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君的演唱會場次遠不如張學友陳奕迅周杰倫張國榮多,為什麼其樂壇地位卻往往被業內人士認為在這些人之上?

鄧麗君歌手生涯的演唱會場次遠不如張學友、陳奕迅、周杰倫、張國榮等歌手多,但為什麼她的樂壇地位卻往往被業內人士認為在這些人之上?


首先開門見山的指出本人觀點:

1.鄧麗君的演唱會場次遠不如張學友陳奕迅張國榮周杰倫多是一個偽命題,因為鄧麗君的演唱會場次至今沒有準確而完整的答案,那麼就無從得出數量遠不如這些人多的結論。

2.鄧麗君在華語樂壇發展的70到80年代早期可以說是同時代演唱會的佼佼者,她也是華語演唱會整體舞台演出模式和巡迴模式的開創者,後輩歌手或許確實在場次和規模上都全面超越了鄧麗君,但這種超越也僅僅是解放軍二炮部隊武力完爆持冷兵器的蒙古鐵騎那樣毫無意義。


3.由於眾所周知的政治原因,鄧麗君沒有能夠在華人數量比例九成以上的大陸市場舉辦哪怕一場演唱會,而題主提到的以上其他歌手多數都在大陸有大量演唱會數據。

4.演唱會場次不是決定一個歌手地位的主要因素,實際上歌手地位的確立主要取決於TA作為唱將的唱法或者作為音樂人的創作風格在樂壇的影響力和開拓性,然後就是TA對流行音樂產業化發展是否帶來了正向推動,還有一部分則是可能脫離於音樂圈的社會文化乃至歷史影響。

============================================================================================================

下面展開細說,首先上一個鄧麗君主要演唱會不完全統計(並不包括因年代久遠無法查證具體場次的印尼馬來泰國等其他東南亞國家場次,而這些國家也是鄧麗君早中期影響力拓展的重點地區)的list:
1976年3月27日-28日 香港利舞台演唱會兩天三場
1976年7月10日 日本新宿路易多演唱會
1976年12月2日 馬來西亞吉隆坡中華大會堂個人演唱會
1977年4月22日 日本新橋養樂多大會堂演唱會
1977年7月8日-10日 香港利舞台演唱會三天五場
1977年7月15日 新加坡萬金劇院演唱會
1978年2月10日-14日 馬來西亞吉隆坡演唱會每天一場
1978年2月23日-26日 新加坡演唱會每天一場
1978年7月20日 日本川崎產業文化會館演唱會
1978年9月22日-24日 香港利舞台演唱會三天五場
1979年2月14日 新加坡演唱會
1979年4月6日 美國洛杉磯聖他莫尼卡會堂演唱會
1979年4月10日 美國舊金山美生堂演唱會
1979年4月13日-14日 加拿大溫哥華美妙戲院演唱會兩天兩場
1979年4月16日 加拿大多倫多奧其弗中心演唱會
1980年7月20日 美國紐約林肯中心演唱會
1980年7月26日 美國三藩市共濟會廳演唱會
1980年7月27日 美國洛杉磯音樂中心演唱會一天兩場
1980年10月4日 台北國父紀念館慈善演唱會
1980年10月10日-14日 香港利舞台演唱會五天七場
1981年2月5日-18日 台北狄斯角演唱會
1981年3月2日-6日 台中聯美演唱會
1981年3月10日-19日 高雄喜相逢演唱會每晚一場
1981年4月5日-11日 新加坡香格里拉演唱會七天九場
1981年4月18日-25日 香港利舞台演唱會七天九場
1981年4月28日-29日 新加坡國家劇院演唱會每晚一場
1981年8月25日 台中清泉崗君在前哨月光晚會演唱會
1981年8月28日 高雄中正文化紀念堂演唱會
1981年12月21日-22日 新加坡海皇歌劇院演唱會每晚一場
1982年1月8日-11日 香港伊利沙伯體育館演唱會四日六場
1982年1月25日-2月3日 台北狄斯角演唱會
1982年2月8日-17日 馬來西亞吉隆坡演唱會每天一場
1983年2月19日-20日 美國拉斯維加斯凱撒皇宮演唱會每天一場
1983年10月15日-16日 菲律賓國際會議中心演唱會每天一場
1983年12月29日-1月3日 出道15周年巡迴演唱會香港紅磡體育館站五天六場
1984年1月7日-8日 出道15周年巡迴演唱會台北中華體育場站每天一場
1984年1月12日-13日 出道15周年巡迴演唱會新加坡國家劇院站每天一場
1984年1月17日 出道15周年巡迴演唱會吉隆坡默狄卡體育館站
1985年12月15日 日本東京NHK大會堂OneOnly演唱會

此不完全list統計的演唱會數量便已達到140場,雖仍不及題主問題中提到的部分歌手,但要知道這140場產生於70年代到80年代早期,這一時期華語歌手的現場演出形式剛開始逐步從輪流站班或拼盤的夜總會戲苑模式轉向個人號召力單抗的劇院體育館模式,但由於正規場館的缺乏和運作模式的不成熟,當時的華語歌手就算有足夠的號召力也無法大規模多場次的舉辦個唱,83年4月建成並投入使用的紅磡體育館在一定程度上雪中送炭的解決了場館問題,鄧麗君也是在同年的12月在這裡連續開唱六場,不僅成為紅館第一位開唱的女歌手/台灣歌手,也打破了當時的場次和票房紀錄,這一完美答卷正好印證了鄧麗君個人演唱會號召力的強大。但隨著下一年鄧麗君開始把注意力著眼於亞洲流行樂巔峰的日本市場,這次紅館的紀錄也同時成為了她在華語市場功成身退的標誌。

80年代中後期,鄧麗君赴日,華語演唱會市場也在這一時期進一步發展並最終在90年代早期達到巔峰,當時已臻成熟的演唱會運作模式和社會經濟繁榮帶來的文化娛樂產業壯大足以支撐香港歌手在紅館進行二三十場的連續開唱,但這個黃金時代已不再屬於鄧麗君了,當時的她受疾病和身心壓力所困擾已淡出娛樂圈並最終於1995年客死泰國。而在她去世十年後的2005年台灣本土的小巨蛋場館才正式落成投入使用,台灣歌手也從此開始在演唱會數據方面迎頭趕上香港歌手。而隨著香港回歸和台灣海峽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大陸也成為港台歌手除了本土市場之外的又一更好選擇,題主提到的以上歌手演唱會絕大多數都誕生於90年代至今這一時期並有大量的大陸場館場次。

(??以上三段採訪都是因為1983-1984鄧麗君十五周年演唱會創紀錄的票房令歌迷和媒體難忘,所以臨近鄧麗君出道二十周年面對記者朋友的發問鄧麗君的作答,但是1987年鄧麗君發行了最後一張國語大碟之後正式半退休,此後只斷斷續續在日本發行單曲參加節目並旅居海外,後期的義務演出演唱會均未計入場次,因為並非公開售票的。)
另外一點就是唱片行業和演唱會的關係,在鄧麗君的年代,所以人都只能靠買唱片來聽歌,所以唱片販售在音樂領域的市場佔有率非常高,大部分當時名噪一時的歌手依靠唱片的收入就足夠了,像鄧麗君1981年直接拿下五張白金唱片銷售記錄的勢頭,更是可以獲得大量收入,所以她的演唱會和商演都是為了賺外快。而進入21世紀之後流行音樂的銷售方式被網路免費下載強烈衝擊,唱片銷售極速萎縮,很多歌手幾年才出一張唱片,所以開始通過舉行周期長場次多的大型巡迴演唱會來獲得快速的收入。所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鄧麗君並未密集舉行演唱會的原因。

結合分析以上華語演唱會發展歷程和鄧麗君的個人歌壇生涯軌跡我們就可以發現以下事實:作為台灣歌手的鄧麗君一未獲得90年代華語演唱會市場黃金時代的天時;二未獲得香港歌手近水樓台紅磡體育館的地利;三未獲得占華人基數九成以上大陸市場的人和,但她依然為華語演唱會的市場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並書寫下了屬於自己那個時代的光輝一筆。

演唱會的問題說完,最後提一下它和樂壇地位的關聯:我認為對評價一個歌手的地位口碑影響力而言,演唱會場次規模並不是很重要的標準即便是同一時代的歌手,因為演唱會的成績影響因素過多:歌手的體力和live水平、歌手開演唱會的慾望、歌手所處的時代、歌手所處的政治經濟環境甚至歌手的個人形象等等都是演唱會數據的重要決定因素,現在的華人歌手有幾個沒有開過個人演唱會,但又有幾個人敢大言不慚的說自己可以憑著演唱會的數量規模讓自己的樂壇歷史地位超越中國新歌聲歷代歌手照片牆上獨佔30年代的那位周璇呢?

============================================================================================================


7.31更新一下厚

1981新加坡演唱會的報道:「這是鄧麗君在這兩年來,於日、台、港、泰、馬、新舉行個人演唱會的第88場及第89場」------只是兩年就舉辦近百場個人演唱會
大哥們不能光看數量啊,你得想想鄧麗君作為歌手活了多久、活躍了多久再跟別的歌手橫向比演唱密度啊!
再者,四十年前的今天,1977.7.31鄧麗君在泰國曼谷嘉樂斯館演唱,這種沒有詳細報道的演出場次我都沒計算在list里,你說未知的數據還有多少呢。


只要說一件事,便足可證明鄧麗君的偉大遠超其他人
1984至1986年間,先後以《つぐない》、《愛人》、《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三曲三次獲得日本有線大賞和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兩項日本音樂頒獎禮大獎的最高獎項。

光這個記錄,只怕現在日本本土的歌手都很難超越,當然這不是關鍵

《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1998年入選「20世紀中感動全日本的歌曲」,位居第16位。(唯一一首非日本本土歌手演唱的歌曲。)在2009年「大日本歌謠史——昭和50名曲」評選中位居第5位

身為華人,能在大陸,香港,台灣都在跟風抄襲日本歌曲的年代下,獲得如此偉大的成就

鄧麗君,世間獨此一枝,一個超越了時代的偉大存在


〈大話西遊〉票房遠不如〈美人魚〉〈西遊降魔〉〈西遊伏妖〉多,為何其影壇地位遠在這些電影之上?
因為這十幾年大家閑錢多咯…


用演唱會場次來定位樂壇地位,這角度也是夠新奇。莫非題主是五月天粉絲么?


邏輯有問題,開演唱會和樂壇地位有什麼關係?沒關係,不是線性關係、非線性關係,也沒有包含被包含關係,純粹題主要放再一起提的關係


有一件事不知道題主是否了解,「個人演唱會」這一表演形式在華語歌壇的開創者是——鄧麗君。
—————————————————————————
感謝知友指出我這說法並不經得起推敲。


鄧麗君這是因為時代久遠吧
一是數據不全
二是場地限制吧
三是經濟還沒那麼發達
當然
演唱會是一個講人氣的事
不能只因為演唱會而定地位
比如
張惠妹的演唱會數量多餘王菲
那是不是就說明張惠妹地位高於王菲?
並且張惠妹近年來辦演唱會的次數很多
看趨勢估計再過幾年就可以破了梅艷芳保持的華人女歌手演唱會記錄了
那是不是就說明張惠妹地位超過梅姑了呢?


據她個人的採訪,因為鄧麗君認為演唱會應該留給後輩。

在她舉行華語演唱會的年代(1969-1984),基本沒有其他人有能力撐起上座率以及得到市政局的支持,甚至可以說她把演唱會帶到了華人區,所以她才能在83年之前舉辦華人區超過半數的演唱會,而之後紅磡建起來才是港樂連辦演唱會的高潮,她84年初是香港華語最後一場也是紅磡第一場,可以說她捂熱了紅磡。84年之後基本華語半退隱。

至於日本也屈指可數(1974-1989),89年日本本來的一場因為**辦成了電視,但是她在日本留下的電視畫面是所有華人歌手在那個年代最清晰的畫面並且多到極致,所以演唱會也沒那麼必要,85年即使歌迷熱情高漲,她也拒絕再辦。

北美區歐洲區(1979-1984)更是少於20場,但是個個精品,都在美加最高殿堂唱歌,這可能應該算成音樂會而不是演唱會。

巴黎也有她演唱過的記錄,但是都不能成為演唱會。

因為去世未成型的演唱會:巴黎凱旋門告別演唱會,紐約告別演唱會,聯合國演唱。

所以,鄧麗君如果要辦還是攔不住的,但她主觀還是比較中意日本式的正版唱片式的發行,電視宣傳而不是演唱會。


一個人的地位和取得的成就有關,的確論演唱會場次,歌曲傳唱度,張學友的都遠遠大於鄧麗君。但是鄧麗君在華語樂壇的價值不是她開了多少場演唱會,發行了多少張唱片。她是第一位將國語歌唱響全世界的歌手,也是第一個走出國門的歌手,她的地位相當於粵語歌開山鼻祖許冠傑。因為他們是開闊者。


因為她的作品傳播範圍廣(亞洲歌姬)而且質量高(很多首國語和日語經典曲目)。


她的演唱會和一生的歌曲,目前都沒有完整統計數據,演唱會不在於多 而在於精,十億個掌聲 日本nhk 拉斯維加斯 日本新橋 伊麗莎白演唱會 利舞台演唱會 馬來西亞演唱會 等等 這都很棒


因為鄧麗君的歌好聽。


鄧麗君的場次有爭議。不過可以肯定,的確比不上張學友,陳奕迅,周杰倫。
張國榮未必真的比鄧的總人次多。就算比鄧的總人次多,裡面大半都是香港紅館的場次。都是香港歌迷反覆入場的結果,並不能說張國榮比鄧麗君更加廣泛。

用演唱會場次,人數只能是一個參考。

畢竟以前大陸開演唱會是很困難,也沒有多少市場的。北京鳥巢,上海八萬人體育場這種是想都不敢想的。最早到大陸開小型演唱會的1980年,葉麗儀。最低門票1毛。一場人數兩三千而已。

不過,我個人並不覺得,將來鄧麗君的評價會高於你提到的人太多。英年早逝的光環會有,但還是會慢慢消失。比如我注意到現在音樂平台上鄧麗君的排名已經比前些年明顯下降了。


演唱會次數並不能說明太大的問題,真正的應該是看這個歌手的唱功,音樂素養和人品等


樂壇地位跟演唱會場次有啥關係??不理解
難道不應該跟歌手本身的唱功,對樂壇有何影響力,有何貢獻,作品如何甚至和人品有關嗎。
如果演唱會場次能代表樂壇地位,那歌手只要開演唱會就好了,又何必費心費腦去提升自己的唱功,改變唱法,開拓音樂路線以及創造出更好的作品。


內什麼。。。你沒看過的不代表就沒有。。。


上世紀70、80年代,人人都從收音機里聽過敵台的鄧麗君,那就是被批鬥的"靡靡之音"。沿海收聽率幾乎是100%。

現在哪個歌手有作品覆蓋度上過50%?現在不看電視的人口可能都超過50%了。


物以稀為貴?


傳唱度更高


因為中國樂壇喜歡排資論輩,信奉死者為大,最愛厚古薄今。


先問是不是 再問為什麼


我是覺得成就這種事有點死無對證,有的人死了怎麼吹都可以,就像是有些人的粉絲把逝去的那個人吹的就差。。。了每次看到都很噁心


推薦閱讀:

《全能星戰》與《我是歌手》製作上的差別在哪裡?
TFBOYS 為什麼這麼火?
有人還記得黃磊是個歌手嗎?
2013 年 7 月 6 日於台北小巨蛋舉辦的第 24 屆台灣金曲獎有哪些亮點與槽點?
如何評價《我是歌手》第三季第一場歌手的表現及排名?

TAG:音樂 | 演唱會 | 歌手 | 華語流行音樂 | 鄧麗君人物 |