷疑焦慮等消極情緒,會使你的大腦進入尋找獎勵的狀態,只要你的大腦和獎勵的承諾聯繫起來,你就會渴望得到那個獎勵,你確信,只有獲得那個獎勵,才是得到快樂的唯一方法。但是當你把時間花費在娛樂上的時候,你所剩下的時間就會更短,你的壓力就會更大,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當你壓力很大的時候你更有可能去尋求快樂,自控力也更加低下。解決方法就是讓自己心情變好一點,簡單的比如吃點糖,巧克力什麼的。或者一下其它的解壓方法鍛煉或者參加體育活動,祈禱或者參加宗教活動,閱讀聽音樂,與家人友好相處,按摩外出散步冥想或者瑜伽,以及培養有創意的愛好。最沒效果的,緩解壓力的方法則包括,賭博購物,抽煙喝酒暴飲暴食玩遊戲上網,花兩個小時以上看電視或電影。
其實可以先逼著自己學習然後就會感覺這種感覺比你想像的要好╮(╯▽╰)╭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能夠堅持每天鍛煉健身,但是不能堅持每天看書學習?這兩者有懶惰的理由的,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談談你人生中那麼幾個時刻,你感覺你撐不下去了,但是咬咬牙,堅持下來的事情!?
更能堅持,更能忍受寂寞痛苦算不算一種天賦?
如何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反應遲鈍,又有點膽小的我,如何能學好開車。。?

TAG:心理學 | 心理 | 精神 | 努力 | 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