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公司的行業研究報告和諮詢公司的行業研究報告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感覺高票回答講的挺全面。正好在兩類機構都呆過,也來聊聊我的所見。

直觀來看,證券的研報是這樣的:

諮詢的研報至少要求是這樣的:

簡單對比來看,第一,兩類機構對研報的內容要求和審美習慣不同,證券偏向對上市公司的財報分析,書面風格接地氣;諮詢更著重對行業的業務戰略分析,展現形式更 fancy。

(給自己打個小廣告,諮詢風格的研報怎麼寫?可以參考 Purple Onion:如何才稱得上一個好的行業分析報告?應該具備哪些要素?)

第二,研究層面不同

  • 諮詢為公司提供深度服務,甚至為同行業幾家頭部競品都服務過,和大企業各個部門從上到下共事過幾個月甚至幾年,因此在某些行業內經驗豐富的諮詢顧問會比證券分析師了解更深層更詳細的信息,比如內部執行效率、企業文化、明年各部門預算和規劃,當然還包括外界看不到的各種槽點,而不是從財報上挖掘營收增速或從公告上研究組織架構重大變化對未來的影響。
  • 證券公司有自己的行研分析團隊,投資團隊的收益要養活這些分析師,分析師的研究成果要支撐二級市場投資人買了股票能賺錢。因此證券公司研究的著重點是所有會影響股價的因素:財報、重大變動、行業政策等等。一個分析師一般只能 cover 1-2 個行業。

而從根本上看,二者內心打的算盤不同

  • 諮詢公司為了 sale 項目,會把行業和公司的問題突出,然後給出一套能自圓其說的解決方案,方案落地後的效果直接影響這家大客戶在下季度/年度是否還會斥巨資買這家 firm 的服務,從 manager 到 partner 的年終獎都會與客戶的反饋、項目的收益掛鉤。甚至項目做得不好,客戶賴著不付錢最後變成壞賬的事也不是沒發生過,導致負責這項目的 Director 和 Pa 都很難熬;
  • 證券分析為了能押的准,都會偏保守的預測,有時會抱團跟風行業頭部機構的預測。比如前一陣的茅台,在漲勢持續走高的情況下,所有機構都持續調高價格預期,對市值還不到 8 千億的公司敢預期破萬億。而不到 1 年前,2016 年茅台財報剛出來時,縱使表現超預期,各機構的價格預期基本定在 443-484 元左右,沒有機構敢獨樹一幟的激進預測。

所以,我倒不完全認同「諮詢報告的作者不用為報告負責,基金經理的命運與研報緊緊捆綁」之類的觀點。

比如大家都看高的茅台

最後聊聊兩個行業共同面臨的挑戰

  • 諮詢公司作為畢業生最嚮往的去處之一,其實近來面臨的壓力越發明顯,信息透明度高、客戶越發難搞,不再願意為國外的幾個套路或競品的數據而買單,況且,互聯網的迭代速度已經超越了諮詢公司做項目的周期,可能 3 個月做出方案之後,公司業務早變革了。如今,諮詢公司很難在各個行業都成為最佳經驗的導師,少部分 firm 已出現入不敷出,縮減人工成本的情況,積極挖掘新的業務模式;
  • 券商同理,很多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公司不斷在精進證券分析的演算法,會比人力搜索的信息更全、比人腦分析的維度更廣、算力更強,並且可憑藉真實數據與預測數據的差異不斷提升模型的準確率,不再需要靠分析師拍腦袋來寫投資建議。

因此,可能再過些年,「券商和諮詢公司行研的本質區別」就沒人會再糾結了,內容上都是對信息和數據搜集、整合、分析的產物,無顯著差別,只是需求和目的的差異。


不好意思,先要擺個鄙視鏈如下圖。為了更好得回答這個問題,還加入了基金內部的行研報告作為對比研究。

再說正文。按照嚴肅程度和有用程度,從低到高,分別是這三個。

說到底,這不是能力和態度的問題,而是利益和激勵的問題。基金的報告是拿自己的錢和自己的命在拼,雖然到頭也是別人的錢,但至少20%的Carry;投行的報告是拿別人的錢和別人的命在拼,但至少是百分之幾的服務費;諮詢的報告,好吧,你們看看就好了,賺了不會分我,賠了也不要找我。...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的主頁


先說結論,既然是根本區別,就不會是形式、內容或者研究方法上的,而在於使用的目的,是否定價。

我曾經考過小朋友,你們覺得行研分析師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小朋友說什麼的都有,比如溝通能力,比如挖掘牛股的能力,比如對資本市場的理解,比如對研究行業的深度,比如邏輯框架,我說其實是風險控制能力,而風控通過什麼來體現?就是定價

想想看,你是怎麼給一家公司或者一個股票算價值的?DCF模型或者相對估值(PE、PS等)吧?

估值模型的基礎是什麼?

是盈利預測。

盈利預測的假設條件呢?

是拆分各個業務的收入預測、成本預測等。

各個業務的收入預測哪裡來的?

比如出境游企業,過去幾年平均增速20%,有一家上市公司,你認為它是行業龍頭,應該有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增長,歷史上增速在40%以上,給一個30%左右的預測,叫做合理,給一個100%的預測,叫做扯淡。

再比如鋼鐵企業,預測收入應該等於 平均鋼價*預計產量=預測鋼價*整體產能*預計開工率。

這裡面用到了什麼?隱含了兩個假設,第一,對行業的預判,第二,對企業在行業中地位的判斷。

比如旅遊企業,首先要知道出境遊行業過往的增速,以及影響它的核心變數有沒有發生變化,比如人均收入增長、消費升級,比如匯率波動使得成本下降,比如閑暇時間變多,比如簽證放開等等因素,這些因素有變化么?有,比如匯率,是重要因素么,當然是,萬一成本漲了50%保管好多人不出去玩了。但是核心驅動力么?我認為不是,因為收入提升帶來的消費習慣才是最核心的變數,這個變數不改變,行業增長問題不大,但匯率波動需要時時監控。

以上,才能得出行業未來增速可能維持在20%以上的合理推斷(注意,是合理推斷而非真實推斷)。

然後再來看行業格局,產業鏈上下游有誰?上市公司是否有規模優勢和議價空間?這個行業的競爭格局是快速集中還是繼續分散?這決定了龍頭企業是享受超出行業增長水平還是創業企業會更高速增長。然後再來看歷史上的數據,是否驗證了你的判斷,這才能得出合理推斷,我認為企業可以享受一個超出行業水平的增長,合理預測30%。

鋼鐵也是類似。

預測的鋼價哪裡來?我們原來研究做的細緻時,每周都在監控鋼價波動、市場開工率、下遊行業的景氣程度、庫存波動,來判斷下一個階段鋼價可能的走勢,excel經常死機。有了鋼價,加上企業披露的產能情況,以及調研得來的開工率(同時要跟行業第三方做驗證,比如普遍開工率50%,某家企業非要說自己80%的開工率,你能信么?信也行,就得看看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和對未來行業供需的判斷得出一個平均開工率預計,才能做出合理的收入預測(這裡面還需要邏輯自洽,新人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跟企業溝通完,企業A公司高管很樂觀,預計未來一年螺紋鋼開工率90%,企業B偏悲觀,預計只有70%,回來之後做模型,就真的一家90、一家70來預測了,行業邏輯是衝突的,除非你可以合理解釋為什麼類似的企業開工率有如此大的差異)。

把這些內容倒推回去,是一篇最正統的證券公司行業研究報告。

1、行業需求分析--行業增長速度預測

2、 行業供給分析下--產品價格預測/或者龍頭公司的收入增速預測

3、目標企業的收入、成本、盈利預測

4、估值定價

所以,看出來了么?證券公司行業報告里,那些產業鏈上下游分析、那些需求市場容量分析、那些行業競爭格局分析,都不是為了描述行業現狀,也不只是為了指出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的,最重要的,一定是要落到目標企業的收入、利潤上來,從而才能進行項目的估值定價,落不回來的,都是耍流氓。這才是和諮詢公司行業研究報告最根本的區別。

如果對證券研究方法論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專欄《孤獨的修行》,或者點擊投資和研究,都是孤獨的修行——證券賣方研究方法總結(一)


分析邏輯和估值方法理應是共通的。研究分析的目的是得到或趨近真相,身在不同行業、公司僅意味著在起始點上已知項和未知項不同,但分析結果最終描述的真相只有一個:發生的事實。

但輸出內容會不一樣。

證券分析的句式往往不是「現有的資源123足以解決問題a,但要解決問題b還需要資源456,事實上,資源456可通過xxx渠道取得」,而是「X公司在做到a的情況下,股票能漲;如果沒做到a,股票會跌或是暫時不能漲;如果Y公司搶先取得優勢b,X公司可能作出xxx的反應,這些反應能/不能翻盤。」

另外,兩個行業的收入模式都可能驅動從業者輸出假象。諮詢公司收費是「雁過拔毛」,在還能收到諮詢費的前提下對行業傾向於看多,這樣轉移成本小,方案更易於為實施方所接受。相比之下,證券公司、投行的行業研究能看多也能看空,但如果真的希望追蹤證券公司對所研究行業的看法,聽其言不如觀其行,看它們自己究竟買了什麼,是不是想賣什麼。


區別就在於:諮詢公司的報告是為了推銷自己(賣諮詢服務),券商的報告是為了推客戶(賣承銷股票)。共同點就是: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其實會以其它形式提供給它們各自的金主:聘用諮詢公司的客戶,以及購買券商股票的基金。一般大眾看到的公開報告都是推銷用的超前/過時材料,其中珠沙摻雜,要學會去偽存真。


一個偏重券商分析,一個偏重行業分析。

麥肯錫有比較系統的研究模型和方法,站在行業商業模式角度
券商分析側重比較和估值


目的不一樣,導致整體的分析方法、思維邏輯、報告結果都不一樣

券商的報告,是要描述某個行業是否有投資價值,並且結果是要說明這個行業中哪些公司更有投資價值。報告結果是要用於股票投資服務的。思考邏輯是宏觀政策——行業動向——上下游關係——競爭關係——行業內公司分析的邏輯。

諮詢公司的報告,目的是為行業內的公司服務的,說明該行業的行業規律、行業風險、行業機會、行業發展趨勢等。

玩笑話:看諮詢公司的報告,無法炒股;看券商報告,才指導炒股


如果說根本區別,分幾塊來談吧:
1. 面向客戶:
券商報告面向二級市場投資者。
諮詢報告面向行業內部客戶,行業新進者以及考慮進入該行業的客戶。

2. 報告的目的:
券商由於其交易中介的角色,報告的自然屬性就會偏向於投資機會發現。
諮詢報告目的在於暴露行業中的風險及問題,並提出合理性方案來解決。

3. 報告的問題:
券商報告作為賣方報告,為促進交易而對於行業內部潛在的風險有可能會忽視或者低估。
諮詢報告依賴於諮詢公司對行業的長期跟蹤以及知識積累,比較能夠客觀地反映行業情況,但由於諮詢公司自身置於投資交易之外,其報告對於運營方的作用要顯著大於對投資方的作用。


如果你指的是MBB這種諮詢公司,最大的區別是出的報告時間點。要等行研寫了一些以後我們才有時間抄啊。


為第一名的答案點了狠狠的反對。
我強烈懷疑第一名答主是諮詢公司人員,才會得出這樣有失偏頗的答案。
只有第一點是對的:

1. 面向客戶:
券商報告面向二級市場投資者。
諮詢報告面向行業內部客戶,行業新進者以及考慮進入該行業的客戶。

實際上,諮詢報告面對企業內部,提供管理解決方案;而券商報告面向投資者,提供投資建議。

而主要內容區別在於:
諮詢報告的重點在於——如果我們想贏,該怎麼辦?
券商報告的重點在於——誰能贏?

諮詢報告為了提出合理建議,有時會擴大措施的可行性。
券商報告為了推薦合適標的,有時會擴大優勢的可靠性。

舉例:
1、諮詢報告:
T公司在即時通訊、互動娛樂領域已取得巨大成功,但電子商務領域領域較為一般。綜合考慮到自建的市場競爭格局,我們認為T公司應採用收購的方式進入電子商務領域。
2、券商報告
T公司以即時通訊業務起家,依靠海量用戶優勢,成功打造了互動娛樂產業鏈。但考慮到即時通訊業務與電子商務業務的協同性較差,在全球來看也沒有成功案例,故我們判斷公司電子商務領域難以成為下一個支柱性業務。


諮詢,是熱血的,雖千萬人吾往也,給我一個支點,讓我撬起這個地球。
投資,則是冷血的,山下千軍萬馬,我自清風明月,當我睜開我的雙眼,宇宙的奧秘已清晰可見。


諮詢的冒泡,當然參考行研的啦(☆_☆)


舉例說明一下,我在寫鋼鐵行業分析的時候會參考一下券商報告,前幾天剛剛看到國泰君安行業推薦持有的幾家公司,我研究後發現這個行業短期內毫無希望可言,為啥券商還推薦持有呢?
說到這裡就是一個比較了。
諮詢比較客觀,雖然也要迎合客戶需求。我們幫客戶解決已經存在的矛盾。需要為實施結果負責。
券商的報告雖然不能說完全胡說八道吧,但是不需要為預測結果負責。他們習慣的做法是盲目誇大政策作用,無論利好或者利空。說得有點偏激,其實我還是對券商報告持有保留態度的。


剛好券商和諮詢公司都呆過,簡單說下
上面的童鞋都說過的我就不重複了,只補充一點大家沒提到過的。
券商的賣方報告質量良莠不齊,可能是碩士畢業剛入行的小朋友自己東拼西湊扒拉出交差的。
而每一份諮詢公司報告,光調研成本信息數據搜集的成本就是至少數萬塊起步,包括最基礎的信息搜集到行業內高端專家訪談。
其實很好理解,券商的報告面向的是自己的公司的股票交易客戶,由於沒有一個很好的評選機制,做得好做不好都沒有激勵。但諮詢公司的報告都是一對一服務客戶的,做不好客戶不付錢。自然這兩者的報告在質量上是天差地別的
-------------------------------------------------------------------------------------------------
最新一個券商低質報告的例子,居然抄到知乎用戶頭上了與中信建投房地產小組商榷 - Clean Data - 知乎專欄
最關鍵的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結論,抄的時候還故意修改了原數據。


瀉藥~
根據boss說的。。。核心差距是利益出發點不同
券商的研究報告,服務的是股民,目的是促進標的的交易,免費發布。當然在某些基礎上,會根某些據利益需求,做出一些修改,所以可靠性自己斟酌。
行業研究報告么,一個是貴。。。其次么,受眾差距也很大,一般是些大機構根據發展需求定製的,好點的價格昂貴,更加客觀的分析產業前景。

舉個例子吧,如果是煤炭行業的券商報告,可能告訴你,煤炭經過長時間下跌,已經接近底部;可能告訴你,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佔比還是很大的;可能告訴你有煤制油,煤制氣的概念云云。

如果是行業分析報告,可能還會告訴你未來的發展趨勢是煤炭佔比越來越低,可能告訴你環保形勢將更大的制約煤炭價格,可能告訴你進口煤的價格制約煤炭價格反彈等等等等。。。差不多就這樣吧


一個是為股東服務,一個是為股民服務


諮詢:喜歡花架子,包裝高大上,形式大於實質,諮詢一般報告的題目都寫的比較大,各種政策助推,行業前途不可限量,其實幹諮詢的對行業的持續跟蹤時間一般補償,所以行業的理解程度可能是最低的;
券商:整體較為嚴謹,美觀程度不如諮詢,幾乎全是看多報告,講究邏輯說話,深度報告數據充實,深度的模型做的還是比較細的,很多報告是實習生寫的,老大最後看一眼,90%的報告沒人看,喜歡嘩眾取寵,大部分報告質量不高,某些明星分析師的報告大家還是都比較重視的;
基金:不太重視報告的形式,報告形式比較隨意,很多時候只是做個model,或者做個PPT,需要禁得住基金經理的challenge,投資的話model會摳的很細,會參考賣方觀點和行業專家,好的買方非常重視報告的邏輯性。


諮詢公司是個很廣泛的概念,一般來說,是包括券商的,也就是專業於證券行業的公司。

當然,一般來說,我國所說的諮詢公司是指管理諮詢公司,如MBB。這種提法本身就是無知的諮詢人自我矮化和打醬油的表演。

其實諮詢公司是可以有很多專業的,以某諮詢集團為例:

風險保險類諮詢——保險經紀等(保險經紀也是諮詢的一種,甚至該公司曾經只是向客戶收費而不是截取保費),甚至代理外國保險公司在華業務(具體模式按下不表);

人力資源類諮詢——主要是人力資源培訓、績效提升等;

財務諮詢類諮詢——提供評級、驗資報告等;

銀行業務類諮詢類——這個有點神秘,我沒見過他們的人,據說可以提供影子銀行和票據風險類的諮詢。


至於兩者提供的報告的區別,一般的來說,有專業領域的諮詢公司的提供的報告更為專業,畢竟他們有自己的方法論。但是呢,由於老外,一般不會輕易讓中國人民學會這些東東,所以呢,這種專業領域的諮詢報告也需要甄別其含金量。

從法律的角度講,如果該諮詢公司拿到該領域的合規牌照,則這種報告可以用於公開出版,並在如企業公報等場合公開引用。

比如某公司為了在華開展出具評級和驗資方面的業務,就利用旗下某保險經紀公司的名義全資註冊了一個財務管理諮詢公司。

當然了,這被偉大的黨和祖國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雖然公司註冊成功,但是不給其評級和驗資的牌照。

當然了,歪果仁還是知道中國的法律是怎麼寫的。

畢竟改革開放的中國法律全面轉向盎格魯撒克遜的體系。

畢竟這些法律體系在抄襲的過程沒有向英美國交納諮詢費

畢竟英美人知道這些法律體系的漏洞在哪裡。

總之,這個財務諮詢公司在華出具的評級和財務報告(文字材料版:《)不會在市場上公開流通。


跟新下
基金的報告最重要的是實時性,沒有券商寫的那麼多,但是針對投資導向型很強,沒有目標價,買賣完全看基金經理的判斷。報告最重要的是投資建議,買不還是不買,賣還是繼續持有?
看什麼指標?eps,pe
提前判斷的是行業趨勢,必須要有數據支撐

了解行業請看券商行業深度報告...然後去趴該行業的所有上市公司年報和招股說明書,仔細研究研究就能了解個大概了。
根本區別就是目標群體不一樣。
基金投資者幾乎不看諮詢報告。想看最新的數據直接找賣方要資料庫的,所以,好的券商團隊數據很多都是最新的。
當然,招股說明書還會揭示很多有用的數據,這些大都來源於國外諮詢報告,很少見過來源於國內資訊報告的數據的。
聽諮詢公司的小夥伴說,他們很多數據都是扒的wind的...然後說是自己公司資料庫的...好多都不是一手數據...


券商報告主要是估值和分析公司股票的走勢變化(雖然基本不準確),諮詢報告主要是為公司解決問題(雖然基本解決不了問題)


我就從另一個偏門的角度說下,諮詢報告非常貴,且公開渠道不容易拿到;而券商的研究報告,基本上在市面上總能找到,但等到大眾看到時已經不是最新的了,賣方在對外公布時就已經提前將結論告知他的買方了。


推薦閱讀:

如何系統學習管理學?

TAG:研究報告 | 管理諮詢 | 行業研究 | 中國證券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