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諮詢師分離後一直很想哭怎麼辦?

我曾經請了一位女諮詢師做過幾個短程,關於人際。現在由於一些原因不得不離開家,要等一個多月才能回去。現在我和諮詢師分離已經過去兩個月了。因為我工作忙,兩個月前的諮詢也是做得斷斷續續。諮詢師對分離焦慮也認真做過處理。但是在這兩個月里我無時不感到恐懼悲戚緊張,甚至非常想哭。餘下這一個月時間裡我該怎麼辦?另外,每次諮詢的時候諮詢師都應我的要求為我延長時間一個小時,我這樣做是不是不道德的?或者說這種現象是不是預示著什麼? 請求各位幫助,我真是好難過,簡直要死了。


關於分離的悲傷:這是正常的。心理諮詢的關係,是非常親密的關係,工作過程中,會喚醒早年的創傷性體驗,修復這些創傷需要一個過程,也許會花上幾年的時間去處理,而你們只是短短兩個月的工作,離得到修復還很遠,所以重新喚醒的分離體驗會出現在你的日常生活中,這些體驗本身就是需要在不斷的感受中,慢慢適應和改善的。

關於工作過程中的斷斷續續:心理諮詢的過程,會喚醒各種壓力體驗,而這個斷斷續續的過程,恰可能在提示你在依戀中的困難,即無法建立持續的親密關係,當關係逐漸走向親密時,也會有另外一種阻力出現,使關係出現動蕩,無法保持穩定的會面。所以你們諮詢工作中出現的這些狀況是需要去討論的,以理解破壞穩定關係的動力到底是什麼。


關於每次都延時:如果從動力性(精神分析)的視角看,是有非常多的內容需要去理解和處理的,如果常常出現這種情況,對諮詢工作會有傷害性影像。一個可能是來自求助者的內部客體關係,即求助者內在某種強烈的需要被諮詢師認同,所以諮詢師無法履行諮詢師的責任,按時結束訪談;另一個可能是諮詢師自己承受著某種巨大的壓力,比如自己成長中的分離困難,或是沒有發展出拒絕的勇氣等等,所以無法按時結束訪談;再有一個可能是諮詢師自己受訓不足,還不能完全理解保護設置,按時結束諮詢的治療意義,或者不能夠承受因為保護設置所帶來的求助者的憤怒、失望等等情緒;當然,也不排除是因為諮詢師評估之後做出的某種干預性措施,但如果持續出現延時,但又沒有進行討論處理的話,這種可能性比較小。
不能按時結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有可能影響求助者現實感的建立,甚至更加膨脹某些原始性的幻想,加重與現實的脫節。還有就是給來訪者帶來內疚、自己破壞了諮詢師等幻想性體驗,如果不加處理,可能會影響到求助者的內在功能。

上面這些假設僅僅是來自臨床經驗,並不代表你們的關係中一定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所以僅供參考而已。


應邀!

題主的悲傷和淚水與早期創傷相關,是宣洩還是再創描述上無法區分。

心理諮詢在現代有電話,視頻,網路等方式,在早期,書信也有。

題主可以考慮是什麼沒有和心理諮詢師用替代方式,或者是否和心理諮詢師探討此類問題?

題主目前狀況和心理諮詢目標關係?

至於最後多的一小時,是指在已支付一次心理諮詢45分鐘到時後,心理諮詢師又無償加了一個小時?
這是來訪者內心渴望的想要的更多的,是心理諮詢師理解和操作上職業部份,是來訪者本身能力或者說魅力,心理諮詢師去督導會更有效。
如果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在雙方明確下加一個時間段,那麼有時候也會是工作雙方需要的。


題主可以在盡情流淚時候注意補水,洗臉用眼霜保養,問問這些淚水在訴說什麼。


從你的描述來看,我感覺在這段諮詢過程中,你還沒有完全解決對諮詢師的「依賴」。諮詢師在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寬心,很有安全感,一旦諮詢關係結束,就會覺得很恐慌。這說明諮詢仍要繼續下去,千萬不要放棄,一旦放棄就取不了很好的效果了。

另外,我想說的是,現在QQ、微信等網路如此方便,雖然無法面詢,但是網路諮詢仍是可以繼續的。有些特殊情況,沒必要時時都追求面詢的機會,只要雙方建立了諮詢關係,雙方彼此信賴,那就可以用其它方式延續心理諮詢,不要因為工作忙等原因而中斷了治療。

一個良好的諮詢關係,雙方彼此信賴,而突然間消失,這是非常不利於治療的。我建議你有空的時候,可以和你的諮詢師協商,看看能不能採取電話、文字交流、視頻等方式進行下去,我想這能緩解一下你的焦慮癥狀。


分離後的焦慮,以及要求諮詢師延長諮詢的時間,這些在諮詢中是常見的事情,也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會有的情理之中,所以,把它當作一種可以被寬容的訴求,這樣,不在焦慮之上再加一份自責。
當然,這種現象,背後確實有著豐富的心理學含義,而它也正是需要並且最適合在諮詢中去討論的素材,要知道,任何諮詢中出現的問題,都是成長的契機。所以我就不在這裡分析它的原因了,和諮詢師去共同面對、探討、解決,是最好的方法。
前面兩位前輩也講到了,可以用多種方式去繼續諮詢,比如視頻、電話、文字等等。在自己的心孤獨而無可依靠的時候,這些方式都可以讓你得到一些支持。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自己無法離開諮詢師而更加自責,責怪自己不夠獨立、不夠堅強、不夠成熟,從而對繼續尋求幫助非常的猶豫,而我想說的是,不必猶豫,求助永遠都是勇者的行為。
祝好。


這個世界上許多自認為心裡有毛病的人,其實按照卡倫霍尼的說法,自認為有心理問題的人才是真的有病?我曾經也抑鬱,曾經對生活失去抑鬱,如今我覺醒了。亞里士多德說:天才都是抑鬱的。我們越是抑鬱其實我們更接近於天才,因為只有天才對任何事情都是敏感的,君不見那些神經粗大的人從來不抑鬱,因為他們是幸福的,和不敏感的,他們缺少對生活細微感受的能力。如果讀過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原因的基礎》的話,我們就會知道,在古時候野蠻人是幸福的,因為那時候沒有形成社會,法律,每個人都是截然獨立的,也是真正自由的。如果我們體會到我們抑鬱的原因是我們的智慧高於其他人的時候又作何感想?牛頓是極其脆弱和愛哭的人,也是敏感的人,但這才是他成為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的原因,他發現了地吸引力,微分方程,視覺光學,還有一個記不清了,若是一個人得到任何一個偉大發現那都是非常偉大的,所有有人稱讚說:牛頓是上帝派來告訴我們關於大自然真理的使者。天才最愚蠢和可喜的地方地方在於他還沒有覺醒和不自知。不知道自己擁有自己擁有偉大的力量,抑鬱就是我們真實存在的證據。

喝多了,錯字有若干個,但沒關係,人的命運因其性格原因有其必然性,我又何必為石頭不懂我的傷心而哭泣呢。


無間道。
梁朝偉把他的諮詢師上了,我也感覺他們是真愛。


想到一個漫畫『昨日青空』
裡面有個詞叫做移情
和題主的情況很類似


作為一個與你面對過相似問題的人,我不知道我的處理途徑是否適合你……
嗯……我的處理辦法是說服自己,剋制自己各種情緒到分離一年之後,過了理論上(我理解的)可以建立其他關係的時限之後,和他聯繫,加了前諮詢師的微信。
但是同時,我很明白自己與他之間的界限,以及很多事情是我自己的問題,所以只是有時默默點贊,教師節、生日和新年時分別留言「教師節快樂」「生日快樂」和「新年快樂」,其他的事一律不做不評論。
實話說,那一年裡我經常十分痛苦,當然那一年裡我面對的壓力也比較大,並不全是分離焦慮所導致的。在處理完現實生活的壓力問題且過了時限之後,我發現自己還是想處理和他的關係,斟酌了一下,在我覺得不算很打攪對方的情況下,以這種方式處理。他通過我好友申請的那一天,真是感覺十分圓滿……這種釋然的心情持續了蠻長的時間,然後現在,大約是半年之後,我基本和這種分離焦慮導致的情緒(或痛苦或釋然)分別了,很好、或者比諮詢前更好地在過現在的生活。他就像一個很遠的普通朋友一樣靜靜存在在聯繫人里,或許其實是心裡的某個位置,我覺得如此很圓滿。

這是我的處理方法,我自認為是適合我,也不大叨擾他的,但並不一定適用於題主的諮詢關係。因為自己也經歷過相似的情境,所以寫出來分享,這種療愈的過程我無法解釋,也覺得十分微妙,不知道能否為題主給予一些借鑒。

關於延時
其實我那時候也希望諮詢師為自己延時,我的原因是,希望諮詢師能被自己吸引,故而願意多和我多說一會兒話。可能很希望自己是被愛的吧。不過每個人的原因不同啦~

寫到最後,我忽然很想和我的諮詢師說,真的很謝謝你。謝謝你為我用心的一切。不敢在現實中和你聯繫什麼,真的希望你平安快樂啊~

————————————時間的分割線————————————
又是一年平安夜,離上一次回答這個問題已經過去一年有餘了。時至今日,我已經完全融入自己現在的生活,對於過去和諮詢師別離的悲傷,已經自然放下了。
和他並不完全是路人,有時會在他的朋友圈看見和工作有關的內容,時而點贊,沒看見也不再覺得焦慮。
現在我相信,無論什麼情緒,總是有放下的時候的。面對其他事的時候,也會感到如此。


作為一個沒有處理好分離焦慮,痛不欲生一年多的過來人.
真的快死了
真的快死了
真的快死了
。。。。。
只能說我這段時間天天想死,真正的想自殺,每天都要假逼的笑,演示的真好錒。可是哪個會知道,TMD我居然會為了一個只見了20面的人難過的要自殺了。然後,失眠了將近半年了,每天什麼事都幹不了了,哎呀。沒有辦法了。無助的我只能找到這個諮詢師說我要回去做諮詢,可是這個諮詢師居然說她沒有時間見我。。。。。。。
害的我又重新找了一個諮詢師,專門處理這個問題
我也不知道為啥會這樣


你相當於直接注射,普通嗑藥已經沒用了,建議你在找一個諮詢師


有需求就應該滿足需求。這是許多事情的源動力。既然希望交流,就應該多交流。只是在這當中,卻也需要尊重對方的勞動。諮詢方式有多種,可我相信諮詢師的時間有限,也有價。人們需要時間掙錢,而掙錢就可以購買他人的時間。買賣,雖然俗氣,卻也是相互體現價值的方式。


她會這麼想嗎?對於她來說你只是她眾多找她諮詢的人中的一個


這是不是就是心理學裡所說的移情現象?


移情,與反移情。


推薦閱讀:

想自殺而又不敢是為什麼?
有點厭煩自己的性格善良?懦弱?包子?一味忍讓?
每當學習新事物都會感覺焦慮,怎樣緩解這種焦慮?
如何拯救一個家族遺傳性精神分裂症的女孩?
假如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不順的事,你心中有氣,出不來咽不下,你會怎麼辦?求解?

TAG:心理諮詢 | 恐懼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