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走出習得性無助,擺脫懦弱型人格與消極的心理暗示,與自己和解?

主要問題:1懦弱型人格,極欠勇氣,猶豫不決,患得患失,多愁善感 2消極的心理暗示,自我貶低(自己壓抑自身靈氣,而後表現得愚鈍)3以上兩點導致習得性無助,正處高三,有能力去弄懂題目,但是沒有積極性,不止影響學習,連生活中也自暴自棄,頹廢狀態。

具體表現:1當上課有創新想法,心裡想舉手表現,卻不敢,而後內心一直猶豫,猶豫久了就會喪失積極性,不想再表現,連有知識點沒弄懂也不敢去問老師,好像對長輩有種內心恐懼2打籃球,眼睜睜看著球從眼前飛過,卻不伸手去斷球,而後內心不斷會問自己,陷入深深自責,內心積極性的問題(不止打籃球,生活中也是如此)(由此我悟到:遲則生變,機遇轉瞬即逝,本應是內心肯定因猶豫卻變為內心貶低,且事還沒做成,過去10年我經歷過太多《想表現,想爭取—不敢,內心猶豫,沒做—自責,自我貶低—下次遇到又是如此,久而久之碰到這種情況內心連積極性也沒有了,直接選擇放棄。3從小得失心重,小學一年級—背課文,擔心別人比自己先背完,內心緊張,在背到最後一篇時朋友暗示我可以矇混過關,在那一念之間自己選擇了慌並聽從了朋友,是否從那時起自己就學會了焦慮?小學六年級考試慌,緊張,大腦空白,慌亂中選擇抄襲舞弊,而後初中高中每逢考試都過度焦慮4,三年受抑鬱焦慮折磨,服鹽酸舍曲林一年。5胸口處有一種壓抑感,是自己給自己的壓抑—是自我貶低的心理脈衝6當我在某件事上表現出色,老師或家長表揚時,自己馬上就慌了,亂了,而不是做得更加棒(比如跳繩,本來跳得快又好,一聽到表揚,馬上亂了節奏,再難找到那種好的狀態)

我所想:1儘管意識到A輩子不長,下輩子不一定能遇上,趁還來得及,一定要不留遺憾,B千年後,我們都將成為歷史的塵埃C我體內的端粒在一點點縮短,即我的生命時間在一點點流逝。D能救我只有我自己,可是我竟然還是不能夠振作,2所謂的抑鬱焦慮失眠,都是自己給自己的懲罰,精神上的自殘(這是否與自身免疫病同理,儘管一個是生理,一個是心理)庸人自擾,自亂陣腳,一切都是因為放不下,不敢承受失敗和失去,終於意識到是性格決定成敗,還有心境—記得初一時與弟相依為命,每周五一想到回家可以看到弟就很開心,學習上更容易投入,是腦內嗎啡幫了自己的忙,那種投入,安靜的狀態特別是精神愉悅的時候大腦的工作效率更高,還記得那次初一期末考,一個學期沒回家的母親回來了,那天晚上是和母親在聊天中不知不覺睡著的,第二天早上自然醒後頭腦特別清醒,那天的考試感覺發揮得特別好,那是我惟一一次不緊張的考試,當然這其中的因素還包括我考前的複習好,那個學期的學習很認真。3我常會感慨人的奇妙,CHONP等各種元素就可以構成一個活蹦亂跳的人,肯定有靈的存在,所以我明白我的問題是我對自身靈氣的認可度與真愛度不高,自己壓抑自己的靈,所以我想和自己的靈和平共處,融為一體。關於靈(我過去10年(我今年17)在接觸人的過程中感覺確有靈的存在,我們稱之為氣質,與某些自信的人,或者成功的人靠近,交流,我可以感受到他們身上的一種能量場,一種吸引你的人格魅力。他們無一例外都是自信的。與高人接觸,會有一種被同化的感覺,我在想是否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而從他們身上不自覺習得了懦弱還是否可能是父親基因的影響,因父親爺爺都是懦弱型人格,儘管父親不是爺爺親生的,並且我家族中沒有情商高的人或者成功人士。4君子小人總在一念思量,可這一念需多厚重的修養,需多高的覺悟,怎麼提高覺悟?這麼多年我性格上的重大缺陷一直在的原因—我從未正面去面對去做出改變5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所需要的勇敢,去爭取,不要臉,這些素質,我竟發展的是相反的那面6習得性無助(坐以待斃)太可怕了。7我總提醒自己—站起來,整個世界都是你的,相信人類的力量,不要浪費青春,不可苟活,只有你自己能救自己,幸福靠自己用手去抓,天助自助者。

我知道該怎麼去做:1隻有一點可以獲得自我肯定—做自己內心想做的事並成功且做的時候得果斷且快,才能獲得自我獎勵,自己的內心動力,良性循環,更加加強去做那件事的積極性(這裡涉及人大腦獎賞系統的運用)2我發現了暗中影響我能力發揮的「東西「—消極的心理暗示,因為我發現自己有能力,我在靜下心來學習的時候,效率很高,從小學到初中,我一直是班上的佼佼者,並且在數學方面被初中數學老師給予過高評價(某些題班上只有我一個人做出來),後來考上縣一中,1000多個人中我排80多,那是在參加過預科班情況下,並且考試十分焦慮的情況下,高一剛進一中軍訓那個星期包括那幾個月都是精神恍惚的狀態—因為我到了新環境心裡總有恐懼感。3我需放下—不在乎得失,不在乎結果,不在乎面子,(為這點我努力太久,可始終沒做到)是我還沒覺悟,沒看透?(有趣的是人的認知水平可以提高,可我為什麼總無法改變認知?)

怎麼走出習得性無助,擺脫懦弱型人格的痛苦,變消極的心理暗示為積極的心理暗示,發揮出我的能力,潛能?.

如果你願意花空閑的幾分鐘時間,哪怕只是看一看,不勝榮幸!? - 心理學一個掙扎的高三學生,接上文。? - 心理學


被認證小黃標蓋住的一句話簡介:武大心理學學士,賓大教育學碩士/留美的心理諮詢師,提供遠程諮詢服務/了解詳情和預約可私信或公眾號(ID: yuhuixinli2017)

看得出來,題主對自己的問題做了比較多的思考,認為自己具有習得性無助,懦弱型人格等。希望題主能明白,正如身體上的疾病需要醫生的診斷一樣,心理上的問題也需要專業人士進行診斷。如果根據書上的描述,再結合自己的經驗,就給自己扣帽子,這樣其實對問題的解決是很不利的。

心理學上認為,認知影響行為。如果題主就認定自己是「習得性無助」「懦弱型人格」,那很有可能會不自覺地在行為上表現出無助、懦弱等情況。而當題主發現自己的確表現出無助、懦弱等情況時,可能又會加深「習得性無助」「懦弱型」人格的判斷。即便一開始問題沒有那麼嚴重,在這樣一個「覺得自己無助——表現出無助——加深自己無助的觀念——表現出更嚴重的無助」的惡性循環中,問題也會逐漸惡化。

因此,題主可以嘗試(1)改變歸因的方式,把問題歸因到內部的,可以改變的因素上。如果題主把問題歸結到朋友的慫恿和長輩的影響這些外部的,我們難以控制的因素上,其實對問題的解決幫助不大。畢竟,我們還是要和長輩、朋友、老師打交道,也不能控制他們做什麼,不做什麼。如果認為「因為朋友慫恿我才考試舞弊」「因為爸爸懦弱沒做個好榜樣我才不敢表現自己」,即便算是找到了一個理由,對問題的解決幫助也不大,畢竟我們很難強求別人改變太多。

如果把不敢展現自己的問題歸結到「懦弱型人格」這些內部的,比較穩定的特質上,對問題的解決其實也沒太大幫助。我們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格是一種相當穩定的特質,要做出巨大的改變相當的困難。

因此,題主可以把問題歸結到內部的,比較容易改變的因素。比如,我上課不敢發言,其實不是因為習得性無助,而是我缺乏和老師打交道,當眾發言的鍛煉。只要多在這方面下功夫,多付出努力,我其實是可以做到的。把問題歸結到努力程度上,我們就會找到一個可以改變的方向,不至於感覺現狀難以改變,不至於太過迷茫。

(2)認清自己目前的狀況,不要強求自己立刻達到理想的狀態,而是根據目前的水平制定一個現實的,有操作性的的計劃。以上課發言,表現自己為例,題主的目標是能夠勇敢地舉手,展現自己真正的風采。現狀是上課發言感到恐懼,不敢找老師。

那麼,題主就需要認清現狀和目標間的差距,制定一個可操作性的計劃,根據自己的接受程度努力地向目標靠攏(行為塑造)

一開始,題主可以試著向自己的好朋友提問,並在平時和他們發表自己的觀點。等到適應了這個過程,可以在自己的寢室,或者幾個好朋友面前發表自己的觀點,鍛煉自己公眾場合發言的適應程度。等到適應了在熟悉的一群人中發言,題主可以嘗試和自己平時不大熟的,但相對友善的人交流,發表自己的觀點。根據「熟悉的一個好友——熟悉的幾個好友——不熟悉的一個同學——不熟悉的一群人」的流程,鍛煉自己發言的勇氣。如果已經適應了在不熟悉的人面前發表自己的觀點,那課堂這樣一個「既有熟悉的人又有不熟的人」的發言環境,對題主來說也不再是一個太大的挑戰。

另一方面,題主也需要鍛煉在老師面前發言的能力。流程和上面差不多: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去辦公室問老師——找到自己覺得性格比較好的老師,試著自己去辦公室問TA一個問題——試著問TA多個問題,並發表自己的看法——不僅問問題,也和老師聊自己心理上的困惑,或者生活上的情況——和其他老師重複這一過程——在和老師們都熟悉後,試著在課堂上回答自己有把握的問題——回答比較難的問題——適應舉手發言的過程。熟悉了在同學和老師面前發言之後,相信課堂發言對題主來說應該是可以應付了。

根據這個流程,題主也可以用行為塑造的方法解決打籃球、考試心態的問題,慢慢靠近自己的目標狀態。

(3)在目標完成後給自己一定的獎勵,每天給自己一點積極暗示。心理學上認為,如果我們預期到實現了某個目標後,會得到自己希望的獎勵,那我們會更有動力去實現這個目標。

題主可以在自己成功完成某個步驟後,給自己加一餐自己喜歡的菜或者零食,買一些自己喜歡的小玩意等。這樣一來,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個實現目標的過程是愉快的,會更有動力去實現目標(等題主從完成目標的過程中體會到足夠的滿足感和愉悅感就可以停止物質獎勵了)。

此外,就像認為自己「習得性無助」可能會加重無助的表現,陷入惡性循環一樣;每天睡前、起床後在心裡對自己說「XX任務我完成得很好,學到了很多新知識;堅持下去,我也能完成任務,實現自己目標的,加油!」根據自己完成任務的情況,真誠、具體地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題主也能慢慢地變得更加自信

(4)對高考做一個比較實際的預期,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心理負擔。高考還有幾個月就到了,對自己的高考情況做一個預期是很正常的。看得出來,題主對自己要求很高,認為憑藉自己的能力可以考得很好。這樣的預期是很正常的。

但與此同時,也希望題主能夠根據自己高三以來的學習情況,和自己每次月考後的進步速度,做一個比較實際的預期。對自己的要求,可以在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拔高到自己仍然能夠夠到的高度就可以了。比如自己數學高三上學期初是100分,期末提高到110分。那對於高考的預期,就可以是盡量衝刺到120分,有機會就再往上拔高一點。如果將目標定到130,140分,和省里名列前茅的同學一爭高下,那現實中的進步速度和預期不一致,就會導致認知失調,可能產生焦慮、緊張、抑鬱等情況。因此,對自己做一個合理的預估也是調整負面情緒的重要方法

(5)在行動中解決自己認識上的問題,而不是強求先解決認識上的問題後,才改變現狀。從描述中可以看出,題主似乎想得比較多,實際的行動相對較少,有這樣一個預設:我要先解決自己的認識上的問題(「靈氣」被壓抑),走出這些心理問題的困擾(習得性無助等),才能開始好好學習。

心理學上認為:認識和行為是相互影響的。認識可以影響行為,但行為也能改變認識。因此,當題主感覺從認識上(懦弱型人格、習得性無助、焦慮)著手比較難以解決問題, 那就先從行為入手,根據(1)(2)(3)點中的建議制定目標,實現目標,體會到成就感和滿足感。當發現自己能夠實現目標,循序漸進地提高自己時,題主也會慢慢明白自己不是一個懦弱、無助的個體,改變自己原先的觀念。

也建議題主就是把心思放在任務的完成,而不是向別人證明自己的實力上。心理學上有表現目標:具有表現目標模式的人,做事情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良好評價。當他們感覺任務太難,自己完不成時,會有很強的挫敗感,從而用各種方式迴避努力,為失敗開脫,保護自己的自尊不受損;也有掌握目標:具有掌握目標的人,會把心思放在任務的完成,能力的提高上,他們面對困難時會想各種辦法解決問題,更能夠堅持下去。

希望題主可以明白,你壓抑自己的「靈氣」,考試時大腦空白,在打籃球時不敢接球,想法太多行動太少,可能也是因為你太過在意別人的評價,害怕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被別人嘲笑,因此用這些消極的方式來迴避努力,避免自尊受挫(努力了仍然不成功)

因此,我也希望你能夠立刻行動起來,在行動中證明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放任自己沉浸在各種幻想,對別人反應的各種在意中。如果你能夠立刻行動起來,把心思放在掌握知識上,根據前面提到的方法制定目標,實現目標,不斷提升自己,那就能在備考期間儘可能地提高自己;如果太過在意別人的評價,擔心自己的能力不夠而用各種方式逃避努力,沉浸在各種想法中,那就可能會浪費很多備考時間,影響自己的發揮。

其實我特別能理解題主的狀態,也明白改變思維方式,開始行動,不斷堅持有多麼困難。但無論如何,也希望題主能夠按照計劃,立刻行動,掌握知識,保持平常心地堅持到最後。只要做到自己的最好,不管結果如何,都可以問心無愧

——————————————————————————————————

遠程心理諮詢請私信或公眾號了解和預約,

經授權發布的案例可見:(個案記錄1)自愈力:在苦難中燦爛的向日葵女孩 - 知乎專欄。

個人公號 : 宇輝心理 (yuhuixinli2017)。關注實操和自我成長,傾聽陪伴你的諮詢師,歡迎關注。

——————————————————————————————————

公號福利:即日起關注我的個人號並留言,我將挑選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回答並整理成文。具體方式可後台菜單「我要上問答」了解。


不請自來,非心理學專業,一己之見。

性格其實是環境塑造的,童年的經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幼年時代,哪怕是雙胞胎,老大經常慘遭周遭人等批評,而老二成長在充滿鼓勵的環境中,由此可能造就性格迥異的兩個人,結局當然不一定是老大消極老二正面,也有可能是老大堅韌不拔,老二遭受一次打擊就萎靡不振,性格塑造是非常複雜的過程,但這些早在童年時代,中二病發之前就基本結束了,長大之後,想要徹底改變,非常困難。

所有的人,都是例子,包括題主。題主的環境造就了題主的現在,改變是困難的,改善是很容易的,而題主顯然也知道應該怎麼去做。

OK,提供辦法

  1. 西方有類似於互助會的活動,(例如美劇《MOM》,老媽這部劇里,大量場景都是在互助會中拍攝的)就是一群人圍坐在一起,輪流發言,暢抒胸懷,絕大部分的成員並不需要幫助,只是求得安慰,彼此鼓勵,尋找信心,我不知道題主在哪個城市,某些城市確實有類似的公益組織,若沒有,參加一些慈善活動,活動之後一般會有集體總結,也會有機會給你上台發言,可能強制可能自願上台,這是對參與者彼此的鼓勵和認可,上去幾次,哪怕是道個謝,接受大家的鼓掌就行,幾次之後,人就會開朗陽光起來,我身邊甚至有之前沉默寡言,現在能夠上台表演節目的例子。
  2. 運動,這個是經典藥方了,你見過有愛好運動的人很負面很消極的嗎?怕是聽都沒聽說過吧。每天不要多,3公里就夠,半小時肯定跑下來了,走10公里不如跑3公里,這麼年輕,一定要放開加速跑,就是要體驗那種極速心跳的感覺,習慣了就不會緊張了,緊張的時候心跳快,再快,能快過跑步?真的跑出成績了,心跳也會減慢,更不容易緊張了,運動員的心跳就比普通人心跳慢很多。我個人的最高運動量是每周40公里,最少是5公里,看空氣質量和膝蓋的損傷情況決定,總之,跑步是成本最低,最簡單的運動方式了,對提高睡眠質量、改善情緒,都有極為明顯的正面作用,不信可以試試,不管是去面試、商務談判還是約會,提前足夠長的時間,最後一公里的路程用跑步的方式完成,趕到現場後花10分鐘調整情緒、心跳和呼吸,效果會有極大的改觀。
  3. 練攤……鍛煉自信的最好方法之一,批發個100元的手機殼、發卡之類隨便啥小玩意兒和一塊布就可以開張了,當然,體格素質要好一些,至少要跑得比城管快,那邊一喊這邊一卷,跑得那叫一個high。我自己沒練過,倒是以前念書的時候晚上出去吃夜宵遇到城管來掃蕩,好幾次幫烤肉小販抬著烤肉架往學校里逃,有意思得很。以前高中時代,為了一塊Voodoo卡,暑假裡去魔都的中創電腦城4樓,正兒八經地做上了銷售員,整兩個多月沒休息過一天,業績居然很不錯,老闆還一味挽留我做店長,這段經歷大大鍛煉了自信,基本褪去宅男氣,題主應該跟我當時差不多年紀,完全應該去鍛煉以下。
  4. 遠離那些負面消極的人士,不管他是你親爺爺還是你生身父親,原則上離得越遠越好,甚至要避免交談,哪怕是在過年時候的餐桌上。一般的社交場合,上流社會分享生活,中產階級分享經驗,社會底層各種抱怨,遇到這種場合,能避開就盡量避開,不用擔心什麼面子不面子的問題。在目前階段,這類人只會把你拖得更深,可能幾句無比消極,情商為負數的話,就讓你幾個月的成果前功盡棄,當然,這不是他們的錯,這就是他們,是你的家人,你沒有選擇,你也改變不了他們,你所能做的,最多就是避而遠之,先拯救自己,之後再考慮其他的吧。
  5. 補充一點,有些事情,可以跟朋友傾訴,但是,朋友的建議要少聽,畢竟朋友和互助會上的各色人等不一樣,好朋友和你同齡,社會閱歷也差不多,不客氣的說,都是沒踏上社會的學生,所見所聞都是差不多,如何能提供有價值的建議?所以,這種來自同齡朋友的建議,通常是出於關心和友情,而非基於經驗和理性,聽過就罷。而情商極高的朋友,一般不會輕易提供建議,只要能傾聽你說話,這就夠了,如果有這類高情商的人做朋友,那就是你學習的榜樣了。

我超喜歡 彼得·德魯克 90歲大壽前夕 的一段對話,大概如下:
問: 大多數的人都被問題所擾?
答: 你要學會與問題共同生活,而不是去解決問題。等你到我這個年紀的時候,你的身體就會到處都是問題,如果你不想被問題所擾的話,那你就得躺在棺材裡了。

習得性無助,抑鬱,恐懼,拖延,焦慮......很多心理問題都有相同的共同點。
但是絕對絕對不要把這些問題當成心理問題來尋找解決方法,
你真的沒有必要讓自己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只要能夠平常生活就足夠了。

解決方案:
1,身體,
身體健康,最低標準:每天俯卧撐100,兩天跑一次慢跑5公里,平均每天時間不到30分鐘,(換成跳繩、籃球也可以)
2,環境,
環境友好,換一個不會讓自己感覺太多壓抑的環境。
3,經濟,
獨立自主,能夠滿足日常生活。
4,(心理),
按重要性排名,前三點做到,大部分人就足夠正常生活了,再次提醒,真的沒必要當成心理問題,這只是生活中的小問題而已。
如果前三點全部做到,問題仍然存在,這時再考慮去找心理醫生。

警告:
你只要健康快樂,去追漂亮的妹子,去做喜歡的工作,生活的意義逐漸自然的就會感受到,
不要考慮宗教、哲學、心理學,這些很容易讓你陷入坑裡。
我認識幾十個二級心理諮詢師,他們也有一堆問題,
我有段時間跟和尚一起生活,他們也有一堆困擾。

ps:因為你太像曾經的我了,聰明到以為任何事都搞得定,我相信你的確可以做到,但這條路浪費的時間太多了,
這篇回答是寫給曾經的自己的,希望你能避免。


好長的文章,看來你還真是一心思細膩的孩子。不知道我聽沒聽的全面,好像一方面自己希望自己能變得更加有能力,但是另一方面自己又有些害怕自己真的這樣做以後會面對不好的結果,於是一方面自己責怪自己的懦弱,但另一方面真的對自己能不能行有著一些懷疑。恩,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從我這個角度來說,還真的是兩方面都有道理。一方面我能感到你希望自己表現出眾的願望,另一方面我又能感到你內心恐懼的真切存在。有趣的是,我聽明白了你的狀態,但是說實話,你到底在害怕些什麼?你擔心發生的場景和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我卻真的沒太聽明白。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一個咕咚來了的故事,如果沒有的話,請去百度一下把,或許我年紀大了(笑)。你知道很多時候人的焦慮比事情本身更可怕,它就像一個咕咚讓我們不敢前進,原地自責。不妨去找你身邊的人、或者專業的諮詢師聊聊你的害怕,到底你在擔心什麼?你希望在別人心中塑造什麼樣的形象,這有什麼困難。相信你會有很多新的發現,祝好!
來自中心諮詢師 李昂


抱抱題主先~~每次看到中學的孩子有了抑鬱或者焦慮的情況都會覺得很難過,因為這個時候的你們是最無助的年紀:經濟不獨立,學業壓力一大堆,很多人的家長還沒有關於心理問題的常識,所以不能給予你們其實最最需要的心理支持……

如果你確定已經患有抑鬱症或者焦慮症,除了吃藥之外,能給你心理支持的親密關係是你康復的最大保證。可是你不能選擇你的人際關係和家庭環境,這我知道。

說說我自己的經驗教訓吧。
1,一次只做一件事。【請你】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句話。
2,過度沉思只能讓事情更糟,所以,起來做事。【任何事】吃,喝,寫字,畫畫,溜達溜達,唱兩句歌,聽歌,擼……什麼都行,只要別再去想:我為什麼這樣?我應該怎樣?不要【想】,去【做】
3,把前兩句話寫在很多紙條上,貼在你目之所及的地方,還有手機屏幕,電腦桌面……


祝好~


很大程度上人不不過是激素、荷爾蒙的奴隸,低落、張揚、亢奮、無力,通過改變內環境快速調動情緒也是一種改變自我的方法。

來點實用的吧,本人迴避型人格障礙、神經官能症,題主說的狀況我都犯,幾年了,森田療法、正念療法、理性情緒治療等皆有所嘗試,可惜達不到好的效果,然而跑步卻親測有效。

特別是在跑完步,不要休息太久的時候講話微有喘息之間,思維活絡,精神矍鑠,行動力和執行力變得強而有勁,趁這個時候,再去跟人對話,再去提問,再去回答問題......反覆幾次,你就會體會到活力和激情的慫恿。

當然待腎上腺素和多啡肽回落的時候,你會打回原形,但嘗試多幾次,你會體會到那種自信的感覺,並慢慢形成常態化而不再藉助跑步工具,望耐心體驗這個過程,祝好。


需要很多很多成功的體驗,切切實實的體驗,空想是沒有用的。 從小的成功開始積累,然後你會發現,自己的作為正在強烈得影響著你的世界。


感冒發燒無法上班,就渾渾噩噩的過來答一發。

說些本人真實經歷。

我從小生活在五線小縣城的農村,可想而知所處環境的惡劣。1997年我們才分地,這時離改革開放已經過去了17年,對內地五線縣城就是這麼落後。對很多人已經下意識的想到了,我的家鄉就是河南。生活環境有多麼惡劣呢,舉個例子,2001年,全村一多半的80後都在外邊打工,村子裡只有一戶人家是紅磚砌的平房,其他全部是草房——就是茅草黃土坯房。全村的年輕人都在外邊打工,就是去南方工廠打工,依稀記得月工資就是400人民幣上下。過年才吃得起肉,村子裡幹活的主力是耕牛。可想而知,這種生存環境下,讀書上學對村裡人而言,是多麼重要的機會——甚至可以說是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但是我想說的是,並不是窮困讓我們村的學生多麼努力多麼優秀,恰恰相反,村子裡同齡的,除了我之外,全部沒有進大學校門,一半人高中沒有讀完————這恰恰說明了,惡劣的生存環境,對一個人的性格塑造有多麼重要的惡劣影響。

那種艱難的環境下,生存超脫於生活。生存的要義就是生產資料的掠奪。很多人的眼界開始變得狹窄,變得為了眼前的零碎利益而大打出手。初中的時候,我們這個農村學校的幾乎一大半學生都在拉幫結派,抽煙喝酒。在學生裡面流行的觀念是古惑仔,滿地中學生,都是染髮燙髮抽煙打耳環,口口聲聲喊著兄弟義氣,整天都是打打殺殺的口號————當然絕大多數都是喊喊而已,真正的刀光劍影是見不到的,但這不妨礙他們在教室裡面分階層劃地盤,於是,每個班級都會有那麼幾個所謂的大哥大,同樣,也會有那麼幾個被經常群毆的對象,用他們尊嚴的被踐踏被欺負成全所謂的老大們的形象。這些被欺負的同學,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得性無助的性格。我長期觀察,這些同學的共同點是一樣的——沒有靠山。要麼父母殘疾或者弱智,要麼同村人口稀少,要麼被教師欺負。總而言之,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善良。而同樣的,農村教師惡劣而又卑鄙的性格在這裡被無限放大,他們教唆欺負班級裡面有殘疾的同學,暗地裡教唆班長欺負學習成績差的同學,讓他們退學————為了保持教師那良好的業績。班長們串通一氣,自己組織學生會,同樣的,學校里最大的惡性組織恰恰是有學校做後台的學生會。學生會把持著學校的煙酒專賣權,學校內的小賣部由於不是內部人員,沒有這個權力,也屢次被學生會敲詐。這些都是真實的,都是我親眼所見親身體會。

說了這麼多,我想說的是,生活環境對一個人性格的影響有多麼巨大。由於惡劣的生存環境,混亂的學習環境,我們那裡性格正常的學生不多,在心理學教育沒有觸及的廣大農村角落,大量人口深陷心理不健康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不要說有多少大學生,甚至連高中生都稀少。

習得性無助的根源不在你,在於你生長的環境,不斷教唆你的教師,不能給予支持與幫助的家長,更多的是來自於欺負別人並樂於劃分陣營的同齡同伴。他們共同組合,長期性格的被壓抑,使你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並且自然而然的具有了習得性無助與懦弱性格;但是你要注意的問題是,別人的過錯使你患上了嚴重的心理問題,而使你無法正常生活,浪費大量時間與金錢無法擺脫的心裡痛苦的那些施暴者,卻對你的生活不負任何責任。你如果無法擺脫這種強烈的心理暗示,無時無刻的心裡壓抑,那麼你最終會無法承受,走上各種不好的道路。要麼過於絕望走上自殺道路,要麼憤世嫉俗走上暴力違法道路,無論哪一個,對你都沒有好處。

我接觸過很多習得性無助者,嚴重抑鬱症患者,符合你的這種情況的人不少,認真接受治療都可以被治癒。你的情況只是抑鬱症嚴重加認知錯誤,你對當前情況的分析非常理性,對自己的問題也具有非常清醒的認識,也會配合治療,總之,你的問題非常常見,也容易治療,要相信現代科學。


但是你的這種心理問題,在這裡提問是無效的,很多養尊處優的知乎er只會火上澆油或者冷嘲熱諷,真正想幫助你的人也不過在灌雞湯,廢話一堆毫無用處。你需要的只是專業心理醫生,你的這個程度需要吃藥,內分泌嚴重失調,並且大腦皮層受刺激程度過於敏感。我敢判斷,你的日常生活有多麼混亂,邏輯思維嚴重受損,懶惰,並且十分嚴重,懷疑你連洗澡洗衣服的力氣都沒有。去三甲醫院看精神科,不要做心理諮詢,吃藥搭配認知療法,加上邏輯的慢慢培養,會對你的病情幫助巨大。


無論什麼問題想多了都是一把刀,越是內向的人越容易忽略外來人際相處所受到的氣場影響,如你,越容易沉浸在你自己所謂的問題中無法自拔。借用某大神的話,永遠不要給自己貼上病理標籤。以下是我的拙見:

人是環境動物,你如果試圖在自己身上追根究底探索出這種你看來是「病態」的始因未果,何不嘗試逆向思維,從自己周邊環境,像生活環境、學習環境、父母朋友的相處等處著手。

生活環境:
也許你的家庭環境並不寬裕,你也許是在寄宿制學校,每月的生活費也就不知覺中成了影響你情緒的一大因素。舉個栗子,就是我自己。大學時每當月底時我都會極度焦慮,瞅著空癟癟的錢包無所適從,做什麼事情哪怕是上個自習都深感壓抑。這樣的情況在跟父母打過電話,父母將錢打過來,然後自己興沖沖跑到餐廳,點了一大碗自己平時不捨得吃的排骨米飯,並嗷嗷吃的精光時迎刃而解。

你的學校是否是個封閉式寄宿學校?如果是,那樣你的生活環境基本是與家無關,這樣封閉的環境,其實就如電影《致命遊戲》里所設定義的狹義」社會「。所有成員,如你、如你同學、如你老師,都接受了這個」社會「所賦予的責任與義務。你的責任與義務似乎就是學習,好好學習,最終考上理想大學。這樣的限定下,哪怕不是寄宿制學校,如你,甚至每一個同學,產生壓抑是非常正常的。

學習環境:
如你所說,你上的是縣一中,必然是你們地方的重點學校,也可以誇張說你周圍的同學都是學霸中的佼佼者。當你發現自己被這些看起來他們所沒有遭受的心裡問題時,你感到緊張、焦慮、抑鬱,試圖從自己身上發現更多問題,急需找尋解救方法,卻因為面臨高考,潛意識中感覺自己浪費了時間,更加重了你的」病情"。
是的,你看到你周圍的同學都是沉默的像是縝密工作的機器,一言不發卻效率奇高,而對比自己,慌張、無助、力不從心。我告訴你,並非這樣。你這樣的看法是因為是你簡單看到的,你面臨高考你緊張而他們卻不?不,他們的心有驚雷而面如平湖你卻不知。你不妨先找個知心同學探討下關於高考的壓力,保你有驚喜。


父母朋友:
你的小心肝這樣挫傷,大叔我看到此也是心有憐憫。很瞭然,你的父母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並沒有太多參與到你的心理成長。父母在此的無作為即使在道德上也無從指責,因為我們處在物質生活大於精神生活,本末倒置的階段。你父母,朋友,甚至祖輩都沒有情商高的成功人士,而成功人士能夠帶來你所嚮往的氣場,這樣你感到你的心靈偶像從自己身邊無從尋找。
看的出你的內向性格,是你這些「問題」的「培養基」你的懦弱、自卑、傾向頹廢、自艾自憐,在你總是像對著鏡子看自己時不斷放大,不斷蔓延至你心靈的每個角落,你所能感受的必然是無盡的絕望。
你也對自己這些問題找到一些解決方法,但還沒解決。說白了,你得到了心靈雞湯,卻發現悲劇的是沒有勺子。
分析這些外在客觀環境,並非是想讓你去改變環境,尤其處在考前這樣的沉重背景下,時有不待,力所不及。是期望這樣解讀,換個角度能讓你接受自己的這些「問題」。環境你是改變不了,你要學會理解並接受。
你內心的不強大也許只是年紀尚小,不要太擔心。
但大叔多說一句,與其執著的去探究自己這些「問題"始因與救贖方法,不如改變一下,學會每天樂得屁顛屁顛的與同學們談笑風生;與其滿心期待自己身邊出現耀眼給力的「啟明星」引導你走出陰霾,不如學會自己做溫暖自己,照亮他人的「小太陽」。
PS:聽聽蘇打綠的歌,推薦《你在煩惱什麼》,單曲循環就好,特治癒。


謝邀,有些穿越,這個帖子應該是很久以前發的,但沒有看到也沒給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想要說聲抱歉,我很想集中精力去看題主的描述,但一方面可能工作太忙,另一方面卻是對於鋪面而來的文字有種抗拒。

但同時我也感到了強烈的情緒,也是是焦慮,急切需求幫助,亦或是一種強烈的痛苦,看到你這麼詳盡的去羅列你對於自己狀態的認識,看得出你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開始的時候我試圖想要去給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但後來我打消了這個念頭,前面很多知友給出了一些建議,看了看有一定道理。

但我也想說,其實你對自己的感受,認知非常明白,看得出你與抑鬱、焦慮鬥爭了蠻久,單單是這種經歷,在經驗上你已經勝我一籌了,而你描述的專業名詞也是很多,相信你也翻了不少資料。

對於抑鬱我個人的看法是一種無力,而這種無力來源於自責。很多沉浸在抑鬱情緒中的人,對於自責就好像是有一種著迷一樣。

他們迷戀著一種全知全能的狀態,而現實並不能提供這種能力感,所以就會出現一些極端,比如「不是有能力的,就是無能的」。我個人是做認知行為的,所以對於一些認知偏差,絕對化信念會敏感一些。

我也經常會去和她們去聊,那種「好」,那種「能力感」,當然現實中給他們更多的感到是無助無望,就像你說的習得無助一樣,沒有動力是抑鬱最主要的表現,而不是不開心。

對於給你的建議這塊,我想說還是不要去說得太多,你對於抑鬱的感受了解比我真切,相關的知識你能查到,但還是建議你在服藥期間去進行一段諮詢。

對於自己,那種對於「能力」,「好」的追求,難道不好奇嗎?自己對於「無力,無能」的那種擔心,難道你不好奇嗎?如果真是這樣,會發生什麼呢,好像你很擔心這會在現實中發生?這些都是你需要去和諮詢師工作的問題。

最後還是肯定下你的力量,能在這個平台求助的,我覺得都是很用勇氣的孩子,你心裡有一部分力量,一直支持著你一直到現在,希望你能看到,也肯定和感謝下自己。

祝好!


行為認知療法,放棄完美主義。


為什麼深入探索內心世界,反而讓自己狼狽不堪?


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經歷幾次自我發展的困惑。


為什麼我喜歡的女孩不喜歡我?

為什麼我無法再靜下心來學習?

為什麼我總是感到不開心?

為什麼我無法拒絕別人的要求?


你想做一件事,但是你沒做成,感到自己沒有能力,於是你認為自己身上有一個缺點需要改正,而改正這個缺點,需要找出有這個缺點的原因。

很多人都是隨著思路想下去的,看上去並沒有什麼不對不是嘛?其實...不然。


這個思路我們抽象一下:


A失敗事件/情景---B認為自己沒有做這件事的能力---C認為能力的欠缺是因為自己有一個缺點---D認為這個缺點必須馬上改正---E認為改正缺點需要找出這個缺點背後的原因。


A到E,很多人認為是一個難題,其實是五個難題。有人說BCDE不是觀念么?是的,但是在心理上,觀念就是難題。


你的問題就在於明明時間需要花在A上,但是花在了E上。好比你的車輪壞了,但是你固執的認為是車型有問題。上知乎提問,為什麼我買的車這麼不好用??


E是歸因性問題,首先,你自己究竟有沒有給自己歸因的能力,你解決自己心理問題,誰認可你有這個能力的?另外,即使你有這個能力和天賦,你能否實際運用?你知道,E問題已經接近心靈的邊緣,複雜程度超乎你想像(探索宇宙、探索心靈都是近乎永恆的問題),如同刀鋒上行走一般,對於剛剛青春期,情緒衝動,價值觀偏執(青春期的特點)還未有現實生活閱歷的你來說,有很大的危險性。

原因是

1,心理學著作按照內容的不同,適合不同的人閱讀。給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數和給心理醫生看的書,它對人的心靈衝擊是不一樣的。就如同去藥店,非處方葯阿司匹林什麼的,你可以隨便吃。但是處方藥頭孢,你就得在醫生的約束下吃。醫囑對你來說是一個保護。想像一下,讓一個小孩子玩真槍,即使他註定要做一名戰士,在小的時候讓他玩這個也是在害他的。題主要明白,高三不需要弄懂自己的心理,只需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學習任務就好了。


2,因為你還年輕,所以看完這些書的結果就是給自己貼標籤。嗯,而且是很多自創的標籤。比如習得性無助、比如懦弱什麼的。本來能解決的事情,因為你的標籤變得更難解決了,錯誤的標籤成為了一個新問題。


3,心理學有點像自己拿著手術刀在自己身上做手術,切開皮膚很容易,但是你確定你能夠縫上嘛??


希望題主能夠暫時放棄對E類問題的探索,忘掉那些該死的標籤,開始將自己的精力投放在學習和生活上。對於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就不做就好了。不發言又不會死,接不到球就接不到,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如意的時候,這個時候把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收縮自己的精力,先從能做的事情開始。比如學習找不到感覺,這個問題全中國應屆800萬高中生幾乎所有人都遇到過,其中100萬人解決的不錯。想想,100萬人都能解決,那就說明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最重要的是,你不要熬夜、打飛機和不好好寫作業。在校園裡,這三件事無論誰長期做都會從勇者變成懦夫的。


最後,


同樣一個問題,一個人所求的是原因,一個人所求的是解決方案,想想他們的區別。


祝你好運。


題主,我確定你的狀態和曾經的我非常相像:
1 想得太多,行動太少
2 行動起來,發現目標太大,無從下手
3 由2導致焦慮擔心blabla,直接循環回狀態 1
loop

●●●●我明白這種死循環有多可怕●●●●

想改善首先從2的癥結下手。
剖析2就是:
工作量大
時間不夠
能力欠缺(特別是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How to solve?
直接上乾貨,


工作量大和時間不夠推薦先學習一些方法
-Getting Things Done
-思維導圖

能力欠缺推薦
-看專業醫生,是抑鬱症的話不要做無謂反抗,先吃藥(真正的抑鬱症是絕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被你的意志征服的)
-不要強迫自己,該放鬆就放鬆。嚴重的話建議儘可能遠離所有包含競爭壓力的場景,包括現實里的學校(如果真沒法學習了,當然是保命要緊,狀態好了等明年再戰而且戰績輝煌是可能的),線上的朋友圈微博等等。

總之,先過好自己的生活,做好手頭上的事,不要再care別人了。

雖是個人經驗,但字字肺腑,而且這些方法科學依據是比較充足的。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徹底地認清現實認清自己,承認自己的失敗。我說的是「徹底」,是那種能嚎啕大哭的徹底的承認與絕望。這之後你就會覺的很多事、很多人的看法都無關緊要了。


思想過度的人,往往行動軟弱


也許題主已經不會再看到我的回答,那就當我寫給自己的吧。
我很羨慕你在十七歲的時候就已經在經歷此般的痛苦,而且你也有天賦 或知乎叫法 有智商思考自己的這些問題。當然 結果必定越深思越是痛苦的,可我不是來勸說讓你別瞎想趕緊讀你的書高你的考去的。因為讓我寫下這個答案的初衷,便是對這種回答的掙扎與反抗。
我不是在反對,特別是海公子的回答,我是深深地點了贊同和感謝的,但是 用知乎辭彙就是 沒有幫助。叫一個抑鬱情緒如此深入骨髓的人」不要多想出去走走積極社交專心學習「,就跟對一個剛摔斷了腿滿臉憔悴的人說「你怎麼臉色這麼差快起來出去跑跑步跳幾下心情就會好的」一樣,這其實是很殘忍的建議(例子大意來自簡里里的書《你是一切的答案》)。
我完全不理解(甚至痛恨)那些說「你就是想太多了 別想那麼多就好了」的人是怎麼活著的,按他們的說法,我真想問 你確定那種什麼都不多想狀態下的人生 你是真的在活著嗎?
但想想,這種思維邏輯似乎又完全沒有錯。
如果吃苦瓜你會覺得很苦,那不吃苦瓜便可以了。
如果思考人生會讓你很痛苦,那麼不思考便可以了。
如果呼吸讓哮喘患者很痛苦,那麼不呼吸便可以了。
不排比了,這種拿衣服的萌萌噠的解決問題方式,目前我是不接受的,我甚至願意相信也許人生最後所追求的狀態的確就是大家說的「什麼都別想 安安靜靜地活著」,但在我自己抵達這個目的之前,我不會停止思考。

於是,你願意和我一起思考一下嗎?你覺得自己,如此優秀的你,為什麼會害怕說出自己有創新的想法?為什麼有不懂的問題卻會害怕問老師呢?為什麼當時會沒有去斷球呢?為什麼最後會選擇矇騙過關呢?為什麼自己會做出這種行為呢?為什麼呢?
這些行為 是你自己總結出的最終導致了你習得性無助大循環的最原始的開端,解決這個問題,斷了習得性無助的源頭,必定能將你從這個死循環中拯救出來。
那麼,讓我們來思考思考,你有沒有想過,這些讓你自責的行為,給你帶來過什麼好處?
你有創新想法想說但並沒有說出,給你帶來了什麼樣的好處?
你有不懂的問題但是沒有問老師,給你帶來了什麼樣的好處?
你沒有去斷那個球,你最終選擇了矇騙過關,其實都給你帶來過什麼樣的好處?

也許不問老師讓你反而自己努力學習,自己掌握了更多知識
但所有這些讓你自責的行為,背後都不約而同地,給你帶來了一個對你來說很重要的好處:
它們讓你避免了失敗,避免了出醜,避免了丟人現眼,避免了被人說「你這什麼創新想法 一點都不好」, 避免了被老師說「這問題我上課說過的你竟然會不懂」,避免了被隊友說……

-----------------------------------------------------
(好睏 花了太多時間寫一堆排比句讓回答變得冗長並非我本意 下面直接說思路以及來源)
①上面提出的 思考自己的消極行為為自己帶來的好處 來著《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特別是書裡面對其引用的【全息理論】的 詮釋部分即「凡是我們能從別人身上看到的特質,都存在於我們自己身上。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某樣特質的話,就不可能在別人身上辨認出這種特質來」 此理論非常能解釋你提到的「自身靈氣」,「我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一種『能量場』」等想法
並且該書就是在告訴你,你在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都擁有無限的潛能。甚至如果你有看不慣別人某些行為,其實說明你自身也有這些特質。同時你能看到別人無比自信,必定是因為等量的龐大的自信能力也同樣存在於你體內。所有特質 好的壞的 都會為我們所用,給我們帶來好處,因此這叫我們怎麼能不去接納全部的自己呢。
②「研究成就動機的心理學家阿特金森很久就提出,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成就動機:追求成功和避免失敗。」幸福課十二:追求成功還是避免失敗 一整段都非常非常有啟發。
你要想貼標籤 成就動機理論 比 習得性無助要有意義太多了。特別是當你接受理解了全息理論對自己能力的認識之後,再配合對自己行為的動機分析,簡直動力無窮。
③同理 哈佛公開課《幸福課》中的「疾病模型 和 健康模型」 也是說一個是讓我們逃避痛苦悲傷,關注點在自己的錯誤缺陷弱點 , 一個是讓我們追求激情,追求快樂幸福。
④兩種模式是治療我們的病的,而我們生病,是因為摩恩我們沒有儘力做好我們本該做到的事,我們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因為才會生病,才會不適。
回到你大循環的根源,的確就是因為你沒有舉手發言,沒有斷球,沒用用自己的實力直接背誦課本,你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你沒有將自己的全部能力用盡,所以你會不舒服。
你現在的年齡,你的所有生命力都在盡全力地成長,你全身有使不完的勁兒,所以一旦你試圖阻止自己的力量不儘力,你必定會感到不舒服。而這種不舒服會讓你惶恐,以為是自己人生成長失敗了,於是你怎能不感到焦慮呢。
⑤所以,要讓自己放肆地成長。
要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成長,注重培養能力,而非改正錯誤(觀點大意都來自哈佛公開課《幸福課》),你把注意力放在改正錯誤時,關注點是自己的缺點,這就是疾病模式,而事實上健康模式才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

⑥最後,既然你這麼願意思考,那麼就意識到自己這剛達到的人類青春期的人所必定有的思維的局限,更多更多更多的時間精力去認認真真地讀書去。


可以試一試自我催眠,從潛意識入手,我也是一個高中生,高二。首先是得接受自己吧,雖然有時候很自卑,恨自己沒有更努力,可是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不是嗎,不管你怎麼害怕考試,怎麼後悔當時作弊了,現在你不是好好的在這呢嗎,你就在這裡,你就是你,不要以為只有你有問題,過去剛上高中時候我也是挺自卑的哈,因為學校不錯,各種高精尖人才,把我壓的不行了,過去怎麼也是年級里尖子好不好,上學之後躲在被子里哭還不敢找人安慰,平時一考試最怕別人問成績,雖然現在輕描淡寫的,當時的煎熬是現在的千百倍,可是現在我發現每個人都會這樣的,即使是班上看起來超受歡迎的學霸。
所以題主不要認為你是最慘的人,因為我當時就是這麼以為自己的,深信不疑,其實你甚至連你們班最慘都不一定評得上。
然後說說催眠吧,下一個軟體,深度催眠工具,裡面有一個馬丁催眠系列,行動力的那個聽聽看。我感覺挺有用的,不是說一下子什麼都好了,我們誰都不必期待著一下子解決問題,那是不可能的,再好的良藥也會產生抗藥性。
再說怕丟面子這事,我原來可是走高冷御姐范的,現在是呆萌馬虎派,你真的覺得班裡那些總出洋相的人可憐嗎,不是的,一直維護自己的名譽,什麼都不敢嘗試,也不敢跟同學打成一片,裝的人最可憐。當然我不是說題主,我是說初中時候的自己,太裝逼了,現在都受不了那樣的女的。對付怕丟面子這回事,我有一個咒語,能咋的,能咋的,誒呀這好像是方言,翻譯過來,又能怎麼樣呢,我管你丫的怎麼想呢,你愛煩我煩我,愛討厭我討厭我,隨便你,因為我根本不在乎你們這群路人甲,這就是我,我樂意。好吧有點粗俗,來句雞湯吧,真的超愛這句 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為別人對我的看法而擔憂。此後,我真的能自由地去做我認為對自己最好的事。只有在我們不需要外來的讚許時,才會變得自由。——羅伊·馬丁納 。
話嘮女,還沒說完,感覺排名二個答案真是太贊了,我有時也會想一些有的沒的,好吧,是很多,那曾讓我很痛苦,感覺和別人交往像宮斗戲,每天大部分閑暇的時間都被胡思亂想佔據。後來我把一些事跟我男閨蜜說了,我男閨蜜真是男神一樣的存在啊,除了臉,他問我,你想那麼多幹嘛,我奮力辯解了一番,諸如這樣才能更好的反思下回不用做錯啊,後來被還了一句,關鍵你想這些沒用啊。我當時不覺得,後來一想我浪費了那麼多時間在無用的事情上,想思想垃圾一樣。
不是說不用思考,有些反省是有必要的,比如哪件事我沒有換位思考,沒有竭盡全力,可是有些事想了也是白想,比如我媽為啥那麼矯情,那她也是我媽,比如我為啥小學時一直默默無聞,是什麼導致我自卑的,比如題主那個一念之差,完全是想太多了。
題主已經很優秀了,思考的比我們這些同齡人詳細很多,這是好事,可是光想沒有用,誰也沒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你看再多人生指導也不如你今天現在做出一點改變。
話有點多,你看著聽,就當提前聽女朋友嘮叨了,不過那軟體真是不錯


建議每天跑步5公里,健康飲食,早睡開始,一段時間過去後,你就會明白,是自己想多了,何必困擾自己!


能力不足以支撐強大的慾望帶來的落差使人自卑、自疑和消沉。與其拿著放大鏡觀看痛楚杞人憂天,不如搬個凳子坐下來想想如何通過努力使自己優秀。不是說嘛,最可怕的一種人是,長得漂亮,人品優良,家裡有錢,學力老高,還特么比你爭分奪秒努力百倍。優秀是一種習慣。時間多了就會懈怠,就會胡思亂想。忙起來,切克now。


少分析,多做事,腳踏實地往前走。分析出花來也沒有解救自己,倒不如做兩道數學題心裡踏實一點


推薦閱讀:

父母不理解也不相信自己得了抑鬱症怎麼辦?
如何看待如今抑鬱症被過度消費的現象?
人們做事情的原因大概分為哪幾種呢?
我22歲一個人孤身在外不想社交卻很害怕孤獨,固執己見,愛鑽牛角尖,對生活失去熱情,想死該怎麼辦?
如何讓自己陽光快樂起來?樂觀又積極向上?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人際交往 | 抑鬱症 | 習得性無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