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會對一個人的人生性格心理(兒童)造成多大的影響?


我不知道留守這件事情對別人的影響是什麼,我只知道它對我的影響。
先說說我吧,我十歲前生活在農村,由爺爺奶奶照看,後來由於奶奶去世,我媽覺得由爺爺照看我不放心不方便,就把我送去了我某親戚家。所以我二十二年的生活分成了兩個部分。
十歲前的生活我沒什麼記憶,只知道我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學習,經常跟爺爺看電視看到很晚。跟村裡的小孩很瘋。我不懂拼音,數學很差,因為老師從來都是叫班長抄很多計算題在黑板上,然後自己計算。我在家從來不寫作業。
十歲轉學。新的學校,新的地方。親戚家對我其實很好,但是即使生活了十幾年,卻始終融不進去。小時候,親戚的丈夫由於工作原因場面不在身邊,她的兒子也因為上大學不在。所以只有我陪她。小學的回憶,就是房間亂了被講,作業沒寫被講,這些其實都無所謂,畢竟是我真的太調皮太亂了。被講哭了會被說「很委屈是嗎?我講錯你了嗎?」不哭,會覺得不知悔改,回答好的,會覺得我在敷衍。因為不是母親,所以從來不撒嬌,不講心裡話。委屈了在心裡放著,放著放著就長大了。 上了初中,軍訓好多同宿舍的同學第一次離家都哭了,我覺得好不可思議,為什麼要哭呢?現在想想,當時我真的好窮,初中還穿著小學的衣服,每周只有五塊錢,其中還有三塊到四塊是周末坐車回家的。所以零食的錢都是從每個月交伙食費裡面留出來的十塊八塊。周末每周都跟一個小學同學一起回家上學。這個小學同學可能因為我太土吧,好像漸漸有點遠離我了。初三快中考的時候,親戚有幾個周末都送飯給我,因為不可以回家,那時候真的覺得好幸福。真的。好像自己有家人一樣。
後來上了高中,還好一不小心考上了重點高中。但是跟那個小學同學一個班,高一啊,我真的很自卑,幾乎沒什麼朋友。我現在都沒什麼記憶,可能是選擇性地屏蔽了這段記憶吧。高二高三,很少回去,回去是因為想用電腦下載歌曲或者視頻來看。我開始覺得啊,學校還是最舒服的,有朋友啊,可以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啊。高三高四,很累很苦,都得自己撐著。有時候周日下午回一下親戚家,得自己煮麵吃,吃完兩個小時要完錢,就要回學校。真的很累。不記得我媽會多久打一次電話給我,我的手機很破,上不了網,打電話的時候有時候打得出去有時候不行。因為高中花錢好像花比較多一點了,每一次要錢親戚就會突然變嚴肅,板著臉。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要十塊錢跟同學去玩,然後不給,哭了,被講「你媽已幾個學期沒給錢了」。影響太深刻了,但是後來我每次問錢都很害怕。即使上高中的錢,一般都是記錄好。
高中畢業,親戚他丈夫硬是插一腳我的志願問題,天天問我考得怎麼樣了,為什麼不估分。這個跟初中畢業一模一樣。吵得比較凶,「你們家除了我講一下你,誰還管你?」可是真的不需要啊。高中畢業,終於有一次情緒崩潰,哭得好難受,哭著說以前的委屈,以前哭了從來不會說什麼,就靜靜的哭。但是那次不一樣,以前的回憶突然涌了出來,然後講出來。後來,親戚也覺得委屈,可她覺得這麼多年一起生活的孩子居然一點都沒有感恩的意思。然後我再也哭不下去了,我跟她道了歉。以後再也沒再她面前哭過。
上大學了,幾乎不回家,我父母在外打工,親戚家也不怎麼去,寒暑假都寧願就在學校。跟父母打電話大部分是因為缺錢。
我對自己的定義就是,很自私,很冷漠。新聞雜誌文章等等,對於任何關於父愛母愛留守兒童的我都選擇跳過,但是還好我並不覺得自己有多慘。每天還笑的笑,還玩的玩,想要努力的獨立。我很少跟別人提家人,很難理解家庭幸福。很重視朋友,但是很多東西都藏在心裡,害怕靠別人太近,害怕依賴一個人。我從小到大隻過了兩次生日。我從來不想讓人知道我的家庭。有時候覺得啊,有是這種家庭出生,又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就會想太多,那時候不讀那麼多書,早早出去打工,是不是就不會想那麼多,是不是一生會很容易過去。
我現在好羨慕因為父母工作沒時間然後會給很多錢補償的那種孩子。因為你還有錢,而我什麼也沒有。哈哈哈哈哈哈


距離第一次「被留守」已經過去十餘年了,是在上大學之後才開始反省自己和真正意義上理解父母的。總體來說,留守帶給我的最大的感受是強烈的自卑和孤獨感,從留守在親戚家到大學談戀愛,我從來都不敢向別人要求什麼,「別人」從親戚,到朋友,到談的對象,到後來的父母。不是不想,是不敢,因為自卑告訴我不能向任何人要求,不然會被嫌棄,被孤立。雖然我向來都是最孤獨的那個


首先是被拋棄感。這種不安全之感讓人會害怕。
當然還有其它的影響,但是也與父母如何對待孩子有關。


其實在我到魔都工作之前,雖在各種資源上看到所謂留守兒童的報道,卻從沒把自己代入其中過。

我還記得面試老師在聽完我的個人情況介紹後,總結了一句:「哦,原來你是留守兒童啊。」

留守兒童?我?怎麼可能!

面試結束後,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打開手機,查閱留守兒童的準確定義——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

直到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原來是按定義來說,我曾是留守兒童的一員。

說真的,我不太喜歡留守兒童這種稱呼,好像呼籲大家快來同情、來可憐這個群體,其實真心關注就夠了。NO PITY

於我而言,老家位處「包郵區」四五線城市的小鎮里,那裡務農經商之人皆有。我爸那個年代,務農的人居多,但我爸天性不喜農活,這也是他和我媽會外出掙錢養家的主因。爸媽外出時,我9歲,讀小學三年級,將我託付給我爺爺奶奶照顧。我爺爺剛好當年退休,他只想和奶奶兩個人過清清閑閑的日子。爺爺是個暴脾氣,他是一家的經濟來源,奶奶則非常和藹,無業。我的到來,使得我爺爺的希望落空,他想要罵我爸爸,可惜我爸已經走了,那唯一的出氣筒就是我了。剛開始,按一日三餐的順序罵人,漸漸是一日一次。

而且要是哭的越厲害,他罵得越厲害,哭再不停,他就會賞我幾個「毛栗子」。他的手指很硬,敲在頭上,痛感餘韻留長。

奶奶只能在一旁偷偷安慰我,不要哭 ,不要哭,隨他罵,不要放在心裡。

罵的多了,也漸漸得出經驗,他喜歡我讀書好。只要我在學習,他就甚少來打擾我。回想起來,我喜歡看書,除了一部分的天性外,還有爺爺一部分的功勞。

爺爺不會對我正面表揚,準確地說,甚少表揚我,打壓為主,所以我一直缺乏自信,而且不相信別人會無條件喜歡我。

他和奶奶原來老是吵,我爸遺傳了爺爺的性格,他和我媽媽也老是吵架,所以我一度對婚姻很失望,沒有憧憬。

別誤會,成長過程中的痛苦不是留守這件事情造成的,而是和留下一起生活的人有關。

留守,對我來說,在於留,不在守。爸媽當時剛出去闖,尚且不能保證自己能不能在外面落腳,所以我不得不留下。

除了爺爺罵人,讓我滾的時候,我好想爸爸媽媽,希望他們能陪在我身邊,保護我。其餘他不罵人的時候,我還是很開心的。我所在的那條街道上,有許多許多的小夥伴,年紀差不多,上一樣的學校,看一樣的風景,我們感情都很不錯。雖然我是個女孩子,但內里是個男生,養過許多許多奇怪的小動物,我養過螞蟻,蠶,狗,貓,我喜歡小動物。而且我喜歡哈利波特,最開始是因為哈利也是留守兒童,哈哈哈。要知道,住在壁櫥的波特先生給我帶來了非常多的共鳴。還有我爺爺奶奶廚藝很好,他們只講究吃喝,不講究穿著。小學的我學會了日常的家務,比如洗衣服、掃地,洗碗,但是燒飯,他們從沒要求我。所以我只會吃,不會燒。不過現在的自己會偶爾煲煲湯。

總的說來,我習慣孤獨,但是也害怕孤獨。不容易相信別人,沒有安全感。

已經到了被逼婚的年紀,雖然遇到過條件很好的相親對象,但是他喜歡我,我不喜歡他。周圍的人都勸我,合適就好了,感情可以培養。但是我過不了自己那一關,我沒有膽子踏入沒有感情做基礎的婚姻,我擔心我的人生像我的上一輩,上上一輩一樣,性格大相徑庭,口角密密麻麻,相守不如分開。


我是一個標準意義上的留守孩子。我小時候是一直不知道什麼是留守的,是一年級時一次去朋友家裡聽她媽媽說才知道什麼是留守兒童的。因為父母在外打工,我和哥哥還有表姐一直跟著外婆、外公在一起(表姐小學就和她父母一起生活了)。但是外婆外公對我們一直很好,所以也沒覺得什麼(小時候的我這麼覺得,但是現在想想,其實對我還是很大影響的)。因為周圍朋友都不是留守,我的心理有了我一定要和她們一樣的心情,我的性格開始變得敏感、多疑、好強,還有些許虛榮。到了大概五六年級,我開始「爭寵」,所以哥哥姐姐有的,我要有;沒有我就不高興。六年級,當時我們之間流行假流血,同學就在手背上用紅筆畫假傷,現在想不起為什麼了,我就用刀片直接割。現在想起來覺得我還是挺傻的,但是又膽小。當時我看小說看電視,裡面寫割腕可以死,流好多好多血。我就開始了割,但是又看到刀片上不幹凈,我還用打火機燒刀片殺菌(自豪臉)。我不記得先後順序了,就記得,我在左手手腕處割了六刀,一刀比一刀深,手背上不是有兩道綠色的血管嘛,我沿著那個割的(之所以割左手是因為右手要寫字什麼的,其實我還是很清醒的嘛)。剛開始是割的手背,本來還怕外婆發現,那時姐姐剛好也用筆花了傷口,所以外婆沒問我,當時我年紀小,覺得根本不在乎我,我就開始了割手腕,感覺在家裡死了也沒人在乎我,我就拿著刀片去學校割的。當時學校學寫信,說寄給自己的爸爸媽媽。我就決定寫一封血書給我的媽媽,要讓她後悔,記著我這個女兒。全篇都是血寫的,我記得是作業本六大頁,但是不知道地址也沒寄出去,現在也沒見了。這大概是我做的比較出格的事了。因為從小外婆也管的挺嚴的,也對我挺好,還有,寶寶心態好,現在和家人關係也很好,這件事是他們都不知道的。其實還有一些事情,但都影響不大,所以就不說了。怎麼說,我覺得留守兒童的心理不引起重視,後患無窮。


推薦閱讀:

與一個強勢的母親生活在一起,對成年後的性格有何影響?
怎麼樣才能培養自己擁有寬廣的胸襟,不至於太過狹隘,太小家子氣?
男子學校與女子學校,與普通男女混合學校相比,對學生的性格養成有何具體影響?
人生來就分左右嗎?
如何擺脫高冷做一個接地氣的人?

TAG:心理 | 兒童心理 | 留守兒童 | 社會心理學 | 性格養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